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提升指导与精练5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008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提升指导与精练5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提升指导与精练5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提升指导与精练5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1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提升指导与精练5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1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提升指导与精练5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1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提升指导与精练5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1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提升指导与精练5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1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提升指导与精练5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1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提升指导与精练5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1届高考历史(统考版)二轮备考提升指导与精练5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优培5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1(2020新课标I)雅典城邦通过抽签产生的公民陪审团规模很大,代表不同的公民阶层,负责解释法律、认定事实、审理案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A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C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答案】C【解析】雅典的陪审团成员是直接通过抽签产生的,代表了各阶层,而罗马则是由职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这说明雅典是直接行使司法权,故C项正确;A项指罗马,排除;从材料来看,二者主体不一,雅典是公民,而罗马是职业法官,排除B项;“所

2、有人”表述错误,排除D项。2(2020新课标)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 )A雅典民主政治 B僭主政治C罗马共和政体 D寡头政治【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少数服从多数,通过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等,充分而自如地批评“国家所有权威部门”,但同时容易在意见不一的情况下,出现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造成流血和冲突,是多数人的暴政,A项正确;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统治权力的僭主政

3、治,实行少贵族集体专政的罗马共和政体和少数人执政的寡头政治,都不是民主政治,不会出现“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的平和批评”这一现象,BCD三项错误。故选A。提分训练一、选择题1考古学家发现,古希腊的早期建筑多为城堡与宫殿;后随着城邦兴起,市政广场、露天剧场、体育馆等公共建筑逐渐增多。这一变化反映了古希腊( )A重视建筑的实用性B民主政治高度成熟C公民意识不断增强D城市经济日趋繁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古希腊的早期建筑多为城堡与宫殿;后随着城邦兴起,市政广场、露天剧场、体育馆等公共建筑逐渐增多”可知此时这些公共空间的增强,可以促进公民之间的平等,这些公共空间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

4、场所增强城邦公民认同感,公民意识不断增强,故选C项;公共建筑和城堡与宫殿都具有实用性,并非变化的本质,排除A项;雅典的民主政治高度成熟,并非“古希腊”,排除B项;这些公共空间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与城市经济无关,排除D项。2柏拉图在谈及雅典民主制度时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到最后像所知道的,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这表明柏拉图( )A批判公民因信仰出卖灵魂B主张精英分子管理国家C认为雅典民主是暴民政治D抨击雅典法律形同虚设【答案】C【解析】柏拉图认为雅典公民不受任何限制,“他们真

5、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说明柏拉图认为雅典民主是暴民政治,故选C项;灵魂变得敏感并不等同于出卖灵魂,排除A项;柏拉图只是对雅典民主制提出批判,并未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排除B项;柏拉图抨击的是雅典民主制,而不是雅典法律,排除D项。3公元前4世纪,法律和法令都是雅典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陪审员必须宣誓根据法律和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判决案件。如果有人提起违法法令的诉讼,公民大会的法令就会受到陪审法庭的审查。这说明雅典当时( )A最高权力机关出现变迁B民主制度达到极盛C权力制衡体制开始发端D司法独立法律至上【答案】D【解析】根据“陪审员必须宣誓根据法律和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

6、通过的法令判决案件”“如果有人提起违法法令的诉讼,公民大会的法令就会受到陪审法庭的审查”可知,陪审员必须对法律负责,公民大会无法通过一些违法法令,不能干预陪审法庭的审查工作,这说明当时雅典法律至上、司法独立,故选D项;当时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仍是公民大会,并未出现变迁,排除A项;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制度达到极盛,排除B项;题干反映了陪审法庭可以对公民大会通过的违法法进行审查,但没有表明公民大会对陪审法庭也具有制约能力,这说明权力制衡体制尚未真正形成,排除C项。4古代雅典法律规定: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

7、A建立了严酷的法律体系B参与政治是公民的义务C党派政治斗争较为激烈D公民信仰自由受到限制【答案】B【解析】政党是参与政治活动的组织,当党派分裂时公民必须参加其中任何一方,参与政治活动服务城邦,这表明在古代雅典参与政治是公民的义务,故选B项;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排除A项;材料只见“党派分裂”未见“斗争较为激烈”,排除C项;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公民可以参加任何一方,排除D项。5公元前501年,雅典人为刺杀僭主的两个贵族阿里斯托格同和哈莫迪俄斯塑造雕像,树立在市政广场上。文献记载说,这是最早为凡人树立的雕像,之前的雕像都是为神和传说中的英雄塑造的。这充分说明古代雅典( )A伯利

8、克里改革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B人文主义思想的正式形成C把僭主制看作实施民主政治的敌人D贵族政治权力被大大削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雅典人为刺杀僭主的两个贵族阿里斯托格同和哈莫迪俄斯塑造雕像这是最早为凡人树立的雕像”可知,雅典人认可他们刺杀僭主的行为,结合材料时间公元前501年,处于公元前6世纪末,在推翻僭主统治后,经过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故选C项;根据材料时间公元前501年,处于公元前6世纪末,受到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影响,伯利克里改革时间为公元前5世纪,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雅典人认可刺杀僭主的行为,即雅典人反对僭主政治,与人文主义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雅典人认可刺

9、杀僭主的行为,不能反映贵族权力削弱,排除D项。6柏拉图说“如果公民大会上讨论的是兴建一个工程或建造一条船,他们只听专家的意见;但如果讨论的是国家事务,任何人包括木匠、铁匠等也能表达意见,没有人会因为他没有专业知识而反对他”。公民大会体现了( )A民主决策的非理性B民主程序的不完善C公民意志的充分性D民主制度的健全性【答案】C【解析】根据“但如果讨论的是国家事务,任何人包括木匠、铁匠等也能表达意见,没有人会因为他没有专业知识而反对他”可知,雅典公民不受职业限制,能够通过公民大会充分参政议政,这表明公民大会体现了公民意志的充分性,故选C项;题干反映了雅典公民能根据具体事务的不同听取不同专业人士的意

10、见,这表明公民大会体现了民主决策的理性原则,排除A项;题干没有具体反映公民大会的民主程序,排除B项;题干仅提到了公民大会,不能说明民主制度的健全与否,排除D项。7在罗马帝国早期,政府大兴土木,修建神庙、广场、凯旋门等帝国及英雄的纪念场,还为罗马历代英雄修建纪念碑、纪念像和纪念柱,并铭刻一些英雄人物的个人功绩。其根本目的在于( )A确立神权的统治地位B树立统治者的个人权威C表彰英雄人物的功绩D培育公民的国家荣誉感【答案】D【解析】据材料“在罗马帝国早期,政府大兴土木,修建神庙、广场、凯旋门等帝国及英雄的纪念场,还为罗马历代英雄修建纪念碑、纪念像和纪念柱,并铭刻一些英雄人物的个人功绩”,可知罗马重

11、视本国历史上英雄人物的纪念,有助于培养罗马公民国家观念,故选D项;神权统治是欧洲进入中世纪后确立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雄,而不是现实中的统治者,排除B项;表彰英雄人物的功绩,属于直接目的,排除C项。8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一条规定,“除威士塔修女外,妇女受终身的监护”;在罗马民法大全里规定,“禁止剥夺妇女的自由。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禁止其自由受到限制”。这一变化表明( )A罗马法律体现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B罗马法超越了种族与性别的界限C罗马法兼顾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D罗马女性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提高【答案】D【解析】由“妇女受终身的监护”到“禁止剥夺妇女的自由”,体现了罗马女性从法律上获得了自由权,

12、表明其法律地位的提高,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罗马法对生命和财产的相关规定,无法体现其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女性在法律上获得自由,并未提及其其他权利以及男性的权利,也未提及对不同种族的规定,无法说明超越了种族与性别的界限,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罗马法对社会其他群体的规定,无法体现兼顾了各个群体的利益,排除C项。9罗马法规定,如果丈夫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在外背负了债务,则在婚姻关系解除时,妻子享有的嫁资(陪嫁钱财或物品)返还请求权优先于债权请求权。这一规定,反映出( )A妇女社会地位逐步得到提高B公民的债务权不受法律保护C法律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利益D古代罗马婚姻关系极不稳定【答案】C

13、【解析】据材料“如果丈夫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在外背负了债务,则在婚姻关系解除时,妻子享有的嫁资(陪嫁钱财或物品)返还请求权优先于债权请求权”,可知罗马法保护了妇女的权利,故选C项;保护妇女不等于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的使罗马法注重保护妇女权力,与公民的债务权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妇女嫁资优先,并没有提到罗马的婚姻关系,排除D项。10罗马法私人财产权中的私人指的是家父,家庭所有财产属于家长所有,家属的法律行为与奴隶一样只能增加家长的利益,而不能使家长蒙受损失或承担义务,其不具备法律主体的资格。材料表明罗马法( )A维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B旨在维护奴隶主利益C使子女完全被家长

14、控制D强调对家长权的保障【答案】D【解析】据材料“罗马法私人财产权中的私人指的是家父,家庭所有财产属于家长所有,家属的法律行为与奴隶一样只能增加家长的利益,而不能使家长蒙受损失或承担义务,其不具备法律主体的资格”,可知当时的罗马法是以家长制为本位的,重视对家长地位和权力的保障,故选D项;材料强调家长的地位和权力,主体不是私有财产,排除A项;材料旨在说明家庭内部的权力分配而非强调奴隶主的利益,排除B项;子女完全被家长控制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11公元前494年,罗马共和国设立平民保民官,他们不是公职人员,但可以旁听元老院会议,帮助平民向执政官和元老院提出申诉和抗议。保民官要经常到平民中去调查,

15、而且晚上睡觉也不能关门,随时准备有人来访。平民保民官的设立( )A淡化了罗马各阶级的差别B结束了贵族司法专断局面C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D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罗马共和国设立平民保民官,他们不是公职人员,但可以旁听元老院会议,帮助平民向执政官和元老院提出申诉和抗议”可知,平民保民官的设立是为了维护平民的利益,这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罗马各阶级的差别明显,排除A项;“结束了”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万民法的出现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与“平民保民官”无关,排除C项。12针对裁判官自由判断的规定和实践,罗马帝国皇帝哈德良指出:“你们(裁判

16、官,行省总督)最好能够确定证人的诚实信用程度,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尊严,他们的名声,谁似乎闪烁其辞,是否自相矛盾或显然的据实回答。”由此看出哈德良皇帝( )A主张去除公民法的形式主义倾向B主张司法实践中应体现理性精神C关注司法程序的合理性D认为罗马法不应带有歧视色彩【答案】B【解析】据材料“你们(裁判官,行省总督)最好能够确定证人的诚实信用程度,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尊严,他们的名声,谁似乎闪烁其辞,是否自相矛盾或显然的据实回答”,可知哈德良皇帝强调裁判官在审理案件中要确定证人的诚实程度,可见其注重证据和对证人的分析判断,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审判官的司法实践活动,并不是公民法,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司

17、法实践,而不是司法程序,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要注重证人的品质,并不具有歧视色彩,排除D项。二、材料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这些驰道宽22米,路基高厚,以铁锤夯筑得坚实平稳,还在道旁栽种了树木。公元前212年,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900余公里。后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西汉时,汉武帝继续了秦朝的政策,修建公路以方便各地间的商业和交通。为了发展同中

18、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二 同中国一样,罗马人也是通过建设运输和交通网络完成帝国一体化的。罗马的道路有很深的路基,路旁有围护、排水渠,路面铺设了大块平坦的筑路石,主路宽68米,可供双向车辆同时行驶,蜿蜒的山路也有23米宽。沿路设置了驿站。公路连接了帝国的各个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公路全长2500公里,沿东北边境从黑海一直通向北海,与多瑙河和莱茵河平行。一条长4800公里的路与北非海岸线平行,许多支线直插南方,商人、士兵通过这些支线可深入撒哈拉沙漠。在地中海地区,罗马人新建了一些道路,方便了这一

19、地区的旅游和贸易。还有一些公路从地中海东部的城镇和港口一直通到帕尔米拉这是亚洲中心通往西部的最主要的商站。据估计,罗马道路的总里程超过了8万公里。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在道路修建上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能够在广大区域修建道路的相似条件和积极作用。【答案】(1)相同:以都城为中心;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全国交通网;铺设多条道路;路面宽、路基深、设施较完备;途中设有驿站;道路与对外交通线相连接。(答出5点即可)不同:与秦汉王朝相比,罗马帝国的道路里程更长,范围更广。 (2)相似条件:社会经

20、济发展;中央集权加强;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积极作用: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维护了帝国的统一;促进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利于信息传递和人员、商旅往来;便利军队的调动;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进步。(答出4点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同,根据材料一“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和材料二“同中国一样,罗马人也是通过建设运输和交通网络完成帝国一体化的”得出以都城为中心;根据材料一“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和材料二“公路连接了帝国的各个部分”得出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全国交通网;根据材料一“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等信息

21、和材料二“其中,最著名的公路全长2500公里,沿东北边境从黑海一直通向北海,与多瑙河和莱茵河平行。一条长4800公里的路与北非海岸线平行,许多支线直插南方”等信息得出铺设多条道路;根据材料一“这些驰道宽22米,路基高厚,以铁锤夯筑得坚实平稳,还在道旁栽种了树木”和材料二“罗马的道路有很深的路基,路旁有围护、排水渠,路面铺设了大块平坦的筑路石”得出路面宽、路基深、设施较完备;根据材料一“设置亭驿”和材料二“沿路设置了驿站”得出途中设有驿站;根据材料一“为了发展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和材料二“许多支线直插南方,商人、士兵通过这些支线可深入撒哈拉沙漠”“还

22、有一些公路从地中海东部的城镇和港口一直通到帕尔米拉这是亚洲中心通往西部的最主要的商站”得出道路与对外交通线相连接。第二小问异,将材料一中反映的秦汉道路的长度和所达范围和材料二中罗马的道路的长度和范围进行比较可知秦汉和罗马道路修建的不同之处在于,与秦汉王朝相比,罗马帝国的道路里程更长,范围更广。 (2)第一小问相似条件,关于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能够在广大区域修建道路的相似条件,可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去概括。如秦汉和罗马帝国都是统一的大帝国,疆域辽阔;都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都有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第二小问积极作用,积极作用可以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对外

23、关系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去考虑。如根据材料一“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材料二中“罗马人也是通过建设运输和交通网络完成帝国一体化的”得出道路建设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维护了帝国的统一;根据材料一“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修建公路以方便各地间的商业和交通”“设置亭驿,便利商旅”和材料二“公路连接了帝国的各个部分”“方便了这一地区的旅游和贸易”等信息得出四通八达的交通促进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利于信息传递和人员、商旅往来;根据材料二“商人、士兵通过这些支线可深入撒哈拉沙漠”等信息结合后所学得出便利军队的调动;根据材料一“为了发展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交往,修筑

24、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和材料二“还有一些公路从地中海东部的城镇和港口一直通到帕尔米拉这是亚洲中心通往西部的最主要的商站”得出对外交通的联通也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进步;道路修建本身也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治国方略凝聚着中西方古代哲人的政治智慧,它为现代人留下了诸多思考和启迪。 材料一 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提倡德治。德治要求道德极为高尚的“圣人”治理国家,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目标。孟子也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与孔孟相比,荀子虽然更多关注人性中恶的一面,但他认为可以利用礼义教化和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韩非子

25、则认为“好利恶害,人之情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材料二 柏拉图早年把人的天赋善性看成政治的基础。主张靠“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的哲学王推行贤人政治来维护城邦制度,将“最高尚、最公正的东西”施于公民。从人性自私论出发,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因为法治一方面可以抑制人的性恶,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因为法律的精神是“善”的,即法律应是合乎正义的。政治团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至善,其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靠法治,其次是教育。在城邦中,中产阶级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因此,只有以他们为基础建立的政体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最好的

26、政体。 均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的异同。【答案】(1)中国:传统政治秩序瓦解;百家争鸣;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形成;战国时期的变法树立了法律权威。(任写3点即可)西方:城邦制度的衰落;民主制度下各种思潮活跃;奴隶制工商业繁荣。 (2)相同点:以人性为依据;注重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法律要合乎道德);注重教育;主张“中庸之道”,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写3点)不同点:中国德治追求目标是道德人格、富民利民及对等级制度的维护,西方德治的目标是追求正义与平等;中国对“圣人”的要求更注重

27、道德色彩,西方对“哲学王”的要求更注重知性色彩;中国更注重法律的工具性价值(为统治者服务,是统治工具),西方法律强调维护公民权利(为追求正义)。【解析】(1)中国,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人提出的治国方略,可以理解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因此概括治国方略产生的背景可以紧密联系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度逐渐瓦解,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以解决传统政治秩序瓦解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动荡问题;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生产力出现极大飞跃,新的经济形式、生产关系和阶级形成,因此代表这些新因素的部分诸子百家,纷纷提出新的治国方略以适应新变化;根据材料一“荀子

28、认为可以利用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韩非子提出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知,在诸子百家中,法制思想有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大多强调法治的作用,通过这些变法逐渐树立起了法律的权威。西方,根据材料二中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因此概括其治国方略产生的背景可以联系古希腊城邦民主政治,根据材料二“柏拉图推行贤人政治来维护城邦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处于古希腊城邦制度的衰落时期,他们提出治国方略的目的就是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古希腊依然存在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之下,古希腊思想文化发展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古希腊工商业的发展

29、,使古希腊的政治和思想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且政治和思想环境相对宽松,为各种治国方略的提出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宽松的社会环境。 (2)第一小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 荀子虽然更多关注人性中恶的一面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人之情也”以及根据材料二“柏拉图早年把人的天赋善性看成政治的基础从人性自私论出发,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可知,都是从人性出发的;根据材料一“荀子虽然更多关注人性中恶的一面,但他认为可以利用礼义教化和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韩非子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以及根据材料二“柏拉图早年把人的天赋善性看成政

30、治的基础从人性自私论出发,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因为法治一方面可以抑制人的性恶,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因为法律的精神是善的,即法律应是合乎正义的”可知,都强调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关系;根据材料一“孟子也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荀子认为可以利用礼义教化和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以及根据材料二“政治团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至善,其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靠法治,其次是教育”可知,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一“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以及根据材料二“推行贤人政治来维护城邦制度在城邦中,中产阶级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因此,只有以他们为

31、基础建立的政体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最好的政体”可知,目的都是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第二小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一“提倡德治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目标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知,古代中国治国方略突出强调道德的作用,并以使百姓富足和维护社会秩序和登记制度为目的,根据材料二“将最高尚、最公正的东西施于公民即法律应是合乎正义的”可知,古代西方治国方略突出强调的是公平正义;根据材料一“德治要求道德极为高尚的圣人治理国家”可知,古代中国治国方略中,突出对“圣人”的道德要求,根据材料二“主张靠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的哲学王推行贤人政治”可知,古代西方治国方略中突出了对“哲学王”的理性要求;根据材料一“认为可以利用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知,古代中国治国方略中,注重的是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统治上的作用,根据材料二“将最高尚、最公正的东西施于公民即法律应是合乎正义的”可知,古代西方治国方略中,强调的是法律在追求公平正义上的作用,以保障公民的权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