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9001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佛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选考) 本试卷共10页,43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3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2、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代实行“赐姓制度”,即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的原有之姓重新加以申命,如左传记载“周天子封舜后胡公满于陈,赐姓曰妫”。“天子赐姓”在当时A造成了大量新姓产生 B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C不利于族群间的融合 D旨在顺利推行分封制2. 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但与内地诸郡不同的是,岭南三郡采用设“尉”不设“守”的特殊形式,“乃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也”。这一措施A.不利于巩固秦王朝统一 B.是先秦分封制的延续C.说明岭南

3、地区政局不稳 D.导致秦王朝二世而亡3. 钱穆认为:“封建制逐步被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 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制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这说明秦汉A.开创并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C.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结束西周分封制推行郡县制4 在诏令行文风格上,与汉高祖简易朴实、近乎口语不同,汉武帝的部分诏令中多援引儒家经典语,语音风格也明显地趋于典雅弘奥、雄伟博大。这折射出西汉前、中期A时代的变迁 B封建国家的统一 C文学的发展 D政治体制的变化5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

4、、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 个案例,指导律吏,称春秋决狱比。这表明汉代A.推行礼法并用 B.关注人情冷暖 C.弱化宗法观念 D.强化法制体系6 662年,唐高宗欲令僧尼和道士等出家人礼拜君亲。经过朝廷的集议,最终下诏“今道士、女冠、僧、尼等,并尽礼致拜其父母。”据此推知,当时A实行礼法结合的治国现念 B推行移风易俗的决心C出现“三教合二”的局面 D皇权受到了一定限制7 北魏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镇户、府户,身份低下。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引爆为六镇之乱,

5、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A.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 B.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C.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 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8下表为辽金时期关于文化与制度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共同反映出内容出处“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祖先名)”生都庵山,徙黄河之滨。辽史本祖本纪“其(孔子)道可尊,使万世景仰”金史熙宗本纪“孔子大圣,万时所尊,宜先。”辽史“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地方)设路、府、州、县。”金史百官制A.中原制度具有先进性 B.儒学成社会主流思想C.金朝改革比辽更彻底 D.中原统治理念的扩展9. 宋朝有这样的两个老规矩:“官员不入酒肆”、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

6、一旦违反 受到御史弹劾,不是罢官免职,就是纪律处分。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C.国家治理走向法制化 D.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10. 明朝前期,内阁“不过文学侍从”、“其重亦止于票拟”。到万历年间,内阁阁臣“虽无宰相之名,实有赞襄之责”“举天下国家之务,无巨无细,有一不问阁臣者乎”。这表明明朝内阁A.实现了朝廷内部权力再分配 B.逐渐掌握了决策权C.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D.直接秉承皇帝旨意11. 张树平说:中国古代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 在权力控制和社会组织的意义上,“若以西洋史的眼光看,都是非常现代的创设

7、”。这里的“现代”是指A.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管理 B.运用法律来实现权力的监督C.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 D.官员选用采取公平公开方式12.阅读下表,这说明20世纪初,清朝政府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年份制度变化1901年清朝颁布学堂选举鼓励章程规定,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1903年张之洞草拟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1904年清政府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并于1906年、1909年两次修订A.建立了考试选用官吏制度 B.建立了公务员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度

8、C.仿效西方建立起文官制度 D.建立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13. 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 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A.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 B.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C.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 D.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14. 毛泽东在论人民主专政中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资产阶级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唯一的出路是经过工人及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这一判断主要是基于A.维新运动失败的惨痛教训 B.苏俄建立社会主义经验C.西方列强对中国长期

9、压迫 D.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15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在当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随后,一系列法律、法令,如婚姻法土地改革法选举法以及各种条例也相继出台。1954 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A.使国家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 B.表明以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C.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保障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162005年,国务院对培养和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作出规定。据统计,到2008年6月,全国共

10、有少数民族干部2915万人,占干部队伍总数的74%;其中,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2026万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695%。这反映出当代中国A.民族间差距已消失 B.民族工作成为中心C.制度设计尚需完善 D.民族治理成效显著17.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谈到苏联解体,认为苏联共产主义政党之所以丧失政权,是因为不能满足人民基本的物质需求,从而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他指出社会主义不是贫穷,“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意在强调A.要认真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 B.中国共产党人要廉洁自律C.社会主义本质是发展生产力 D.要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18.下表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

11、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通过年份文件名称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0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5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200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A.加强政治制度建设 B.发挥舆论监督作用C.探索民主管理机 D.完善相关法制体系19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增进友谊的“万隆精神”。你认为亚非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 B.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中国等一批进步国家的参会 D.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20以下为周恩来和邓小平

12、对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外交政策的解读据此可知,当时我国人物解读周恩来“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自力更生的立场。即使对于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邓小平“一边倒,愈早表现于行动则对我愈有利,内部政策强调认真的从自力更生打算,而且认真着手做。”“一边倒和自力更生,不但可以立于坚固的基础之上,而且有可能迫使帝国主义就我之范。”A.外交政策已经走向成熟 B.外交政策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C.从革命外交转向民族外交 D.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2119791994年间,中国对外援助由此前“革命的人道主义援助”转变为“务实的人道主义援助”,总体规模收缩,且年

13、平均援助资金只相当于1960年代中期的水平,但援助地域却明显扩大,不只局限于周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援助内容则调整为主要援助发展中国家应对严重的自然灾害。上述调整主要是基于,新时期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对外援助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C.外交战略政策的重大调整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2据统计,198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仅占全球的2.0%;1990年,中国贸易全球占比上升至3.4%,居世界第14位;到了2000年,占比扩大至7.3%,居世界第7位。这些变化主要得益于A.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世界贸易体系的健康发展 D.世界政治局势持续稳定23由中国、巴西

14、、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组成的“金砖国家”以及由墨西哥、韩国、菲律宾、土耳其等组成的“新钻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对新兴经济体的认识正确的是A.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辅相成 B.彰显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C.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D.标志着第三世界的重新崛起24. 美国学者米勒在裸体的民主一书中指出,古希腊“裸体竞技”服务于消除差别的目标,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米勒意在表明,古希腊“裸体竞技”的习俗A.是城邦民主制度产生的原因 B.是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产物C.根源于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

15、D.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形成25下表为中国战国时期法经和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内容和结构的比较。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A.两部法典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B.两部法典都体现了私法重于公法C.十二铜表法是贵 族斗争的成果 D.法经处罚严厉且 缺乏合理性26.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中指出:“即使是非典型契约(或称之为协议),若一方当事人已 履行主要义务,则该协议就是契约,且可以获得法律上的保障”。这表明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特征是A.形式主义重于实际内容 B.违约案件数量不断上升C.强调重视法律契约精神 D.法庭只按着契约来宣判27据君士坦丁惠赐书记载,4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把西欧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权赐赠给了教皇

16、。学者瓦拉(14061457)对此产生怀疑,仔细考证君士坦丁惠赐书后,以圣经和历史文献为依据,证明此“神圣文本”是教会伪造的。瓦拉的研究A.反映了新教教义的政治影响 B.否定了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C.冲击了君权神授的专制观念 D.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主体意义28观察如表,到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项目婚礼方式内容中世纪婚姻法用宗教仪式,需教会主持没有证人,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甚至不公开举行婚礼即可形成婚姻。新教的婚姻法可用世俗仪式需要家长同意并到政府去登记,必须举行公开的家长参加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A.人文主义发展使宗教仪式简化 B.婚姻习俗逐渐摆脱宗教影响C.社会进步使结婚程序更加规范 D

17、.世俗权力日益高于教会权力29孟德斯鸠认为,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刀、布”,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这一构想A.最早在法国付诸实践 B.易造成行政效率低下C.遏制了独裁政治形成 D.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30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A.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B.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C.促使行政权不断膨胀 D.

18、得益于1832年议会改革31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局部)的对比,考试内容差异反映的实质是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考试内容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篇,并问经史实务、政治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 B.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C.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 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32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

19、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A.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C.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33英国学者贝蒂肯波认为,1689年到1832年英国国王与议会的权力关系经历了“确定关系”“保持均衡”“均衡关系遭到破坏”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A.固守了传统的君权观念 B.体现了理性选择的特征C.妨碍了资本力量的壮大 D.违背了革命斗争的初衷34法国政治家博丹(15301596年)主张国家是拥有最高主权的由若干家庭及其财产组成的合法政府。主权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

20、的最高权力,是一种永久性的绝对权力,政府可以更换,主权永远存在。该主张A.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理想愿望 B.加强了法国的君主专制集权C.反映了重商主义的发展需要 D.体现了民族国家至上的要求35. 1925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之可以更多地根据其主观判断来审理案件。此后,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据此可知,美国A.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 B三权分立体制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C.最高法院可利用自由裁量权压制政府 D.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36有学者指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但这种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

21、的稳定局面。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局面不能持久稳定的根源在于A.各国综合实力发展不平衡 B.体系自身存在严重的弊端C.近代外交制度出现并发展 D.和约并没能完全制止战争371945年,联合国宪章首次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这一原则也在多个国际法律文件中得到强调或重申,并成为国际合法性的主导标准。这一原则的实施A.推动了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 B.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平等往来C.消弭了大国间的冲突与对立 D.维护了国际法的权威和地位38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美国、乙是苏

22、联、丙是中国 B.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C.甲是苏联、乙是中国、丙是美国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391976年不结盟国家发布了建立“新的世界消息报道的秩序”的号召,以此作为“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独立的整个斗争的一部分”。这反映了不结盟国家A.已成为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 B.与西方国家矛盾日益尖锐C.对西方把控国际舆论很不满 D.一定程度冲击了两极格局40下表为美国部分媒体及官方使用“自由世界”和“西方”两个词汇的统计情况,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1988年1993年自由世界西方自由世界西方纽约时报714644144华盛顿邮报112366787国会记录356711410(注:此处“

23、西方”指一个文明或一个政治实体。)A.两极格局的瓦解 B.美国推行霸权主义C.全球化趋势加强 D.欧洲国家日益崛起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3小题,第41题14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2分,共40分)41.(14分)“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图中文字:有一商主,将诸商人,赍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於此冤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图中部分文

24、字: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刺史,以酒泉诸郡为凉部。图3 汉西域诸国图(南宋绘) 图4 敦煌莫高窟第45窟(盛唐)“胡商遇盗”图材料二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城市、居民的进步和发展都有其原因可寻:人们在从事贸易沟通、思想沟通,在相互学习、互相借鉴:在哲学、科学、语言和宗教方面,人们从事交流中得到了启发,得到了拓展。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位于中国北方的赵国在2000多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君主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07年就说过:“贤者与变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不过人们的思维进程在15世纪末的两次海上重要探险后发生变化。在15世纪90年代的六个年头中,经过长时间奠定下来的商业交流系统面临

25、着严重冲击。首先是哥伦布跨越大西洋,为通向一块欧亚人从未涉足的地域铺设了一条道路:之后,达伽马绕非洲南端的航行取得成功,他远航到了印度,开辟出一条新的海上贸易通道。新的发现改变了交流和贸易的格局,还造成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重大转折:突然之间,西欧从一个闭塞之地变成了全球交通和贸易的支撑点,一夜之间,欧洲成为了东西方之间新的中心。【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8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明交流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作用。(6分)42.(14分)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

26、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法国民法典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人们可以在不违反法律与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的情况下,自由订立契约,创建自己期望的各种民事关系。法国民法典制定之前,法国南部、北部地区分受罗马法和习惯法的影响,存在因经济社会规则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而引起的各种矛盾。法国民法典的施行结束了这种规则割据、冲突的局面,实现了法国境内经济社会生活基本准则的统一。这部法典传到世界各地,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 摘编自王静的制定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

27、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

28、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法国民法典的积极意义。(6分)(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编纂民法典历程的特点,分析推动我国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8分)43. 阅读材料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时期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唐代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宋代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明代开始实

29、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每题1.5分 ,共60分) 1-10 BCAAA DBDDC 11-20 CDDDB DDDDB 21-30 AAADA CDDDA 31-40 BABDB AABCA1.【答案】B【解析】据材料“周天子对异姓

30、诸侯的原有之姓重新加以申命”可知周天子通过“赐姓制度”笼络异姓诸侯,强化天子权威,从而扩大统治基础,故选B项;据材料“对异姓诸侯的原有之姓重新加以申命”可知是对原有之姓的重申,并非创设新姓,排除A项;材料主旨时天子赐姓,是对异性诸侯的肯定,不会造成族群间的隔阂,排除C项;据材料“周天子封舜后胡公满于陈,赐姓曰妫”可知赐姓是分封制推行的结果,不是手段,排除D项。2.【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后,秦始皇设置了岭南三郡。岭南三郡采用设“尉”不设“守”的特殊形式,而郡守负责的是一郡的行政、郡尉负责的是一郡的军事,在岭南三郡“置南海尉以典之”,说明岭南的政局不稳,需要强化军事统治,故

31、选C项;设置南海尉适应秦初并岭南之地的现实,有利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排除A项;岭南之地并入秦版图之后,设置岭南三郡,并未实施分封,排除B项;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秦实施的暴政,而非在岭南设置南海尉,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据材料“封建制逐步被破坏,郡县制逐步推行,自春秋至战国已然。虽封建遗形尚未全绝,然终不能再兴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制名存实亡,尺土一民,皆统于中央”,可知分封制名存实亡,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并不断加强,故选A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是在秦朝,与材料“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制名存实亡”不符,排除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与材料“此自景、武下逮东汉,封建制名存

32、实亡”不符,排除C项;材料提到分封制只是名存实亡,并非结束,排除D项。4.【答案】A【解析】据材料“汉武帝的部分诏令中多援引儒家经典语”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从而影响到了统治诏令,故选A项;汉武帝时期国家始终是大一统的,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文学的发展也一样受到儒学的深刻影响,排除C项;中国古代始终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体,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据材料“用儒家经义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量刑的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断方式,董仲舒曾收集整理了232个案例,指导律吏”可知,汉代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律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故选A项;材料主要涉

33、及儒家经义与法律审判的重要性,并未指出其具体有关人情冷暖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强调政府采用礼法并用的管理方式,并未涉及血缘关系,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法l律需要与儒家经义相结合,没有更加着重强调法律,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据材料“经过朝廷的集议”,唐代皇帝的诏令依然需要通过三省体制集体决策,体现了三省六部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故选D项;据材料“今道士、女冠、僧、尼等,并尽礼致拜其父母”可知,唐高宗希望道教和佛教依然要遵守儒家伦理纲常,体现了唐高宗以儒家为治国思想,排除A项;唐高宗对佛教和道教的诏令是在集议的支持下通过的,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34、,排除C项。7.【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取消职业军人特权,使其社会地位降低,从而引发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说明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汉化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是汉族文化本身不利于北魏发展,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汉化改革这一项措施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非是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排除C项;材料的重点是汉化改革带来的问题,与改革者的精神无关,排除D项。8.【答案】D【解析】据材料“辽之先,出自炎帝”“孔子大圣”“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可知,民族认同观念、儒家思想、中原汉族政权政治制度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影响,可见中

35、原统治理念扩展到北方地区,故选D项;中原制度仅是材料的一方面,据材料“辽之先,出自炎帝”体现的是民族认同,排除A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金朝和辽改革措施的对比,排除C项。9.【答案】D【解析】据材料“一旦违反受到御史弹劾,不是罢官免职,就是纪律处分”可知有利于防止官员腐败,故选D项;材料涉及的是官吏和王公贵族的行为规范,不是赋税制度的规范,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因此无法得出强化中央集权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针对官员和王公贵族的是“老规矩”,并不是法律,排除C项。10.【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从票拟到辅佐皇帝再到

36、管理“举天下国家之务”,内阁权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到朝廷内部权力再分配的问题,只是强调内阁权力不断扩大,排除A项;明朝内阁辅佐皇帝,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内阁辅佐皇帝处理国家事务,未体现内阁直接秉承皇帝旨意,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出现了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六国后,又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中国古代的政治从贵族政治演变到官僚政治;国家管理趋于制度化和体系化。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12.【答案】D【解析】据材料“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殿试后酌加擢用

37、,优予官阶”可以得出晚清时期建立了学堂选官;依据材料“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可以看出晚清时期建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D项正确。13.【答案】D【解析】据材料“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强调了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对国民党党义的学习与对国民党的归附,说明国民党意在加强对政府的控制,故选D项;南京国民政府对公务员的要求并未限制共产党人参与公务员选拔,排除A项;公务员积极性的调动主要在于对其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参政,排除B项;对重要职位公务员的要求并非公务员选拔要求,排除C项。14.

38、【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使不可能实现的,主要是因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资产阶级软弱性也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实现革命的胜利,所以只能建立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这一判断体现其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故选D项;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是影响毛泽东判断的因素之一,并不全面,排除A项;苏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验只是影响毛泽东判断的因素之一,并不全面,排除B项;西方列强的压迫只是毛泽东判断形成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15.【答案】B【解析】1997年依法治国成为治国方略,有法可依是前提,故A错误;强调法制工作的开展表明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B项正确;法制

39、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建设,故C项错误;法制工作推动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故D项错误。16.【答案】D【解析】当代中国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技术人员的培养,说明民族治理成效显著,故选D项;民族间差距已消失说法错误,民族间的差距不可能消失,排除A项;当代中国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工作,不是民族工作,排除B项;当代中国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技术人员的培养,说明民族治理成效显著,没有涉及到制度设计尚需完善问题,排除C项。17.【答案】D【解析】据材料“他指出社会主义不是贫穷,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可知,邓小平在强调是改革开放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故

40、选D项;苏联解体的教训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邓小平的讲话是针对所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仅仅指共产党员,排除B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排除C项。18.【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信息可知,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多颁布相应的法律和条例,着力于完善相关法制体系,故选D项;材料侧重强调中国在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时,着力于完善相关法制体系,而非加强政治制度建设,排除A项;舆论监督是指媒体拥有运用

41、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材料中并未涉及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民主管理是相对于绝对服从绝对权威的管理而言的,材料中并未涉及探索民主管理机制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19.【答案】D【解析】亚非会议遭到了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一些国家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使会议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对此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确保了会议的正常进行,可以看出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是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故选D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排除B项;会议成功的关键在于与会国家形成了“求同

42、存异”的共识,并非是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排除A项;会议成功的关键在于与会国家形成了共识,与一批进步国家的参无关,排除C项。20.【答案】B【解析】周恩来强调即使对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也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邓小平指出立足于自力更生的“一边倒”越早推行,对中国越有利,他们既坚持了外交政策的原则性,又发挥了外交政策的灵活性,故选B项;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说明从革命外交向民族外交转变,排除C项;“而且有可能迫使帝国主义就我之范”体现致力于打破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但这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排除D项。21.【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197

43、91994年间,中国对外援助总体规模收缩,但援助区域明显扩大,不只局限于周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援助发展中国家应对自然灾害,这体现了新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对外援助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但是表现而非原因,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外交战略政策的重大调整,问题设置调整的原因,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21世纪初,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22.【答案】A【解析】19802000年这20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占全球比重和地位都大幅提升,这主要是得益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故选A项;中国于2001年加

44、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此项属于外部原因,不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19801991年世界政治局势是两极对峙,19912000年世界政治局势和平与动荡并存,排除D项。23.【答案】A【解析】据材料“新兴经济体,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故选A项;韩国是发达国家,排除B项;发达国家仍然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没有重新崛起的说法,排除D项。2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体育竞技中一旦脱了衣服,就很难区分穷人和富人,聪明和笨拙,是贵族、国王还是民主派了”可知,“裸

45、体竞技”的习俗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差别,有利于公民平等意识的形成,故选D项;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产生原因,有经济上、政治上、地理环境等多方因素,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古希腊“裸体竞技”是一种“习俗”,与古希腊人文精神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律至上的政治传统,排除C项。25.【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国战国法经的主要内容是盗、贼、网、捕、杂等,重在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而十二铜表法主要涉及权力与义务的划分,所以两部法典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故选A项;两部法典都涉及的既有公法又有私法,但总体公法重于私法,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排除C项;法经处罚具有原始性和野蛮性,但

46、并不缺乏合理性,排除D项。26.【答案】C【解析】“若一方当事人已履行主要义务,则该协议就是契约,且可以获得法律上的保障”说明,法律保障遵守协议一方的利益,恰恰体现了罗马法重视法律契约精神,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形式主义,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违约情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律对契约的保护,而非宣判标准,排除D项。27.【答案】D 【解析】15 世纪前期,学者瓦拉对君士坦丁惠赐书产生怀疑,仔细考证后,以圣经和历史文献为依据,证明此“神圣文本”是教会伪造的。由此可知,瓦拉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理性精神,显示了人类理性的主体意义,故 D 正确:宗教改革还未开始,故A 错误:瓦拉并未否定宗教神学的理论基

47、础,故B 错误:这是对宗教神学的冲击,不是冲击君权神授的专制观念,故C错误。28.【答案】D【解析】经过宗教改革,从到,用世俗仪式取代宗教仪式,婚姻从不需家长和封建主同意到强调“家长”“政府”认可、要求家长参加婚礼和证婚人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世俗权力日益高于教会权力,故选D项;新教的婚姻法并未使宗教仪式简化,排除A项;据“新教的婚姻法”可知,婚姻习俗没有摆脱宗教影响,排除B项;“结婚程序更加规范”是材料的表象,而不是本质,排除C项。29.【答案】D【解析】孟德斯鸠认为立法,司法,行政是相互制约,互相制衡的,君主只掌握行政权,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故选D项;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最早在美国付诸实践

48、,排除A项;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但并非易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排除B项;三权分立有利于防止专制,但不会遏制独裁政治的形成,排除C项。30.【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叙述可以看出,英国的政治权力不会集中在一个点上,王权与议会的制衡,议会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制衡,都有利于政治权力的平稳过渡,故选A项;英国这一制度的传统远早于法国启蒙思想的产生,故B项错误;C项是对材料中制衡关系的错误理解,故排除;英国这一传统的产生早于1832年议会改革,故D项错误。31.【答案】B【解析】通过对比19世纪中叶即工业革命时期,中英两国选官考试的内容可知,英国侧重实用知识,中国突出经书、诗赋等,结合所学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49、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故B项正确。32.【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英国两次颁布法令规定文官选考不受党派的影响,且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的经济活动,来保持文官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美国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和个人影响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以法律的方式限制了公务人员的权力防卫,所以英美文官制度改革都是要约束文官权力,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故选A项;英美文官制度改革与政党政治无关,文官独立于政党之外,排除C项;对文官权力的限制有防止官员滥用权力的目的,但并非最终的目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文官权力的约束而非如何选拔文官,排除D项。33.【答案】B【解析】从1

50、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到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国王与议会权力关系的演进,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渐壮大基础上的一种理性选择过程,故选B项;这一过程中国王的权力不断削弱,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传统的君权观念被破坏,排除A项;这一过程中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资本力量的壮大,排除C项;这一过程中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议会的权力不断加强,顺应了革命斗争的初衷,排除D项。34.【答案】D【解析】据材料“主权是对公民和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是一种永久性的绝对权力”可知,博丹认为主权至高无上,而国家拥有最高主权,因此该主张体

51、现了民族国家至上的要求,故选D项;主权至高无上是共识,并非只代表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愿望,排除A项;材料的核心是强调主权至上,并未反映这一主张的实际影响,无法体现加强了法国的君主专制集权,排除B项;主权至上理论与重商主义思想无关,排除C项。35.【答案】B【解析】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使最高法院得以积极干预政府的公共政策,这就加大了最高法院对行政权的监督,从而在内部调整了三权分立体制,故选B项;“美国国会通过法官法,完全赋予最高法院对上诉案件的自由裁量权”说明国会正当行使自己的职责,不能说明国会地位在这一时期高于最高法院,二者相互制约,排除A项;自由裁量权针对的是

52、上诉案件,“压制政府”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所述这一措施完善了分权与制衡机制,排除D项。36.【答案】A【解析】据材料“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可知,各国综合实力发展不平衡使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的局面不能持久稳定,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体系自身存在严重的弊端,排除B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近代外交体制初步形成,但与材料问题无关,排除C项;D项是表象,而不是根源,排除D项。37.【答案】A【解析】“联合国宪章首次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这一规定有利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故选A;“首次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有利

53、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与各民族间的平等往来不符,排除B项;大国间的冲突与对立无法消除,排除C;“首次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有利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与维护国际法的权威和地位无关,排除D项。38.【答案】B【解析】20世纪50到70年代,一直处于对抗状态的两个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的美苏即甲丙两国,然后根据60 到70年代,中苏关系由合作走向对抗,确定乙丙对应中国和苏联,再根据70年代中美结束对抗转向合作,确定乙甲对应的是中美,据此可以判断,三个国家中,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为苏联,故选B项;20世纪50到70年代,一直处于对抗状态的两个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的美苏即甲丙两

54、国,排除A项;60 到70年代,中苏关系由合作走向对抗,确定乙丙对应中国和苏联,排除C项;50到70年代,一直处于对抗状态的两个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的美苏即甲丙两国,排除D项。39.【答案】C【解析】不结盟国家发布了建立“新的世界消息报道的秩序”的号召,以此作为“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独立的整个斗争的一部分”,表明不结盟国家认识到国际舆论的重要性,对西方控制国际舆论不满。A、B、C都不符合材料。40.【答案】A【解析】“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提到的“现象”是指表格反映出来的1993与1988年相比,使用“自由世界”的频率下降,使用“西方”的频率上升,而备注里“西方指一个文明或一个政治实体”是

55、一种中性客观的描述,“自由世界”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与称苏联为“极权世界”呼应。出现这一现象(变化)的原因是苏联解体后,两极变为单极,国际局势出现重大变化。 而B选项,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是长期的持续的,与题干1988、1993的数据变化联系不大。应排除。因此,答案为A。二、材料解析题 41.(14分)(1)图3(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西汉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辖情况;(如回答(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南宋对西北边疆研究、南宋地图绘制技术等,也可计分)(2分)。图4(一手史料)可用于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特色(或答(二手史料)可用于研究唐朝丝路贸易情况,或佛教传播情况。)(2分)综合两则史料,可说明丝绸之路的

56、开辟和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每点2分,答对2点得4分)(2)作用:促进了人类社会、文化、思想全方位进步;有利于文明的创新的改革(制度创新等);影响着文明兴衰;改变着商贸格局。(每点2分,答对3点得6分)42.(14分)(1)作用:用法律形式保障了人权、自由和平等;巩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现代社会的基本法则。(每点2分,满分6分)(2)特点: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2分)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

57、民主法制不断健全;适应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每点2分,满分6分)43(12分) 示例一:科举制度与君主专制的强化。(2分)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释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3个史实,史论结合,9分)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1分)(如果从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三个方面任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言之有理亦可)示例二:科举制度

58、与经济重心南移。(2分)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3个史实,史论结合,9分)由上述史实可知,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南方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科举制录取方式等发生变化。(1分)示例三: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2分)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僵化没落。(3个史实,史论结合,9分)由上述史实可知,科举以儒学为考试内容,促进儒学发展的同时也禁锢人们的思想。(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