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史体系(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时期轻松“块”读 1原始社会与夏、商、西周时期一、原始社会文化 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商业 手工业 农业 经济 政治 传说中的黄帝和尧、舜、禹时代,政治权力的传承实行禅让制,即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神农传说:创制原始农具耒耜,教民众耕作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作物栽培:南稻北粟土地制度: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纺织业:纺织原料最初用的是葛和麻,中国已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青铜制造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出土有小件青铜器,说明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陶瓷: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出现原始的绘画和刻画符号,同时出现原始舞蹈二、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和商朝商朝 夏朝
2、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启了王位世袭制。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实行内外服制度,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遇事必定要占卜,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2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与宗法制特点 内容 保证贵族特权利益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目的 宗法制 分封制 项目 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给诸侯;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诸侯拱卫王室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诸侯享有较大的独立性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各子再分封联系 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以及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作用 随着分封制的瓦解而瓦解,但其影响延
3、续至今 春秋时期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瓦解 宗法制 分封制 项目 保证贵族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和纽带(2)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3夏、商、西周的经济(1)农业商周时期掌握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等技术 刀耕火种,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主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
4、犁 土地制度 经营方式 耕作技术 耕作方式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井田制,土地属于国家,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剥削和奴役,其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2)手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夏、商、西周时期由官府垄断。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商朝时烧出原始瓷器 纺织技术 陶瓷技术 冶炼技术(3)商业的发展: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周朝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出现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西周晚期出现铁器学考
5、对接考后的高考题,不仅是让你做的,更多的是让你品的1(2016全国丙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析:题干给出的是与商代相比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的特点。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是对商代甲骨文的继承与发展,故A 项排除;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述的是个人功绩,追颂祖先功德,希望子孙保用,可见青铜器仍是家庭传承的重器与礼器,故排除 C、D 项,正确项为 B 项。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
6、其中重视历史传承与历史记录是一个重要方面,重史传统在中国的文化与政治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本题利用历史材料,追溯了重史传统形成的渊源,使考生不但深化了对青铜文明与中国文字形成历史的认识,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对教材知识理解的高度。答案:B 2(2014全国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C陕西D山东解析:题目以商周时代的政治制度为考查范围,以周代分封制及分封制的文化影响为立足点,设置问题情境,以周代“雅言”最早起源地作为考查内容。命题者假定考生并不知道这一问题的准确答案,但通过“周代分封制”“周礼
7、”,提示周代“雅言”出现的时代与背景。西周政治中心区域在今陕西,河北、山东、河南均是周代封国所在地,这是考生应有的知识,因而判定正确答案为 C 项。答案:C 3(2010全国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解析:本题立意为综合考查历史地理知识,深度了解重要历史概念。分封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与现代政区地理知识来解答问题。C 项山东的简称是鲁,山西的简称是晋,其简称都是源自西周封国国名。其他选项中省份简称都不是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答案:C 备考提醒秦朝建立后,分封制被郡
8、县制所取代,尽管在西汉、西晋甚至明朝,统治者仍实行分封,但分封制作为一种主要的政治制度已经被郡县制所取代。轻松“块”读 2春秋战国时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春秋时期的形势小宗取代大宗 王室衰微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西周时期结束,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崛起和国君王室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此时演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诸侯的争霸和改革 在齐国,管仲对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即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土地的
9、好坏和产量征实物税;还有鲁国实行的“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但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仍然发挥作用。进入战国,废除世卿世禄制便成为变法的根本任务2战国时期的形势各国变法 战国时期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进行变法,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 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著名的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其中以商鞅变法收效最为明显3.秦灭六国经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它先后消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
10、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选修融会穿插选修,不仅是让你记的,更多地是帮你还原历史场景的 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秦国落后于六国,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任用商鞅实行变法。2内容(1)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上:奖励军功;普遍推行县制;颁布法律;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制度。(3)思想上:“燔诗书而明法令”。3评价和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改革,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1农业生产的发展(1)井田制被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形成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的
11、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春秋前期,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宣布“除井田,民得卖买”,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2)生产工具和水利设施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木、石制的农具。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等。(3)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产生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小农经
12、济可以使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特点个体之间很少有交往和合作 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落后性 脆弱性 封闭性 稳定性 分散性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长期存在的原因绝大部分土地被地主阶级占有,农业生产工具落后,生产能力低下,生产规模小,由此只需简单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便可再生,不断的战乱也为小农经济的再生提供了条件 社会生产条件的限制 国家政权的干预 小农经济自身的优势 小农经济的经济结构的自给性
13、很强,有保守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各封建王朝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限制土地的占有和兼并,重农抑商,限制商品经济的流通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兴起。小农的家庭手工业生产也十分普遍,“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下,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主。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有很少一部分也会进入市场。3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1)私营商业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在经营商业中发家致富,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2)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早期商业的发展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但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
14、起。商鞅为政,奖励耕战,实施了一系列重农抑商措施。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重本抑末,一是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二是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国家独占山泽之利,实行盐铁官营。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与科技1百家争鸣(1)含义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2)背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
15、使井田制走向瓦解,推动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总的方面 教育上 政治上 经济上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教育的兴起2诸子百家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等级观念,获取精神自由 庄子 老子 仁义,王道,性恶论,“君舟民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荀子 孟子 孔子 道家 儒家 主要观点 代表 派别“仁”为核心,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万物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墨子 墨家 韩非子 法家 主要观点 代表 派别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张以法治国兼爱、
16、非攻、尚贤、节俭选修融会穿插选修,不仅是让你记的,更多地是帮你还原历史场景的 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主要贡献(1)政治思想仁:基本含义是“爱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礼:“克己复礼”“正名”。中庸:用其协调“仁”与“礼”的关系。(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2历史评价(1)对中国: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象逐渐被神圣化。(2)对世界:亚洲许多国家接受儒家文化;儒学传到西欧,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3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1)相似之处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六经是诸子之源,诸子是六经之流。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各家虽歧见百
17、出,但都源出自又统纳于“道”这个终极概念。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要将社会从混乱无序之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的精神。(2)不同之处道家 墨家 法家 儒家 以现实伦理为主要关怀对象,以“仁”为其思想核心,“礼”为行为规范,“义”为价值标准,“智”为认知手段,其学术导向则是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指归,因而表现出复古守旧的特性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以现实的社会结构为主要关怀对象,提出了“法”“术”“势”等一系列规范社会生活及行为准则的观念身体力行,在对原始天道观改造过程中,形成独具个性的“天志”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节用
18、、节葬、非乐、兼爱、非攻、尚贤等一系列的观点,具有平等色彩以“无为”为本,形成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强调个体价值与精神的自由,力图逃离现实的混浊,求得精神的自由和超越4.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学技术指南针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早在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哈雷彗星的记录。战国时期的石氏星表记载了已测定的一百多颗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表。春秋时期已出现九九乘法口诀,至迟春秋末期已发明度量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数法。(2)文字、文学和艺术战国楚帛画人
19、物龙凤图,造型准确,墨线细若蚕丝 距今约3 000年的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绘画艺术 楚辞 诗经 甲骨文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 500 年的诗歌,共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离骚是其中的名篇,表达了诗人遭遇不平之后的哀愁和对楚国与人民的热爱,以及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愤慨学考对接考后的高考题,不仅是让你做的,更多的是让你品的1(2017全国甲卷)如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
20、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题目既涉及古代历史,又涉及地理学科中的商业区位因素,充分体现了跨学科的特点,体现了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兴起,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商人,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由图片可以看出,“陶”位于济水之滨、“曹鲁之间”,水运交通便利,区域位置优越,因而促进了商贸的发展,A 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争霸战争”,且争霸战争不利于经济的交往与商贸发展,B 项错误;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C 项错误;
21、“城市规模扩大”在材料中没有涉及,D 项错误。答案:A 2(2017全国丙卷)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解析:中国汉字的演变,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其总体趋势是由图画到符号,由繁到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以汉字的发展演变切入命题暗含了时下重视传统文化的热点问题。从西周到战国,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文字被更频繁的使用。繁琐的文字不便书写,于是汉字由“
22、图画繁琐”逐渐向“抽象简化”演变,故 A 项正确。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书写材料变化不大,排除 B 项;各国变法与文字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 C 项;D 项发生在秦灭六国之后。答案:A 3(2015全国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题干提供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常见的现象:儒家学者在批评现实政治时,以三代“圣世”作为对现实的评判标准,以尧、舜作为专制君主的榜样。据此设计了四个选项,要求考生加以辨析。孔子崇尚周代礼制,先秦及秦汉法家人物对儒家进行批评
23、,经常指其“复古”、“厚古薄今”,但儒家的精神实质并非返古,而是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政治与社会的追求,这影响了后来儒者的价值观念。历代儒者引以为批判现实依据的“三代”圣君,以及传说中的尧、舜,都只不过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可“复”,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历代统治者调整统治策略,有利于政治与社会稳定。儒者批评现实政治,自然是要求变革,因而 B、D 两项不正确。同时,教材中有关汉代董仲舒、宋代理学的知识,都可以说明儒学在适应现实过程中不断发展,因而A 项亦不正确。正确答案只能是 C 项。答案:C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高考对该知识点的考查角度有:从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突出考查儒、道、法、墨四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从社会转型、思想演变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以具体的案例或图文资料为切入点,考查儒家的民本思想以及儒家的义利观对后世经济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影响。解题时,明确了高考考查角度,再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备考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