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2.44MB ,
资源ID:390916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9091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4 地貌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新课标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部分 专题4 地貌 WORD版含答案.doc

1、专题四 地貌 知识体系构建(对应学生用书第33页)典型图示填一填1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1)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属于外力作用的是。(填数码)2板块分布示意图(1)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A和C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日本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A与板块B的消亡边界处。(填字母)3地质剖面示意图(1)写出图中的地质构造:A背斜,B向斜,E断层。(2)写出图中的地形:A谷地,B山岭,C山谷,D断块山。(3)图中甲乙丙丁岩层的新老关系为:由老到新

2、。方法规律记一记1地壳物质循环原理(1)岩浆上升经冷凝作用形成岩浆岩。(2)各类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3)地表各类岩石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4)各类岩石经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2常见的地形倒置规律(1)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而成谷地。(2)向斜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3板块运动与地壳运动的分布规律(1)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2)板块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3)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高大山脉、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4)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

3、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4主要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常见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易错易混判一判1日常生活中,作为建材使用的大理石属于岩浆岩。()2日本的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3南美的安第斯山脉是由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4一般来说,山区山泉出露的地方多为断层构造。()5大庆油田所在的区域为向斜构造。()6千姿百态的名山胜景都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7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

4、由流水侵蚀而成的。()8地下喀斯特地貌都是因流水侵蚀而成的。()9新疆的“魔鬼城”是风力侵蚀的结果。()10山区的村庄多分布于地势较高的山腰或山顶平坦地方。()(对应学生用书第34页)高频考点1内力作用与地貌(2018全国卷)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1)(2)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变深,说明()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解题流程考查定位结合区域图,从区域认知的角度,通过综合思维考查内

5、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信息提取信息: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呈狭长形,贝加尔湖的东南侧为一山脉信息: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信息:贝加尔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综合判断(1)结合信息可知,贝加尔湖湖盆呈狭长形,与其相邻的东南侧的山脉走向一致,由此可推知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而成的(2)结合信息和可知,注入贝加尔湖的河水不断给贝加尔湖带来沉积物,导致湖底的沉积物厚度达到8千米,但湖水深度还在变深,说明其湖盆还在下陷、加深尝试解答(1)A_(2)C技法总结1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技巧(1)判断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因此地球表面六大板块的交

6、界处(分为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多为地壳运动活跃地带。(2)解释常见地理现象:解释大褶皱山脉(如安第斯山脉)、裂谷(如东北大裂谷)、海洋(如大西洋)、岛屿(如日本列岛)等宏观地貌的形成与分布;解释地震、火山、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方法(1)分析判读地质构造。褶皱判断方法有二:一是通过岩层的弯曲形态进行判断;二是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2)判读地貌形态。一般和地质构造联系在一起,可直接读取。背斜正地形形成山岭,逆地形形成谷地,向斜相反。断层常形成块状山地、高地、裂谷、陡崖、谷地或低地。3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特征(1)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

7、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2)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3)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4)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学以致用1古汾河经图中古河道向南经闻喜附近流入涑水后进入黄河,现汾河经M河段

8、向西流入黄河,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古河道随之废弃,现成为同蒲铁路的通道。根据图文材料,完成(1)(3)题。(1)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背斜B向斜C地堑D地垒(2)导致汾河改道的原因最可能是()AM河段的溯源侵蚀作用B地壳运动改变地势起伏C汾河洪水破坏河流堤坝D修建铁路导致河流改道(3)下列对涑水河水文状况的推断,可信的是()A地下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水源B枯水期河流基本无自净能力C河水的水质良好且河水清澈D河流有结冰期且有凌汛现象(1)D(2)B(3)B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古河道废弃、涑水河从乙地质构造流向甲地质构造,结合教材知识“汾河谷地为地堑”,可以判断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9、地垒。第(2)题,根据材料可以判断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甲地质构造下降,乙地质构造上升,改变了地势,使汾河现在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而原河道废弃。第(3)题,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结合我国雨带移动和该地的气候,可以判断涑水河夏季为汛期,冬春季为枯水期(干涸)。地下水补给是稳定的,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由于涑水河是间歇性季节河流,汛期河水可以净化水质,但枯水期河流干涸,沿途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无法净化,故其河水的水质肯定极差;从纬度位置来看河流有结冰期,但冬季河流没有水,且河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故不会有凌汛现象。2(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

10、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1)(2)题。(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2)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1)D(2)C第(1)题,界线N是向斜构造中岩层的层面,反映了地壳受水平挤压产生了明显的褶皱运动;界面M是水平岩层的下界,反映了地壳的下沉运动,N、M分别反映了水平运动和垂直升降运动对岩层的作用,D正确。M、N不能够反映出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包括古气候、沉积物的变化),A、B、C错误。第(2)题

11、,M界面以下与向斜构造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反映了甲岩层形成之前乙岩层已经形成,并且褶皱抬升后经历长期侵蚀,然后再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甲岩层,A、B错误,C正确;甲岩层及其以上为水平岩层,没有发生褶皱,即没有形成背斜或向斜,D错误。3(2018海南高考)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1)D(2)C第(1

12、)题,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第(2)题,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差异、冷凝环境差异、地壳运动差异应相似或相同。高频考点2外力作用与地貌(2018全国卷)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

13、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BT1CT2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解题流程考查定位结合河流阶地示意图,通过综合思维考查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产生的影响信息提取信息:图中示意河流单侧断面上四个平坦面的位置分布,以及砾石、基岩等地物分布状况信息: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信息:四个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沉积砾石,砾

14、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信息: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综合判断(1)由信息可知,河流的上游河段,下蚀作用明显,结合信息可推知T0应为目前河床上的河漫滩,枯水期河流水位降低,接受泥沙堆积面积会扩大(2)结合信息可知,四个平坦面中T3堆积的砾石砾径最大,位置最高说明该平坦面形成时期,河流的流速最大,所以堆积的砾石砾径最大(3)结合信息可知T3、T2、T1现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流阶地上,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抬升作用。由图可知,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尝试解答(1)A_(2)A_(3)D技法总结1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15、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

16、生物风化作用显著。2典型地貌的判读(1)堆积地貌类型的判断方法地貌类型判断法:根据材料显示的地貌类型进行分类,常见的类型如下:a风力堆积地貌:沙漠、沙丘、黄土等。b流水堆积地貌:洪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河中或河口沙岛、河流入海口处的沙坝等。根据地区不同进行判断:a在干旱地区:一般以风力堆积地貌为主。b在湿润地区:一般以流水堆积地貌为主。根据沉积岩层的特征判断:岩层中含有水生生物化石的为水湿环境的堆积。(2)风积地貌与风向的关系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学以致用4河流阶地主要分为基岩阶地、堆积阶

17、地和基座阶地。完全由基岩组成的阶地叫作基岩阶地,也叫侵蚀阶地;完全由河流沉积物组成的阶地叫作堆积阶地;下部为基岩,上部为河流沉积物的阶地叫作基座阶地。下图示意黄河中游某河段河谷横剖面,该河段西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阶地T1、T2、T3、T4。读图,完成(1)(3)题。(1)图中属于基岩阶地的是()AT1BT2CT3DT4(2)据图判断,黄河该河段()A流向是自北向南B流向是自西向东C东岸是曲流凹岸D西岸是曲流凹岸(3)河流下切作用最弱的时期()AT1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3形成时期DT4形成时期(1)D(2)C(3)A第(1)题,据材料知,基岩阶地也称侵蚀阶地,指阶地表面由河流侵蚀而成

18、,完全由基岩构成。据图可知,T4阶地仅覆盖薄层黄土,黄土不是冲积物,而是风积物,未发现砾石层,为侵蚀阶地即基岩阶地。T2和T3阶地存在砾石层,为基座阶地。T1阶地完全由砾石层覆盖,为堆积阶地。第(2)题,黄河中游整体流向为自北向南,但具体到某一河段则不一定符合。据图无法判断该段河流流向;只能依据两岸阶地分布不对称的特点,发现河流西岸存在阶地分布而东岸没有,由此推断河流西岸为凸岸,东岸为凹岸。凸岸流速慢,以堆积作用为主;凹岸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不利于阶地的形成和发育。第(3)题,河流下切作用强,就可能切穿基岩,形成基座阶地或基岩阶地。而堆积阶地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流水的侧蚀和堆积作用。由此可见河

19、流下切作用最弱的时期也就是T1形成时期。5(2019全国卷)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的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3)题。(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B流水 C冰川D风(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1)B(2)C(3)C第(1)题,根据材料,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地区带来的流水及泥沙,说明泥沙淤积

20、是形成山前平原的主要原因,而泥沙是流水搬运来的。第(2)题,断流期间,山前平原失去了河水带来的泥沙淤积;断流使植被生长较差;该地风力较大,风力侵蚀导致风蚀洼地形成,且洼地不断增多增大。第(3)题,洼地不断增多增大,使洼地周围地区本来就少的水渗流到地势较低的洼地之中,土壤缺水现象不断加重,导致植被死亡,加之风力影响大,使土地沙化。(对应学生用书第37页)真题演练高考题是这样的(2017全国卷)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

21、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3题。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降水较少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较长风化物粒径较小AB CD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1.C2.B3.B第1题,洪积扇主要是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在地势平坦处堆积形成的。由图可知,贺兰山东坡河流、沟谷数量众多,且贺兰山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覆盖率低,因此有利于河流、沟谷携带泥沙堆积形成洪积扇。第2题,由图可知,甲

22、地主要位于低山区,山地相对高度较小且河流流程较长,河流流速较慢,侵蚀、搬运作用较弱,因此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第3题,由材料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堆积物以砾石为主,因此土层浅薄,不利于发展种植业。(2016全国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46题。4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5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6

2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4.C5.B6.D第4题,本题考查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状况,因为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的,假如海岸线不稳定而是反复进退,就不会形成任何一条贝壳堤,故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位置稳定。第5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会使得贝壳堤外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因而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第6题,由于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三条

24、贝壳堤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也说明了河流带来的泥沙多,入海口处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变动。7(2015全国卷)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下题。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D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

25、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故选D。模仿命题预测会这样考命题素材解密自然奇观河流蛇曲现象当河流流经平坦的地区,如果抗冲刷能力弱的一侧河岸在河水侵蚀作用下坍塌,原来顺直的河岸就会变得弯曲凹陷,表层河水将向凹处的河岸冲去。冲向凹岸的表层水流一部分受离心力作用,冲向对岸,另一部分折向河底,形成底层水流,触及河底后,又变为上升流呈蛇曲返回河面,形成环流。与此同时,河水向下游的纵向流动并没有停止,横向的环流与纵向的水流

26、结合起来,构成了一种螺旋向前的水流。环流是造成蛇曲的主要力量:冲向凹岸的下降水流流速快、侵蚀力强,使得凹岸后退,越来越凹;冲向凹岸的水流折向河底后,沿凸岸一侧上升,上升的过程中水流速度变慢,挟沙能力降低,泥沙不断在凸岸一侧下沉堆积,使得凸岸变得越来越凸。命题方向1结合河流流速的变化,运用综合思维考查流水的侵蚀与堆积作用对河流地貌发育的影响。2联系河曲的形成与分布特点,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考查河曲发育的条件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结合聚落的分布状况,从人地协调观的角度,考查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命题示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被称为河曲或者蛇曲(见下图a)。当河流

27、经过平坦地区,如果抗冲刷能力弱的一侧河岸在河水的侵蚀作用下坍塌,原来的顺直河岸就会变得弯曲凹陷。冲向凹岸的下降水流流速快,使得凹岸后退、越来越凹;冲向凹岸的水流折向河底后沿凸岸一侧上升,上升的过程中水流速度变慢,挟沙能力降低,泥沙在凸岸一侧下沉堆积,使得凸岸变得越来越凸。蛇曲有两种类型:自由河曲和嵌入式河曲(见下图c)。一般来说,蛇曲很难发育在岩石中,因为在岩石上很难发生“凹岸冲刷,凸岸堆积”这种情况,但无独有偶,在黄河流经的晋陕大峡谷和长江流域的四川盆地中都发育有嵌入地下岩石中的“嵌入式蛇曲”。在四川盆地的一些丘陵上广泛存在一个砾石层,砾石磨圆度很高且分布高度大致相等。材料二风水学在中国文化

28、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目的之一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见下图b;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bc蛇曲的两种类型(1)概述“蛇曲”形成的自然条件_。(2)结合上述图文材料,简述“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3)根据上述材料一、二和图b,分析殷商时代“攻位于汭”的原因。解析第(1)题,河曲多发育在平原地带,且地表物质组成比较松散易于被冲蚀。第(2)题,“嵌入式蛇曲”的形成与地壳的抬升密切相关。第(3)题,从图中看殷墟旧址和其皇族墓葬区均位于汭位,即在河流凸岸处,易发生流水沉积,土壤深厚,且流水较缓,利于取水。答案(1)地形相对平坦,有落差但相差不大; 地表物质松散(或疏松)适度(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或沉积),形成自由蛇曲;自由蛇曲形成后地壳发生快速隆升(或抬升), 河水向下侵蚀切割基岩(或岩石),形成嵌入式蛇曲。(3)凸岸是沉积岸(或泥沙沉积),有利于土壤形成(或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水流较缓,有利于取水; 三面环水,可作防御之用(或有利于防御)。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