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积累1高考常考120个实词汇编爱动词喜爱,宠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怜悯,同情。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通“(i)”,隐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静女)吝惜,吝啬。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贾谊过秦论)安(1)形容词安适,安逸。然后得一夕安寝。(苏洵六国论)(2)动词安抚。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司马光赤壁之战)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3)疑问代词哪里,哪儿。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被读音一
2、bi(1)动词受,遭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覆盖。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2)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屈原列传)读音二p(3)动词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司马迁陈涉世家)通“披”,披散,散开。被发行吟泽畔。(司马迁屈原列传)倍(1)动词通“背”,违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司马迁鸿门宴)(2)副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六国论)越发,更加。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本(1)名词草木的根。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根本,主要的、基础
3、的东西。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底本。今存其本不忍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2)副词本来。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李密陈情表)(3)动词推究。抑本其成败之迹。(欧阳修伶官传序)(4)形容词原来的,固有的。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鄙(1)名词边疆,边远的地方。可以活用为动词,译为“把当作边邑”。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2)形容词浅陋,鄙陋,可引申为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3)动词轻视,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司马光训俭示康)兵(1)名词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贾谊过秦论)军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2)动词伤害,杀伤。左右欲兵之。(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病(1)名词疾病。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毛病,缺点。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司马光训俭示康)(2)动词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论语卫灵公)生病,患病。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察(1)动词观察。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考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明察。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考察后予以举荐。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李密陈情表)(2)形容词清高,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察察,洁净的样子。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司马迁屈原列传)朝
5、读音一cho(1)动词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2)名词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读音二zho(3)名词作状语,早晨。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曾读音一cng(1)副词曾经。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2)形容词通“层”,重叠。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读音二zng(3)动词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却”“简直”。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乘读音一chng(1)动词乘坐。独与迈乘小舟。(苏轼石钟山记)登。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
6、氓)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贾谊过秦论)顺应,顺随。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读音二shng(2)量词用于计算车、马、舟等。舟舰三千乘。(陈书高祖纪上)(3)名词车,兵车,一车四马的合称。致乃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诚(1)名词诚心,诚意。帝感其诚。(愚公移山)(2)副词确实。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连词如果,果真。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司马迁屈原列传)除(1)名词台阶。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2)动词拜官,授予官职。除臣洗(xin)马。(李密陈情表)消除,
7、除掉。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治,整理。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张溥五人墓碑记)辞(1)名词言辞,文辞。其辞微,其志洁。(司马迁屈原列传)托词,借口。动以朝廷为辞。(司马光赤壁之战)(2)动词告别,辞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推托,推辞。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3)古代的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从(1)动词跟随,跟从。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顺从,听从。臣从其计。(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靠着,挨着。樊哙从良坐。(司马迁鸿门宴)参加,参与。弟走从军阿姨死。(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2)介
8、词由,自。问所从来。(陶渊明桃花源记)(3)通“纵”,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贾谊过秦论)殆(1)副词大概,恐怕,表示揣测的语气。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归有光项脊轩志)近,接近。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苏洵六国论)(2)名词危险。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3)动词疑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通“怠”,懈怠。矜矜业业,无殆无荒。(后汉书崔骃传)当读音一dng(1)动词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应当,应该。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掌握,主持。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魏徵谏
9、太宗十思疏)任,充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判决,判罪。当死,赎为庶人。(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2)介词在(某处、某时)。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司马迁鸿门宴)(3)副词将。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并序)读音二dng(4)动词抵押,相抵。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班固苏武传)(5)形容词合适,恰当。甚善。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道(1)名词道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主张,学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贾谊过秦论)方法,策略。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道理,规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道义,正道
10、。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2)动词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司马迁鸿门宴)说,讲,谈论。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得(1)动词获得,得到。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欧阳修伶官传序)(2)名词心得,收获。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副词应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4)形容词适宜,得当。此言得之。(苏洵六国论)度读音一d(1)名词尺码。吾忘持度。(郑人买履)制度,法度。内立法度,务耕织。(贾谊过秦论)限度。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魏徵谏太宗十思疏)(2)动词谱写,创作。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
11、夔扬州慢)渡过,越过。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量词次,回。物换星移几度秋。(王勃滕王阁诗)读音二du(4)动词衡量。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贾谊过秦论)推测,估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考虑。度义而后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非(1)动词没有,无。非有仲尼、墨翟之贤。(贾谊过秦论)反对,指责。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司马光训俭示康)(2)名词错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复(1)动词答复,引申为辩解。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恢复。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师说)(2)形容词重叠,复杂。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
12、村)(3)副词再,又。能复饮乎?(司马迁鸿门宴)负(1)动词倚仗,凭借。负其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承担。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以背载物。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背弃,违背。决负约不偿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辜负,对不起。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名词失败。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苏洵六国论)盖(1)动词遮盖,掩盖。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并序)胜过,超过。力拔山兮气盖世!(司马迁项羽之死)(2)副词大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名词伞。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
13、项脊轩志)(4)疑问代词通“盍(h)”,何,怎样。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故(1)名词原因,缘故。何故而至此?(司马迁屈原列传)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2)形容词旧的。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苏洵六国论)(3)连词所以。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司马迁鸿门宴)(4)副词故意,特地。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仍旧。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 并序)顾(1)动词还返。顾反,谏怀王曰。(司马迁屈原列传)回头看,望见。顾野有麦场。(蒲松龄狼)探望,拜访。将军宜枉驾顾之。(陈寿诸葛亮传)照顾,关心。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2)连词不过,只
14、是。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固(1)形容词坚固,牢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贾谊过秦论)坚定,坚决。蔺相如固止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顽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阿房宫赋)(2)动词坚持,坚守。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副词本来。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归动词女子出嫁。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归有光项脊轩志)回来。相如既归。(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归附,归向。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司马光赤壁之战)国名词国都,京城。则有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处所,地域。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经硕鼠)国
15、事。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陈涉世家)国家。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过(1)动词经过。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超过。还,不过三十日。(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拜访。可别过之。(司马光赤壁之战)责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司马迁鸿门宴)(2)名词过错,过失。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3)副词过分。至微至陋,过蒙拔擢。(李密陈情表)何(1)代词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什么。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什么。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2)副词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恨(1)
16、名词遗憾,悔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怨恨,愁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2)动词愤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 并序)胡(1)名词我国古代泛称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贾谊过秦论)(2)疑问副词为什么。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伐檀)(3)疑问代词什么。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贾谊论积贮疏)患(1)动词担心,忧虑。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名词祸害,灾难。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范晔张衡传)毛病,弊病。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班固汉书高帝纪下)或(1)动词通“惑”,迷
17、惑。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2)代词有人。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有的。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韩愈师说)(3)连词倘若。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李白蜀道难)或者,也许。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疾(1)名词疾病。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痛苦。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褚少孙西门豹治邺)(2)动词痛恨,厌恶。尝问天下所疾恶者。(范晔张衡传)通“嫉”,妒忌。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3)形容词快。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18、触龙说赵太后)强,指声音宏大。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及(1)动词赶上。以故汉追及之。(司马迁项羽之死)比得上。才能不及中人。(贾谊过秦论)至,到。农人告余以春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牵连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班固苏武传)趁,趁着。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2)连词和,与。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并序)等到。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王羲之兰亭集序)即(1)副词立刻。权即遣肃行。(司马光赤壁之战)就是,便是。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就。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2)动词登上。吾初即位。(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
19、既(1)副词已经。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不久,一会儿。既而得其尸于井。(蒲松龄促织)(2)连词既然。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假读音一ji(1)动词借助,利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2)形容词假的,假装。与“真”相对。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蒲松龄狼)临时充任。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班固苏武传)读音二ji(3)名词假期,休假。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 并序)间读音一jin(1)名词中间,处于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一日之内,一宫之间。(杜牧阿房宫赋)一会儿(短暂的时间)。少间,帘内掷一纸出。(蒲松龄促织)(2)量词用于房间。方宅
20、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读音二jin(3)动词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离间,挑拨。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司马迁屈原列传)隔开。遂与外人间隔。(陶渊明桃花源记)(4)名词间隙,缝隙。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5)副词间或,断断续续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从小路,小路。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见读音一jin(1)动词拜见,求见,用于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接见,召见,用于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见面。移船相近邀
21、相见。(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知道。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司马迁屈原列传)(2)介词加在动词前表被动,可译为“被”。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代词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承受,译为“自己”“我”。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并序)读音二xin(4)动词通“现”,出现。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解动词排除,消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理解,懂得。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消释,缓解。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剖开,分割肢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就动词接近,靠近。金就砺则利。(劝学)受,接受(刑罚
22、)。臣请就汤镬。(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就职,赴任。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李密陈情表)举(1)动词举起,拿起。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推举,提拔。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李密陈情表)攻取,占领。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贾谊过秦论)举出,提出。举类迩而见义远。(司马迁屈原列传)拿,拿出来。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2)形容词成功,像样子。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 并序)尽,全都。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司马迁鸿门宴)绝(1)动词断绝。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渡,横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3、)直上穿过。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庄周逍遥游)(2)形容词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堪动词忍受,经得起。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可以,能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胜任。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并序)克动词战胜,打败。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克制,约束。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能,能够。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韩愈祭十二郎文)类(1)名词种类,类别。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事物。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2)动词像,类似。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怜(1)动词怜悯,
24、同情。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喜爱,爱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2)复合词与“可”连用,意为“可爱”。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并序)与“可”连用,意为“可惜”。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弥(1)副词越来越,更加。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长久。旷日弥久,而无益于治。(桓宽盐铁论相刺)(2)动词满,遍。何得苦海生波,益造弥天之孽?(蒲松龄聊斋志异)莫(1)代词没有什么,没有谁。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副词不要。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并序)不。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25、。(苏轼赤壁赋)(3)形容词同“暮”,晚。莫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明(1)形容词明亮,光明。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贤明,明智。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今之次。第二天(月、年)。越明年,政通人和。(范仲淹岳阳楼记)(2)动词照明。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明确,阐明。明道德之广崇。(司马迁屈原列传)内(1)名词里面,与“外”相对。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王羲之兰亭集序)内心,心里。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司马光赤壁之战)皇宫,帝王所居之处。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诸葛亮出师表)(2)动词通“纳”,接纳。
26、距关,毋内诸侯。(司马迁鸿门宴)期读音一q(1)动词约会。与佳期兮夕张。(屈原湘夫人)期望,期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2)名词规定的时日。秋以为期。(诗经氓)读音二j(3)名词一周年。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李密陈情表)奇读音一q(1)形容词奇异的,罕见的。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苏洵六国论)(2)动词引以为奇。益奇之。(蒲松龄促织)读音二j(3)数词零数,余数。可译为“多”“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魏学洢核舟记)迁动词变化,改变。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苏洵六国论)调动官职或晋升。
27、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张衡传)贬谪,放逐。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请动词敬辞,用于希望某人做某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请让我。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杜甫石壕吏)请求。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穷(1)形容词阻塞不通,走投无路。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王勃滕王阁序)困厄,处境艰难。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失意。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班固苏武传)尽,极。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2)动词寻根究源,穷尽。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去(1)动词离开。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距
28、离。去北军二里余。(司马光赤壁之战)前往,到去,向去。大江东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除去。为汉家除残去秽。(司马光赤壁之战)通“驱”,驱逐。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2)形容词过去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劝动词劝勉,勉励。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劝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却(1)动词退,退却。相如因持璧却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回,回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使退,击退。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2)副词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3)连词反,反而。天街小雨
29、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如(1)动词往,到去。使使如秦受地。(司马迁屈原列传)及,比得上。不如因而厚遇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像,如同。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2)介词按照,依照。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班固苏武传)(3)连词假如。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或者。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若(1)动词如同,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周逍遥游)(2)代词你,你的。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如此这样;这些,这个。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3)连词假如,如果
3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4)助词相当于“然”,表示状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善(1)形容词好,正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2)动词通“缮”,修治,擦拭。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擅长,善于。善假于物也。(劝学)友善,交好。素善留侯张良。(司马迁鸿门宴)喜好,羡慕。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3)副词好好地。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荆轲刺秦王)少读音一sho(1)形容词不多,数量少。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动词缺少。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减少。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
31、民不加多。(寡人之于国也)轻视,看不起。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3)副词稍微,略微。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读音二sho(4)名词年轻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5)形容词年幼。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涉动词渡水。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走,散步。园日涉以成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到,进入。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司马光赤壁之战)胜读音一shng(1)动词经得起,能承受。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司马迁鸿门宴)(2)副词表范围,尽,完。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音二shng(3)动词战胜,取胜。而犹有可以
32、不赂而胜之之势。(苏洵六国论)超过,胜过。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4)形容词美好,(风景)优美。胜地不常。(王勃滕王阁序)识读音一sh(1)动词辨识,识别。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认识。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体会,了解。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读音二zh(2)动词记,记住。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使(1)动词命令,派遣。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贾谊过秦论)出使。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主使,指使。公之逮所由使也。(张溥五人墓碑记)(2)连词假使,假如。嗟乎!使六国各爱
33、其人,则足以拒秦。(杜牧阿房宫赋)是(1)形容词对,正确,与“非”相对。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2)代词指示代词。此。张良是时从沛公。(司马迁鸿门宴)(3)判断词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适(1)动词到去,往。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苏轼石钟山记)出嫁。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并序)适合,依照。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并序)享有。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2)副词刚才。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并序)书(1)名词书信。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并序)文字。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韩愈师说)书籍。家
34、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范晔王充传)(2)动词书写,记载。秦御史前书曰。(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孰(1)形容词通“熟”,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疑问代词谁。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动词通“熟”,成熟。五谷时孰。(礼记乐记)属读音一sh(1)动词隶属,归属。名属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2)名词等辈,类。吾属今为之虏矣!(司马迁鸿门宴)读音二zh(3)动词连接。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司马迁屈原列传)随从。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司马迁项羽之死)通“嘱”,嘱咐,委托。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撰著。衡少善属文。(范晔张衡传)劝
35、请,劝人饮酒。举酒属客。(苏轼赤壁赋)数读音一sh(1)动词列举罪状,责备。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查点,计算。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司马光赤壁之战)读音二sh(2)名词数目,数量。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命运,天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规律,道理,定数。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3)数词几,几个。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蒲松龄促织)读音三shu(4)副词多次,屡次。范增数目项王。(司马迁鸿门宴)读音四c(5)形容词密,细密。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率(1)动词率领,带领。率
36、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贾谊过秦论)(2)副词一概,全都。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3)形容词轻率。子路率尔而对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名词通“帅”,军中统帅,主将。将率不能则兵弱。(荀子富国)说读音一shu(1)动词陈述,诉说,解释。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2)名词说法,主张。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读音二shu(3)动词劝说,说服。范增说项羽曰。(司马迁鸿门宴)读音三yu(4)动词通“悦”,高兴,喜悦。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私(1)名词私人,个人。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
37、副词私下,私自。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司马迁鸿门宴)(3)动词偏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素(1)名词白色的绢。十三能织素。(孔雀东南飞 并序)(2)副词本来,向来。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形容词质朴,不加装饰。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刘禹锡陋室铭)白色。则素湍绿潭。(郦道元三峡)汤名词热水,开水。臣请就汤镬。(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汤剂,中药加水煎制而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李密陈情表)专有名词。指商朝第一个君王,商汤。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司马迁屈原列传)涕(1)名词眼泪。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氓)
38、鼻涕。拆书放床头,涕与泪垂四。(韩愈寄皇甫湜)(2)动词哭泣。儿涕而去。(蒲松龄促织)徒(1)名词党徒,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与“之”连用,可译为“这些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2)副词白白地,徒然。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只,仅仅。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动词徒步,步行。舍车而徒。(周易)亡动词逃跑,逃亡。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司马迁鸿门宴)灭亡。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苏洵六国论)使灭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王读音一wn(1)名词
39、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大王,君王。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姓氏。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音二wn(2)动词统治天下,称王。沛公欲王关中。(司马迁鸿门宴)望(1)名词农历每月的十五日。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名望,声望。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动词盼望。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司马迁鸿门宴)远远地看。望之不似人君。(孟子见梁襄王)怨恨,埋怨。若望仆不相师。(司马迁报任安书)恶读音一w(1)代词疑问代词。怎么,如何,何。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读音二w(2)动词憎恨,讨厌。夫人情
40、莫不贪生恶死。(司马迁报任安书)诽谤,诋毁。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读音三(3)形容词罪过,罪恶。与“善”相对。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关汉卿窦娥冤)微(1)形容词微弱,衰微。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韩愈祭十二郎文)低贱,卑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李密陈情表)含蓄。其文约,其辞微。(司马迁屈原列传)(2)动词无,没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3)副词隐约,隐隐。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林嗣环口技)悉(1)动词完全表达。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司马迁报任安书)(2)副词全都。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司马迁屈原列传)(3)形容词详尽,详细。古之治天下,至孅
41、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相读音一xing(1)副词相互。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在动词前,表动作偏指一方。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并序)读音二xing(2)动词观察。伯乐学相马。(王充论衡)辅佐,帮助。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名词形貌,状貌。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 并序)官名,辅佐君主的大臣,后专指宰相。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韩愈祭十二郎文)谢动词道歉,谢罪。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辞别。乃令张良留谢。(司马迁鸿门宴)告诉,告诫。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并序)拒绝。阿母谢媒人
42、:“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 并序)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司马迁鸿门宴)衰亡,凋落。蔷薇花谢即归来。(杜牧留赠)信(1)动词信任。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司马迁屈原列传)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陈寿隆中对)守信用。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贾谊过秦论)(2)形容词真实,确实。呜呼!其信然邪?(韩愈祭十二郎文)(3)副词随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果真。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4)名词信物。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实情。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兴读音一xn(1)动词产生,兴起。
4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兴办。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兴盛。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发动。怀王怒,大兴师伐秦。(司马迁屈原列传)读音二xn(2)名词兴致。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王勃滕王阁序)行读音一xng(1)动词行走。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蒲松龄狼)离开,离去。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韩愈祭十二郎文)践行,实行。余嘉其能行古道。(韩愈师说)(2)副词将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3)名词品行。行比一乡,德合一君。(庄周逍遥游)行为。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读音二hng(4)量词,用于成行的事物。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孔雀东南
44、飞 并序)(5)古代军制单位。蹑足行伍之间。(贾谊过秦论)幸(1)形容词幸运。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柳宗元捕蛇者说)(2)副词幸亏,幸而。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司马迁鸿门宴)侥幸。则幸得脱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动词宠爱。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修(1)名词身高。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讽齐王纳谏)(2)动词整治,施行。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修理。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归有光项脊轩志)修建。乃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修饰,装饰。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离骚)(3)形容词长。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兰亭
45、集序)高,长。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王羲之兰亭集序)徐(1)形容词缓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安闲,从容。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国语越语下)(2)名词姓。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许(1)动词答应,允许。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2)代词这样,如此。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3)名词地方,处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阳(1)名词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太阳,阳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副词表面上,假装。夫知伯之为人,阳亲而阴疏。(战国策赵策一)要读音一yo
46、(1)动词要挟,威胁。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方苞狱中杂记)通“邀”,邀请。张良出,要项伯。(司马迁鸿门宴)相约。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并序)(2)名词人体的腰部。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战国策楚策一)读音二yo(3)名词要领,关键。记事者必提其要。(韩愈进学解)(4)形容词重要,险要。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5)动词概括,总结。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司马迁报任安书)宜(1)形容词合适,适宜。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动词应该,应当。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副词似乎,大概。视流而行速,不安其位,宜不能久。(
47、左传成公六年)遗读音一y(1)动词丢失。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贾谊过秦论)放弃。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排泄(大小便)。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读音二wi(2)动词给予,馈赠。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荆轲刺秦王)贻动词遗留,留下。传之子孙,以贻后世。(孔安国尚书序)赠送,给予。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易(1)动词换,交换。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变,改变。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替代。以乱易整,不武。(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2)形容词容易,轻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8、。(苏洵六国论)阴(1)名词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姚鼐登泰山记)阴天。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2)副词暗中。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范晔张衡传)(3)形容词冷,寒冷。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右名词表方位,与“左”相对。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上。秦汉以前,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与“左”连用,表示近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再数量词两次。后秦击赵者再。(苏洵六国论)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造动词到,到去。径造庐访成。(蒲松龄促织)制定。怀王使
49、屈原造为宪令。(司马迁屈原列传)知读音一zh(1)动词知道。君何以知燕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主持,管理。子产其将知政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读音二zh(2)名词智慧。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致(1)动词送给。使吏致千金与市租。(晏子春秋)招纳,引来。以致天下之士。(贾谊过秦论)得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表达。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韩愈祭十二郎文)集中心、力于某一方面。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范晔张衡传)(2)名词情趣,意志。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质(1)名词人质。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通“贽”,见面礼。厚币委
50、质事楚。(司马迁屈原列传)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本质。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质地,底子。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2)动词质问。每质狱词,必于死中求其生。(方苞狱中杂记)治(1)动词治理,管理。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陈情表)对付。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司马光赤壁之战)医治。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2)形容词与“乱”相对,特指国家治理得好,安定太平。文武并用,垂拱而治。(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诸(1)形容词众多,各。绛侯诛诸吕。(司马迁报任安书)(2)兼词相当于“之于”。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1、)相当于“之乎”。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贼名词害,祸害。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班固汉书食货志)敌人。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司马光赤壁之战)强盗。忍能对面为盗贼。(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刺客。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族(1)名词家族。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类,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韩愈师说)(2)动词灭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卒(1)名词士兵。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司马迁鸿门宴)(2)动词死,死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副词最终。卒相与欢
52、,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通“猝”,仓促,突然。群臣惊愕,卒起不意。(荆轲刺秦王)走(1)动词跑。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延伸。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逃跑。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名词仆人,自称的谦辞。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左名词左边。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并序)和“右”连用,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左边的位置,是上位。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坐(1)动词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司马
53、迁鸿门宴)坐守,不动。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诸葛亮后出师表)因犯罪。坐法去官。(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2)名词通“座”,座位。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司马迁鸿门宴)(3)介词因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积累2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而(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与”“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司马迁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表示假设关系
54、。可译为“如果”“假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一般译为“因而”“所以”,也可灵活翻译。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为了”,也可不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司马迁鸿门宴)(2)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的”;偶尔也作主语,可译为“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技经肯
55、綮之未尝,而况大乎!(庖丁解牛)既而:译为“不久”“过一会儿”。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林嗣环口技)何(1)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代处所或事物。可译为“哪里”“何处”。翻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司马光赤壁之战)做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2)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马光赤壁之战)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
56、么”“怎么这样”。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3)复音虚词何如: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用什么”“凭什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无何:可译为“不久”“没多久”。无何,见宫殿数十所。(蒲松龄山市)何乃:可译为“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并序)(4)动词通“呵”,呵斥,谴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乎(1)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儿寒乎?欲食乎?(归有光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呢”。臣以为布衣之交
57、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推测或商量的语气。可译为“吧”“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中。可译为“啊”“呀”等。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时乎时,不再来。(司马迁史记)用在句中,表停顿。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可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2)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对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表示地点、时间、范围。可译为“在”“在时候”“在方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
58、乎吾。(韩愈师说)表比较。可译为“比”。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乃(1)副词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司马迁项羽之死)表判断。可译为“原来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表承接。可译为“于是”“便”。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条件。可译为“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常做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
59、你”“你们”。不能做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如此”。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复音虚词无乃:表猜测,可译为“恐怕吧”。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乃尔:可译为“如此”“就这样”“竟然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并序)其(1)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可译为“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我的
60、”“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司马光赤壁之战)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则或咎其欲出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这里”。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捕蛇者说)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2)副词表祈使,相当于“可要”“一定”。子其勉之!(左传成公十六年)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表婉商语气,译为“还是”“恐怕”。以乱易整,不武。吾其
61、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反问,相当于“难道”“怎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且(1)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然后”“那么”。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示赵弱且怯也
62、。(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副词将,将要。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3)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可译为“况且”“再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且如:可译为“就像”。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犹且:可译为“尚且”“还”。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若(1)动词可译为“像”“好像”。上善若水。(老子)(2)代词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做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司马迁鸿门宴)表近指,相当于“
63、这”“这样”“如此”。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3)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司马光赤壁之战)(4)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同“然”,相当于“的样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5)复音虚词若夫: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可译为“至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范仲淹岳阳楼记)所(1)名词处所,地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2)助词用于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3)固定结构“为”和“所”呼应,构成“为所”或
64、“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东南飞 并序)(4)复音虚词,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的凭借”“用来的”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为(1)动词,读wi有“做”“作为”“充当”“变为”等意思,翻译比较灵活。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为,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司马迁鸿门宴)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如今人方为刀俎。(司马迁鸿门宴)(2)介词,读wi(表被动时读wi)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的结构,表
65、被动。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介绍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介绍涉及的对象。可译为“给”“替”。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3)句末语气助词,读wi表示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楚辞渔父)焉(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2)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它”“他”等。犹且从
66、师而问焉。(韩愈师说)(3)助词句末语气词。可译为“了”“啊”“呢”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可不译。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赋)也(1)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示商量语气。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2)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韩愈师说)(3)复音虚词也哉:语气助词连用,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67、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也欤:表感叹,相当于“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以(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等。译为“拿”“用”“凭借”。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译为“把”。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司马光赤壁之战)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班固苏武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司马光赤壁之战)(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
68、”“并且”等,或者不译。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者省去。樊哙侧其盾以撞。(司马迁鸿门宴)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者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3)助词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或方位。夏、殷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范晔后汉书皇后纪)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并序)(4)副词通“已”,已经。单于召会武官属
69、,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班固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以故:表原因,相当于“因此”。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以为,可译为“认为”“把当作”。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贾谊过秦论)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用来的办法(话语、理由等)”“没有用来的办法(话语、理由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6)动词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7)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70、(曹丕与吴质书)因(1)介词依照,根据。更延英俊,因才授爵。(范晔后汉书刘玄列传)依靠,凭借。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司马迁史记秦本纪)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魏徵谏太宗十思疏)(2)连词于是,就。相如因持璧却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动词根据。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韩非子五蠹)沿袭,继续。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贾谊过秦论)于(1)介词表时间、地点等。可译为“在”“从”“到”。乃设九宾礼于廷。(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译为“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引进与动作、行
71、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对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相当于“被”。而君幸于赵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比较,相当于“比”。苛政猛于虎也!(柳宗元捕蛇者说)(2)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有补足音节的作用。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3)与“是”构成复音虚词“于是”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于是余有叹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表承接。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司马迁鸿门宴)与(1)介词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为,替。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比,和比较。
72、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连词和,跟,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3)语气词通“欤”。用在句末,表疑问、感叹或反问。可译为“吗”“吧”“呢”等。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4)与“孰”组成文言固定结构,“与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5)复音虚词孰与:表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则(1)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表示条件、假设关系。可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
73、死于安乐)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中,可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中,可译为“虽然”“倒是”。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相呼应,可译为“就是”“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者(1)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可译为“(几)个方面”“(几)样东西”“(几)件事情”等。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2)助词用在
74、主语后,起停顿作用,引出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在后置的定语后,作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表停顿或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用在句末,与疑问词搭配表疑问,可译为“呢”等。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用在否定词后,有假设语气,可译为“的话”。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之(1)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们)”。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
75、如列传)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南取百越之地,以桂林、象郡。(贾谊过秦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用于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用于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用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动词之后,凑足音节,无实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3)动词到。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周逍
76、遥游)积累3常见的文言通假字 一、高中教材中的重点通假字1.“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了。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2.“共”通“供”,供给。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3.“厌”通“餍”,满足。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4.“说”通“悦”,高兴。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5.“知”通“智”,明智。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6.“反”通“返”,返回。今日往而不反者(荆轲刺秦王)7.“振”通“震”,惧怕。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荆轲刺秦王)8.“庭”通“廷”,朝堂。燕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9.“见”通“现”,出现。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10.“卒”通“猝”,
77、突然。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11.“距”通“拒”,把守。距关,毋内诸侯(司马迁鸿门宴)12.“要”通“邀”,邀请。张良出,要项伯(司马迁鸿门宴)13.“倍”通“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司马迁鸿门宴)14.“蚤”通“早”,早些。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司马迁鸿门宴)15.“郤”通“隙”,隔阂,嫌怨。令将军与臣有郤(司马迁鸿门宴)16.“坐”通“座”,座位。因击沛公于坐(司马迁鸿门宴)17.“匪”通“非”,不是。匪来贸丝(诗经氓)18.“于”通“吁”,感叹词。于嗟女兮(诗经氓)19.“说”通“脱”,脱身。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诗经氓)20. “泮”通“畔”,边岸。隰则有泮(诗经
78、氓)21. “棘”通“急”,紧急。犭严狁孔棘(诗经采薇)22. “错”通“措”,措施。偭规矩而改错(屈原离骚)23.“圜”通“圆”,圆凿。何方圜之能周兮(屈原离骚)24.“离”通“罹”,遭受。进不入以离尤兮(屈原离骚)25.“章”通“彰”,明显。芳菲菲其弥章(屈原离骚)26.“取”通“娶”,娶亲。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并序)27.“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箱帘六七十(孔雀东南飞 并序)28.“纫”通“韧”,柔韧。蒲苇纫如丝(孔雀东南飞 并序)29.“悟”通“晤”,面对面。悟言一室之内(王羲之兰亭集序)30.“冯”通“凭”,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苏轼赤壁赋)31.“父”通“
79、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2.“画”通“划”,用拨子划。曲终收拨当心画(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33.“无”通“毋”,不要。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34.“颁”通“斑”,头发花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35.“涂”通“途”,道路。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36.“”通“煣”,使弯曲。木直中绳,以为轮(劝学)37.“有”通“又”。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表示整数加零数。百有余年矣(贾谊过秦论)38.“生”通 “性”,资质、禀赋。君子生非异也(劝学)39.“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合从缔交(
80、贾谊过秦论)40.“景”通“影”,像影子一样。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41.“受”通“授”,传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42.“不”通“否”,表示否定。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43.“尊”同“樽”,酒杯。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44.“奉”通“捧”,双手捧着。臣愿奉璧往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5.“案”通“按”,审察、察看。召有司案图(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6.“缪”通“穆”,古代君主死后常用的谥号之一。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7.“孰”通“熟”,仔细。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8.“畔”通“叛”,背叛。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81、班固苏武传)49. “亡”通“无”,没有。空自苦亡人之地(班固苏武传)50. “祠”通“祀”,祭祀。孺卿从祠河东后土(班固苏武传)51.“霑”同“沾”,浸湿;“衿”同“襟”,衣襟;“决”同“诀”,辞别。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班固苏武传)52.“以”通“已”,已经。前以降及物故(班固苏武传)53.“员”通“圆”,圆周。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范晔张衡传)54.“禽”通“擒”,捉拿、逮捕。一时收禽,上下肃然(范晔张衡传)55.“俨”通“严”,整齐的样子。俨骖于上路(王勃滕王阁序)56.“销”通“消”,消散。云销雨霁,彩彻区明(王勃滕王阁序)57.“冥”通“溟”,海。北冥有鱼(庄周逍遥游)58.“知”
82、通“智”,智慧。小知不及大知(庄周逍遥游)59.“辩”通“辨”,区别。此小大之辩也(庄周逍遥游)60.“而”通“能”,才能。而征一国者(庄周逍遥游)61.“辩”通“变”,变化。而御六气之辩(庄周逍遥游)62.“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李密陈情表)63.“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李密陈情表)64.“蓐”通“褥”,垫子。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李密陈情表)二、其他常见的通假字1.“屏”通“摒”,舍去。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2.“辟”通“避”,躲避。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3.“拂”通“弼”,辅佐。
83、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裁”通“才”,刚刚。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蒲松龄促织)5.“绌”通“黜”,罢免官职。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司马迁屈原列传)6.“材”通“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马说)7.“趣”通“促”,催促。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褚少孙西门豹治邺)8.“得”通“德”,感激。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9.“道”通“导”,引导。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使楚)10.“灌”通“盥”,洗。媵人持汤沃灌(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1.“酤”通“沽”,买。酒酤于市(司马光训俭示康)12.“盖”通“盍”,何、怎么。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
84、牛)13.“火”通“伙”,伙伴。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14.“曷”通“何”。什么。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张溥五人墓碑记)什么时候。曷至哉(君子于役)15.“惠”通“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16.“静”通“净”,干净。茅檐长扫静无苔(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17.“齐”通“剂”,药剂。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18.“具”通“俱”,全、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19.“简”通“谏”,进谏。诗曰:“犹之未远,是用大简。”(左传成公八年)20.“考”通“拷”,拷打。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陈寿三国志魏书刘表传)21.“雷”通“擂”,敲击。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85、司马光赤壁之战)22.“廪”通“懔”,危惧的样子。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贾谊论积贮疏)23.“僇”通“戮”,遭到刑罚。自余为僇人(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24.“列”通“裂”,分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5.“那”通“哪”,哪里。问渠那得清如许(朱熹观书有感) 26.“被”通“披”。散着。被发行吟泽畔(司马迁屈原列传)穿。将军身被坚执锐(司马迁陈涉世家)27.“阙”通“缺”。中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郦道元三峡)缺点。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28.“诎”通“屈”。穷尽,匮乏。公输盘诎(公输)弯曲。卧右膝,诎右臂支船(魏学洢核舟记)29.“女”通“汝”,
86、你。诲女知之乎(论语)30.“食”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31.“信”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陈寿隆中对)32.“帖”通“贴”,贴上。对镜帖花黄(木兰诗)33.“汤”通“烫”,用药热敷。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34.“熙”通“嬉”,戏弄。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使楚)35.“乡”通“向”,从前。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36.“还”通“旋”,转身。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37.“炎”通“焰”,火焰。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司马光赤壁之战)38.“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39.“翼
87、”通“翌”,第二天。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蒲松龄促织)40.“已”通“以”,与“来”“前”“后”等合用,表示时间、方位。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陈寿隆中对)41.“属”通“嘱”,嘱咐,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范仲淹岳阳楼记)42.“止”通“只”。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蒲松龄狼)43.“直”通“值”,价值。昂其直,居为奇货(蒲松龄促织)44.“適”通“谪”,被发配,被流放。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司马迁陈涉世家)45.“政”通“征”,赋税,徭役。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46.“质”通“贽”,见面礼。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司马迁屈原列传)47.“指”通“旨”,主旨。其称文小
88、而其指极大(司马迁屈原列传)48.“濯”通“浊”,浑浊。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司马迁屈原列传)49.“曾”通“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积累4常见的古今异义词汇总 一、高中教材中的重点古今异义词1.执事【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古义】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敬称。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2.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3.行李【今义】出门带的包裹等。【古义】出使的人。行李之往来(烛之武退秦师)4.夫人【今义】妻子。【古义】那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5.穷困【今义】贫穷。【古义】走
89、投无路,处境窘迫。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荆轲刺秦王)6.偏袒【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古义】袒露一只臂膀。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荆轲刺秦王)7.不顾【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古义】不回头。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8.郎中【今义】方言中指中医医生。【古义】宫廷的侍卫。诸郎中执兵(荆轲刺秦王)9.左右【今义】方位词,左和右。用在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古义】身边侍候的人,近臣。左右既前,斩荆轲(荆轲刺秦王)10.山东【今义】山东省。【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沛公居山东时(司马迁鸿门宴)11.婚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古义】儿女亲家。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90、司马迁鸿门宴)12.非常【今义】副词,很。【古义】意外的变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13.至于【今义】表示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古义】到达。至于顿丘(诗经氓) 14.浩荡【今义】形容水势汹涌壮阔。【古义】荒唐,没有准则。怨灵修之浩荡兮(屈原离骚)15.流亡【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古义】随水流而消逝。宁溘死以流亡兮(屈原离骚)16.岌岌【今义】形容十分危险。【古义】高耸的样子。高余冠之岌岌兮(屈原离骚)17.陆离【今义】形容色彩繁杂。【古义】修长的样子。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18.自由【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古义】自作主张。汝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 并序
91、)19.可怜【今义】值得怜悯。【古义】可爱。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 并序)20.教训【今义】训斥。【古义】教养。本自无教训(孔雀东南飞 并序)21.处分【今义】对违法乱纪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古义】处理。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 并序)22.交通【今义】运输事业。【古义】互相穿插重叠。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并序)23.几何【今义】几何学的简称。【古义】多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24.其次【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古义】“其”是代词,“次”是“旁边”的意思。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25.斯文【今义】文雅。【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亦将有感于斯文(王羲之兰亭集序)26.茫然【
92、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古义】旷远的样子。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27.于是【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古义】在这时。于是饮酒乐甚(苏轼赤壁赋)28.美人【今义】指美貌的女子。【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29.于是【今义】合用为连词。【古义】于,介词,对于;是,代词,这件事。于是余有叹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0.学者【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1.可以【今义】能够,行。【古义】两个词,可,可
93、以;以,凭借。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32.因为【今义】表示原因的连词。【古义】两个单音节词,“因”,于是;“为”,创作。因为长句(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33.老大【今义】排行第一的人。【古义】年纪大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 并序)34.养生【今义】保养身体。【古义】供养活着的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35.以为【今义】认为,用于对人或事物作出判断。【古义】以(之)为,把(它)做成。以为轮(劝学)36.寄托【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者某种事物上)。【古义】安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37.黄泉【今义】迷信的人指阴间、地府。【古义】地下的泉水。上食
94、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38.以致【今义】连词,表结果。【古义】两个词,以,来;致,招纳。以致天下之士(贾谊过秦论)39.中人【今义】中间介绍人,公证人。【古义】平常的人。才能不及中人(贾谊过秦论)40.所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用来的;的凭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41.小学【今义】指小学教育。【古义】学习小的方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42.向来【今义】从来,一向。【古义】刚才。回首向来萧瑟处(苏轼定风波) 43.风流【今义】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古义】杰出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
95、京口北固亭怀古) 44.次第【今义】一个挨一个地。【古义】光景,状况。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45.指示【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或方法。【古义】指给看。请指示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6.约束【今义】限制。【古义】遵守约定。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7.明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8.前进【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古义】两个词,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9.宣言【今义】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或用以宣传号召的文告。【古义】扬言。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96、(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50.亲戚【今义】指近亲及姻亲。【古义】指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51.相当【今义】副词,表程度;差不多。【古义】相抵押。汉亦留之以相当(班固苏武传)52.丈人【今义】岳父。【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班固苏武传)53.货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古义】指一般财物。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班固苏武传)54.操持【今义】料理,处理,筹划、筹办。【古义】握着,拿着。卧起操持(班固苏武传)55.春秋【今义】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古义】年纪。且陛下春秋高(班固苏武传)56.成就【今义】业绩;完成。
97、【古义】栽培,提拔。皆为陛下所成就(班固苏武传)57.从容【今义】不慌不忙,沉着镇定。【古义】言语举止适度得体。常从容淡静(范晔张衡传)58.不行【今义】不可以。【古义】没有去(应荐)。举孝廉不行(范晔张衡传)59.特征【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古义】特地征召。公车特征拜郎中(范晔张衡传)60.方面【今义】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叫一个方面。【古义】方向。寻其方面(范晔张衡传)61.下车【今义】从车上下来。【古义】指官吏初到任。衡下车,治威严(范晔张衡传) 62.幼稚【今义】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古义】小孩。幼稚盈室(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63.人事【今义
98、】指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古义】指做官。尝从人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64.逢迎【今义】奉承迎合(含贬义)。【古义】迎接。千里逢迎(王勃滕王阁序)65.上路【今义】起程,动身。【古义】高高的路。俨骖于上路(王勃滕王阁序)66.见机【今义】看机会,看形势。【古义】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所赖君子见机(王勃滕王阁序)67.果然【今义】指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古义】很饱的样子。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庄周逍遥游)68.众人【今义】大家,许多人。【古义】一般人。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周逍遥游)69.虽然【今义】连词,用于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
99、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古义】即使这样。虽然,犹有未树也(庄周逍遥游)70.不行【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古义】不能走路,这里是说柔弱。九岁不行(李密陈情表)71.成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古义】成人自立。至于成立(李密陈情表)72.奔驰【今义】奔跑。【古义】奔走效劳。臣欲奉诏奔驰(李密陈情表)73.告诉【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古义】申诉(苦衷)。则告诉不许(李密陈情表)74.辛苦【今义】身心劳苦。【古义】辛酸悲苦。臣之辛苦(李密陈情表)二、其他常见的古今异义词1.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
100、不道德。【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2.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刚开始。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司马光赤壁之战)3.地方【今义】泛指空间的一部分;民间;地区。【古义】土地方圆。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东面【今义】东边。【古义】脸朝东。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5.大方【今义】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古义】大道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6.怠慢【今义】冷淡;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古义】松懈,轻忽。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7.反复【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古义】书信往返。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
101、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8.感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古义】感奋激发。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诸葛亮出师表)9.更衣【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司马光赤壁之战)10.故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义】先例。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11.绝境【今义】走投无路之处,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12.即使【今义】表示假设的让步。【古义】即,就;使,让。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褚少孙西门豹治邺)13.鞠躬【今义】弯身行
102、礼。【古义】弯着身子。我鞠躬不敢息(马中锡中山狼传)恭敬地、谨慎地。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14.开张【今义】店铺开业。【古义】扩大,扩展。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诸葛亮出师表)15.可恨【今义】令人憎恨,使人憎恨。【古义】痛惜。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陈寿三国志)16.慷慨【今义】不吝惜。【古义】理直气壮,意气激昂。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感慨,悲叹。能使人慷慨涕泣矣(黄宗羲柳敬亭传)17.便宜【今义】读音为pin yi时,指(物品)价格低。读音为bin y时,指方便合适,便利。【古义】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释之既朝毕,因前
103、言便宜事(班固汉书张释之传)因利乘便,见机行事。(李牧)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18.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古义】妻子和子女。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司马光赤壁之战)19.其实【今义】副词,实际上。【古义】它(们)的果实。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实际情况。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范晔后汉书黄琼传)20.肉食【今义】肉类食物。【古义】当权(者)。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21.身体【今义】躯体。【古义】亲身体验。身体力行22.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林嗣环口技) 23.痛恨【今义】深切憎恨;极端憎恨。【古
104、义】感到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诸葛亮出师表)24.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25.无日【今义】副词,常与“不”连用,“无日不”是“天天都”的意思,表示不间断。【古义】没有多少日子,很快。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司马光赤壁之战)26.牺牲【今义】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古义】指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27.以往【今义】从前,以前。【古义】以后。从今以往二年,适子不闻孝(管子大匡)到那里。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8.有意【今义】有做某种事的愿望;故意。【古
105、义】愿意。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有某种打算。将军岂有意乎(陈寿隆中对)29.祖父【今义】父亲的父亲,爷爷。【古义】祖辈和父辈。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30.智力【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义】智,智谋;力,力量。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31.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司马光赤壁之战)积累5常见的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
106、。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的活用。名词的活用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等;动词的活用有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等;形容词的活用有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等;数词的活用有数词作动词、数词作形容词、数词作状语等。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名词作状语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这个名词不是句子的主语;第二,这个名词后面必须有相关的动词或形容词谓语;第三,这个名词修饰或限制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名词作状语常见的情况有以下几种:(1)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在修饰或限制谓语、充当状语时,可表示时间、频率、渐进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
107、间或频率,可译为“每+时间名词”。例句朝歌夜弦。(阿房宫赋)分析时间名词“朝”“夜”作动词“歌”“弦”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持久性,即每天从早到晚(即整天)。表示渐进,可译为“一+时间名词”。例句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 并序)分析时间名词“日”作形容词谓语“胜贵”的状语,表示一种渐进,即日益,一天天地。表示在某个具体时间,可译为“在+时间名词”。例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分析时间名词“夜”作谓语动词 “驰”的状语,表示在一个具体时间,即在夜里(连夜)。 (2)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结构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在方位名词前加介词“在”“到”“往”或“向”等构成介宾短语结构。表示
108、动作行为的方位,可译为“在+方位名词”或“对+方位名词”。例句前辟四窗。(项脊轩志)分析方位名词“前”修饰动词“辟”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即在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方位名词”或“往+方位名词”。例句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分析方位名词“上”作动词“冲”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指向,即向上。 (3)其他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情态,可译为“像一样”。例句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分析名词“云”“响(回声)”“景(通影)”分别作动词“集”“应”“从”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情态,即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名词”或“从+
109、名词”。例句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分析名词“廷”作动词“叱”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即在朝廷 。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可译为“用+名词”。例句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分析名词“辇”作动词“来”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即用辇车(即乘辇车)。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例句勤心养公姥。(孔雀东南飞 并序)分析名词“心”作动词“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即用心。2.名词作动词(1)名词+代词(“之”“我”等)。例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分析名词“履”后紧挨着代词“我”,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给穿鞋”。(2)两个名词连用,在构成主谓、
110、动宾和动补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句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分析“军霸上”为动补关系,名词“军”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驻扎”。(3)名词叠用,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句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勾践灭吴)分析两个“女”字叠用,后一个“女”字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做奴仆”。(4)名词后有介词短语,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分析“舍”后有介词短语“于其址”,“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筑舍定居”。(5)名词前有副词或助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句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分析名词“刃”前有助动词“欲”,“刃”活用为动词,意思是“杀
111、”。(6)名词前有代词“所”,或者名词后有代词“者”,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句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分析名词“侯”后有代词“者”,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封侯”。续表(7)在“名词+而+动词”格式中,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句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分析“而”在此处为并列连词,名词“墓”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修墓”。(8)方位名词作谓语的中心语,活用为动词。例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分析方位名词“东”作谓语中心语,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向东进军”。3.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往往表示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判断名词是否意动时,首先
112、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分析:名词“侣”“友”不能带宾语,却分别与名词“鱼虾”“麋鹿”构成动宾关系,故“侣”“友”为意动用法,意思是“把看作伴侣”“把看作朋友”。二、形容词的活用(1)活用为名词规律形容词用在“其”“之”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为名词。例句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分析形容词“贤”与“不及孔子”构成主谓宾关系,故“贤”为名词,作主语,译为“贤能”。形容词“正”与“乘”构成动宾关系,故“正”为名词,作宾语,意思是“万物之性”。(2
113、)活用为动词规律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或意动的意思,那么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句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分析形容词“善”与名词“留侯张良”构成动宾关系,故“善”为动词,意思是“与交好”。(3)使动用法规律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分析形容词“完”让后面的宾语“璧”具有了完整的状态,故“完”为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完好”。(4)意动用法规律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句渺沧海之一粟。(赤壁赋)分析形容词“渺”与
114、名词“沧海之一粟”构成动宾关系,故“渺”为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渺小”。三、动词的活用1.活用为名词 (1)动词前有代词“其”作定语时,该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分析“其”放在动词“至”前面,作它的定语,动词“至”则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到达的人”。(2)动词前有代词“之”作定语或用作助词时,该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句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之”表示复指,在句中作定语,可以理解为“这些”。动词“畜”活用为名词,意思是“所畜养的东西”。(3)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前面没有“其”“之”,但是依然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
115、,该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句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分析“听”本是动词,这里用来作兼语,即在句中既充当宾语,又在宾语中充当中心语,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听力、听觉”。(4)两个动词连用,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要活用为名词。例句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韩非子)分析“饮”本义为“喝”,这里的意思为“饮料、汤食”。2.动词的其他活用情况 (1)活用为状语规律两个以上的动词连用,动词之间具有偏正关系,前面的动词作状语。例句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分析动词“争”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割”的状态,意思为“争着”。 (2)使动用法规律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
116、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用于使动时,可以带宾语。例句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分析“活”为不及物动词,但带了宾语“之”,故“活”的意思为“使活”。四、数词的活用1.用作一般动词数词用作动词时,表示跟这个数字有一定联系的动词意义。例如:“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这里的“一”活用为动词,译为“统一”。2.用作形容词例如:“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二三”在此活用为形容词,译为“忽二忽三、反复无常”。3.用作状语例如:“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数词“三”作状语,修饰动词“顾”。“三顾”即“三次访问”。积累6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 1.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1)“如何”“若何
117、”“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近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如何(何如)”“若何(何若)”“奈何”,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办”。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译现在出来了,没有(向项王)告辞,这个事怎么办?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3)“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可译为
118、“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林觉民与妻书)译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4)“何也”“何哉”,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译(秦王)自己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译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5)“何所”是表疑问的固定句式,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2.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何如”“孰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119、“和(同、跟)相比,谁更”“比怎么样”。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你认为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因问明帝:“汝意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惠)译于是问明帝:“你认为长安和太阳比起来,哪一个更远?”3.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吗”“难道不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译学习并时常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庄周逍遥游)译但是彭祖现在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相比,这不是很可悲吗?(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吗”。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译这不就是说离我们远
120、的东西看起来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3)“何为”“奚以为”,可译为“何必呢”“哪里用得着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译现在人家好像是切肉用的刀和板,我们是鱼和肉,何必告辞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周逍遥游)译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飞去呢?(4)“岂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难道吗”“怎么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司马迁鸿门宴)译(我)日夜盼望项王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5)“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吗”。子非三闾大夫欤?(司马迁屈原列传)译你不是三闾大夫吗?(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怎么)呢”。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121、(袁枚祭妹文)译怎么会知道这里就是(你的)归葬地呢?(7)“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难道吗”。独不怜公子姊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难道公子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我虽然无能,难道怕廉将军吗?(8)“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9)“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过错呢?(10)“何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默
122、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有什么困难呢?(11)“乎”“安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呢”“哪里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译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12)“得非欤”“岂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难道不是吗”。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柳宗元封建论)译(这)难道不是诸侯势力太强大(而指挥不动),(就像)尾巴太大以至摇摆不动(所造成)的过失吗?(13)“能无乎”,可译为“怎么没有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毁谤,怎么没有怨恨
123、呢?(14)“况乎”,可译为“何况呢”。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译现在把钟磬(两种乐器)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们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15)“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吧”。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16)“安能”“何能”“何得”,可译为“怎么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怎么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有权势、地位显贵的人,使我不能开心呢!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4.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1)“一何
124、”,可译为“何等”“多么”。使君一何愚!(陌上桑)译使君(你是)多么愚蠢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译差役吼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悲伤啊!(2)“何其”,可译为“多么”,有时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译看庆父、叔牙和闵公的时候,怎么那么乱啊?赐,汝来何其晚也?(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译赐,你来得为什么这么晚啊?(3)“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译只不过没有(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5.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1)“唯(惟)为”,可译为“只有是”。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125、(刘向说苑杂言)译在自然万物之中,只有人是最可贵的。(2)“唯(惟)所”,可译为“任凭”“随便”。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庄子杂篇说剑)译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允许我先(作些)说明然后比试。6.表示选择语气的习惯说法(1)“与其孰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柳宗元童区寄传)译与其杀了这个孩子,哪里比得上卖了他?与其卖了他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得?(2)“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就是”。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译战争,是必然的趋势,
126、不是从我方开始,就是从敌方开始,不是发生在西方,就是发生在北方。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译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是在侍弄春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耽误。(3)“非而”,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却是”。拾视之,非字而画。(蒲松龄促织)译拾起一看,(发现)并不是字却是(一幅)画。7.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1)“得无乎”“无乃乎”,可译为“该不会吧”“只怕是吧”。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2)“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译
127、谚语中说的“颊骨和牙床骨互相依靠,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说的就是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8.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1)“有所”“无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没有的(人、物、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司马迁鸿门宴)译我(率军)进入函谷关,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译天刚亮(的时候),(到)竹林中躲避哨兵,(遇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有地方逃避而(差点)死掉。(2)“有以”“无以”,可译为“有用来”“没有用来”。项王未有以应。(司马迁鸿门宴)译项王没有用来回答的(话)。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译所以不累积
128、一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之地(的办法)。9.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是故”“是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所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译因此不分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龄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苏轼石钟山记)译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并且嘲笑李渤的浅陋。10.其他(1)“所以”,可译为“用来的方法”“的原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29、)译我们离开内外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仰慕您高尚的品德。(2)“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这是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偏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3)“且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面一面”“又又”“一边一边”。且引且战。(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译(他们)一边撤退一边作战。(4)“而已”“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译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不过这样罢了。(5)“
130、以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译于是这样河伯很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6)“之类”“之属”“之伦”“之徒”,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一类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译(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7)“有者”,可译为“有个的人”。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蒲松龄促织)译城镇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正在读书,
131、准备应考,很长时间没有考中。积累7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判断,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判断句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有判断标志词语的,二是没有判断标志词语的。1.有判断标志词语的(1)用“者,也”表判断,主语后的“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的“也”结句,表示对主语的肯定判断或解说。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用“,也”表判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
132、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用“者也”表判断,在句末连用“者也”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指代作用。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5)用“是”表示判断。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6)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判断副词“乃、即、则、皆、素、诚、非、未、弗、无、莫”等表判断。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五人墓碑记)2.没有判断标志词语的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133、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二、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的被动句;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1)用“于”“受于”表被动,“于”起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2)用“见”“见于”表被动。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34、伶官传序)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4)用“被”表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2.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一些没有表示被动的标志词语的句子,可以从句子的结构与内容上判定出来其为被动句。洎牧以谗诛。(被诛杀)(六国论)戍卒叫,函谷举。(被攻破)(阿房宫赋)周公之逮所由使也。(被逮捕)(五人墓碑记)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省略主语包括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在对话中主语也常常省略。(廉将军)不若(秦王)也。(前省去主语“廉将军”,后省略宾语“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2.省略谓语。在
135、特定情况下因为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谓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后数日驿至,果地震(于)陇西。(张衡传)赐之(以)彘肩。(鸿门宴)四、倒装句倒装句是文言文特殊句式中最复杂的一类,包括主谓倒装、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一个完整的句子的各成分的位置,一般是这样排列的:(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1.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内容,语句把谓语提前。甚矣,汝之
136、不惠!(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信陵君窃符救赵)2.定语后置。即把修饰主语或宾语的定语成分后移。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为了使语言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之+后置定语”或“中心词+后置定语+者”的形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之庙堂、远之江湖)(岳阳楼记)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有异态之山水)(始得西山宴游记)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
137、之人)(廉颇蔺相如列传)3.状语后置。即把修饰谓语的状语移至谓语之后,这里的状语是由介词+宾语构成的,所以又称为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介词“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在翻译时,两个“于蓝”都要放在动词前作状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吾前”作状语。(2)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一般都译为状语。具告以事。(以事具告)(鸿门宴)这种句子往往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上是“以事具告(
138、之)”。另外,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翻译时,可视情况划定其成分。4.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三国志诸葛亮传)(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宾语。这时的“之”“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句读之不知
139、。(不知句读)(师说)(4)除了在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前置外,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亚父南向坐。(亚父向南坐)(鸿门宴)积累8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一、古代职官1.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主管拟旨。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主管审议。长官称侍中,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主管执行。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六部吏部:主管文官的任免、考核等。户部:主管全国户籍、田地、赋税、钱粮等。礼部:主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兵部:主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刑部:主管全国刑罚等。工部:主管土木建
140、筑、屯田、水利等。2.官职称谓(1)爵:即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2)丞相:古代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长官。秦以后各朝,时废时设。明洪武十三年革去中书省,权归六部,丞相之制遂废。(3)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4)尚书:始置于战国,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汉武帝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隋代始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以尚书为各部长官。以后历代相承。(5)学士:南北朝时掌
141、典礼、撰述等事。唐宋时代为文学侍从之臣,明清时期内阁、翰林院等均设学士之职。(6)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7)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8)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9)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
142、围渐小,地位渐低。(10)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11)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长官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12)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如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13)郎中: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秦汉沿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的长官,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14)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掌政治事务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
143、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也泛指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15)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西周设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从隋代始,不再设大司马。(16)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17)经略使: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18)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19)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20)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144、。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次于总督。3.常见官职变动词语见P107考点4【必备知识】。二、教育选拔1.古代教育学校在我国出现很早,传说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所以在古代,学校有时称为“庠序”。(1)中央官学:主要分为最高学府(太学、国子监)、专科学校(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和贵族学校(弘文馆、崇文馆、宗学、旗学等)。(2)地方乡学:从汉代起,地方上普遍设立乡学,到唐代,乡学的各项要求已趋于完备,对学校的教师、学生名额、招生对象、学习内容等,都有明文规定。(3)书院:唐宋期间以私人创办、私人讲学为主,元明时官方加强了控制,到了清代基本官化。白鹿洞
145、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4)私学:古代民间私人办的学校,始于春秋时期。有家塾、经馆、精舍、私塾、村塾、冬学、蒙学等。(5)六艺:古代学校教育的课程,礼、乐、射、御、书、数。(6)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例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有司业、博士为之师。”(7)助教: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8)监生:“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资格的官僚子弟,亦称“荫监”。
146、利用捐纳的方法取得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通称“例监”,亦称“捐监”。2.人才选拔(1)察举: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2)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3)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他们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
147、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是读书士子的晋升之始。应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统称童生。童试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阶段。院试录取者即可进入所在地的府、州、县学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生员经科试合格,即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5)乡试、会试、殿试。考试名称考试日期考试级别主考官中者称谓说明乡试(秋闱)秋八月京城和各省省城皇帝钦派举人第一名“解元”会试(春闱)乡试后第二年春天京城皇帝任命贡士第一名“会元”殿试紧接会试后举行皇宫殿廷皇帝或皇帝委派大臣进士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6)及第:指科举考试
148、应试中选,而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考中进士要披宫袍以示荣耀,后遂称中进士为“披宫锦”。如袁枚祭妹文:“予披宫锦还家。”也有称考中进士为“登科”,是及第的别称。如袁枚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7)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而它们又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连中三元”。三、天文地理(1)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共分为二十八宿。(2)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3)六合:指上下和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泛指天地或宇宙。(4)
149、八方:四方和四维的合称。四方,即东、南、西、北;四维,即东南、西南、西北、东北。(5)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九州”。九州一般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6)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7)关内、关外:古代以西安为都城的王朝一般以函谷关来区别关内关外,以西为关内;明清时则称东北三省为关外,即以山海关为界线。(8)山东:在山的东面。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以西地区为山西。(9)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地区来看,该地区处于长江之外,故称江表。(10)江
150、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11)百越: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合称。(12)三辅:西汉分治京畿地区三种职官的合称;也指其所辖地区。泛指京城附近地区。(13)三秦:项羽灭秦以后,以秦关中之地分封秦三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王,因称三王或其所辖地域为“三秦”。泛指陕西关中一带。(14)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1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的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如司马迁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此处的“河”即黄河。又如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此处的“江汉”即长江和汉水的合称。(16)山水阴阳:阴,山北水南;阳,
151、山南水北。(17)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包括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南岳衡山(湖南)。(18)古城的别称:南京又称应天、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秣陵等。扬州又称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临安、武林、钱塘等。苏州又称姑苏、平江、吴门、吴中等。(19)郡:古代行政区域名。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郡大于县。(20)道:古代行政区划名。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郡下设道。后来唐代曾分全国为十五道,清代在省与州府之间设道。(21)路:宋、金、元时行政区划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四、礼仪风俗(1)太牢、少牢:古代祭祀社稷时,根据牺牲
152、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2)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全为“牺”,体全为“牲”。(3)三牲:用于养生或者祭祀的三种动物,分大三牲和小三牲,其中,大三牲为“牛、猪、羊”,小三牲为“鱼、鸡、鸭”。(4)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一指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5)长揖:古时见面礼的一种。双手拱手高举过头,自上而下至胸并鞠躬的相见礼。(6)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双手放在额头上,长时间下跪叩头。(7)万福:古代妇女对人行礼时,双手轻轻抱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同时弯腿屈身以示敬意,口称“万福”,后世遂称妇女所行之礼为“万福”。
153、(8)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9)顿首:一指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一指书信表奏的结尾语,表示恭敬。(10)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11)座次:古时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召见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154、”。室东西长而南北窄的,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12)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后世将男子二十岁称作“弱冠”。(13)虚左:古代座次一般以右为尊,但在车上则以左为尊,空着车上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为“虚左”,是表示尊重的一种礼节。(14)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的开头或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15)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16)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五、年龄
155、称谓1.年龄常识(1)襁褓:未满周岁。汉书霍光传:“霍光受襁褓之托,任汉室之寄。”(2)孩提:两三岁。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3)垂髫:指幼年。古时小孩子不束发,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儿童或童年。(4)始龀:刚换牙,指七八岁。说文:“龀,毁齿也。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5)黄口:十岁以下。本指雏鸟的嘴,后借指儿童。十岁以下的儿童皆泛称“黄口”。(6)幼学:十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时儿童束发为两结,向上分开,形状如角,故称总角。
156、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8)束发:一般指男子十五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习技艺。归有光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9)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10)及笄:指女子十五岁。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11)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12)而立:指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指人年至三十,学有成就。(13)不惑:指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14)知天命:指五十岁。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57、(15)耳顺:指六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指人到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16)花甲:指六十岁。以天干、地支组合,六十年为一甲子。因干支错综参互,故称为“花甲”。(17)古稀:指七十岁。语出杜甫的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8)耋:七八十岁。说文:“年八十曰耋。”易离卦:“则大耋之嗟。”马融注:“七十曰耋。”(19)耄:八九十岁。诗大雅板:“匪我言耄。”(20)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指百岁高龄的人需要颐养。2.称谓常识(1)与皇帝相关的称谓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
158、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始创年号“建元”。以后形成制度。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雍正皇帝。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2)以字代名:“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古人幼时命名,男子成年或女子出嫁前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3)以号代名: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有时为了表示对某人的尊重,也可称其号。如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多由自己取定。(4)谦称:古代王
159、侯多用“寡人”“孤”等自称,表示谦逊的态度。古代官吏对皇帝上书或说话时用“臣”来谦称,表示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一般人的谦逊称谓有“愚”“鄙”“仆”“敝”等。(5)特殊称谓普通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如“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布衣之交”指的就是普通老百姓之间的交往。一般职业的称谓。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庖”是“厨师”的意思,表明其职业。亲属里特定关系的称谓。加“从”表示叔伯关系,加“太”表示长一辈,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