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习目标 1.知道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结合实例,认识内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2.知道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结合实例,认识外力作用及其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提升地理实践力。3.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岩石间相互转化的条件;理解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地理意义。4.运用图像及示意图,了解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一、内力作用|教材初探|阅读教材第1819页内容,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分类、表现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来自 。(2)分类。可以瞬
2、间改变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如 。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的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 火山喷发和地震(3)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指岩石圈因受 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其特征如下:基本形式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 岩层变化 岩层发生水平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 岩层发生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 对地表的影响 地面 。大陆漂移 抬升和沉降 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 ,这一过程称为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 质 作 用:岩 石 受 温 度、压 力 等
3、 因 素 的 影 响,其 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喷出地表 成分、结构 高低不平|迁移应用|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b.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滨的3根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c.19
4、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隆隆作响,地面隆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矗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答案:a、b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地壳运动造成的,c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岩浆活动造成的。(2)推测a、b现象发生的过程。答案:a现象发生的过程:该地存在地壳上升运动,水域地区生长的螺蚌,随着地壳上升,连同旧日之土演变为山地、岩石。b现象发生的过程:那不勒斯海滨先是处于下沉运动之中,3根大理石柱部
5、分沉入海水中,被海生贝壳动物蛀蚀;之后那不勒斯海滨又处于上升运动之中,大理石柱重见天日。(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答案:有的地表形态变化很快,演变过程在较短时间或瞬间完成,比如材料c;有的地表形态变化极其缓慢,演变过程需要漫长的地质年代,比如材料a、b。|过程评价|1.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A.变质作用 B.火山爆发 C.地壳运动 D.岩浆活动 解析: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火山活动影响范围小,都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答案:C 2.下列风景名
6、胜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黄河壶口瀑布 B.华山西峰绝壁 C.广西桂林芦笛岩溶洞 D.海南天涯海角沙滩 解析:黄河壶口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华山西峰绝壁是断层,属于内力作用;广西桂林芦笛岩溶洞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海南天涯海角沙滩是海浪堆积作用形成的,属于外力作用。答案:B 二、外力作用|教材初探|阅读教材第2021页内容,明确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塑造地表形态的方式、表现形式及作用。(1)能量来源: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 。(2)塑造地表形态的方式:。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3)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形式 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
7、、水、大气、生物等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 、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侵蚀作用 对地表进行破坏 搬运作用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 风化或侵蚀的产物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堆积作用 随着流速 、风力 或者冰川融化等 被搬运的物质逐渐 。破碎崩解 降低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 沉积下来 减小(4)对地表的影响。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基本过程。在不同的地区,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 。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地表形态是 共同作用的结果。地
8、表形态 平缓 内力和外力|迁移应用|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 鱼龙是古代海洋中成功进化的一种脊椎动物,是海洋鱼类的劲敌。在19641968年,我国科学家在对喜马拉雅山脉考察时发现了许多鱼龙化石。材料二 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魔术师,有时它会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下图为巴尔干半岛“猫咪”山图。(1)根据化石特征,可推知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曾经是怎样的环境?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属于内力作用的哪种表现?答案:海洋环境。地壳运动。(2)在“猫咪”山的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关系是什么?答案:“猫咪”山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们是同时进行的。(3)塑造“猫咪”山的外力作用主
9、要有哪些?答案:塑造“猫咪”山的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过程评价|下图是我国著名的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虎跳峡 半月湾沙滩 鸣沙山 黄河三角洲 1.下列关于图中四种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是堆积作用形成的 B.都是侵蚀作用形成的 C.虎跳峡主要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 D.均位于我国季风区 2.图中景观的形成,没有涉及的外力作用是()A.风力堆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海水堆积作用 解析:虎跳峡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半月湾沙滩是由海水堆积作用形成的;鸣沙山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位于我国非季风区;黄河三角洲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答案:1.C 2.C
10、 3.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抬高 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 C.地球上的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 解析:外力作用中的堆积作用会使地面变高。答案:A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材初探|阅读教材第2224页内容,明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的分类。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 三大类。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而成。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 冷却凝固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风化、侵蚀作用,逐渐
11、成为砾石、沙子、泥土等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 而成。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压实、固结(2)三大类岩石转化。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 A侵入岩,B喷出岩,C ,D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环节 ,压实、固结,变质作用,。沉积岩 变质岩 熔化 冷却、凝固(3)三大类岩石的常见岩石。岩石类型 常见岩石 岩浆岩 是最常见的火山岩;是最常见的侵入岩 沉积岩 按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有些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 。变质岩 页岩变质成为 ,石灰岩变质成为 。玄武岩 花岗岩
12、石灰岩 板岩 大理岩|迁移应用|阅读小岩浆的奇妙之旅,探究下面问题。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岩浆之家”。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就停了下来。亮亮没有停步,与其他同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动。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是怎么回事。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罢了。”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亮亮发现自己个头变小了,并随着风和流水往前运动了。亮亮边走边欣赏着地表美丽的风光。忽然亮亮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仔细一看,原来是晶晶。亮亮惊讶地问:“你是怎么到地表上来的?”亮亮和晶晶又
13、一起踏上旅程。不知道过了多久,他们觉得累了,便在一处低地停下来休息。不久,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停了下来,并且重重地压在自己身上。他们商量了一会儿,决定回家去,但怎样才能回到“岩浆之家”呢?这时身边一位“长者”笑着说:“要回家,你们还要经历一到两次大变化,而且还要具备一定条件才可行。”依照“长者”的指引,亮亮和晶晶终于回到了“岩浆之家”。(1)为什么同伴会说亮亮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了?亮亮还可以继续地表旅行的理由是什么?答案:岩浆喷出地表后,随着温度的降低,会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岩石会破碎,并在风、流水等外力作用下,发生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2)亮亮和晶晶在低地休息,伙伴
14、们重重地压在他们身上,这样会形成哪一类岩石?亮亮和晶晶又经历两次大变化才回到“岩浆之家”,这两次大变化是什么?答案:沉积岩。沉积岩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最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熔化,成为岩浆,回到“岩浆之家”。|过程评价|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1.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A.和 B.和 C.和 D.和 2.图中表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是()A.和 B.和 C.和 D.和 3.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变质岩能形成新的岩浆 解析:第1题,地壳中已生成
15、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变质岩。由图可知,表示变质作用的应是和。第2题,图中由岩浆岩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即和。第3题,由岩石圈物质循环可知,各类岩石要变为岩浆岩,都要先熔化再生成新的岩浆,即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答案:1.D 2.A 3.A 探究点一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例1】中国的黄土沉积被称为自然环境演变的一本“历史书”。有地质学家猜想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演变经历过由巨大湖泊到林木茂密再到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综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根据上述猜想推断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经历过()A.风力搬运风力沉积固结成土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
16、.流水搬运流水沉积固结成土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C.地壳下陷流水侵蚀流水沉积固结成土地壳抬升 D.风力侵蚀地壳下陷流水侵蚀流水沉积固结成土(2)人们发现在黄土部分分布区出现了泥层中夹杂砾石层的现象,关于其成因推断可信的是()A.某些年份气温升高,冰川搬运砾石沉降 B.某些年份风力强劲,搬运颗粒较大的石块 C.某些年份气候干旱,风化作用使岩石崩解 D.某些年份暴雨季节,山洪携带砾石沉积 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信息提取 推断结论 信息1 地质学家猜想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演变经历过由巨大湖泊到林木茂密再到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黄土高原地表景观变化先是由风力携带岩石碎屑物
17、质(风力搬运);遇地形阻挡风速降低,将这些碎屑物质沉降在湖底,形成深厚的湖底淤泥(风力沉积);后由于重力作用逐渐固结成黄土层(固结成土);然后地壳抬升,形成黄土高原;再进一步经过流水侵蚀,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信息2 黄土部分分布区出现了泥层中夹杂砾石层的现象 黄土沉积是由风力携带细沙等物质长期沉积而成,层理现象明显。而砾石层颗粒较大并夹杂在黄土层中,应是暴雨季节,强大的山洪携带砾石堆积而成 答案:(1)A(2)D 1.对地表形态起主导作用的力量。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共同作用是不断推动地表形态发展的动力。在地表形态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
18、为某一种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2.外力沉积规律。颗粒较大、密度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密度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堆积、海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 000多米,但目前其最高点实际只有8 848.86米。据此完成12题。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高山的作用是()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流水作用 2.喜马拉雅山脉的发展演变说明了()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 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19、外力作用则相反 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 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 解析:第1题,喜马拉雅山脉是内力作用形成的。第2题,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答案:1.B 2.B 3.读下图,图中一些珊瑚礁(岛)海岸,分布着由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形成这些沙滩的主要作用是()A.风化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解析:组成沙滩的物质是外力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的结果。珊瑚碎屑沙滩是海浪在向海回流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减慢,将大量的珊瑚碎屑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
20、的。答案:D 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完成45题。4.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412世纪,以侵蚀作用为主 B.1215世纪,以堆积作用为主 C.1519世纪,以侵蚀作用为主 D.19世纪至现代,以堆积作用为主 解析:第4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近现代以来,丙海岸一直向海洋推进,说明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第5题,乙处海岸线从公元4世纪以前至12世纪向海洋推进,以堆积作用为主;从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
21、答案:4.C 5.C 探究点二 岩石圈物质循环【例2】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岩石类型:A ,B ,C ,D 。(2)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F ,I ,J ,G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是指由岩浆到 再到 的过程。审题能力培养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和正确分析图中各物质的关系。解题时可按以下思路:答案:(1)喷出型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2)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熔化 冷却凝固 变质作用(3)岩石 新的岩浆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于岩浆。因此判断出岩浆是解读岩
22、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关键。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因此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其作用为冷却凝固。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形成。凡指向岩浆的箭头,其作用即为熔化,指向变质岩的箭头表示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的变质作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举例如下:此类图有很多变式,在判断时牢记以下“窍门”,便不难得出正确结论:(1)自岩浆始至岩浆终,且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岩。(2)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3)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熔化,形成岩浆。有三个箭头指向的
23、为岩浆。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1.图中B、D代表的岩石分别是()A.侵入型岩浆岩、沉积岩 B.沉积岩、侵入型岩浆岩 C.变质岩、喷出型岩浆岩 D.沉积岩、变质岩 2.图中表示的是()A.外力作用 B.变质作用 C.冷却凝固 D.熔化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不能导致的结果是()A.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B.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C.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的环境 D.通过大量输送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沉积物通过作用指向D,则可判断D为沉积岩,代表压实、固结;A喷出地表形成
24、E,则可判断A为岩浆,E为喷出型岩浆岩;B没有喷出地表,来源于岩浆,则B为侵入型岩浆岩。第2题,岩石圈有三大类岩石,D为沉积岩,B为侵入型岩浆岩,E为喷出型岩浆岩,A为岩浆,剩下的C只能为变质岩,则指向变质岩的箭头表示的是变质作用。第3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但不会改变大气运动。答案:1.A 2.B 3.D(一)内、外力作用的区别和联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着地表形态,二者既有不同点,又存在着联系,具体如下表所示:类型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区别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5、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削高填低,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联系 二者同时对地表形态的变化起作用;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二)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1.侵蚀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主要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 沙漠地区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使地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形成溶洞、峰林、地下暗河等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地区 冰川侵蚀 形成刀刃状山脊、多面锥体山峰、U形
26、谷等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地区 海水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2.搬运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主要分布地区 风力搬运“飞沙走石”在干旱、半干旱区作用明显 流水搬运“泥沙俱下”在湿润、半湿润区作用强烈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水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带 3.堆积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主要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山麓或高纬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河漫滩、三角洲等 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河流出山口处、河流的中下游和河流入海口处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干燥的内陆及其邻近地区 海水堆积 形成海岸地貌:沙滩 滨海地带(三)三大类岩石及其特征(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