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724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新泰一中老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1据文献记载,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说明A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B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C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D大禹禅让于启引发了社会动荡2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具有神秘

2、色彩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3关于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研究发现,早期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反映氏族成员间牢固血缘关系的同性合葬,葬具少,有微小差别;晚期墓葬里,随葬品的数量差距很大,且出现了具有贫富分化的家族墓地。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贫富分化的加剧B出现了私有财产C等级观念逐渐产生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西周统治者从商的覆灭中认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人民的武装倒戈,使西周打败了商王朝,于是提出“天惟时求民主”,“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说明A儒家思想逐渐居于统治地位B民本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中国自古以来不乏民主思想D西周抛弃了神权政治而走向德治5

3、有人因为孔子谦虚自己是“述而不作”,就说他只是全盘接受了西周周礼中蕴含的思想,是保守派,下列各项能反驳这一观点的是A克己复礼为仁B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名不正则言不顺D有教无类6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7西周时期的青铜铭文多为颂扬先祖、祝愿家族昌盛之类的套语。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具有浓厚的地城性,很多还记载了监制者的官职名号、工长名与工匠名,有的量器

4、还记载了容量、重量和使用地点。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A生产技术的进步B宗法观念的消亡C集权政治的趋向D礼乐制度的完善8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这主要反映了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9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贵族政治让位官僚

5、政治C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10战国时期,魏国西门豹兴建引漳灌邺的水利工程,魏国还利用春秋时期修建的“鸿沟”将黄河和淮河连接起来;秦国李冰更是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同时关中平原的郑国渠也修建成功。这些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主要原因在于A青铜铸造的繁盛B铁制农具的使用C农业商业的发展D统一大业的完成11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A分封制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行省制1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

6、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13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相比A生产工具的进步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C社会观念的变化D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确立1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B反映了

7、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有利于避免皇帝的决策失误D表明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15董仲舒曾说,假如认为万民的性已成善,那么王者受命于天的意义何在?天立王者也就没有了意义。这既违背了天意,也是不符合规律的。在此,董仲舒论证了A“大一统”理论B“天人感应”学说C王道教化主张D独尊儒术的必要性16侍中原本主要是服侍皇帝的生活,汉武帝时逐渐发展为顾问议论朝政大事和受皇帝派遣为特使处理边防等特殊事物,卫青、霍去病任侍中时因功升为大司马,位列丞相之右。侍中的权责变化反映了()A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人员B丞相阻碍汉武帝积极进取C汉武帝利用侍中加强皇权D就任侍中的官员功勋卓著17武帝独尊儒术后,在实际统治的过程中,并不

8、是纯粹都用儒家思想,也采纳了其他学派的一些思想。这个结论的历史依据是A选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B下诏“尊高年,免赋役”C实行盐铁专卖、对工商业加重税D晚年颁布轮台罪己诏18西汉初年,统治者认为“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避免中央权力过于集中,而天子大权一旦旁落,则极可能重蹈秦朝覆辙;同时相较关中而言,关东不可控因素很多;如此庞大的国家全部收归中央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若委任外臣,又不大放心。这则材料旨在说明A中央集权不利于国家统治B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C郡国并行制符合现实需求D君主大权独揽导致秦朝灭亡19汉武帝派孔仅和东郭咸阳到全国各地盐、铁产区,选用有管理经验的盐铁富商充任盐官或铁

9、官,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盐铁专营机构。元狩五年规定:“敢私铸铁器卖盐,钛左趾,没人其器物。”这表明A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的地位B朝廷以经济手段加强集权C民生问题受到朝廷的日益关注D工商食官制度得到恢复20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与此相对应的治世思想是A黄老学说B法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21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此时距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北魏

10、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B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C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D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22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从图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国家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但北方优势明显ABCD23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24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二者虽然都是

11、在北魏时期开凿,但是风格不同。云冈佛像的造型,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额丰、肩宽,显得庄严雄健。龙门石窟则更多地表现出中国的艺术形式,大佛的形象也由庄严肃目变为和蔼可亲。出现这种不同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佛教的传播和进一步盛行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C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D雕刻工匠的审美观念差异25“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这充分表明安史之乱A是争夺帝位的斗争B导致了边疆地区不稳C是中央与地方权力失衡所造成D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26资治通鉴中记载:贞观四年“四夷君长诣阙请

12、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结合所学,下列解读正确的有因认为“天可汗”称号降低了大唐天子的身份,唐太宗没有接受这一称号由于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的民族政策,因而得到周边少数民族首领的拥戴唐朝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设置都护府等措施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可用于研究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看法ABCD27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

13、世”的局面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28隋文帝杨坚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进行改革,使隋朝国力日强。下列表述中与隋文帝有关的史实是代周称帝,建立隋朝 励精图治,进行改革率军灭陈,结束分裂 开通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ABCD29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30曹魏时期,选官制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后来逐渐固定了策试的标准和要求,大体上孝廉侧重于经义,秀才

14、侧重于文采,这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重视。这表明当时选官制A改变了乡举里选的选官方式B打破了门第观念C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D扩大了统治基础31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央在职官员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这一政策A带有中央集权倾向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打破贵族政治特权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32“官事至重,古法虽圣犹试。故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博选异德名士,称才量能,不宜者还故官。第一科曰德行高妙,志节贞白。二科曰学能行修,经中博士。三科曰明晓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科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

15、,明足以照奸,才任三辅剧令皆试以能,然后官之”。依据材料判断这应是在A西周时期B东周时期C两汉时期D明清时期33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34“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极大增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一定程度体现了社会的公正性。这种比喻形象的选官制度指的是A以世袭的方式实现权力的交接B以军功的获得成为授爵的依据C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D以严格的科举考

16、试作为选官方式35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A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的机构B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36唐开元十一年,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下设5房分主政事,有行使权力的“中书门下之印”。中书令是大权独揽的宰相,中书门下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货真价实的宰相府。门下省名存实亡,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审核封驳之

17、权。据此推断这一时期A宰相专权趋势出现B三省六部制被废除C专制皇权有所削弱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37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D起到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38史学家钱穆先生说:“唐代的租庸调制,最要用意在为民制产,自可向国家完粮”。唐代前期“为民制产”的举措是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编订鱼鳞图册C确定土地私有权D实行均田制39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

18、、加工,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40“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这是唐太宗对其在位时发生的某件事给予的高度评价。唐太宗评价的是A松赞干布遣使来长安请求通婚B外国商人到中国定居、做官并且通婚C日本遣唐使、僧侣来中国学习D玄奘为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第II卷(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原来的经济基础变化了。在战

19、争中某些统治者继承西周敬天保民思想,对祀与戎有了新的认识。东周在西周的文化基础上表现出伟大的创造性,产生了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宋大夫墨翟创墨家,诸子百家的多家学派在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二 史载武帝好公羊,昭帝传孝经论语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东汉不少皇帝还亲自讲经,参与诸儒的学术论辩。“议礼、制度、考文,皆以经义为本”,这成为武帝以后汉代政治中较有特色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儒学不断汲取其他学说的成分以充实和完善自己,为特别注重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之道。加之汉代通经致仕政策的刺激,于是“专事经学,其风

20、甚笃”。儒学特别注重德治,讲求调适人伦,纯化风俗,其义理易为“匹夫匹妇”所认知和认同,故而狱吏走卒、农夫牧人、幼童白首纷纷诵读儒经,研习章句。当时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据孔毅汉晋之际儒学信仰的危机与演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其影响。(1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之际儒学成为重要社会信仰的主要表现。(4分)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

21、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表3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III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 (12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 (9分)高一历史参考答案1B2D3D4B5D

22、6B7C8C9B10B11B12C13B14C15C16C17C18C19B20A21C22D23C24C25B26D27D28B29C30C31A32C33B34D35C36A37D38D39D40D41(1)背景: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使用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崛起,学术下移、学术活跃。继承并发展西周的文化。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推动了社会转型,影响深远。(2)表现:受统治集团尊崇;是知识阶层的安身立命之道;被普通民众认同,民间影响日益扩大。42(1)西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相同点:选拔依据都注重品德;选拔途径都是由地方向中央举荐。 (2)积极:唐宋时期的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追求公平公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提升了从政士人的文化素养,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