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优培2 古代中国的经济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1(2020新课标I)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把福建的水稻推广到江浙一带甚至北方,同时广南和四川都种植水稻,这反映出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各地都已经能种植水稻,故A正确;曹魏时已经有翻车,故B项排除;仅从水稻种植的推广不能得出区域经济的均衡,区域经济不仅仅饱含农业,排除C项;水稻种植推广会对饮食习惯的改变产生
2、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2(2020新课标)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D【解析】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
3、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故选D。提分训练一、选择题1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井田时期,就是以小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尽管土地是公有,基本的操作单位却是这些独立的小农这种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标准小农户,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极早,非如此个体小农户无法生存。”作者认为( )A先秦时期就已具备自由经济的特征 B小农户作为自然经济的基础C个体农户较早就开始进行商品贸易 D商品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这种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标准小农户,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
4、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极早”可知,作者认为早在井田制实行的先秦时期就已经发展出了自由的商品贸易,故选A项;根据材料“这种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标准小农户,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知,作者认为小农户无法形成自然经济,排除B项;根据材料“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极早”可知,个体农户较早就开始进行商品贸易是对材料内容的复述,且根据材料“尽管土地是公有”可知,土地公有情况下,这些小农户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排除C项;根据材料“这种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的标准小农户,无法形成生产者一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商品交换发生极早,非如此个体小农户无法生存”
5、可知,由于小农户生产有限,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因此需要商品贸易,而不是商品经济促进农业发展,排除D项。2图6是发掘于河南南阳的汉代画像砖,此类汉代画像砖已在河南地区有较多发现。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汉代( )图6 A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厚B农耕中已经普遍使用畜力C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出现新形态D出现可控制耕土深浅的犁【答案】A【解析】体现牛耕技术的汉代画像砖已在河南地区有较多发现,这说明汉代中原地区农业发达,也反映出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厚,故选A项;从材料信息中得不出“普遍使用畜力”的结论,排除B项;画像砖体现的不是农业集体耕作,排除C项;唐代的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排除D项。3洪武年间,
6、朱元璋下令天下置预备仓,并购粮储存以备救荒;设置营田司,专掌水利,使“遇旱涝,民不为病”。此外,朱元璋也重视对灾区的赈济,措施主要有调粟、养恤、除害等。这些措施( )A有效地维持了社会长期安定B成效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权威C重在防救结合化解灾荒风险D是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的表现【答案】C【解析】材料“令天下置预备仓”重在预防,“重视对灾区的赈济”重在灾害发生后的救济,体现出防救结合化解灾荒风险,故选C项;这些措施只是有利于维持社会安定,A项的效果无法得出,排除A项;皇帝的个人权威影响成效,并非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材料强调防灾救灾,与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无关,排除D项。4考工记认为:“天有时,地有气
7、,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这是对( )A工匠精神的绝佳阐释B社会产业分工的准确描述C地域经济的准确记载D产品制作所需条件的阐述【答案】D【解析】由材料“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可知造物应该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料上佳,工艺精巧,合此四项条件才能制造出精良的器物,强调一切事物要从整个自然与时代的系统出发进行设计,“地气”是自然界的客观条件,“材美”“工巧”问则是主观因素,故选D项;工匠精神只是材料中提及的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生产所需条件,并未
8、提及社会产业分工,排除B项;“准确记载”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5沿海走私的现象在整个明代一直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态( )(1) 民间商人出远洋,载货径赴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贩卖。 (2) 沿海官兵私自遗人或役使军士带货到国外从事走私贸易。 (3) 出使外国的官员载运私货或夹带商人至国外走私。 (4) 沿海民众与海盗勾结 向国外贩卖商品。 这反映出当时A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B海禁政策未真正实行C海外贸易的范围扩大D传统手工业优势明显【答案】D【解析】据上表明代的四种走私形态,可知明代走私贸易基本是中国产品向外输出,反映了我国传统手工业产品在当时具有较强竞争力,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才
9、开始解体,排除A项;海禁政策的实施助推沿海走私贸易发展,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明朝走私活动猖獗,并不能说明贸易范围扩大,排除C项。6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各郡设铁官44处,而封国更以冶铁为利,如“赵国以冶铁为业”。汉武帝时博士徐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其理由是“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这说明汉代( )A铁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B冶铁业发展有利农业生产C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D农业已普遍实现精耕细作【答案】B【解析】设立铁官有利于冶铁业的发展,“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可知铁器是农业生产的利器,即冶铁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汉代其他材质农具的使用情况,无法对比,排除A项;设立冶铁官、
10、鼓励冶铁并不等同于冶铁技术提高,排除C项;“普遍实现”一词说法欠妥,排除D项。7山东临清从明代后期至清中叶一直是华北重要的商城之一,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最重要的漕粮储运码头,下图是乾隆道光年间临清关实征关税额的变化。该图可以表明( )A清乾嘉年间临清税收额持续下降B沿海贸易发展导致临清地位下降C明清的经济重心持续向南方转移D运河年久失修导致运输能力下降【答案】B【解析】“乾隆道光年间临清关实征关税额的变化”中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可见临清的经济地位在相对下降,这是由于沿海贸易的发展其它地方兴起的原因,故选B项;“乾隆道光年间”没有明显的降税的政策,反而税收有增加的趋势,排除A项;“经济重心”在宋代已
11、经完成向南方转移,而明清时期,排除C项;“山东临清从明代后期至清中叶一直是华北重要的商城之一,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最重要的漕粮储运码头”没有证据说明运河运输能力下降,而是因为海运的开通,相对削弱了运河的地位,排除D项。8明成化元年(1465年),礼部等衙门题为“建言民情”等事,湖广布政司郑序等上书:“云南各边卫指府军民相参,山多田少,不通舟车,过活艰难。浙江龙游商帮,偏处乡村屯堡安歇,生放钱债,收债米谷,贱买贵卖,娶妻生子,置买奴仆,二三十年不回原籍。”这一记载主要表明,明代龙游商帮( )A推动了西南经济发展B助长南方社会教凤牛(奢侈之风)C开启了西南地区开发D促进江浙商品经济发展【答案】A【解
12、析】“云南各边卫指府军民相参,山多田少,不通舟车,过活艰难。浙江龙游商帮,偏处乡村屯堡安歇,生放钱债,收债米谷,贱买贵卖”可见在西南地区起到经济流通的效果,故选A项;“浙江龙游商帮,偏处乡村屯堡安歇,生放钱债,收债米谷,贱买贵卖,娶妻生子,置买奴仆,二三十年不回原籍”说明商人的生活状况,不属于奢侈的范畴,排除B项;“开启了西南地区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发在秦汉以前已经开始,不是此时才开始的,排除C项;“云南各边卫指府军民相参,山多田少,不通舟车,过活艰难。浙江龙游商帮,偏处乡村屯堡安歇”这里主要描述了西南地区商帮在此生活的情况,无法判断浙江的经济情况,排除D项。9有学者研究指出,汉代骆驼文物寥寥无
13、几,且形象非常稚拙或粗糙;唐代则出现大量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骆驼形象的变化表明( )A汉代骆驼尚未进入中原B唐代丝路贸易日趋繁荣C三彩制作技艺日趋成熟D汉唐经济格局变化明显【答案】B【解析】“唐代则出现大量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说明唐代骆驼的运用广泛,结合所学,可得主要是西部的丝路贸易发展的结果,故选B项;“汉代骆驼文物寥寥无几”汉代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中原流行的并不多,排除A项;“唐代则出现大量骆驼文物,骆驼两侧挂有袋囊长颈瓶、毡毯等,非常写实”没有说明其制作工艺是唐三彩技术,不能直接得出结论,排除C项;汉唐时期,经济重心始终在北方
14、,经济格局没有明显变化,排除D项。10宋时,较之于前代,典卖发展成为田土的主要交易形式,即是将房屋、田地等不动产出典于人,收取一定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回赎,典卖还规定必须向官府纳税和订立书面契约,用以维护典权人的利益。反映了当时( )A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B土地产权关系的进一步分离C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D政府财政主要源于土地典卖【答案】B【解析】土地产权关系是指有关土地财产的一切权利的总和,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等,典卖是指其中所有权的临时转让与分离,而宋代典卖成为田土的主要交易形式,说明当时土地产权关系的进一步分离,故选B项;宋代依然是传统农业铁犁牛耕的生产方式,并未发生巨大变化,
15、排除A项;典卖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并非是对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否定,排除C项;封建社会政府财政主要源于各项税收,并非土地典卖,排除D项。11乾兴元年(1022 年),朝廷正式确立合同契法,专门规定了田宅出典活动。契约文书必须一式四份,分别交由交易双方、商税院及地方官府保存,以此作为交易的凭证。这一做法( )A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B保障了自耕农民利益C调解了土地经营纠纷D顺应了田宅交易需要【答案】D【解析】专门为田宅交易制定法律,间接反映出田宅交易活动的增多,需要进行规范,说明这一做法顺应了田宅交易需要,故选D项;田宅交易属于土地买卖,材料中的做法为田宅交易提供了法律保障,会加重土地兼并而非抑制,
16、排除A项;这一做法保障的是购买方的利益,而在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下,购买方多为资产较丰厚的地主,自耕农则往往因破产而成为出卖田宅的一方,其利益并没有得到保障,排除B项;这一做法有利于调解土地经营纠纷,但“调解了”一词无法体现,排除C项。12顺治十三年,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 )A海禁政策受到质疑 B明清出现进步思想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清廷颁布禁海令后多地官员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说明海禁政策受到质疑,故选A项;官员要求解禁主要是为
17、了经济利益,排除B项;材料“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没有表明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排除C项;禁海令体现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属于经济政策,不能直接体现君主专制日益强化,排除D项。二、材料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领土制的周代,官营手工业就已存在。其时,主要生产封建贵族奢侈品和军用品。而到了西汉,官营手工业出现了重要变化,生产活动不再限于非营利性的自用品及军需品,逐渐扩展到了营利性的重要产品,如制盐、冶铁等。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对盐、铁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以期获得稳定财政收入。 材料二 在唐朝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皇室朝廷使用凡属皇室宫廷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及其生
18、产、经营,都有专门的官吏掌管,“少府监”和“将作监”是管理各工官的长官。唐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人都必须是具有匠籍的番匠。皇帝和大贵族需要的工艺品和为满足海外出口贸易需要的产品,都由两监组织供给。两监是手工业的精华所在,足以代表当时手工业技巧的最高水平。 (1)据材料一,西汉时期官营手工业与周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时期官营手工业的特点。【答案】(1)由非营利性产品扩大到营利性产品;以法律保障对盐、铁等重要产品的专卖;由满足消费发展到扩大财政收入。 (2)产品主要供宫廷使用;设置专门机构、官员进行管理;实行匠籍制度;技术水平高超。【解析】(1)由材料一“生产活动不再限于非
19、营利性的自用品及军需品,逐渐扩展到了营利性的重要产品”得出由非营利性产品扩大到营利性产品;由材料一“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对盐、铁等重要商品实行专卖以期获得稳定财政收入”得出以法律保障对盐、铁等重要产品的专卖;由材料一“主要生产封建贵族奢侈品和军用品”得出由满足消费发展到扩大财政收入。 (2)由材料二“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供皇室朝廷使用”得出产品主要供宫廷使用;由材料二“凡属皇室宫廷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及其生产、经营,都有专门的官吏掌管,少府监和将作监是管理各工官的长官”得出设置专门机构、官员进行管理;由材料二“唐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的工人都必须是具有匠籍的番匠”得出实行匠籍制度;由材料二“足以代表当时手工
20、业技巧的最高水平”得出技术水平高超。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南方在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有“有柘浆些”之句(柘浆即甘蔗汁)。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当时制糖规模有限,产量不高,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宋时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谓糖霜的技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栽技术,并画出了榨蔗汁和熬糖的设备。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载,此时糖最白者“售于东西二洋,称为洋糖,次者售于天下。”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二 台湾大规模种植甘蔗,
21、榨制蔗糖始于十七世纪上半期。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在台湾南部实行贷款、贷种等手段推进蔗植业,台湾成为荷属东印度公司产糖的重要基地之一。明末清初,天灾人祸使无数贫民流亡至台,多以从事农业为生,甘蔗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利用天时地利发展蔗植业。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后,闽粤等省先进的制蔗糖技术、工具很快传入台湾,为追求经济利益,台湾农民大面积种植甘蔗。甘蔗的广泛种植带动了台湾制糖业的兴起。清代后期,台糖是台湾外销的主要商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三 近代以来,欧洲甜菜糖业迅速崛起,在20世纪初已占据世界糖品生产总量的半壁江山。古巴
22、、爪哇等地的甘蔗糖业也空前发展,直接左右着北美及东亚糖品市场的走势。受其影响,东亚传统甘蔗糖业大国中国主导的前近代东亚糖业旧格局解体,传统的手工制糖技术也逐渐衰落。 摘编自中国糖业史研究的新开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陆地区制糖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台湾地区制糖业迅速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制糖业衰落的启示。【答案】(1)制糖业历史悠久;制糖原料以甘蔗为主,分布于东南地区;注重与国外技术交流,制糖技术不断创新;农书中注重对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糖品由奢侈品逐步变为日用品,消费逐渐平民化。 (2)优越的自
23、然条件,甘蔗广泛种植;大陆移民提供了劳动力;当时统治者政策的推动(荷兰和郑成功时期);两岸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台湾制糖技术进步;台糖外销,经济利益的驱动。 (3)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技术革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解析】(1)据材料一“中国南方在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有有柘浆些之句(柘浆即甘蔗汁)”得出制糖业历史悠久;制糖原料以甘蔗为主,分布于东南地区;据材料一“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宋时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谓糖霜的技术”得出重与国外技术交流,制糖技术不断创新;据材料一“明朝宋
24、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栽技术,并画出了榨蔗汁和熬糖的设备”得出农书中注重对劳动人民经验的总结;据材料一“当时制糖规模有限,产量不高,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得出糖品由奢侈品逐步变为日用品,消费逐渐平民化。 (2)据材料二“台湾大规模种植甘蔗,榨制蔗糖始于十七世纪上半期”“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利用天时地利发展蔗植业”结合所学得出优越的自然条件,甘蔗广泛种植;据材料二“明末清初,天灾人祸使无数贫民流亡至台,多以从事农业为生,甘蔗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得出大陆移民提供了劳动力;据材料二“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在台湾南部
25、实行贷款、贷种等手段推进蔗植业”“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利用天时地利发展蔗植业”得出时统治者政策的推动(荷兰和郑成功时期);据材料二“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后,闽粤等省先进的制蔗糖技术、工具很快传入台湾,为追求经济利益,台湾农民大面积种植甘蔗。甘蔗的广泛种植带动了台湾制糖业的兴起”得出两岸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台湾制糖技术进步;据材料二“清代后期,台糖是台湾外销的主要商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得出台糖外销,经济利益的驱动。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欧洲甜菜糖业迅速崛起,在20世纪初已占据世界糖品生产总量的半壁江山”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可知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保障;据材料三“传统的手工制糖技术也逐渐衰落”结合所学得出技术革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据材料三“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业也空前发展,直接左右着北美及东亚糖品市场的走势”结合所学得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