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 考点一 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主干回顾】一、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1.五四运动:(1)背景:1919年_上,中国外交失败。巴黎和会(2)经过。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高呼“_”等口号。发展:1919年6月初,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_。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上海(3)结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 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意义: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 不妥协的_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_ _的开端。反帝反封建 新民 主主义革命【特别提醒】1.明确五四精神(1)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和主
2、旋律,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2)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2.中国共产党成立:(1)条件。_的实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_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2)成立。中共一大: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国 共产党成立。中共二大: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_纲领,这 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纲领。(3)意义: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民主革命【特别提醒】2.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新变化”二、国民革命 1.历程:(1)兴起:1924年国
3、民党一大召开,_ 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特别提醒】4.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条件(1)工人运动的挫折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2)孙中山前期领导的革命斗争几乎均以失败告终,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2)高潮: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_;1927年初,直捣南京、上海,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3)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制造四一二政变和_ _,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2.意义:动摇了_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 义的侵略势力。北伐 七一 五政变 北
4、洋军阀【特别提醒】3.正确区分国民大革命的三个问题(1)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而不是马克思主义。(2)国民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3)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大革命失败了。【史论要旨】1.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3.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5、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变。【史料探究】1.五四运动 材料 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探究1:材料从什么角度评价五四运动?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提示:角度:思想解放。原因:19世纪中期以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反帝爱国是五四运动的鲜明主题;这次运动由爱国学生发起,工人阶级、商人相继加入,群众基础广泛。2.第一次国共合作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
6、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探究2: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提示:转变:从独立、攻击到决定
7、两党合作。原因: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唯一革命的党;中国共产党还不是一个强大的党,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遭受挫折,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3.国民革命的特点 材料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 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 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 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 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 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 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
8、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探究3:依据材料,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的新特点。提示: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国共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北伐战争 材料(2013江苏单科改编)(见示意图)探究:解读材料中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应对当时形势,国共两党在此前后做了哪些努力?其最终的结局如何?提示:(1)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2)努力:1924年1月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成立黄埔军校,培养军事人才;1926年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3)结局:国共两党领导的国民革命
9、动摇了(或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或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名家评史】【观点】我们要知道,在当年,一个国家落后,不仅 仅会招致侵略,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人的民族情感和国 家意识的淡薄。关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要拿1895年的公 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就可以明了 其中原委。(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 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 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不仅其参加人数超过公车上书运动不知多少倍,
10、而且其影响也大得太多了。杨奎松何谓民族主义及我们应该怎样爱国?【解读】作者充分肯定了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 义。它超越公车上书运动的主要表现及原因:表现:运动的规模更大(人数多,范围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 基础(参与阶层多);影响更大。原因:电讯、报刊发展,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新式教育推广,先进知识分子 与青年学生群体壮大,思想活跃;民主观念渐入人心,民 众关注国事。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 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总之推动中华民族觉醒和团结的主要因素有民族危机加剧;先进中国人的引领;社会的近代化;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凝聚力加强;国民观念的进步,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追求。考点二 从“工农武装割据”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胜利【主干回顾】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工农武装割据”:(1)背景。国民革命失败。南昌起义:打响了_的第一 枪。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_和武装反抗国民 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土地革命(2)开辟: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_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3)内容:开展土地革命;成立_;进行武装斗争,粉碎国民党“围剿”。井冈山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特别提
12、醒】1.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及其关系 2.红军长征:(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概况。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 _。转折:1935年_,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 成熟。战略转移 遵义会议 结束: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_会师,长征胜利。(3)意义: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也为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甘肃会宁【特别提醒】2.遵义会议并未彻底清算党内“左”倾错误(1)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指示下独立解决党内错误路线的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遵义会议仅仅纠正了当时党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并没
13、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倾错误。彻底清算党内“左”倾错误是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_ _的第一次完全胜利。2.解放战争:(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_ 的方针,在美国的支持下,阴谋发动内战。帝国主 义侵略 内战和独裁(2)进程。内战爆发: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土地改革:1947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邓大军_,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初,_、_、_三大战役;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推
14、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辽沈 淮海 平津【特别提醒】3.理解“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区别(1)“革命根据地”是1927年至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期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2)“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3)“解放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控制的“国统区”。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标志:1949年10月1日,_宣告成立。(2)意义。国内:结束了中国_的历史,建 立起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国际:极大改变了世界_的对比。中华人民共和国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5、政治力量【特别提醒】4.全面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1)从中国共产党方面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灵魂);正确革命道路(方向);革命军队(中坚);统一战线(保障);人民群众支持(基础)。(2)从国民党方面说: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美援断绝,蒋桂分裂。【史论要旨】1.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寻找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2.人民解放战争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解放了全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史料探究】1.“
16、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材料二 1930年4月2日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是铁路海员兵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只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观念。”探究1:对比指出材料一、二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提示:主张:毛泽东主张以乡村为中心,
17、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李立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红军长征 材料“正当日本帝国主义准备好了举行对于中国新的大规模的进攻,我有五千余年光荣历史的中华民族处在空前未有的危急存亡地位的时候,我民族革命战争的急先锋,第一、第二和第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境内会合了,我们即刻就要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了”1936年10月10日中央为庆祝 红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 探究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对“新阶段”的理解。提示: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长征胜利,革命形势转危为安;革命的中心地区从南方转移到北方。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材料 我们的二十八年,就大不相同。我们有许多宝
18、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探究3:据材料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践依据。提示:(1)经验:坚持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2)实践依据:南昌起义、遵义会议、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名家评史】【观点】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 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 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
19、民主联盟接受为 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 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解读】材料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论述了抗战初期的中国抗战特别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中国的积极抗战为取得更多的国际援助奠定了基础,也使中国享有更高的国际声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的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建党至国民革命时期):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大革命。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时期):
20、在革命实践中总结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3.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4.从农村回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内战爆发后,领导解放区军民奋起反击,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由城市领导农村的正确方针,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探索。【考题印证】(2013全国卷T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21、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解析】选B。具体分析如下: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A 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城市暴动,不符合题意 错误 B 符合题干主旨 正确 C 是干扰项,题干强调的是城市暴动,把农民游击战放在从属地位 错误 D 和题干主旨思想矛盾 错误【考向揭秘】1.已考角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时局特点;井冈山道路的探索;国共两党关系及双十协定的签订。2.
22、预测角度:(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的史实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高考仍将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方针、政策、革命斗争的策略等方面进行考查。(2)从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角度考查影响关系变化的因素及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给中国革命带来的影响。(3)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个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重大事件,尤其是军事行动和政治活动。(4)从革命史观的角度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个历史阶段的革命对象、革命任务和革命影响,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比较考查。【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本专题围绕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近代中国 人民掀起了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潮流这一主题。1.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
23、命时期(近代前期):(1)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它是中国民主 革命的先声,它担负起反对封建统治和反对列强侵略的 双重任务,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失败。(2)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后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先后进行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打败国内外反动势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纵横整合】一、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比较
24、 斗争 对象 领导 阶级 指导 思想 斗争性 性质 意 义 辛亥 革命 清政 府 资产 阶级 三民 主义 妥协 旧民主主义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 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 斗争 对象 领导 阶级 指导 思想 斗争性 性质 意 义 五四 运动 列强 与 军阀 无产 阶级 马克 思列 宁主 义 坚决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性质任务领导 阶级结 果发展 前途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 阶级 民主 革命反帝 反封 建资产 阶
25、级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 阶级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 三、国共关系发展演变 1.历程: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国民大 革命 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发动国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统治 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土地革 命时期 两党对峙,“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抗日战 争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不断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
26、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 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或影响 解放战争时期 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解放战争胜利,成立新中国;台湾分离,祖国长期不能统一 2.影响近代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因素: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合作对抗 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历程。从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合作或者对抗,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主要表现为:(1)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恶化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
27、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有利的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就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三)全球史观【理论阐释】1.概念解读:“全球史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欧美兴起的并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影响我国史学界 的全新的史学理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 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 史的整体发展和同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过 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
28、体系的形成标志其基本形成。2.主要线索:(1)横向看,世界各地区由彼此分散到联系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2)纵向看,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典例展示】(2015山东文综T40)(节选)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第一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大陆主要国家 第一编 1500年以前诸孤立 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三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 的世界,1763-1914年 第三章 美
29、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第四章 法国大革命 第五章 法兰西第一帝国 维也纳会议 第二编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摘自刘宗绪世界 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年版)(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3)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地位”的。【解析】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体现了全球史观。运用全球史观说明近代
30、西方“优势地位”的取得,应看到西方的贡献,也要看到亚非拉等地区的贡献。答案:(3)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确立的。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西方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科技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都领先于世界),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西方殖民扩张不断扩大,亚非拉很多地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策略指导】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1、3.全球史观主张超越国别、民族和地区的界限,以宏观的整体的眼光来考察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历史演进,反对“欧洲中心论”,反对将世界历史当成国别史的汇编,强调世界各地区各国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以及世界各地区由分散到聚合的整体化趋势。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5.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联系:伴随着世界市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并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形成、发展、运行的结果,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阶段,也是重要条件。【对应训练】1.刘芃、朱汉国主编的历史学习精要认为:“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在这个
32、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殖民扩张掠夺 C.西方的黑奴贸易 D.中国的改革开放【解析】选A。世界市场的形成实现了互通有无,促进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使不同国家的人民能吸取先进经验,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尽管其中掺杂着罪恶,但负面影响非常微小,故A正确。2.美国纽约州开始将中国农历的大年初一定为全州的法定节日。与此同时,“中国式”圣诞节也在中国悄然兴起,与之相关的生意非常红火。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A.美中两国相互进行文化渗透 B.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趋广泛 D.中国人崇洋的思想日益严重【解析】选C。文化渗透是指将本国文化传播到外国,并逐渐使他国成为本国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的过程,题干体现的是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中美文化交流是文化全球化的表现,故C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