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届高考历史真题演练+模拟演练:专题三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对外关系真题演练一选择题1.(精选考题河北高考)对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史实的说明,正确的是()A.前者迫于冒顿单于的威胁,后者是中原王朝主动示好B.分别促进了中原与北部和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C.分别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和贞观年间D.都促成中原王朝设置行政机构管辖该地区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A说法错误,因为匈奴的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是在秦汉之际,文成公主入藏是因为松赞干布的请求。B正确,因为匈奴是在北方,西藏是在西南地区,两次和亲都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C不正确,昭君出塞发生在汉元帝时期。D不符合史实,因为当时
2、中原王朝都未在当地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辖。答案:B2.(精选考题河北高考)以专题的形式统揽历史阶段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好方法。下列历史阶段可包含在专题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之中的是()A.秦汉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相关内容。题干中的专题强调的是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分析比较各个选项可知,A、C、D都是中国古代封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时期,不符合题目中的要求“封建国家的分裂”,均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比较频繁,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答案:B3.(精选考题吉林)在古代,官方因急于将
3、某些信息公之于众,便将“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工具。例如,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殿前司降黄榜,告谕士庶云:“金人游骑已及郊畿。”该榜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A.北方畜牧业向南扩展 B.金军兵临东京C.宋金联盟友好交往 D.金兵进攻临安解析:注意题干中的两个关键信息,“靖康元年”即1126年, “金人游骑已及郊畿”中的“郊畿”即京师近郊。联系教材中的“靖康之变”即可选出答案。答案:B4.蒙古土尔扈特部领袖渥巴锡率部回归的英雄壮举(如图),震动了当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正如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18世纪)后半期一
4、个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造成这次“回归的英雄壮举”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B.强烈的民族意识驱使C.沙俄残酷的民族压迫 D.清朝国力强盛的吸引解析:题目中四个选项其实都是土尔扈特回归的原因,但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意识属于内因,是“回归壮举”的根本原因;A、C、D三项是重要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答案:B5.(精选考题甘肃高考)在唐朝晚期,一位前往日本的中国人可能在日本看到()海船上装有中国制造的罗盘针日本京城建筑风格同中国京城建筑风格相似僧人阅读中国雕版印刷的佛经日本颁发的文件中的文字有些是汉字A. B.C. D.解析:中国
5、制造的罗盘针应用于海船起于北宋,故排除。其余三项均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的表现。答案:C6. (精选考题辽宁高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匈奴)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裘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史记匈奴列传材料2:高帝自将兵往击之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奉宗室女公主(诸王之女)为单于阏氏(妻子),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
6、。汉书材料3:(唐中宗诏曰)朕之小女,长自宫围,言适远方,岂不钟念?但朕为人父母,志恤黎元,始允诚祈更新和好降(下嫁)彼吐蕃赞普,即于今月廿七日,朕亲自送于郊。请回答:(1)据材料1,概括匈奴的社会生活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为巩固北方边郡的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2)材料2、3反映出的相同政策是什么?实行这种政策的背景又有何不同?(3)从材料2、3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解析:第(1)问要在总结、提炼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回答匈奴的社会生活状况,秦为巩固北方边郡的安全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教材中秦朝与匈奴的关系进行说明。第(2)问材料2反映了西汉初年奉行的被迫和亲的政策,材料3反映了唐朝主动和亲的行为,在回答第二小问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比较分析。第(3)问需要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角度进行综合说明。答案:(1)匈奴过着游牧生活,以畜牧、狩猎为主,也从事农业生产;无城郭;民俗落后,民风剽悍,好掠夺。秦朝派蒙恬大败匈奴,收复失地;筑城、迁民安边;修万里长城。(2)和亲政策。汉初社会极端贫困,无力打退匈奴的进攻;唐朝国力强盛,重视加强同少数民族的联系。(3)处理和对待民族关系,不能单纯依靠武力;应持平等友好态度,加强民族团结。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