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命题:王 虎审题:张 娜 高一历史自助餐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手工业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经营形态主要表现为家庭(田庄)手工业。后来又出现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手工业最初与农业密切联系,属于农民副业性质的家庭手工业。经过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农业,形成独立的个体手工业。其特点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用私有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主要类型有:自产自销的手工业,直接为消费者服务的流通手工业和为买主或工场进行加工的手工业。以后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作坊和工场手工业。中国手工业历史久、行业多、分布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949年以后,手工业者走上了社会主义
2、合作化道路,并逐步纳入了现代化的轨道,手工业得到了振兴,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民族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并有所创新 。发展手工业对生产日用消费品,创作艺术珍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手工业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品不仅能在国内市场上畅销,而且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欢迎,为国家创造外汇,增加积累发挥一定的作用。2、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1)规模大,多种经营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湖阳樊宏经营的“樊氏田庄”。在规模巨大的田庄中,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这种进行多种经营的地主田庄,生产生活
3、资料都能自给自足,可以“闭门为市”,不需要外界供给。 (2)聚族而居,宾客相附 东汉地主田庄往往以宗族为核心聚族而居,这里有宗族聚居的因素和社会动乱宗族互保的原因。田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大地主,又是宗族长。宗族、宾客、徒附、部曲、奴婢,虽然在庄园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都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关系,有严格的长幼尊卑之序。 (3)带有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在宗法笼罩下的地主田庄里,阶级矛盾与对抗相对比较缓和,从而显示了较强的凝聚力,或聚族迁徙,或筑坞自守,或合族征伐。 (4)拥有私人武装。东汉豪强地主武装的形成,与刘秀削弱地方军权有关。豪强为了田庄的治安,组建了田庄武装。这支田庄内的地主私人武装,多由
4、徒附和宾客组成,逐渐扩大规模,按军队的编制组织“部曲”。3、盐铁官营盐铁官营是汉武帝实行的财政政策,相对于西汉初年对盐铁业采取自由经营政策命名。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但亦不免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在中央于大司农之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事业,于地方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经营盐铁产销。昭帝始元六年(前81)盐铁之议时,贤良文学曾对盐铁官营大加攻击,但事关财政收入,除罢关内铁官外,盐铁官
5、营并未废止。汉元帝初元五年(前44)盐铁官曾与齐三服官、常平仓等一同罢废。永光三年(前41)又因财政困难而恢复。王莽行五均六筦,盐铁官营亦是其中内容,到地皇二年(22)废除。盐官营的办法是:民制、官收、官运、官销。募民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牢盆(煮盐用的大铁锅)以间接控制其生产,产品由官府收购。铁的官营官府控制更紧,包括直接组织开矿冶炼,铸造器物及销售,即控制了生产和流通的全部过程,不像盐的民制官收。民私自煮盐和铸铁在受釱左趾的刑罚,工具有产品没收入官。管理盐铁事业的官吏,多为商贾出身。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亦不免
6、带有封建官营事业共有的弊病,如不少铁器质量低劣,规格不合要求,价格昂贵,还有强迫人民购买及强征人民作役的弊病。3、工官工官是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从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律竹简金布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司空、军爵律、效律、秦律杂抄等部分中可以看到,秦对官府手工业的各种制度,如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规格和生产定额,产品的账目、各类劳动者的劳动定额及其换算,对劳动者的训练和考核,度量衡的检校等,都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当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县有工官、司空,县以上直到中央有工室、邦司空、大官、左府、右府、左采铁、右采铁等,官员有丞、啬夫等。县的令、丞对官府手工业的管理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劳动者则
7、有工师、工匠、徒、隶等,由曹长领班工作。生产门类有铁的开采和冶铸、铸钱、车辆、兵器、用具、漆树的种植与漆的生产等。汉朝在中央及有些郡县设置工官,诸侯王国也有工官。汉武帝时,由于官吏和军队的增加,皇室贵族的奢靡以及大量工程的兴建,官府手工业有很大的扩展。当时,中央的许多机构,如太常、宗正、大司农、少府、中尉、将作大匠、水衡都尉等,属下都设有各种名目的工官或兼营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其中以供应皇室需要的少府设置最多。这些官署分别从事铁器、铜器、铸钱、染织、衣服、陶器、玉器、兵器、漆器、木器、砖瓦木石等建筑材料、建筑工程、船只、彩绘、雕刻等的生产。郡县除盐官、铁官外,在手工业发达的地区亦设有工官,据汉书
8、地理志及其他记载即有十几处,实际数目当不止此。其中如蜀郡(今四川成都)、广汉郡(今四川金堂东)工官的铜器、金银器,生产规模相当巨大,产品制作亦极精美。主造兵器、漆器的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工官也很有名。此外,还有以专业命名的工官,如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镇北)和襄邑(今河南睢县)的服官、河东郡(今山西夏县西北)、丹阳郡(今安徽宣城)的铜官,庐江郡(今安徽庐江西南)的楼船官等官府手工业的生产,由护工卒史、工官长、工官丞、掾、史、令史、佐、啬夫等管理,劳动者有工、卒、徒、工巧奴等。有的产品分工很细。如漆耳杯往往就是由素工、髹工、上工、铜扣黄耳工、画工、雕工、清工、造工等多人分工协作制成的。盐
9、铁论散不足所说的“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并非全属夸饰之辞。这样制作出来的器物,十分精美,技术和艺术水平都很高超。工官产品主要供皇室御用、赏赐及官府军队的需要,除盐、铁外,主要是非商品性生产,尽管规模巨大,技艺精湛,但也因此造成了人力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并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支出。元帝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年要耗钱数亿,蜀郡和广汉郡的金银器一年各耗钱五百万,京师少府所属的三工官和两织室,一年各耗费钱五千万,因此西汉后期,臣下屡屡建言节省和废罢某些工官或其产品,汉朝政府也曾下诏施行,但效果不大。东汉时,中央各工官的隶属略有变化,如少府的考工令改属太仆,司铸钱、造兵器和织绶诸杂
10、工,大司农属下的平准令则兼练染,作彩色等。新起的造纸手工业,则由少府所属的尚方令主管。郡县工官除制作器物外,还兼向当地私人手工业征税物。东汉前期光武、明帝、章帝、和帝时,供皇室御用的官府手工业产品曾有所减省;但此后随着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又增多起来。4、匠户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唐代有番匠即工匠在官手工作坊内服番役二十天。番匠亦称蕃匠短番匠。番匠服役期满后如接受其它应上番工匠的“帮贴钱”继续代人应役称长上匠。番匠在官府工少匠多时也可输钱代役。宋代匠户往往为官府以强差为强雇方式役使。元代以后匠户成为官府户籍统计中的一类。元朝匠户的来源有二一是蒙古在长期征伐过程中虏获来的工匠以及被抑逼
11、充当工匠的俘虏一是从民间签发来的手工工匠和并非工匠的普通百姓。匠户的总数不可考。元政府在大都设立了大量局院因而聚集的匠户也最多仅制造毡罽的工匠即在二万户以上金玉玛瑙工匠有三千余户。平定江南以后元政府一次就签发工匠三十万户经过拣选后还留下十万户左右。估计元代匠户应在二十万户以上。此外还有隶属于诸王投下的大量匠户。 匠户的数目在明代十分庞大。洪武二十六年轮班匠达十二万九千余名。宣德时天下工匠“数倍祖宗之世”。嘉靖四十一年(1562)须交纳班匠银的轮班匠达十四万二千余名。隆庆五年(1571)住坐匠仍有一万五千余人。匠户在户籍上自成一类必须在官府的手工业局院中服役从事营造纺织军器工艺品等各种手工业生产
12、由各局院和有关机构直接管理。不允许他们随意脱籍必须世代相袭承当指定的工役。如果不肯入局院服役就要”痛行断罪”。有些并非工匠的匠户或虽是工匠但所派工役非本人专长者往往出钱雇工代为应役。官府发给入局院服役的工匠本人及其家口盐粮工匠月支米三斗盐半斤家属十五岁以上的大口月支米二斗五升小口支米一斗五升。匠户免除科差但要纳地税(见税粮)。元代前期匠户可以免当杂泛差役与和雇和买但在成宗大德七年(1303)元政府改革役法后匠户须与民户等按同一标准一起承担。匠户应役时“每日绝早入局”在官吏监督下造作“抵暮方散”工作很辛苦。其中有一部分全家入局造作他们多是原来被俘的工匠或被抑逼为工匠的俘虏除了官府发给的盐粮和偶尔
13、赏赐的衣物之外没有其它收入因而生活艰难衣食不给常常发生质典子女之事。另一部分是工匠自身入局院应役得到一份盐粮工余可以回家和家属一起工作自行买卖。他们多是从民间签发的匠户其处境比前者好些。但是管理局院的各级官吏往往巧立名目“捕风捉影蚕食匠户以供衣膳”。所以不论哪一部分匠户所受剥削和压迫都很沉重只是程度有些差别。和民户军户站户一样匠户中也有一部分富裕上户元政府就从他们中间选拔局院官吏待遇与一般匠户有所不同。洪武二年(1369)明政府下令“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匠户隶属于工部分轮班匠住坐匠二类。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手工作坊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
14、是每月赴官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这两类匠户在当值以外的其余时间可以自由趁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终年拘禁在官手工作坊中劳动的束缚。但是匠户在身份上仍是父死子继役皆永充。匠户子弟征入内府针工局习艺者号”幼匠”。匠户除了可免除一部分杂泛差役外正役和税粮不能免除。匠户在作访中要受到官吏的层层盘剥。各监局的宦官亦多占匠役。工匠中常有怠工或逃亡的情况。天顺十年(1460)工匠逃亡多达三万八千余人。明政府一方面设法招抚一方面将逃亡匠户发往卫所充军,知情不举者亦充军。成化二十一年(1485)明政府被迫下令轮班匠可折收银两南匠每名月出银九钱北匠每名月出银六钱。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
15、见匠班银)。嘉靖四十一年明政府进一步改革匠役制度每名轮班匠每年纳”班匠银”四钱五分从而废除了轮班制。住坐匠仍需按月当差匠籍制度并没有取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匠户对于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日趋松弛。顺治二年(1645)清政府宣布废除匠籍制度。5、资本主义萌芽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种现象被学界称为“资本主义萌芽”。史学界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的时间有争议,有南宋说、明朝中后期说等说法。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据社会主导地位,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指的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萌发尚未定
16、型形成气候,而产生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规范性与规模。生于萌芽状态的东西,本来不易辨识,也不容苛求。不过,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不仅要从微观上研究,还要从宏观上考察,才能定性。这是一种新的事物,代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总趋势,具有进步性;但具有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稀疏且微弱的特点;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体系本身缺乏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明清两代,我国人口和粮食产量都增加约五倍。农产品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和扩大耕地面积所致,属于量的变化。农具和耕作技术,基本上还是
17、宋代水平。不过,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这些也都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之,这期间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适应人口增加而来的量的扩大,甚少质的变化。因而还不足以突破耕织结合的、小农经营的传统经济结构,也不足以使农业经营利润从封建地租中解放出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以单个家庭与小块土地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无论人力资源还是土地面积都不具备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因此,它无法保证富余产品的稳定产出,更无力供养具有充分消费能力的民间市场。中国自古是单一制封建君主集权国家,庞大的
18、帝国组织靠直接向全国小农阶层抽税来维持。在那个时代尚无现代经济理论,国家计税毫无科学依据,只能简单向全国平均摊派,不具备宏观调控功能,对社会经济并无积极作用。财政税收又多被用于奢侈挥霍或豢养军队,巨额财富无法回到正常的经济流通领域,民间经济即不能从中获利,私人财富也得不到有效保障,资本自然无从积累。这便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明清两代,尽管在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上的封建束缚有了松弛,农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却极稀微。主要是在某些经济作物中、在新垦区以及在富裕棚民中,有了一些雇工经营。力农致富的人家曾不断涌出,但他们也不断地转化为新的地主和旧式富农。这种旧式富农以至佃富农,还不能算是资本
19、主义,或者只是小业主经济。6、列表比较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官府专用和皇帝、贵族私用不在市场上流通明代中叶以前占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在市场上流通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在市场上出售一直存在于小农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7、丝绸丝绸一种纺织品,用蚕丝或合成纤维、人造纤维、短丝等织成;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的织品的总称。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上古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中国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
20、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8、黄道婆黄道婆(1245 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黄道婆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9、机工和机户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有许多
21、以纺织为业的“机户”。机户拥有大量资金和几台至几十台织机,开设“机房”,雇佣几个至几十个工人,进行生产。 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也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10、青铜器青铜器(Bronze Ware)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
22、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11、铁器战国铁器铁器以铁矿石冶炼加工制成的器物。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炼铁的是居住在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年代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前1300前1100年,冶铁术传入两河流域和古埃及。中国早在公元前1300年年前便已使用铁器(商朝铁刃铜钺),但为陨铁。公元前800年的虢国玉柄铁剑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冶炼铁器。是我国进入铁器时代的标志。12、百炼钢中国古代将炒钢经反复折叠锻打变形而制成的钢及其工艺。其特点是反复加热锻打。多次反复锻打可排除钢中夹杂物,减少残留夹杂物的尺寸 ,从而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细化
23、晶粒,改善钢的性能。古代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一轻,直到斤两不减,即成百炼钢。魏晋时期是百炼钢的鼎盛时期。唐宋之后,因灌钢工艺的发展等原因,百炼钢有所减少。13、淬火钢的淬火是将钢加热到临界温度Ac3(亚共析钢)或Ac1(过共析钢)以上温度,保温一段时间,使之全部或部分奥氏体化,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温)进行马氏体(或贝氏体)转变的热处理工艺。通常也将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钢化玻璃等材料的固溶处理或带有快速冷却过程的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14、水排水排是中国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是机械工程史上的一大发明,约早于欧洲一千多年。建武七
24、年(公元31年),杜诗创造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引 这种钢材的制作方法。最初的鼓风设备叫人排,用人力鼓动。继而用畜力鼓动,因多用马,所以也叫马排。直到杜诗改用水力鼓动,水排,其原动力为水力,通过曲柄连排囊 杆机构将回转运动转变为连杆的往复运动来进行鼓风。15、原始彩陶彩陶发源于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新石器时代伴随着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一起发明了烧陶技术。关中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有了较发达的陶器,有个别钵形器口沿装饰一条宽彩带,这是彩陶的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村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很多精美的彩陶,表明在半坡时期,人们已经能熟练地控制
25、窑温,并且彩绘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16、龙山文化黑陶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17、青瓷青瓷是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作为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青瓷以瓷质细腻,
26、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中国制作瓷器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三国两晋南北朝后,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开始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18、越窑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
27、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19、邢窑邢窑,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时仍烧造。窑址位于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邢窑遗址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20、大邑白瓷大邑白瓷出产自今四川大邑,故名。为唐代四川地区白瓷产地,最早见于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 大邑烧瓷轻且坚, 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 急送茅斋也可怜。”据此大邑白瓷碗当具胎
28、薄、质坚、音脆和釉白如雪等特征,与唐代著名邢窑白瓷相似。但窑址至今尚未发现。21、铜官窑铜官窑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彩陶源村,亦称“长沙窑”。产品主要是青瓷,生活用具种类很多。釉色有青、黄、白等色。并首创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即在青釉下用褐色或绿色斑点组成几何图案,在白釉或青黄釉下用笔绘云彩和几何纹。22、唐三彩唐三彩,中国唐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23、定窑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
29、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24、钧窑河南钧窑,是在建窑和耀州窑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25、景德镇青
30、花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26、龙泉窑浙江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27、耀州窑陕西耀州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唐代开始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为主。北宋是耀州的鼎盛时期,据记载且为朝廷烧造“贡瓷”。金代延续北宋时期继续发展,元代开始转型,走向末落,经明代、清代,终于民国。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