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69 ,大小:1.14MB ,
资源ID:388972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8897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 第2步 理专题 专题(八) 两种模式的经济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科技文艺 .ppt)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第二板块 中国近现代史 第2步 理专题 专题(八) 两种模式的经济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科技文艺 .ppt

1、专题(八)两种模式的经济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科技文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为科技、文艺、教育发展制订了长远规划,广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工作者将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私贡献给国家科技文化事业,新中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科技、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主旨解读主旨解读线索一:1949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

2、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线索二: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线索三:1978年至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主旨解读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邓小平“南方

3、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线索四: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教育发展,中国的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文学艺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具有阶段性、多样性、人民性的鲜明特点;教育发展经历了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到新时期教育的复兴,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线索1 曲折探索从半统制半市场经济转变为计划经济理清发展线索时期 发展历程 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

4、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建设(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1)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理清发展线索时期 发展历程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1)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

5、业国(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2.“左”倾泛滥严重失误(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3.“八字”方针调整恢复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2)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

6、平徘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理清发展线索时期 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2.“一五”计划建设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2.“左”倾泛滥严重失误3.“八字”方针调整恢复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深化历史理解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

7、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

8、各阶级都成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2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中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深化历史理解“一五”计划,立足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思想。选择这一战略,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有其自身的历史根源和现实依据。(1)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有一个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国走向现代化,是鸦片战争后一百多年来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也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从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再到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民族工业的举措,说明发展大工业生产,改变中

9、国经济的落后状况,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条主线。“一五”计划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正是对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2)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新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新中国的经济是从旧中国那里接过来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没有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到了1952年年底,尽管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时间得到相当的恢复,但是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还只占43.1%,在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的产值只占35.5%。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十分落后和经济总量极其有限的情况下,重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非凡。因此,要想大力发展轻工业,要使工业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要满足人民群众

10、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就必须优先建立和发展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能源交通等重工业。3中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3)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依靠和学习苏联发展自己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立的时期。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向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此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本身就对我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示范效应。(4)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的需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在政治上孤立新中国,在经济

11、和技术上封锁新中国,致使新中国无法通过正常的国际经济交往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并取得援助。朝鲜战争的爆发直接导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公开武装对抗。在这种严峻险恶的国际环境下,新中国必须尽快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摆脱对外部的依赖,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国防上的现代化。3中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把握高考趋向一、立足历史解释考查“一五”计划1(2016全国甲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一是时间解释:“一五”计划期

12、间;二是政策解释:压缩住宅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致力于工业化基础的建设。答案:A 2(2015全国卷)右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A项正确。答案:A 一、立足历史解释考查“一五”计划3“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827.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1 249.

13、9亿元,增长51.1%,平均每年增长8.6%。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这一规定()A解决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B体现了经济发展急躁冒进的政策方针C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D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解析:题中数据只是计划,尚未实行,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正确的经济发展计划,而且材料中并未体现急躁冒进,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当时中国工农业的发展状况相符,故C项错误;1957年,“一五”计划是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执行,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故D项正确。答案:D 一、立足历史解释考查“一五”

14、计划4(2012新课标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解析:从时间信息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50年代末中国开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错误的探索,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D项正确。答案:D 二、立足时空观念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把握高考趋向5(2017临沂质检)1960年

15、,黑龙江省基本建设投资达21.49亿元;1961年,基本建设仅投资7.32亿元,比1960年减少66.5%;1962年,又压缩到5.71亿元,比1961年又减少22%。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C中共八大的推动D国民经济的调整解析: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601962年,“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故A项错误;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50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故B项错误;中共八大是1956年召开的,故C项错误;从1958年开始,由于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上的“左

16、”倾错误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长达三年的严重困难局面,1960年冬,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故D项正确。答案:D 二、立足时空观念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6(2018 届高三淄博四校联考)1962 年 9 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这一规定()A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B符合当时国情,奠定“一五”计划的物质基础C恢复农民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调整解析: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

17、78年之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62年“一五”计划早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条例中的规定是对原有生产关系的调整,但并未恢复农民土地私有制,故C项错误;针对三年经济困难,1960年冬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材料中的做法即为调整的重要内容,故D项正确。答案:D 二、立足时空观念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7.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售的九条办法。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 2 000 万职工中,有 67%回到农村。这表明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B.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进行调整C.违背“一五

18、”计划城镇化建设要求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初见端倪解析: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A 项错误;19591961 年由于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使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1960 年冬开始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进行调整,故 B 项正确;“一五”计划是在 19531957 年,故 C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初见端倪是在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故 D 项错误。答案:B 二、立足时空观念考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线索2 强国之梦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清发展线索时期 发展历程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

19、讨论解放了思想(2)内容: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3)意义: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2.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基础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国有企业改革内容: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幅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理清发展线索时期 发展历程 3.对外开放格

20、局的初步形成(1)过程: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闽东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理清发展线索时期 发展历程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过程: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2)作用:中

21、国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民生活发生巨大变化2.对外开放的深入(1)1990年,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改革开放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时期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经济体制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改革开放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至今)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对外开放的深入理清发展线索深化历史理解1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经济结构(1)过渡时期:经济类型:国有经济、

22、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其余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其趋势是最终被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济类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集体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3)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类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其他经济为辅助,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补充,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服务,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形成竞争格局。1新中国成立后各时期的经济结构深化历史理解2新

23、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深化历史理解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把企业推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党中央对国情的充分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政企分开 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国外经验 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对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

24、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照搬苏联模式;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 结果 核心内容 原因 具体表现 时间(1)第一次变革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2)第二次变革农业合作化国家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3)第三次变革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但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4)第四次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之一。家庭联产承包责

25、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虽然一度促进了农业发展,但这并不代表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3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把握高考趋向一、立足史料实证考查改革开放1(2016全国丙卷)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 万亩,总产量却增加 674 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 53 万亩,总产量增加 652 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 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 70%和 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解析:农作物种

26、植面积减少,而产量反而增加说明了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由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了农民生产自主权。答案:A 2(2016海南高考)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展国企改革解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确定以广东和福建两省为基础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故B项正确。答案:B 一、立足史料实证考查改革开放二、立足历史解释考查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把握高考趋向3(2

27、017全国乙卷)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解析:由题中关键信息“1990年”“计划与市场”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此可知C项正确。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肯定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B项;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

28、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D项不是该报告的主旨,排除。答案:C 4(2013全国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据此判断,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答案:B 二、立足历史解释考查社会主

29、义市场体制的建立5(2012新课标全国卷)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二、立足历史解释考查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解析: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南方谈话重要史实来分析,南方谈话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认识到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A项正确;B、C两项与题干所处的历史阶段不符;D项本身说法是错误的。答案:A 三、立足家国情怀考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把握高考趋向6(2017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中国

30、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分别指()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解析:“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指的是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生产,即个体经营;“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指符合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原则,也就是集

31、体经济,故A项正确。答案:A 7(2018届高三江西九校联考)下表数据整理自中国经济网,以此为史料探究民生问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2008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及城镇登记失业人数表(单位:万人)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1 113 1 103 1 168 1 221 1 226 1 310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886 921 908 922 917 926 A.发展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B经济发展难以满足就业需求C城镇化过快增加了失业风险D保障就业乃改善民生之本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20082013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总趋势是

32、不断增长的,而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变化并不大,20082013年也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据此可以得出发展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故A项正确。答案:A 三、立足家国情怀考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线索3 科教兴国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理清发展线索一、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时期 科技成就 20世纪80年代以前(侧重发展军事科技)20世纪80年代后(侧重为经济建设服务)1.“两弹一星”(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2)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3)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杂交水稻袁隆平于1973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籼型杂交水稻

33、品种“南优2号”3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1.计算机(1)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高性能计算机“银河号”(2)1997年,“银河号”巨型计算机使中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并安全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二、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时期 发展历程 1956年 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6年后 21世纪后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表现: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作为基础和长期性的方针(2)影响: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文艺作品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34、文艺发展受阻(1)表现:将一些学术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认为代表不同的阶级;许多知识分子被划归为“右派”“反动学术权威”(2)影响:知识分子受到人身和精神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重新强调“双百”方针(1)表现:“文化大革命”后,清除文艺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邓小平指出“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央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2)影响:出现了反映“文化大革命”的文学作品以及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生活的影视作品作品更加丰富多样(1)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2)影响: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理清发展线索三、现代中国教育的探索历程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

35、培养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提出“三个面向”,优先发展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 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四人帮”迫害教育工作者,高考制度被废止“文化大革命”时期 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受“左”倾思想影响,出现了教育的“大跃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 学校将德育放在首位;全日制教育、半工半读和职业教育相结合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领导权,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成就 政策 时期 深化历史理解1助推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

36、素(1)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科技发展的政治基础。(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3)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为科技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5)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推动和需要是重要动力。(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积极引进世界先进技术。(1)从含义上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

37、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2)从背景上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和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从实质上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与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2全面理解“双百”方针(4)从贯彻执行过程上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受到了“左”倾错误的干扰。(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2全面理解“双百”方针3教育、

38、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2)教育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推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国民经济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科技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把握高考趋向一、立足时空观念考查新中国科技的发展与成就1(2015全国卷)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

39、要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当时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了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D项正确。答案:D 2(2017唐山模拟)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一重要论断()A反映出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B是对美国“新经济”模式的呼应C标志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D说明中国科技水平已居世界前列解析: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科技的作用日益凸显

4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反映出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故A项正确;美国“新经济”模式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1995年,科技水平居世界前列需要科技发展的成就证明,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答案:A 一、立足时空观念考查新中国科技的发展与成就3(2017全国甲卷)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

41、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解析: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题干无法判断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否得到解决,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B项;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项说法错误。答案:C 二、立足历史解释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把握高考趋向4(2013全国卷)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A构建

42、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定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二、立足历史解释考查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意在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从材料看,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开设的必修课以恩格斯的著作为教科书,以及文化部举办的科学知识展览会,目的都是加强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主义理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所以A项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C、D两项不是其主要目的。答案:A 三、立足史料实证考查现代中国的艺术特点5.(2017全国丙卷)如图为1954年某

43、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婆媳上冬学是新中国扫盲教育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故C项正确。文人画注重写意,与材料作品风格明显不符,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西方流行现代主义,与材料作品风格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作品描述的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D项错误。答案:C 关注点(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史学新研究新材料在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提高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提供了制度保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

44、,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成熟之际,农业的效益却越来越低,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地位越来越不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临着严重的挑战。这种制度所体现出来的缺失也逐步显露出来,并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消极因素。储诚炜论目前土地制度的局限性及应对措施新视角现行教材主要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和历史贡献。材料中作者则指出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面临一些新的挑战,需要进行改革。新思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项制度,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全部问题,并且由于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今的农业生产中也逐渐暴露出其不可避免的缺陷。1随着农业

45、生产力的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极大制约,其制约性因素主要表现在:(1)分散性的小农经济不利于国家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和投入,需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2)家庭经营,每个主体分散,势单力薄,经济实力薄弱,数以亿计的、分散的小农根本无法规避由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严重脱节带来的市场风险,以及自然灾害带来的自然风险。(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分配上依然存在平均主义原则,导致农民对土地承包期限的不稳定,造成农民对土地投入的短期行为甚至掠夺式经营。(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集中农村地区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和乡村基础设施建

46、设,导致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基本瘫痪,并由此引发一系列问题。(5)家庭分散承包经营,农资、工具等重复购置,这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6)农户之间分散独立,缺乏强有力的参与市场竞争的经营主体,在市场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加入WTO以后,这个问题将表现得尤为突出。2产权界定不清晰,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处境尴尬,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产权制度。(1)农村土地产权归属定位的模糊,使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土地利益分配方面因产权模糊而各执一词。(2)随着农村形势发展,大多数地方的农村集体已经 名存实亡。在目前征地制度不健全和经济建设对土地大量需求的情况下,这就为少数人利用职权牟取私利提供了制度空间。(3)由于

47、农民对某一特定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转让、继承等的限制又使得农民的使用经营权不能充分行使,导致了农民经营行为的短期化。3相关法律制度的缺位和承包形式的不健全导致了双方权利不明晰而产生一系列纠纷。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配规则过于僵化,“承包土地30年不变”导致了地权的不均。5现行的土地经营制度限制了农民的活动空间,阻碍了农村人口的彻底城市化。易错对对碰1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B保留了计划经济残余C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

48、的统一D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解析:材料是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积极作用,故A、B两项错误;材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突出该体制改革对于粮食产量提高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C 2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该“不足”是指()A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B没有形成公有

49、制为主体的经济C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D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的生产经营权和土地所有权产生了分离,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所以A、C两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B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的面貌,但是并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D项正确。答案:D 关注点(二)统购统销制度的正负效应史学新研究新材料对于统购统销制度的正负效应,应辩证看待:从其决策初衷看,决策者并无“剥夺”农村的自觉意图,而是希望国家

50、利益和农民利益能够兼顾,并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所取舍;从其内在要求看,正效应是主要的,由此造成的负效应是后起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性代价;从其实现形式看,负效应深深印刻着“左”的痕迹;从其实施过程看,负效应也是制度僵化、缺乏反思的结果。张学兵统购统销制度正负效应的辩证思考新视角统购统销政策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当时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现行教材对统购统销制度几乎没有涉及,但高考中多次出现。材料中作者辩证的分析统购统销制度的正负效应,弥补了教材知识的欠缺。新思维统购统销政策是新中国为了缓解商品粮危机和积累工业化资金而出台的,前后运行了32年,它的推

51、行和不断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的原因(1)严峻的粮食供需矛盾,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直接诱因。(2)配合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政治动因。(3)利用农业积累实现工业化,是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的经济动因。2对统购统销政策的评价(1)积极作用保障国家粮食供给。既保证了基本的军需民用,也保证了工业建设的原料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改造。统购统销政策使得数量广大而分散的小农群体自觉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造,为我国建立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支持工业化建设。19531985年,通过统购统销政策,我国农业无偿地为工业化提供了6 000亿元

52、左右的资金积累。(2)消极作用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销价格“倒挂”。长期严重的购销价格“倒挂”使得国家粮食经营费用逐年增加,财政负担加重。总之,统购统销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但不容否定的是,该政策强调用行政手段来指导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方法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2对统购统销政策的评价易错对对碰1(2014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

53、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粮食供应进行宏观统筹、计划管理,这对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信息与A项没有必然联系;当时中国并没有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于1952年底,故排除D项。答案:B 2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种做法在本质上()A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C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D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解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建立生产合作社,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1953年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故B项错误;从“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可知限制了市场的作用,导致农民和市场分离,故C项正确;D项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作用,但不能体现其本质,故D项错误。答案:C “专题过关高分练”见“专题过关高分练(五)”(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