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059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创新学案与作业:第一单元 第3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纲明示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干梳理 认知拓展一 汉到元中央集权的加强1汉朝王国问题的解决(1)王国问题形成的原因: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发生“七国之乱”。(2)解决措施汉景帝“削藩”并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汉武帝推行刺史制度。2唐朝藩镇割据出现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导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问题探究1 “汉承秦制”是汉朝照搬秦朝制度吗?提示:不是。汉朝初年基本沿袭秦朝制度,但有所变化,如

2、汉朝初年地方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实行封国制。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措施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埋下“积贫积弱”祸根。4元朝的行省制度(1)内容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2)意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

3、古代中枢权力的调整君权与相权的演变1汉代(1)布衣卿相局面的出现。秦汉之际社会大动乱,贵族世家遭受打击,使平民布衣成为政治舞台主角。汉武帝时更是有意提拔平民出身的人当丞相,降低丞相的地位。(2)汉武帝设中朝(内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逐渐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关。他还频繁更换丞相,削弱相权。2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出现,为隋唐三省六部制准备了条件。3隋唐前期:流程式分工的中央行政体制三省六部制确立。(1)内容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意义官僚体制的进

4、步秦汉列卿近似皇帝私臣,唐代六部管的都是国家事务,将皇帝私事、家事与国家政事分开官僚体制的成熟三省制下,三省宰相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过程中,互相配合又互相制衡;同时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制定国策,将皇帝的最后决策权纳入政务运行的程序中,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相权,同时又保持了宰相对皇帝的制约,实现了权力的相对平衡,避免了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不利影响相权被一分为三,往往会造成宰相相互掣肘、职责混淆的局面4唐朝中叶至宋代:中书门下体制出现并发展为二府三司制,同时形成了使职差遣体制。(1)中书门下体制:唐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标志着唐前期以程序划分职任的三省六部制转换成以职能分工的中书门下体

5、制,使各领域的决策权与执行权实现一体化。(2)二府三司制:宋初以“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分割宰相财权。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行政、军事、财政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3)使职差遣体制针对性、时效性强。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5元朝:一省二院制,相权反弹。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归入中书省;枢密院掌全国军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威胁皇权。问题探究2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分封制是否即被

6、废除?提示:否。推恩令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是整个汉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武帝以后,分封现象依然存在,但分封制已不再是制度主体。问题探究3 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吗?提示: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知识拓展 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职能的区别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问题探究4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提示:(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2)选拔方式

7、: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三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世官制时代(先秦时期)按血缘和门第做官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照宗法血缘关系世代相传,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已经开始用军功授爵的制度替代世卿世禄制。2察举制时代(汉朝)推荐才能品德优异的人做官(1)概念: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评价积极作用:使汉朝人才济济。局限性: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都体现出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

8、意无从体现,容易滋生腐败。3九品中正制时代(魏晋南北朝)品评官按门第评官授官(1)含义:地方行政部门设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列为九等,成为授官依据。(2)影响:由于门阀士族势力强大,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依据,既无从体现民意,也使皇帝用人权旁落到地方士族手中,不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4科举制时代(隋唐至明清)依靠考试凭才能选拔人才(1)演变过程:科举制萌发于隋,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为标志,经唐代、五代的发展,至宋走向成熟、完备。之后,科举制在元代遭受打击,明清时期得到恢复,但最终走向僵化衰落。1905年,清廷进行全面改革,科举制度被废除。(2)三大转变及其积极作用选官主体变

9、化从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选官依据变化从血缘门第到学识能力。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选官方式的变化从荐举到考试。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体现公平公正,利于重学风气形成,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3)局限性考试内容具有封闭性:其内容和科目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虽促进了儒学发展,但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也使社会对自然科学重视程度不够。实质:统治者控制知识分子的手段。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四 官僚体系的维系机制监察和谏议制度1内容(1)御史监察系统即监

10、察制度,纠察官邪,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2)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问题探究5 学了古代选官制,你有什么启示呢?提示:(1)多渠道选拔考试、荐举、补荫等互为补充。(2)制度创新考选、回避、保密制度。(3)德才兼备提高了官员素质。(4)彰显精神公开、公平、竞争。(5)弊端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知识拓展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对巩固统一有很大的作用,但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2)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11、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2.演变(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中央由御史大夫掌监察)(2)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3)西汉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4)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5)宋朝的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6)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7)明朝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中央设有都察院,负责监督地方官员;省级还设有按察

12、使司,负责司法、监察。3特点(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2)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3)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察官员以监察高级别官吏的权力。(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4评价(1)加强了皇权,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制度是皇权的附属品,能否发挥正常作用,与皇帝的明昏有密切关系;随着监察制度日益腐朽,监察官员本身贪赃枉

13、法者也不乏其人,更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牛刀小试 试构建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思维图。参考:互动探究 分层突破史料精研微解重难微解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新唐书百官志一二唐三省六部制工作流程图三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四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

14、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史料解读史料一 二 三 四分别从分散相权、三省六部行政结构、工作流程、对皇权的影响等角度反映三省六部制。精研探究从上述史料中你能得出三省六部制哪些特点?试答: 提示:由史料一中可得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实质是分散宰相权力。由史料二可得相权一分为三,集权于皇帝;职责分工明确;程序、体系严谨。由史料三中可得三省共同议政,集思广益,提高行政效率。由史料四中可得三省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归纳总结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15、这样既可以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到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不足的弊端。(4)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微解2科举制的特点一唐朝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一旬,十天)而周闻天下。”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二这一制

16、度(科举制)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时,是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三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国史新论四(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史料解读四则史料从官员选拔的方式、对象、标准,科举制的影响以及被废除等角度反映科举制度。精研探究从上述史料中你能得出科举制的哪些特点?试答:提示:由可知其选拔标准是学识、考试成绩。由可知科举制影响大。由可知科举制的选拔方式为考试。由可知科举制的选拔对象广泛,不论贫富贵贱,都可

17、参加。由可知科举制成为平民晋升途径之一。由史料四可知,科举制实行到1905年才停止,存在时间长。归纳总结 科举制的特点(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被正式废除。微解3行省制的特点一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二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

18、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史料解读史料一 二分别从行省的性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行省各官员的关系等方面反映行省制。精研探究从上述史料中你能得出行省制哪些特点?试答: 提示:由史料一中可得出行省是中央派出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拥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大权。由可得出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由史料二中可得出行省实行群官议政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归纳总结 行省制的特点(1)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

19、平衡。(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解决了地方势力过大的积弊,有利于中央集权。(4)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要点突破深化拓展要点一科举制的历史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历史上世袭的传统模式,促进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

20、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续表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例1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C

21、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之所以能构成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是因为它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B项。要点二比较认识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1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2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盛行时代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并盛行于元朝续表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和中央的关系诸侯国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它是隶属于中央政权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

22、中书省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容易形成割据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得到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使各族人民处在一个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的基础3认识: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的变化,这是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和统

23、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例2(2020河南南阳一中开学考)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方制度:“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该制度是()A分封制 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答案D解析元朝的行省制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有效地抑制了地方割据,故选D项。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1(2019全国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24、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的“千户侯”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40万钱一张的“皮币”用来置放礼物,朝廷的这种做法会使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受到极大削弱,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对货币的管理情况,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儒学独尊,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朝廷这种做法是加强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错误。2(2018全国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

25、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项。材料并未涉及职权,排除A项;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只是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这样的官员并未得到晋升,排除B项;材料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排除D项。3(2016全国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

26、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两汉察举制采用地方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方式选拔官吏,具有范围小、任人唯亲的缺陷,魏晋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低为选用标准,会导致官员素质良莠不齐,隋唐“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既可以扩大选官范围,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鼓励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由此可见科举制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选D项。最优秀的官吏未必能够由科举制选拔出来,A项错误;官员道德水平并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得到鉴别,B项错误;科举制向社会开放,世家子弟也可以通过科考入仕,C项错误。4(2016全国卷,25)东汉

27、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表明,秦朝灭亡后,萧何重视整理秦朝的国家档案文献,并为汉所用,即“汉承秦制”,因此汉初统治全国,靠的是继承了秦朝的典章制度,故选B项。汉初崇尚黄老之学,排除A项;材料强调汉初充分发挥了文书的功能,排除C项;材料意在表达汉初对秦朝典章制度的继承,而非官员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排除D项。5(2015全国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

28、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汉宣帝强调皇帝与优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吏治的重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提到后来的帝王认同汉宣帝的这种治国理念,无法体现后代是否沿用和推崇,故C、D两项错误。1(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二期末)“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对诸侯王国进行了调整,对参加叛乱的吴楚等七国进行处置,继续大力推行削藩,

29、令“诸侯不得复治国”,废除诸侯王国的经济特权等。这些做法()A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B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体制C使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尖锐化D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重建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景帝在平定七国之乱后推行的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弱化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有利于“大一统”局面的重建,D项正确。汉代解决地方对中央威胁是在汉武帝时期,A项错误;这些措施并未废除封国制,不是针对“行政体制”进行的调整,B项错误;这些措施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缓解了诸侯国与朝廷的矛盾,C项错误。2(2019四川绵阳高二期末)唐代前期,三省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唐玄宗开始,往往差遣某官负责某项工

30、作,久之差遣成为真正的职掌人。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了户部的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取代了吏部的人事权。这一变化()A规范了三省六部的职能 B防范了地方的割据倾向C提高了六部的办事效率 D推动了中枢机构的调整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前期三省六部行使国家权力,而从唐玄宗开始,差遣官员代替三省六部行使国家职权,这必然会促使中枢机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削弱三省六部的职能而不是规范其职能,故A项错误;中枢权力的变革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不是防范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中枢机构权力的转移,没有涉及效率问题,故C项错误。3(2019山东潍坊高二期末)宋太祖曾诏令说:“国

31、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这一诏令()A防止了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B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C阻断了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D旨在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重视知名人士、达官显贵的推荐,双方之间容易互相结为以提携与感恩为纽带的密切关系。宋太祖废除了唐代以来的“公荐”制,凡是贡举及第者都变成了“天子门生”,其目的是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这一诏令无法彻底防止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A项错误;这一诏令无法确保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B项错误;这一诏令不能完全阻断知

32、举官与考生的联系,C项错误。4(2019福建三明高二期末)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刺史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此时的刺史()记载出处“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武帝元封五年,初分十三州,刺史假印绶,有常治所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汉官旧仪“至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十三人,掌奉诏条察诸州,秋、冬入奏,居无常所”唐六典A是拥有实权的地方官 B拥有固定的办公府衙C是隶属于丞相的官员 D主要职责是监察地方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所察六条”“掌奉诏条察诸州”等信息可以

33、看出,汉代刺史行使监察职责,负责监察地方,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可知,刺史初设时只负有监察地方之责,不是固定的地方官,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的“秋、冬入奏,居无常所”来看,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刺史与丞相之间的关系,故排除C项。课时作业一 选择题1(2020河北衡水摸底)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的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A秦朝时期 B西汉初期C北朝初期 D蒙元帝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初

34、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并且受到匈奴的威胁,在地图上可以同时出现这些信息,故B项正确。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不可能出现“胶东国”,排除A项;北朝初期没有实行郡国并行,排除C项;蒙元帝国时期,实行行省制,不可能出现“胶东国”,排除D项。2(2019吉林六市高二期末)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形成大量强藩”“藩镇之间频繁征战”等信息,可以看出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B项正确。A项逻辑关系错误,应该是使相

35、出现是藩镇割据的原因之一,排除;使相主要在地方,并没有涉及分割相权,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是使相导致战争不断,这样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3(2019湖南岳阳一中质检)顾炎武日知录指出: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散。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A宋代以后国力渐趋衰弱B宋代以后中央集权大大削弱C唐代建筑技术难以超越D宋代以后地方经费困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地方官署、城郭、街道较之唐代显得相对简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强化中央集权,大力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的财权收归了中央,从而造成

36、了地方政府经费不足而无法大规模扩建地方官署、城郭和街道,故D项正确。宋代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A项错误;宋代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项错误;宋代建筑技术有较大发展,C项错误。4(2020江西临川一中适应考)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书省谴责各地区官府,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物不自行及时解决,而是全部上报中书省,这就是要求地方必须做到“高效行政”;但同时又强调

37、,一部分重要事务必须上报,由中央作出决定,体现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与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A、B、C三项。5(2019贵州思南中学高二期末)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汉武帝时期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中外朝制度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外朝制度,来削弱丞相的权力,来实现“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B项正确。废分封,置郡

38、县是秦朝的地方制度,A项错误;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确立三省六部制,C项错误;实行科举制是为了解决官僚的选拔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排除D项。6(2019天一大联考)南朝制度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这一变化()A使中央权力削弱 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C瓦解了宰相制度 D强化了士族的统治答案B解析材料“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表明南朝分割中枢权力机构,使之权力分散,相互牵

39、制和制约,从而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央权力的削弱,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宰相制度的瓦解,也未涉及强化士族统治的相关信息,故C、D两项错误。7(2019江淮十校联考)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D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受到政事堂的制约,政事堂是唐代宰相的总办公处,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故D项正确。材

40、料体现皇权受到政事堂的制约,而不是皇权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排除B项;政事堂是三省宰相共同议政的场所,并非中书省独大,排除C项。8(2019河南滑县联考)南宋光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宰相。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君主决策的失误 B使宰相制度渐趋完善C进一步确立君主专制 D对宰相权力进行约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处理军国大事,位高于宰相”可知,统治者在宰相之外设置处理军国大事的重臣,分割相权,目的就是制约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正确,B项错误。“平章军国重事”和

41、“同平章军国重事”的设立并不能防止君主决策的失误,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确立于秦朝,故C项错误。9(2020河北衡水摸底)“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和这种制度相对应的是()A“立嫡以长不以贤”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C“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D“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选官制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可以判断出该制度是察举制,B项正确。A项是嫡长子继承制,C项是李悝变法的内容,D项是科举制,均与材料不符,排除

42、。10(2020安徽定远中学周测)汉武帝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A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B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C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D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可以分析出,这一变化使察举制内容更加务实,程序更加规范,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以孝名科经明行修”“察举的茂才、孝廉”表明选官的标准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仅增加“务授试以

43、职”,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下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利益集团,故排除C项;材料中反映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官员任职后的行政效率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11(2019江西红色七校联考)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市民阶层的发展 B监察制度的完善C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 D阶级矛盾的消除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时,读书人参与农民起义反对政府的人在减少,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让中下层的地主阶级有了通过读书考取功名向上流动的机会,其反对政府的意愿在减弱,故C项正确。市民阶层不一定是士人,排除A

44、项;材料主旨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B项;阶级矛盾不可能消除,D项错误。12(2020江西临川一中适应考)据新唐书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劝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 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答案D解析从记载看,唐朝御史台监察权力大、范围广,而尚书省左右丞负责“劝御史举不当者”,对御史台有一定的监督作用,这说明唐代监察制度有所完善,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涉及,B项夸大了监察制度的作用,均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监察制度的发展,没有改变中枢机构的方向和性质,C项错误。二

45、 非选择题13(2019江苏盐城高二期末)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之处则仍可不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笔太监代皇帝“批红”。

46、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材料二秦设三十六郡(实数略多),郡下为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含后来的散州)。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容易产生所谓的“藩镇割据”。摘自罗志田主编地方的近代史:州县士庶的思想与生活(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2)

47、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秦到元地方政府管理机构演变的特点,并说明这种演变的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规律和启示。答案(1)特点:中枢机构组成人员大都为皇帝的亲信近臣;以内制外,集中皇权;官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中枢决策牵制机制逐步严密、完善。(2)特点: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总趋势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3)规律:在保存原有的旧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需要进行适度调整。启示:政治制度的建设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政治需要;政治制度的调整必须有

48、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解析第(1)问,根据汉武帝时期“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以及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可知,中枢机构组成人员大都为皇帝的亲信近臣,以内制外,集中皇权;从唐朝宰相数量、明代内阁“互不统属”、清代军机大臣“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可见官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逐步严密、完善。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从秦到元,县一级的行政单位并未改变,因此可知县是最稳定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根据材料“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可知,县以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在不断调整;根据所学知识,秦朝郡县制到东汉州郡县、唐代的道州

49、县制、宋代的路府州县一直到元朝实行行省制,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断加强。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不断调整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和材料二中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在保存原有的旧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形势的需要进行适度调整。第二小问,开放型试题,从国家需要和国家统一角度解答。14(2019北京四中高二期末)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

50、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宋太祖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使殿试成为定制。隋唐进士科岁取不过二三十人,宋太祖为了笼络士人,还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并提高了录取后的待遇,科举得第后即可授官,不需像唐代一样再经吏部试。宋代还对考务工作进行了严格的纪律规范,将唐代未普遍推行的糊名法列为定制,并进一步实行誊录,使考官无法通过姓名或笔迹等信息确定试卷的归属。摘编自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51、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汉晋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内容:将殿试、糊名等列为定制;进一步实行誊录;增加录取名额;提高录取后的待遇等。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官员的来源、提高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等方面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第(2)问,根据材料二“使殿试成为定制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并提高了录取后的待遇糊名法列为定制,并进一步实行誊录”,可从将殿试、糊名等列为定制,进一步实行誊录,增加录取名额,提高录取后的待遇等方面指出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