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3讲“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题一 异彩纷呈的诸子百家思想“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知识串讲助学助记知识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_”。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诸子百家思想解放知识点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思想主张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_,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强调“_”,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
2、乐制度。(2)教育上的贡献首创私人讲学,先后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十二贤”。主张“_”,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爱人以德治民有教无类2孟子(1)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_”。(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_”的民本思想。(3)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3荀子(1)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_”,以德服人。(2)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3)提出“_”,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4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贡献: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_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
3、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仁政君为轻王道人之性恶儒学体系史学新论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发现问题 史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思考角度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地域环境与学术发展的关系;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深远影响。知识点三 道家1老子(1
4、)老子名聃,春秋晚期楚国人,著有_一书。(2)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_的理想社会。2庄子(1)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_都看作是相对的。(2)庄子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_的自由。老子小国寡民世间万物精神上知识点四 法家1韩非子(1)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2)思想主张:他主张君主要_,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2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_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以法治国大一统史学新论法家思想家的经济观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人物,为维护秦国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
5、功爵制,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超经济干预政策,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希望通过由国家全面控制、垄断经济资源的举措,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李禹阶法家开启重本抑末先河发现问题 国家干预经济是近现代被追捧的经济理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家就提出了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超经济干预政策的思想。思考角度 法家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背景;富国与富民的分歧;对后世商品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教材批注微点拨构图解史“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信息提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构图解史孔子的思想体系信息提取:“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图中既有通过“中庸”和“礼”实现“仁”,
6、又有“仁”的外在体现。误区警示(1)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2)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知识延伸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归纳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7、。(3)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文学艺术百花争艳;传统科技世界领先。图示构史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信息提取:诸子百家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策略。2读史用史史论结合主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
8、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 史料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是指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史料二:“百家争鸣”具体辩论内容“三场大辩论”反映“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
9、等方面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2)根据史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1)提示 历史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历史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2)提示 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3深化拓展注重研思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 仁
10、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同 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 异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2.“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
11、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4针对训练立德树人1.2020贵州贵阳高三摸底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其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凸显宗教、亲族关系C以礼制巩固国
12、家制度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解析:根据“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可知,孔庙祭祀之礼具有利用礼仪教化维护统治的作用,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庙祭祀之礼虽凸显宗族和亲族关系,但这并不是其主要作用,B 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孔庙祭祀之礼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D 项错误。答案:C2春秋至战国前期,先后形成了儒家学派、墨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收录各家学说的著作如吕氏春秋等。这说明()A“百家争鸣”的结束 B思想兼容的出现C各学派间的诘难D国家统一的实现解析:“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 A 项错误;“出现
13、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收录各家学说的著作如吕氏春秋等”能够体现战国后期出现思想兼容的趋势,故 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 C 项错误;国家统一的实现有赖于秦始皇,故 D 项错误。答案:B3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一年)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反映了儒者()A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C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解析:根据材料中“苟有用我者,期月(一年)而已可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可知,孔孟都非常自信,希望统治
14、者任用自己以实现政治抱负,体现出儒者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A 项正确,B 项错误。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A4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解析:材料中老子“少私寡欲”与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对君主的要求,不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的现象,故 A项错误;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故 B 项错误;老子与孔子思想均要求君主控制欲望,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
15、联系,故 C 项正确;老子与孔子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不会直接导致贵族社会的瓦解,故 D 项错误。答案:C 课题二 儒学官方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知识串讲助学助记知识点一 背景从“无为”到“有为”1汉朝经过六十多年_,社会繁荣,国力日盛。2社会潜伏着危机:_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等。3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_曾三次参加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受重用,改造儒学。休养生息诸侯国董仲舒知识点二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_”。2为了加强君权,宣扬“_”,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为了
16、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提出“_”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史学新论汉代儒家思想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发现问题 史料表明汉武帝重儒学对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规范官僚集团、关注国计民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思考角度 汉代儒家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关系;汉武帝重儒学的实质;先秦民本思想的弘扬。知识点三 汉
17、武帝推行新儒学儒学成为正统1举措(1)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使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2)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_为儒家所垄断。(3)兴办_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推广儒学,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2影响(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思想。(2)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教育太学正统教材补遗 董仲舒新儒学对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融合与重构(1)君道无为董仲舒吸取道家对“有”“无”的认识,将君道分为身、心两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心要贵神,身要尚贤,由此解决了儒道两家对是否尚贤的争议。(2)德主刑辅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儒家施行“德治”“仁政”的主张,又
18、根据阴阳四时的道理阐述法治的必要性,并调和两者关系,提出“德主刑辅”“大德小刑”的观点。董仲舒在继承儒家德治思想的同时,又使法家的法治成为治国的合理手段,把荀子“德刑兼重”的主张理论化、权威化了。(3)天人感应董仲舒运用天文学和阴阳五行学说,制定了一套与天象相合的行政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与神秘性。(4)三纲五常三纲结合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的敦伦尽分思想和韩非子“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伦理观念,从纵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5)天谴灾异董
19、仲舒的天谴灾异论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春秋中的记载;二是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象数易学。(6)崇本抑末吸收农家以农为本的思想,重视农业发展;提出以三才为本,根据天、地、人之间的生成关系,将三才具体化为孝悌、衣食、礼乐。教材批注微点拨构图解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信息提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实质是文化专制。易误警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
20、“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2)“罢黜百家”并不是禁绝百家。“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意味着只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漫画解史太学的影响信息提取:太学的建立,开启了儒学教育的官方化,有利于儒家思想主流思想地位的巩固。归纳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加强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
21、学术流派的发展。(3)“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2读史用史史论结合主题 汉代儒学官方化 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须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
22、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春秋大一统”“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反映了为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法度可明,民知所从”体现了思想统一的效果。史料二:汉武帝时,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反映出儒家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反映出儒家思想成为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反映出儒家思想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学会用史(1)根据史料一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23、。(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1)提示 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2)提示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国计民生。3深化拓展注重研思1.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1)新儒学对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进行了继承,以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2)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2董仲舒治国思想(1)治理权力的“合法来源”:“王权天授”。董仲舒把源于阴阳、五行的学说与儒
24、家的天命、天道结合起来,以“天人感应”说确立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观,为王权的合法性进行了哲学及神学上的论证。(2)制约机制的设计:“伸君,伸天”。强调“屈民而伸君”,民要服从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王是民众的治理者。但君权要受天的制约,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须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则办事,必须对君权进行约束和规范。(3)意识形态的专制统治:“独尊儒术”。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有统一的法度,必须实现意识形态上的一元,人民才能有统一的行为准则,才能去遵守这个法度。(4)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大德而小刑”。国家治理的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
25、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罚。3儒学独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针对训练立德树人1.资
26、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A“无为而治”的思想 B“外儒内法”的观念C“尚贤非命”的主张D“天人感应”的学说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法家思想的相关信息,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尚贤”的思想,故 C 项错误;题干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 D 项正确。答案:D2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
27、观点()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解析:“臣兼功于君”表明君臣关系的相互性,故 A 项错误;儒家的民本思想是指重视人民、顺应民心,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 B 项错误;“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表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相互性,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 C 项正确;董仲舒主张辩证地看待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不会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故 D 项错误。答案:C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A中国社会
28、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解析: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故 B 项正确。答案:B42020衡阳市联考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解析: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
29、,它迎合了当时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由此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讲到“生产方式”,故 B 项错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恰恰与材料的意思相反,故 C 项错误;“开始依附于政治”表述错误,故D 项错误。答案:A考情分析(1)从考查内容看,近几年全国卷对本讲的考查主要集中在汉代儒学上,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侧重儒家思想对现实政治的影响。“百家争鸣”被考查的次数较少。(2)从考查形式看,近五年的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比重相当,命制试题时,往往引用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作为背景材料,或者以古代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设置历史情境,且与社会热点相结合。(3)从考查方向看,结合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考
30、查儒家思想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影响;结合当前国家提倡的扶贫富民、关爱弱势群体、追求公平正义考查先秦诸子民生思想中的“节用”“扶弱”“公正”“仁爱”等主张,理解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等都是重要的命题切入点。已考视角讲练考法一 综合考查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1.命题点:从儒学经典认识儒家思想的渊源2016全国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关键点拨:首先应明确“
31、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再分析“五经”与儒家思想及论语的关系。解析:“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 A 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 B 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 C 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 D 项错误。答案:C2命题点:儒家思想的治国理念2015全国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
32、析: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故 B 项错误;从“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 C 项正确。答案:C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 第1题价值引领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增强民族自信心 依托主干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常见现象:儒者“厚古薄今”,即“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历史常识第2题史论判断儒家“复古”精神的实质:对现实的批判,对理想政治和社会的追求考法二 挖掘历史题源创新考查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
33、术”3.命题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9全国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关键点拨:题干材料反映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都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与当时的时代需要相关。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 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
34、主要因素,A 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 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 选项排除。答案:C4命题点:君主专制统治与人伦秩序2014全国卷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
35、 A 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 B 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 C 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 D 项错误。答案:B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 第3题史论推断题干材料列举了西汉初期的道家学说吸收诸子百家的精髓,董仲舒的儒学也吸收法、道各家学派的思想,判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历史现场天子祭天,百姓祭祖“承天”“拜祖”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第4题家国情怀对统一的认同,对文化的认同孕育出同质化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随着这
36、种心理和情感的沉淀,必将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情感纽带,成为维护统一的纽带待考视角预测 考向一 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儒家的思想主张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春秋战国时期,面对乱世,孔子、孟子等儒学思想家,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政,以民为本。他们从传统中寻找与其思想主张的相似之处,借助历史宣扬其伦理思想。1命题点:孔孟儒家思想的仁政学说2020山东、安徽名校大联考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
37、映出()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解析:材料体现不出儒家统一信仰,A 项错误。儒家提出“仁政”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进而维护统治秩序,B 项错误。根据“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 C 项正确。D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C2命题点:孔子教授、传承古文化“孔子修成康(周成王、康王)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这一历史记述表明()A孔子兴办私学成就卓著B儒学完全承袭西周礼乐制度C孔子重视道德伦理教育
38、D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解析:由材料中孔子继承整理周朝文化,教授周朝礼乐,继承传统古儒文化,可知儒学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 D 项正确。答案:D考向二 从“百家争鸣”的角度命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解题时应以发展的眼光审视“诸子百家”的思想。3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体现了()A孔
39、子“仁”的主张 B孟子“仁政”思想C墨子“兼爱”思想D老子“无为”思想解析:材料重点讲了君主要好好对待老百姓,从而让人民过得更好,国家安定太平,这正好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故 B 项正确;其他思想家主张与材料不符,故 A、C、D 三项错误。答案:B4命题点:百家争鸣的社会反响史载,孟子到过齐、宋、滕、鲁、魏诸国,所游说的诸侯达数十人,出游之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并且在齐国位列客卿,可见其声势之浩大,地位之隆宠。材料表明()A孟子学说符合诸侯意愿 B儒学思想成为时代主流C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D士在战国时代十分活跃解析:孟子的学说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符合诸侯的意愿,故 A 项
40、错误;儒学思想成为时代主流是在西汉,故 B 项错误;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孟子到过齐、宋、滕、鲁、魏诸国,所游说的诸侯达数十人,出游之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并且在齐国位列客卿,可见其声势之浩大,地位之隆宠”,可以得出士在战国时代十分活跃,故 D 项正确。答案:D考向三 从董仲舒新儒学内容的角度命题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有“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解题时应抓住题干中关键词来分析和掌握董仲舒思想的内涵。5命题点: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
41、,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A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B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C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D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解析:材料内容未体现道家“无为”观念,故 A 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君臣、夫妇、父子的关系,未体现儒学的民本思想,故 B 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三纲,未强调“仁爱”思想,故 C 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父为子纲,反映了“三纲”的人伦观念,故 D 项正确。答案:D6命题点:汉代儒学的神学化有学者说,汉代儒学的神学化是“借助非现实的力量,或者用非现实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社会现象”。这说明汉代儒学()A改变了先秦儒学的基本主张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C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君本思想D具有趋时更新的时代特征解析:材料中的“解决现实问题”说明董仲舒改造并神化儒学是为了使儒学符合现实的需要,这体现的是趋时更新的时代特征,D 项正确。尽管汉代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了改造,但先秦儒学的“仁”“德政”等基本主张并没有改变,排除 A 项;材料不是在强调汉代儒学吸收佛道思想,B 项不符合题意;先秦儒学强调的是“民本”思想,而不是“君本”思想,排除 C 项。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