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2 ,大小:111.50KB ,
资源ID:392200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9220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doc

1、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1. 商朝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周朝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此可知A. 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加强B. 王位世袭制的完善C. 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D. 贵族政治正式形成2. 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 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 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 从礼乐治国

2、到法律治国D. 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3. 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常常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还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见A. 宋代因为积贫积弱而逐渐衰亡B. 宋代相权有其传统客观的地位C. 中国传统政治是帝王专制独裁D. 宋代重文轻武提升了文臣地位4. 北京故宮太和殿旁有一处不起眼的“偏房”,它曾是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的权力中心。这个“偏房”的出现说明A. 君主专制高度加强B. 相权被大大削弱C. 内阁掌握了票拟权D. 皇权被宦官架空5.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

3、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A. 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 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 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 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6. 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从公元前490年到前322年,雅典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惩罚。这表明:A. 雅典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B. 苏格拉底等人仇视民众C. 直接民主保护了雅典大多数人的利益D. 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7. 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有三个支柱: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

4、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系中,这体现出古罗马政治的重要特点A. 三权分立B. 共和主义C. 君民共主D. 中庸折中8. 1688年“光荣革命”后,对议会而言,行政权的执行并不是它的职责所在,在国王无力亦无意于绝对行使这项权力的时候,内阁便登上了政治舞台。据此可知英国内阁A. 使议会能够有效监督行政权力B. 增强了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C. 解决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D. 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要求9. 法国宪政之路由大革命肇始,以人权宣言为基准,1875年之后,宪政制度逐步得到广泛认同。法国式宪政道路的基本特征是A. 无成文宪法却有稳定的宪政制度B. 宪法行二百年而基本体制不变C.

5、 启蒙思想影响下宪政坚决彻底D. 在各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曲折前进10. 1901年5月创刊的国民报刊载了美国“独立厅”的图片,并附有文字介绍:“(独立厅)为美人脱英自立起点之地,美人今日拥国民之公权,食自由之幸福,(当时北美人民)万死一生,以争此国民之权利也。(今日中国)独受人羁轭如美昔日之国,四百余州,四万万人,岂竟无一华盛顿其人者耶?”该文A. 主张借鉴美国的政治体制B. 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C. 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D. 利于激发中国人的民族意识11.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A. 宣示了中华

6、民族独立B. 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C.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D. 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12. 徐中约认为孙中山设想通过一个三段式的革命程序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及最后一个由一部新宪法来统治全国。据此可知,孙中山革命的最终政治目标是A. 推翻封建专制B. 赢得民族独立C. 建立宪政民主D. 解决民生问题13.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中指出:“不能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讲成是左倾路线的产物,它主要地是客观形势发展趋势产生的需要”。这里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指A. 根据地的广泛建立B. 日本侵占东北三省C.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D. 红军长征取得胜利14. 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

7、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15.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过: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8、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依法治国方略16.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5亿多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采纳吸收其中的100多条。这一过程A. 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B. 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愿望C. 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D.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17. 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A. 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

9、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B. 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C. 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D. 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18.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19.通志载:“汉郡国每岁贡士,皆拜为郎。分居三署,储才待诏,无有常职。”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 世官制B. 察举制C. 科举制D. 九品中正制20.

10、 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A. 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B 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C. 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D. 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2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A. 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B.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C. 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D. 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22. 唐代的科举取士不仅依据试卷成绩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

11、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这一做法A. 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 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C. 可能影响人才选拔的公平性D. 拓宽了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23. 宋会要辑稿职官卷47载:“通判,州各一人,与长史均理州府之政,无不统治。藩府或置两员,广南小州有试秩充通判兼知州者。”又云:“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二。”这种政治制度革新中通判设立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封建君主专制B.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 革除郡县制的弊端D. 开始建立官僚政治体制24. 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

12、两年、外官历俸三年。由此可见清代A. 监察官员选拔严格B. 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C. 监察官员地位崇高D. 注重对监察官员的经费投入25. 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A. 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B. 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C. 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D. 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6. 英国“在1855年至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

13、度作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孙中山因此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好的制度。”持此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科举制度。A. 公开考试,公正、择优录取体现了自由竞争原则B. 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光大了儒学C. 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于巩固中央集权D. 创立于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27. 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1933年2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直接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材料反映了美国A. 三权分立的原则遭到破坏B. 文官制度不断地丰富发展C. 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D. “功绩制”被废除28. 西方人将中国

14、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曾在工业革命时期被英国的文官制度改革借鉴,这主要是基于它A.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 通过考试选拔高素质官员C. 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D. 实现了“学而优则仕”29.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由此可知这场教育改革A. 实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目的B. 带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特点C. 近代自然科学教育不受重视D. 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30. 2013年

15、是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20周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这里“雏形”主要指( )A. 以考试为选拔方式B. 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C. 由地方以品行推荐D. 注重门第和家世31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32秦律强调“法治”,规定“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每个人都被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同时又规定“同罪不同罚”,同样的犯罪因社会地位不同而处罚有别。这说明( )A秦律不成体系

16、,相关规定充满矛盾 B秦朝的法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C军功爵制的推行维护了秦律的公平 D社会地位高的人均可免除惩罚33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打破了原来“形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提出了“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执法原则,且要求吏民共同守法。由此可知,当时法家主张( )A加强统治秩序 B实现国家统一 C追求自由平等 D维护民众利益34欧阳修注意到地方政府中的腐败风气,“枉直乖错”;张载在本乡“以礼化俗”;吕大钧兄弟在蓝田建立“乡约”;范仲淹创立“义庄”;等等。这些举措体现了儒家传统思想所追求的( )A通过道德自觉建立和谐的人间秩序 B通过克服私欲、回复良知成为圣贤C进行内心反省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D

17、注重气节以理统情凸显人性的庄严35史载,罗马中央政府“除元老院外,它的行政官员仍不过由总共40人左右的执政官、 大法官、财务官和营造官组成”,罗马行省的官吏则更少,而中国“西汉末年官吏总数有12万余人”。材料可以佐证古代罗马( )A善于利用经济手段改善人民生活 B行省是实行法治的有力保障C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 D国家行政管理存在严重弊端36关于“对人私犯”的制裁,十二铜表法规定对严重伤害的保留同态复仇惩罚,对较轻伤害的处以支付固定罚金。但到查士丁尼执政时期,取消了同态复仇,无论是较重的或较轻的侵害,一律改为罚金制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罗马( )A法律体系的形成 B社会文明的进步 C人文

18、主义的出现 D阶级矛盾的缓和37美国权利法案是美国宪法前十条修正案的统称,其中第一条修正案是关于“保护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出版自由,以及和平集会的权利和请愿的权利”。这表明美国法律具有的特点是( )A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B权力制衡三权分立C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D坚持公平公正原则38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新时期中国( )A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B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C以法律作为反腐工具 D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391987年12月,深圳首次拍卖国有土地使用

19、权。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草案,删除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的规定,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说明我国( )A宪法修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C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 D基本确立市场经济体制40邓小平指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主要反映了( )A加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要性 B要彻底破除个人崇拜“左”的思想C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紧迫性 D扩大和完善社

20、会主义民主的艰巨性二、材料题(41题14分,42题14分,43题12分,共40分)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元廷制订了一整套比较严密的政策。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的模式内。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而且常有“众论不齐”的情况。成宗朝前后,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行省路以下官吏的铨调开用,由朝廷三年一次遣使举行。元代行御史台及廉访司法既注意对一般地方官府的普遍监察,更把行省当做地方监察的重点对象。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

21、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法及很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端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前述之参议员及众议员,各州州议会议员,合众国政府及各州政府之一切行政及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誓愿拥护术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及其修正案第十条规定:本宪法所未授予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成由人民保留之。美国内战结束后,国

22、会通过宪法第十三条和第十四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加强对行省控制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作用。(6分)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鉴于政党分赃制带来行政动荡、效率低下、腐败盛行,1883年美国国会颁布彭德尔顿法,正式建立了以考绩制为核心的常任文官制度。该法规定: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不受党派控

23、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摘编自王锦瑭美国文官制的改革等材料二南京国民政府采用公务员制度。国民政府公布的考试法规定了考试的具体办法和操作规程。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甄拔各项荐任职公务员,分为三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第二试为专业科目;第三试为面试和成绩审查。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1931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

24、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与美国文官制度的不同点,并简要评述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6分)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时间立法19491954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一时期,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

25、法律共23件,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919581954年,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195919781966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除1975、1978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新中国第二、三部宪法外,全国人大共通过法律6件,包括商标管理条例等19794992除宪法修改3件和1982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件,包括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

26、经营企业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199320032除宪法修改2件外,共通过法律153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2003320082除宪法修改1件外,共通过法律72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新泰一中北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答案2020.10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0小题,共60分)1.【答案】A【解析】【

27、详解】商王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而周王通过封制加强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强调商王、周王对地方控制的强弱不同,没涉及王位世袭制是否完善,排除B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才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2.【答案】D【解析】【详解】“周秦之变”是指秦统一六国,彻底取代周朝,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全面实行郡县制,地方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故选D;血缘世袭在夏王朝就已经开始,排除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实行郡县制带来的影响,排除B;周朝时并不仅仅是礼乐治

28、国,C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故选D。3.【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宋代的君主专制。根据题意可知未能体现宋代积贫积弱和重文轻武的内容,故排除A、D项;根据“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宋代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不能体现帝王专制独裁,故排除C项;根据“皇帝时时下手条激起群臣愤慨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不经过中书而直接下诏令,被视为乱政,这说明中书的地位仍然受到重视,宋代中书是宰相,即宋代相权有其传统客观地位,故选B。4. 【答案】A【解析】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材料中“偏房”就是军机处办公场所,这一机构出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A项正确;丞相在明朝就给废除了,故

29、B项错误;内阁在清朝权力下降,故C项错误;皇权被宦官架空是明朝后期,故D项错误。5.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材料“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每年一次分裂之后的再次统一(兼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为完善。所以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6.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根据材料“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惩罚”,结合柏拉图的言语,可知反映了直接民主导致国家权力

30、的滥用,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故D选项正确;雅典政治腐败问题材料无法体现,材料主要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局限性,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正是因为极端民主才形成了材料中出现的现象,材料无法体现苏格拉底仇视民众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雅典有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众惩罚”可知,体现了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而不是体现保护了雅典大多数人的利益,故C选项错误。7. 【答案】B【解析】【详解】古罗马政治体系中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则具有平民制色彩,三者在古罗马政治中和谐共生、相互制约,因此体现正是共和主义特点,

31、B正确;三权分立主要指的是司法、立法和行政之间的分立,古罗马政治体系中并不是这种三权分立,排除A;古罗马政治体系中的执政官不等于君主,排除C;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当时古罗马政治体系中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情况,因此无法认定其政治特点中具有中庸折中,排除D。8. 【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王国无力也无意于行使行政权,而内阁的出现,弥补了这一弊端,适应了英国宪政发展的要求,故D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内阁在国王与议会之间发挥的是桥梁的作用,并不是使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权,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议会对国王的控制力,故排除B。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解決是在国王彻底丧失行政权之后,故C错误。【点睛】

32、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是一个逐步完善发展的过程,其原因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结果。9.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法国共和之路艰难曲折,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持续几十年,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共和政体。故答案为D项。法国在1791年即颁布宪法,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法国大革命后基本体制发生多次变化;法国宪政之路不能反映坚决彻底的特点,排除C项。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张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0.【答案】D【解析】【详解】作者通过介绍美国用“独立厅”纪念独立战争等,旨在呼唤中国仁人志士学做“华盛

33、顿”,争取民族独立,是在激发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故D正确;材料中没有表彰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刊登在在1901年的文章,不是十年后辛亥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B项说法错误;这一“文章”并没有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C项夸大了报刊文章在旧中国文化教育水平落后的情况下的影响,不符合史实。11. 【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知,该法律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故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中华民族独立,故A项错误;封建制度的终结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B项错误;维新变

34、法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故D项错误。12.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最终政治目标是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政体,即通过宪法来实现宪政民主,C正确;推翻专制、赢得民族独立以及解决民生问题都不是孙中山的终极政治目标,排除A、B、D。13.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它主要地是客观形势发展趋势产生的需要”联系1931年前农村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的史实,可知建立统一的中央政权很有必要,故A选项符合题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中共政权,斗争对象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排除B项;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

35、央苏区成立,当时抗日救亡运动刚刚兴起,排除C项;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甘肃会宁,长征结束,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14. 【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的“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说明在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使得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农民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获得了农民的拥护,并激发了他们抗日的热情,故选A;由“是否减租减息”可以看出地租还要交的,所以B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由题干中的“抗日根据地”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D在

36、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名师点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赢得民众的支持,是与其一直把民族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直接关系的,这一题考查了“执政为民,立党为公”这一时政热点。考生在做题时充分利用“抗日根据地”这一信息,然后确定时间,再结合所学与材料信息,就可以排除掉三个选项,也可以直接选,所以这一题还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15.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由题干中“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斗争”可知,中国境内不存在政党之间的斗争,各党派和平相处。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当家做主,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B项,中国共

37、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共同参政议政,这解决了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关系。故B项正确。C项,该制度主要是涉及少数民族发展问题,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D项,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方针,适用于政府,与材料中党派之间的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16.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当天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全国参加讨论的多达1.5亿多人”可知这一过程满足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B选项符合题意。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于解放战争时期,A选项排除。奠定了新中国民主建设的基础不属于材料的影响,C选项排除。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7. 【答案】C

38、【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C的“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的表述和题干不一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地方官就硬性摊派”表明A项正确。“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表明B项正确。其他各项均能从材料中找到对应信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内容18. 【答案】D【解析】【详解】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

39、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选项排除。19.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贡士”拜为“郎”,储才待诏,可知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B项正确。世官制是指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排除A。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制,排除C。九品中正制是以家世门第的高低作为选官标准,排除D。所以选B点睛:关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汉郡国每岁贡士”即可知道是察举制。20.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根据题干的内

40、容可以知道,反映的是唐代与清代通过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故C项正确。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无法完全体现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排除A项;BD两项的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属于无关项,应排除。21.【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故项正确。其中,世官制是在商周时期;察举制是在西汉时期;科举制是在隋唐以后实行的制度;A、和项顺序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西周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等,每一种制度都是把官员的品德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一些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

41、远。古代的选官制度体现了由重视血缘关系和门第的高低逐渐转向考试成绩,体现了向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特别是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稳定社会秩序,因此科举制从隋唐确立就一直延续到清末。22. 【答案】C【解析】【详解】由唐代科举取士的依据,包括“试卷成绩”、“平时的文学作品”, “社会声望”等,同时还存在 “公荐”和“通榜”,可知影响最终结果的有多种因素,尤其是声望和考官推荐,其中的人为因素和不确定性比较明显,故C项正确。因为“公荐”和“社会声望”等中央不能统一控制,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取士时参考多种因素,不能体现“君主”对效率的追求,B项错误;从“声望”和“考官”推荐影

42、响取士来看,“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会受到限制,并不能拓宽,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23. 【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通判【详解】北宋时期设立通判主要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员,通判的职权仅次于知州,说明该措施主要是加强对于地方政权的控制, B正确。材料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A错误。北宋并没有革除郡县制, C错误。官僚政治体制在秦朝已经实施, D错误。【点睛】宋初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从“权”“钱”“兵”三个方面着手,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地方至此无力威胁中央。24.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

43、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监察官的个人功绩和品行是其选拔的标准,选拔较严格。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监察官的选拔标准,未涉及监察体系、监察官员地位,排除;D项,材料中“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也是对检察官选拔标准的规定,要求必须有丰富的为政经验,要明察事理,洞晓世事,通达治体,注重对检察官员的经费投入明显是对材料主旨的曲解,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

44、史规律并掌握运用。25. 【答案】A【解析】退休才能让新鲜的血液进入政府,才能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政府谈不上决策的科学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对官吏退休做出法律规范而非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6. 【答案】A【解析】【详解】英国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原则,其理由是利用这种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公正和自由竞争的原则,故选A;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是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符合资产阶级的治国理念,排除B;“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符合思想自由原则,排除

45、C;高度评价科举制不是基于出现于隋唐时代,排除D。27. 【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通过考试选拔文官,之后采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各行各业专家和学者为文官,这种转变意味着文官的群体范围在扩大,而且更加专业,说明文官制度在不断丰富和发展,B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美国的行政权受到立法权制约,但是总统选拔文官是其职责,排除C;“政治庇护制的建立不等于“功绩制被废除,排除D。28. 【答案】B【解析】【详解】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种方式相对公平公正,因此被西方的文官制度借鉴,B正确;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是民主制,因此A不构成西方借鉴科举制的原因,排除;西方的文官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政策的稳定性,行

46、政管理的专业性,因此扩大统治基础并不是西方借鉴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排除C;D所述内容符合中国古代的士阶层诉求,和西方社会环境不符,排除。29. 【答案】B【解析】从材料的叙述来看,癸卯学制中涉及到了西方的科目设置,但是教育宗旨是中国传统思想,所以体现出一种“中国化”的特点,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实现了”二字;C选项与材料中的科目设置相悖;D选项时间错误,新文化运动在此之后。30.【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重点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核心词:“雏形是从1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1400多年前大约在公元600年左右,这一期处于隋末唐初,中国开始实行科举制来选拔人才,因此正确

47、选项是选A。B项不符合题意,C、D时间不符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31【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私拿养子财物罪名的变化,没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亲子的财产同样体现的是宗族利益,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错误;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32【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秦律规定“不别亲疏”“一断于法”的同时,明确了同样的犯罪因社会地位不同而处罚有

48、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法治”带有鲜明的阶级性,故选B项;秦律是比较系统的成文法,排除A项;材料中同罪不同罚的规定与按军功授爵的制度没有关系,排除C项;只凭借材料中“同罪不同罚”的原则,不能说明秦朝社会地位高的人均可免除惩罚,排除D项。33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打破了原来“形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传统,提出了“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执法原则,且要求吏民共同守法。由此可知,当时法家主张( )A加强统治秩序 B实现国家统一 C追求自由平等 D维护民众利益【答案】A【解析】法家打破传统,要求吏民共同守法,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秩序,故选A项;当时法家的主张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不是为了实现国家

49、统一,排除B项;法家的主张是为了维护统治,不是追求自由平等,排除C项;法家的主张是为了维护统治,不是为了维护民众利益,排除D项。34【答案】D【解析】无论是“以礼化俗”还是建立“乡约”,都侧重于通过外在的约束,而非侧重于内在的道德自觉,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私欲、良知等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未强调内心反省、理想人格,故C项错误;无论是“以礼化俗”还是建立“乡约”,都强调用普遍的规则(理)来约束人,“义庄”体现了人性关怀,故D项正确。35【答案】C【解析】本题结合史料实证考查古代罗马的特征。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有着完善的法律体制,这为罗马帝国的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减少了政府的行政官员,故C

50、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古代罗马官员善于利用经济手段改善人民生活的情况,排除A项;罗马实行法治的有力保障是罗马完善的法律制度,而不是行省,排除B项;官员数量少不能说明“国家行政管理存在严重弊端”,排除D项。3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发展。从十二铜表法保留同态复仇到查士丁尼执政时期取消了落后野蛮的同态复仇,体现了罗马社会文明的进步,B项正确;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形成,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和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律,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主义,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阶级矛盾的缓和,排除D项。37【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美国在宪法修正案中提出保护公民言论、信仰、出版、集会

51、、请愿等权利,这表明美国注重保护个人权利,C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法律的阶级属性,A项错误;三权分立是宪法的内容,不是修正案的内容,B项错误;公平公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3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的法制建设。材料“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推进以法治国的坚定决心,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法制建设的完善,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以法律作为反腐的工具,排除C项;材料探讨的是守法而不是立法问题,排除D项。3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新时期法制成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宪法对土地使用权的规定由禁止出租到允许转让,

52、这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打破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已启动,排除B项;现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仍然是土地公有制,排除C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基本确立的,排除D项。4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根据“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可知,邓小平主要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论述执政党的地位问题、个人崇拜问题和社会主义民主问题,排除A、B、D三项。二、材料题(41题14分,42题14分,43题12分,共40分)41. 【答案】(1)措

53、施:行省内部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中央掌握行省官员的任用、迁调和考课的权力;加强对行省的监察;行省分界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加强对行省的军事控制。影响:实现了中央对行省的严格控制,行省为中央集权服务,对后世影响深远;有利于元朝对辽阔疆域的管辖,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行省区划调整对区城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的地理条件。(8分)(2)关系:国家主权属于联邦政府;联邦法律至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行分权,地方政府保留一定的权力。作用:赋予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与巩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地方分权有

54、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6分)【解析】(1)措施:从“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多名官员中,常常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可以看出行省内部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从“行省路以下官吏的铨调升用,由朝廷三年一次遣使举行”可以看出中央掌握行省官员的任用、迁调和考课的权力;从“行省官朝觐述职和不定期迁调,朝廷遣官钩考、巡察等,或经常举行,或成为定制”可以得出加强对行省的监察;从“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得出行省分界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加强对行省的军事控制。影响:从措施中逐步概括,根据每条措施来进行梳理,最终得出答案即可。(2)关系:从“任何一州宪

55、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国家主权属于联邦政府;联邦法律至上;从“本宪法所未授与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均由各州或由人民保留之。”可以看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行分权,地方政府保留一定的权力。作用:首先从州与政府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统一,进而有利于经济上资本主义的发展。点睛:解答本题第一小问完全是从材料中的内容提取出来的,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慢慢提取关键信息,之后一一总结概括,最后得出完整的答案,注意条理清楚,言简意赅。42. 【答案】(1)特点:实行常任制,注重保障文官权益;明确规定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注重考核的

56、民主性和公平性,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全面,突出对文官工作能力和效率、协调合作等能力的考察。 原因: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民主进程加快;政府主管社会事务增加,对文官素质要求提高;两党轮流执政导致行政动荡、政府效率低下、腐败盛行问题。(8分)(2)不同:突出了公务员考试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考试内容政党色彩深厚(或服从于国民党统治);考核上流于形式,没有严格执行。评述:受西方文明的影响,逐步法制化;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有利于人才选拔;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的统治;社会动荡,法令无法严格执行,腐败现象严重。(6分)【解析】(1)关于美国文官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一“通过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

57、律保障其职位”可知实行常任制,注重保障文官权益;根据材料一“文官在政治上须保持中立,不得提供政治捐款”可知明确规定文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根据材料一“不受党派控制的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文官的考核。经过多年探索,美国文官考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确立了职责一致、奖惩结合、公平对待的考核原则,强化对执职知识、工作速度、创造力、协调力等进行全面的考核,推进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等”还可从考核实施主体多元化、内容全面、强调文官工作能力和效率以及协调合作等能力等方面概括。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即可。(2)第一小问,关于南京国民政府选官制度与美国文官制度的不同点,找出各自的内容进行比较即可。联

58、系材料一和结合材料二“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第一试科目为国文、本国史地、国民党党义”“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惩戒法和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得不到严格执行”等信息可从突出了公务员考试种类和形式的多样化、考试内容政党色彩深厚、考核上流于形式且没有严格执行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关于简要评述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逐步法制化、初步建立了公务员体系、利于人才选拔、维护国民党的统治、腐败现象严重等方面思考作答即可。43(12分)【答案】示例一看法:我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说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的共同纲领带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对刚刚

59、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为了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制定了1982年宪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又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改,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之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实践证明,只有不断与时倶进、自我完善,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国际、国内社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示例二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

60、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说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立法工作全面展开。1982年宪法的颁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程序和国家机构等方面的一系列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2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件数大为增加。一方面我国加强了经济立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国家针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制定了相关法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顺利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吸取经验教训,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促进了民主政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法律制定的背景和影响,可得出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进行着的。如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写入宪法,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律保障,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以1982年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为新时期的建设保驾护航等。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