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
2、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3、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部分包含两个陈述对象,前
4、一句是“贾谊”,后一句是“吴廷尉”。“为河南守”的主语是“吴廷尉”,二者不应断开,据此排除 A 项。“召置门下”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且“甚幸爱”的主语应是承前省略的“吴廷尉”,故应在“门下”后断开,据此排除 B 项。“于郡中”应作“闻”的后置状语,故二者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 D 项。故选 C。答案:C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
5、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 项,“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说法错误,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儒家”。答案: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
6、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居顷之”,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答案:C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译文:(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译文: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7、(1)短:指出别人的短处,说别人的坏话。专:一味。擅:独揽。纷乱:使变得复杂混乱。(2)数:多次,屡次。或:代词,代人或事物,可译为“有的”。稍:渐渐,逐渐。削:削减。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参考译文】贾生名谊,是洛阳人。十八岁时,因为博通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宠幸喜爱。孝文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同乡,并曾跟随李斯学习,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
8、廷尉就说贾谊年纪很轻,非常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孝文帝征召贾谊担任博士。当时贾谊二十多岁,是博士中最年轻的。每次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不能说出什么,贾谊却能一一对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才能比不上贾谊。孝文帝很喜欢他,对他越级提拔,一年之内(贾谊)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天下和平融洽,就应该改定历法,改变车骑、服饰等物品的颜色,制定法令制度,确立官职名称,振兴礼乐,于是他一一详细起草准备上述各项仪式法度的草案,色彩崇尚黄色,官印字数采用“五”,确定官职名称,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孝文帝刚刚即位,谦虚礼让,没来得及实行。各项法令的
9、修改审定,以及列侯都住到自己的封国去,这些主张都是由贾谊提出来的。因此孝文帝提议想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绛侯、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恨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因此孝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便任命贾谊做长沙王太傅。贾谊向孝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等到渡过湘江时,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三年。这之后一年多,贾谊被皇帝召见。当时孝文帝正在接受神的赐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谊)。孝文帝因为对鬼神的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因此详细地说明了这里面的道理。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听得入神,移坐向前。接见
10、之后,(孝文帝)说:“我很久没见到贾谊了,自认为超过了他,现在才知道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孝文帝)让贾谊当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的祸患自此兴起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孝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感伤自己做太傅不称职,哭泣了一年多,也死了。1选材特点近年来,全国卷选文比较单一,都是人物传记;出处以宋史明史后汉书为主,选文长度 750 字左右,文章通俗易懂,是典型的浅易文言
11、文。2试题形式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设 4 道题,三道选择题和一道翻译题,选择题第一道选“正确”项,其余选“不正确”项。3考查重点(1)考查的重点是断句,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概括分析和翻译,2019 年继续加强对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充分体现出高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2)文言虚词和句式不再单独设题,但在翻译和断句中包含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考查,应引起高度重视。学案 14“三标志”“两步骤”,突破文言文断句题一、“三标志”选出正确答案类型示例前后都可停顿的词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等)从语法的角度判断它们是作主语还是作宾语,主语在前停顿,宾语在后停顿一般需在其前面停顿敬谦辞(如
12、君、公、卿、窃、愚等)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如吾、余、尔、汝、彼、斯等)疑问词(如谁、孰、安、胡、岂等)一般需在其后面停顿对话词(如曰、云等)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博措闲雅,殆尽其妙。(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B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C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
13、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D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本段的大意是魏舒身材俊美,但是不像一般人那样行事,年少时特别会射箭,每次打猎收获都很大,后来给将军钟毓当随从,每逢将军组织射箭活动,他只负责计算射箭成绩,后来碰到朋友少,让他参加比赛,结果技惊四座。据此,可先断后两句;魏舒名舒,最后一句可据此断开;将军钟毓名毓,在这个字前断,也肯定没问题;再看“工射”一词,可断定与射箭有关,据此可断开三、四两处有关打猎的句子,最后确定第一处。答案:B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成基命,字靖之,大名人,后避宣宗
14、讳,以字行。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历司经局洗马,署国子监司业事。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坐私书事,将置重典。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自辰至酉未起。帝意解,得遣戍。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八年卒于家。赠少保,谥文穆。(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
15、/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解析:作答时注意把握专有名词和谓语动词等。这句话中的专有名词“逢申”“基命”“帝”“首辅”“延儒”等,判断这些专有名词前后的动词,以此判断词语在句中的成分。比如“帝”,前有动词短语“下狱拟戍”,后有动词“以为”,分析语句的意思可以看出,“帝”不能作“下狱拟戍”的宾语,而是作“以为”的主语,由此可以判断第一个“帝”前一定要停顿,故
16、排除 B、D 两项。这句话中有动词“劾”“委”“逐”等,比如“劾”,主语应该是“逢申”,宾语是“基命”,故“基命”后应停顿,排除 A。答案:C【参考译文】成基命,字靖之,大名人,后来因为避宣宗的名讳,以字行于世。万历三十五年,考中进士。历任司经局洗马,代理国子监司业事务。成基命性情宽厚仁慈,每件事情都能顾全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因为密信一事,将要被处以重刑。成基命极力营救,皇上不听,他就长时间跪在会极门,说:“祖宗立法,真正的死罪还三次审问上奏,哪有在诏狱被审讯一次就立刻处以极刑的?”从辰时到酉时他都没起来。皇帝内心缓解,他们得以被遣送戍边。李逢申起初弹劾成基命,后来因为大炮爆炸下狱被
17、拟戍边,皇帝还以为处罚轻,也因为成基命进言得以按照原来拟定的罪处理。成基命刚做首辅几个月,皇帝打算把朝政委任给周延儒,于是他就被周延儒的党羽排斥。崇祯八年,在家中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穆。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断句时,应注意以下 5 类虚词: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请、敬句尾语气词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耶、与(欤
18、)、邪、乎;感叹句末尾:哉、夫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另外,“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特别提示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
19、“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4)“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请用“/”给下列文言语句断句。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选自游褒禅山记)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句首语气词“夫”,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而”“故”。本语段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答案: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20、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节选自宋史沈焕传,有删改)注 长贰:指官的正副职
21、。言路:指言官。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B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C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D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解析:先通读语段,然后再比较各选项。比较四个选项,第一个“乎”是句末语气词,所以其后可以停顿;但是第二个“乎”相当于介词“于”,所以后面不能停顿,排除 B、D 两项;比较 A、C 两项,“耻也”是一个完整的句
22、子,所以在“耻”前停顿,排除 C 项,选择 A 项。答案:A【参考译文】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乾道五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被召为太学录,因为他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求学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太学中的正副长官及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次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有人劝他姑且谋求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道与职有能够分成两个吗?”后援引孟子的话:“在朝廷做官却不能实行大道,这是可耻的。”言官认为是讥笑自己,请求贬黜他,(沈焕)为官才八十天,被调任高邮军教
23、授而离京。1.文言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类型示例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构成的句式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 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式“如何”“况乎”等2.整句文言文一般都比较注重语句的整散结合,特别是整句部分,往往使用对偶、排比、顶真的修辞或者使用对举、对比的手法等。断句时,可以通过这些内容来判断断句点。如: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这段话中,第一句,用了“他日”“今兹”对比;第二句,用“杨意”“钟期”的事例对举。
24、断句时,考虑这些内容,就比较容易判断出断句点。请用“/”给下面文言文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选自明王守仁观德亭记)这段话的末尾有两个“德”字连在一起,这种情况一般要断开。从第二个“德”字到结尾,“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很明显是结构为“者也”的判断句式,判断句中问的“者”,表示判断内容和被判断对象之间的停顿,必然要断开。另外,第一句“内志正”“外体直”结构一致,词性相对,这也应该断开。答案: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1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晏平仲婴者
25、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B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C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D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26、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句的大致意思,二是抓住句中的文言句式标志词。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者”“也”后面应断开,可排除 A、B 两项;“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引进主动者的被动句,后面应断开,可排除 D 项。故选 C 项。答案:C【参考译文】晏平仲(晏子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名婴,是莱州夷维人。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他)辅助齐国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有话问到他,他就直言回答;无话问到他,他就
27、正直地做事。有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的,他就遵从政令行事;不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的,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名扬诸侯。2(2017天津卷)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C才高而不尚
28、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此题的断句标志,可主要根据句式的对偶关系来考虑:“才高”相对“口辩”,“苟作”相对“谈对”,于是可知“苟作”和“谈对”之后都应断句。再根据动词来判断:动词“非”的宾语“其人”后应断句。故选 C 项。答案:C【参考译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辞别老师而
29、去专门研究学问,王充一写出文章,大家都觉得惊奇。他所读的文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二、“两步骤”选出正确答案文言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 68 处停顿,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2017全国卷)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
30、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
31、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步骤操作演示第一组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第二组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
32、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步骤操作演示先排除一组第二组的两个选项在“叔父”与“混”中间,都断开作了停顿。通读语句后会发现,“所继叔父”说的是与“谢弘微”的关系;“混”是“所继叔父”的名,属专有名词。也就是说“所继叔父”是用来修饰“混”的。因此二者之间不该有停顿。据此,我们可以排除B、C两项,只剩下A、D两项了再排除一项第一组的两个选项有两处停顿不同,即A项在“方成”后有停顿,D项在“方成”前有停顿,“佳器”后有停顿。比较两个选项后可知,A项的“佳器有子如此”之说无论从语法还是句意上分析,“佳器有子”都讲不通。再 者 结 合 上 文 来
33、 看,“有 子 如 此”的 主 语“你”(即谢思)省略了,所以在“佳器”后、“有子”前应该有停顿,即“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至此可以排除A项,确定答案为D项答案:D阅读文言文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B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
34、/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C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D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解析:根据选项断句差异可先分两组,即 A、D 两项为一组,B、C 两项为一组。再分析断句情况逐级排除。“仲刚”“海寇邵宗愚”均为名词,且“仲刚”作“杀”的宾语,“海寇邵宗愚”作“陷广州”的主语,所以“仲刚”后面必须断开。据此可排除 A、D 两项。“走之”意为“使他们逃走”,应是“以兵破”的补语,所以“以兵破走之”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 C 项。答案:B【参考译文】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十四年,同县之人王成、陈仲玉发动叛乱,何真到元帅府状告他们。元帅收受了王成、陈仲玉的贿赂,反而抓捕何真。何真逃走居住在坭冈,带兵攻打王成,没有成功。过了很久,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占据了惠州。何真攻打黄常,黄常逃走,何真杀了王仲刚。海寇邵宗愚攻陷广州。何真带兵击退他们,夺回了广州城,他被提拔为广东分省参政,不久又被提拔为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