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第4课时 第2框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1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被认为是单向的,即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辑,成为未成熟的细胞,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有望为人类提供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上述材料表明( B )人们对细胞生长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改变细胞生长规律,造福人类自身只有认识规律,才能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医学研究成功的首要前提A B C D解析规律既不可以创造,也不可以改变和消灭,说法错误。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是医学研究成功的首要前提,说法错误。上述
2、材料可概括为科学家对于细胞认识的变化发展,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2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小学化”在一些地区已成常态。一些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为此作出规定:幼儿园不得以奥数、计算、书写拼音和专门识字等内容进行教学,不布置书写和计算类的家庭作业,不组织测验和考试。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 B )A忽视了孩子成长中的特殊性和可塑性B强调了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规律C忽视了外部条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D强调了尊重孩子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解析幼儿园“小学化”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体现了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规律,B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尊重规律,不涉及孩子成长中的特殊性、影响孩
3、子的外部条件以及孩子的自觉性和能动性,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3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C )A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静即含动,动不舍静D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解析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B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诡辩论,不适合题意。C与苏东坡观点相近,都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统一,符合题意。D没有涉及到运动和静止,排除。故本题选C。4“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说明了( C )规律具有不可抗拒
4、性 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在任何条件下都会发生不同的作用A B C D解析符合题意,“揠苗助长”,事与愿违;“庖丁解牛”事半功倍。这两则寓言故事说明了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错误,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错误,规律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条件不同,规律起作用的形式也不同。故选C。5漫画等地心引力发挥作用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D )A夸大了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能动作用B忽视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C割裂了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D否认了规律及其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客观的解析漫画中主人公的做法是错误的,他没有认识到
5、规律是客观的,D符合漫画寓意;A、C不符合漫画寓意;尊重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B错误。二、非选择题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淮河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如今已形成较为完善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生态良好。淮河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全长1 000千米,本是一条通畅的河流,历史上黄河多次溃决夺淮,使淮河丧失了入海口,这条河流也就变得泛滥成灾,非涝即旱。“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是过去深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结合“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相关知识,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水和谐共处?答案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所以我们要尊重世界的物质性。实现人水和谐共处,首先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实现人水和谐共处,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实现人水和谐共处,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所学哲学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做到人水和谐共处。从材料可以看出,淮河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如今已形成较为完善有效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流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环境改善、生态良好。可运用所学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
7、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必然受到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等方面,说明实现人水和谐共处,必须尊重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破坏自然。但我们在水的面前并非无能为力,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水害为水利。 创新拓展 一、选择题1在每一个人活着的若干年中,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会变成其他人。这表明( D )A任何事物要么运动要么静止B任何事物只有静止没有运动C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解析“从少
8、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始终是我们自己”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相对静止的,D符合题意。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B说法错误。C与题意不符。2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相近的是( D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迸同一条河流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C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D飞矢不动解析“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绝对静止的,否认了绝对运动。A、B不合题意,“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是只承认
9、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C不符合题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运动是绝对的;D符合题意,“飞矢不动”的观点认为飞矢是绝对静止的;故选D。3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因势而建,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其造园准则运用的哲学思维有( A )以客观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园林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建筑规律,将艺术融入自然和人文景观通过人类活动改造自然环境,使之适应建筑艺术发展的需要取各种建筑艺术的优势,在园林设计中实现各类艺术的
10、融合A B C D解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以客观自然环境为基础进行园林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正确;“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尊重自然规律、建筑规律,将艺术融入自然和人文景观,正确;“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是使建筑艺术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不是使自然环境适应建筑艺术的需要,错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不是强调在园林设计中实现各类艺术的融合,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4“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这首浣溪沙是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五代时期多首未署名的作品之一。诗中形象地说明了
11、( A )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B物质与意识分不开C运动是有规律的D现象与本质相统一解析这首诗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故选A。5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理解。毕尔生认为“万物都在
12、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慧能和尚把“风吹幡动”归因于“心动”,二者都否认了运动的主体是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故选A。6明朝诗人钱宰在拟古中写道:“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下列与诗中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D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D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解析题干强调的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A项观点认为是意识在动,是唯心主义。B项观点夸大运动否定静止,是诡辩论或相对主义。C项观点也是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也是唯心主义。D项观
13、点是强调运动,故答案应选D项。7下列对漫画科盲分析错误的是( A )否认世界是物质的 离开静止谈运动否认运动的永恒性 否认规律的客观性A B C D解析世界末日意味着世界运动变化的结束,显然,这一观点否认了运动的永恒性,也否认了世界是有规律运动变化着的。是对漫画的正确认识,不合题意;是错误认识,干肢相符。二、非选择题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鸡儿跑。”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半农半牧草原上恢复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新鲜场景。草原散养牧鸡,鸡吃草籽、昆虫,不用饲料添加剂,既提高了肉蛋品质、增加了牧民收益,又能有效控制草原虫害。牛羊改吃农田秸秆,既可让过度放牧的草场得到休息,
14、又把大量秸秆变废为宝,避免田间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而粪便或沼渣还田又增加了农田地力。这一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中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答案(1)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新模式,有利于恢复草原生态和增加农田地力,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这体现了人在生产活动中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和利用,促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这一新模式体现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生产模式,趋利避害地改造自然,实现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和可持续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用规律的知识分析“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这一建设“美丽中国”新模式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草原牧鸡、农田秸秆喂牛羊”的做法尊重了规律的客观性,并且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考生从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加以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