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研究课(二)中华文明的发展 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维坐标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领先地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理清发展线索历史时空、特征要记牢(一)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与发展练中贯通1(2017吉林模拟)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D标志秦朝中
2、央官制完善解析:根据材料“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说明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故 A 项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至高无上,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朝议制度,没有反映中央机构,故 C 项错误;朝议制度不能说明标志秦朝中央官制完善,故D 项错误。答案:A 2公元前 127 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解析:材料中采取推恩令是为了解决王国问题,不是恢复西周的分封制,故 A 项错误;推恩令是为了
3、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导致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故 B 项错误;推恩令的实行削弱了地方封国的实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答案:C 3班固在史书中记载: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这可以佐证()A设置刺史有利于君主专制B监察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D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的监察制度。由“刺举”“公卿恐惧莫敢犯禁”可知,监察制度具有震慑百官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答案为 B 项。答案:B 4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
4、制相比,这一制度()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解析:曹操创设九品中正制之初,在纠正东汉末年察举征召制的弊端和选拔人才方面,确实发挥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为曹魏集团聚集了大批的人才。九品中正制制定了更为明确的选官标准,减少以往察举制的随意性,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答案:A 关键点拨1了解一个概念:门阀政治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森严,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
5、的重要特征。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2掌握四项措施:汉武帝促进“大一统”的政治措施全国分为13州,每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加强了中央集权 实行刺史制度 逐步削弱王国势力,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 颁布“推恩令”大量选拔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实行察举制 形成中外朝制度,“中朝”掌决策,“外朝”演化为一般执行机构,以强化皇权 改革官制,加强皇权(二)经济上传统经济模式的发展练中贯通1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写道:战国初期,粮食产
6、量每亩只有一石半左右(合今 1.051 7 石),而西汉时,据农学家氾胜之讲,在某些地方“中田亩十三石(合今 3.76 石),薄田亩十石(合今 2.89 石)”。这说明()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C国家重农政策效果显著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显现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精耕细作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中战国初期到西汉粮食亩产量的大幅提高,正说明了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故 B 项正确。答案:B 2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范蠡、白圭、桑弘羊等用阴阳五行推算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都以 2 年或 3 年为周期。这种循环论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有一定的事实和经
7、验依据。其主要依据是()A小农脆弱的程度 B农业休耕的制度C占卜决事的经验 D天人感应的学说解析:2 年或 3 年的周期循环的事实和经验依据是当时农业上实行的休耕制度,故 B 项正确。答案:B 3汉朝农民购买铁器时,“善恶无所择”;甚至出现出卖铁器的“吏数不在,器难得”。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A官营手工业面向市场的霸道B重农政策压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铁农具匮乏需要政府管控D农民根本无法从市场买到铁器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西汉时实行盐铁官营,由官府把持,故A 项正确;题目提到的是汉代手工业,并未提到农业,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盐铁官营,故 C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善恶无所择”,并非无法从市
8、场购买铁器,故 D 项错误。答案:A 4如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A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解析:根据画像显示的是甘肃地区牛耕场面,魏晋的河西走廊可能性最大,故 D 项正确。其他三项所指地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答案:D 关键点拨1把握一个线索:秦汉、魏晋南北朝经济的发展2理解一个影响: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的影响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是汉武帝采取的两项重要的新经济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发展运行的轨道发生了根本性转向,由先前“无为而治”政策下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转向了社会经济受王朝政权垄断经营和干预操控的轨道,由先前基本
9、的自由放任经济,转向了国家财政经济和政治经济。(三)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练中贯通1东汉中期的顺帝在继位前历经磨难,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革新政治,把汉文帝作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楷模,认为当时国家的残破局面正是由于“政失厥道”。这表明他()A主张遵循黄老之术 B反对治国尊崇儒术C强调治国外儒内法 D推崇孔子礼制思想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文帝时期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恢复经济,故 A 项正确;“政失厥道”意即针对独尊儒术,但未提出效仿汉文帝的什么措施,故 B 项错误;外儒内法始于董仲舒新儒学获得正统地位,故 C 项错误;汉文帝时期尚未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故 D 项错误。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
10、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君主的承天而立,是天人之间的负责人,是神化君主的目的,故 A 项正确。答案:A 2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A宣扬君权神授 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 D强调教化民众3(2018 届高三兰州摸底)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C充满了
11、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代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先秦儒学不含神学思想,故 A 项错误;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是宋明理学,故 B 项错误;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汉代儒学没有哲学化倾向,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是陆王心学,故 C 项错误;汉代改造儒学,想要把儒家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目的是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故 D 项正确。答案:D 4魏晋时期,士大夫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对“三玄”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了玄学。玄学()A是对逃避现实思想的集中反映B是理学的思想理论来源C以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巩固
12、为背景D是儒道思想杂糅的产物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魏晋玄学指魏晋时期以“三玄”思想为骨架,从两汉繁琐的经学释放出来,企图调和“自然”与“名教”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所以用逃避现实来描述是不准确的,故A项错误;理学思想的核心是儒学,杂糅了佛学和道学的思想,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佛学和道学的兴起,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故C项错误;玄学是以道家为核心,杂糅了儒学和其它的思想而成的,故D项正确。答案:D 关键点拨1把握一个线索:主流思想的发展演变与秦汉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相适应表现为大一统的学术格局。尽管主流思想存在变化,有时是法家学说,有时是黄老之学,有时
13、是儒家经学,但就其学术呈现大一统的局面而言则是一致的。2深化一个认识: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认识(1)“春秋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充满唯心主义色彩,是不可取的。(4)“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对今天缓解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5)“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开其中的封建部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以弘扬。其中的“信”更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
14、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深化历史理解 挖掘背景、联系见解高考查点(一)秦汉地方行政制度考法研究1(2017全国乙卷)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2(2016全国丙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15、,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汉代对秦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关系。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B项符合题意。汉初推行被称为“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故排除A项。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D项。答案 B深化理解综合认识“汉承秦制”1含义两汉时期,基本上沿袭
16、秦朝的制度,只在局部微小调整,史称“汉承秦制”。2主要表现(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2)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改为“中朝”和“外朝”,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使三公无实权。(4)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秦朝虽有选官制,但很不完备,西汉建立一套“察举”和“征辟”的选官制度,东汉继续推行。(3)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将秦朝的御史台发展为刺史制度,全国分为 13 州,每州置刺史,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5)承
17、袭秦朝的上计制,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和控制;承袭秦的田租、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6)在货币使用上,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继续使用圆形方孔钱。3评价(1)“汉承秦制”有利于两汉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有利于地主阶级的专政。(2)它既稳定了汉朝初年的统治,又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起了一定作用。考查点(二)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完善考法研究3(2016全国甲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
18、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4(2014全国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自皇帝制度建立以来,为了突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即以“天”的儿子自居,并举办祭天大典来强化这种伦理关系。在此背景下,官员、百姓也通过各种方式祭拜自己的祖先,以此维护社会秩序,故正确选项为B项。答案 B深化理解董仲舒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屈
19、民而伸君(法家)神化皇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阴阳家)无为而治:天为百神之大君,覆育万物,以无为而治思想阐释三纲和治国之道等(黄老道家)发展 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等实行仁政:限田、薄赋、省役、防止暴政等道德修养:五常(仁义礼智信)继承 孔孟之道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方法论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的成分。而汉代儒学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完全沦为统治者的思想工具。考查点(三)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和影响考法研究5(2014全国大纲卷)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
20、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到商人“假两千石”“倡乐”“奢侈”等信息可知,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受到现实(商业发展)的挑战,故本题选择D项。A项说法错误,封建社会抑商政策一直没有发生改变;B、C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 D6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入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 阅读材料分析,商人有市籍,商人及家属不得以私名占有田地,目的是“以便农”,所以答案为D项。不
21、准商人占有田地,不属于商业经营范围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商人不能做什么,不是户籍问题,排除C项。答案 D深化理解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1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1)经济目的: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满足国家政权积累财富的需求。(2)政治目的:保障国家安全(保证兵源),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2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1)积极影响它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为了让重农政策得到顺利实施,封建统治者采取强制干预的手段进行“抑商”,这样就让农业得到了稳定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国力。它是封建国家机
22、器运转的基石。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税收来源只能是农业,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之下,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不仅是一种经济政策,更成为一种统治政策,它对于封建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具有很大的意义。它促进了小农经济的繁荣。重农抑商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也避免了土地兼并现象,让商业资本很难向土地渗透,从而让个体小农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稳定,这样便促进了古代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的繁荣现象。(2)消极影响该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时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让中国古代社会无法从经济中得到一个契机,把小农经济推向资本主义经济。使民主的价值规范缺乏历史的积淀。重农抑商政策的政治文化核心便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政
23、治思路,而现代的政治和封建传统政治文化根本区别在于民主的价值规范。使近代中国缺少宪政精神的积淀。重农抑商政策所推行的是君权至上的观念,这无疑让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文化在宪政精神上有所缺失。突破思维定式依据“材料说话”别忘了关注点(一)郡县制度的优势和弊端史学新研究新材料对于郡县制度,自古以来的思想精英们就对其进行着或是或否的争议,是之者占据着主流地位,称郡县制度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否则我们无法解释这种制度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否之者只居于末流,谓郡县制是适应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设需要的必然产物,虽然符合中国人对“大一统”理想的追求,对我国
24、历史的发展确实功不可没,但这种体制机制滋生的各种弊端特别是必然导致专制独裁的政治恶果,也是经2 000多年历史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当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依旧站在官方传统史学家的立场无视郡县制度的种种弊端而继续为其高唱赞歌了,应从国家和民族健康发展的大局来重新认识郡县制及其附带而来的问题。宋亚平郡县制度: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石历史发展与反思新视角传统史学研究在评价郡县制时主要是肯定其对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作用,而材料则揭示了郡县制推行过程中产生了种种弊端。新思维郡县制度的优势和弊端郡县制为新型土地占有关系的形成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郡县制为国家治理
25、由贵族政治模式向官僚政治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户籍制、监察制、考课制、俸禄制等等各项法规,也随着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与不断完善而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郡县制为实现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全国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或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郡县制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育与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由此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 优势 郡县制下,逼迫官员只顾上面脸色、不向下面负责,短期化、形式主义、官官相护逐成致命缺陷 郡县制紧紧围绕以君主专制为内核的中央王室即中央政府这个政治中心运转,很容
26、易形成“内重外轻”的模式,从而导致闭关自守、积贫积弱的格局 郡县制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充当了“基石”的角色,没有郡县制就很难建设中央集权,更无法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的政治局面 弊端 易错对对碰1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郡县制()A确保了皇权至上 B避免了地方割据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建立了官僚政治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原则,故A项错误;郡县制不能避免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秦朝起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故D项错
27、误。答案:C 2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B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C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解析:古代推行郡县制注重的是政治稳定而非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B项为宗法分封制所导致,故B项错误;过于重视中央集权必然会造成对地方分权的忽视,故C项正确;国家统一是民族发展的必然和前提,故D项错误。答案:C 关注点(二)西汉时期盐铁官营政策的利与弊史学新研究新材料汉武帝时期的桑弘羊(前 152前 80 年)推行盐铁官营政策
28、,该政策“从财政上支持了武帝的文治武功,对西汉王朝的强盛起了重要作用”。但盐铁官营随后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官衙生产效率低下、质次价高、强卖强买等,百姓怨声载道,终于在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 81 年),诏令郡国推荐贤良文学与桑弘羊展开辩论,以讨论盐铁官营等政策,“问民间所疾苦”,史称“盐铁会议”。随着桑弘羊在这场辩论中的失败,盐铁官营政策也告一段落。王玉盐铁官营政策分析(上海社科院)新视角高中教材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营和国家专卖制度主要持肯定态度,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维护了中央集权。而材料则指出盐铁官营政策产生了诸多弊端。新思维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政策,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
29、效,但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 中央直接掌握社会的经济命脉,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打击了豪强富商,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 遏制了富商大贾生产盐、铁的可能,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积极作用 该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经济垄断,这一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生产盐铁的地方距离农民生产生活太远,运费成本高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产品价格贵、质量差,政府强卖强买,样式和规格单一给广大贫困农民带来很多困难和不便 消极后果 易错对对碰1西汉初年,“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
30、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针对这种现象,西汉政府采取的措施是()A重农抑商 B官营专卖C轻徭薄赋 D劝课农桑解析:题干可知“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即冶铁、煮盐。结合所学,汉朝为打击豪强贵族、富商大贾的势力,政府实行了盐铁官营政策,故B项正确。答案:B 2汉武帝实行莞盐铁(莞即管),结果“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淡食”。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A战乱不息,破坏社会经济B土地兼并,导致民生困苦C盐铁官营,影响社会民生D重农抑商,违背历史潮流解析:材料中并未提到战乱,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盐铁和农民生活,并未提到土地兼并,故B项错误;据材料“汉武帝实
31、行莞盐铁(莞即管)”和“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褥,土覆淡食”可知盐铁官营,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重农抑商,故D项错误。答案:C 关注点(三)汉代没有真正做到罢黜和独尊史学新研究新材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帝国确立主导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是政治“大一统”的必然结果。但统治集团的标榜、口号是一回事,而其政治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不仅武帝本人没有真正做到独尊与罢黜,武帝之后,儒学也未获独尊,百家也没遭致罢黜。整个汉时乃至历代所有帝王君主,其治国施政的策略和手段一贯都是王霸兼用、儒法并采的,儒术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其实际所起的作用。余治平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虚与实论汉帝
32、国主导意识形态的最初确立新视角传统观点认为,汉帝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统一。材料则指出汉代在实践中并没有真正做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思维封建统治者在选择和确立指导意识形态方面,只允许是一元的,不应该也不能是多元的。于是,汉代将儒学作为帝国的指导意识形态,并作为其维系统治的标榜与旗帜。但统治者在进行具体的政治实践时,根本没法也没有必要只恪守一门一派的政治路线。1百家罢黜非常有限史记龟策列传说:“至今上即位,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仍将儒者视为诸家之一,并列论述,用相同的标准评说是非得失,甚至,对道家的
33、崇尚远过于儒,并没有受到来自官方的责罪。作为两代“领校秘书”的刘向、刘歆父子,更是“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汉书楚元王传刘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也没有将儒家经典特立独行,而只作为百家之一来看待。2治国施政“儒表法里”儒学一尊,在一定意义上似乎已经成为服务于政治统治、赢得民众信任的标榜、旗帜与口号。史记封禅书直接指出了尊儒的目的是:“颇采儒术以文之”,可谓一语中的。用儒只不过是装点门面、粉饰太平,而骨子里所渗透着的则是法家的思想精髓。汉元帝见父皇用人“多文法吏”,并且还“以刑名绳下”,曾建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而宣帝则意味深长地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
34、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非古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汉书元帝纪)法家思想几乎或隐或显地贯穿于两汉政治的始终。不仅是汉时,几乎历代所有的帝王君主,其治国施政的手段都是“儒表法里”。王霸兼用,儒道并采,是通行法则,是一贯的策略和方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几乎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独尊儒术”。3任用人才兼取众家推行罢、尊运动的汉武帝本人在用人方面并没有只依于儒学一家,群臣当中不乏黄老与法家之流。“学黄老言”、“好清静”的汲黯,官至主爵都尉,位列九爵,根据汉书,张汤、桑弘羊等法家人物以及“不学亡术、暗于大理”的霍光一直受到重用。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尽管“其是非
35、颇缪于圣人”,但仍相继被拜为“太史令”。易错对对碰1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其思想主张()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解析:材料认为“君王受命于天”与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天人合一”体现了汉代儒学对皇权制约的一面,与强调君权至高无上不符,故B项错误;君权神授的思想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至高无上的特点,为专制皇权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皇帝对人民的绝对权力,未提及人民的态度问题,故D项错误。答案:C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其后汉宣帝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种状况表明()A汉武帝的政策不再适应现实的需要B汉宣帝继承了汉武帝的治国方略C以德治国对汉代政治没有任何影响D周代政治制度对汉武帝的影响大解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是外儒内法,汉宣帝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也是强调儒法并用,与汉武帝的政策本质是一样的,故B项正确。答案:B “跟踪强化训练”见“跟踪强化训练(二)”(单击进入电子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