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听课随笔之二十四意义的阐发新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已有多年,各地曾举办过新课程的教学观摩会。在一次高中历史必修的教学观摩会上,一位老师讲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这一课题。她依照所用课本的内容,具体讲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在课后进行点评时,我说这节课是不大好教,学生要感悟和理解所学内容确有困难,这位老师为上好课下了很大的气力,所讲述的主体内容是具体、清楚的。然而,也有一个缺憾,这就是老师在教学时将重点只放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而没有涉及对其进行历史评价的问题。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
2、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由此可以说,这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教学重点之一,在实际的教学中这还是难点之一,是不可忽视或回避的。当然,也不能完全责怪教师,因为教师所用教科书中的课文里没有这方面的叙述。问题在于,我们还是应该依据课标,想办法去落实课标的要求,而不要拘泥于教科书。既然课标有明确的指向,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如何进行意义分析。研究和探讨历史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认识历史的意义所在。我国传统史学重视对历史的“发潜阐幽”,就是指对历史意义的揭示;所谓“鉴古通今”,也有从历史意义的价值判断中汲取智慧的含义。对史事的意义进行阐发,是对历史事物的功效
3、进行评判,这就是对历史的思考所在,也是要从历史中获取对今天的启示。新高中历史课程的改革,一个重大的突破就在于提升了历史学科的认识功能,正如高中历史课标中所说的:“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新历史课程采用专题式的编排,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探究和认识历史的作用与意义。而现在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一个主要的特征也表现在学生对历史意义的探寻和把握上。因此,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在这方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是有明确要求的。例如课标在必修的前言中写道:“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及重要人
4、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这是必修的教学总目标。再看必修中的各学习专题,涉及到意义认识的地方有很多,仅以第三个专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为例,课标中下设四个课题,均有这方面的要求,如“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认识推翻君主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认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我们还可以将高中历史课标中对内容标准的叙述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史事内容的了解,另一种就是对史事的功效、价值的认识。笔者做了一个大概的统计,在新高中历史课标三门必修课的
5、内容标准中,25个学习专题下共有课题90个,其中提到要认识史事的“影响”有17处,“意义”有16处,“作用”有10处,“地位”有3处,总计为48处。此外,还有“价值”“贡献”“教训”等。可见,占一半多的课题有这方面的明确要求。课标上的要求,说明了高中历史必修模块在设计思路上是要通过历史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与科技等领域的历史发展趋势,而且使学生能够形成大历史的视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历史事物的地位、作用、意义和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洞察力。那么,从历史认识的角度如何进行意义的分析和阐释呢?回答这一问题确实有点难,需要从很多方面加以考虑。下面仅就进行意义分析时
6、应把握的观念和方法谈几点。1.放在历史的长时段中进行考察意义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不是在于意义的即时结果,而是要辨识意义的长远效应。对重要历史事物的价值判断,更是不能孤立地、就事论事地加以评说,而是要将其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考察,以分辨其对历史发展走向的影响力。所谓“历史意义”“历史地位”“历史影响”“历史作用”“历史贡献”等,都是从历史的长时段的角度上说的。因此,在分析和阐发某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时,要将审视的眼界定位在历史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中。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仅对当时的政治、学术等有重要的影响,若从学术思想发展历史的角度上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
7、第一次高峰,形成了中国主流学术思想的源头和主体框架,为后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根基。再如,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的努力,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是中国步入国际事务大舞台的开始。如果把视野再拉开,这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个新的台阶,即与后来称之为“第三世界”的国家积极开展外交往来,在万隆会议后的十年里,中国与34个亚非拉国家建交,中国的国际地位大为提升。 2.尽可能从大的范围内加以分析在分析历史事物的意义或影响时,需要将视野不仅仅停留在该事物所属的领域内,而是要从更大的范围、从多个领域进行考察,将其在多方面的功效联系起来加以阐释。例如对工业革命的影响,有的教科书中提到: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密
8、切了国际交流;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改变了世界格局等。这就不仅是从经济、技术的领域来分析工业革命,而是从世界格局变化的大范围内进行论说了。其实,还可以进一步强调的是:(1)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演进到工业文明的转折点,是工业化的开端,不仅使生产力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使工业成为社会经济的先导;(2)工业革命使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近代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将此前处于世界市场之外的国家和民族统统卷入世界贸易的旋窝中;(3)19世纪历史的三大潮流,即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的勃发、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都是受到工业革命的直接影响。 3.分清正面与负面的历史作用对历史事物的地位、作用、意义
9、和影响等方面的分析,不可简单地一概而论,所谓“全面的肯定”或“全面的否定”,恰恰可能是片面的和主观的。历史事物的发生与发展,往往是复杂的,需要的是具体分析,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功过分明,实事求是。例如,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不能简单地说好或说坏,要从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上具体分析,分清其正面的和负面的历史作用。从积极意义上看,这一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在政治上,由于其统治力量是强大的,故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国力的增强;(2)在经济上,由于国家干预管理经济,故有利于全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3)在文化上,国家在意识形态、文化教育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助于中国传
10、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4)在管理上,有着相当严密和完备的制度、机构和规章,运作得当则有相当高的行政效率。但是,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也有非常明显的弊端,对历史发展有负面的作用,诸如:(1)基本上是人治,人在位则有权,甚至是权大于法,极易滋生腐败;(2)缺乏监督机制和自我调节机制,易造成管理上的僵化,加剧行政问题;(3)官僚机构庞大而重叠,职责不分,人员冗滥,使得办事效率低,易出现推委搪塞或走形式的状况;(4)国家干预经济和文化,对经济、文化的自由发展有压制的作用,等等。 再如,必修中有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内容,其中涉及到官营手工业。对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的历史作用进行探讨时,可以从分析其积极作用和
11、消极作用两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积极作用有:(1)是整个国家经济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之一,在财政、军事、公共事务等方面对政权有着稳固作用;(2)生产的规模较大,生产力水平较高,集中了优秀的技术,对手工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3)其产品和技术的外传,可交流到各地,对民间手工业技术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作用。而官营手工业具有垄断性质,在历史上的消极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1)垄断某些产品的生产,或对某些产品强制收购,限制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压制了小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2)控制了手工业生产与商品经济、市场的联系,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不利;(3)大量役使人力为统治者的消费进行
12、生产,对社会人力、物力、财力造成很大浪费;(4)管理效率低下,生产费用大,生产者积极性不高,技术不易革新。4阐释意义不可超越历史事实分析历史意义和叙述历史事实一样,都要从历史的实际出发,进行具体的考察,这是探究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不二法门。如果用单一的甚至是僵化的模式套用在具体、复杂、多样的历史事物上,就会脱离历史的本身,甚至可能成为某种利益及观念的附庸,从而失去历史认识的真谛所在。这里,关键是从历史的实际出发,要“穿越”到历史的实际境况中,而不是要超越、脱离历史的实际。任何脱离历史事实的意义分析,都是没有意义的。举一个小的例子,对北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有的老师在阐释时说:交子的出现,
13、说明北宋的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开启了纸币取代金属货币的时代,在世界经济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样的阐释是值得商榷的。按照一般的经济理论,纸币的出现的确是商品经济中的信用关系及金属货币发展到很高水平的必然产物。然而,交子出现的实际背景却是:当时币制混乱,铁钱体大值小,造成交易不便;铜钱的铸额受限,不敷流通所需。在这样的情况下,交子作为一种替代货币而出现。而且,按照一般的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应该逐渐取代金属货币,但实际上在中国以后的发展中,并不是这样。到明朝中期以后,白银成为了主币,纸币反倒基本上退出了流通领域。所以,不能过分夸大交子等纸币在古代中国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而要实事求是
14、地加以评析。以上只是对意义的阐释提出一些方法上的建议。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从学习历史的角度上讲,对历史意义的思考和阐释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历史的探究,因此,在教学观念上和教学方式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如果教师靠宣讲、学生靠记忆来完成对历史意义的认识,这样灌输而来的认识并不能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其教育的价值也不大,甚至还可能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意义分析和阐释的活动,正契合新课改的新理念,即促进学生从“学会”进而发展到“会学”,通过学生直接参与对史事意义的探索活动,可以发展他们的各种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生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因此,在开展这方面的教学时,教师不必自为主角,也不必设限,而是应引导学生自己来进行探讨,如开展讨论、辩论、写作等活动,充分表达和交流他们对历史意义的认识。当然,教师在备课时对此要有尽可能全面、完整、客观、辩证的认识,以便在学生进行探究时能够加以具体的指导,帮助学生达成对历史意义的正确理解和阐释。梁启超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历史的目的?简单一句话,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事实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历史研究是如此,历史教学更需要是这样。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要力图使我们的学生将“学”与“思”结合起来,能够从历史的事实中求得新意义或新价值的认识,获得“习史明智”的体验。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