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 Contents 考情精研读 考点1考点2考点4考点3A.知识全通关 B.解题大突破C.史料深研析 考法1考法2考法5考法4考法3考法6研析一研析二研析三考情精解读 考试大纲 命题分析预测 考点 考情精解读 1 考试大纲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试大纲 考点 考情精解读 2 命题分析预测 考试大纲 考点 考题统计 考查难度 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18401900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2、2.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2016全国卷29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影响;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试大纲 考点 考情精解读 3 命题分析预测 考试大纲 考点 考题统计 考查难度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2.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 1.国民革命运动、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2016全国卷29 2015全国卷29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试大纲 考点 考情精解读 4 命题分析预测 考试大纲 考
3、点 考题统计 考查难度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侵华日军的罪行;2.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3.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2016全国卷30 2015全国卷30 2015全国卷30 2014全国卷41 2014全国卷30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试大纲 考点 考情精解读 5 1.命题分析 (1)注意联系世界历史大背景,探究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和中国军民是如何筑起捍卫民族尊严的历史丰碑的。(2)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从命题角度看,多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对近代化的影响。(3)五四运动主要考查其在
4、中国革命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4)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考查三个方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关系。2.命题趋势(1)从考查内容看,高考依然会考查本单元的主干知识,尤其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新的革命道路的考查。(2)从考查角度看,高考将会运用新史观(如现代化史观)考查本单元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将会联系国共关系、中英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等时政热点,考查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突出“以史为鉴”的社会功能。命题分析预测 继续学习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情精解读 6 返回目录 知识
5、体系构建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知识全通关 1 考点1 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继续学习 一、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1)原因 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英国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更大的商品倾销市场。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销烟。主要原因:清政府腐败。(2)结果 签订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签订南京条约附件,英国从中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3)影响 中国主权和
6、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2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列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2)结果 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赔偿英法巨额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等。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3)影响: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
7、加严重的侵害。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名师提醒】(1)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指丧失了部分的而不是全部的独立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继续学习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3 继续学习(2)半封建: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3)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都不能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或者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二、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1)根本原
8、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实力上升,进而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2)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2.战争爆发: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3.重大战役(1)平壤战役:清军陆战失利,退回国内。(2)黄海大战:中方主力尚存,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3)辽东之战: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4)威海卫战役: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4 继续学习 4.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4月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项目 内容 危害 割地 割辽东半
9、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破坏,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设厂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辨析比较】商品输出VS资本输出 (1)商品输出:主要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从中国掠夺原料并向中国倾销商品,或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2)资本输出:
10、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开矿和办厂权。知识全通关 5 继续学习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5.影响(1)对中国: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开始进行军事改革;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2)对日本: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导致日本军国主义膨胀。(3)对朝鲜:日本将清政府的势力排挤出朝鲜,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并逐渐将朝鲜变为自己的殖民地。(4)对远东格局:日本的“胜利”
11、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知识全通关 6 继续学习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7 继续学习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日本蓄谋已久。(2)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大大增强,而洋务运动并未改变中国积弱积贫的局面,实力对比悬殊。(3)尽管清政府希望国际调停,但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日本侵华得到了列强的默许和支持。(4)综观整个战争过程,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战前不做认真准备;战争过程中步步妥协退让;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虽损失重大,但主力尚存,李鸿章却下令保船避战,使日军乘机控制了黄海制海权。【思维拓展】高考帮历史
12、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8 继续学习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其在华的侵略权益。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概况(1)发动战争: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2)进攻受阻:义和团和爱国官兵在廊坊和天津打击侵略者,八国联军退回天津。(3)攻陷北京: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司令部设在紫禁城内。3.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9 继续学习 内容 危害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
13、8亿两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中国税收被列强控制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10 4.影响(1)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名师
14、提醒】(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保障其在华权益,其他几次列强侵华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2)帝国主义未能瓜分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但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民的反抗,即义和团运动。返回目录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11 考点2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与探索 一、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使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2.过程(1)兴起: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2)发展永安建制:1851年9月,洪秀全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
15、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廷对峙。(3)全盛北伐:北伐军打到天津郊区,孤军深入,最后失败。继续学习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12 继续学习 西征:西征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石达开进军江西,占领许多州县。东征:攻破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保证了军粮供应,解除了天京之围。(4)转折天京变乱 原因:领导者进取心衰退,腐朽思想滋长;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日益尖锐。表现: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被处死;石达开遭猜忌率兵出走,全军覆没。(5)失败 后期防御 最终失败:1864年,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3.纲领
16、性文件 组织 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指挥军队,让洪仁玕总理朝政 军事 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破江南大营东征安庆保卫战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13 继续学习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资政新篇(1859年)背景 太平天国强盛时期 太平天国衰落时期 性质 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基本纲领 是太平天国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主要内容 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 学习西方,以法治国,民选官吏;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 群众基础 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 评价
17、 反封建的革命性,直接推动了革命的发展;违背社会规律的空想性;本质上的落后性(这是由小生产者的特性决定的)否定封建制度的革命性;发展资本主义的先进性;超越社会条件的空想性;对革命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14 4.作用 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反封建和反侵略的任务,打击了封建势力和侵略势力。5.局限性 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的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6.失败原因(1)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上的失误。(2)客观:
18、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重。继续学习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15(2)19世纪末人民反洋教斗争不断发展。(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变化,企图对其控制利用,义和团迅速发展。2.口号:“扶清灭洋”。【名师提醒】“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灭洋”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但是义和团仇视一切外来事物,具有盲目排外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扶清”反映了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他们对清政府缺乏正确的认识。3.性质:是一场以农民为主体的、自发的反帝爱
19、国运动。4.特点(1)自发性:始终没有制定具体的斗争纲领,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力量。继续学习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16(2)分散性:始终是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指挥和领导。5.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6.意义: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迫使帝国主义改变侵华策略,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三、辛亥革命1.条件(1)政治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经济基础:清政府实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阶级基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力量迅速壮大。(4)思想基础:民主革命宣传家章
20、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等人以上海、东京为阵地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继续学习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17(5)组织基础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同盟会: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机关刊物为民报。(6)军事准备:中国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7)有利时机:1911年,四川爆发保路风潮,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同志军起义,造成湖北防务
21、空虚。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2日,革命党人占领武汉三镇。继续学习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18 3.中华民国成立(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2)颁布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和维护共和制度。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确立责任内阁制。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继续学习 高考
22、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19【名师提醒】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度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4.结局(1)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2)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5.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6.功绩(1)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继续学习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返回目录 知识全通关 20(2)
23、经济上: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7.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思维拓展】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2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五四运动(1)背景 政治:北洋军阀政府对内镇压革命运动
24、,对外卖国,国内阶级矛盾加深。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3)经过 继续学习 考点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及国共十年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22 继续学习 时间 中心 主力 方式 口号 特点 第一阶段 1919年5月4日到6月初 北京 学生 罢课、游行示威“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第二阶段 1919年6月5日到6月28日 上
25、海 工人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4)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性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6)意义: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条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思维拓展】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从领导阶级看: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继续学习 高
26、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23 知识全通关 24(2)从革命的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运动的主流,马克思主义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3)从革命的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且是为了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继续学习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继续学习(2)标志:中共一大召开。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浙江嘉兴南湖。内容
27、 党的名称 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心工作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中央机构 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25 知识全通关 26(3)意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4)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背景:中共成立后,希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制定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内容: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
28、国。3.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继续学习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27 继续学习 国共合作 原因 中国共产党深感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接受马林的建议,与中国共产党进行合作,并改组国民党 实现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影响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北伐战争 条件 群众基础:工农运动蓬勃开展。组织基础: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军事条件: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对象 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 进程 歼灭
29、吴佩孚、孙传芳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 结果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名师提醒】(1)国民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2)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失败了。二、国共十年对峙 1.武装起义(1)原因: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2)概况 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等领导,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秋收起义:1927
30、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起义,起义军进攻长沙受挫后,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知识全通关 28 继续学习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八七会议(1)召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2)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3)意义: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思维拓展】“左”倾与右倾 “左”倾: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因而更具迷惑性,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革”中的“左”倾错误等。右倾:保守主义
31、、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知识全通关 29 继续学习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工农武装割据”(1)理论: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 割据”思想。(2)实践 4.红军长征(1)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坚持“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知识全通关 30 继续学习 根据地建设 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 土地革命 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
32、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武装斗争 从1930年10月起,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大规模“围剿”,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返回目录 知识全通关 31(2)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初期处于极度危险中。(3)转折遵义会议。内容: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意义: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胜利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长征结束。(5)
33、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考点4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知识全通关 32 继续学习 一、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1)原因 根本原因:日本根据“大陆政策”的既定方针,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确定“征服满蒙”的方针。直接原因:受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2)制造事变:从1931年开始,日本先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3)侵华暴行: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在中国东北成立“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试验等。2.全民族的抗战(1)政治上:国共合作,建立
3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军事上 知识全通关 33 继续学习 国内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史实 组织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结果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 路线 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史实 平型关大捷:1937年,八路军在山西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八路军出师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主动出击日军 影响 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
35、战,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境外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1942年初,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到缅甸,同日军作战。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的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抗战胜利(1)背景: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中共七大的召开。(2)结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4.胜利意义(1)国内: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
36、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二、解放战争 1.背景: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失败。(1)重庆谈判 知识全通关 34 继续学习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原因: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和平民主。成果: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不足: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2)政协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2.全面爆发(1)标志
37、: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2)过程 知识全通关 35 继续学习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全通关 36 继续学习 阶段 概况 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战略反攻(1947年6月1948年9月)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渡江战役(1949年4月)国共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国民党拒绝
38、签字。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胜利意义(1)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新中国。(2)国际: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知识全通关 37 返回目录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题大突破【考法示例1】下面是部分学者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表述,最符合全球史观的是 A B C D 解题大突破 1 继续学习 考法1 以多元史观审视近代西方列强的对华侵
39、略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答题思路】找信息“符合全球史观”析选项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史观。A项是从资本家要求获得商品市场的角度分析的,属于现代化史观;B项是从中国和英国政教悬殊的角度分析的,属于文明史观;C项是从中国没有加入世界大家庭的角度分析的,符合全球史观;D项是从英国对封建落后的中国抱有侵略野心的角度分析的,符合革命史观。答案 C 学法指导 以多元史观审视近代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复习备考时,需要把握以下内容 继续学习 解题大突破 2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继续学习 解题大突破 3 史
40、观内涵 理解与认识 文明史观: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民主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加快了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过渡 全球(整体)史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题大突破 4 返回目录 史观内涵 理解与认识 近(现)代化史观:人类历史是实
41、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转变 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及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发生重大变化,催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 革命史观: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
42、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法示例2】太平天国一方面宣布“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另一方面对“四书”“五经”也只是删去鬼神祭祀之类的字句,把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内容如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等,都保留了下来。这反映了太平天国 A.仍未摆脱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B.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C.以拜上帝教为理论武器 D.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答题思路】找信息“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等,都保留了下来”反映出太平天国反封建不彻底 继续学习 解题大突破 5 考法2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农民运动的局限性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析选项 材料
43、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制、三纲五常、天命论等内容,体现了其仍未摆脱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故A项正确。答案 A 学法指导 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属于分析评价型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可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如本题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述,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即可。从知识考查角度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是高考命题重点。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原因和革命纲领及历史局限性。同时注意将其与义和团运动进行对比,从中认识近代农民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关于两者的对比,可参考以下内容。继续学习 解题大突破 6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继续学习 解题大
44、突破 7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运动 反帝爱国运动 背景 阶级矛盾激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处于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革命纲领和组织方式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有统一的领导中心和军事制度 没有革命纲领;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措施,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状态 斗争规模 坚持14年,转战18省 活动于山东、河北、京津等地 宗教特色 汲取基督教的成分而创立拜上帝教 利用中国宗教及封建迷信思想来发动群众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题大突破 8 返回目录 对外关系 在平等的基础上同各国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
45、流 盲目排外 影响 加速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打破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粉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加速清政府的灭亡 结局 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法示例3】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这些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 A.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 B.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C.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D.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答题思路】找信息“(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
46、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的变化 析选项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材料“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体现了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故A项正确。B项是郡县制的作用,故排除。C项是 继续学习 解题大突破 9 考法3 辛亥革命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题大突破 10 返回目录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D项与材料无关。答案 A 学法指导 近几年高考多从辛亥革命的背景、指导思想、影响及评价、失败的原因等方面进行考查,复习备考时注意把握一个性质、两大任务、三大目的、五个角度。一个性质: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大任务:直接反清、间接反帝。三大目
47、的: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五个角度:要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行动等五个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具有的局限性。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法示例4】从1935年起,蒋介石在国内外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一是由曾养甫、谌小岑出面,通过翦伯赞、吕振羽与中共北方局以及长江局代表谈判;二是通过宋庆龄、宋子文派以牧师身份活动的中共党员董健吾秘密到达陕北,向中共中央转达国民党要求谈判的信息;三是令驻苏武官邓文仪找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谈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国民党已放弃武力剿共方针 B.共产国际要求国共两党结
48、束内战 C.国共关系正处于转折时期 D.中共呼吁结束内战、一致抗日【答题思路】找信息 从“1935年起通过三条渠道寻找共产党进行秘密接触”反映当时国共关系的变化 继续学习 解题大突破 11 考法 4 近代国共两党的关系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析选项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国共关系。解答时注意题干的关键信息“193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但当时国民党并没有放弃武力剿共方针,排除A项;尽管当时共产国际提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但由于中共长征,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还没有直接联系上,故排除B项;D项在材料中未反
49、映。答案 C 学法指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共两党关系随着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复习备考时,我们要结合国共关系演变的阶段特征及变化因素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1)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 继续学习 解题大突破 12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合作对抗再合作 再合作再对抗 继续学习 解题大突破 13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双方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
50、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形势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解题大突破 14 返回目录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法示例5】1939年1月2日,毛泽东在八路军军政杂志发刊词中提出:“八路军的这些成绩从何而来?其中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毛泽东旨在说明 A.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始终密切合作
51、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C.百团大战取得最终胜利的主要原因 D.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的重要贡献 【答题思路】找信息“友军的协助是明显的”反映了国民党军队对抗战的重大贡献 继续学习 解题大突破 15 考法5 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联系与区别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析选项 A项不符合史实。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百团大战爆发于1940年,故排除C项。从“没有正面主力的英勇抗战,便无从顺利地开展敌后方的游击战争;没有同处于敌后的友军之配合,也不能得到这样大的成绩”可以得出,毛泽东对国民党军队在两个战场的抗战作出了高度评价,故D项正确。答案 D 学法指导 本
52、题涉及抗战时期两个战场之间的关系,复习备考时可从两个战场的联系与区别两个方面把握,具体内容如下:(1)联系 继续学习 解题大突破 16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2)区别 解题大突破 17 返回目录 国民党正面战场 中共敌后战场 领导阶级 蒋介石集团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 阶级利益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代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战场范围 国民党统治区 敌后建立根据地 路线 只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依靠人民的全面抗战路线 作战方式 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正规战 独立自主的游击战 战略地位 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主战场 抗
53、战初期配合正面战场,抗战后期,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法示例6】陈旭麓先生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 B.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 C.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 D.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根本一致 【答题思路】找信息 正确判断“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所属的民主革命阶段析选项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因此,
54、领导阶级是最主要的 继续学习 解题大突破 18 考法 6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从不同点,具体的革命目标、革命前途以及指导思想都不同,但革命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民主主义革命)和革命任务(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基本相同。答案 C 学法指导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是常考知识点,试题常以图片、史料等方式切入,考查学生比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如本题中的“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布在两个阶段(即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要理解两个阶段的异同,本题可迎刃而解。二者对比如下:继续学习 解题大突破 19
55、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题大突破 20 返回目录 不同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 马克思主义 革命深度、广度 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未能彻底解决 提出了彻底的革命纲领,广泛发动群众,解决了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即土地问题 结果与前途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有胜利的一面,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没有完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进行做了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所属的革命范畴 世界资
56、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相同点 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史料深研析【研析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和影响 史料一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拿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
57、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摘编自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史料二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这促使中国的有志之士检讨前30年新政的得失,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另外一方面,马关条约以中国人无法接受的方式迫使中国全方位地对外开放。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等 史料深研析 1 继续学习 史料研读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请结合史料一和所学知识阐明理由。(2)根据史料二,概括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解题思路 审设问 继续学习 史料深研析 2 目标 途径 1.甲午战争的结局是“
58、没有赢家”的理由 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 2.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据史料二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析史料 继续学习 判出处 史料一:“甲午战争”是史料论述的对象;“没有赢家的结局”指中日双方都是战争的失败者。史料二:论述的是“中国”“现代化史”读信息 表明中国因甲午战争战败而割地赔款;表明日本加大侵略扩张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分别从民族觉醒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论述了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衔知识 对日本而言,甲午中日战争不仅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从中国方面看,战争失败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也使得中国人
59、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愈益高涨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史料深研析 3 答案 (1)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2)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或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促使有识之士反思洋务运动,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或维新思想走向成熟);迫使中国全方位地对外开放。继续学习 史料深研析 4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研析二】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60、史料一(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汪士铎乙丙日记(1853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史料二(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2月13日,孙大总统提出辞呈,并举袁自代,15日参议院表决一致通过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16日,袁世凯致电参议院,表示接受临时总统职务,下午,袁剪去长辫,表示以新形象来当民国总统。20日,临时参议院公举黎元洪任中华民国临时副总统。至此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
61、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 继续学习 史料深研析 5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之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摘编自袁刚国会和辛亥革命(1)据史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2)归纳史料二中学者的观点,试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评析该观点。解题思路 审设问 继续学习 史料深研析 6 目标 途径 1.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判断依据及其起因 据史料一 2.学者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并评析该观点 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 高考帮历史 第四
62、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析史料 继续学习 史料深研析 7 判出处 史料一:据“18531856”可联系到有关中国史实;“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反映出作者的身份和地位。史料二:显然论述的是“辛亥革命”读信息 中的“盗”“匪”反映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态度。“我看是恰如其分的”体现了作者对辛亥革命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的认同 衔知识 太平天国运动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其失败的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辛亥革命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
63、、民主和富强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答案 (1)态度:敌视(或否定)。依据: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2)观点:辛亥革命是一场“光荣革命”。赞同:以议会为斗争舞台;采取了谈判、妥协等斗争手段和策略;民主制度取代了封建专制;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权力更替相对缓和。不赞同:辛亥革命最终是通过武装起义方式完成的;辛亥革命最终将皇帝赶下了宝座;辛亥革命最终建立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继续学习 史料深研析 8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研析三
64、】抗日战争 史料 1942年春,美国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地区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等
65、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的特点,并分析美国援华抗战的原因。继续学习 史料深研析 9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解题思路 审设问 析史料 继续学习 史料深研析 10 目标 途径 1.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的特点 据史料和所学知识 2.美国援华抗战的原因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继续学习 史料深研析 11 判出处 史料反映出罗斯福对蒋介石的态度的转变 读信息 明确了美国援助中国的原因;反映的是抗战期间美国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对中国的援助 衔知识 二战中,中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中国军民奋勇抗战,使日本法西斯陷入了持
66、久战的泥潭,彻底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全球战略计划。中国的持久抗战阻止了日本的“北进”计划,使苏联免遭日本法西斯的攻击;同样推迟了日本“南进”的时间,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太平洋的作战;中国战场直接协同盟军对日作战为亚太地区盟军作战提供各种支援。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答案 特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开始大规模援华;援华形式有军事援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贷款援助;以援助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形式援华;调动中国抗战的积极性。原因:日本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减轻了美国在其他战场的压力和伤亡;援华抗战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中
67、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学习 史料深研析 12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史学界对鸦片战争的认识 观点1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1840年前后,英、法、美等国建立并不断完善资本主义制度,而同时期的亚洲国家处于落后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所以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观点2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中认为,就一
68、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继续学习 史料深研析 13 史料前沿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更加关注世界形势,并付诸行动,开展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史学界对辛亥革命成败的不同观点 观点1 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取得胜利,又最终失败。言其胜利,主要是鉴于它推翻
69、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言其失败,主要是因为革命胜利果实未能保持和巩固,南京临时政府很快完结,政权最终落入袁世凯等军阀之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继续学习 史料深研析 14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观点2 近年来有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衡量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应当主要从革命者所应担负和所能担负的两项基本任务,即推翻清王朝的民族革命和建立民主政体的政治革命所完成的情况去分析。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辛亥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有的学者更明确地提出,辛亥革命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缺憾,但不算失败。返回目录 高考帮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史料深研析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