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C不耻下问 D当仁不让【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这种主张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推动了“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发展。A、C、D三项不能从材料中体现出来。【答案】B2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解析】孟子继承了孔
2、子的学说,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君轻民贵”的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答案】B3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重视。这种本质思想是()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C主张“仁政” D天人感应【解析】“仁者爱人”体现了孔子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谅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等级名分制度。两者都强调秩序。【答案】B4“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儒家 B法家C墨家 D道家【解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答案】
3、C5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性: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B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加强中央集权D兼相爱、交相利【解析】本题考查先秦儒家思想。秦朝二世而亡,主要亡于秦朝统治者的暴政,这从反面说明了孟子“仁政”学说的正确性,故答案为B项。A项是荀子的思想,C项是韩非的思想,D项是墨子的思想,都应排除。【答案】B6下面的漫画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A老子 B荀子C墨子 D韩非 【解析】“灾祸的里面隐藏着幸福”反映了老子福祸相生的辩证法思想。【答案】A7汉书艺文志在评价
4、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A墨家 B道家C儒家 D法家【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成败存亡祸福古今”等语句可知,题干反映的是道家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B。【答案】B8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墨子主张国家应节俭;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疆界;商鞅主张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三者立论不同,但同样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C三者立论相同,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D三者立论不同,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
5、济为考虑点【解析】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的阶级立场的理解。三位思想家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流派: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孟子是儒家代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商鞅是法家代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尽管三者所代表的流派不同,但是其思想主张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动。他们主张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治,以适应生产力变化的需要,以稳定社会和促进发展。故选B项。【答案】B9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
6、之狗”等。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宣传方式不恰当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解析】当时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兴趣不大,主要在于儒家的思想主张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答案】B10某一中国古代思想家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又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这位思想家应是()A老子 B孔子C墨子 D韩非子【解析】“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大意是: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
7、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拨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大意是: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题干材料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属于老子的思想。【答案】A11韩非子说:“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由此可以得知韩非子的政治观点是()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以法治国,利用权术来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
8、来威慑臣民实行君主专制制度A BC 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是韩非子的主张,但不能从材料中提取出这样的信息。【答案】A12在某中学的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9、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解析】甲主张穿衣应该顺其自然,是道家的观点;丙主张穿衣应该节俭,符合墨家的“尚俭”要求;丁主张穿衣应该服从上级的规定,是法家主张的具体体现。【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
10、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1)上述材料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什么?试指出四则材料所提出的核心主张。(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主张的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四核心主张的影响和演变情况。【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诸子百家的治世主张。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王道之始”等信息进行判断;第二小问结合四则材料信息逐一进行说明。第(2)问,联系材料中“国安而暴乱不起”等信息,从社会变革、各自利益等方面进行思考。第(3)问,从直接影响和间
11、接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中心问题:治理国家和巩固统治的方式。核心主张:材料一主张“仁”和“德”;材料二主张“尚贤”;材料三主张“无为而治”;材料四主张严刑重罚。(2)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的剧烈变化,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代表人物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3)影响:材料四的主张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演变: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思想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
12、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攮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材料二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
13、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材料三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材料四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从其欲,其于利民而已。故其与之刑,非所以恶心,爱之本也。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赏繁,乱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乱而不亲其法。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请回答:(1)上述四则材料分别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家的言论?(2)根据材料并结
14、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和材料四所属学派的主要观点。(3)假如你当时是平民,你会接受哪些思想?理由何在?(4)简要分析上述四种言论哪一种最适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为什么?【答案】(1)老子的道家思想;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2)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材料四的主要观点: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治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3)墨家思想。战国时期战乱频繁,人民渴望和平,墨家主张和平发展,注重兼爱,非攻,符合人民的愿望。(言之成理即可)(4)材料四的言论最适合。因为它符合了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从分裂趋向统一)和变革(奴隶制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的需要,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