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专题卷(十四)(一)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时逢学校元旦文艺汇演,703 班想把这首诗改编成剧本进行演出,请你加入完成剧本的设计。(二)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注释】重送:刘、裴二人曾一起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此前诗人已写一首同题五言律诗,是为“重送”。1诗歌第一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绘。2诗歌第四句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黄昏时分,猿声凄切,江边送客早已四散,无情的流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远去的凄凉的送别画面。借景抒情,借一孤舟漂泊在万里青山中之景,抒发诗人
2、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或者对比(“反衬”亦可),以“万”与“一”数量上的巨大反差构成强烈的对比,抒发诗人对友人远谪的担忧以及同病相怜的痛苦之情。(三)戏答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注释】戏答元珍: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冻雷:指初春的雷。物华:眼前的景物。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一些物象常常被寄予特定的含义,例如“夜闻归雁生乡思”中的“归雁”就因为有借雁足传信的说法,常
3、常被用来暗含思乡之意。B首联写山城荒僻冷落之景。春风都吹不到的天涯,二月里残雪未化的天气,写出了贬谪之地气候恶劣。C颈联触景生情。晚上听到雁的啼叫声,勾起了无尽的乡思,病中度过这新年,不免感叹时光流逝,景物变迁。D尾联作者感慨往昔之荣耀,表明虽然最终野花和牡丹一样开放,但作者仍心绪难平,满心惆怅。D【解析】D.“仍心绪难平,满心惆怅”有误。在尾联中,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只要我们认真生活过了,珍惜并曾拥有过该珍惜的一切,在失意和困境中也不必太过伤感忧愁。2颔联中“犹”“惊”二字甚妙,请赏析它们的妙处。“犹”是“仍然”,写残雪压枝,金橘经过一冬的风霜雪雨,仍然红得鲜艳;“惊”是“惊醒”,用拟人手
4、法形象地写出竹笋被春雷惊醒,振奋精神,准备破土抽芽了。这二字充分营造了春意萌动、生机盎然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守信念,对未来充满希望。(四)菊 唐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注释】九日:重阳节,有在鬓发插菊花的习俗。秋香:菊花。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1诗歌第三句中“湿”“满”两字表现了菊花_、_的特点。2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湿润(晶莹、艳丽)香气袭人(沁人心脾)前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后两句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对
5、比,点出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全诗以菊花喻人,赋予菊花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五)定林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二月四日作 宋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注释】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1定林所居中的“溪”“山”分别具有_、_的特点;二月四日作通过_和消残之雪来描写早春的景色。2尽管两首诗都有“闲”字,诗人心境却不一样,请做具体分析。蜿蜒曲折(弯曲)高轻柔之风(飞蝶鸣鸠)示例:定林所居中“
6、闲”字写出了诗人纵享山水的闲适自得之情,而陆游二月四日作中“闲”字写出了诗人因落职闲居而失意苦闷的愁绪。【文言文阅读】(一)骂 鸭 清蒲松龄 邑西白家庄居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曰:“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_某诡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甚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曰:“谁有闲气骂恶人。”卒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异史氏曰:“甚矣,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选自聊斋志异)【注
7、释】邑:县。作者蒲松龄家乡淄川县(今山东省淄博市)。茸(rng)生:细毛丛生。攘:窃取。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大惧()某益窘()卒不骂()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鸭乃某甲所盗 去后乃至 B一攘而鸭毛生 学而不思则罔 C夜梦一人告之曰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触之则痛 淫慢则不能励精 害怕,恐惧 更加 最后,最终 D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而邻翁素雅量,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可是邻居家的老人向来宽宏大量,生平家中丢了东西,从来不表现在声音和脸色上。4郭沫若赞美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请你仿照示例,结合下面句子中的语气词分析作者的讽刺艺术。甚矣,
8、攘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罪减!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前两个“也”相当于“了”,与前面的“甚矣”呼应,表示感叹语气,表现作者对偷盗者和骂人者的警告,偷盗鸭子居然浑身长出鸭毛!骂一声竟然会把盗贼的罪孽减轻!作者用语气词加强了讽刺的效果。第三个“也”相当于“啊”,表示赞赏的语气,表明作者对邻翁用骂人的方式来帮助人的行为的赞赏,老人的仁慈善良和偷盗者的贪婪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讽刺偷盗者的可笑结局告诫世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恶人总会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同时也劝诫受害者,对待恶人恶事要绝不姑息、纵容,一定要检举揭发,只有恰当的惩罚,才能让这
9、些人醒悟,弃恶从善。【参考译文】淄川县西白家庄的某人,偷了邻居的一只鸭子煮着吃了。夜里,觉得全身发痒。天亮后一看,身上长满了一层细细的鸭茸毛,一碰就疼。他非常害怕,可又没有办法医治。夜里,他梦见一个人告诉他说:“你的病是上天对你的惩罚,必须得到失鸭主人的一顿痛骂,这鸭毛才能脱落。”可是邻居家的老人向来宽宏大量,生平家中丢了东西,从来不表现在声音和脸色上。偷鸭人很奸猾,便撒谎告诉老翁说:“鸭子是邻居某某所偷,他非常害怕别人骂,骂他可以警示他将来(再来偷鸭子)。”老翁笑道:“谁有那么多工夫生闲气,去骂这种品行恶劣的人。”最终也不肯骂。偷鸭人很难为情,只好把实情告诉了邻居老翁。老翁这才肯骂他,那个人
10、的病就痊愈了。写奇异故事的人说:“太厉害啦,偷盗的人一定很害怕:一偷盗居然浑身长出鸭毛!太厉害啦,骂人的人真的应该小心啊:一声骂竟然会把盗贼的罪孽减轻!但是,行善也是有方法的,那邻居老人,是用骂人来实行他的仁慈的啊。”(二)颜回攫其甑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中而食之。孔子佯为不见之。选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摘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释】甑(
11、zng):蒸食炊具。陈、蔡:春秋时的陈国、蔡国。藜(l):野草,这里指野菜。羹(gng):汤。斟(zhn):舀取。爨(cun):烧火煮饭。选间:一会儿。馈(ku):向人送食物,这里指用食物祭祀已故之人。煤炱:烟尘。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读,错误的一项是()A“得而爨之”与“学而不思则罔”的“而”都是连词,前者表顺承,后者表转折。B根据字形和语境推断,“攫其甑中而食之”中“攫”与手的动作相关,译为“抓取”。C“食”有“食物”“食用”“喂养”等义项,“食洁而后馈”的“食”是“喂养”之意。D根据成语“不足为奇”和“有恃无恐”可以得知,“不足恃”应译为“不值得依靠”。C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
12、正确的一项是()A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B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C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D向者煤室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 B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2)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都说眼见为实,但是眼见的也不一定可信。弟子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容易啊。4文中孔子对颜回的看法前后发生了变化,揭示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有何启示。道理:眼见的现象,主观的臆断,往往不能使人了解事情的真相。只有经过一番调查了解,才能透过表象看实质,获得正确认识。启示:我们要避免妄下结论,要深入调查研究
13、,才能正确知人论事。【参考译文】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缺粮受困,连野菜汤都喝不上,七日不得食,白天睡在那。颜回讨米煮饭,米饭快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一会儿,饭熟后,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这一锅米饭干净还没动过,先拿来供奉先人之后我们再吃。”颜回答:“不可以,刚刚炭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食物又不好,我就抓来吃了。”孔子叹道:“都说眼见为实,但是眼见的也不一定可信;都说应该遵从的是自己的心,但是自己的心也不一定可靠。弟子们记住,要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容易啊。”(三)【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
14、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
15、丙】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选自唐语林)【注释】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东都:指洛阳。直:同“值”。遽:急忙,立即。1借助提示的方法,疏通字义。【方法一:课内积累】(1)尊君在不_ (2)相委而去_【方法二:积累迁移】(3)远近称之_(根据课内字词推断:下车引之。)(4)久而益敬_(根据常用的成语推断:多多益善。)同“否”离开 代词,代指他 更加【方法三:查阅字典】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给下列句子中的加
16、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5)不知卿家君法孤_(填序号)制度。标准;法则。方法。效法;仿效。(6)是欺之也_(填序号)对;正确。这;这个。凡是;所有的。表判断。2请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买 者 求 见 元 方 因 告 其 人 曰 此 宅 子 甚 好 但 无 出 水 处 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友人)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舍弃他离开。用德行去安抚强健的人,用仁义去抚慰贫弱的人。4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在汉语词典里,“元”有“首、大”的释义;“方”有“方正”“正直”之意,请结合【乙】【丙】两篇短
17、文的内容简述这两位“元方”是否人如其名。乙文中元方面对对方刁钻的问题,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仿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仿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更体现了他的聪明机智,刚正率直。丙文中的元方“卖宅”时不愿对买家有所隐瞒,体现出他的诚信的品质,诚实交易,正直无欺。这两个人都可以说是人如其名。【参考译文】【乙】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用德行去安抚强者;用仁义去抚慰弱者,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
18、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仿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丙】陆少保,字元方,曾经在洛阳城卖一个宅子。家里人将要收钱时,买(房子)的人要求拜见元方,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只是没有排水的地方罢了。”买(房子)的人听到(他说的话)后,立刻决定不买了。子侄们因此埋怨了他,陆元方说:“不这样,就是欺骗别人。”(四)七年级(1)班的同学要排练课本剧,请你指导他们完成剧本的解读。【甲】【A】王公与朝士共饮酒,举琉璃碗谓伯仁曰:“此碗腹殊空,谓之宝器,何邪?”【B】答曰:“此碗英
19、英,诚为清彻,所以为宝耳。”【乙】周伯仁风德雅重,深达危乱。过江积年,恒大饮酒,尝三日不醒。时人谓之三日仆射。(选自世说新语)【丙】魏晋风度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这一时期,由于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使魏晋名士们的人生慨叹夹杂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无论是顺应环境、保全性命,或者是寻求山水、安息精神,其中由于总藏存这种人生的忧恐、惊惧。外表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著人生,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在的深刻的一面。(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注释】朝士:周代官名,后泛称朝廷官吏。过江:指西晋灭亡一事。西晋内部自相残杀,导致胡人趁虚而
20、入,“五胡乱华”导致北方中原沦陷数百年,西晋灭亡后,晋王室过江,于江东建康建都。积年:多年。2.展示剧本,要把握角色。揣摩文中【A】【B】处的语气,为表演设计脚本,并说明理由。(1)我认为【A】处应该这样设计:_ _(请从语速、语调、语气、节奏角度为演员们提供台词指导)“殊”字要读重音,稍稍延长,“何邪”要读出上扬的语调,表现演员的不屑态度,因为“殊”字是特别之意,“殊空”直言碗的无用,却被认为是“宝器”,王公有意以碗比喻伯仁,嘲笑他无能,腹中空洞无物,可见他对周伯仁的不屑和轻蔑。(2)我认为【B】处应该这样设计:_ _(请从动作和神态角度为演员们提供表演指导)周伯仁要缓缓起身,行拱手礼,神情
21、淡然,不卑不亢,因为面对王公的嘲讽,他借琉璃碗澄澈明亮的特点来表现自己的高洁纯粹的情怀,是一个风德雅重之人。并且,“诚”是实在的意思,“耳”是罢了的意思,可见他娓娓道来,体现人物形象的风德雅重。3表演剧本,要理解深意。迅哥儿读完此篇,认为世说新语:“差不多就可以看作一部名士的教科书。”但其他同学们却很困惑周伯仁“恒大饮酒”,这也能称为“名士”吗?请结合文本和阅读经验,尝试着为大家解释周伯仁的“风度”所在。甲文中,周伯仁面对王公的刁难不卑不亢,以琉璃碗自喻,淡定自若,风德雅重,这是他风度的一种表现。而他面对“五胡乱华”,西晋灭亡的悲哀现实,自始至终内心澄澈,关注国家和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实,才有
22、了借酒消愁之举,心怀天下,悲悯苍生是他风度的另一种表现。既然无法改变现实,那就将目光转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恣意生活,率性而为,以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是风度的另一种表现。所以,周伯仁可以算得上是有名士风度之人。【参考译文】【甲】王公和朝中官员一起喝酒,举起琉璃碗对周伯仁说:“这个碗腹内特别空,为什么会被称为宝器呢?”周伯仁回答:“这琉璃碗亮晶晶的,确实晶莹清澈,这就是它成为宝器的原因啊。”【乙】周伯仁风格德行高尚庄重,深知国家的危乱。过江以后,连年经常豪饮,曾经一连三天不醒。当时的人称他为“三日仆射”。(五)古之学者,讲究读书之道。小文找了以下资料,请你参与,完成探究性活动。材料一:怜愚诗(其一)
23、明宋应星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著,明镜催人白发多。【注释】浑身:指一生。几何:_。学书不就学兵戈:指项羽。材料二:古人读书法两则【甲】看文字如捉贼,须于盗发处,自一文以上赃罪情节,都要勘出,莫只描摸个大纲。纵使知道此人是贼,却不知他在何处做贼,亦不得。读时要体认得亲切,解时别白得分晓,如此读书方为有益。【乙】吕子约云:“学原于思,不致其思绎以通之,则无自可进。苟苦思力索,则浅迫无味。惟学焉而时复思绎,勿忘勿助,积累停蓄,浃洽涵养。杜元凯所谓如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此即时习而悦之注释也。”先生答曰:“此说甚佳。”(选自朱子读书法)【注释】一文:
24、指一文钱。别白:分辨明白。思绎(y):思索寻求。浃(ji)洽:和谐融洽。膏泽:滋润作物的雨水。读古文说文解字 1阅读材料后,同学们展开了交流,根据语境,补全对话。小文:“几何”没有注释,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小语:我们在清代(作者)(1)_狼“禽兽之变诈几何战”一句中学过,联系课内知识,这里可以理解为:(2)_。我不理解“学书不就学兵戈”中“就”的意思,查阅古代汉语词典之后,发现有“靠近;到;完成;趁着”这四个常见意思。你觉得是哪一个呢?小文:根据诗意,我觉得选(3)“_”,因为(4)诗句的意思是项羽学文不行,就去学武,即“文”还没有学完,便去学习兵法,“就”理解成“完成”。蒲松龄 多少 小语:
25、厉害!我在阅读材料【乙】时,觉得画波浪线的句子和论语十二章中的一句话类似,但是想不起来了,你知道吗?小文:我觉得是(5)“_,_”,他们都讲述了(6)_的读书之法。而且我觉得“此即时习而悦之注释也”说的也是论语中的句子(7)“_,_”。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2阅读材料二【甲】文时,小文对画横线句有疑惑,便写了批注。请帮他解答。“捉贼”采用比喻的手法,将案发的地方一文钱以上的偷盗事件都仔细查验,比作读书时要熟读精思,一一搞懂,不遗漏任何地方。这样一类比,显得生动形象,更容易让学生们听懂。找相似比较阅读3小文认为怜愚诗和诫子书在讲述的道理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文
26、意,加以说明。示例一:我觉得和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诫儿子“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个道理相似,都在说明静心专一的重要性。“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了学习要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怜愚诗“学书不就学兵戈”一句,举项羽学文不行,又去学武的反例,来告诫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执一不二;“南思北想无安著”,东想西想,心思不定,用心不专,荒废光阴,最终也会一事无成。示例二:我觉得和诫子书中诸葛亮告诉儿子“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这个道理相似,都在告诫要珍惜时间。诸葛亮认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意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旨在告诫儿子珍惜时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怜愚诗“一个浑身
27、有几何”“明镜催人白发多”,即说明人青春易老,韶华易逝,在这有涯的期间,不可朝此暮彼,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白头”再后悔。4在交流时,小文觉得朱子“莫只描摸个大纲”这一读书方法太过绝对。对此,组员们以西游记阅读为例展开了交流。你赞同小文的观点吗?请阐述理由。我同意小文的观点。“莫只描摸个大纲”的意思是读书一定要熟读精思,不可忽略任何一处细节,这太绝对了,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阅读方法。阅读西游记,就可以将“精读”和“跳读”相结合。我在阅读西游记时,对于一些精彩的故事会细细品读,例如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对悟空、罗刹女的语言描写中,我读出了悟空的机智善变,罗刹女的泼辣犀利。同时,我也会使用跳读法,
28、因为书中很多描写环境气氛的诗词雷同,艺术价值不高。另外,有些降妖除魔的故事,情节雷同,我也会跳过。【参考译文】【甲】读书就如同捉拿盗贼一样,必须要在偷盗发生的地方,将一文钱以上的犯罪情节都要搞清楚,不能只是琢磨个大概。(否则)即使知道那人是盗贼,却不知道他在何处偷盗,(这)也是不行的。读书时,对书的内容要有亲身体会,(对其中道理)理解辨析得清楚明白,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效果有好处的。【乙】吕子约说:“学习(有所获)要靠思考,不能思索寻求明白道理的,那就无法取得进步。假如(仅)苦苦思索,就会收获浅显,没有趣味。只有学习并且又能时常思索,才不会忘记(所学)也自然增长(不至于急于求成),积累储备(的知识),互相融合。(这就是)杜元凯所说的就像江海被水浸漫,肥沃的湖泽被水滋润一样,(使人的疑虑困惑)如冰遇热消融般尽释,让你在自然逸乐中学习正确的道理,然后你就会掌握这些知识,这就是学习并且按时预习就会快乐的注解。”先生回答说:“这种说法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