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1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太平天国运动(山东等地未列入考试范围)3辛亥革命4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5新民主主义革命6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1)背景国内:政治腐败、经济落后、闭关锁国、
2、愚昧无知。国际:工业革命的影响。目的:英国为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侵略。导火线:林则徐禁烟运动。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2)过程:1840年6月,爆发;1842年8月,英国军舰侵入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请求议和。(3)中国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政治腐败;封建经济落后;军事技术落后。主观原因: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失当。根本原因:制度上的差距,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4)结果及影响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及内容: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中国
3、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革命性质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思想状况新思潮的萌发;向西方学习。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英法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过程:1856年10月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签订北京条约。(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丧失更多主权和领土,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中外反动势力正式勾结,共
4、同镇压人民的反抗。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三、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1)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推行征韩侵华政策;明治维新后发展资本主义所遇到的原料市场问题;天皇制度和军国主义传统;中国清政府的腐败懦弱;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2)主要战役平壤之战黄海之战辽东之战威海卫之战。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3)结果和影响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面对民族危机,各阶层以不同的方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
5、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四、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1)原因国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国内义和团运动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2)过程1900年攻占天津,建都统衙门;攻占北京,在紫禁城建联军司令部,进行劫掠。(3)后果及影响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五、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19311945年)(1)原因:经济危机对日本的打击;国际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国民政府集中力量“围剿”红军。(2)局部侵略: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一二八
6、事变;1935年华北事变。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3)全面侵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变;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1938年10月攻陷武汉、广州,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44年豫湘桂战役;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4)日军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经济掠夺工矿资源、耕地、粮食、劳动力、金融财富。政治残暴的殖民统治,强化治安运动、清乡运动。文化教育推行奴化教育,消磨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5)中华民族的抗战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在民族危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抗战:193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百团大战等多种形式的抗战。国民政府的抗战: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6)抗战胜利的意义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六、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北郊三元里抗
8、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反侵略精神。(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守卫大沽口炮台的爱国官兵英勇抵抗,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3)甲午中日战争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北洋舰队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民众也以各种方式进行了反侵略斗争;台湾军民以劣势装备与日军血战。此后,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未停止过。(4)义和团运动在天津、北京等地英勇抵抗八国联军的侵略,并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一、历史原因(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直接原因:广西发生自然灾害。(3)准备工作: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9、”,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二、过程(1851年1月金田起义至1864年7月天京陷落)(1)前期斗争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9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进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军事上达到全盛。(2)后期斗争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为挽救危局,起用李秀成、陈玉成指挥军事,任用洪仁玕主持朝政。1859年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1864年7月,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三
10、、意义(1)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2)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3)提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意义(1)背景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登上了历史舞台。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组织基础: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政府已经是大势所趋。清末
11、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使清政府空前孤立。(2)武昌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概况:1911年10月11日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3)中华民国的成立时间:1912年1月1日。概况: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内容:主权在民;天赋人权;三权分立;内阁制。性质:中华民国临
12、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5)袁世凯篡权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根本原因);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袁世凯手握重兵,大耍反革命两面手法;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支持。标志: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意义: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
13、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一、五四运动(1)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2)经过:五四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运动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运动中心北京。第二阶段:运动的主力工人阶级;运动的中心上海,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3)结果经过全国人民的斗争,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亲日派卖国贼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影响是一次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
14、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和勇于解放的精神。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2)标志:中共一大召开。确立党的纲领、党的名称和党的中心工作,选举成立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3)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4)意义: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其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
15、(新课标版)一、国民革命(1)原因:反革命势力强大,革命需要建立统一战线。(2)基础:新三民主义。(3)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4)成就: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奠定了革命发展的基础。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武装起义:中共领导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2)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指导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3)红军长征:1934年由于“左”倾错误的指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
16、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6年长征胜利结束。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三、解放战争(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共七大要求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重庆谈判国共签署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内战。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2)人民解放战争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1947年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
17、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探究 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1)相同点:社会性质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革命的任务相同,都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主力相同,都是广大人民群众。(2)不同点:领导阶级不同。前者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后者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指导思想不同。前者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后者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革命的结果不同。前者的结果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后者的结果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的前途不同。
18、前者的前途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后者的前途是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探究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1)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即将诞生。(2)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4)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扫清了障碍,开辟了新的道路。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
19、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例1(2011新课标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解析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从题干材料信息: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
20、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中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A、C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答案 B规律 解答此类情境题,第一步要挖掘材料中的信息,第二步要通过这些信息去链接所学知识,第三步史论结合,判断出正确的选项。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例2(2011天津7)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解析 本题考查重庆谈判,意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从材料信息中“毛先生此次去重庆”,可以看出张治中指的是重庆谈判,这次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障人民权利。A、D两项是未解决的问题,C项不是这次会议的议题。答案 B规律 要注意全面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象时间、空间、材料出处、注释、以及正文中的标点都应重视。必修部分 专题四 走向高考二轮专题复习 历史(新课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