1、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书院是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也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制度。书院这个名词成为私人讲学的代表,是从朱熹开始的,但是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则起自唐代。从唐末到20世纪初年,书院教育持续了1000多年。一个制度能维持这么久,那么它的贡献也就可想而知了。“私人讲学”这四个字其实是一个很现代的名词。因为在传统中国,公私的分别并不像现代这么清楚。唐末社会崩溃,世家大族早已陵夷,中央政令不行,原有的庙学教育也跟着衰落不振,于是便有了私人创办家族学校之举。其实私人教学,至少源始于孔子,但以家族之力来创办学校,招收学生
2、,延聘师儒,却是以前少有的事。从传统教育的立场来说,私人兴学不外是在官学崩溃的时候,模仿其体制和规模,继续其功用,并没有取代官学的意思或目的。这样的私人教育当然缺乏现代人“公”“私”分明的特点。但是在发扬儒家的“为己之学”或宋明理想的思想方面,书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讲学的风气以及制度化当然要归功于书院,宋明理学或儒学的种种风尚及学派往往依附书院而发扬光大。这是中国教育制度史上十分光辉的发展。西洋中古学术的发展往往依附于大学,迨文艺复兴,则“学院”兴起,日渐取代大学。而到了启蒙时代,沙龙更成了新思想的温床。可见学术的发达往往和思想家荟萃的场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言之,书院是宋明以来儒学发
3、达的制度上的保姆。政府对于书院所扮演的角色当然是很清楚的,因此有数次毁灭书院的纪录。也因此作为辅助官学教育的书院得以发展出其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它继续不断更新,创造新思潮,影响政治及社会。我们对东林书院和它所代表的实践精神的神往,无非是因为它所代表的正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独立理想。唯其独立而有尊严,唯其尊严而能赓续中国的人文传统。书院在各地发展的过程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不断地和地方既有文化特色产生交流。中国有学术地理,可说是自宋代而开始。先此当然有学术与地方文化结合的现象,但中国疆土自元以来,扩张得特别快,再加上外族入主中国,所以在整合各种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过程里,教育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总之,书
4、院教育舍弃在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而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从宋元以来,替中国维持它作为一个政治单位命脉的实在是这种文化上的弹性和教育、思想上的包容性。书院至少在充分官学化以前是这种文化命脉的主要机构。(摘编自朱汉民 李弘祺主编中国书院)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个制度如果能维持长久,那么就会产生一定的贡献,持续了1000多年的书院教育,其贡献也一定不会小。B. 私人创办家族学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政治等影响外,还跟教育自身的衰落不振有一定的关系。C. 在传统中国,公私分别并不清楚,私人教学,至少起始于孔子,但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却是
5、唐代以前少有的事。D. 书院作为中国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在发扬宋明理学或儒学的种种风尚及学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书院也是中国古代一些思想家荟萃的场所,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宋明以来儒家学术的发达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B. 西方中古学术的发展历程,不同于中国的形式,而是从大学到“学院”,到了启蒙时代,很多新思想则来自于沙龙。C. 辅助官学教育的书院,创造新思潮,影响政治及社会,这种角色有时不被政府所接纳,因而也会招来官方打压。D. 学术与地方文化结合的现象早在宋代以前就出现,从宋代开始,学术地理得以继续保持,这有力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整合。3.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书院机构和书院制度,不是自古就有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私人教学的现象则远比书院机构出现得早。B. 中国古代的私人教育,缺乏现代人公私分明的特点,在体制、规模和功用上,往往具有明显的官学色彩。C. 作为官学教育的辅助,书院慢慢发展出特立独行的性格,能代表传统中国读书人的独立思想,能赓续中国的人文传统。D. 在舍弃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书院教育依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并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成为中国文化命脉的主要机构。【答案】1. C 2. D 3. D【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
7、容要点能力。C项,原文表述是:“但是用书院来称呼私人创办的学校则起自唐代。”可知,不是“唐代以前少有的事”,而是“唐代以前没有的事”。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比如本题D项,原文表述“书院教育舍弃在中国幅员扩张的过程时,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而选择文化上的包容性”,可见书院教育并不追求政治上的齐一性。学#(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经济学家杨敬年在2016年9月4日结束了
8、动荡而不悔的一生。杨敬年1908年出生在湖南汨罗。那年,还叫“光绪三十四年”。但在他出生前一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新旧交替,整个国家面临翻天覆地的变动。他的家庭又偏偏支离破碎。父亲离家出走后杳无音讯,母亲在他10岁时改嫁。家境既贫寒又破碎,他不得不选择那些提供免费读书的学校。到1932年,他几经周折考入了当时不缴纳学费的中央政治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江苏省民政厅的工作机会,选择到南开大学继续念书。皇天不负有心人,杨敬年在1945年如愿被选拔为第八届留英公费生,到牛津大学攻读“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专业”。1948年,40岁的杨敬年在50%的淘汰率下拿到博士学位,他放弃了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
9、回到南开。当时,天津解放在即,他心中窃喜:“有所作为的时代终于来到了。”1974年,他的妻子因脑溢血瘫痪。1976年,唯一的儿子又急病离世。“文革”结束后,到1979年获得平反,能名正言顺从事教研工作时,杨敬年已71岁,但仍决定要再工作20年。他同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渴望把在动荡中浪费掉的时光追赶回来。在被迫离开讲台的22年里,他坚持“以义制命”原则,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包括翻译7部经济学著作,校审、定稿180万字的联合国文件翻译。所有这些几乎都不能署名,很少甚至常常毫无报酬,“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杨敬年将发展经济学引入国内,也是在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开设“发展经济学”课程的
10、人。该目的是通过探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规律,以寻求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近代来,中国面临的中西碰撞和差距,在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建设方面,对发展经济学的需求是可以想象的。90岁时,杨敬年翻译了74万字的、被公认为现代汉语中最好译本的国富论。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杨敬年还向会议提交了书面发言。他在发言稿中讲述翻译历程,“用了11个月的时间,每天早晨从3点到7点连续工作四个小时,翻译大约三千字,下午校对”。到2016年已是第16次印刷,共发行了72万册。杨敬年在晚年写的人性谈还对制度与人的发展做出了严肃的思考,探讨人性与各种社会制度的关系,提出世界一切动乱在于两个根
11、本问题:政治方面权力分配的不公平和经济方面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人性有善恶,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则让好人变坏。他肯定了制度对人的决定性影响,但不否认人的主体性。面对那些动荡,他没有过惊天动地的抵抗,却始终在“以义制命”,能做什么,就做点什么。在一个变动的年代,我们个人究竟该怎样和自己、周围人乃至整个世界对话?活着时很清醒的杨敬年逝去了,而这样的人格却依然在为后世“醒”着。“杨先生70多岁对我讲的那句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晚,不仅是我的,而且已经成为我儿子的座右铭了。”学生赵津说。(摘编自罗东“以义制命”,动荡年代的生命姿态、王京雪超越生命长度的力量等)相关链接杨敬年说:“我的年龄是100多岁
12、,但在旁人看来我的生理年龄只有70岁,而我的精神年龄却只有30岁。”百岁之年,杨敬年又出版了27万字的自传期颐述怀。学生们送他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韦承金尽心尽性智圆行方追记杨敬年先生)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A. 杨敬年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国家变动,家庭破碎,选择就读免学费学校,反映他求学生涯的多舛,也严重地影响他日后事业的高度。B. 天津即将解放之时,杨敬年内心涌出喜悦之情,表明他深恶动荡的时代,对工作无限渴望和热爱。这种情感因素也激励他要“有所作为”。C. “文革”期间,杨敬年与很多人一样,也遭受迫害,而此时自己妻子瘫痪,儿子离世。面对家国的动荡,他
13、没有过抵抗,只是默默工作。D. 杨敬年的学生们在他百岁之年送给他一块匾额:“生命从百岁开始”,可见,在学生心目中,杨敬年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百岁之后。5. 请概括杨敬年的品质特征,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 文本多处提到“以义制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其内涵的理解与认识。【答案】4. B 5. 淡泊名利,热爱工作。对自己的译著,没署名,很少报酬,他都“无所谓,只要能够工作”。刻苦勤奋。翻译国富论时每天连续工作时间长。坚定执着。面对动荡的时代和破碎的家庭,他坚守自己对事业的热爱。热爱祖国。放弃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应约回到南开。 6. 杨敬年虽年事高,但仍决定要再工作20年,把在动荡中浪费的时光追赶回
14、来。做尽了所能做到的一切跟学术相关的事(一生追求学术)即便遇上动荡岁月,(遭遇挫折)他都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解析】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CD理解出现偏差。5. 试题分析:从淡泊名利、刻苦勤奋、坚定执着、热爱祖国的角度进行概括,然后列举文中的事例加以说明。学%(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就要那棵树 伍中
15、正米唐的门口长着一棵树。树是樟树,枝繁叶茂,像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米唐常常对那棵树一望好半天。她在树下唱歌,在树下写字,还在树下跳舞。米唐娘看见了,说,米唐不唱了,该吃饭了。米唐就不唱了。米唐娘说,不写字了,该去撒把鸡食。米唐就不写了。米唐娘还说,米唐,不跳了,该去园子里剥些菜叶来。米唐就蹦蹦跳跳去了菜园。米唐考进了城里的学校。那棵树成了米唐学费的一少部分。凑学费的那些日子,米唐娘就想到了门前的樟树。当米唐娘的身后跟着几个肩背锄头手拿斧锯绳索的人时,米唐就知道,再怎么挽留这棵树也迟了。那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倒下来的时候,米唐远远地站着,买树的人也远远站着。树一倒地,米唐抓着一根枝就哭起来。买树的
16、人见了,劝她:米唐,别哭了,不就一棵树么?那些挖树的民工也跟着帮腔:再说,树就栽在离你学校不远的地方,你还可以去看!米唐就渐渐地住了哭。买树的人示意那几个人锯断了一些树枝。树枝脆裂的声音很响,响在米唐空旷的屋前。树让一家工厂买走,那家工厂在城里。米唐看见那棵脱光了衣服的樟树走上了去城里的路。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又开始唱歌。米唐娘听了,说,米唐,不唱了,你比娘幸运,树到了城里,你还在城里能看见,娘就真的看不见了。娘的话,又说出了米唐的眼泪。米唐沿着那棵树走过的路,进了城。米唐念书的学校,隔那家工厂不远,也就是隔那棵树不远。米唐下了课,就对那家工厂望,就对那棵树望。星期天,米唐就去看那棵樟树。米
17、唐看见樟树栽在厂门口。厂子里的人很讲究,还为樟树搭了远看近看有点黑的凉棚,树很快就活了过来。米唐还看见有一个人还在为树浇水。渐渐地,米唐就跟浇水的那个人熟了。浇水的是老魏。米唐每次走的时候,就跟老魏说,魏叔,很感谢你,过几天来看你。说完,米唐就默默走开。再出去,米唐邀了个有照相机的女生。在树下,那个女生为米唐照了好几张照片。米唐回到家。米唐就高兴地对娘说,娘,那棵树长得好好的,还发了芽。说完,米唐还拿出了在树下照的照片。娘听了看了跟着高兴。米唐说,娘,往后,我还要买回那棵树!米唐还到那棵树下去。接纳城市的阳光和雨水,樟树完全活过来了,再没有那黑黑的凉棚遮盖它美丽的身躯。米唐站在树下,老魏还在为
18、那樟树浇水。只是那些从厂里出来的人,边走边说,有的人说到了树,说到了厂长,说厂长不应该拿职工要发的福利去买树,说这厂弄不好就要垮了。老魏看看他们走远,才对米唐说,米唐,这厂子怕不行了。米唐问,魏叔,厂里的人往后会不会对这棵树起坏心?老魏说,工人情绪不稳,说不定哪。米唐“啊”了一声。米唐很艰难地从那棵树下走回了学校。米唐从那所学校毕业后就恋爱了。米唐领着男友走向那棵树。站在那棵树前,米唐停下步,用手指着那棵树枝说,你看你看,那棵枝上还歇了一只黑鸟。男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米唐说,你多看一眼,就不行?男友说,行。男友就紧紧地盯着那棵树。那树上的一只鸟让他盯飞了。这个时候,米唐很幸
19、福,也很沉醉。这个时候,米唐的眼里就有一些晶亮的泪水。城市这么大,这么繁华。米唐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那棵树下。她经常把男友带到那棵树下。她看见那些从城市吹来的风,一阵一阵地翻看樟树的叶片;她看见那些枝头落下的叶片很眷恋地飘向大地;她还看见老魏很坦然地在树下做最后的守望。男友说,米唐,恋爱的地方多着呃,你再换个地方行不行?米唐的眼里浸着泪水说,这棵树就是我家原来门口的那棵树,我想让她回家!男友说,行。米唐门口的樟树又回来了。米唐也请人给那棵樟树搭了凉棚。她还对娘说,娘,有空的时候,给树浇上水。米唐走后,村里有人和米唐娘坐在屋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门口的樟树:米唐娘,你家米唐能耐呃,那棵你舍不得卖
20、的树,又给你弄回来了!米唐娘说,当日挖门口的樟树时,我家米唐还在树下哭呃。我就晓得她舍不得,说不定她还要把这棵树要走呢。米唐娘说完,两行泪径直往下落。(选自就要那棵树,有删改)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 小说开头采用比喻的形式,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樟树的繁茂,也为下文卖树为米唐凑学费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B. 小说反复提到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是为了突出强调米唐对樟树的依恋,也衬托了米唐内心的喜悦。C. 小说善于在细节处刻画人物,男友“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看”“紧紧地盯着那棵树”这些细节可以反映出他只是顺从米唐,并非理解她。D. 小说在写樟树由农村到城
21、市,再由城市到农村的变迁历程的同时,着意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从而深化了小说落叶归根的故乡情结主题。E.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写了陪伴树、卖掉树、看望树、买回树等内容,情节脉络清晰,于平淡之中充满了温暖的诗意。8. 文本多次写到米唐的“哭”,每次“哭”的心情都不一样,请就画线部分任选两处做简要分析。9. 小说中的“那棵树”意蕴丰富,你认为有哪些内涵?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答案】7. BD 8. 处表现了米唐的伤心与无可奈何;处既表现了米唐对樟树的想念,也表现了米唐为母亲看不到那棵樟树的难过;处表现了米唐有(男友)陪伴的幸福;处表现出了米唐的(对男友的不理解)委屈与渴望(大树回家)。 示
22、例2: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我认为是一种乡土情结。米唐门前的“那棵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回归到农村,表现的是一种归属感;“那棵树”象征着米唐一直在坚守的乡土情结。【解析】7. 试题分析:B小说两次写到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第一次是卖树之前,表现的是米唐的喜悦,而第二次是卖树之后,表现的应该是米唐对树的想念,含有淡淡的忧伤在里面;D小说只是简略带过时代背景,并没有着意表现时代的变迁,小说的主题也并非故乡情结。点睛:道题综合性比较强,A项考查小说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段落的作用,B项考查对小说中情节的分析,C项考查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D项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E项
23、考查对小说结构的分析。解答时首先要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然后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最后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9.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以从“那棵树”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回答。从表层含义来看,“那棵树”就是指米唐家门前的那棵具体的樟树。从深层含义来看,米唐对那棵樟树的情感远远超过对一棵自然界的大树的情感,树是米唐家门口的树,米唐把树看成是自己的家人一样,最终让树“回家”,还有可能将树“要走”,所以“那棵树”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考生可以把这种情感理解成“乡土情结”,也可以不落实到具体的某种情感上,只
24、要言之成理即可。&网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承晖,字维明。好学,淹贯经史。章宗即位,迁近侍局使。孝懿皇后妹夫吾也蓝,世宗时以罪斥去,乙夜,诏开宫城门召之。承晖不奉诏,明日奏曰:“吾也蓝得罪先帝,不可召。”章宗曰:“善。”惠民司都监余里痕都迁织染署直长,承晖驳奏曰:“痕都以荫得官,别无才能,前为大阳渡稽察,才八月擢惠民司都监,已为太优。依格两除之后,当再入监差,今乃超授随朝八品职任。况痕都乃平章镒之甥,不能不涉物议。”上从承晖议。改知大兴府事,豪民与人争种稻水利,不直,厚赂元妃兄左宣徽使李仁惠。仁惠使人属承晖右之,承晖即杖豪民而遣之,谓其人曰:“可以此报宣徽
25、也。”山东盗贼起,承晖言:“捕盗不即获,比奏报或迁官去官,请权行的决。”及罢兵,盗贼渠魁稍就招降,犹往往潜匿泰山岩穴间。按察司请发数万人刊除林木,则盗贼无所隐矣。承晖奏曰:“泰山五岳之宗,故曰岱宗。王者受命,封禅告代,国家虽不行此事,而山亦不可赭也。天下之山亦多矣,岂可尽赭哉!”议遂寝。中都被围,承晖出议和事,与皇太子留守中都。从容若平日,尽出财物,召家人,随年劳多寡而分之,皆与从良书。举家号泣,承晖神色泰然,方与安石举白引满,谓之曰:“承晖于五经皆经师授,谨守而力行之,不为虚文。”既被酒取笔与安石诀最后倒写二字投笔叹曰遽尔谬误得非神志乱邪谓安石曰子行矣安石出门闻哭声复还问之,则已仰药薨矣。是
26、日暮,中都不守。(节选自金史完颜承晖传)【注】余里痕都:人名。的决:终审判决。安石:指师安石,当时任尚书省令使。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既被酒取笔与安石诀最后倒写二字投笔叹曰遽尔谬误得非神志乱邪谓安石曰子行矣安石出门闻哭声B. 既被酒取笔与安石诀最后倒写二字投笔叹曰遽尔谬误得非神志乱邪谓安石曰子行矣安石出门闻哭声C. 既被酒取笔与安石诀最后倒写二字投笔叹曰遽尔谬误得非神志乱邪谓安石曰子行矣安石出门闻哭声D. 既被酒取笔与安石诀最后倒写二字投笔叹曰遽尔谬误得非神志乱邪谓安石曰子行矣安石出门闻哭声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旧时从
27、黄昏到拂晓一夜间分为五更,乙夜指二更时候,约为夜晚10时。B. 荫指封建时代由于父祖有功而给予子孙入学或任官的权利。C. 五岳指我国五大名山,即东岳泰山、南岳恒山、西岳华山、北岳嵩山和中岳衡山。D.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祭天称作“封”,在梁父山祭地称作“禅”。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完颜承晖坚持原则,是非分明。当皇上连夜召见孝懿皇后的妹夫吾也蓝时,他认为吾也蓝是先帝的罪臣,因此没有遵照皇上的旨意让吾也蓝进宫。B. 完颜承晖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他在大兴府任职时,不理会权贵的请托,对无理争夺他人种植水源的豪强施以杖刑,还说你可将结果告知李仁惠
28、。C. 完颜承晖临危不惧,从容镇静。中都形势危急,为了避免殃及无辜,他遣散家中奴仆,将家财全部分给他们,并留下书信希望他们一心向善。D. 完颜承晖忠于职守,以身殉国。他不顾个人安危,奉命留守中都,就在城池将要被攻破时,他无力回天,服毒自尽,表现出了高尚的气节。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依格两除之后,当再入监差,今乃超授随朝八品职任。(2)及罢兵,盗贼渠魁稍就招降,犹往往潜匿泰山岩穴间。【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依照规则,两次担任(新的)职务后,应该再次进入院务监担任监差,现在却越级授予(他)随朝八品官的职务。(2)等到战事停止,盗贼中的首领
29、逐渐接受招安投降,(但)还有(一些盗贼)常常隐藏在泰山的岩洞之中。【解析】【金史完颜承晖传】 作者:脱脱 朝代:元11. 试题分析:C项正确的应为: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中国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敬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后为道教所继承,被视为道教名山。12. 试题分析:C项,“留下书信希望他们一心向善”有误,原文为“召家人,随年劳多寡而分之,皆与从良书”意思是将家中的婢仆召集起来,按照服役年限长短和功劳大小把财物分给他们,都给他们出具了解除家奴名籍、成为自由民的文书。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
30、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本题C项故意将“从良书”翻译成“向善的书信”设置陷阱,解答时联系上下文语境,可知完颜承晖是要解散奴仆,还他们自由的身份,由此可判断出这一选项是错误的。参考译文:完颜承晖字维明,喜好学习,饱览贯通经史。章宗继位后,完颜承晖担任近侍局使。孝懿皇后的妹夫吾也蓝,在金世宗时因为犯罪
31、被驱逐离开朝廷,二更时分,章宗诏令打开皇宫大门召见吾也蓝。完颜承晖没有听从诏令,第二天上奏说:“吾也蓝在先帝时犯罪,您不能召见他。”章宗说:“好。”惠民司都监余里痕都升任织染署直长,完颜承晖上奏反对说:“余里痕都因为父祖的功劳而担任官职,本人并没有其他才能,不久前担任大阳渡稽察,刚刚八个月又被提拔为惠民司都监,已经是过于优待了。依照规则,两次担任(新的)职务后,应该再次进入院务监担任监差,现在却越级授予随朝八品官的职务。况且余里痕都是平章政事徒单镒的外甥,(再次提拔他)不能不引起众人的非议。”皇上听从了完颜承晖的建议。完颜承晖调任大兴府事,当地的豪强与他人争夺种植水稻的水源,却不占理,豪强用重
32、金贿赂元妃的哥哥左宣徽使李仁惠。李仁惠派人嘱托完颜承晖偏袒豪强,完颜承晖就对豪强施以杖刑并把他赶走,还对那个人说:“你可以将这个结果报告给宣徽使”。山东盗贼兴起,完颜承晖说:“(如果)不能及时捉拿盗贼,等到奏报到朝廷时,(那些负有责任的官员)有的已经升迁,有的已经离职,请求(在官员还未离任时)按他们实际所负责任进行最终处分。”等到战事停止,盗贼中的首领逐渐接受招安投降,(但)还有(一些盗贼)常常隐藏在泰山的岩洞之中。按察司请求征调几万人砍伐泰山的树木,那么盗贼就没有藏身的处所了。完颜承晖上奏说:“泰山在五岳中最受尊崇,因此被称为“岱宗”。君王接受天命,在这里祭祀天地,禀告改朝换代,我国虽然不举
33、行这些典礼,但也不能让泰山变得光秃秃的。天下的山有那么多,难道可以让它们全变成光秃秃的吗?”这一建议于是作罢。中都被围困,完颜承晖负责对外议和事宜,和皇太子一起留守中都。他神情像平时一样从容镇定,拿出家中的全部财物,将家中的婢仆召集起来,按照服役年限长短和功劳大小把财物分给他们,都给他们出具了解除家奴名籍、成为自由民的文书。全部家仆嚎啕哭泣,而完颜承晖神情泰然自若,他和师安石一起举起满杯白酒,(并)对师安石说:“我完颜承晖对五经(的研习)都经过老师的传授,我恭谨地遵守而且努力地践行,没有把它当成空洞的说教。”他在有了醉意后,拿起笔来(写下文字)与师安石诀别,写到最后写倒了两个字,他丢下笔叹息说
34、:“匆忙之间出现这样的错谬,莫非我的神志已经昏乱了吗?”他对师安石说:“你走吧!”师安石刚出门,就听到屋内传来哭声,又转回去询问,原来完颜承晖已经服药自尽了。这天傍晚,中都失守。(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 尽杜甫秋尽东行且未回,茅斋寄在少城隈。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注: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 “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
35、城隈”一句中“寄” 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B. 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 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C. 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 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D. 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 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E. 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15.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4. BD 15. 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
36、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诗歌大意:秋天尽了,向东远行的我还没有回到少城,茅屋也无人看管,只能寄留在少城的那个角落里。家里篱笆边的菊花可能已经枯萎了,我在这里也是徒白遇到赏识我的严武。在雪岭,我
37、独自一个人看西天的落日,剑门关兵事紧急,仍然阻隔北方的朋友归来。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呀,什么时候我的心怀才能真正舒展开呢?【解析】14. 试题分析:B“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D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
38、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激动、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忧国忧民等。秋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七律。由注释可知,此诗作于唐宝应元年(762年)诗人送严武还朝因徐知道之乱避往梓州后,是为秋尽思家而作。诗的前四句写秋日景事,后四句感时而自叹。诗中既表达了思乡之苦,也表达了对亲友的挂念,还表达了怀才不
39、遇的伤感和对漂泊生活的厌倦,解答时需要逐联分析,然后归纳。(三)名篇名句默写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斥秦皇只爱纷奢,不顾民生,用“_”形象地揭示了秦皇对六国珍宝的无耻掠夺和肆意挥霍。(2)登高一诗,浸透着杜甫人生遭际之悲,其中“_”两句,写尽诗人漂泊天涯、老病孤愁之凄凉况味。(3)在三峡中,写夏水暴涨,水道阻绝,但有时朝廷的急令必须传达,船不得不冒险而行,朝发暮至,郦道元用“_,不以疾也”来形容船速。【答案】 (1).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或“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 (3)虽乘奔御
40、风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木心研究者陇菲先生认为,木心谈木心涉及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焊接文白、应对采访等诸多方面,细心教学生如何写作,可谓金针度人。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管理,并提出积极的建议,但绝不能越俎代庖,学校也不应该在所谓的“家校合作”的名义下,将学校自身事务转嫁给家长。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穆永梅表示,南干渠所有分水口的检修阀、调流阀、流量计全部采用的是钢制管材,可做到滴水不漏。中国彩电产业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显示技术派、低价格派、用户派三大阵营分庭抗礼的格局,短期来看,这种竞争格局将会保持相对稳定。苏轼在人生的风雨面
41、前,有着坦荡从容的气度,他以用舍行藏的态度来化解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保持率真的个性,追求自然的人格。高校加强创业教育不能南辕北辙,过于强调创业之“术”,而忽视创业之“道”,简单地以创业成败论英雄,是违背立德树人这一培养原则的。A. B. C. D. 【答案】A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工信部官网称,随着全球5G试验与商用步伐的加快,中国5G技术研发试验将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探索开展5G试验的国际合作。B.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一个唱歌的美国诗人鲍勃迪伦,诺奖评委会虽然已经给出了颁奖的理由,可很多人还是有所质疑。C.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将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
42、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政策,提高天然林保护工程补助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标准。D. 在网络社交中,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符,表意既是清晰的又是暧昧的,因为在不同语境中,它能被解读成苦笑、笑哭了或者是无可奈何等等都可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成分残缺,末句改为“探索开展5G试验的国际合作方式”;B“诺奖评委会虽然已经给出了颁奖的理由”语序不当,改为“虽然诺奖评委会”;D“它能被解读成苦笑、笑哭了或者是无可奈何等等都可以”杂糅,“能”“都可以”去掉其一。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
43、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本题中,A项紧缩主干之后就会发现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B项出现了关联词语,就要考虑一下关联词语的位置问题,“诺奖评委会虽然已经给出了颁奖的理由,可很多人还是有所质疑”,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关联词语应放在主语后;D项则是将“它能被解读成苦笑、笑哭了或者是无可奈何等等”和“它被解读成苦笑、笑哭了或者是无可奈何等等都可以”两个
44、句子杂糅在了一起造成结构混乱。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人在世上是不能没有朋友的。_天才,_普通人,没有朋友都会感到孤单和不幸。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也都会有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朋友圈子。_一个人活了一辈子连一个朋友也没有,_,他很可能怪僻得离谱,使得人人只好敬而远之,_坏得离谱,_ 人人侧目。A. 或者 或者 如果 那么 要么 以至于B. 不论 还是 如果 那么 或者 以致于C. 不论 还是 如果 或者 或者 以至于D. 或者是 或者是 如果 那么 或者 以致于【答案】B【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所供选择的关联
45、词全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其答案为C。考关联词语的运用,本质上是考查对句子之间内在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提供的一段文字看,这段话是说人活在这个世上不能没有朋友,先说无论什么人,没有朋友都会感到孤单;然后假设一个人如果一辈子连个朋友也没有,说明这人怪得离谱,或者坏得离谱,据此就大致可以选出答案来。&网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想要准确地对肥胖进行表述,我们不得不提到脂率,即身体脂肪的重量占体重的百分比。但是,这是这是因为过低的体脂率可能会引发诸多疾病。对身体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这还和脂肪的分布有 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苹
46、果型和梨形身材。苹果型身材是腰围大于臀围,即比较高的腰臀比;,即比较低的腰臀比。两种体型对健康的影响不尽相同,苹果型身材比梨形身材更不健康,会增加一系列心血管的疾病的风险。【答案】示例:(1)不能盲目追求过低的体脂率 (2)而梨形身材是腰围小于臀围 (3) 在相同的体脂条件下21. 中国传统年画,常常借助于喜庆明丽的色彩和象征吉祥物来表现美好的愿望,如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凤凰象征富贵吉祥等。请用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下面这幅年画并从中任选一个象征事物,说出其中寄托的美好愿望。(1)说明性的文字:(2) 象征:【答案】(1)画面正中是一个躺在芭蕉叶上的胖娃娃,他头枕佛手,右手抱着一个大仙桃,左手拖着一只
47、蝙蝠,左腿边一颗大石榴(或者“玉米”),右上方是一只仙鹤,左下方是一方印章。(2)“仙鹤”象征“长寿”,“石榴”象征“多子多福”,“仙桃”象征“长寿”,“蝙蝠” 与“佛手”象征“幸福”,“芭蕉叶”象征“四季常青”。(只答其中一个即可)四、写作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焦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
48、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其中焦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答案】“红包奖励”折射教育低俗化红包,译名luckymoney,颇具幸运之意,在中国传统礼俗中是用于年节庆典中长辈对晚辈的赠给,也有主客之间的礼节往来。在当下“互联网+”的时代,红包已不再只是那带有粗糙厚实之感的小红纸袋,摇身一变成为微信窗口里的虚拟图片,弹指间即可收获红包的快感。当如此娱乐化的红包被江苏某高校的焦老师用作点名神器时,我既佩服其善于捕捉职业高校学生的好奇逐利的心理,同事也为今天的师道
49、竟已沦落到先取悦学生,在换取教学秩序的稳定,而深感悲哀。学生出满勤,成绩进步,过节都能赢得焦老师的红包奖励,不论含金是几何,但终得以换来他的课堂座无虚席,师徒日渐升温的和谐美满的场面。但撤去其外表的冠冕堂皇,余下的仅是“我出钱你出勤,我包红包你回心”罢了。如此新招到底于教学有多少价值?学生抢红包出满勤又折射出怎样的求学意志?“红包”本是“礼轻情意重”,在生活中我们用它来表达祝福,焦世奇老师与时俱进“诱惑”学生,其用心良苦值得肯定,但用红包物欲刺激,逗引学生,从另一角度看却是引诱学生的金钱欲望。学生到课堂听课,学好学业,本是分内之事,而如今却与红包这浓厚的金钱色彩相挂钩,于那些真心读好书的学生也
50、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原本单纯的求知,如今却因老师的这一做法也沾上了利欲色彩。“微信签到”、“刷脸神器”、“拍合影照”等点名神器层出不穷,在网友调侃逗乐的同时,也引发我们的深思:当下学生的求知欲只能由金钱来刺激?而师道尊严又该何去何从?这些看似创新的举措,冲击了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思想,也不自觉地自我贬低,师道尊严已在红包发出时消失殆尽了。但事实上,我相信焦世奇老师发微信红包实属无奈之举。“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很多高校的学生翘课已是家常便饭,学风堕落更是见怪不怪。本该是人生最佳探究与思考年龄却厌学,沉迷于电子产品的现象并非个例。由此担负“欲人之无惑”之重担的教师更是举步维艰,发红包以“讨好学生”
51、,成为“美女老师”“女神老师”来吸引学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又确实是教育手段低俗化的表现。由此学生与老师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教育的衰败。欲改变现状,纠正歪风邪气,从根源来说,教育者应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注重实践,使学生真心爱上学习,真切地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充实感与愉悦感。而求学者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师长,尊重知识。红包包不住沉甸甸的知识,知识亦不需要红包的外包装。红包作为习俗符号,该被珍惜使用;而知识作为个人灵魂的填充,更应该被崇敬与尊重。新时代下的师道尊严该由师生共同维护。【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主要谈论“红包奖励”。本作文应属于新
52、材料作文中的社会时事型。而社会时事型最大的特点是“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生活”。具体到本题而言,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材料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隔阂感,在阅读上也不存在障碍。中肯肯定之:“红包奖励”传导正向教育理念、红包新招符合教育原味、红包只是“小红花”式的游戏化象征、无奈的物质奖励不该被苛责。严厉批判之: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哄孩子”式课堂是对学生的黑色嘲讽、出勤率岂能靠红包保障、你的求学岂能老师买单、花式渠道贿赂学生实在悲哀、要励志不要励欲、莫让教育用上利益的“偏方”、“中国式焦老师”可悲可哀、“红包”给教育抹黑、拒绝“红包课堂”,还我纯真教育。温和批评之:“受益终生”的教育才是“治本”的改革、红包奖励引发教育功利化属杞人忧天、“红包妙招”不具推广价值、长远来看“红包课堂”隐忧不少、偶尔用用尚可,反客为主危险、以“钱”促学未若以“奖”促学。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上述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