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提供高考试题、高考模拟题,发布高考信息题本站投稿专用信箱:ks5u,来信请注明投稿,一经采纳,待遇从优选修模块(一)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2、史家认为,管仲在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A、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平民的地位3、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A、管仲改革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商鞅变法4、春秋战
2、国时期改革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各诸侯国国君的重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强烈要求5、春秋时期,齐、鲁等国改革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逐步瓦解 B、国均收入增加 C、私田增加 D、促进封建生产方式形成6、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反映了A、存在决定意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7、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发展封建经济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8、战国时期各国国君变法的根
3、本动力是A、生产力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D、东周王室日益衰微9、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 B、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C、新兴地主产生、奴隶主贵族势力完全消失 D、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10、商鞅在秦国变法的指导思想是A、儒家学说 B、墨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法家学说11、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国家是A、晋国 B、魏国 C、卫国 D、秦国1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A、秦穆公 B、秦献公 C、秦孝公 D、秦王赢政13、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
4、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14、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15、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建立县制 D、禁止弃农经商16、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建二十等爵制,使得有军功的农民可以得到官爵成为中小地主军功定尊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中央集权建立起来贵族失去了通过军功加官进爵的机会A、 B、 C、 D、17、(2001年全国文综)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圣人苟可以强国
5、,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18、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19、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源是A、生产力的显著发展 B、社会处于剧烈变革时期 C、科学的发展,大量新思想的出现 D、争霸战争的需要20、左传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土地可以买卖 B、土地禁止买卖 C、土地私有出现 D、农业水平提高2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6、22、(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23、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24、商鞅变法得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重农抑商“燔诗书而明法令”奖励军功废除井田制实行连坐法A、 B、 C、 D、25、下列对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的
7、说法,不正确的是A、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B、连坐法的推行,加重了人民的痛苦 C、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D、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6、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A、内容相同,性质相反 B、都废除了奴隶制度而确立了封建制度 C、都壮大了本国争霸的实力 D、都改变了所在国的社会性质27、对秦国来说,商鞅变法起到的决定性的历史作用是A、旧制度被废除,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B、秦国的军事力量日渐强大 C、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D、加速了秦国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发展28、春秋与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改革的内容 B、改革的方式 C、改革的性质 D、改革的结果29、郭沫
8、若认为: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阶段。能说明的史实是A、春秋诸侯争霸 B、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C、战国初,各国纷纷变法,废除奴隶制 D、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0、下列对商鞅变法所造成的结果,表述不正确的是A、确立了私有土地的法律地位 B、建立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C、促进了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D、建立了取代分封制的行政区划31、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32、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A、改变了“刑不上大
9、夫”的传统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废初“世卿世禄”制度 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3、商鞅变法的措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连坐法的推行轻罪重罚户赋、劳役沉重重农抑商A、 B、 C、 D、34、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35、商鞅变法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 B、实行县制 C、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 D、限制工商业者活动二、非选择题部分(共3大题30分)36、阅读下列材料材
10、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巡礼者不足多。-商鞅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请回答:(1) 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一、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4分)(3)材料二
11、、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4分)3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韩非子材料二 “连坐”也称相坐,随坐、缘坐,是一种存在已久的株连政策。商鞅变法使该政策更加确定化,并将其与什伍制度相结合,以后代代相传。秦始皇时,百姓不堪统治的残暴,在陨石上刻“始皇死而地分”等字。秦始皇抓不到案犯,便将在陨石附近居住的百姓全部诛杀,这也是一种“连坐”。材料三 商鞅认为
12、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于国有害的寄生虫。他把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仁义、贞廉、非兵和羞战统称为“六虱”,认为应统统毁灭。请回答:(1)韩非子对商鞅“轻罪重罚”持何种态度?(1分)(2)材料二所反映的连坐法有何特点?其直接目的是什么(3分)(3)材料三中商鞅认为“六虱”应该统统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3分)(4)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商鞅变法的措施对秦国以后的历史发展造成了怎样的消极影响?(3分)38、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精神推行变法。请论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10分)选修模块(一)第二单元测试题答案一、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题号1
13、23456789101112答案DAAADBCACDBC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BDBACBACDADB题号2526272829303132333435答案DCACCBADAAA二、非选择题部分:36、(1)法家 秦孝公的支持(2分) (2)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重农抑商(4分)(3)材料二持否定态度,材料三持肯定态度 “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 “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4分)37、(1)赞扬态度 (1分) (2)与什伍制度相结合 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3分)(3)是其推行耕战政策和富国强兵的大敌,不利于新法的推行 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3分)(4)使秦的法律严酷苛刻,文化专制严重,从而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3分)38、改变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按军功授爵赐田,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登上政治舞台;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改革行政制度,建立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秦国逐渐成为强国。(10分)共7页第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