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扫盲教育:开展扫盲教育的背景、措施及成就2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地位、措施及成就3高等教育(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参照苏联模式改造、调整高等教育(2)“教育大革命”与20世纪60年代初对高等教育的调整(3)“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至今,高等教育的恢复及迅速发展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5页一、扫盲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措施(1)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1)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2)开办补习学校(2)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2、在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效扫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二、义务教育1地位: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3)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3成就:2001年1月1日,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革”前(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
3、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2)1958年,伴随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的“教育大革命”。(3)从1961年开始,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至1963年基本结束,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2“文革”期间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大批专家、教授遭到批斗;“四人帮”一伙鼓吹“读书无用”,导致社会道德观念和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滑坡。3“文革”后(1)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学位制度;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改革大学招生和分配制度,
4、扩大办学自主权;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概念辨析扫盲教育主要是针对成年人开展的识字教育活动。重点精讲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2)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深度点拨扫除文盲,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举措。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概念辨析义务教育主要是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的以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和培养合格公民为目的的教育手段。重点精讲“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精髓,指引着
5、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三个面向”的理论指导下,素质教育的思想和体系孕育、形成、发展和完善,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出现了更加健康繁荣、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重点精讲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重大意义是什么(1)对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具有重大意义。(2)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3)能改变中国的命运。概念阐释什么是“科教兴国”“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
6、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86页探究主题一新中国教育的曲折发展史料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8年2月,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召开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一个群众性的扫盲高潮很快形成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探究点1根据史料一,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其作用。提示:特点:政府动员组织;群众参与广泛;与社会
7、生产、社会改造相结合。作用:将文化知识普及与社会政治教育相结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思想觉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树立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巩固了新生政权。史料二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人数仅占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人数第一位。1953年工科新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2.86%。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专业249种,其中工科专业137种,占全部专业的55.2%。19531957年五年招新生56.18万人,毕业26.9万人,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摘编自宋恩荣当代中国教育史论探究点2根据
8、史料二,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状况,并分析“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影响。提示:状况:教育发展速度快;专业设置重视工科;招生人数迅速增长;注重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培养了科技人才,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提高了中国的科技文化水平;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史料三探究点3邓小平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三个面向”的,有何意义?提示: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迫切需要大量人才。意义: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史料四为庆祝全
9、国科学会议的胜利召开,1978年3月18日发行全国科学大会纪念邮票一套,共三枚:第一枚,科学的春天;第二枚,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第三枚,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探究点4根据史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科学的春天”到来的历史背景。提示:“文化大革命”结束,党在科学和教育战线上实行全面的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中国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一、教育的含义及中国的教育成就1教育的含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2教育成就:开展扫盲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共扫除文盲2亿多人,2000年新世纪之初,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
10、帽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一步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重要环节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至20世纪末完成。发展高等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少数民族教育长足发展,成人高校越来越大,民办高校异军突起;中外大学的交流进一步增强。二、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经验教训、问题及对策1经验教训(1)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3)从基本国情出发。2问题及对策(1)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
11、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量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赢得国际竞争的挑战。(2)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笫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
12、理念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点:新中国的教育。得分思路依据所学可知,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针对当时否定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择优录取”,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所以应选A。答案A探究主题二科技、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史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史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邓小平
13、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探究点1据史料一、二回答,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提示: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史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上的报告探究点2依据史料三,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提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探究点3简要概括上述三则史料的相同观点。提示: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探究点
14、4从20世纪末以来,国家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具体做法主要有哪些?提示: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办学。 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义务教育的地位地位: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2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重大意义是什么?(1)对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具有重大意义。(2)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3)能改变中国的命运。3国运兴衰,系于
15、教育的原因(1)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和产生新科学技术的工具,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离不开教育的。(2)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21世纪的挑战是人才的挑战,也是一场教育的挑战,必须发展教育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3)教育发展会促进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依赖于经济发展这一物质基础,只有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采取正确的发展教育的战略,重视教育,教育才能得以发展。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下列建国后不同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中,为适应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而提出的是()A“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6、”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D“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点:新中国的教育。得分思路A项体现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需要,符合题意;B项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思想,C项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思想,D项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教育思想,均不符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要求。答案A随堂训练对应学生用书第88页题组1凸显立德树人的新中国扫盲和义务教育1夫妻识字歌
17、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属于()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方针。扫盲和识字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任务,选择A项。答案:A2到1952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
18、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D项正确。答案:D题组2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3. 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占89%。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三个面向”提出“教育大革命”A BC D解析:教育大革命不是邓小平提出的,排除带的选项。答案:C4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因素有()“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广大科技工作者
19、的努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A BC D解析:科技事业的发展因素很多,以上几点都符合题意。答案:A题组3新中国教育综合知识点考查5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图片展中,下列图片最有可能入选的是()A“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B周恩来会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C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D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题词解析:“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周恩来会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是在1972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5年,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题词是在20世纪80年代。答案:D6现代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方针施行于()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文化教育属于“新民主主义”性质,而不是社会主义性质,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还没有建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特征。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