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罗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历史 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共40道,每道题1.5份,共60分)1孔子有两个学生的字号带有“牛”字,一个是冉耕,字“伯牛”;另一个是司马耕,字“子牛”。他们有趣的名字可以印证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是A牛耕的出现B铁器的产生C耦犁的推广D曲辕犁的出现2群神宴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乔凡尼贝利尼(1430-1516)的名画,描绘了古代神话中的众神和仙女聚会林泉之间的情景。画中盛水果和汤的瓷碗,都是中国的青花瓷。据此可推知( )A文艺复兴十分推崇中国文化B中国瓷器为东西方贸易最主要商品C中国瓷器浸染人文主义思想D中国瓷器已影响欧洲人的日常生
2、活3康熙雍正年间,苏州棉布字号兴盛。各省青蓝布匹俱于此(字号)兑买染色,后必用大石脚踹光,即踹坊包头置备巨石木家伙房屋,招踹匠从事踹布工作,提供食宿,垫发银米柴钱,加工布匹字号分发,按每匹一分一厘三毫工价支付踹匠工资,包头不得克扣;字号逐月给包头银三钱六分,以偿房租家伙之费。这反映了A棉布开始成为当时民众主要衣料 B新的生产关系已成为苏州的主体C中国自然经济结构逐渐走向解体 D清代出现了较为成熟的手工工场4盛泽镇志中记载明清时期“盛泽丝绸业举各业之冠,收入丰裕,且集交易于上午,下午二时后即下庄落市,从业人员有较多的余暇”。材料反映了苏州A技术革新困难B经营规模有限C社会风气懒散D商品经济繁荣5
3、明代在江浙、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厉行“海禁”。明代有史料记载:禁令之下,“漳闽之人与蕃舶夷商贸贩方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频繁的中外贸易使“海禁”政策瓦解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6哥伦布发现美洲后,根据教皇子午线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划分了势力范围。但是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则说:“太阳照耀我如同照耀别人一样,我倒很想看看在亚当的遗嘱中哪个条款剥夺了我分享天下的权利。”这反映出A哥伦布是海外殖民第一人B新航路开辟引发殖民争夺C法国不赞成殖民扩张活动D法国企图抢占美洲殖民地7哥伦布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历史人物。作为开拓
4、者,他使新旧两个大陆建立了联系;作为殖民者,他对美洲人民进行了屠杀。在他身上,既有新时代的光辉,又有旧时代的烙印。下列选项对哥伦布“有新时代的光辉”的理解中,最恰当的是( )A使美洲地区人口锐减B体现冒险精神C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D传播先进生产方式8约在1600年时,经好望角航线运往欧洲的胡椒是100-200万磅,丁香、药品、肉豆蔻等共约35万-65万磅;而经商队运进地中海的胡椒有300-400万磅,丁香等共有70-100万磅,这些数字说明( )A传统地中海航线仍有一定作用B新航路开辟作用微乎其微C商贸中心的转移尚未形成D西班牙、葡萄牙争夺贸易主导权919世纪末,英格兰和威尔士因患肺结核造成
5、的死亡率达到222%,英国伦敦医院对1420名死亡儿童的尸体进行解剖,解剖数据表明有45%的死因是肺结核,而其中的80%是来自工人家庭。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A工业革命的发展B城市人口的增加C贫富差距的扩大D医疗技术的落后10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化纤制品投入生产B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C诺贝尔发明炸药D垄断组织的积极推动11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和欧洲,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百家争鸣”和文艺复兴B“罢黜百家”和启蒙运动C“罢黜百家”和宗教
6、改革D“百家争鸣和智者运动12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13进入战国,儒、墨渐成显学,阴阳、道、法、名、农蜂起,学者“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不可胜道,仅史记所记,就有孟子作书七篇,慎到著十二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荀子列数万言而卒等等。材料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A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B“土”阶层的活跃和受到重用C呈现出
7、“礼崩乐坏”的时代特色D社会文化呈现相互对立的特征14某学者用“无治主义”、“德治主义”、“天治主义”、“法治主义”来评价先秦某四家学派,下列言论与之对应正确的是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则得祸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ABCD15战国中后期,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B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C儒家学派的地位下降D中国思想专制局面形成16孙子兵法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8、注重了解情况,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攻守等矛盾双方,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来克敌制胜。这反映出,孙子兵法A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B蕴含了朴素的唯物思想C适应了社会现实的需要 D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17近年来对战国法制史的研究,秦法制因有史籍和出土秦简可以互相补强才得到较大进展,六国法制则因“文献不足征”而不能言其详。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秦国法制比六国法制更完善B六国史书在战乱中遗失殆尽C焚书坑儒造成六国文献损毀D已发掘的六国竹简缺失严重18董仲舒认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故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宁
9、能致汤武而然耶?”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意在A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B批判颠覆先秦儒学C确立儒家学说的主流地位D规范平民道德行为19下图为某学生针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作的一幅漫画一锅好汤。其意是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使百家思想得到均衡发展 B兼采众家之长的理念C尚未实现学术的高度统D使儒家思想名存实亡20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名言的精神内涵是强调A守成保业B社会责任C忠君爱国D改革创新21两宋时期,私修礼书大量出现,最为重要的家礼著作是朱熹的家礼,因其进一步简化了繁杂的古礼,将传统的“贵族之礼”,修改成适应性更广的“庶民之礼”。
10、家礼在社会上的传播A扼杀了百姓的个人欲望B强化了乡村的道德教化C打破了贵族的教育垄断D完成了儒学的重建任务22传说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陆修静与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虎溪三笑”典故反映了A三教合一思想开始出现B三教思想理论互相交融C三教思想理论相斥相争D三教合一思想最终形成23朱熹认为,“佛书说六根、六识、四大、十二缘生之类皆极精妙,故前辈谓此孔孟所不及”。材料体现了朱熹A融合佛、儒创立理学B重视佛教超过儒学C欣赏佛学的思辨义理D肯定佛教排斥儒学24王守仁在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中把“良知
11、”解释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文中的“良知”是指A教条主义B自然规律C思想潮流D内心世界25王阳明说:“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此观点意在说明A格物致知B人性本恶C心外无理D人欲即天理26朱熹童蒙须知中要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凡为人子弟,说话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时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在长辈面前吃饭时,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由此可见A理是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本原B理学与普通人的生活休戚相关C理学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D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
12、三纲五常27李贽在民间讲学时,别的先生只收男孩,他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别人都要求孩子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他们蹦蹦跳跳翻跟斗,大声读书震天吼。这反映了李贽A克己复礼B提倡民主C反对专制D挑战正统28下表是李贽与黄宗羲的相关言论。据此可知,他们的认识言论出处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李贽藏书(明末)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黄宗获原君(明末清初)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B承认了私欲膨胀的合理性C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D推动了人伦与政治的分离29顾炎武著作颇丰,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两部地理学著作、文集七
13、论(郡县论钱粮论生员论军制论钱法论田功论形势论)和读史札记日知录。其著作都是为研究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而作。据此可知,顾炎武A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具有经世致用的精神C主张重建儒家信仰体系D改变了学术发展方向30明末清初,提出了与王阳明心学针锋相对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前辈的唯物思想的进步思想家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31明末徐光启等学者,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天文、数学等方面的书籍,他们看到西学与中学之间在自然科学乃至宗教、道德方面体现出来的某些相近、相合、或相通之处,由此得出“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看法,并进而提出“会通”“超胜”的主张。这一主张A反映了对中西文化的全面认识B得
14、到当时士人阶层的普遍认可C推动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产生D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32希腊悲剧作家的笔下,命运是核心主题。无论是传说中的英雄,还是世俗的凡人,面对命运的不公,都是勇于抗争而非盲目顺从,如巫女美地亚因命运被喜新厌旧的丈夫遗弃,她不甘屈辱,奋起对丈夫进行了惨烈的报复。这体现出古希腊A女性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B人文主义思想植根于文化传统C社会不公影响了悲剧创作D文学创作渗透进取的理性精神33公元前5世纪,希腊刚作家欧里庇得斯在其作品中开始对神表示怀疑,同情穷人和奴隶,拥护民主,反对虑待妇女,如他在伊翁酒神的伴侣等刚中责备天神嫉妒、残忍、不道德,害死了很多好人。该剧作家的作品A摆脱了神学思
15、想的束缚B具有人文精神色彩C凸显了戏剧创作的繁荣D说明公民范围扩大34“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该言论反映的主张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C理性是激情的奴隶 D人生而平等35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没有认错妥协,自愿选择死。他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这A是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权威性B说明雅典民
16、主政治存在很大局限性C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D证明了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36意大利思想家弗吉里奥(13491420年)在其著作论绅士的风度与自由研究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即博雅教育,它包括德育、体育、智育和军事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它强调体育与知识学习同等重要,体育就是要对身体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服从理性。弗吉里奥的教育观A体现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B受到理性主义的深刻影响C完全摆脱了神学教育的束缚D成为全面教育思想的源头37达芬奇在论绘面中述说画家需要了解眼時对外界景物感知的方式,并在艺术创作中运用这些规则,然后才能在画布上构建一个似真的场景。于是他开始探究光学现象和视
17、觉特征,设想了一些公式和假设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并试图发现可以用来制造光学器具的原理,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以用来说明文艺复兴A有助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B运用理性否定宗教权威C推动光学领取得新成就D最早揭示万有引力定律38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圣母的形象端庄而朴实。达芬奇的圣母、圣婴与圣安妮,圣母更像一位村妇,也是赤脚。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哀悼基督,作品中的圣母形象,典雅而沉静,俯视着死去儿子的身体,表现出无奈与痛苦。这些作品A鼓励民众崇尚朴素生活B宣扬人类是万物的主宰C以宗教题材否定基督教D提倡回归人的自然属性39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18、”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马丁路德这一宗教思想的是A因行称义B神权高于教权C因信称义D人权至上40如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罪名杀人罪谋杀双亲或兄弟姊妹伪造文书赦免价8个金币6个金币7个金币A因行称义B自由平等C与上帝直接对话D教随国定第II卷(非选择题)41儒家思想产生以后,在历史上经历了不断的改造、发展和演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
19、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妤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的领域,他的大一统的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上)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再现,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
20、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代初期,皇权同样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进行垄断和遏制。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1)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8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经过董仲舒改造后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6分)(3) 根据材料三分析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存在什么问题。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6分)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材料二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泰格拉材料三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一莎士比亚哈姆雷特(1) 分别概括材料一、二在认识人与万物(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应如何看待材料二的观点?(10分)(2) 概括材料三体现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8分)(3) 简要说明三则材料的共同之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