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概述本专题主要内容包括近代列强侵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的建立与中国统一大业、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等内容。本专题的历史主题是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新中国的新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将人类的政治文明从资本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政治文明的并存,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苦难史、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革命史,同时是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香港与澳门的回归、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中国民族复兴的主要体现。新中国建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
2、度,与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架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一、近代列强侵华阶段特征与影响时期阶段特征影响19世纪40代60年代(1)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2)国家:英法为首,俄美随后。(1)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国门大开,清王朝被迫开放。19世纪末20世纪初(1)侵略方式:政治上,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经济上,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2)国家:除英、法、美、俄外,德
3、、日、意加入,尤其是日本曾独霸中国。(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2)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传统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4)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反动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20世纪三四十年代(1)侵略方式:主要从“以华治华”到独霸中国,主要国家是美日。(2)国家:侵华主要格局先是由列强共同支配,后由日本独霸中国。(1)政治: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成国共合作抗日。(2)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3)思想文化:日本推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民族精神。二
4、战后到朝鲜战争(1)侵略方式:美国“扶蒋反共”,独霸中国。(2)主要侵略国家:美国。(1)政治:美“扶蒋反共”,内战爆发。(2)经济:中国的民族经济日益萎缩。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四次探索重大探索时间主要活动结果与影响维新变法19世纪末康、梁等人宣传维新思想并领导维新变法运动由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但维新变法迈出了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实业救国开始于19世纪末,盛行于民国时期大力创办实业,同外资企业展开竞争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指导思想发起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封建帝制,创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
5、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里程碑新文化运动1915年至20世纪20年代早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中共在新民主主义不同阶段的探索时期发展历程及主要事件特点中共创立时期(19191924年)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开始:19
6、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共合作,共同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高潮: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叛变,国共合作破裂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1935年前,以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为主;1935年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1928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遵义会议使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1
7、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的全民族抗争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开辟了抗日的敌后战场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19451946年,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6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中共进行反独裁、反内战的人民民主斗争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
8、津战役总决战完成1949年4月解放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四、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与祖国日益强盛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2)19571976年,经历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全面拨乱反正,加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制度,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2现代中国的崛起(1)建国初,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9、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全方位的对外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成为国家的法律。(5)“一国两制”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一、比较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项目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组织拜上帝会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基督教和中国朴素平等思想相结合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三民主义彻底反帝
10、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群众基础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策略孤军奋战不断暴动,孤军奋战革命统一战线;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革命前途农民政权,“天朝”资产阶级共和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性质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成果反封建、反侵略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经历了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VS西方议会制度项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议会制度经济基础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阶级
11、本质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组织原则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按分权制衡的原则行使权力主体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是以金钱为后盾的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制度相似点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的,都属于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三、现代中国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多党制政党制度
12、是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西方多党制度有根本区别。1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西方国家采取多党制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制度,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后出现的,是适应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产物。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民国时期的多种政党组织模式相互作用、一路走来的结果。2本质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国家的多党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工具。3政党间
13、的关系不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西方国家的多党之间,是执政党和在野党、执政党和反对党的关系,是政敌关系,不存在互助合作关系。4功能和作用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作为资产阶级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工具,其作用在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有利于资产阶级挑选自己的代理人。主题2关于“史料”的基本常识1历史研究必须凭借史料人类社会的历史运动是不会重演的,人们要认识历史,只能凭借历史史料。史料的范围非常广泛,主要有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和实物史料。这些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
14、依据,是历史学家借以“重现”历史的基础。离开史料,就无从研究和认识历史,要谈不上“重现”历史了。一般说来,史料愈是丰富,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就愈是全面,史料愈是原始、可靠,对历史的“重现”也就愈接近它的本来面貌。历史学家从事历史研究,总是力求广泛地搜集史料,尤其重视挖掘第一手的原始资料。2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史料有第一手与第二手之分。第一手史料是指原始资料,即历史遗留下的遗迹、遗物和遗址,还有当时人的记载或撰述,是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直接反映。第二手史料是指后人的追记或撰述,是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间接反映。第一手史料的价值一般高于第二手史料,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后人的追记或撰述,由于时过
15、境迁,记述者的态度更加冷静、客观,资料的搜集更加广泛、全面,其价值反而超过第一手史料。3史料的种类(1)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人类活动所留下的遗迹、遗物和遗址,包括巨大的工程建筑、水利设施、城市、民居、寺观、桥梁、墓葬、碑刻、各种礼器、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兵器以及各种艺术品等。它们有的就在地上,是人们容易见到的,更多的则湮没在地下或湖底、海底,是依靠考古发掘才得以重见天日的。这些遗迹、遗物和遗址,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人们研究和认识历史的重要资料。实物史料的种类比文献史料要丰富许多。上自史前时代古人类及动物和植物的化石,人类制造的原始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品和宗教、艺术产品,下至
16、文明时代以后的所有人类制造物;大至大型工程建筑,小至一片瓦、一张纸片、一枚钱币,都属实物史料。历史上的各种遗迹、遗物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但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将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及其他史料相互参证,就有可能做出接近历史原貌的解释。(2)文献史料凡是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都属于文献史料。它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考古发现的甲骨文、金文(青铜器铭文)、陶文(陶器铭文)、简(竹木简牍)、帛(帛书)、墓志等,以及传世文献、档案、碑刻、摩崖石刻等。两汉时期纸的发明、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普遍使用,使记事及其
17、传播变得极为方便,史学也因此繁荣起来。史书不断出现,给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成为最重要的一种史料载体。随着人们眼界的开阔和认识的变化,文献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一切以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以及各方面的书籍和近代以来出现的报刊、杂志等,都属于文献史料。今天,除了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史料以外,还有大量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献史料。对于世界上发生的大小事件,人们通过电子邮件、BBS跟帖等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历史记载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这必将引起文献学和历史写作领域里的深刻变化。(3)口述史料口述史料是通过口头语言形式保存下来的史料。在文字产生以
18、前,人们曾长期靠口头相传来记忆历史,留下大量的神话、史诗和传说。对于某些民族来说,他们曾长期生活在无文字的状态中,要了解他们的历史,口述史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信息来源。这些远古的“口述史”,多被后人记载到各种史书中,成为文献史料的一部分。即使对于具有悠久文字历史传统的民族,口述史料也并非没有价值。口述史料是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其记录的方式有笔录、录音、录像等多种。这些资料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以及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这种口述史料,比较生动具体,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对于“重现”年代较近的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当然,口述史料最后还必须整理成文字发表
19、,才能提供给大家使用。因此,口述史料最终也都转变成了文献史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史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艺术创造和虚构的情节;即使是当事人的回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因此,对待口述史料一定要非常慎重,应该尽量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结合使用。选择题常见类型及解题技法一、表述型表述型选择题是选择题中容易设计且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题型,它要求考生按照题中提供的选项选出应该肯定的一项。此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能力。按照题干的表述类型可分为三种:(1)表现型关键词有“表现在”“体现”;(2)评价型关键词有“表明”“反映了”;(3
20、)概念型关键词有“标志是”“内容是”“性(本)质是”“特点有”。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法,即辨析比较选项的词语含义与句意,辨析其与题意的合适程度。例1 (2012大纲全国高考)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可以使中国共产党掌握国民党的军事动向,从而有利于共产党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为打败国民党对中央革命
21、根据地的“围剿”奠定基础,所以选择B项。A项不正确,当时红军力量比较薄弱,不可能处于军事的优势地位;破译敌军密码使我军掌握了敌人的动向,但不能说明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故C项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战略转移的直接原因,故D项排除。二、因果型因果型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描述和阐释能力。因果型选择题常用标志性词语为“原因是”“目的是”“是为了”“结果是”“影响是”“背景是”等,其考查原因时原因又分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客观原因等多种。大多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可以是一因一果,也可以是多因一果,或一因多果等。这种题型多变且综合性较
22、强,难度较大。解答此类题目要把题干与题肢结合起来分析,题干为果,题肢就应该为因,反之亦然。时间较久远的一般为因,出现时间与今较近的一般为果。例2 抗日战争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是因为()A取得了近代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壮大C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和平民主建国D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答案B解析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无产阶级坚定了信心,同时也明确了共产党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是正确的,而且印证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所以说,抗日战争为彻底解放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材料型材料型选择题是把材料解析题放在选择题中进行考查,即在题
23、干中引入一些材料创造新的问题情境,结合材料设计选项,考查阅读、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它可分为观点材料题和史实材料题等。目前这类题型在高考选择题中所占比例较重,而且多提供新情景、新材料。解答材料型选择题应注意:(1)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2)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3)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例3 美国学者伦德伯格说:“美国实际上只
24、有一个单独的党,即财主党。”毛泽东曾提出,新中国如“大厦将建,独木难支”。据此能够获取到的信息是()A在美国,谁能够使广大人民致富谁就是能够执政的“财主党”B美国两党在承认对方代表利益集团的前提下有合并为一党的趋向C实行多党制,轮流执政,是我们的一贯主张D民主党派与共产党认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民主共和政体,坚持共产党领导答案D解析西方国家的政党所关心的是各自所代表集团的利益,而不是广大人民的利益。实质上无论谁在台上,实行的政策都大同小异,都不会改变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所以A、B不正确。在中国,多党合作的关系是一种政治合作,是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所以C也不正确。D项所述是形成多
25、党合作坚实的政治基础。四、逆向型逆向型选择题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或错误的选项。关键词有:“不正确的是”、“不包括”、“不属于”、“错误的是”等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意,正向和逆向思维并用。具体讲:首先根据题意用正向思维,找出符合史实的选项,然后再用逆向思维,把符合史实的选项删除,剩余的选项就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选出答案以后要再复核一下,以防止未按照逆向选择要求答题。例4 在某次会议通过的决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热词有“左倾机会主义”、“军事领导错误”、“阵地战”、“苏区”。你认为这次会议上最不可能出现的概念是()A反“围剿” B共产国际C新四军 D战略转变答案C解析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
26、,“左”倾机会主义者以单纯防御路线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李德为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代表,同当时的“左”倾错误领导者一起,在军事指挥上实行一系列错误的战略战术,使中央苏区的面积一天天缩小。后来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的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新四军是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后由红军改编而成的。五、组合型组合型选择题一般有三个组成部分:表述某种关系的题干;带序号的事件;由不同序号组合的选项。此类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密、范围大、角度广、层次多、综合性较强。解题对策:(1)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2)排除法。即找
27、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有的题目经过一次排除可能还无法得出正确答案,则须经过多次排除,才能得出正确答案。(3)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4)选基顺藤摸瓜法。即根据自己能够熟练掌握的知识先确定一个或两个正确的选项,以此作为基点,然后以此对其他各选项进行比较辨析,顺藤摸瓜,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例5胡锦涛在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其“推动”主要体现在()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推动了新的救国救民思想的传播
28、显示了新阶级力量的作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A BC D答案B解析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是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故错误;国民党统治开始于1927年,故错误。六、探究型探究型选择题是伴随新课改而流行的一类选择题。此类题目以“研究性学习”为依托,考查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怀疑、批判、探究以及价值判断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能力。探究型选择题的特点是通过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题的关键是:先阅读材料,再结合探究情景挖掘有效信息,最后把握主题找出答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探究型的题目有增加的趋势,但是新材料只是依托,或者说是一种形式,历史学科知识点与能力的考查才是本质与核心,所以
29、解答这类新题目关键在于抓住本质与核心的东西。例6 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A解析中日双方由于利益、立场以及对待历史的态度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也是不一样的。七、综合型综合型选择题是多种类型选择题的复合。有的
30、是材料型与因果型的结合、有的是目的型与表述型的结合等等,解答此类选择题的方法可谓不拘一格,比较灵活。例7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材料型与因果型的综合。材料主体是来自大公报的引文,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问题则问的是背景原因,即思考材料叙述史实出现的原因。 从“天下”“
31、家族”与“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相比较可以看出,前者指的是封建君主专制社会狭隘的国家民主观,抛开这些旧观念开始觉悟当属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成立。大专题阶段检测(二)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方人把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叫做“英中战争”,直到今天,西方教科书里面还沿用这种说法。而马克思、恩格斯则称之为“鸦片战争”。从中我们得出的结论不可能是()A用语不同是由语言翻译差异造成的B两字之差反映了两种态度,两种思想C“鸦片战争”道破了英国贩卖鸦片的罪恶D“英中战争”掩盖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实质答案A解析西方人以“英中战争”掩盖其走私毒品鸦片的罪恶,掩盖其侵略中国和掠夺中国的本质,而马克思
32、称之为“鸦片战争”,揭露了英国侵略者企图以走私鸦片打开中国大门,蓄意侵略中国的本质。由此判断B、C、D三项结论正确,A项理解错误。2下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C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1907年”分析,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末期,民族危机严重。漫画寓意是提勺(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31912年5月20日,23岁的上海民权报记者戴天仇,在报上发表了一篇只有24个字的时评短
33、论杀,“熊希龄(财政总长)卖国,杀!唐绍仪(内阁总理)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太炎阿权,杀!”这篇杀气腾腾的短评得以发表的原因是()A北洋军阀独裁卖国,激起民愤B上海外国租界集中,自由民主气氛较浓C南方控制在革命党手中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言论自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分析,评论的内容针对的是当时的政府高官,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的“言论自由”。其余选项对题干内容概括不全面。4下列物证可用于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是()A同盟会党员证B“红军临时借谷证” C.“五四运动”四十周 D.“公私合营信大祥绸年纪念邮票布商店”照片答案B解析四个选项中,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的是B、C两项,结
34、合题干要求“直接研究”可知B项符合要求,C项属于后人作品。5在某次会议上,经过激烈争论,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决定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这次“会议”是()A八七会议B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C遵义会议D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答案C解析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6图示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下图描述了解放战争期间某一阶段的战略态势,图中的箭头表示的是()A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B刘邓大军挺进中原C华东、中原解
35、放军发起淮海战役D百万雄师过大江答案B解析本题关键是抓住解放战争的阶段特征。1947年,国民党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因此国民党的中原地区防御空虚,中共抓住有利时机,举行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图示的战略态势就是1947年6月的战争态势,故B项符合题意。720世纪是中华民族从贫弱、屈辱中奋起,走向伟大复兴的世纪。下列关于20世纪中国的表述正确的是()A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C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D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
36、义革命的基本结束答案D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故排除A、B、C。8(2012大纲全国高考)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美国内战时期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 D巴黎公社期间答案D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通过解读材料信息可知,这份历史文献反对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和美国内战时期都没有反对议会制,故排除A、B两项;俄
37、国二月革命期间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也不反对议会制,排除C项;巴黎公社主张用公社委员会来代替议会制,建立新型的工人阶级政权,符合题意,故选D项。9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如果根据图片文字说明给这三幅图片确立一个恰当的主题,那么,这个主题应该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徽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典A民主政治的成就B民族团结的力量C改革开放引起的巨变D党的统一领导的作用答案A解析三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制度,B、C、D三项只是叙述了其中部分内容,只有A项最全面,故选A项。102012年3月22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率团访问大陆,在北京
38、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吴伯雄明确“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首次提出“一国两区”的概念,即一个国家(一个中国)两个地区(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下列关于两岸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一国两区”与“一国两制”含义的本质基本相同B“一国两区”的实质就是主张两岸永远分离的“台独意识”C可在“一国两制”或“一国两区”新思维下展望两岸关系的前景D胡锦涛引用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喻两岸未来很恰当答案B解析“一国两区”与“一国两制”都是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展望,都承认“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故A、C两项表述正确。胡锦涛引用古诗来比喻两岸未来的发展,含义深远,很恰当,D项表述正确。11“金瓯久
39、分终必合,两岸贵合避干戈。自古盛世处安定,振兴中华同尽责。”海外华人的这首诗表明()A“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B稳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条件C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D实现祖国的统一不能采取非和平方式答案C解析海外华人的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渴望祖国和平统一的心愿,符合题意的只有C项。12“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
40、国当时的外交政策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答案D解析材料言语明显具有意识形态分歧,故A、B、C三项正确。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双方共同要求,并不是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故选D。二、非选择题(第13题27分,第14题25分,共52分)13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观点一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
41、四精神的具体表现。(4分)观点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2)简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6分)观点三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5分)(4)道路创新是革命成败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和理论
42、方面是如何创造性地探索出正确的革命道路的?(6分)(5)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6分)答案(1)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等。(2)历程:从维新思想到民主革命思想再到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态度:全盘否定(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道德)。(3)道路:俄国式的革命道路。理由: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践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4)实践:毛泽东发起秋收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5)发扬爱国(民主、
43、科学)精神;继承传统文化,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将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析第(1)问,列举史实时应围绕五四精神爱国主义,从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斗争的目标和口号及五四运动的结果等方面归纳。第(2)问,“简述历程”首先要依据材料理解“两个文化体系”指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其次,注意时间限制五四运动前,回答“态度”时,注意是新文化运动前期,当时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肯定的看法。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选择了“俄国式革命道路”,其原因可从当时的具体形势分析。第(4)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5)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言之成理即可。14民主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
44、料,回答相关问题。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麦迪逊(1)结合所学,1787年宪法是如何体现“对政府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的?(6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2)以下图片是历史的见证。参照示例,在图二和图三中任选一幅,配写解说词。(5分)图一陕甘宁边 图二1945年8月 图三中国人民政区政府礼堂旧址毛泽东到达重庆治协商会议召开示例:图一: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根据“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民主政府,团结了社会各阶层,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
45、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3)在完成“独立”任务后,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新型的政治制度来保障人们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6分)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了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比例上,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人大代表实际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9年,修订后的“选举法”规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2010年春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11。(4)依据材料,说出人大代表选举办法的变化
46、。纵观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简述新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了怎样的演变轨迹?(8分)答案(1)确立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保留各州一定自主权;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2)图二:抗战胜利后,毛泽东等代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签订了有利于和平、民主、团结的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方针。图三:解放战争胜利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讨论筹建新中国的问题,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变为无记名投票;代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比例由偏向大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轨迹:形式日趋完善,以法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