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现代文阅读文12021济南高三名校交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中国自古就有丰富的政治思想但无近代意义上的政治学科,因此百年来传入中国的有欧洲制度主义政治学和美国个体权利政治学等。客观地说,这些外源性学说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势,但并不能回答更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西方模式”危机证明了“历史终结论”【注】的终结,西方政治学也随之陷入困境,迷失了方向。与此同时,中国的政治发展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政治中格外引人注目,而这显然不是既有的西方政治学所能解释的。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最有资格拥有自己的政
2、治学。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那么,什么是历史政治学?历史学和政治学都是古老的学问,二者的事实性组合也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学科意义上的“历史政治学”是一个新概念新范畴。在一般意义上,历史政治学就是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具体而言,在认识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在方法论上,历史政治学重视问题的时间性和时间进程;在本体论上,历史政治学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历史政治学能够进一步解释政治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重大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国治理模式的历史文明基因。比如
3、当代中国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百年来中国的政治形态与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历史的血脉和基因并未因此而隔断,历次的制度变化依然没有割断五千年文明史。再比如,改革开放前后的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其前后是连续、统一的。在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视域中,不仅要看到改革开放前后历史的连续性,更要认识到改革开放前的制度安排是改革开放后制度变迁的基本框架和方向,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强化了改革开放前建立起来的制度结构与基本制度。历史政治学不但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独特视角,还是发展政治理论的重要路径。作为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政治
4、学学科以及政治理论,自然应该是“历史、实践、理论”三位一体的研究,或者说政治学的知识理论应该来自历史研究、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政治理论中的国家理论、政体(民主)理论、政府理论和政党理论几乎都是特定国家特定历史经验的产物。国家概念、民主理论、政府理论和政党理论,无不来自西方国家的历史与实践;而对于中国和很多非西方国家来说却是非历史性的,甚至与这些国家的历史经验存在巨大张力乃至冲突性关系。这意味着,建设自主性政治学或中国特色政治学必须回到中国历史,在研究历史中发现和提炼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能够连续存在几千年的政治文明体,自然蕴含着政治学理论的宝贵资源,是发掘历史政治学的富矿,但中国历史上的丰富政治
5、思想和政治实践未能被系统表述为学科化、概念化的政治学理论。未来,需要结合中国政治史或比较历史重新界定相关概念,推进政治学的方法论研究,这应该是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摘编自杨光斌扎根于中国大地的历史政治学)【注】历史终结论,是由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在他看来,“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失败,历史的发展也许只有一条路,即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材料二:历史政治学不是历史学,它的学科主体和主体性是政治学。历史政治学的研究,有几个维度需要注意。一是可界定的政治学维度。有边界才有学术分工,才能形成学科的主体性。历史政治学一定要注意它的主体性是政治学。它与历史学有什么区别呢?历史学重在摆事实
6、,政治学重在讲道理,即重在分析和解释。二是可标识的政治学命题。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核心对象和要素,政治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国家及其相关问题。只有从政治学的命题入手,它才能够与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当然也有交叉的地方,比如说赵鼎新老师研究历史,也研究国家,也研究历史社会学。三是可通约的政治学概念。为什么政治学发端于古希腊,中国有丰富的政治实践却没有能形成一门学科,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缺乏有明确定义的、超越个别经验的、可通约的政治学概念。中国路径是独特的,中国经验是独到的,中国故事是独家的,但是从中国路径、经验和故事提炼出来的概念应该是可交流的、可传播的、可意会的。历史政治学要从中国之治中提炼出让他者
7、听得懂的中国之理,你要让人家听得懂你的故事,而不是只能自己听得懂。四是可整合的政治学范式。历史政治学重在讲道理,寻找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把碎片化的历史现象和事实连接起来,就要通过特定分析框架和范式加以解释和分析,有方法、有范式,才能自成一家,才有学说。历史政治学是不是能够作为一门学科成立,是否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甚至解释世界,就看其有没有独到的分析框架和范式。一门学科,包括历史政治学,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于叙事。历史学的优势在于叙事上的精细、考据,但问题在于它不注重说理。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一事讲一理。一个事情里面有一个道理,能够从中国叙事当中提炼出中国化的理论,这个
8、理论是中国人自己听得懂的理论。我们现在在一事讲一理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但是最缺的是万事皆一理,也就是从中国叙事当中有所发现,从中国道理当中有所启示、有所超越,形成具有普世性的概念和框架。这是第三个层次。(摘编自徐勇从历史变迁的视野研究政治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史政治学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外源性学说不能回答和解决中国的问题,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B.在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视域中,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是有连续性的,改革开放前后的制度也是一致的。C.历史政治学与历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否从政治学的命题入手进行研究,是二者的本质区别。D.历史政治学应从中国之
9、治中提炼出让中国人能听得懂的中国之理,而不应只有研究者自己能听得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政治学是时代的产物,处于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需要拥有自己的政治学。B.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是历史政治学肩负的使命。C.在新时代,研究历史政治学要注意它的主体性,要注意历史政治学重在摆事实。D.从中国道理中形成具有普世性的概念和框架,是历史政治学今后努力的方向。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历史政治学研究主要任务的一项是()(3分)A.基于外国历史研究,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B.基于中国历史研究,发现和提炼政治学的概念和理论。C.基于中国
10、历史研究,重新界定政治领域中相关概念。D.基于中国历史研究,讲好中国政治发展的故事和道理。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政治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6分) 文22021潍坊高三阶段性监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
11、重重。“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结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中国传统的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
12、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二十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材料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和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的,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首先,是从“小美”
13、到“大品”的转变。“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代。这里所谓“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
14、、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玫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
15、为线索的结构方式。总而言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材料三: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学中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漂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
16、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中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散文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
17、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索。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二十世纪中国散文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的根本区别。B.“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C.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学中的现代散文,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D.台湾当代散
18、文大多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见解,饱含诗情和哲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话”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美文”的胜利,“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得益最大的也并非散文。B.如果散文没有脱离中心,退居寂寞边缘,便不会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重新获得无限生机。C.我们不能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大品”散文的艺术成就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D.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散文作品中不属于“大品”散文的一项是()(3分)A.韩少功我心归去B.梁衡把栏杆拍遍C.郁达夫江南的冬
19、景 D.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 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6分) 文32021山东新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1925年,梁思成当时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念建筑专业。他的父亲梁启超给他寄来一本书,是北宋李诫写的营造法式。但他感觉这本书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后来,通过对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蓟县(今天津蓟州区)的独乐寺观音阁等一系列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建筑的研究,梁思成终于初步破译了营造法式的密码。特别是在对独乐寺观音阁的研究中,他发现,这座建筑虽然有成千上万个木构件,但一共
20、只有六种规格。营造法式里说:“凡屋宇之高深,名物之短长,曲直举折之势,规矩绳墨之宜,皆以所用材之分,以为制度焉。”这句话简单来说,意思是一座木结构建筑浑身上下的各种尺寸,其实都是以材为基本的模数。我们可以想象,这些标准木材可以在一个工厂里大量地生产,然后把它们搬到工地现场进行加工和组装,这样就大大加快了中国古建筑建造的速度。比如,唐代长安的皇宫大明宫,面积相当于今天北京故宫的好几倍,仅用10个多月时间建成。中国古代建筑的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建造,真是多快好省。(摘编自中国古建筑的营造密码)材料二: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
21、”。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
22、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写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
23、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材料三:现代建筑设计如何来继承和学习传统建筑的理念呢?继承和学习天人合一理念。想要真正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还需要先去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以及建筑中包含的精神来对建筑理念进行区分,然后对其
24、中积极的正面的理念进行吸收。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之所以会有区分,就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建筑理念不能够完全运用到现在的建筑设计当中,但是传统建筑中包含很多先进的理念,这些理念能够为现代建筑注入活力。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追求设计风格的相似,一定要深刻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这样才能够做到形神兼备,也才能够将真正的传统建筑带到众人面前,让所有看到的人都能够通过建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说,了解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特点之后,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也要多去注意如何实现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也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注重建筑本身,还要注重建筑的外部环境。继承和学习中庸理念。在传统建筑中,经
25、常会把最好的建筑放在最里面的位置,外面一般是围墙,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中庸理念,比较重视内涵,所以在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过程中千万要重视对中庸理念的继承和学习,这是现代建筑中最缺乏的一项内容。现在,建筑的设计风格总是张扬、夸张,希望能够夺人耳目,而忽视了建筑的内涵。中庸思想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主要应该集中在不要只注重建筑外观的新奇,还要考虑建筑本身的功用和内涵;另外,建筑的布局、色彩要协调,每个部分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整体的风格必须是一致的。将中庸理念和现代建筑设计结合,可以让建筑既不过分浮夸高调,又会让人眼前一亮,低调奢华有内涵。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筑不像衣服,不想穿的时候就
26、可以换,建筑的投资比较大,推倒重来所需的成本较高,所以在建筑设计上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科技的支持下,可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优化。(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1925年距离北宋李诫所处时代近千年之遥,所以梁思成认为李诫的营造法式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B.独乐寺观音阁木构件成千上万,但只有六种规格,这显露出了营造法式的密码。C.面积很大的唐代长安的大明宫,仅依赖于建筑构件的标准化生产,10个多月就得以建成。D.建筑上丰富的“词汇”,如梁、柱、枋、檩、门等,组成了中国建筑的“文法”。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希
27、腊、罗马的建筑“文法”只有“五种典范”,中国建筑的“文法”种类比国外多得多。B.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和灵活性,但拘束性并未限制灵活性,两者相辅相成。C.现代建筑设计要做到天人合一,需注重建筑本身和其外部的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D.中国传统建筑外面一般是围墙,最好的建筑经常放在最里面的位置,这体现了重视内涵的中庸理念。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建筑“文法”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建筑的水泥就是“糯米灰浆”。B.“斗拱”是木结构建筑常用的制式。C.古建筑保持立柱和纵横梁组合构架制。D.古代建筑群重左右对称和中轴线原则。4.材料三行文脉络清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8、。(4分) 5.综观三则材料,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文42021日照高三第一次校际联合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电影少年的你热映,引发了观众关于原著小说抄袭与否的热烈讨论,“融梗”一词也随之进入大众视野。所谓“融梗”,通常是指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汇集各方创意,在作品人物设定、故事套路等方面借用他人智力成果的行为。有的创作者倾向于用“借鉴”来解释这种行为,有的批评者则指责其实质为抄袭。“融梗”究竟是不是抄袭?是否应该受到法律惩戒?这些疑问凸显了网络文学生产传播过程中有关原创与模仿的界定难题。“原创”是著作权制度的核心概念,和这一概念相连的是现代意义上
29、的作家形象:基于灵感和生命体验,从无到有地进行创作,通过消耗自己的智力劳动,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精神产品。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作家”和“原创”的认识,在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类型文学写作时受到挑战。网络文学生产从发展之初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仿和借用,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归因为法律保护不够到位,在更深层面上其是与网络类型文学生产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类型的决定作用。类型套路是网络文学的典型特征,包括穿越、玄幻、修仙在内的几十种大类型,不计其数的小类型,是二十多年来网络文学发展的重要收获。类型绝大多数并非由单个作者独立创造,而是由初始设定出发,经由大量写作者前后相继,才得以逐渐确定。再如,读者前所未有
30、的参与性。网络作家的工作通常不再是“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而是归属于一个复杂的交流网络。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大量互动,读者的反馈至关重要,读者对创作的参与性也大大增强,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实现类型的创造、更新和进化。在这样一种创作机制之下,“套路”和“梗”的反复使用常常难以避免。对于类型化的网络文学创作,“融梗”只是关于写作资源使用的经验式描述,本身并不具备道德或法律上的贬义,但这并不意味着,抄袭是可以容忍的。少年的你和其他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作品所引发的关于原著小说抄袭与否的讨论,恰恰提醒我们,网络文学绝不是著作权的法外之地,必须找到一条既能保护写作者合法权益又能保持网络文学创作活力的道路
31、。(摘编自储卉娟网络文学:既要秩序 也要活力)材料二:网络小说的类型化现象日益受到关注,人们经常把它归结为资本驱动下的商业性产物,或是通俗流行文化的一种表征,而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缘由、网络小说的创造性则被漠视。类型化的网络小说,在大众读者的热情推动下不断成型,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类型小说”对人类的情感需求分门别类地做出回应与安置。读者缺少或向往某种情感体验,就会去欣赏能提供这种情感体验的“类型小说”或“类型电影”,在幻想中代入、融合故事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以达到心理的补偿、平衡与满足,产生愉悦感,恢复积极的心态。有些小说类型中的情感体验似乎与快感体
32、验相对立,比如惊悚、恐怖小说,它们通向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体验。这些负面情绪,人皆厌恶,但惊悚、恐怖小说却很流行,这不仅说明人们对每一种情感体验的顽固寻求,更能体现小说类型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太平岁月,人们对危险的警觉性下降,所以会本能地从文艺作品中寻找恐怖刺激的情景,寻求紧张体验,得到生存经验的补偿,这些紧张感、焦虑感、恐惧感获得释放之后,读者会为自己现实的安全处境感到松弛愉悦,这种心理需要就刺激了相关类型小说、电影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小说的类型不断被发明、扩展、更新,以创造人类情感体验的新天地,比如科幻、侦探、推理、悬疑等都是晚近的发明,而有数百年发展史的武侠、历史、玄幻则是在原有
33、基础上的创新。每种小说类型都有大量为之着迷的读者。我们必须强调,优秀的网络小说受到追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类型确定之后,总是呈现出作者个人的独创性。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需求具有与生俱来、永难满足的本能,而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却永远在求新求变。玄幻小说是网络小说中成绩最为显著的部分,这种小说类型的兴起受到了西方玄幻小说、好莱坞电影的启示,并且在寻求“想象的本土化”这一动机的支配下,链接了中国古代神话、历史文化典籍、明清小说等资源。在作者与读者求新求变的欲望推动下,玄幻小说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面貌,既有恶魔法则佣兵天下等创造性地运用西方玄幻小说的魔法、龙、精灵等元素,也有盘龙神墓等混合了东方神魔小说与西
34、方玄幻小说诸种神力元素,更有间客打通了玄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的类型界限,另开小说类型的局面。这些小说,创造了独特的生命、社会文明与宇宙景观,具有文本价值的独一性,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摘编自康桥网络小说的类型化与独创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电影少年的你引发了观众关于原著小说抄袭与否的讨论,但从法律的角度看它不是抄袭,不应该受到法律惩戒。B.网络小说的创作过程离不开作者和读者的交流互动,网络小说类型化的产生和发展也离不开大众读者的热情推动。C.人类对包括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在内的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是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
35、原因。D.网络小说类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既有与人类新的情感体验需求相适应的晚近的发明,又有在原有类型基础上的创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网络小说难以避免反复使用“套路”和“梗”,这导致网络小说创新性不足,网络文学创作活力逐渐丧失。B.人们如果不缺少某种生命情感体验,就不会通过阅读某种类型化的网络小说来获得类似的情感体验。C.玄幻小说的成就启示作者,网络小说创作既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又要从西方文学作品中获得借鉴。D.网络小说类型化虽然能满足读者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但也阻碍着网络小说独创性作品的产生。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6、3分)A.“悬念巧妙设置,故事环环相扣,情节紧张曲折,主人公充满个性魅力,是网络小说吸引读者的常用方式。”B.“现实生活中缺失获取某种情感体验的机会,生命体就驱动人们创造或进入艺术情境,在想象中形成这种情感经验。”C.“大多读者不关心网络文学作品是否完成从无到有的创造,而是聚焦于作者是否完成既有类型的接续和延展。”D.“必须正视网络文学特殊的生产机制和阅读机制,探索一种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从而保护和激发创造性。”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如何实现网络小说写作的创新。(6分) 文52021广东六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37、控制论之父”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一书中谈到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机器时,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这些机器的趋势是要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而非只是用机器能源和力量取代人类能源和力量。”虽然维纳的激进言辞和今天普通人对人工智能的担心都有夸张的成分,但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确给未来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其中,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这催生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跨人类主义的伦理学问题。准确来说,这种伦理学不同于传统的伦理学,它讨论的不再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是人类与自己所发明的一种产品构成的关联,这种特殊的产品一旦超过了某个奇点,就存在彻底压倒人类的可能性。实际上,对人工
38、智能与人类之间伦理关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讨论。在人工智能领域,是依从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来进行的。首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的路径。1956年,在美国召开了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与会者探讨的是,如何将我们人类的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以及大脑的思考都变成信息,并加以控制和应用,即将人类的各种感觉和思维转化为可以量化的信息数据。然而,在这个阶段中,所谓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让一种更像人的思维机器能够诞生。之后,人工智能的发展走向了另一个方向,即智能增强。人工智能能否发展出一种纯粹机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并以机器本身的方式来进行?这就出现了机器学习的概念,
39、它通过海量信息和数据的收集,让机器提炼出自己的抽象观念。例如,在给机器浏览了上万张猫的图片之后,让机器自己提炼出关于猫的概念。一旦机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和观念,这些抽象的概念和观念就将成为机器自身的思考方式的基础,机器将会形成一种不依赖于人的思考模式。一个不再像人一样思维的机器,或许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恐慌。毕竟,模拟人类大脑和思维的人工智能,尚具有一定的可控性,但基于机器思维的人工智能,我们显然不能得出上述简单的结论。不过,说智能增强技术是对人类的取代,似乎也言之尚早。智能增强技术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智能机器来弥补人类思维上的不足。智能增强技术带来了两个平面,一方面是人类思维的平面,另一方面是
40、机器的平面,这两个平面之间需要一种接口技术,它让人与智能机器的沟通成为可能。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就是掌握智能机器与人类交流的接口技术。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的伦理学角度来看,人类与智能机器的关系,应是一种共生的伙伴关系。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无论是一线的生产,还是对那些因衰老而无法行动的老人的照料,或许都会面对人与智能机器的接口技术问题,这是一种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新伦理学。或许,我们从这种景象中看到的不一定是伦理的灾难,而是一种新的希望。(摘编自蓝江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材料二:法国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提出“竞速学”概念,提议要把速度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在维利里奥看来,人类文明的变化,根本上是速度的变
41、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挑战,恰恰缘于速度提升: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上的速度、对大数据的处理速度,完败人的生物“算法”。这轮速度变化的结果是:人们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从竞速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威胁:在当下主权性的民族国家格局下,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正在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法国当代技术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曾提出“人工非智能”这个概念。在他看来,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自身恰恰会进入“人工非智能”状态一种人为导致的“系统性愚蠢”。在这个人工智能声称比你更了解你的时代,你不再耗费精力去了解恋爱对象,而是通过约会APP算法帮
42、你定位到“最适合的TA”;决策者不再耗费精力去深入了解伙伴与对手,而是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这才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的真正挑战。(摘编自吴冠军人工智能的“人工非智能”效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控制论之父”维纳认为智能机器会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这一观点虽然夸张,却有一定伦理学依据。B.人工智能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将构成怎样的关联,这也是人工智能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最大挑战。C.只要掌握连接人类思维和智能机器的接口技术,就能利用智能增强技术来弥补人类思维上的不足。D.从竞速学的角度出发,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缘于智能机器的速度提升
43、,也缘于人类的“系统性愚蠢”。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讨论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的伦理关系问题,就不能忽略人工智能究竟是模拟人类思维,还是纯粹机器的学习和思维。B.在让人工智能模拟人类大脑思维这个阶段中,如果我们补齐了人类思维的短板,就会使不可控的智能机器诞生。C.机器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概念和观念后,再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但它究竟能否脱离人类的掌控,目前还未可知。D.智能增强技术未必会取代人类,如果我们能够让人类和智能机器形成共生的伙伴关系,或许就可以突破老龄化社会的困境。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智能增强技术的一项是()(3分)A.自动驾驶B.
44、围棋机器人(阿尔法围棋)C.快递分拣机器人D.餐厅的上菜机器人4.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人工智能和智能增强的区别。(4分) 5.从竞速学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是怎样成为“人工非智能”的?(6分) 文62021河北九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笔记”二字,本指执笔记叙。由于南北朝时崇尚骈俪之文,人们一般称注重辞藻、讲求声韵和对偶的文章为“文”,称信笔记录的散行文字为“笔”。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以后人就总称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丛残小语”式的故事集为“笔记小说”,而把其他零星琐碎的随笔、杂录统称为“笔记”。至于以“笔记”
45、两字作书名,则大约始于北宋的宋祁,他著有宋景文公笔记。笔记的特点,以内容论,主要在于“杂”,即不拘类别,有闻即录;以形式论,主要在于“散”,即长长短短,记叙随宜。因此,凡是较为专门的著作,如人物传记、专谈一时一类事实的书、专述地理古迹和纪行的书以及家训和语录之类的札记,都不在笔记之列。古代笔记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呢?从魏晋到明清的笔记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小说故事类的笔记。始魏晋迄明清的志怪、轶事小说,从晋干宝的搜神记、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到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王晫的今世说,都属于这一类。第二是历史琐闻类的笔记。始魏晋迄明清的记野史、谈掌故、辑文献的杂录丛谈,从汉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
46、西京杂记、唐李绰的尚书故实,到清王士禛的池北偶谈、褚人获的坚瓠集等,都属于这一类。第三是考据、辨证类的笔记。始魏晋迄明清的读书随笔、札记,从晋崔豹的古今注、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戴埴的鼠璞到清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都属于这一类。这里的第一类,即所谓“笔记小说”,内容主要是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的故事,其中有的故事略具短篇小说的规模。第二、三类,则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经史子集、典章制度、风俗民情、轶闻琐事以及神鬼怪异、医卜星相等,几乎无所不包,内容极为复杂,大都是随手记录的零星的材料。这两类只能算作“笔记”,不宜称为“笔记小说”。但这样分作三大类,仍难周密。因为笔记一体,本来以
47、“杂”见称,一书之中,往往兼有各类。如封氏闻见记于考据之外,并记故实;梦溪笔谈亦不专重辨证而兼及艺文杂项;甚至像阅微草堂笔记既为“超传奇追晋宋”的志怪小说,其中又间杂考辨;池北偶谈为记掌故、文献的杂录,却也列有“谈异”一目,语及鬼神。这样为之分类,就不免有顾此失彼之感。其实古代的历史与小说,有时亦难分界限。像世说新语中所写的人,都是历史上实有的真人,而其中所记的言论或故事,部分则出于传说。因此这部书既可以算作小说,也不妨称为历史,实际兼跨小说、历史两类。把它收入小说故事的类别下,不过是暂从一般的看法来分。此处将古代笔记归纳为三大类,也无非粗举大凡而已。(摘编自刘叶秋历代笔记概述)材料二:笔记小
48、说在中国不断得到继承与发展,虽代有沿革,但其基本面貌与体制没有太大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共同的。从形式上看,笔记小说大多短小简洁,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之物,其历史地位与其他小说样式在当时的地位大体相当。从叙述风格上看,笔记小说多采用速写式的散文格式,不叙述人物事件的全貌,而是撷取一二关节,做速写式的刻画,或点到为止,或就二三小事稍作渲染,却能给人以较深的感触。从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上看,古代笔记小说多采用冷静写实的方法,多叙写事实传闻,陈名指实,诙谐多趣,如得六朝人物品藻清淡之助,又合于士人臧否人物之心。士人逞才炫学,对世事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多采用笔记小说的形式。再从欣赏格调上看,笔记小说可谓雅俗
49、兼容。说它雅,是因为它多为士大夫所作,渗透着他们的欣赏趣味和闲情逸致;说它俗,是因为笔记小说处于消遣地位,它的写作初衷是逞性娱情,增广见闻,其中大部分作品是由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加工而来的,故显得口语化色彩很浓,平易且亲切,可谓文不甚深,事复有趣,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新笔记小说大体上继承了古代笔记小说的这些特点,同时,作为变化了的时代的产物,又有新的发展,在短小的篇幅中富有厚实的内涵。在艺术表现上,新笔记小说有明显的散文化和诗化色彩,作者行文走笔间充满调侃的意味,艺术韵味似淡实浓;在作品中,作者还着意于对民俗民情的细致描绘,并以似不经意的简略勾画,写出人物的民族性格。(摘编自周献珍试论新笔记小说
50、的文体特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笔记”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笔记”与“笔记小说”区分开来,广义的“笔记”包含了“笔记小说”。B.古代笔记大致可以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辨证类三种类型,各个类型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C.笔记小说从魏晋南北朝至今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它的基本面貌、体制以及基本特点稳定,没有发生过变化。D.士大夫逞才炫学、表达观点时多采用笔记小说的形式,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欣赏趣味和闲情逸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据“笔记”名称的由来,可知“笔记”的创作无须讲究辞藻、对偶,可信
51、笔记录,不拘形式。B.“笔记”或有对社会生活的记录,然而其内容缺乏真实性,这使得它无法成为研究历史的依据。C.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受到了民间故事的影响,语言平易亲切,这些特点有利于它的普及和传播。D.与古代笔记小说相比,新笔记小说的内涵更为厚实,艺术韵味更加浓烈,民族风格也更为突出。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结合三峡一文,下列选项中能够直接证明郦道元的水经注不是“笔记”的一项是()(3分)A.注重遣词造句,不是信笔记录B.刻画山水全貌,不是点到为止C.语言雅致清丽,不够通俗亲切D.专述水文地理,内容不够繁杂4.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它的艺术特色。(4分
5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笔记小说”进行了介绍,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文72021广州高三年级阶段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
53、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
54、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
55、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以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体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的作品,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给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增添了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
56、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晚清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就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二者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
57、解?首先,从唐宋词人的角度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以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
58、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做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因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
59、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首选的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是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然后传递给读者。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
60、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C.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C.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这样才能把词读深读透。D.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诗词时,对原作的意蕴做出诠释和解读,就会扩展和拓深
61、原作的思想意蕴。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4分) 5.下面的材料是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6分)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文82021荆、襄、宜等四地七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美国学者理查德利罕(Richard Lehan)
62、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非我辈所长与所愿我们的兴趣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关注的不是区域文化,而是都
63、市生活;不是纯粹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如此兼及“历史”与“文学”,当然是由我辈学人的学科背景决定的。关注“文学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谈到都市,我一再坚持,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
64、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另外,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解读诸多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词”,在我看来,意味无穷。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的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
65、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于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那么今人谈论“都市想象”,就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深入辨析。因而,在对都市的解读中,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较中外;可以专注某一城市,也可以是城城联姻或城乡对峙;可以阐释建筑与景观,也可以借助舆论环境或文学生产;可以侧重史学,也可以侧重艺术或文化。一句话,只要是对“都市”的精彩解读,都是可以的,不讲家法,无论流派。(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
66、中国文学史有待彰显的另一面相)材料二: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目前我们对城市学本身的理解还存有一定的问题。城市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的子嗣。
67、换句话说,在传统学科里面增加一些城市视角,以此应付分散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社会学中的城市问题,以及历史学中的城市主题,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被称为一门自足的学科。真正的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并且,唯有在这样一种问题域之内加以观照,在这样一种独有的方法论的统摄之下,城市学才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才能触及这门学科所要处理的对象的本质。在这一点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其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的倾向。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
68、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既要思考各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们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城市作为阅读对象也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方式,研究者通过不断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从而丰富对城市的解读,也就丰富了城市本身。B.通过跨学科研究,在诸如文学、历史、社
69、会等传统学科里面增加城市视角,以整合分散在各学科领域里的城市研究课题,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C.中国文化有重乡土轻都市的传统,当代的城市学研究者既要思考现实的城市经验,也要面对文学传统中的城市经验。D.关注“文学的城市”,是在传统的文学史叙述中,加入新的元素,从关心文化的整体发展,到关心区域文化,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有细致的研究与挖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说明朝营建新都时,刘伯温为制服孽龙,将北京城设计成八臂哪吒的形状,这可以作为解读北京的素材,应该被研究者珍视。B.城市文学研究不应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因为它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
70、。C.研究城市文学,可以借助政治、地理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用数据、图表进行科学论证,但研究成果一定要有对“人”的关切。D.青年一代作家生活在城市中,已经不再可能出于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作品,像前人一样诅咒城市。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城市文学研究对象的一项是()(3分)A.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B.张岱陶庵梦忆C.老舍骆驼祥子D.陶渊明桃花源记4. 在材料一中,作者提到的将“记忆”“想象”带入城市研究具有哪些作用?(4分) 5.根据材料内容,请概述城市学与城市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6分) 文92021山东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综合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本解读就是
71、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例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同样是神,他们在对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对此,东晋玄学家张湛这样注释,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们“惧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无山,山神居何处?无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如此一来,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忽视了文本
72、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的表达。而通过张湛的阐释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蕴含保护自身居住环境生态的意义。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得出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使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摘编自张斗和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材料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模仿,文学创作也不例外。“借鉴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许的,是来自
73、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种模式,推翻一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而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模仿更是经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风气,从魏晋到南北朝,拟古一直是诗坛的风尚,在陆机、谢灵运、江淹等人的创作中,拟古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直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创作中还明显留有拟古的痕迹。拟古的结果是形成古典诗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关系,并渗透于诗歌文本的各个层次。甚至可以说,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鉴于诗歌史上普遍的模仿和因袭关系,南朝梁钟嵘诗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论列历代诗人,揭示其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唐代皎然诗式将文本
74、的相似概括为语、意、势三个层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模仿便有所谓“三偷”。偷语之例,如傅咸诗有“日月光太清”句,陈后主诗拟作“日月光天德”;偷意之例,如柳恽诗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诗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偷势之例,如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龄诗脱胎为“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知此罹忧患”。皎然的“三偷”之说虽从语词、取景、立意的不同角度区分了诗歌文本中不同类型的模仿,但由于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论的模仿也只限于句与联的范围,集中在语词的层面。事实上,诗歌文本的模仿本来就是多层次的,不仅仅限于语词
75、,还包括主题和结构。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论“三偷”,将其内涵大为扩展,罗列了主题和结构等不同层次的模仿例证。如果按照后人的习惯用法,意与主题相关,势与结构相关,那么偷语、偷意、偷势就可以概括为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模仿,而这些方面也正是诗歌中互文关系发生的主要层面。文学史上的拟古或模仿历来就是缺乏独创性的同义词,很少得到正面的评价。但严格地说,如果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学文本构成的某种特殊要求的话,互文已不是模仿,而是用经过压缩的语码来替代一个经典表现。这就是互文性理论所要揭示的问题: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无不善于利用文本的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学意味也
76、往往就存在于这不同文本的关系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模仿”二字概之,而首先应该从互文性的立场去审视其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摘编自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材料三:大致说,中国人向来耻于“东施效颦”,又吃过“邯郸学步”的苦头,再加上处于正统地位的传统诗文篇幅相对短小,难以容下过多的仿拟之迹,因此人们非常忌讳陈陈相因,尤其对那些露形露迹的创作特别反感。正如宋代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所言:“诗恶蹈袭古人之意,亦有袭而愈工若出于己者。”金人王若虚滹南诗话对黄庭坚鼓吹的“互文性”写作并不买账:“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
77、窃之黠者耳。”王若虚将那些“沿袭”“点化”行为贬斥为狡猾的剽窃。尤其是在明清小说理论中,能够与“互文性”理论形成对接或对话的“模仿”写作方式通常成为人们吐槽的对象。如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余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他同样带着不屑口气看待后来的“互文性”效仿之作。如此这般,每当涉及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关系,人们的态度大多是贬损。(摘编自李桂奎中西“互文性”理论的融通及其应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玄学家张湛对愚公移山的注释说明,如果不能借助
78、互文性的解读,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就不会得到合理的阐释。B.南朝梁钟嵘在诗品中根据诗歌史上普遍的模仿和因袭关系,揭示历代诗人之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实质上就是对互文性的体认。C.唐代诗人沈佺期在偷意方面对柳恽诗句的刻意模仿已不仅仅限于语词的范围,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结构的更高层面。D.自罗贯中把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其后效颦日众,这种“模仿”的写作方式通常成为人们吐槽贬损的对象。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海之神害怕愚公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大山被移走,这种对愚公移山的解读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使文本的意义延宕。B.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模仿已成为经典形
79、成以后的普遍风气,陆机、谢灵运、江淹、李白等人创作中的拟古痕迹就是明证。C.既然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那么我们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再以“模仿”二字概括。D.中国人对那些露形露迹的作品特别反感,既因耻于“东施效颦”,吃过“邯郸学步”的苦头,也因为诗文篇幅短小而难以过多仿拟。3.下列诗句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B.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C.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宋张舜民百舌D.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评东坡山谷四绝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互文性”内
80、涵的理解。(4分) 5.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文102021河北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农耕文明催生了数以万计的乡村聚落。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塑造了独特的景观形态和社会关系。这些由人与自然持续互动的结果保留至今就成了乡村遗产,也是研究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重要的“活”文本。因此,乡村遗产兼具“历史文化遗产地”和“乡村生产生活承载地”的双重特征,既包含了山体、水体、建筑、植被等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蕴含了哲学观、生产技术、生活智慧等无形的精神层面。在遗产
81、保护领域,价值认定是保护的前提。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常被理解为历史、审美和科学价值。所以,对乡村遗产的认知与保护首先应以价值为导向。作为乡村遗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乡土建筑是指散落于村镇中、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除了一般的居民住宅外,还包括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祠堂、商铺、作坊、桥梁等建筑。乡土建筑是乡土文明的物质和精神载体,其建筑形态和建筑装饰等更为多样复杂,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密切。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中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乡村遗产视野下审视乡土建筑的价值时,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其蕴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包括建筑自身的历史久远度,与重要事件、人物或文化的关联度,
82、某一地域或民族建筑类型的代表性,或者艺术审美上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摘编自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乡村遗产视野下的乡土建筑)材料二:在乡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位于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与不同家族的迁徙繁衍有关。诸多家族搬迁到永泰后,开始建造居所。一些家族在营建过程中更注重安全性,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共有的聚居防御空间。由此可见,永泰庄寨正是“家文化”的社区凝聚力的外在表现。而面对部分庄寨倒塌损毁等现象,所采取的保护手段要重在通过现代的组织方式,强化庄
83、寨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传承,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所以,对庄寨的修缮既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行为,也是构建身份认同的重要手段。另外,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注重挖掘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土地利用模式、景观内涵和文化观念,是近年来乡村保护的一个重要突破。对当地居民来说,乡村文化景观是他们悉心培育的结果,蕴含着他们在和自然共处中摸索出的生存智慧与相处模式。在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中,可以看到当地居民对各类自然要素的灵活运用,包括气候、土壤、水体、石材、动植物等,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榕江大利村古建筑群、石阡楼上村古建筑群等。与之互为表里的是敬畏自
84、然、亲近自然的观念,这是他们所秉持的遗产观念,或者说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态度。保护乡村遗产,我们还需要将其放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定位。明清时期,商业氛围有所改善,江南市镇经济发达,不少乡村集市朝着市镇方向发展。同样,在现代频繁的城乡往来中,乡村向城镇“破界”的可能性也在增大。比如位于浙江省兰溪市的诸葛村,历史上诸葛村村民凭借水运条件,在勃兴的兰溪药业中脱颖而出。中药业、商业和农业的并行,塑造了诸葛村的文化面貌,城乡间互动更加频繁。从其古建筑与村落格局可见,业态的更新与诸葛村乡村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20世纪90年代后,诸葛村逐步走出了一条旅游利用、文物保护和社区发展的融合之路。2018年
85、,诸葛村带动400余位当地村民直接从事旅游业,年接待量达60余万人次,旅游年综合收入突破亿元人民币。通过对家园的共同维护和旅游产业的开发,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既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乡土文化的平台,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乡村遗产价值转化,这在中国众多乡村遗产保护案例中是较为难得的。(摘编自刘邵远、杜晓帆乡村遗产:田野中的家国情怀)材料三: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过发展的“外源型”和“内源型”的争论。最典型的是,联合国大会决定以六十年代为“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并制定了联合国第一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采取“外源型”发展模式,试图让发展中国家复制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模
86、式,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仍然进步缓慢。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内源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联合国向国际社会推介的一种新型发展理念。“内源型”发展模式指的是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历史文化资源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物化形式与现实载体。在各个村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当地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单是各个村落独特的文化资本,也是各个村落内源性的生产要素。进一步挖掘、有效利用乡村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乡村成百
87、上千年积淀下来的“静态”历史文化遗产,转变成与乡村现代化进程有机嫁接起来的“活态遗产”和“动态遗产”,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摘编自李宇军用好乡村历史文化遗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B.在对乡土建筑进行保护时,应在乡村遗产的视野下重点对其建筑本体的价值进行审视。C.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灵活运用自然要素的智慧和敬畏、亲近自然的理念。D.诸葛村成为乡村遗产保护的成功案例,其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8、A.关注乡土建筑的本体价值,研究其背后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以价值为导向的乡村遗产保护理念。B.永泰庄寨保护过程中强化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给如何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乡村遗产保护道路提供了思路。C.“内源型”发展模式以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为基础,它不只注重发展经济,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D.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源性生产要素,使其由“静态遗产”转变为“动态遗产”,能够助力乡村经济发展。3.下列说法中,不能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A.乡村过去留下的“老房旧俗”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包袱,所以对此必须破旧立新,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
89、。B.有必要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C.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所拥有的民族文化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D.传统村落孕育出的乡贤文化具有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作用,应使其再度成为农村靓丽的文化风景,促进乡村社会进步。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某地规划建造一座古城,以重现历史繁华,改善旅游生态,提升城市形象。请你结合材料,对这一规划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6分) 文112021山东中学联盟高三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202
90、0年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可见,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重视考古学乃推进伟大实践所需。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创新。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1、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正确历史道路之上。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为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重视考古学是顺应时势发展所需。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自身特色,归根结底要看其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亦步亦趋,一味模仿,非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倒容易受制于人。具体到考古学,情形亦然。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
92、、孜孜以求,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上的创获,就像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所形容的那样:“一时,中华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满天星斗,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只能是“中国的”考古学,即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重视考古学为文明交流互鉴所重。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互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
93、大变局中,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增强,若要实现“形于中”而“发于外”的效果,亟须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考古学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善于提炼标志性概念,提炼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述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使各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重视考古学是传承文化基因所系。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数千年来不曾中断过的伟大文明,它之所以未遭毁灭,就在于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两个方面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也正是在经年累月的积淀与创新中,
94、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系列无可磨灭的文化基因,如“中和”思想。“中和”思想包括两方面,一是“中”,二是“和”,二者辩证统一。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讲,“多元一体”的“一体”为“中”,“多元”为“和”,“一体”是核心;从政治文化层面来讲,“一体”是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中和”之“中”在政治上的大一统,与“和”之有容乃大,成为5000多年未中断的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基因之一。对类似文化基因的提炼,对理念体系的融汇,考古学自然不能缺席。寻根溯源,保护整理,以史育人,终将光大文明,贡献人类。中国考古事业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可谓其最牢靠的依托和基石。站在历史、当下与未来的时空轴线上,中华民族
95、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必定伴随着对文化自信的重寻、重拾与重塑。相信拥有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定大有可为。(摘编自王学斌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材料二:遗址获批,说明其相关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遗产组织的认可。考古发现的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遗址、石峁遗址、石家河遗址等,呈现给我们一个个灿烂辉煌的古文明遗址,这是何等令人高兴的事!大家都知道,考古界关于国家文明的标准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当时,中国考古尚未开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基于西方标准的归纳总结未必全面。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史前时期考古的一系列发现,足以让人重新思考文明的新形态和新标准,给国家文明以新的定义。中国近代考古学所用理论方法
96、和技术手段很多是从西方传入的,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不断吸收借鉴外来的新方法、新手段,这些并不妨碍我们通过吸收、实践、消化、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的,其方法、理论、技术思路都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类似良渚古城遗址这样可以成为世界遗产的考古遗址在中国并不少见,如已发现的石峁遗址、陶寺遗址、二里头遗址、三星堆遗址等。这些就是中国人敢于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中提出中国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底气和实力。中国几代考古人经过不懈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发现,中国考古学者自身充满了文化自信,也让中国人找到了文化自信的根源。(摘编自高大伦良渚申遗与文化自信)1.下列对材料相
97、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考古学为我们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使我们认清了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考古学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世界前列。C.考古学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提炼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就能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D.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历史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而对类似文化基因的提炼,对理念体系的融汇,考古学应发挥自身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离不开文
98、化自信的树立,中国考古事业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中国考古学定大有可为。B.考古界关于国家文明的标准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其归纳总结未必全面,中国的一系列考古发现,足以让人重新定义国家文明。C.近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发掘都是中国学者独立完成的,其方法、理论、技术思路都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因此我们在良渚申遗中有底气,有自信。D.考古学对于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考古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追求,有了一大批发现,让中国人找到了文化自信的根源。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坚持“立足长安、面向西域、周秦汉唐、丝绸之路”的发展定位,具有鲜明的
99、中国特色。B.考古学在中国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有的从属于人类学,有的从属于历史学等。C.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D.某学者认为:“包括考古在内的历史研究无不都是为当下的发展服务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历史文化工作者更应怀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智力支持。”4.材料一在论证结构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00、、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那么,如何以考古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6分) 文122021石家庄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近日各高校晒出了2020年录取通知书样本,各位考生、家长翘首以盼。其实,古代为激励士人勤奋努力并扩大科考影响,官府除张榜公布外,也制作了特别精美的“录取通知书”。古人曾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一种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器物,这就是“泥金”。“泥金”手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高档装涂工艺,只有富贵人家才能用得起。将泥金涂饰在笺简上,用于进士及第时报喜,这就是“泥金帖子”。“泥金帖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唐代已出
101、现。根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泥金帖子记载,朝廷会派人到进士及第的考生家中,传送泥金帖子,以此来报登科之喜。泥金帖子一直沿用到宋朝,如杨万里的送族弟子西赴省一诗中有“淡墨榜头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须封”句。唐朝稍后出现了“金花帖子”,也称为“榜帖”。根据宋代洪迈的容斋续笔金花帖子记载,唐朝进士及第后,朝廷会发放以素绫为轴、贴上金花的“金花帖子”。到了宋朝,金花帖子仍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提到:国家初期,遵循唐朝惯例,对进士登第的考生,发放金花帖子。帖子是用当时泼洒金粉的顶级纸张制成,“长五寸许,阔半之”。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这种金花帖子才是古人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录取通知书,是古代录取
102、通知书中颇具价值的一种。明朝,考生的录取通知书被称为“捷报”或“报帖”,民间则称为“喜报”。明人王世贞的觚不觚录中记载:考生考中乡试或者举子考中会试,郡县都一定会送上捷报。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送来的就是捷报,其第三回写道: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进士及第的通知书,一般会写哪些内容呢?根据容斋续笔科举恩数记载,北宋咸平元年孙仅的录取通知书是这样写的:先列出四位主考官,并请他们签上名字,标注上四个人的年龄、出生日期,祖先的名讳、父亲的名讳以及祖父母去世的日期;最后才写状元孙仅,他的个人信息罗列和四位主考官相同。宋朝州试的录取通知书则相对简单些,主要书写被录取学子的姓名、籍贯
103、、三代姓名。明清时的录取通知书比较简单,直接写上考生的名次。如儒林外史中范进的录取通知书这样写着: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明清时,捷报已有专用印版,印好后直接填上被录取学子的姓名、名次等。此外,古代录取通知书写好后,也要加盖录取的专用印章,称为“过朱”。古代送通知书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仪式,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送达学子家中,报喜人一般不少于三人,都骑上高头大马,高举彩旗、旌幌,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中榜者收到榜帖或喜报,一般会把它张贴在厅堂中最显眼的位置,以此光耀门庭。相较于古代,现代录取通知书内容比较简单。一般写的都是:某某
104、同学被某某学校某某学院某某专业录取,并于某某日报到。基本上会通过邮局或快递公司,一一邮寄到考生的手中。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渐重视文化价值传递,录取通知书的设计越来越重视创新和个性。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颇具创意。清华门是清华园内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不仅是清华大学的象征,也是清华大学的二校门。清华大学2018年以来的录取通知书将这一元素融入其中,其上有一个立体的“清华门”,它采用激光雕刻工艺,由30多件纸艺部件、上百个拼插结构手工拼接而成。2020年的清华大学硕士录取通知书,则采用横开本的形式,内页左侧为精美的插图页,以清华校色紫色为主色调,捉取校河、荷塘、荷花等清华元素,与清华学堂、二校门、
105、大礼堂、日晷、西体育馆等系列标志性建筑相融合;内页右侧为录取通知文书,底纹由清华校花紫荆花造型组合排列形成。通知书整体的设计理念突出了清华校歌中的“水木清华众秀钟”,展现了“清芬挺秀,华夏增辉”的清华风采。从古到今,录取通知书的意义,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通知消息的层面。送达通知书的仪式感所蕴含的对过去努力的肯定和对未来美好的希望,显示出更大的魅力。(摘编自录取通知书的进化史)材料二:2020年8月19日,三峡大学2020级本科新生动画版录取通知书发放。这是该校首次发放电子版录取通知书。据三峡大学招生及就业指导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版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发放快速便捷,可以让学生提早感受到喜悦,更重要的
106、是它上面有从高考报名系统导出的考生本人的电子照片,具有防顶替、防冒领的作用。新生可通过扫描关注“三峡大学招生及就业指导处”官方微信公众号,领取本人的专属录取通知书。通知书图片可以保存,还可以分享到朋友圈,让亲朋好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悦。其实,电子录取通知书不是2020年才出现的。早在2014年,西安交通大学就在高考录取工作中,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来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摘编自光明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用制作精美的录取通知书来替代张榜公布,既为了激励学子们努力学习,也为了扩大科考影响。B.我国最早出现的录取通知书应该是唐代的“泥金帖子”,到了宋代这
107、种帖子仍然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C.相较于古代,现在的录取通知书不仅具备通知消息的作用,更有肯定过去付出、寄托未来希望的意义。D.电子录取通知书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方便快捷,具有防伪作用,还可以给新生提供一些其他的便利。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泥金技术在唐朝属于比较高档的装涂工艺,而进士及第后使用“泥金帖子”报喜,由此可知进士出身富贵人家。B.北宋时期录取通知书的内容繁简不一,依据考试的级别填写的内容也有所区别,殿试较繁,州试则相对简单。C.古代录取通知书要加盖录取专用印章,称为“过朱”,与现在录取通知书上加盖学校公章、印有校长签名意义相当。D.与传统纸质录取通知
108、书相比,电子录取通知书具有更加安全便捷的独特优势,但少了一些送达时的现场仪式感。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一项是()(3分)A.引用论证B.事例论证C.比喻论证D.对比论证4.请简要概括录取通知书的古今变迁。(4分)泥金帖子现代录取通知书5.古今录取通知书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文132021湖南高三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了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
109、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时尚黄腔”。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例子,就是历来被边缘化、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乘飞机前去观赏,竟成为一种时尚。虽然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人的喜欢,但能拥有一部分观众,尤其是比现在更多些的年轻观众,依然是戏曲界的奋斗目标。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并领略戏曲何以能在世界戏剧之林独树一帜,其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理由究
110、竟何在。只要戏曲界认真对待这件紧要工作,而不是敷衍了事,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与戏曲疏离的现状,培养出更多“粉丝”,甚至将来在他们之中还会产生新的戏曲工作者,为戏曲的繁荣发展建功立业。同时,我们不应把青年的欣赏趣味作单向化、狭隘化理解,认为他们“喜新厌旧”或“喜旧厌新”。总的来说,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所谓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实质上都是当代艺术家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的新创造。比如曹操与杨修是从无到有,再如“青春版”牡丹亭的文本剪裁、音乐伴奏、表演与导演、服饰与灯光,都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心血,是一种追求古典韵味的隐形化现代处理。有了古典美,还要有现代美,这样戏曲的道路才宽广。一要美,有戏曲
111、的、剧种的、声腔的、演员个人的独特之美;二要真与善,在陶冶性情的艺术欣赏中,感受到生活的、历史的、时代的某种真实感,这有利于观众的心灵建设。戏曲能做到真善美的有机结合,一定可以征服偏见或成见,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摘编自周飞亚、王瑨戏曲艺术与年轻观众,人民日报2020年7月16 日)材料二: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与时代之间的代际感。在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是背景,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涵和内容。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
112、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透过屏幕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这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种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向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各民族、各地域在任何时代都不像在21世纪
113、已经过去的这20年中,对本土文化予以如此高度的重视。再以舞台艺术为例,2015年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是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时尚的嘻哈音乐。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最好的剧场、最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使用的表演元素大都是最传统的,而这些最传统的表演元素显示出来的品质却是最现代的。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传
114、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创新需要内容的支撑,这个内容就是要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共同模式中展示个别性的传统。而传播本身的意义,就是在更大的范围内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因而,传播本身就变成了传承。所以,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所要唤醒的恰恰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性,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摘编自罗怀臻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光明日报2020年3月1日)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多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是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主要原
115、因,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时尚文娱。B.只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多创造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有更多接触,就能够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C.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艺术与文学向更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所以要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间的代际感。D.在全媒体时代,如果将创新融入戏曲艺术,那么即使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也可以呈现出最现代的艺术品质。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任何一种艺术都很难得到所有观众的喜欢,我国的戏曲艺术也不例外,而且当代戏曲艺术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相对变小了。B.梨园戏历来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但新戏董生与李氏让不少年轻人乘飞机前去观赏,这说明越是传统的,就
116、越是时尚的。C.既不使用欧美古典音乐,又不使用美国当下流行音乐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取得成功,应归功于其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回归。D.现在百老汇最好的剧场和音乐剧演员,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出最现代的品质,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河南豫剧院加入短视频普及和全民美育“DOU艺计划”,和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抖音一起,探索短视频戏曲艺术的传播传承。B.2019年厦门举办“礼赞新中国 逐梦新时代”优秀剧目展演季,26场新创排的地方戏曲轮番上演,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C.“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世纪剧院三个晚上连演上中下三本
117、,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每晚演出都是座无虚席。D.1995年,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剧目,曹操与杨修在北京上演并且取得意想不到的轰动效果。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 你认为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请结合材料简要作答。(6分) 文142021武汉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和传播中,需要关注社会、项目本体、传承人、受教育对象等四个方面。把握好这四个方面,可以更有效地促进非遗教育和传播工作。社会环境对非遗的生存至关重要。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是群体拥有,因此在非遗教育和传播中,要重视对社群环境的阐释,研究非遗和生态的
118、关系,有机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对传承人的保护,一直是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其目的在于让传承人向社会展示以民众生产生活为中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传承人积累了与非遗项目相关的丰富知识,并具有继承和创新能力,在传承非遗方面的积极性高,是非遗教育和传播领域最好的老师。充分发挥传承人的影响力,使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教育责任,这样在传播过程中还能带动对非遗项目的保护,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具有可持续性。受教育对象也是在非遗教育中必须重点关注的维度,因为没有社会受众和群体基础,非遗就失去了强大的生命力。以兴趣维系受教育对象是非遗教育的一大特征,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受众制订课程体系能够极大地激发受众兴趣,使其乐于参
119、与实践活动,可有效地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我国非遗项目量大面广、情况多样,非遗教育常常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甚至跨机构进行。目前,我国的非遗教育在不同层面得以广泛开展,正是得益于多方良好的合作。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曾在2019年举办过一场以“迎春纳福山西静乐剪纸教育互动巡展”为主题的非遗教育展览,采用静态展览和剪纸教学同步进行的方式,每天安排传承人为中小学生现场教学,并配合剪纸类亲子绘本阅读,整个展期等同于一次剪纸现场培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至关重要,而非遗教育和传播的实质就是以非遗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当下,推进此项工作需要更多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需要更
120、多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以传递非遗内在价值、培养新生代传承人群和激发文化自觉意识。这是全社会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摘编自李珊珊非遗教育该关注什么)材料二:做好顶层科学设计是非遗教育突围解困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明确非遗教育在非遗保护中的关键作用。当前,非遗项目的挖掘申报、非遗传承人的推荐评选、非遗知识的宣传普及、非遗展演的组织开展以及传承人进校园等环节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这与非遗教育的主要目的还存在一定差距。非遗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展示宣传、知识普及和技艺传承,使全体学生知,部分学生会,以此为专业技能的学生精。非遗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专业精通的非遗传承人。因此,非遗教育应该独立出来,
121、并加以政策明确和制度强化。其次,要明确非遗教育的主体和政策导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因此,做好非遗教育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非遗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什么?非遗教育的资金来源在哪里?这些问题不解决,非遗教育只能停留在热热闹闹的作秀,时间长了,后续传承人才匮乏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教育主管部门还有待更充分地承担起非遗教育的主体责任。最后,要调动跨界力量来共同致力非遗教育。众所周知,非遗教育是跨界教育,教育、人社、文化、财政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国家层面,必须秉持倾斜性、开拓性、创新性的宗旨,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法规,让应该加入
122、非遗教育的各方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做到积极投入、主动服务。(摘编自于日锦、张崇福非遗教育:突破红火背后的困局)材料三: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曾对上海10个区的15所学校15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回答“你以哪种方式参加非遗活动?”这一问题时,选择“参观场馆或者展览”的占59.22%,选择“参加体验活动”的占53.42%,选择“看电影或者电视”的占47.42%,而选择“阅读书报”和“边学边玩”的分别占38.13%、33.17%。这说明学生更喜欢以互动体验式的方式参与非遗活动,这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十分吻合。而互动体验是数字技术的长项,且数字化的互动体验能打破空间、时间
123、的限制,让更多人参与其中。“00后”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数字化对他们而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们对网络、数字技术有天然的亲切感。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田芳洲曾做过剪纸在当代大学生中普及度调查分析,该问卷通过网络发布,对国内部分大学生进行线上调查。调查数据显示,通过“网络媒体”来获取非遗信息的占51.89%。可见,网络媒体是大学生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客户端用户黏性的加大,这种获取信息的习惯比例,或者说学生借助手机了解非遗的比例越来越高。(摘编自陆建非、刘蕾数字手段助力非遗教育进校园)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非遗教育和传播要重视社
124、群环境和社会生态,有机整合社会文化资源,这是因为所有的非遗资源都具有明显的群众性。B.开展非遗教育要使全体学生知,部分学生会,以此为专业技能的学生精,实现这一目标要靠顶层设计给予政策和制度保障。C.中心任务不明确、资金来源无保障的非遗教育只是热热闹闹的作秀,这完全是由非遗教育主管部门缺乏主体意识、不作为导致的后果。D.“00后”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数字化对他们而言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网络媒体是他们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重视社会环境的研究,保护传承人的积极性,关注受教育对象的特点,设计优质的非遗项目,就能做好非遗教育和传播工作。B.恭王府博
125、物馆举办的非遗教育主题展览,让非遗传承人与受教育对象充分互动,体现了兴趣维系的特点,有效达到了文化传承的目的。C.非遗教育是跨界教育,学校是非遗教育主体,人社、文化、财政等各界要在相关法律的指导下积极投入、主动服务。D.互动体验最能激发中小学生参与非遗活动的热情,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也与数字技术打破时空局限的优势密切相关。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符合非遗教育活动要求的一项是()(3分)A.某市文化馆与市一中合作,邀请多门类的非遗传承人为学生们现场展示非遗技艺,并指导学生体验与操作。B.某职业技术学校邀请国家级非遗刺绣传承人为全体学生开设非遗文化讲座,并指导刺绣专业学生练习针法技艺。C.某
126、市教育局举办抖空竹比赛,发动教师、学生等广泛参与,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评委,媒体全程报道。D.某校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要求每班出一期与京剧相关的板报,学唱一段京剧名段,并举办京剧名家图片展。4.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内容和论述方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5.非遗教育应该如何体现“以人为中心”?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文152021湖南省名校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古代书院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通常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千余年来,作为我国独特的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书院在辉煌、困顿和沉寂中发展着
127、,至今仍然“活着的书院”岳麓书院就是其中的典范。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秀丽的岳麓山下,湖南大学校园之中,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它自北宋创办,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兴学不变。千余年来,岳麓书院一直是湖南高等学府所在,是十分可贵的文物史迹,这反映了祖国文教事业的悠久历史。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岳麓书院延续其千余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成为全国书院中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誉为“千年学府”。 千余年来,岳麓书院始终坚持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教育理想,坚守爱国务实、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倡导实事求是、学贵力行的治学精神,秉持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姿
128、态,培养和熏陶了大批人才。以近代中国为例,湖湘地区涌现了以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的经世改革派,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领导者,以谭嗣同、熊希龄等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志士,以黄兴、蔡锷等为代表的民主革命者,以杨昌济、范源濂等为代表的教育家,以何叔衡、蔡和森、毛泽东等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者。 目前,岳麓书院已经形成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努力推动自身全面复兴,建设成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文化地标。 当下,尽管书院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可以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尽管岳麓书院已是湖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一些书院正在被新建或复修,但书院俨然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
129、渠道或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也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现在的书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院,而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应有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容,这是在书院发展理念上应该明晰的。(摘编自范玉刚书院的文化传承及精神蕴蓄和岳麓书院官网之书院概况)材料二: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是古代东亚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一种独立的教育系统。书院的历史非常悠久,其形制、规矩多有变化,所以要综括地谈它的精神并不容易。传统书院有讲会,讲会有高度的仪式性。它不是一上来就开始演讲,演讲前要焚香,要击云板,要歌诗。歌诗非常重要,因为儒家的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每次开始讲会前,主持人都要先到孔子像前上香,进
130、行祭祀。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讲会的仪式性。另外,还有会约,极细密,如白鹿洞书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一类。每个书院在具体运营过程中,还有非常多、非常细的规范,包括怎样吃饭,怎么缴费,每个月聚几次,是朔望集,还是每个月初三、初七聚会,每次聚会多长时间等。这些规定非常详细,否则群体生活便难以进行。 书院精神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疑、问难、辩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学术史上本来就有的传统,书院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精神。那么,这个传统从哪儿来的呢?从汉代的讲经来。先秦诸子当然不用说了,儒家的老师与弟子之间也是互相辩论的。但汉人讲经学时,把这种辩论的精神制度化了,规定演讲时要安排一位质疑者,皇帝也常出来讲经,由大臣
131、问难。到了宋代,这种传统在书院中也得到了体现。所以书院讲会在制度上要设一名质疑者,目的就是用跟你相反的道理和你辩论,以追求真理。 讲会之外,书院山长还要讲学。这跟讲会不太一样,主要是本门内部的讲习,讲自己的学问。书院山长大概一两个月讲一次,平常并不讲,那么书院平常是怎么学习的呢?是自学。书院有个方向,告诉学生应该遵从什么,从而有个精神上的导引,而这些都由山长提点。只有自己学、自己下功夫,学到了某个地步,老师才会给个指引或做个印证。书院基本上不考试,因为学问是为自己做的,你学问好不好你自己清楚,我考你干什么呢?你为了考试来蒙混我,有这必要吗?书院也没有设置学习年限,你要读几年就读几年,所以有些人
132、一辈子都在书院。自学自律,为己之学,这种精神贯串于书院的教学中。 另外,还应注意书院的社会性。书院对外另有宣讲,这种宣讲属于社会性的讲学。这种面向社会的讲学,旨在教化,目的是要让社会风俗更为淳美。古代书院的山长们在这方面颇有表现,有很多故事。如清代诗人施闰章(号愚山)主持的一个书院,有一天来了两兄弟,写状子到书院告状,要争祖产。愚山说:“我这里是书院,是讲学的地方,不是衙门。你们要告状,需到衙门去,但既然来了,那我们也不妨聊聊。”接着就让两兄弟坐下来,跟他们谈兄弟友爱之道,结果讲得这两兄弟相拥痛哭,当场就把状子烧掉回家了。 最重要的是,贯串在书院内部的是一种礼的精神或敬的精神。礼的外在是一种典
133、礼、仪式,内在是一种敬的精神。礼或敬表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祭祀。书院必有祭祀,祭祀是书院非常重要的功能。这种功能在今天的大学里荡然无存。没祭祀就是没有学术传统,没有学术的传承。我们有些大学只纪念政治人物,立了一堆铜塑像,但是大学自己学术本身的师承,什么时候祭祀了?其次是斋。书院有斋,我们平时讲心斋、吃斋。斋是什么?是用行动来表现一种对事物恭敬的态度,比如祭祀时要斋戒沐浴,要斋心。所以,斋舍不只是回去睡觉的地方,你主要的学习、主要的实践都是在你的斋房、你的书斋里完成的。你大部分时间并不是到讲堂上听讲,而是在书斋里自己用功。还有敬师。现在有的学校中,老师进教室讲课,学生连起来敬礼都不会;下课时,
134、学生一哄而散,也不懂得要跟老师敬礼,没任何仪式。没有礼的精神灌输其中,想要学生守规约,必然引起反弹。 书院属于私学,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但它是整个社会共同的事业,其功效也影响整个社会。(摘编自龚鹏程书院何为书院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岳麓书院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继续在人才选拔、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B.宋代书院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因为先秦儒家的老师与弟子之间经常辩论,且到汉代讲经问难已成为规定。 C.古代书院有白鹿洞书院的白鹿洞书院学规那样的会约或规约,会详细地规定书院各种章程,来保证书院的
135、生活秩序。 D.古代书院不考试,学问的修习基本全在内心,学习的方式以自学为主,山长会隔些时间进行讲学,并适时启发提点学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余年来,岳麓书院培养和熏陶了大批改革者、革命家、教育家等人才,这与其教育理想、治学精神符合时代需求密切相关。 B.现在的岳麓书院已经形成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人才培养格局,有望成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文化地标。 C.书院里有斋舍,斋舍可用作休息的场所,但斋舍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它是学习与实践的主要场所,另外“斋”还含有恭敬之意。 D.今天的书院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家长选择让孩
136、子进入书院的国学班就读,不再到传统的学校学习,应予以支持。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书院精神的一项是()(3分) A.明代大儒刘宗周的相关书籍记载,书院讲会皆有司会主持,司会宣布讲会开始,敲云板,童子歌诗,歌毕,再敲云板,才能开讲。 B.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曲阜孔庙都会举办大型祭孔大典,典礼包括开城、开庙、启户、敬献花篮、乐舞告祭、恭读祭文等仪式。 C.唐代孔颖达年轻时去听人家讲经,执经问难,不断追问,结果把主讲人问倒了,致其下不了台,甚至恼羞成怒,孔颖达仍不罢休。 D.陆九渊在鹅湖书院与朱熹展开了一场关于心学和理学的学术论辩,两人率弟子各守阵营,过程精彩绝伦,带有浓厚的学派
137、争鸣色彩。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书院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古代的书院精神对现代教育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6分) 答 案文11.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根本原因”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的“中国的政治发展最有资格拥有自己的政治学”可知,根本原因应是适应中国政治发展的时代需求。B项,“改革开放前后的制度也是一致的”错。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改革开放前的制度安排是改革开放后制度变迁的基本框架和方向,改革开放后的制度变迁强化了制度结构与基本制度”。D项,“让中国人能听得懂”“而不应只有研究者自己能听得懂”错。材料二第四段中的“他者”“人家”是指外国人,“自己
138、”是指“中国人”。2.C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C项,“历史政治学重在摆事实”错,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历史政治学重在讲道理”。3.A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的能力。C项,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的“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可知“历史政治学”的研究是基于中国历史的研究。4.示例一:历史政治学是一种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并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的新的政治学。示例二:历史政治学是一种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
139、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的新的政治学。(4分。包含属概念的判断句1分,3个“种差”信息各1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关于“什么是历史政治学”,其信息集中在材料一第二段。首先找到其属概念,即“新的政治学”。然后寻找种差,材料中提到其研究目的是“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其在一般意义上的研究范畴是“以政治学视野去研究历史,在历史研究的发现中去丰富和发展政治学”,具体来说是“研究政治问题的情景论”“研究过去与现在的直接关联性并从中提出解释性概念或理论”。最后按照下定义的基本句式(“是”)整合上述信息即可。5.侧重点:材料一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的价值和意
140、义,材料二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研究应注意的维度。(4分)写作目的:材料一是为了从总体上指明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材料二是为了明确历史政治学研究领域内部的问题。(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概括段落大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材料一第一、二段分别阐述了历史政治学的产生背景和概念;第三、四段阐述了历史政治学的价值和意义;第五段指明了中国政治学的努力方向是“结合中国政治史或比较历史重新界定相关概念,推进政治学的方法论研究”。材料二第一段总说历史政治学的“学科主体和主体性是政治学”,并指出其研究需要注意几个维度;第二到五段则具体从政治学维度、政治学命题、政治学概念、政治学范式等维度进行
141、了阐述。由此可见,材料一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的价值和意义,目的是从总体上为中国政治学指明努力的方向;材料二侧重于阐明历史政治学研究应注意的维度,目的是明确历史政治学研究领域内部的问题。文21.D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根本区别”错误,材料一第一段只是说“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是二十世纪中国散文与唐宋古文等大不一样的“最明显的特征”;B项,“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错误,材料二第二段只是说美文“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代”,但不能就此说明 “大品”散文不讲究这些;C项,“下启五四新文学中的现代散文”错误,材料三第一段说的是台湾当代散文
142、“是对五四新文学中现代散文的延伸”。2.B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理解和推断的能力。B项,“如果散文没有便不会”说法绝对。3.C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江南的冬景是郁达夫写江南冬天景色的散文,属于“美文”。4.以文学现象对比开篇,提出观点;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两方面阐述散文特点,最后总结全文,分析原因;论证条分缕析,善用例证法。(答出一点得1分,答全得满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角度思考。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二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通过对比改革开
143、放以来散文与小说、诗歌的不同表现,提出散文创作“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的观点;第二、三两段以诸多作品为例,分别从“从小美到大品的转变”和“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两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的散文发展特点;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散文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论证方法上看,材料二第一段使用了对比论证,以对比开篇,提出观点;第二、三两段善用例证法,列举多个文学作品证明观点,论证条分缕析。5.“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拓展了散文的创作空间。“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散文逐渐撤离文坛中心地位,由“载道”转为“言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五四”时期的美文和
144、小品文影响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家的创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着眼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海峡两岸”“影响”,并据此筛选出相关信息。材料一第一段提到“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由此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散文的创作形式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大大拓展了散文的创作空间;材料一第三段提到“散文的退居边缘由载道转为言志”“使得原本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第四段提到“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由此可知“五四”新文化运动使散文退居边缘,由“载道”转为“言志”,变得更
145、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材料二第二段中提到“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材料三第一段指出台湾当代散文“是对五四 新文学中现代散文的延伸”,第四段提到“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由此可知“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影响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家的创作。综合以上信息,分条概括出来即可。文31.B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根据材料一可知,梁思成认为北宋李诫写的营造法式像天书一样难以读懂,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研究不够深入。C项,“仅依赖于建筑构件的标准化生产”错误,结合材料一可知,其依赖的应是中国古
146、代建筑的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建造。D项,材料二中说的是梁、柱、枋、檩、门等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而“文法”是指运用这些构件建造时遵循的惯例法式。2.A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种类比国外多得多”无中生有。3.A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中国古建筑的水泥就是糯米灰浆”讲的是建筑的原材料,不属于建筑“文法”。而B、C、D三项都与建筑“文法”,与建筑的结构布局有关。4.材料三第一段提出“现代建筑设计如何来继承和学习传统建筑的理念”的问题,(2分)第二、三、四段分别从“继承和学习天人合一理念”“继承和学习中庸理念”“
147、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三个方面回答了首段提出的问题,行文脉络非常清晰。(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本的论述思路的能力。材料三整体上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层次脉络清晰。首段开门见山,提出“现代建筑设计如何来继承和学习传统建筑的理念”的问题;第二、三、四段分别从“继承和学习天人合一理念”“继承和学习中庸理念”“充分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三个方面回答了首段提出的问题,主体论证部分呈并列式结构。5.中国传统建筑建设上有成熟的法式,建造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中国传统建筑都有一定的“文法”;中国传统建筑中融合了天人合一、中庸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
148、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题干,确定关键词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然后回归材料,筛选出与其相关的信息,要特别注意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总结性的语句;最后将其进行整合概括。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中的“中国古代建筑的这种标准化、模数化、装配式建造,真是多快好省”,可提炼出答案要点;根据材料二第一段中的“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和第二段中的“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可提炼出答案要点;根据材料三第二、三、四段的段首句,可以提炼出答案要点。文41.A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从法律的角度看它不是抄袭,不应该受到法律
149、惩戒”无中生有。2.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这导致网络小说创新性不足,网络文学创作活力逐渐丧失”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中说的是“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实现类型的创造、更新和进化。在这样一种创作机制之下,套路和梗的反复使用常常难以避免”。B项,“如果不缺少就不会”错误,材料二第二段中说的是“读者缺少或向往某种情感体验,就会去欣赏能提供这种情感体验的类型小说或类型电影”。D项,“阻碍着网络小说独创性作品的产生”错误,材料二第四段中说的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小说的类型不断被发明、扩展、更新新天地”“优秀的网络小说受到追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类型确定之后,总是呈现出作者个人的独创
150、性永远在求新求变”,由此可知,网络小说类型化并未阻碍网络小说独创性作品的产生。3.B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描述的是网络小说吸引读者的常用方式,与材料二的观点无关。B项,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缺失获取某种情感体验的机会,就会创造或进入艺术情境,在想象中形成情感体验,与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一致。C项,强调很多读者关注的是作者是否完成既有类型的接续和延展,与材料二的观点无关。D项,强调要正视网络文学的生产机制和阅读机制,探索网络文学评价体系,以保护和激发创造性,而材料二并没有讨论这个问题。4.采用“总分”结构,开篇提出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缘由、网络小说的创造性被漠视的
151、问题,接着阐述了网络小说类型化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最后阐述应充分肯定网络小说的独创性。(4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五段话,采用了“总分”的行文结构。第一段总说,提出“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缘由、网络小说创造性则被漠视”的问题。接着分别从“根本缘由”和“创造性”两方面展开论述:第二、三段论述了人们通过阅读网络小说来满足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是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缘由;第四、五段重点阐述应充分肯定网络小说的独创性。综合上述分析,按照“开篇接着最后”的逻辑思路组织答案即可。5.重视读者的反馈,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在情
152、感体验的情景、方法上求创新;创造性地运用中西方小说元素;打通小说的类型界限,开辟小说类型的新局面。(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创新”,然后在材料中筛选与其相关的信息并加以整合。材料一第三段提到“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实现类型的创造、更新和进化”,可据此得出答案要点;材料二第四段提到“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需求求新求变”,据此可得出答案要点;材料二第五段提到玄幻小说吸收中西方小说的元素以及某些网络小说打通了不同小说类型的界限,另开小说类型的局面,据此可得出答案要点和。文51.A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53、。B项,“这也是人工智能给人类文明带来的最大挑战”于文无据;C项,“只要就”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也缘于人类的系统性愚蠢”因果失当,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知,“系统性愚蠢”是人工智能带来的真正挑战,是智能机器速度提升后人们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的结果。2.B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如果我们补齐了人类思维的短板,就会使不可控的智能机器诞生”的说法在文中找不到依据。3.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6段的内容可知,智能增强是指人工智能以一种纯粹机器的学习和思维方式,让机器本身进行学习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模拟人的思维方式。A、B、C三项中的智能技
154、术,都有属于智能机器自身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并由机器本身进行学习和思考。D项中餐厅的上菜机器人只是简单地回应人类输入的内容,不存在机器本身的学习和思考。【干扰项分析】C项,快递分拣机器人在拿到快递之后,需要自己计算其所在位置和投递口之间最近的距离,并且在行进途中,还需要避免和其他机器人发生碰撞。遇到道路问题,需要自己重新计算,从而做出继续等待或重新选择路线的判断。因此,快递分拣机器人所运用的技术属于智能增强技术。4.人工智能:将人类的各种感觉和思维转化为可以量化的信息数据,并加以控制和应用。智能增强:通过海量信息和数据的收集,让机器提炼出自己的抽象观念,并以机器本身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思考。人工智能
155、: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智能增强:具有不依赖于人的思考模式。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可控性。智能增强:是否可控,尚未可知。(答出两点中的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第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本题的答题区间为材料一的第46段。材料一第4段说“将我们人类的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以及大脑的思考都变成信息,并加以控制和应用,即将人类的各种感觉和思维转化为可以量化的信息数据”,材料一第5段说“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材料一第6段说“模拟人类大脑和思维的人工智能,尚具有
156、一定的可控性”,这些都是人工智能的特点。材料一第6段说“它通过海量信息和数据的收集,让机器提炼出自己的抽象观念”“这些抽象的概念和观念就将成为机器自身的思考方式的基础,机器将会形成一种不依赖于人的思考模式”“基于机器思维的人工智能,我们显然不能得出上述简单的结论”,这些都是智能增强的特点。将两者的特点放在一起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分点概括即可。5.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上的速度、对大数据的处理速度的提升上,使人们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人们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导致“系统性愚蠢”。(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
157、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答题区间为材料二。材料二中,第1段说“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上的速度、对大数据的处理速度,完败人的生物算法。这轮速度变化的结果是:人们正在把越来越多的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算法”,这表明人类主动把一部分决断权交给人工智能。第2段说“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速度变化,正在使它实质性地拿到越来越多的决断权”,这表明在人类交出一部分决断权之后,人工智能依靠自己的速度,客观上拿到了越来越多的决断权。第3段说“在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文明自身恰恰会进入人工非智能状态一种人为导致的系统性愚蠢”,并举贴近生活的例子阐明何为“系统性愚蠢”,表明人类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判
158、断,最终导致人类文明进入“人工非智能”状态。文61.A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各个类型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错误。材料一第4段说的是“这样分作三大类,仍难周密。因为笔记一体,本来以杂见称,一书之中,往往兼有各类”。C项,“它的基本面貌、体制以及基本特点稳定,没有发生过变化”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其基本面貌与体制没有太大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共同的”。D项,“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欣赏趣味和闲情逸致”强加因果。2.B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内容缺乏真实性”“无法成为研究历史的依据”理解不准确。根据材料一第4段中的“其实古代的历史与小说,有时亦难分界限实际兼
159、跨小说、历史两类”可知,笔记的内容兼有真实和虚构,能为研究历史提供一定的依据。3.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一第2段明确指出“凡是较为专门的著作,如专述地理古迹和纪行的书都不在笔记之列”。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专述水文地理的著作,故D项可直接证明水经注不是“笔记”。4.形式短小简洁。截取陈元方幼时与来客对话的场景,做速写式刻画,生动再现事件经过和人物风貌。用冷静写实的方法叙写陈元方的故事,表达对“信”与“礼”的看法(作者对陈元方的褒扬,告诫人们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语言口语化,平易通俗。(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可知,刘义庆的
160、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考生可结合材料二所列举的古代笔记小说的四个基本特点,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的艺术特色。从形式上看,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篇幅短小简洁。从叙述风格上看,其截取的是陈元方幼时与来客对话的场景,采用速写式的刻画,生动再现了事件经过和当时的人物风貌。从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上看,陈太丘与友期行用冷静写实的方法叙写陈元方的故事的同时,还蕴含士人臧否人物之心,即表达了作者对“信”和“礼”的看法,告诫人们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从欣赏格调上看,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多对话,语言口语化,平易通俗。结合上述分析,分点作答即可。5.材料一侧重于介绍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品,(1分)并论证了笔记小说中虚构与历史难
161、分界限的观点。(2分)材料二侧重于介绍笔记小说的基本特点,(1分)以及新笔记小说对古代笔记小说的继承和发展。(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比分析文章侧重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对两则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材料一第 1段阐释了“笔记”以及“笔记小说”的含义;第2段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介绍了“笔记”的特点;第3段指出古代笔记的三大类型及其代表作品;第 4段则结合笔记“杂”的特点指出其难以细分类别,并强调“古代的历史与小说,有时亦难分界限”。材料二则围绕笔记小说的继承和发展,介绍了古代笔记小说的四个基本特点,以及新笔记小说在继承古代笔记小说的基础上的发展。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关于“笔记小说”的相关介绍
162、可知:材料一侧重于介绍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品,并论证了笔记小说中虚构与历史难分界限的观点;材料二侧重于介绍笔记小说的基本特点,以及新笔记小说对古代笔记小说的继承和发展。文71.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无中生有。B项,“多是”错误,材料一第二段中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价值观”,不存在范围、数量上的判断。D项,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说“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
163、下来”,从而使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2.B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并不是作者的观点,材料一第二段是说“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情志一也。”。3.D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D项,“对原作的意蕴原作的思想意蕴”错,材料二最后一段说的是“读者在阅读和欣赏思想意蕴”。4.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唐宋词。(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比较文章论证侧重点的能力。题干明确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具体来看,材料
164、一采用“总分总”结构,第一段指出“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的价值和意义;第四段总说唐诗宋词“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第一段提出“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方法;第二、三段分别从唐宋词人和读者的角度对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可知,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唐宋词。5.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来鉴赏;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
165、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感悟投入词作中与词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材料观点,分析论据的能力。况周颐的“读词之法”出现在材料二第一段。结合“读词之法”的具体内容与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可知,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体现了“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的方法;王国维“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体现了“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的方法;王国维“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体现了其中“以吾身
166、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的方法。文81.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错。根据材料一第四段中的“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和材料一第五段中的“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的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可知,对城市的阅读不一定要“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B项,“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错。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在传统学科里面增加一些城市视角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被称为一门自足的学科”。D项,“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有细致的研究与挖掘”错。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2. B本
167、题考查考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B项,“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错,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3.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项,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写作对象不是城市。4.把“记忆”“想象”带入城市研究,就是把人的主观情感和想象力带入城市研究,这样才能发现城市的喜怒哀乐,看到城市既古老又新鲜的样子。“记忆”既是对历史的客观承载,又在遗忘、误解和再创造中延续了人类的精神,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记忆”“想象”可知,本题的答题区间集中在材料一第四到六段。其中第四段
168、中提到“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由此可以概括出把“记忆”“想象”带入城市研究的一个方面的作用。再由四段中的“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以及第六段中的“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于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可知,“记忆”是对历史的客观承载。再根据第五段中的“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的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记忆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可知,“记忆”在遗忘、误解和再创造中,延续了人类的精神,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将上述信息加以整理即可,注意分点作答。5.城市文学研究
169、应作为城市学的子题。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城市学有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其研究对象也包括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城市学与城市文学研究的关系,必须弄清楚二者的概念、研究对象和重要意义。材料二第一段的结尾句明确指出了“城市学”与“城市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城市文学研究应作为城市学的子题。关于“城市文学研究”,材料二第一段中的“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明确指出了其重要意义。关于“城市学”,材料二第一段中提到“真正的
170、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在这样一种独有的方法论的统摄之下,城市学才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由此可知城市学是一门有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的学科,且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且第一段中说“城市学在传统学科里面增加一些城市视角,以此应付分散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社会学中的城市问题,以及历史学中的城市主题”,由此可知城市学除了研究传统学科,还研究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综合以上信息,整合概括即可。文91.B本题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观点的能力。A项,“如果不能借助互文性的解读,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就不会得到合理的阐释”夸大了互文性解读的作用,文中玄学家张湛对愚公移山的注释只是说明“不少文本
171、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C项,“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结构的更高层面”错误,原文说的是“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论的模仿也只限于句与联的范围,集中在语词的层面”。 D项,“自罗贯中把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其后效颦日众”只是可观道人的观点,并非作者的观点。2.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就不能再以模仿二字概括”错误,原文说的是“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模仿二字概之”,并没有完全否定以“模仿”二字概之。3.A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
172、品最普遍的现象。这种观点肯定了创作中的拟古。A项中的“不薄今人爱古人”的意思是向今人和古人学习,和材料二的观点一致。B、C、D三项都否定了拟古。4.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文本之间有增殖效应。互文性为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不能简单地以“模仿”来看待。(每点1分,答全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从材料中筛选出有关“互文性”的相关信息。如材料一通过愚公移山的例子来展示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互文性的意义,互文性的意义为“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
173、与思路”。材料二在最后一段也指明了互文性具有增殖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模仿二字概之”。综合以上信息,用自己的话简要作答即可。5.紧紧围绕中心论点,以历代文论家的有关论述和研究事例为论据展开论证;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论述互文性的增殖作用;综合运用了引证法、例证法等论证方法。(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分析材料的论证特点,可从论证结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等角度分析。阅读材料二可知,材料二的中心论点为第一段段尾的“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
174、”,第二段以历代文论家的有关论述和具体的诗句模仿来论证中心论点,第三段进一步提出互文性具有增殖作用。整体来看,材料二属于递进式的论证结构。而在具体的论证过程中,作者又大量引用诗句进行举例说明,可知使用了引证法和例证法等论证方法。文101.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说法片面,材料一第一段中说的是“在自然和文化的共同约束下,当地居民通过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适应和改造着周边的自然环境保留至今就成了乡村遗产”,由此可见,乡村遗产是当地居民不断适应和改造周边自然环境形成的结果,选项中没有说“不断适应”。B项,“重点对其建筑本体的价值进行审视”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二段中说的是“不仅要
175、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D项,“其根源是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说法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中说的是“诸葛村的集体经济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故“发展了集体经济,提升了社区凝聚力”是乡村遗产保护发展的结果而非“根源”。2.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说法错误。材料三第一段中说的是“内源型发展战略否定了发达国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唯一性,否定了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更注重发展社会文化”歪曲了文意。3.A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三的观点是乡村遗产保护要走“内
176、源型”发展道路,即基于社会本身的文化特征和行为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发展方式。A项,主张破旧立新,放弃“老房旧俗”,与材料三的观点相悖。4.首先提出观点: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1分)然后分别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挖掘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在城乡关系的视角下定位乡村遗产,实现乡村遗产价值转化。(3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中每段话的段意,然后按照段意梳理出其间的层次关系,最后用恰当的连接词整合
177、关键信息。材料二共六段。第一段是总说,提出观点: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第二段以“福建省永泰县的永泰庄寨”的营建过程为例,从增强当地居民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乡村遗产保护的参与感的角度展开论述;第三、四段,以“西南地区的一些村落”为例,从运用文化景观的方法和视角重新认知乡村遗产的价值,挖掘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的角度展开论述;第五、六段,以“浙江省兰溪市的诸葛村”为例,从城乡关系的视角下定位乡村遗产,实现乡村遗产价值转化的角度展开论述。根据上述分析归纳整合即可得出答案。5.古城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体现当地居民长期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
178、会的关系。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征求当地居民的建议。古城要走出一条旅游、文化、经济和城市建设相融合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古城”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通读三则材料后,发现材料围绕“乡村遗产”“历史文化资源”展开,古城也有与之相似的属性,故在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组织答案即可。材料一第二段中说“不仅要关注建筑本体的价值更要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由此可得出建造的古城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体现当地居民长期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材料二第一段中说“在乡
179、村遗产的保护实践工作中,应尝试在原生土壤中理解、尊重当地居民关于遗产的种种认知和实践行为,协助他们找到一条可持续的保护道路”,由此可得出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征求当地居民的建议。材料二最后一段中还总结了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的发展经验:旅游、文物保护、社区发展相融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此可得出古城要走出一条旅游、文化、经济和城市建设相融合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文111.D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使我们认清了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错,材料一第2段中说的是“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为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
180、托”;B项,“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居世界前列”错,材料一第3段中说的是“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前沿理论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C项,“就能”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一第4段中说的是“提炼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从而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2.C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良渚申遗中有底气,有自信”强加因果。3.B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观点为“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B项,界定的是考古学的归属,不能证明这一观点。4.整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181、首先提出“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中心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具体论证,最后总结引申,指出中国考古事业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局部论证采用并列结构。主体论证部分从推进伟大实践、顺应时势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传承文化基因等四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材料论证结构的特点的能力。通读材料一可知,第1段先总体提出“考古学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中心论点;第25段分别从推进伟大实践、顺应时势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传承文化基因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考古学的意义;第6段总结上文,并进行引申,指出
182、中国考古事业与增强文化自信密切相关。由此可知,材料一整体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局部论证采用了并列结构。5.建设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发挥考古学学科优势,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的“长寿密码”。提炼标志性概念,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使各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外来的新方法、新手段的吸收、实践、消化、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如何”指向的是具体做法,根据两则材料的出处可以判断“如何以考古
183、为依托涵育文化自信”在这两则材料中都有所涉及,考生从两则材料中筛选出“要”“应该”等表示做法的句子并进行归纳概括即可。材料一第3段中说“我们要建设即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情境、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中国特色、独具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蕴含中国精神的考古学”,由此可概括出答案要点;材料一第2段中说“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学科优势,为我们认清自身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长寿密码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学科依托”,由此可概括出答案要点;材料一第4段中说“要善于提炼标志性概念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使各国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识和理解”,由此可概括出答案要点;材料二第2段中说“我们仍在不断吸收借鉴
184、外来的新方法、新手段通过吸收、实践、消化、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由此可概括出答案要点。文121. D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古代用制作精美的录取通知书来替代张榜公布”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中的“古代官府除张榜公布外,也制作了特别精美的录取通知书”可知,录取通知书不能替代张榜公布;B项,“到了宋代这种帖子仍然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错,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到了宋朝,金花帖子仍是主要的录取通知书”;C项,“相较于古代”错,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从古到今,录取通知书的意义显示出更大的魅力”可知,古代的录取通知书也具备同样的作用和意义。2. A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185、。A项,“由此可知进士出身富贵人家”推断错误,泥金帖子是官府所制作,与进士的家庭贫富没有关系。3.C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没有使用比喻论证。4.金花帖子捷报(“报帖”或“喜报”)版印捷报电子录取通知书(每空1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这篇非连续性文本叙述了录取通知书的古今变迁情况,其中“泥金帖子”出现在材料一第二段,第三段介绍的是唐代稍后出现的“金花帖子”,第四段介绍的是明朝的“捷报”或“报帖”,民间则称为“喜报”,第五段提到了明清时期“捷报已有专用印版”, “现代录取通知书”出现在第七段。材料二则介绍了“电子录取通知书”。据此分析即可
186、得出答案。5.内容不同:古代内容相对复杂,现代内容比较简单。材质不同:古代只有纸质,而现代则或纸质或电子。工艺不同:古代采用泥金贴花等工艺,现代则运用了科技手段。寄送方式不同:古代由专人送达,现代则邮寄或网上领取。发送仪式不同:古代会有各种仪式,现代则没有。(每点2分,答对其中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答案要点在材料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根据材料一第五、七段可知,古今录取通知书内容不同,古代内容相对复杂,现代内容比较简单;根据材料一第二、三、五段和第八段可知,古今录取通知书制作工艺不同,古代采用泥金贴花等工艺,现代则运用了激光雕刻等现代科技;根据材料一第
187、六、七段和材料二可知,古今录取通知书寄送方式不同,古代由专人送达,现代则邮寄或网上领取;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还可以得知古今录取通知书材质不同,古代只有纸质,而现代则或纸质或电子。文131. D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主要原因”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现实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另外,“现在的年轻人更多追求时尚文娱”于文无据。 B项,“只要就能够”说法绝对,材料一第三段说的是“当务之急,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就有可能改变一部分年轻人与戏曲疏离的现状”。C项,强加因果,材料二第一段说的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时代与时
188、代之间的代际感”。2. D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D项,“这一点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大体相同”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音乐剧的发展也已逾百年,现在的百老汇是最现代的”“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这里以百老汇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在全媒体时代的回归,并不是说百老汇和中国的昆曲、梨园戏在“用最传统的表演元素表现出最现代的品质”方面是相同的。3. A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要探讨的是戏曲艺术和年轻观众之间的关系,其中心论点是“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B项中的新创排的地方戏
189、曲“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C项中的“青春版”牡丹亭“吸引了很多的年轻人”和D项中的曹操与杨修“作为京剧走向青年的巡演剧目”取得轰动效果都能证明材料一的观点。而A项论证的是在全媒体时代该如何来传承传统戏曲艺术,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一的观点。4.首先指出年轻人对戏曲疏离的原因,引出中心论点“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并用年轻人乘飞机去欣赏董生与李氏的事例加以佐证;接着论证戏曲应该怎样吸引年轻观众,指出古典美与现代美都是他们需要的;最后得出结论:戏曲做到真善美结合才能赢得年轻观众的青睐和戏曲的美好未来。(答出一点得1分,答全得满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五段。第一
190、段指出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的原因。第二段提出“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的中心论点,并用年轻人乘飞机去欣赏董生与李氏加以佐证。第三至五段,作者对戏曲艺术应怎样吸引年轻观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三段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第四段阐述的是“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第五段得出结论,即戏曲做到真善美结合,才能赢得年轻人,也赢得更美好的未来。根据上述分析,分点阐述论证思路即可。5.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传统戏曲艺术与新兴技术相结合,使戏曲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回归传统内容,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
191、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关于“如何才能使戏曲拥有更多的年轻观众”这一问题,两则材料均有相关表述。其中材料一第三段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家的政策利好,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可从中总结出要创造多种机会,让年轻人与民族戏曲亲密接触; 材料一第四段提到“古典美与现代美他们都需要”,可以“在戏曲深厚传统基础上”进行“新创造”和“现代处理”,可从中总结出要将传统戏曲与新兴技术相结合,使戏曲古典美与现代美完美结合。 材料二第四段指出“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展示个别性的传统”“用更现代的科技手段有选择性地传播所要传承的文化内容”,可从中总结出要回归传统内容,创新戏曲的传播方式。据此
192、组织语言并分条概括即可。文141.B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所有的非遗资源都具有明显的群众性”说法绝对,材料一说的是“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是群体拥有”,且“群体拥有”不等于“群众性”;C项,“这完全是由非遗教育主管部门缺乏主体意识、不作为导致的后果”于文无据;D项,“网络媒体是他们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张冠李戴,材料三说的是“网络媒体是大学生获取非遗信息的重要渠道”。2.A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就能做好非遗教育和传播工作”说法绝对,材料一说的是“把握好这四个方面,可以更有效地促进非遗教育和传播工作”。3.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
193、项,活动设计缺少非遗传承人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环节,且没有体现非遗教育跨界合作的特点,故不符合非遗教育活动的要求。4.论述内容上,材料二侧重阐释非遗教育顶层设计的具体内涵,材料三侧重阐述数字技术的运用在非遗教育中的重要性;论述方法上,材料二主要运用事理论证的方法,材料三主要运用事实论证的方法。(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论述内容和论述方法两方面思考。分析材料可知,从论述内容上看,材料二侧重于讲述非遗教育顶层设计的具体内涵,材料三通过列举数据,阐述了数字技术运用在非遗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论证方法上看,材料二通过分析因果、条件等
194、事理逻辑来讲述道理,运用了事理论证的方法,材料三主要通过列举两组调查数据来论证观点,运用了事实论证的方法。5.重视对社群环境的阐释,研究非遗和生态的关系;做好顶层设计,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和影响力,推动非遗教育进校园;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依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重视互动体验,善用数字技术。(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理解“以人为中心”的含义,这里的“人”指非遗教育所涉及的“非遗传承人”“受教育对象”等。综合分析三则材料可知,应从社群环境、传承人保护、维系受教育对象、顶层设计、数字技术等
195、方面进行分析。社群环境上,材料一第二段说“要重视对社群环境的阐释,研究非遗和生态的关系”,由此可得出答案要点;在传承人保护、对受教育对象的维系和顶层设计上,结合材料一第三、四段的“充分发挥传承人的影响力”“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受众制订课程体系”,以及材料二第二段的“传承人进校园”“非遗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专业精通的非遗传承人并加以政策明确和制度强化”,可以得出答案要点;数字技术的运用上,材料三中说“学生更喜欢以互动体验式的方式参与非遗活动”“数字化的互动体验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由此可总结出答案要点。综合以上分析,组织语言作答即可。文151.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人才
196、选拔”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中的“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岳麓书院延续其千余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可知,书院只进行人才培养,并不参与人才选拔。B项,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第3段中的“这种精神是中国学术史上本来就有的传统,书院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精神”可知,从先秦儒家老师与弟子互相辩论,到汉代讲经问难,再到宋代书院注重培养质疑、问难精神,这是一种传承。D项,“古代书院不考试”错误,材料二第4段说的是“书院基本上不考试”。2.D本题考查考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D项,“今天的书院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支持”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但书院
197、俨然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渠道或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也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3.B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祭孔大典是在曲阜孔庙举办的,并不是在书院举办的,故B项不属于“书院精神”。4.书院是我国古代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建立的具有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并形成独特精神的民间教育机构。(或:书院是我国古代民间独特的教育机构,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建立,具有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并形成独特精神。)(“民间教育机构”1分,“富商、学者自行筹款建立”1分,“具有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1分,“形成独特精神”1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
198、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在材料中找出“书院”的属概念与种差(概念特征)。结合材料一第1段中的“作为我国独特的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书院典范”以及材料二第1段中的“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可得出其属概念为“民间教育机构”;再由材料一第1段中的“古代书院通常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材料一第2段中的“岳麓书院延续其千余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成为全国书院中的典型代表”以及材料二中阐述的“书院”的精神,可总结出其种差信息“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建立”“具有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形成独特精神”。然后按照下定义的基本格式即 “被定义概念+是/是指+种差(概
199、念特征)+属概念” 的形式整合上述信息即可。5.现代教育要追求真理,着重培养质疑、问难、辩论的精神;现代教育应该强调自学自律,教师应适当引导,避免过多的考试;学校应该开放办学,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现代教育应该有适当的仪式感,突出敬礼精神。(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古代的书院精神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考生可重点关注材料二第26段中关于古代书院精神的具体阐述。如第2段写“传统书院有讲会,讲会有高度的仪式性”,第3段写“书院精神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疑、问难、辩论的精神”,第4段阐述的是古代书院“自学自律,为己之学”的精神,第5段阐述的是“应注意书院的社会性。书院目的是要让社会风俗更为淳美”,第6段阐述的是“礼的精神或敬的精神”。考生可联系以上方面来谈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