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优培1 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1(2020新课标I)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
2、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故选D2(2020新课标I)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 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
3、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故选B。提分训练一、选择题1周灭商后,周公提出“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惟仁是亲”的政策,于是周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盘庚之政,殷民大说(悦)”。这表明周武王( )A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善于接纳大臣意见C采取以殷治殷的策略D严格防范商代后裔【答案】C【解析】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与材料中“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盘庚之政,殷民大说(悦)”相符,即周武王分封商朝贵族后裔纣子武庚管理殷商的百姓,采取了以殷治殷的策略,故选C项;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
4、治,但材料未涉及加强了控制,与材料中“无变旧制”不符,排除A项;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代理政事,继续推行分封制度,周公地位特殊,且孤例不证,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周武王重用商代后裔,排除D项。2西周时期,建国首先要营筑宗庙,在营造宫室时,宗庙被排在首要地位。宗庙不仅是贵族统治者供奉祖先神灵的殿堂,也是重要的施政场所。这表明西周时期( )A礼乐制度渐趋完备B政治具有鲜明的等级特征C政权具有宗族性质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答案】C【解析】由材料“在营造宫室时,宗庙被排在首要地位。宗庙不仅是贵族统治者供奉祖先神灵的殿堂,也是重要的施政场所”可知宗庙作为传统的宗族活动场所在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说明宗族
5、在政权中的作用,故选C项;“渐趋完备”表述过于扩大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宗庙的地位,并非等级,排除B项;材料没有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关系的信息,排除D项。3礼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在礼记王制中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由此可见,先秦时期( )A置民生问题于首位B注重粮食安全问题C提倡农业精耕细作D推崇勤俭治国原则【答案】B【解析】材料中分别说了缺九年、六年、三年储备粮对国家的危害,可见对粮食储备之重视,故选B项;材料中仅能体现对粮食的重视,不涉及其他问题,也不涉及除粮食外的其他民生问题,因此无
6、法判断先秦是否置民生问题于首位,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耕种方式,也未涉及为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相关手段,与精耕细作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蓄”是粮食的储备,而非粮食的节俭,也未提及“勤”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4据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领文武大臣及儒生博士到泰山,举行封禅大礼;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曾率大臣及军队到黄帝冢,举行祭祀之礼。由此可见,这些“礼”有利于( )A营造家国一体的心理认同B丰富集权统一的文化内涵C构建君权神授的统治秩序D清除宗法分封的制度残余【答案】B【解析】封禅即祭祀天地,秦始皇的“礼”意在强调君权神授,彰显秦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合理性,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
7、先,汉武帝的“礼”意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因此这些“礼”有利于丰富集权统一的文化内涵,故选B项;家国一体体现的是宗法制度下的家国关系,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汉武帝祭祀黄帝的做法,并非为强调君权神授,排除C项;这些“礼”是为了强化集权统治,与宗法分封无关,排除D项。5钱穆认为中央集权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称赞它是“中国历史上无上成绩”。以下关于中央集权制度表述正确的有(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因为当时中国周边复杂的国际环境决定的B中央集权制度被公认为开启了世界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先河C不能为中
8、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政治和文化保障D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也保障了中华文明的延续【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央集权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可知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保持了中国政治上的长期统一,对中华文明的保存和延续有明显的好处,故选D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因为古代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地域广阔,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排除A项;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宰相、州长),而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后才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9、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效保证中华文明的延续,排除C项。6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B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D郡县制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分裂割据造成了各国狭隘的国家民族认同观念,秦统一后也并未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因此与秦距离最远、文化和社会心理差异最大的南方楚地反秦最激烈,秦直接统治下的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
10、秦暴动”,故选A项;东方六国受暴政的摧残更严重,无法解释材料中东方六国的参差不齐的反秦表现,排除B项;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同样不能解释各地反秦斗争有差异,排除C项;据所学郡县制的知识可知,郡县制的推行并未激化社会矛盾,排除D项。7汉初刘邦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王。后经过一系列斗争,收回并撤销大多数异姓封国,遂定“白马之盟”,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保持传统政治体制稳定C确保同姓宗族拱卫中央D完善秦朝创立的郡县制【答案】A【解析】汉初刘邦吸取秦亡教训,在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分封制来拱卫王室,后撤销异姓王规定“非刘氏
11、不王,非有功不侯”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刘邦在实行分封制的同时还实行郡县制,并没有保持传统政治体制稳定,排除B项;让 同姓宗族拱卫中央,是刘邦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不是目的,排除C项;刘邦推行分封制是为了巩固统治,并不是对秦朝郡县制的完善,排除D项。8宋代,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以“敕牒”方式颁布执行,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这表明当时( )A专制皇权遭到削弱B官僚制度比较成熟C行政效率日益低下D权力制衡机制建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 直接自宫内颁出的皇帝批示,被认为是灭
12、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可知,宋代皇权一定程度上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说明官僚制度较为成熟,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并非削弱,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不涉及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官僚群体的制约,但男以实现官僚群体对皇权的制衡,且这种制约的现象不能代指整个制度,排除D项。9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氏、羌等民族相继内迁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即“五胡”十六国。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氏、羌均为黄帝后裔。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 )A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B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C战乱频仍导致国家分裂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1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氏、羌均为黄帝后裔”可知,少数民族得到了中原王朝一定的认可,结合所学知识,东汉以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得到了中原王朝一定的认可,不涉及人口迁移及区域开发,排除B项;唐朝时期实现了统一,排除C项;根据材料“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氏、羌均为黄帝后裔”可知,当时认可匈奴、鲜卑、氏、羌为黄帝后裔,无关其他民族,排除D项。10入关前,满族重视主奴差别,强调笃诚事上的传统。入关后的清朝诸帝无不强调满洲官僚贵族要“毋忘根本”,反对“学彼(汉人)伪习”,如“虚伪浮华、沽名钓誉、结党揽权”。
14、清朝诸帝此举旨在( )A抵制儒家伦理的渗透B论证满族文化的优越性C保持贵族的特权地位D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据材料“反对学彼(汉人)伪习,如虚伪浮华、沽名钓誉、结党揽权”可知,清朝诸帝严防臣下出现夺权的行为,加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故选D项;清朝诸帝反对的是“虚伪浮华、沽名钓誉、结党揽权”等政治“伪习”,而非反对儒家思想,事实上,清朝入关后为笼络人心,缓和民族矛盾,对儒学是尊崇的,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要保持满族的政治传统,而非论证满族文化的优越性,排除B项;清朝诸帝的行为保持的是皇权的特权地位,而非贵族,排除C项。11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 以乱宗族。”明
15、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 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血缘观念淡化B社会风俗发生变化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D纲常伦理遭到破坏【答案】A【解析】据材料“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 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 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可知明朝初期重视血缘关系,到后期血缘观念逐渐淡化,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血缘观念,并不是社会风俗,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血缘观念不涉及嫡长子继承制,排除C项;明朝时一直以儒家纲常伦理为准绳,并没有遭到破坏,排除D项。12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
16、民族的专门法规理藩院则例钦定西藏章程回疆则例苗例等,因俗而治。这些法规( )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B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C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意识D加强了民族间交流交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因俗而治”可知,清朝结合具体民族情况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有利于多民族国家巩固,故选A项;仅仅从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无法体现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结合具体民族情况治理少数民族地区,与天朝上国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结合具体民族情况治理少数民族地区,与民族间交流交融无关,排除D项。二、
17、材料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依据“山河形便”将全国三百多个州分为十道,中央根据事务的需要,临时任命如观风俗使、巡察使、安抚使等对地方事务进行监察或督导。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设立固定的采访使,下设判官、支使、典依等僚佐人员。为防御少数民族的骚扰,先后在北方边境线上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在所辖区域拥有绝对的军事权力。节度使所辖地区也称道,是监察区的道内的一个特殊部分。玄宗后期,在设置节度使的道内出现了集节度使与采访使于一身的现象。安史之乱爆发后,肃宗在道内采军政合一的管理方式,道实际上拥有所属州的军政、行政大权,长官称节度使,成为州之上的一级实体单位
18、,由十五道增加到四十多道。唐代的节度使虽然可以割地称雄,但不至于拥有推翻中央的实力,形成中央政府与藩镇共存的局面。 摘编自张小稳历代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的演进规律与历史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简称大区)。六大行政区管辖的范围与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六大军区大体上是一致的,大区的领导人大都又是各大军区主要负责人也是各大党中央局的主要领导人。1953年中共中央准备对党和国家领导机构进行大幅度调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决定:为了中央直接领导省市,减少组织层次,增加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为了节约,并适当地加强省、市的领导,撤销大区一级机
19、构,是完全必要的和适时的。到1954年底,六大区相继撤销,至此实现了中央对省、市、自治区的集中统一领导。 摘编自吕春子建国初期六大行政区政府的建立与撤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政治体制中“道”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六大行政区体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区撤销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认识。【答案】(1)演变趋势: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道由监察区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域。影响:道的设置初期加强对地方的监管,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加,是导致藩镇割据的原因;使古代的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体制向三级体制转变,对后世影响深
20、远。(2)特点:大区的行政管理区域广阔;党政军权力集中于大区领导;带有战时色彩。撤销原因: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展开;加强中央政府的对地方管理的需要;减少层级,提高行政效率,节约开支;巩固政权,社会稳定。 (3)认识: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变化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体制改革需要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解析】(1)第一小问演变趋势,据材料一“唐太宗分为十道唐玄宗时期改为十五道”可知,道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据材料一“唐太宗临时任命如观风俗使等对地方事务进行监察或督导”以及“唐玄宗时期每道在所部大州设立固定治所,设立固定的采访使,下设僚佐人员”可知,道由监察区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域。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汉到元政治
21、制度的演变的知识可知,道的设置初期加强对地方的监管,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一“先后在北方边境线上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在所辖区域拥有绝对的军事权力”可知,后期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加,是导致藩镇割据的原因;据所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知识可知,使古代的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体制向三级体制转变,对后世影响深远。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中央人民政府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简称大区)”可知,大区的行政管理区域广阔;据材料二“大区的领导人大都又是各大军区主要负责人也是各大党中央局的主要领导人”可知,党政军权力集中于大区领导;据材料二“六大行政区管辖的范围与解放战争时期形成
22、的六大军区大体上是一致的”可知,带有战时色彩。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知识可知,计划经济建设的展开;据材料二“为了中央直接领导省市”可知,加强中央政府的对地方管理的需要;据材料二“减少组织层次,增加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为了节约,并适当地加强省、市的领导”可知,减少层级,提高行政效率,节约开支;据材料二“到1954年底,六大区相继撤销,至此实现了中央对省、市、自治区的集中统一领导”可知巩固政权,社会稳定。 (3)改革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因此可知,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变化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两则材料都提到地方体制改革
23、对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处理,因此可知,体制改革需要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开放旅游,我的朋友对我说:外国人来是看我们的“古代化”。外国科学家说中国有“三宝”:长城、兵马俑和汉字。“三宝”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长城”是伟大建设能力的象征,也是“封闭”的象征(外国人叫它“大墙”),“长城之国”就是“封闭之国”,不但整个中国围在“大墙”之中,每一座房屋、每一个衙门、每一所学校,没有不是四面被高高的围墙围住的,有形的围墙以外,更多无形的围墙,围住了思想;“兵马俩”是伟大组织能力的象征,从艺术看,这是珍品,从历史看,这是暴政的遗迹;“汉字”是
24、伟大文化传统的象征,不是现代文明的利器。 我的朋友说:文明古国的“现代化”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封闭”要改为“开放”,开放要开放竞争和开放思想;“专制”要改为“民主”;“教育”要摆脱“教务”,既要摆脱古代教条,又要摆脱现代教条。这等于说要拆除长城,打破兵马俑,否定汉字神秘感。 周有光中国有三宝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 观点:封闭导致落后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小农经济具有很强的封闭性,这就导致中国文化的保守性,明清时期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短时期内维护了统治,但却造成了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落后于西方,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局面。【解析】首先阅读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取观点并进行阐述,据“长城之国就是封闭之国”可知固步自封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故可选取“封闭导致落后”这一观点进行论述。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可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八股取士等明清时期有关史实来说明,注意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 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