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原一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9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庄子的这段话,我现在借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以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旁人旁物的。比如我知道自己笑时心里欢喜,哭时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为他欢喜,看见旁人哭也以为他悲痛。庄子看到鯈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的“乐”的心境外射到
2、鱼的身上罢了。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凝愁。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从这几个实例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以欣赏自然美为例。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忘记古松和我
3、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即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的往
4、复回流,我们可以从这个前提中抽出两个结论: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二、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苏东坡诗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过是美的形象之一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
5、对“移情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移情作用”是人把情感移到外在事物上去,觉得外在事物也有与观察者同样的情感,这种经验其实很普遍。B.我们把人类的性格和感情赋予外物,使本只有物理性的东西也有了“人情”和“生气”。如山河能带笑, 风云能凝愁。C.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有密切的关系,但二者不相等,移情作用是单向的,而美感经验需要人与物之间的双向作用。D.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而且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是艺术宗教产生出现的基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以庄子的话引出美感经验这一论题,又通过分析庄子为何认为鱼
6、是乐的,得出移情作用的概念。 B.作者以典雅优美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论据,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深入浅出,文章第三、四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点。C.文章大量运用举例论证,来对比出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的不同,所举例子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审美活动。D.美感经验可以陶冶性情,常受美的意象浸润的人,可能会比普通人有更好的审美修养。苏东坡的诗证明的就是这个道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观察者高兴时见到山觉得它在欢笑,悲伤时见到云觉得它在叹息,说明他此时已经获得了真正的美感经验。B.古松俨然是人,人俨然变成古松,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古松的,这就是欣赏状态中的物我同
7、一之境。C.艺术和宗教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它们的产生与移情作用相关,它们把宇宙生气化和人情化,缩短了人和物乃至人和神的距离。D.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竹是美的形象,东坡爱竹以期不俗,类似的还有渊明之爱菊,和靖之爱梅。(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
8、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
9、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
10、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
11、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
12、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
13、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4下列对唐宋诗词相
14、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
15、深读透。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6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百合花(节选)茹志鹃一九四六年的中秋。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我们文工团创作室的几个同志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
16、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我们刚到包扎所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对我们又抱歉又诉苦,他说的什么我就没大听清。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我这时正愁工作插不上手,便自告奋勇讨了这件差事,怕来不及就顺便也请了我那位通讯员,请他帮我动员几家再走。他踌躇了一下,便和我一起去了。我们先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他向东,我往西,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已写了三张借条出去,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心里十分高兴,正准备送回去再来借时,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
17、地问。“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借不到被子事小,得罪了老百姓影响可不好。我叫他带我去看看。但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松爽爽地带我走了。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
18、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的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
19、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果然,他一边走,一边跟我嘟哝起来
20、了。“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我忍不住想给他开个玩笑,便故作严肃地说:“是呀!也许她为了这条被子,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或许她曾为了这条花被,睡不着觉呢。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
21、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的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善用白描,文中“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后的描写,使读者像一个见证者,站在近旁,听着屋子里的“响动”,看着通讯员“颇不服气”的样子。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
22、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C小通讯员为借被子向“我”求助时欲言又止;“我”向新媳妇解释后,她只是笑,却不说明第一次借被子时的情形,这两处“留白”都引发了读者联想。D文中划线部分描写了新媳妇从“笑”到“不笑”的神态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她的心理。她“笑”是因为她觉得小通讯兵的稚气、 腼腆很可笑,并对“我们”把她喊为“大嫂”觉得好笑;“不笑了”是因为她内心充满了对共产党的敬意及借与不借的矛盾。8小说通过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小通讯员这个充满人性美的革命战士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试分析有什么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
23、)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会齐侯夹谷。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旌、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
24、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曰:“匹夫而荧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需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
25、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文马三十驷,遗鲁君。季桓子将受,乃语鲁君往观终日,怠于政事。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注)季桓子:鲁国权臣,季孙氏宗主,兼鲁国执政。膰俎:指盛播肉的祭器;也借指祭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B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C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
26、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D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組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于夹谷11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他的弟子孟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学说,被尊称为“亚圣”。B“谨庠序之教”中,庠序都表示学校。商代叫庠,周代叫序。C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在文中指掌管主持礼乐的官员。D庄子,姓庄名周,著有庄子一书;老子,一说老聃,姓老名耳,著有道德经一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治政有方。他就任中都宰一年就成为四方官员们学习的榜样,代理国相
27、仅仅三个月就使得商贾吏民风气大变。B孔子处变不惊。齐鲁夹谷之会上,他面对齐侯的威胁临危不惧,面对羞辱义正词严,还迫使齐国归还了侵占的土地。C孔子率真可亲。他再度摄行相事时面露喜色,门人说这不是君子该有的表现,他直率回应是为处尊位能谦待人而乐。D孔子见微知著。他看到当权者耽于女乐荒于政事、对大夫们表现出怠慢轻视之后,明白事不可为,果断离开了鲁国。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5分)(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战城南
28、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塞下曲其二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城南的首联中“塞北”“城南”交代战争地点;对句照应标题,并点明了战斗的艰辛。B战城南的颔联将镜头拉近,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战旗猎猎、盔明甲亮的情景。C两首诗选择风、水、马、黄尘、白骨等相同意象,描写了苦寒萧索、苍凉辽阔的自然景象。D塞下曲其二主要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15两首诗都是
29、边塞战争题材的诗歌,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不同情感。(6分)(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1)人生有时需要选择遗忘,有时需要选择坚持。正如诗经氓中女主人公选择忘记年少时两情相悦、青梅竹马 “_,_”的欢乐时光;而离骚中屈原纵使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他也坚定地表示: “_,_”,选择坚持美好理想;青年人做事当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所强调的,对于自己所认定的就要坚持,淡忘世人的称誉或非难,“_,_”。(2)习近平主席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他援引了庄子逍遥游“_,_”强调如果不让中墨两国
30、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浩瀚的大海,就不可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位于我国大西北腹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被沙漠包围,生态系统脆弱,长期处于荒漠化的威胁中。多年来,宁夏几代治沙人_,用辛勤和智慧,锁住了漫天黄沙,构筑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这是60多年前宁夏的真实写照。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还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 _,只要刮一场大风,上了房顶的沙子和沙漠连成一片,村民晚上回家可以沿着沙坡走上自家房顶。随着荒漠化的日益严重和沙漠的不断进逼,很多村庄甚
31、至被迫数次搬迁。()。在灵武市的黄河东岸,百余亩“天使林”“师生林”等公益林在阳光下_,与一片片、一坡坡幼林一起默默抵御着风沙的侵蚀。在这片万亩荒滩上植树造林的带头人是“全国治沙英雄”王有德,40年来他带领宁夏白芨滩防风固沙林场干部职工一起战沙魔,营造了63万亩绿色屏障,阻挡住毛乌素沙漠向西侵蚀,创造了世界闻名的“白芨滩治沙路径”。从被迫抗争到主动出击,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从“老典型”到“新面孔”在与沙漠_的搏战中,不断涌现出的治沙人,建起了一片片绿色“长城”,改变了宁夏山川大地的面貌。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前仆后继抚今追昔巍然屹立旷日持久B前赴
32、后继抚今追昔傲然挺立旷日持久C前仆后继曾几何时巍然屹立经年累月D前赴后继曾几何时傲然挺立经年累月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严重的沙害不仅长期威胁着当地群众生活和生产安全,还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B严重的沙害不仅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产安全和生活,还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C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威胁着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还长期制约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安全和生产安全。D严重的沙害不仅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还长期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活和生产安全。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宁夏治沙人没有屈服于困境乃至绝境B面对困境乃至绝
33、境,宁夏治沙人没有被屈服C宁夏治沙人对于困境乃至绝境没有屈服D面对困境乃至绝境,宁夏治沙人没有屈服(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们都以为郑板桥读书善记,却不知并不是郑板桥记忆力好,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废寝忘食,甚至对周围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郑板桥读书如此刻苦用心,却说生平最不喜人过目不忘,这又是为什么呢?他认为过目成诵太草率了, 心中却根本来不及吸收和消化,如此匆忙,无异走马观花,对自己丝毫没有影响和作用。他还认为,过目成诵还容易带来一个不好的影响,就是无所不记,见什么都读。郑板桥认为,史记中以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
34、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写得最精彩。但是,如果对三千多字的项羽本纪, 岂不是没有分晓的钝汉。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21请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出三点郑板桥的读书心得。每点都以肯定句表述,每句不超过8个字。(3分)四、写作(60分)材料一:杜甫把李白作为自己追寻的偶像“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他为李白写了十几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他的热爱,同时也努力汲取李白的优点来丰富自己,于是他的诗在沉郁中添加了豪放,于悲怆中又展现了辽阔。材料二:5月22日,袁隆平院士逝世,举国悲恸,世界哀思,长沙市花店一时告罄,人们说,他一生都奉献给了他的祖国和人民。8月,东京奥运会频频传来夺冠好消息,杨倩、全红蝉、巩立姣、谌利军等名字频频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他们一举成名背后是非比寻常的苦练,是对梦想始终如一的坚持。他们,是真正的偶像。材料三:偶像,本义是指用土木等雕塑的神像。后来,人也可以成为偶像。在那些被树起来的偶像身上,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完美人格的向往和追求。人民日报评论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一个群体有一个群体的向往。作为一名高中生,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追寻偶像”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