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规大题专项练(五)(建议用时:20分钟)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若从古都变迁的轨迹看,西安、洛阳、开封成横线排列在我国中部,恰好都在渭河黄河南岸,是古代中原的腹心地区,也是先秦至唐中叶各王朝都城的基本所在区域:而北京则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居古代中原的边缘,唐中叶以后,北方战乱时间较长,人口大量减少,经济日益萧条。而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比较安宁,经济发展因北方人民避乱迁入而大大加快。开封居黄河与大远河交汇处,比校靠近江淮地区,因此唐以后终于取代西安和洛阳,成为统一王朝都城。元朝和清朝都是边疆民族入主中原以后建立的朝代,两朝都是先取北京,再取华北,在定都北京后统一全国的。此外,对于这些少数民族
2、的统治者来说,北京更贴近他们的故乡,便于保持与故乡的联系,以便保留一条退路摘编自吴松弟中国古代都城材料二19121949年间中国首都的变动定(迁)都时间概况1912年1月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2月2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4月,中华民国移都北京1927年4月4月1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决议:建都南京,成立国民政府;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37年12月11月19日,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发布;12月1日,重庆正式成为中国战时首都1946年5月4月23日,重庆国民政府决定还都南京;
3、5月5日,国民政府首都迁回南京1949年9月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将北平改名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据孙宅巍、蒋顺兴民国迁都纪实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趋势,分析说明影响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二,归纳19121949年间中国首都变动的特点。(3)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评述1937年和1949年中国首都的变动。2(2019滨州高三测试)价值观,一般是指个体或群体认知体系中关于生活的基本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传统中国人大都会有意或无意地以自我为中心,按照“修身齐
4、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不断向外推延,由此扩展成一个“个体家族国家天下”的同心圆结构。在这个同心圆中,家族是按照血缘和宗法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则是不同家族的联结,天下又是国家的扩展无论家国还是家天下,都与儒家所倡导的家族伦理存在至为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朱其永中国近代价值观的历史演进与内在逻辑探析 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经历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诸多仁人志士秉承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一方面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体系进行批判与反思,另一方面“开眼看世界”,开始吸纳与接受西方文明中的相关要素。国人的精神家园一直无所归从,从而形成近代中国国民价值观的“一盘散沙”状态。从梁启超到鲁迅,许多仁人志士对近代国人的价
5、值观形态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但在国破家残的民族危机背景下,并无一党一派能够提供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思路。 摘编自形态逻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价值观变迁的历史性透视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和价值观变迁,唤醒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公民意识,原来以集权为特征的权力价值和以领袖魅力为特征的人治(德治)不能不受到极大的冲击,并逐渐被民主制度和法理权威所解构和取代。 摘编自廖小平改革开放以来价值观变迁与核心价值的建构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价值观相比,近代价值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
6、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观变迁的作用。常规大题专项练(五)1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一“开封终于取代西安和洛阳”可知,都城自西向东迁移;根据材料一“西安、洛阳、开封是古代中原的腹心地区 北京则位于华北平原北部,居古代中原的边缘”可知,从中原的腹心地区向中原的边缘地带迁移。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一“西安、洛阳、开封是古代中原的腹心地区”可知,处在或靠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根据材料一“北京更贴近他们的故乡,便于保持与故乡的联系”可知,位于或接近赖以起家的根据地;根据材料一“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比较安宁,经济发展因北方人民避乱迁入而大大加快”可知,受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结合所学
7、知识可知其因素还包括“基于政治斗争或民族斗争的需要”。(2)特点,根据材料二表格“1912年1月(南京)、1912年4月(北京)、1927年4月(南京)、1937年12月(重庆)、1946年5月(南京)、1949年9月(北京)”这一变化,可知都城变动比较频繁,且主要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变动。(3)评述,在作答时,应该主要回答出1937年12月迁都重庆的原因和1949年9月迁都北京的原因。答案:(1)趋势:都城自西向东迁移;从中原的腹心地区向中原的边缘地带迁移。因素:处在或靠近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位于或接近赖以起家的根据地;受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影响;基于政治斗争或民族斗争的需要。(2)特点:都
8、城变动比较频繁,且主要在南京和北京之间变动。(3)评述: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东地区沦陷,迫使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是中日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新中国定都北京,这是国内政治势力博弈的结果。2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扩展成一个个体家族国家天下的同心圆结构”可得以家庭为基础,家国一体;根据材料一“家族是按照血缘和宗法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则是不同家族的联结,天下又是国家的扩展”可得强调宗法血缘关系;根据材料一“都与儒家所倡导的家族伦理存在至为密切的关系”可得以儒家伦理为核心。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另一方面开眼看世界,开始
9、吸纳与接受西方文明中的相关要素”可得吸纳西方的相关要素;根据材料二“从梁启超到鲁迅,许多仁人志士对近代国人的价值观形态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可得从单一、封闭到多元、开放;根据材料二“但并无一党一派能够提供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思路”可得呈现散化状态。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内忧外患”“诸多仁人志士秉承救国救民的责任担当” “一方面开始对传统价值观体系进行批判与反思”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及传统价值观等角度分析。(3)作用,根据材料三“唤醒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公民意识并逐渐被民主制度和法理权威所解构和取代”及所学知识归纳。答案:(1)特点:以家庭为基础,家国一体;强调宗法血缘关系;以儒家伦理为核心。(2)变化:吸纳西方的相关要素;从单一、封闭到多元、开放;呈现散化状态。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加深,政局动荡;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各阶层对不同形式救国道路的探索;传统价值观不适应近代社会的发展需求。(3)作用: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进一步深化;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