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746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65页
2015-2016学年度高三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元曲选读》即景抒情诗四首 课件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题李凝幽居学习目标1.能够背记登幽州台歌望月怀远;2.明确“赏析”的一般操作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即景抒情诗】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等景物,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

2、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主旨)这首诗主要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诗人情怀。诗人把自己置身于茫茫天地的背景,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诵读之下,悲从中来,怆然流泪。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此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

3、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军中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无将略”,不到一年兵败,情况危急。陈子昂向武进言,请求遣万人为前驱击敌,武不允。子昂“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者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时人莫不知也。”幽州台,又称蓟北楼、蓟丘、燕台,传说为燕昭王为招纳人才所筑的黄金台。燕昭王为战国时燕国君主,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召来乐毅等奇士,国力大盛。但在战国策、史记中皆未见筑台之事,汉末孔融论盛孝章书云:“昭王筑台,以尊郭隗。”筑台之说始见

4、于此。魏晋以后,始有燕昭主筑黄金台之说,但说法不一。蓟丘,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主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登上幽州台时,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已。其燕昭王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悲从中来。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相连,表现自

5、己的孤独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独”字,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鉴赏品读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明确: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

6、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2、“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明确: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3、“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明确: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3鉴赏要点: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是本诗一大特点。全诗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自古以来,月是个永恒的母题,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

7、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字词、译诗】滟滟:波光闪烁的样子。芳甸:花草丛生的原野。甸,原野。如“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霰:雪珠。流霜:比喻流泻的月光。汀:水边或水中的平地。纤尘:细小的尘埃。穷已:穷尽。但见:只见。青枫浦:地名。这里泛指离别地点。胜:能承担,能承受。扁舟子:飘泊江湖的游子。扁舟,孤舟。徘徊:指月影移动。离人:指思妇。玉户:指思妇居室。捣:反复捶击。逐:追随。月华:月光。光不度:意谓飞不过这片无尽

8、的月光。度,越过。文:通“纹”,波纹。闲潭:幽静的水潭。可怜:可惜。碣石、潇湘:在此指天南地北。乘月:随着月色。张若虚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春 江 潮 水 连 海 平,海 上 明 月 共 潮 生。滟 滟 随 波 千 万 里,何 处 春 江 无 月 明。江 流 宛 转 绕 芳 甸,月 照 花 林 皆 似 霰。空 里 流 霜 不 觉 飞,汀 上 白

9、沙 看 不 见。江 天 一 色 无 纤 尘,皎 皎 空 中 孤 月 轮。江 畔 何 人 初 见 月?江 月 何 年 初 照 人?人 生 代 代 无 穷 已,江 月 年 年 只 相 似。不 知 江 月 待 何 人,但 见 长 江 送 流 水。白 云 一 片 去 悠 悠,青 枫 浦 上 不 胜 愁。谁 家 今 夜 扁 舟 子?何 处 相 思 明 月 楼?可 怜 楼 上 月 徘 徊,应 照 离 人 妆 镜 台。玉 户 帘 中 卷 不 去,捣 衣 砧 上 拂 还 来。此 时 相 望 不 相 闻,愿 逐 月 华 流 照 君。鸿 雁 长 飞 光 不 度,鱼 龙 潜 跃 水 成 文。昨 夜 闲 潭 梦 落

10、花,可 怜 春 半 不 还 家。江 水 流 春 去 欲 尽,江 潭 落 月 复 西 斜。斜 月 沉 沉 藏 海 雾,碣 石 潇 湘 无 限 路。不 知 乘 月 几 人 归 ,落 月 摇 情 满 江 树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细微柔和洪亮细微。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诗歌的意象大都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复合物,因而边读边感受,要发挥想像,根据字词句节想象形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

11、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思考:诗人写了哪些景物,请展开联想和想像,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体会其意境。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

12、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十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春江花月夜清幽静谧教师点拨:1、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2、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小

13、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材料一:明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教师点拔: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

14、为的斗志。文人墨客,在月之中或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或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或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或抒写他们了的哲理思考。材料二:江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的卜算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南乡子“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教师点拔: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

15、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材料三:落花“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教师点拔: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

16、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试分析。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

17、,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将月拟人化,月看似无情实则有情,写出月的等待与落寞,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18、江月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几句如何把江月与人融为一体来抒发感情?“

19、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

20、: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试分析这几句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

21、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

22、远的意境。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这首诗写月

23、夜怀人,情思真切。(主旨)作者简介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有曲江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首联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颔联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埋怨起夜之漫长。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颈联写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由得吹

24、灭烛火,披衣踱出房间,凝神望月,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露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尾联写月光是如此皎洁,伸出手去,满手皆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此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答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此诗写情颇具特色。情可以是亲情、爱情、友情。对“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理解。这里理解为“多情之人”,指诗人自己;但也

25、可理解为“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情人。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的意境。诗中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和细节传达情思,构思巧妙。全诗紧紧围绕“望月”而展开,从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入梦。由景入情,情景相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联千古传诵。此联看似平淡无奇,脱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此前谢庄月赋有句“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苏东坡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其妙。“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是否流露诗人的无奈和忧郁?诗人披衣出户,陶醉在月色中,却忽然想到月

26、光虽美,但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佳人,倒不如回屋,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全诗意境优美,此中可见诗人美丽的期盼,并无忧郁、无奈之情。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主旨)作者简介:贾岛,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后受韩愈影响还俗。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首联写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颔联写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塘,池

27、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以响衬静)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颈联写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迷人。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尾联点明诗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三联是写景叙事,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

28、逸生活的向往。此诗紧扣“_”字,首联写李凝所居之地的_,颔联写所居之地的_,颈联写所居之地环境的_,尾联抒发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_,层层铺垫,将诗人归隐志向表达得水到渠成。幽幽僻幽寂幽美幽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写景独特、炼字精准。据说,贾岛骑驴入城,仍搜索枯肠,忽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二句,初拟用“推”,又改为“敲”,不觉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车骑。韩愈细问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帮他分析,确认“敲”字佳。那么佳在何处呢?诗人寻访友人,是在月光皎洁的晚上,友人外出未归,柴扉紧闭。诗人上前轻敲门扉,惊动了树上栖息的鸟儿,引起一阵喧闹。鸟儿或许还飞出几只转旋几回又飞回窝中。两句表现了清幽空灵的景象,暗含着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