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十六 史学素养和史学理论 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情一览表 考 点 2010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合 计 1卷 2卷 1卷 2卷 3卷 1卷 2卷 3卷 1卷 2卷 3卷 1卷 2卷 3卷 70.史料辨伪 5 年 1 考 26 35 42 10年4考 71.史学理论 5 年 1 考 25 27 34 10年4考 命题分析与备考建议:(1)随着学科素养的提出,本部分在高考命题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复习时,要高度关注这一部分内容(2)复习备考时要重点关注史料辨伪及史学理论两方面的内容 考点70 考点71 考点70史料辨伪 1.(2018江苏,11,3分
2、,难度)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发放时间 每人每月定量 出 处 1954 年 7 月开始 1.5 斤 北京市档案馆票证展览中的文字介绍 未予说明 1 斤 北京粮食工作 1957 年 11 月 17 日开始 1.5 斤 中国商业四十年 1957 年 12 月 1 日之前 1 斤 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法文件 1957 年 12 月 1 日之后 1.5 斤 考点70 考点71 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C)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 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 D.
3、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常识。从史料的价值看,原始文件比经济著作的史料价值要更高一些,故C项正确。从题干中可看出不同时间、不同出处记载的“高脑油”的数量有所区别,这说明其中必有一些记述不真实,故A项错误;从出处看,北京粮食工作和中国商业四十年关于“每人每月定量”的数据记载不一致,故B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错误。考点70 考点71 2.(2018浙江,26,2分,难度)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
4、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C)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考点70 考点71 解析历史事实的考辨,有些无法通过考古学的进
5、展得以判断,故A项错误;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也是历史诠释的方式之一,故B项错误;借助“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以及历史研究,有可能逐步弄清历史的基本事实,故C项正确;历史学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不可能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故D项错误。考点70 考点71 3.(2017全国1,26,4分,难度)记 述 出 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
6、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C)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考点70 考点71 解析本题以四则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历史叙述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能力。题干中的四则材料都反映了唐军在泾州与薛举作战失败的信息,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可知,有的材料叙述此时李世民为秦王,还没有登基称帝,故A项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根据题干可知,有的材料叙述此时李世民为“元帅”,故B项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题干中的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材料叙述了李世民
7、患病导致战役失败的信息,故D项不能被认定为历史事实。考点70 考点71 4.(2017全国2,35,4分,难度)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D)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但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故选D项。回忆录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也不
8、一定可信度比相关研究著作更高,更不能说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故A、B、C三项说法均错误。考点70 考点71 5.(2016江苏,2,3分,难度)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D)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 解析史记的记载和汉画像石的描绘不完全一致,史记的记载相对比较详细,而汉画像石只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瞬间,故A项错误;史记是通过文字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描绘形式不一致,故B项错误;史记站在官方立场,
9、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主题一致,故D项正确。考点70 考点71 6.(2016浙江,13,4分,难度)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D)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10、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考点70 考点71 解析依据材料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可表明其为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故A项排除;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官方的原始记录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使用,故B项错误;明太祖实录经过后人的加工,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故C项错误;由“明代户帖原件”等信息可表明其是实物史料,且符合朱元璋的学识,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故D项正确。考点70 考点71 7.(2015海南,4,2分,难度)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
11、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D)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解析谣谶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说明其从根本上讲是唯心的,并不科学,因此并不能预示历史发展的走向,故A项错误;历史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谣谶并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故B项错误;谣谶与历史上某些现象的吻合只是偶然现象,并不是必然的,故C项错误,D项正确。考点70 考点71 8.(2015江苏,2,3分,难度)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
12、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C)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解析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较为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材料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D项错误。考点70 考点71 9.(2013全国2,24,4分,难度)司马
13、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B)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解析本题考查史书的记载与民间传说的关系。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关于黄帝的事迹,是由“司马迁”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撰述而成,这表明了传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表述错误。考点70 考点71 10.(2013浙江,13,4分
14、,难度)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D)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解析A项说法错误,因为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文献资料往往也可作为第一手资料,也具有相当的真实性;B项说法错误,它否定了历史记载(文献资料)的真实性;C项说法不完全正确,文物虽然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但并不是任何史实都要由文物来证实;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各有价值,若能互证,则可更好地逼近真实的历史,
15、故D项说法正确。考点70 考点71 11.(2010安徽,13,4分,难度)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B)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故排除A项,选择B项;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排除C项;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
16、项。考点70 考点71 12.(2018全国3,42,12分,难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 孟子屈原荀子 子贡范蠡廉颇 老子商鞅韩非 齐桓公吕不韦荆轲 秦始皇李斯陈胜 宋襄公 夏桀 商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考点70 考点71 参考答案示例 看法: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的汉书古今人表的等级划分体现了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诉求。说明:班固在汉书中将尧、舜、周文
17、王等圣君,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先秦儒学家,屈原、范蠡、廉颇等贤臣列为上等人;将老子、韩非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齐桓公、秦始皇等开创性的君主,商鞅、李斯等名臣列为中等人;将宋襄公等失败的霸主,夏桀和商纣等王朝的末代暴君列为下等人,充分体现了儒家“明君+贤臣”的理想政治诉求,这是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对史学影响的必然反映。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人物及相应等级的划分标准:将传说中的圣君、儒学家、贤臣等人物划入上等;将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王朝的开创者等划入中等;将历史上的争霸失败者、末代暴君等划入下等。这样的划分显然受到了儒家追求“明君+贤臣
18、”的理想化政治诉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说明理由即可。考点70 考点71 13.(2017天津,12,16分,难度)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
19、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4分)考点70 考点71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6分)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20、考点70 考点71(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分)考点70 考点71 参考答案(1)郡国并行制度。失礼仪,乱制度。(2)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3)儒学成为正统。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并不客观、充分。解析本题围绕海昏侯刘贺组织材料,考查汉代政治制度和史料辨析。第(1)问第一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郡国并行制度;第二小问需要概括材料一中霍光与群臣所列刘贺“劣迹”。第(2)问材料二提供了刘贺被废除的另一原
21、因,这一原因与权臣霍光有关,由此得出刘贺被废的原因与不同点。第(3)问材料提供了出土文物和一些人对文物的解读。根据大量的关于儒家和孔子的文物的价值,并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儒学的地位;而文物的作用则是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材料中对刘贺的评价则要从史学方法入手,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考点70 考点71 考点71史学理论 1.(2019浙江,26,2分,难度)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
22、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C)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考点70 考点71 解析根据材料“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23、两种不同的结论体现的是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应注意用史料论证观点的合理性,排除D项。考点70 考点71 2.(2018全国1,34,4分,难度)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B)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
24、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唯物史观 考点70 考点71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阅读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独立思考,从所学主干知识中发现问题,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材料反映了在对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条件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角度从经济到政治,再到自然条件,其趋势是研究的视角不断扩大,对工业革命发生条件的认识趋于全面,故B项正确;历史发展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所以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观点,都可能是合理的,故A项错误;材料的研究对象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对其他国家的观察只是一个研究切入点,并非必须的条件,故C项错误;历
25、史研究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认识,不能得出哪一认识更可信的判断,故D项错误。考点70 考点71 3.(2018江苏,2,3分,难度)右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B)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价值取向。从题干中对“射爵射侯”的解释可看出,这类画像石反映了人们希望加官晋爵甚至封侯的理想抱负,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的解释相悖,故排除;题干
26、中的解释反映的是一种政治诉求,不是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也不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故C、D两项错误。考点70 考点71 4.(2017全国2,25,4分,难度)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C)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本题通过古代史书由私家修撰转变为官修并由宰相主持、皇帝参与的变化,考查考生对历史基本问题的认识,考查通过历史事实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材料信息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书编撰经历了从私家撰著到官修史书的过程。官修史书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说
27、明官修史书为政治服务的色彩非常浓厚,即官修史书的修撰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故选C项。官修史书为政治服务的特点易造成曲笔掩饰,不利于记载及评价、解释历史的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故排除A、B、D三项。考点70 考点71 5.(2017全国3,27,4分,难度)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B)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历史
28、素养,即辨析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能力。从材料来看,同一历史事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记载,故B项说法正确。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有多种,并非仅仅是历史叙述,故A项错误。历史叙述在很多时候也能够客观再现历史事实,C项说法错误。从多种历史叙述中综合得出的历史事实并不一定是准确客观的,故D项错误。考点70 考点71 6.(2017北京,14,4分,难度)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C)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
29、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常识。从材料信息看,唐宋时期柳宗元的思想和文学成就都得到认可,明代则主要侧重其文学成就,这一变化说明对其成就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故选C项。材料与通俗文学无关,A项错误;唐代和明代都没有因柳宗元仕途失意降低对他的文学成就的评价,B项错误;相比唐代,明代对柳宗元的评价更片面,D项错误。考点70 考点71 7.(2016天津,1,4分,难度)司马迁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D)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
30、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解析司马迁的观点是以史为鉴,但不能完全效仿,应以实际情况为准,但没有提及历史可以重演,故A项错误;司马迁主张“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也就是以史为鉴,故B、C两项错误;司马迁的意思是应该以史为鉴,但也不能照搬历史经验,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故D项正确。考点70 考点71 8.(2015浙江,13,4分,难度)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A)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B
31、.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解析唐人史著对其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评价逐渐发生变化说明史学家的主观认识影响到其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故A项正确。B、C、D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考点70 考点71 9.(2015福建,13,4分,难度)下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B)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解析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只符合材料“历者,过也,传也”的意思,属
32、于片面性理解,故A项错误;“历者,过也,传也”是指过去的事实,而“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意思是撰史者应该客观记载历史事实,故“历史”的原意是指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故B项正确;“历史”的原意是对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不是只限定在书籍上,故C项错误;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不能反映“历”与“史”两者结合的本意,故D项错误。考点70 考点71 10.(2015安徽,22,4分,难度)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C)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
33、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解析史料学只是史学研究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史学即史料学”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A项错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说法侧重从历史研究的价值功用方面表达,而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个体差异,正是不同人群、不同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才构成历史的精髓,历史学研究要达成的目标就是向人们展示这种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并进而揭示历史演进的规律,故C项正确;“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强调从历史发展中汲取经验教训服务当世,这与材料所述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70 考点71 11.(2014安徽,22,4分,难度)2011年,德国
34、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C)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解析题干未区分价值判断和史实判断,A项说法错误;根据“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可以判断B项错误;“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和“
35、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可以得出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故C项正确;D项本身的表述有误。考点70 考点71 12.(2010全国,35,4分,难度)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解析中方
36、认为倭舰击我船,我船还炮;日本则认为济远首先发炮,吉野迎战。也就是说同样的历史事件,不同的研究者会得出不同的历史解释,故选A项。考点70 考点71 13.(2010海南,24,2分,难度)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B)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 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 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解析材料对比了不同时期的北京最高建筑,强调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说明应将历史现象放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评价。考点70 考点71 14.(2010海南,25,2分,难度)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C)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D.现代化史观 解析吴于廑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的历史是“全世界的历史”,两者都突出强调了整体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