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包括_、水、岩石、_、土壤、_等。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_、_和 岩石圈物质循环等。各要素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 相互联系的_。大气 生物 地形 水循环 生物循环 整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的能力。(2)过程:主要依赖于_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 的性质保持_的能力。有机物 光合 稳定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意义:保证自然
2、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 境_的重要表现形式。整体性 探究1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问题探究】结合下图,探究分析下列问题。(1)据图总结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包括哪些?并解释各自含义。提示:循环类型含 义_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生物循环_ _从岩浆到各类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过程水循环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岩石圈物 质循环(2)各要素是如何联系的?提示:不同的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各地理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探究总结】三大物质循环的比较 水循环生物
3、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环 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分解作用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再生循环 简图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意 义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塑造地表形态促进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的流动、转化;联系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自然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递【拓展深化】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探究训练】1.下图为“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读图,
4、回答(1)、(2)题。(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A.B.C.D.(2)此图可以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单向的 A.B.C.D.【解析】(1)选D,(2)选A。第(1)题,人类向大气排放过量的温室气体,而森林遭受破坏,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全球变暖。第(2)题,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循环流动,而能量则是单向流动。2.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
5、(2)题。(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A.B.C.D.【解析】(1)选A,(2)选D。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第(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补偿训练
6、】下图是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烧化石燃料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2)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A.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B.大气环流 C.洋流流动 D.水循环【解析】(1)选B,(2)选D。第(1)题,目前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第(2)题,在水循环的一系列过程中,通过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和植物蒸腾等各个环节,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
7、量交换。探究2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问题探究】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玉树州西部,该区域气候 恶劣,自然条件艰苦,人类无法长期居住,被誉为“世界 第三极”“生命的禁区”。然而正因为如此,给高原野 生动物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成为野生动物的乐 园。藏羚羊是本区域野生动物的主要物种,从数量到分布区域都明显大于其他物种。藏羚羊的数目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1)藏羚羊的数目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该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哪一种功能?提示:平衡功能。(2)人类栽培绿色植物,获取农产品,主要是利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哪种功能?提示:生产功能。(3)平衡功能和生产功能是单个要
8、素的功能,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功能,而不是单个要素的功能。【探究总结】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形成 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举例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探究训练】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
9、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这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这是由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据此回答(1)、(2)题。(1)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准确的回答是()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水的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2)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解析】(1)选D,(2)选D。第(1)题,由恐龙时代到恐龙 灭绝,说明这期间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地 理环境是由众多地理要素构成的,因而可以推断中生代 后期,使环境恶化的不仅仅是气候或
10、植物等单个要素,而应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明显变 化。第(2)题,地理环境的功能表现为生产功能和平衡 功能,据此可排除选项A、C。在无人类干扰时,生态系 统得以持续和动态发展,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探究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问题探究】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 为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古代黄土高原山地 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 本植物很茂盛。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 恶化,特别是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这主要是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使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另外,因建筑和燃料用
11、材,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为缩小。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1)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地表特征是什么?是哪种外力作用造成的?提示:地表沟壑纵横。是流水的侵蚀作用造成的。(2)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土壤肥力有何影响?提示:表层土的流失导致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3)人类哪些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了该地水土流失的加剧?提示:砍伐森林、过度农垦导致自然植被破坏。(4)水土流失是哪些因素的统一变化过程?提示:是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探究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1)警示。从空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地理环境处
12、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正是由于农牧过渡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了植被,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2)人类应采取的措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
13、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作出综合评价。【探究训练】读下面关联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所代表的分别是()A.植树种草、降水增加、洪涝减少 B.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洪涝减少 C.毁林开荒、降水减少、洪涝增多 D.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洪涝增多(2)该示意图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差异性 B.稳定性 C.整体性 D.地带性【解析】(1)选B,(2)选C。第(1)题,读图,图中使地下水补给增多,应是植树种草,下渗能力增强。是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少,河流泥沙含量减少。径流平稳,河流泥沙含量少,河道淤积少,所以代表洪涝减少。第(2)题,该示意图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14、整体性,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各要素是相互制约,紧密联系的。不能体现差异性、稳定性、地带性。【补偿训练】咸海曾是全球第四大内陆湖,位于哈萨克斯坦和 乌兹别克斯坦之间,水源主要来自中亚地区的阿姆河与 锡尔河。一些专家认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两河 沿岸地区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和水稻,导致灌溉用水量 远远大于补给水量,引发咸海水量锐减。相比多年前基 本稳定的常态水量,咸海如今已“缩水”90%。水量减 少,致使盐碱析出,侵蚀裸露的湖床,干涸后的湖床几乎寸草不生,生态平衡破坏,咸海出现荒漠化。(1)结合材料分析该湖泊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 _,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15、(2)40多年前,图甲中A城市曾经是咸海沿岸一个繁荣的港口,也是著名的渔港,年产鱼量可达2万吨,但是从 20世纪80年代开始,整个湖区的商业捕捞就基本上终止了,试分析其主要原因。(3)以上案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特征。【解析】第(1)题,由图易知,湖泊面积不断减小。分析其原因可从咸海所处位置、气候,以及材料中“灌溉用水量远远大于补给水量,引发咸海水量锐减”等方面分析。第(2)题,随着咸海补给水量锐减,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鱼虾大量死亡。第(3)题,咸海的例子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答案:(1)湖泊面积不断缩小 本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沿河发展农业,大量引水灌溉。(2)入湖淡水补给不断减少,该内陆湖蒸发强烈,湖水盐度不断增大,环境恶化,鱼虾大量死亡。(3)整体性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