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1.商业的发展。2.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考纲要求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课标提示随堂训练知能巩固 03创新课堂高效学案01课 时 作 业警示易错技法总结02创新课堂高效学案 01 夯基础活思维拓视野全程导学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轻巧识记】古代商业的发展可归纳为“五先”与“五后”五个变化商业场所: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交易媒介:先物物交换,后一般等价物,直至固定为金
2、银。商人组织:先亲缘组织,后业缘组织和地缘组织。主导商业:先官商,后私商。政府管控:先直接严控,后间接宽松。【新史观解读】丝绸之路史观结论文明史观沟通了与西域各国人民的友谊和联系,成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纽带和桥梁,起到连接东西方文明纽带的作用,它曾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社会史观促使东西方物种的交流,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大宛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传入中原制约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提示:(1)社会政治局面是否稳定。(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程度。(3)政府的决策和政策。(4)国内外交通是否便利。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提示:(1)从
3、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4)从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提示:(1)影响人口迁移的流向。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2)影响封建经济和观念的变化。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
4、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3)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4)影响城市市民的生活。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深刻变化。提示:(1)农业方面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2)手工业方面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
5、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3)政治方面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4)文化思想明清时期出现“三言”“二拍”,商人第一次被作为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思想领域出现李贽、黄宗羲等批判君主专制的异端思想家。(5)对外关系明朝中后期开始,采取“海禁”政策,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1史料一唐代商业有严格“时空限制”是指什么?试答:城市“市”“坊”分开,有严格的开闭时间。2地域性商人群体中,著名的主要有哪些?3北宋时期东京(今开封)的夜市“通宵不绝”,这体现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试答:徽商、晋商等。试答: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限制。【观点】“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
6、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赵宝珠【解读】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宋史专家赵宝珠对中国宋代商业发展的评论。(1)作者认为乡村集市是新事物,是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2)乡村集市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城市规模,另一方面在集市基础上产生了新的城市。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集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立体剖析】审题 题干(1
7、)时间限定:宋代(2)诗歌信息:打麦、缫丝等A项“西家”进行缫丝生产,然后把缫丝卖掉换取谷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正确排查分析B项手工业在城市、乡村都有发展,仅在乡村发展错误排除C项明朝末年开始,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与时间不符排除排查分析D项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成为独立的部门是春秋时期,与时间不符排除【正确答案】A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解析:南北朝时期草市出现,唐代草
8、市已经十分兴盛,成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因此A项叙述正确。“会馆”是明清时期出现于京城、省会和大商埠,为商人提供停宿、储运、交际的场所,B项错误。唐朝时期中国社会仍然是“重农抑商”,商人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海禁政策”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答案:A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D“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解析:“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反映了草市十分繁荣,排除A。“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反映了夜市十分兴盛,这应该出现在宋朝之后,
9、排除C。“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反映了市坊界限被打破,这从宋朝就开始出现了,排除D。而“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则反映了对坊市实行严格的管理,所以正确选项为B。答案:B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轻巧识记】古代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一、三、四”一个核心:维护小农经济。三种土地制度:氏族公社公有、奴隶社会国有、封建社会私有。四大政策:土地买卖制度、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实行原因及其影响。提示:(1)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2)实行的原因: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
10、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通过发展农业,专制主义王朝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统治者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带来种种社会问题。(3)积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消极影响:抑商的结果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到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1、导致国家落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提示:(1)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2)具体原因:生产资金不足: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国内市场狭小: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买商品,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国际市场缺乏:“海禁”以及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劳动力不足: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国家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科学技术落后:受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生产直接挂钩。“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评
12、价。提示:(1)原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以及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清朝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2)评价: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巩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消极作用:它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
13、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盲目自大的心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二者有何异同点?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提示:(1)不同点:内容:重农抑商政策强化农业的根本地位;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多方面限制商人及其活动;严格控制国内市场。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重农抑商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成就有一定影响;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对防范外来侵略起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2)相同
14、点:出于维护统治需要而采取的政策。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关系:中国古代的经济特点决定了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上的体现。闭关锁国政策是“海禁”政策的延续和发展。商品经济在古代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影响。提示:(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如隋、唐、北宋的重要城市如
15、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促使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试答: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相同根源是什么?试答: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3秦汉至明
16、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这主要受哪一社会经济政策的影响?试答:重农抑商。【观点】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引用法国一位学者的话说,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但是,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赵津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看技术革命发生的可能性:李约瑟之谜再探【解读】作者认为中国明清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但并不具备向近代“经济社会”过渡的条件,因为从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政策是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汉书食
17、货志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这表明()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C百姓皆重商轻农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立体剖析】审题 题干汉代朝廷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反而出现相背离的现象A项重农抑商政策是朝廷实施的,重农与抑商并行排除排查分析B项从材料看,朝廷实行重农抑商,但百姓并不完全执行排除C项封建社会中百姓还是非常重视农业的,而且也不完全重商排除排查分析D项材料表明汉朝政府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为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而低贱,法律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正确【
18、正确答案】D(2015湖南重点中学检测)宋代有“榜下捉婿”的习俗,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商大贾争相挑登第士子做女婿,其情景近乎是抢,这说明()榜下捉婿A宋代商人地位的提高B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科举制度庸俗化解析:“榜下捉婿”说明商人地位的提高,不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不能说明科举制度庸俗化。答案:A(2015安徽省示范高中联考)复兴之路千年变局中记载,“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位中国文人汪仲洋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在广东抗敌前线的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
19、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这种荒谬的认识源于()A重农抑商政策 B君主专制统治C天朝上国思想D闭关锁国政策答案:D解析:材料中汪仲洋、林则徐的认识明显是荒谬的,这反映了当时国人对西方的无知,其根源就是闭关锁国政策,故选择D项。警示易错技法总结02 微点拨 补短板 启智慧名师微课1唐朝的“柜坊”是兼营旅店的货栈和交易场所。错误。唐朝的“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2唐代“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错误。“市”和“坊”的界限真正被打破是在宋代。3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害无益。错误。要一分二的看待,封建社会初期积极作用为主,封建社会晚期消极作用为主。4明清时期随着中
20、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中国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错误。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但由于受小农经济占主导和封建专制统治条件下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缺少资金、劳动力和国内外市场等必要条件;中国社会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程度有限,远未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5闭关锁国是指禁绝对外贸易。错误。闭关锁国不是禁绝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清政府仍设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北宋东京城读图要领:(1)图片背景: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2)图示内容:北宋东京城,城市布局上突破坊市空间限制;时间上突破坊市时间限制;出现专门市场;商业活动更为频繁。(3
21、)应用提示:根据图片考查两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原因、表现,宋代城市的繁荣及与隋唐时期商业经济的对比等。结论型选择题解题技法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是从非选择题中的论证题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类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论证能力,特别是运用基本历史理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1)通过对题干历史结论或史实的理解,联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2)通
22、读题干,分清楚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实支撑法、史论结合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例证】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里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这个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里劳动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A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B依赖于商品经济而存在C生产的产品和市场相联系D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状况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只是体现了“耕”的环节,没有体现“女织”,因此A项不准确;自耕
23、农生产资料有限,不会过上富裕祥和的生活,因此D项不正确。材料中“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的信息可以说明C项准确,但还没有达到B项所说的程度。答案:C【练习】“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A重文轻武B重本轻末C闭关锁国政策D避战自保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阅读分析的能力。注意材料出处海防纂要卷七,再结合材料中的“夷”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对“外夷”持防范的态度,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答案为 C。答案:C温示提馨请 做:随堂训练知能巩固(点击进入)温示提馨请 做:课时作业14(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