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847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6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49页
2015-2016学年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课件:09赤壁赋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他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他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他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这就是苏轼,一个穿越历史蹒跚走来的孤独者。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他无意韬光养晦,游戏笔墨,而选择了独上高楼,他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所以他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冷水。苏东坡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了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苏轼,走近东坡赤壁,感悟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目标定位1识记本课所涉及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名言警句。2.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3.分析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点。4.分析作者豪放达观的心态,感悟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基础

2、导练 一、阅读课文 1、2 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_(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zh)动词,_ 名词作动词,_(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形容词词尾,_ 介词,_ 介词,_ 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今义是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也指人跟牛相斗的西班牙的斗牛娱乐活动过了望日(农历十五)之后,指农历十六劝人饮酒吟诵的样子从在星宿名,斗宿和牛宿(4)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今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 9 月 7、8 或 9 日。动词,_ 动词

3、,_ 动词,_ 助词,_ 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今义是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形 容 词 词 尾,_ 动 词,_ 通“_”,_ 连词,_ 连词,_白茫茫的水气到往越过定语后置的标志 旷远的样子的样子如同凭乘表转折,却表承接(6)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连词,_ 动词,_ 助词,_ 名词,_ 名词,_ 动词,_ 动词,_ 古今异义词,古义是_;今义是美貌的女子表修饰唱凑音节歌词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眺望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7

4、)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助词,_ 动词,_ 名词,_ 动词,_ 代词,_(8)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名词,_ 动词的使动用法,_动词的使动用法,_定语后置的标志 循、依曲调同声相应,唱和代指歌细丝使起舞使哭泣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泛舟游”的状语“于赤壁之下”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出”的状语“于东山之上”和“徘徊”的状语“于斗牛之间”后置)我和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明月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移动。(3)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以“之”为标志)(4)渺渺兮予怀。(主

5、谓倒装句,“予怀渺渺兮”)(5)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以“者”为标志)越过那茫茫的江面。我心里想得很远啊。有位吹洞箫的客人。二、阅读课文 35 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_ 形容词作动词,_ 形容词,_ 指示代词,_(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_(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_ 名词作状语,_的样子整理 端正这样向南向西向东(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词,_ 介词,_ 语气词,_(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介词,_ 动词,_ 名词作动词,_ 名词作动词,_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表

6、被动,被表疑问当攻破,占领攻占东进,东下,向东进军(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副词,_ 连词,_ 疑问代词,_(7)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_ 连词,_名词的意动用法,_本来表转折,可是哪里 以为伴侣表并列以为朋友(8)哀吾生之须臾助词,_ 副词,_(9)知不可乎骤得_(10)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_(1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_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时间短暂屡次得到吗表转折,却(1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句首发语词,_ 副词,_(13)而又何羡乎连词,_(1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_ 连词,_ 连词,_动词,_表假设语

7、气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表因果发语词,表示另起一个话题如果即使拿取(15)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动词,_(1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介词,_ 形容词作动词,_享有在发白,发亮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前置于介词“为”之前)(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3)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也”表判断)(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宾语“安”前置于动词“在”之前)本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句,状语

8、“于江渚之上”后置于“渔樵”之后)(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宾语“何”前置于动词“羡”之前)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又羡慕什么呢?(7)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资料助读1.走近作者姓名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字子 瞻籍贯四川眉山生平简介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在党争等政治斗争中,曾被诬入狱,屡遭贬谪,直至远贬海南。最后遇大赦北还,但病死常州,葬于

9、河南,追谥文忠公。主要作品诗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等,词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定风波卜算子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散文代表作有石钟山记赤壁赋后赤壁赋等。2.背景解读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两篇赋中的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它记述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

10、今的悲凉,再到他虽身处逆境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文章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意脉突出,行文流畅自如,是光照千古的名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3知识链接“赋”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究辞采,体物铺陈,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是风靡两汉文坛的文学样式。“赋”有古赋、俳赋、律赋、文赋等。文赋是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影响出现的散文化赋体,代表作是杜牧的阿房宫赋。古文运动成功后,文赋继续发展,代表作有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11、。问题导学1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领略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作者与友人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2文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又是怎样转悲为喜的?提示:本文开头先是表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如此良辰美景,作者飘飘欲仙之喜油然而生。接

12、下来写客人吹起箫来,声音悲凉,由欢乐转入悲哀。紧接着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作者在此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想到自己贬谪黄州,人生虚度,不禁悲从中来。然后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渡。由此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1作者写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蕴含着怎样的情感?提示: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的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主人倚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

13、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2第二段“歌词”中的句子,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提示:月出是情诗,写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思慕的焦点只在爱人身上。此处“扣弦而歌”虽从月出化出,但其表现出的胸怀、境界却更加邈远空阔,表现的是一种政治的感慨,在知音难觅、天各一方的叹息中,包含了淡淡的哀愁。这里的“美人”正是作者政治理想追求的化身。借“美人”之喻含蓄地表达了被远贬天涯,志不得伸的幽思与苦闷之情。3客人回顾曹孟德往事的用意是什么?提示:客人由眼前之景追述曹孟德在此建功立业又随史湮灭的往事,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并进一步证明了他那种虚无主义思想。客人用了对比手法,写曹操百万大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

14、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而今却销声匿迹。连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4作者在回答客人的一段话中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提示:苏子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的答语,照应了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概括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作者认为,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5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提示: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

15、,兴尽酣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差,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6苏轼在文中表达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的观点,看上去是洒脱旷达的,但也有人认为他是消极的。那么,结合全文,你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提示:观点一:苏轼的一番话听起来很超脱,但他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这都是不切实际的,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奈。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观点二:我认为听任自然是

16、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不利时,苏轼不是意志消沉,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地去适应现实。在现代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写法归纳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相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 1 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 4 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声韵和谐的语言特色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

17、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而文中的对仗,使语言声韵和谐。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课内素材身处逆境 豁达洒脱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失意和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了生命的真谛。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

18、”苏轼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委靡消沉,而是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然。身处逆境而豁达洒脱,随缘自适,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应用角度】“坦然面对挫折”“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豁达乐观是一种人生境界”“选择”“笑对人生”等。【精彩运用】一位朋友吹起了洞箫,怀古,感伤。微风吹过,两岸的芦花飘飞起来,如烟如雾。平静的水面上泛起一圈圈的涟漪。我的心仿佛被一只天外之手拨动,微微地震颤出一连串的轻音。往事在我的脑海里一一映现:五岁时开始苦读,老父苏洵严厉的教导,与弟弟子由快乐的嬉戏,二十岁赴京赶考,文章震动天下

19、,文坛领袖欧阳修都不吝赞誉但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灾难忽然降临,“乌台诗案”牵连家人朋友,自己被下放黄州妻离子散,独居僻野,为何命运要如此作弄人?凉风阵阵,我从无边的思绪中清醒过来。江水,明月,芦花,箫声,在我眼前和耳边交错出现。冥冥间,远古和自然的情思在我的心中交融了。于是,刹那间的感悟便如醍醐灌顶,我终得超脱在焦灼与通达之间,我选择通达。在功名与自然之间,我选择自然。在官场与赤壁之间,我选择赤壁。(节选自东坡的选择)鲜活素材点赞富人孩子“富而好礼”做慈善为帮助贫困同学,上海 3 名中小学生捐出了自己 10 余年积攒的50 万元压岁钱,用于设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青春之光爱心专项基金

20、”。据了解,该专项基金将用于资助特困家庭的中小学生和自闭症患儿,以及患有视、听等障碍的特殊儿童。随后,已确认 15 位特困学生和 15 位特殊儿童将首批得到资助。孩子捐钱设基金一事,也在网上引发讨论,不少人支持,但也有人提出是不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才能做慈善。【评议】行善没有贫富之分,慈善不只是富人的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方国平表示,善不论大小,行善的人也不应论贫富,任何人都有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权利。据他介绍,近年来,上海工薪阶层家庭做慈善的热情逐年增加。不少家长会选择在孩子生日或其他重要日子带孩子一道为一些慈善基金捐款,每次十几元或百来元。积少成多,善心也从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上

21、海社科院研究员汤潇认为,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愿望,以及不同程度做慈善的能力,“孩子的善心要给予呵护,应畅通渠道、提供多种形式让他们实现愿望,并将慈善作为让孩子了解社会、洞察社会问题、培育公民精神的重要途径”。(节选自新华社新媒体专电捐出50 万元压岁钱上海三学生设立慈善基金)名师点拨:从慈善角度入手,论述慈善的意义,说明人人都可行善,只是行善能力有差异而已,如此角度较支持“富而善”的观点更具有高度、深度。【拓展】河南流行“平民慈善”河南省慈善总会 2010 年推出“小额冠名爱心基金”捐赠平台,开启了“平民慈善”之路。个人或家庭每月 10 元起捐,单位每月 100元起捐,就可以设立以个人(家庭)或单

22、位名字冠名的小额爱心基金,昵称“小基金”。五年来,河南共设立爱心小基金 5 032 个,募集善款 660 多万元,已发放善款 300 多万元,受益困难群体 2 000 多人次。由于捐款数额少,起点低,很多普通大众都可以轻松成为小基金的主人。2014 年 8 月,6 岁的牛艺斐跟姥姥一起到省慈善总会为灾区捐款,得知有小基金捐赠平台时,姥姥用牛艺斐的压岁钱捐赠,并以她的名字设立小基金。而类似“牛艺斐”这样的小基金,河南省目前有 5 032 个。美文欣赏读 懂 苏 轼黎文雄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腾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捋着胡须,昂首挺胸,眺望着那江水与天的边际。他在想些什么呢?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

23、壁赋”的国画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欲望。苏轼,这位不羁的东坡居士,他的经历是很苦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被贬黄州,来到这个叫“赤鼻矶”的地方,开始了他曲折的经历。诚然,正是他的不平经历,才促使他写下一系列豪放派诗词。读苏轼,首先要读他的胸襟。要排遣心中的郁闷,自然要饮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袒尚开张”。苏轼的饮酒是遣怀,并非消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在赤壁这里写下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才高八斗,“厚

24、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一句一句,字里行间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豁达胸襟吗?所以,我常常想起苏轼举酒临江的这一幕,这是一种豪迈气概,是豪放派的力量!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读苏轼,更要读他的爱国。尽管他被贬,但这丝毫不削弱他的精忠报国之心,反而激起他的报国激情。在他想起周瑜当年的飒爽英姿时,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功呀。只可惜,报国无门!在他官场失意,心中的压抑再度被触动了的时候,又回到现实中来了。他是一个无处施展能力的人,只能“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做傲霜挺立的苏轼;“莫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喝我的酒,作我的诗,趁着年轻气盛的时候。风起了,卷起江水撼动着石壁。明朗的月光下,一叶扁舟渐渐远去,只留下那读不尽的苏轼的背影。(摘自美文)【美文评点】苏轼是一个品读不尽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感、有风骨的文化名人。作者由画而思人,观其形貌,睹其风神,读其品格,条理井然且结构清晰地显示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多处引用苏轼诗文中的语句丰富了文章内容,文章首尾相合,开阖自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