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一节小说阅读美丽语文精彩阅读经典素材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可由养花我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好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阴谋,商人们终身搞欺骗,情种终身搞爱情,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能做好一件事,那也就够了。正像张继以一首枫桥夜泊使其名流千古、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玛格丽特米切尔以飘屹立于世界文坛一样,人生不需很多,只要一点点足矣。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
2、有做好一件事。节选自池莉一生做好一件事点评赏析“一生做好一件事”,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也很好笑。其实,细究起来,一生要真的做好一件事并非易事。这是作者的人生感悟,也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文段由个人经历引出对人生的思考,并通过大量事例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真题在线一、(2011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血的故事林海音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
3、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结果认识了
4、没有?”“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
5、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硬是要不得!”“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
6、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要柔肠寸断了!”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毫升,共需300毫升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7、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流交会,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有删改)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
8、,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文笔诙谐而又细腻。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二、(2011江西高考)阅读下面
9、的文字,完成第14题。晚秋亚美尼亚埃格林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他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姣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她的身
10、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又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
11、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瓦萨卡低声骂了一句,两腿突然不听使唤地朝学校方向走了过去。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留级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底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
12、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骂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在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又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
13、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真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怦怦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
14、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释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他信步在街上,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选自俄罗斯文艺2009年第2期,有删改)1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2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3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
15、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这段骂人的话语表明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C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描写,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心理冲击。D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E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三、(2
16、010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保护人法莫泊桑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
17、有点权力的。”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哪一区去?”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18、神父回答:“不,我有事。”“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呱呱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
19、办公室,请他坐在炉火前,然后伏案写道:“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力协助。”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仆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道: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热心的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恳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珀蒂帕对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
20、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他突然坐下来,伏在珀蒂帕的桌上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地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话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据郝运译文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B在
21、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C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D给总主教写信后,玛兰告诫同事要牢记自己的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这表明他力图文过饰非,变被动为主动。E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
22、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命题分析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阅读考查的侧重点主要有鉴赏人物形象、分析概括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主题和表达技巧等。从新课程高考全国卷的情况来看,这几年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的是小说阅读。一般为一道多选题,三道简答题,最后一道简答题一般为探究性题目。从文本选材看,古代长篇小说的节选、外国小小说、现代小小说均有涉及。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
23、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展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
24、寓于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知音余显斌雪,很大,夜很静。一把火,从他房后烧起,一眨眼间,席卷了整个茅屋。他跑出来,随着他的,只有一把二胡。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盲人。风吹来,浑身很冷。在风里,他一步步走了,最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从此,他漂流异乡。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草堆后,静穆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手指颤动,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
25、他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一般的,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或者是破庙里。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大家都说,这个人,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他没说什么,摇头叹息。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剩下一些,放在那儿。有时,要少了,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醒了,你终于醒了。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过了很久,女孩醒悟过来,赞叹,你的二胡拉得真好啊,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说完,女孩一
26、阵风,跑了。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坐下。他一笑,道,不收吧?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一个拉破二胡的干啥啊?你别急,我再求求师娘。女孩说。他笑笑,在女孩离开后悄悄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流浪的远方。二胡音,仍如水,随他流淌。时间,也在二胡声中流淌。他在乞讨和流浪中,慢慢老去。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着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显然,是饿的。他忙拿出讨要的馒头,喂他吃下。两个冷馒头下肚,那人有了精神气,坐起来。那夜,没有旁人,只他俩。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然后,二胡音悠扬,在静静的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那人静静听着,罢了,哑着嗓子一声
27、长叹,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他笑笑,眨眨已盲的眼,和衣躺下,道,睡吧,明天,还要讨饭呢。那人,也睡下。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盲人。夜里,坐在破庙里,他拉二胡,那人听。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那天,他吐了几口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你不是想得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今天,我给你拉。你怎么知道?那人惊问。你眼睛也看不见东西;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在这个人世,能欣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弟子。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师父!那人跪下,不再哑着嗓子,流着泪喊。他点头,微微一笑,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音谱,又悄悄一把火烧了我的茅
28、屋,不就是想逼我带着乐谱逃走,你好中途盗取吗?哎,世间最好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知道。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时间长了,就领会了我当年的话。你留下饭菜,也是给我的?那人哽咽着问。你脸皮薄,不讨要,会饿死的。他仍一脸平静。说完,二胡音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春光。音乐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二胡落下,他也倒下。你知道是我,为什么不恨我啊?那人抱着他,号啕大哭。你是我的弟子,我的知音。他说,带着一丝笑,咽了气。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然后,拿起二胡。月夜里,二胡音如水,波光闪闪,流泻一地。1(考点题)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分析概括错误的两项是()。A
29、小说题目为“知音”,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盲人师傅的知音很少,只有他弟子一人,所以他明知是弟子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但他也不记恨弟子。B小说中记叙了一个小女孩救活漂泊中的盲人一事,这个小女孩赞叹盲人师傅二胡拉得好,从侧面描写出盲人师傅的技艺高超。C房子起火后,盲人师傅只带着一把二胡跑出来,说明他家非常贫穷,没有别的贵重物品。D文章结尾,弟子跪在师傅身旁,恭敬地叩头,此时此刻,弟子才懂得师傅的良苦用心,但师傅已死,此时回报师傅的只有传承师傅的绝技。E这篇小说起于二胡,结于二胡,中间又多次描写二胡,可以说二胡即本篇小说的线索。名师指津A项,“只有他弟子一人”错,小女孩也是盲人师傅的知音。C项,“说明他
30、家非常贫穷,没有别的贵重物品”无中生有。答案:A、C2(考点题)本文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在情理之中,请举例加以说明。名师指津题目要求分析情节的“突兀”之处,关键要在理清小说情节的基础上,把握小说情节“突兀”的具体体现,并且说明看似“突兀”的情节为何“在情理之中”。然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学生在作答时可能会因对“突兀”的理解不到位,对“突兀”的情节分析不准确而使答案不准确或不全面。参考答案:本篇小说结尾交代了茅屋起火的原因以及弟子一直跟随师傅企图得到乐谱的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前文已经为这个结尾作了铺垫。文章开头“雪,很大,夜很静”的描写,为后文表明茅屋是被点燃的作了铺垫。盲人师傅要饭时经常“吃一
31、半,留一半”,为后文弟子一直跟随他作了铺垫。弟子在漂泊途中第一次见到师傅时故意哑着嗓子,与真相大白时不再哑着嗓子,前后呼应。3本文二胡声音悠扬、动听,作者是如何描写二胡声音的?名师指津本题要求分析“如何描写二胡声音的”,所以回答时首先要找出描写二胡声音的文字。然后分析描写的手法、角度及其作用。如果单单抄录文中现成的文字,肯定是不符合要求的。参考答案:侧面描写,小女孩赞叹盲人师傅二胡拉得好。弟子哑着嗓子说,月夜鸟鸣真是人间一绝!都表明师傅拉的二胡悠扬、动听。比喻,“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突出二胡声音轻柔。通感,“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生动形象。4本文描写
32、了两位盲人,他们是师徒关系,结合文本探究他们是怎样的人,并就其中一位谈谈给你的启示。名师指津本题实际上是综合了两个问题,一是分析鉴赏人物形象,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给予的启示。由于平时做题不注意的缘故,有些学生可能只回答“启示”而忽略了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参考答案:师傅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从小女孩的赞叹,弟子说月夜鸟鸣真是人间一绝,和文中多处对音乐的描写等情节可以看出。师傅是一个以德报怨的人。弟子放火烧了他的茅屋,他不但没有记恨弟子,反而在流浪途中宁可自己挨饿也要给弟子留下吃的。弟子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最终能认识错误悔改的人。弟子为了得到师傅的乐谱,放火烧了师傅的茅屋,并一直跟随师
33、傅寻找机会,但最终被师傅感动,跪倒在师傅身旁,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二、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和情节安排的技法等。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可以提高自身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所起的作用。阅读、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一,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二,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其三,从狭义的表现手
34、法角度,看文章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及其对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其四,从情节结构角度,看开头和结尾是否各有特色,结构是否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并了解它们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其五,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各种修辞手法创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及表达效果如何等。【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巩高峰秘密是我发现的。那天我提前回了家。母亲抱着电话神采奕奕,坐在沙发里的姿势和说话的语气都显示这样的电话不是第一次,而且这个电话肯定聊了很久了。母
35、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在第一时间,我把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叫到了一起,分析情况。父亲去世十年了,我们是看着母亲怎样在忧戚里度过这十年的。我们一直自豪地以为,这是父母情深的表现。所以很多人劝过我们姐弟四个,给母亲找个老伴吧。我们姐弟四人的意见出奇地一致,母亲想做别的什么都可以,就是找老伴这事我们坚决不同意,那是对父亲的侮辱。也许我们还有很多别的理由,尤其是女儿的出生让我很快就坚定起来,因为两个姐姐和哥哥生孩子从来没动过找保姆的念头,母亲把几个孩子带得一个比一个健康、漂亮。就是怕母亲孤独寂寞,我们给了母亲一大堆建议,社区老人馆、秧歌队、夕阳红舞蹈班、老年大学,等等等等。母亲似乎是怕我们失望,就不太热心
36、地选了个老年大学。我们四个还排除万难,相继把家都安到了一个社区,每到周末,就是全家大团圆。我们觉得,应该万无一失了。可母亲还是出了情况,就在她上老年大学一个月后。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我们姐弟四人的沉默还是让母亲一下就明白了什么。母亲脸上的黯然晦涩得很严重。母亲也没什么胃口,一直是心不在焉地看我们吃。在六点的钟声敲响时,母亲动了动,神情不自然地朝时钟看了看。这会儿,电话响了。没有谁去接,全家似乎都默契地预示到了这是一个什么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也没接。从这天起,我们姐弟四个轮流开始了跟母亲的谈心。我们只是抒发着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母亲的无限依恋。车轮战很快就有了效果,母亲跟我们说了她的那位
37、老年大学同学。他们俩各方面都已经商议好了,谁去谁家过日子,不办证书免得出现遗产纠纷,甚至连怕给我们添麻烦而不举办喜事的细节他们都取得了一致,只等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表态。不用我们表态,我们其实已经表态了。之后母亲向我们保证,以后再不接那人的电话,这事到此为止。侦察了一段时间,我们总算放下心来。只是每天的六点,电话仍是准时地响两声,然后就停了。周末周日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六点钟电话一响,母亲就回自己屋里了。我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背着母亲我们找那位老人谈过,这是老人唯一的要求,似乎也是他放弃的交换。每天六点,电话准时响两声,再挂了,就是他打来的,两声代表着他的平安。母亲的精神状态很快就影响了健康,身体虚
38、弱下来,精神更是委顿。她一直就像一张弓,把孙子孙女一个一个都射出去了,自己才松弛下来。在病中,母亲念叨父亲的时候特别多,母亲走得很平静。已经很久了,每天六点,电话依旧准时响起。有一天,六点的钟声和电话依旧一同响起,但两声过后,电话声顽强地持续着。很大一会,我才迟疑着拿起话筒。是老人的女儿,她泣不成声。老人脑溢血,在昏迷中一直叫着我母亲的名字。希望我母亲能去看她父亲一眼,只一眼。我按捺了半天,才用平静的语调告诉她,我母亲已经去世半年了。从此,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就没有了,世界也仿佛就此寂静无声。只是每到周末,我总爱默默无声地坐在电话旁的沙发里,什么也不干。在六点的钟声响起时,我总是稍带惺忪地轻颤
39、一下身子,习惯地看一眼电话。1(考点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第1段的最后说“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是说母亲整个一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表达了“我”的惊奇和由衷的高兴。B对于母亲找老伴这件事,我们坚决不同意。一方面是由于封建贞节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出于想让母亲带好自己孩子的自私心理。C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的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也没接。这个行为既表现了母亲对老年大学同学的留恋和不舍,也赞颂了母亲伟大的克制和坚决精神。D小说在后面写老人的女儿泣不成声的电话内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我们”对老人们婚姻干涉所造成的伤害,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E在小说的最后写到“我”
40、总是习惯地看一眼电话,写出“我”的担心,害怕仍有人给母亲打电话和母亲结婚。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答案: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本题5分)解析:A项中的“整个一生”是错误的,原文中应该指父亲去世十年来。C项中的“克制与坚决”是错误的,母亲的犹豫和终于没有接电话,并不是伟大的精神,而是迫于子女的压力无奈放弃。E项中的“习惯地看一眼电话”,说是害怕仍有人给母亲打电话和母亲结婚,只对了小小的一部分,主要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思念和后悔的心理。2(考点题)小说以“秘密是我发现的”开头,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1)用了倒叙的写法,先交代了母亲“出了情况”这一结果,以引起读
41、者注意,增强小说的吸引力。流露出了“我们”的吃惊和对母亲再婚的反对心理。(2)总领下文,为下文介绍母亲“出了情况”的经过作了高度的概述。(3)为后文的“可母亲还是出了情况”埋下伏笔。3(考点题)“电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联系文中“电话”的不同情况,分析“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参考答案:(1)电话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具有展现情节发展的作用。(2)“我”提前回家所发现的电话,是母亲和老年大学同学在通话,母亲处在高兴中,情节的开端,母亲“出了情况”。(3)新的周末大团圆时六点的电话,是母亲老年大学同学打来的电话,母亲处在无奈中,情节的发展,母亲被迫放弃。(4)六点准时响两声的电话,是母亲老年大学同学
42、报平安的电话,母亲想再婚被“我们”彻底打散了,情节的发展。(5)顽强地持续着的电话,是老人女儿的电话,老人临终乞求与母亲见一面,情节的高潮。4小说中的母亲在晚年想和老年大学同学一起过日子,但子女们坚决反对。最后母亲按着子女们的心愿走完了人生。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参考答案:赞同老年人再婚。赡养老人,让老人安度晚年,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做儿女的责任。儿女们虽然可以给老人提供许多物质上的条件,但老年人在情感精神方面的需要,是儿女们不能提供和取代的,给老人找合适的老伴,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儿女们不能太自私,只是从自己的脸面出发,或者从自己的子女需要老人照顾出发,来威胁老
43、人,伤害老人,这是不人道的行为。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含意”重在思想性,“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重在艺术性。从近三年高考试题看,文学作品中语句的“含意”具有的共性是文学性强,“文学性”一般是指“形象感”与“鲜活感”,多用来表示“形象”或“场景”。品味语言,就是看看文中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感情色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和数词。该考点可能会就重要语句或精彩语句在结构、作用、内容、表达、特点等方面设置考题,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出题者有时会让我们欣
44、赏遣词造句的奇妙,有时会让我们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有时会让我们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下坡或者上坡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事情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
45、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
46、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
47、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
48、,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
49、”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开头说去农家菜馆聚会,为结尾老周决定改去最高档的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埋下伏笔,以突出老周做成好事后的兴奋之情。B小说中的“我”反对老周救人,反映了“我”的世故与冷漠,说明本质上“我”与车祸现场的“看客”没有什么区别。C小说描写老人在“证明”上签字时的情形,说明老人可能伤得很重,突出抢救老人的紧迫性,也自然引出了围观者的一番议论。D小说描写“皮夹克”的行为,既验证了老周坚持让老人签“证明”行为的正确性,也批评了国人的某种阴暗心理的劣根性。E小说没有
50、明确表明“我”的身份,而是通过对“我”的言行及处事方式的描写,暗示“我”是县政府机关的干部。名师指津解答选择性鉴赏分析题,一定要注意答案选择项的表述与原文内容的吻合度,特别要注意细节上的差异。B项,“我”只是提醒老周别管闲事,以免惹出麻烦,后来的救人行动“我”都全程参与其中,与袖手旁观说风凉话的“看客”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E项,“我”的县政府机关干部身份是通过对机关的位置和路的下坡上坡的描写表露出来的,“我”的言行和处事方式不能表明这种身份。答案:B、E2小说中的老周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名师指津概括分析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特点,一定要结合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在小说创作中,为了刻画
51、人物性格,作者会调动各种手段和各种描写方法;那么,在阅读小说时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特别要注意典型的情节、细节描写。参考答案:重情义,热心助人。敢作敢为,有社会责任感。理智冷静,善于保护自己。3(考点题)小说结尾“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一句有什么含义和作用?名师指津理解小说重要语句的含义并分析其作用,首先要明确重要语句的属性,如是人物的语言还是作者的陈述;其次要注意语言所处的位置及特定的语言环境。这些都是理解小说重要语句的含义不可忽视的方面。参考答案:提示了老周的心理:做了一件好事且未留下“后遗症”,又验证了自己让老人签“证明”的正确性,因而很兴奋。老周的兴奋
52、与“皮夹克”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的对比,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锋芒所指。引发读者深思:当今社会,要不要做好人?如何做好人?这社会风气到底怎么了?从而深化了小说主旨。4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名师指津探究性题目的解答,首先要明确探究的角度和问题的中心,其次还要关注题干本身的提示性文字,如本题中的“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
53、加条件”等,这些应该是我们探究问题的方向。答案示例:赞同老周:老周既要救人,又设法避免惹上麻烦,这是社会环境逼他如此,老周这样做,既善良又有理性。老周既救了人,又没惹上麻烦,不论手段如何,结果是最理想的。反对老周:抢救生命第一,容不得犹豫、拖延;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应该有附加条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观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只要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即可)四、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
54、观点、思想感情倾向。作品的艺术魅力包含的方面比较宽泛,涉及小说从内容到形式的各个领域。对作品的价值和审美取向作出判断与评价则是高一级的阅读能力,需要考生结合文本并能联系社会环境进行正确的审美与思考。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作品的形象广义的文学作品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思想情感的生活图景。作品的具体因素如环境、人物、场面、情节等可理解为它的具体表现。狭义的文学作品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度、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的含义相同或相近。文学形象具有可感性、情感性和典型性。欣赏作品的形象就是要多角度地把握人
55、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把握所描写景物的特点以及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感情。关于人物形象,要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去把握其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关于具体的物,可以是作者描写的一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指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创造的一种意境。在鉴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作者描写的角度的变化,作者所运用的描写手法,景物特点以及寄托的感情。2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而这,恰恰是一篇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鉴赏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应注意的问题:1从作品实际出发这就是说从作品中具体人物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这里的“东西”是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其所作的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
56、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能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2对人物性格应有简要分析这就是说,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否则对人物的评价就会成为适用许多人的“套话”,自然就会影响得分。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就是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鉴赏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其实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观点和审美情趣解读与取舍的过程。此类鉴赏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对作品蕴涵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正确解读;二是对解读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进行取舍和评价。文学作品的作者总是先有了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而后
57、才付诸文字;阅读文学作品的人总是先接触文字,而后才能认识到作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如果我们站在作者的立场角度看问题,把握一篇文学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也会简单得多。具体说来,把握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可从以下四个角度切入:【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九公凡夫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九公是全村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得数也数不清。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十分反感。先生也不喜欢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一天在讲曹植七步成诗时,九公却和周公秘密会谈
58、去了。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九公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索,遂以“雨”成诗。盆泼也瓢倒也一滴雨一个大豆也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扫盲”的那几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人”字,九公再次拜会周公,呼呼大睡。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他。“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人,二人为从,是说两人在一起,三人为众,是说很多人的意思多形象!多生动!”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人,人连人,
59、念什么字?”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人”字。老师有点生气。“这不是字!”“不是字?”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一位镇定自若的将军。“这个字念一堆人!”从去年入冬以来,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庄稼开始枯黄。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时,九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来到河边求雨。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他年轻时曾见过有人在这里求雨,当天就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方圆几里、四面八方的人
60、都赶来看热闹。九公在河边支起一个供案,上面摆着供品,然后点燃三炷香,双手捧着擎过头顶,对着上天三叩九拜,口中还念念有词,不知说些什么。之后,真正的求雨过程开始了。九公身背一个簸箕此时他就是千年鳖精的化身。四个帮手分列东南西北,围成一个圈,每人手中还提着一壶水。九公就在中间爬来爬去。爬到东面,就抬头问:“东海龙王下不下雨?”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浇一阵。爬到西面,九公又问:“西海龙王下不下雨?”西面的帮手忙说:“有雨!”提起壶在九公身上又浇了一阵子。“南海龙王”“北海龙王”也都声称:有雨!九公就这样爬来爬去,衣服渐渐湿透了。说来也怪,天真是渐渐地阴沉下来,起风了,甚至还滴下几滴雨来
61、。轰隆隆,轰隆隆!一阵响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的巨响在天空回荡。“打雷了!要下雨了!老天爷显灵啦!”九公激动得老泪纵横。“都别傻站了,快跪下来求老天爷吧!”九公向周围的人群喊去。有两个老太太当即就跪下了。就在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村支书刘义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别瞎闹啦!部队趁着今天的有利天气正在人工降雨呢。炮弹已经打过了,马上就要下雨。谁要是不想饿肚子,就赶快去地里挖沟引水,我只通知这一次啊!”刘义说完又转头跑掉了。人群一哄而散。九公慌忙喊:“哎!别走!哎!”九公的四个帮手最后也随着人流不见了。九公一下子瘫坐地上。雨足足下了一天一夜。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从此,九公就常常坐在村头的那棵
62、大柳树下,对着那些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不厌其烦地说:“娃呀,好好读书。将来有知识才能长本事!”1(考点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九公不识字,从小对“之乎者也”之类的私塾教育就非常反感,这说明九公的性格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和反封建性。B参加扫盲学习时,九公不但再次拜会“周公”,而且还倚仗辈分当堂捣乱,这样描写既照应了上文,也突出了九公不尊重知识的思想根深蒂固。C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语言生动诙谐,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D九公求雨之后,天色的确变得阴沉,继而雷声轰隆,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最后一天一夜的透雨靠的还是部队利用天气
63、条件进行的人工降雨技术。E接到村支书通知后,人们一哄而散,纷纷回地里挖沟引水,连九公的四个帮手也随着人流不见了,小说这样描写隐含着对人们势利自私的委婉批评。名师指津A项,说九公的性格具有“反封建性”拔得过高;D项,“说明九公求雨还是有一定效果的”错;E项,对小说这样描写的意图理解错误。答案: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本题5分)2(考点题)小说中的九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名师指津九公在小说中是一个立体的形象,既有优点,也有不足,概括时一定要全面,只概括优点或缺点都是不完整的。参考答案:不爱读书,不尊重知识;愚昧迷信,顽固自大;天真率直,知错能改;热心公益。
64、3小说详细描写了九公“求雨”的过程,请分析其作用。名师指津题目要求分析“求雨”过程的作用,所以不必在“求雨”过程上下大工夫。情节的作用分析一定要从塑造人物性格、情节发展、表现主题等多方面考虑,既不可遗漏要点,也不能强拉硬拽。参考答案: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九公煞有介事地求雨,充分表现了他的愚昧迷信、荒唐可笑,含有讽刺效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人物的思想转变更合理可信。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使九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突出了小说批判迷信、倡导科学知识的主题。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最后一段画蛇添足,有人却认为此结尾画龙点睛,你怎么看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名师指津在这种问题
65、的回答上,有的学生只是陈述理由,却往往忘记表明观点,令人难以明确观点所在;还有的情况是观点和理由恰恰相反。这些一定要引起注意。答案示例:观点一:我认为是画蛇添足。理由:该结尾使人物形象前后反差太大,不够真实。九公是一个思想顽固、没有知识的老人,即使因为求雨事件思想有所转变,也很难做出这样的行动,说出这样的话。使主题显得过于直白,没有韵味。如果去掉这一段,以“雨过天晴,天空升起一道美丽的彩虹”这一句环境描写结尾,反而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引起人们深思的艺术效果。从情节上来说,写到求雨失败、人工降雨成功,已经足以说明科学知识战胜愚昧迷信这一主题,故事在这里结束,戛然而止,结构完整;添上这一段反给人
66、画蛇添足、节外生枝之感。观点二:我认为是画龙点睛。理由:该结尾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九公的思想经历了从顽固不化到悔悟改过的巨大转变,前后的思想行为形成鲜明对照,结尾使九公的形象变得可亲可爱、立体饱满。使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突出。愚昧顽固的九公最终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并教导孩子从小就要好好读书,结尾突出了知识的强大作用,突出了小说的主旨。使情节结构更加完整。小说围绕九公这一人物展开,情节始于九公自己从小不肯读书,终于他热心督促小学生读书。这样写小说的情节结构比较完整,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和主题。五、探究近几年的语文高考,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自主命题卷,均在阅读鉴赏题区设置了开放题型,这种以“答案可以有多
67、种表达”为显著特征的题型,往往令考生极不适应,习惯于唯一答案推导、整合的教师们,也对答案的多种预设、评分的多种细则心中没底,它属于“设题难、解题难、评分难”的“三难”试题。所谓“探究”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据此可知,所谓探究题型就是探寻(或追究)式题型,属于开放性试题。然而,开放题型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学生阅读鉴赏中的思维品质,符合阅读学“读者参与文本效果的共建”的个体化阅读基本原理,因而它又是科学地评测考生语文能力的良好途径。因此,随着新课标“三个维度”理念的进一步推广,开放题将可能成为高考中极为重要的考点。对于小说文本意图的探究包括对小说表现出来的主题评价
68、,对小说体现的价值观的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析,对小说传承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讨,对小说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分析等。探究文本意图,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从小说本身的情节入手,发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二是从小说针对的社会现实入手,探讨小说故事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对于小说的个性化解读,包括对小说主题的个性化的理解与认识,对小说构思的个性化再创造,对小说创作者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故事的结局)进行个性化的评析,对小说中人物言行和作者对其的态度的个性化分析,对小说中处理情节、人物方法的评判,对小说给予人生或社会的某些启示的理解等。个性解读文本,主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小说本身的
69、主题,即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是小说的各种艺术处理的效果,即作者的创作意图;三是联系小说细节,从细节中找到我们解读的依据;四是联系生活实际,从自身经历和社会类似现象来谈自己的看法。因为“探究文本意图,个性解读文本”包含并可以涉及的考点相对较多,因此我们在答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立场要鲜明,观点要清楚;(2)文本是基础,情节是证据;(3)主题要明确,意图要清晰;(4)生活和现实,联系要紧密;(5)分析要有据,主张要有理;(6)条理要清楚,逻辑要严密。【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海龟张抗抗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
70、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不好她。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
71、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一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他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
72、,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出乎他的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那骑海龟的人到了
73、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问。他说,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来骑它回家。女儿似乎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上全部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
74、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选材看似一般,其实独特。小说中,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女儿
75、的纯真正体现了这一点。B语言是冷静的超然的,叙述平实,不带作者的感情,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C作者反映现实生活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D小说中“海龟”的命运与主人公D的命运有相同的地方,读来令人叹息,引发读者的思考。E小说中的D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他总在周末才回家,给女儿讲故事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却不耐烦,他心里实际上只在惦着自己的职称。答案:A、E解析:A项,小说并未体现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意思。E项,未能把握D的主要性格特征。2小说中D未能晋升,“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D和海龟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参考答案:共同的经
76、历:海龟一次次为了香蕉把人驮过海;D一次次为了职称不断地苦干。共同的命运:海龟始终得不到应该得到的香蕉;D也没有评上应该评上的职称。共同的性格:实干苦干,任劳任怨。3小说通过塑造D形象反映出什么主题?D为什么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参考答案:小说通过塑造与海龟有一样特点的D的形象,反映出当代社会竞争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D不把海龟真实的结果告诉女儿,是他不想让不公平的现实伤害女儿心中美好的情感。4(考点题)这篇小说以“海龟”为题,既写了D给女儿讲故事,又写了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有人认为这样写叙述的内容很乱,但有人认为这样安排很好。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并简要论述。答案示例
77、:示例一:小说明线写D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暗线写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这样双线安排很好。明暗线交替进行,虚实结合使小说内容更丰富,不单调;D和海龟又有共同的地方,交替进行叙述描写,能互相映衬,更好地塑造与海龟有一样特点的D的形象;能含蓄地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主题。示例二:这样叙述内容混乱,一会儿写D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一会儿写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使小说的内容混乱而松散,线索不明晰,小说不停地变换叙述使人物的刻画不集中,主题不能在完整的情节和人物刻画中清晰地表现出来。一、小说阅读备考指南1考查重点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着重从小说整体构思、贯穿线索
78、、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2考题选材1 000多字的微型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另外,命题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在复习中,要重视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新课标(实验)推荐的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巴金家、沈从文边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
79、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3复习策略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其三要素。从本质上讲,小说属于叙事文学,叙述有关“人”的事情。我们研究小说,就是要研究“小说说了些什么”,“小说是如何说的”以及“小说为何这样说,而不那样说”。 高考对小说鉴赏考查的选材是很宽泛的,有长篇小说的节选,有短篇小说的节选,当然也有整篇的小小说。其考查能力要求、考查特点与散文阅读的考查大致相同,但也有其不同的方面主要体现在文体特征方面。(1)
80、分析小说三要素,把握人物性格。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人物,把握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主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进行。当然,人物的年龄、身份和地位也要注意。分析环境,探究人物的命运与思想性格。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主要是社会环境。分析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2)分
81、析小说的结构,把握故事情节。小说结构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个部分组成,可据此划分层次。但是,如果运用倒叙、补叙等艺术手法,则要特别注意。小说的每一个部分一般由相关的情节来体现。情节则是小说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把握情节,大致有两种方法。一是寻找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有时还是矛盾冲突的焦点。通过寻找线索,不仅有利于掌握情节,有时也有利于抓住小说的矛盾冲突,便于把握主题。二是抓住场面。情节是由场面组成的。有的小说情节复杂,有的小说情节不连贯,在这种情况下,抓住场面分析就可以不受情节结构的限制,直接掌握作品的中心事件和主要矛盾。(3)分析环境描写,把握它的作
82、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有时它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4)鉴赏小说主题,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一般来说,分析鉴赏小说的主题有以下方法: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分析。如鲁迅的祝福,首先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善良、质朴、顽强,却又被压迫、被愚弄以至于被迫害。然后再看祥林嫂生存的环境封建礼教统治下的鲁镇,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物是怎样行动的一步步被迫害致死。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能得出作品的主题: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去理解小说主题。(5)分析表达技巧,
83、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首先明确表现手法包括对比、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还包括衬托象征、伏笔照应、寓庄于谐、误会巧合、欲擒故纵、欲扬先抑等表达技巧;还要明确描写、议论、抒情、记叙、说明这五种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记叙描写是画龙,议论抒情是点睛,写景多是为了写人,叙事多是为了说理。(6)品味语言风格,鉴赏作品的表述特点。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其中要重点把握的是语言风格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要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
84、色彩等。二、小说阅读题答法1怎样鉴赏小说的人物?(1)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2)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圈点勾画,从中概括人物形象。(3)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4)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作面面观。从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美学的等角度理解人物就会更丰富和更有内涵。(5)用“人是一个修饰语所属类型”来回答人物形象。如:祥林嫂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旧社会下层劳动妇女形象。(6)注意人物的个性与共性。2怎样鉴赏小说的情节?(1)理清情节的组成部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理清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85、人称不断转换。(3)理清情节结构设置: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理解情节的过渡照应:铺垫、悬念、伏笔、照应、过渡。(5)把握小说的线索:实物、事件、感情;明线、暗线。3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为人物出场作铺垫。(3)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或暗示作者的感情色彩)。(4)暗示社会环境或展示世态风情。(5)推动情节发展。(6)有的景物(如梅花、菊花)具有象征意义。4社会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1)展示人物形象生成的社会生活背景。(2)揭示人物形象体现的社会本质特征。5怎样分析小说的主题?(1)从作者背景看主题。(2)从人物塑造看
86、主题。(3)从情节发展看主题。(4)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6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1)是事件的见证人,增强小说的真实感。(2)是事件的感受者,有利于深化主题。(3)有时可以成为小说的线索。7回答有关小说技巧的问题时要注意什么?(1)一定要从技巧是什么,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效果三个方面回答。(2)紧紧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并按照这六个方面挑选关键作答: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氛围、阅读效果。8怎样解答小说的探究题?(1)明确考试大纲对探究的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2)整个答题过程都要记住小说的特点:塑
87、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符合艺术真实。(3)掌握探究题答题原则:鲜明地提出观点,立足文本,联系现实。具体地说,就是:立足文本,深入分析;多元解读,呈现梯度;联系现实,类比对照;融通渗透,活用理论,渗透一些基本的文学、文化、审美、心理、哲学、文章学等的基本原理;有理有据、有条有理。答案与解析真题热身体验真题在线一、1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本题5分)解析:A项,根据原文“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可知,张医师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是为了说明验血型“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这句话是彭先生说的,但小说结尾写他说这话时,“向张医师挤
88、了一下眼”,说明这是两个人“谋划”好的故事。不得分。B项,共有两句话,第一句叙述正确,第二句中的“牺牲亲情”不合原文情节,因此得1分。C项,完全正确,得3分。D项,基本正确,只是“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的根据显得笼统,得2分。E项,小说融入外省人的爱情故事,但其社会内容是深刻的,该项对小说基本内容理解失误。不得分。2参考答案: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解析:从人物的角度看,它表明了乘凉会上人们的外省人身份;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它提示读者思考外省人与台湾人的“血脉”关系;从情节联系的角度看,它与下文在人物对话中融入的方言是照应的。3参考答案:
89、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4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
90、这是“血般的事实”;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二、1参考答案:(1)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凄凉。(2)照应标题(或渲染气氛)。解析:主要是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用”类的题目解答是最具套路化的,首先看语句所在的位置,接着一般是从内
91、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小说开头部分对晚秋温暖晴和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在于反衬瓦萨卡心情烦闷,处境不好;结构上: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同时也点出“晚秋”的题意,起到照应题目的作用。2参考答案:心动紧张惊恐慌乱失望轻松解析:着重于人物心理过程的分析,要细读原文,找出瓦萨卡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瓦萨卡处境艰难,发现小包后,“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当然是“心动”;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望着地上的小包,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想拾起小包,又有顾忌,心绪矛盾,此时一个中年男人抢先朝小包走了过去,让瓦萨卡“惊恐”;小包被那中年男人捡走,瓦萨卡心里
92、一阵“慌乱”;瓦萨卡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心里当然是“失望”;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一阵“轻松”,如释重负。3参考答案:(1)不会据为己有。理由:瓦萨卡的性格使然;瓦萨卡善良,即使对妻子不满也会自责;瓦萨卡正直,当看到一个姑娘摘伤者耳环时愤愤不平;瓦萨卡良知尚存,事后认为自己对小包有所企图是“鬼迷心窍”;瓦萨卡能坚守道德底线,“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表明瓦萨卡即使有机会拾到小包也不会据为己有。(2)会据为己有。理由:瓦萨卡的性格及小说中的相关情境使然;瓦萨卡贫病交加,急需钱解燃眉之急;社会不公导致心理失衡:家庭遭遇拆迁而致贫,不会读书的同学成了有钱人;周
93、围没人为瓦萨卡摆脱窘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当中年男人拾走小包之后瓦萨卡认为是“把他偷光了”,表明瓦萨卡在心里已把小包视为己有。解析:本题是探究性题目。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探究的内容及所给的角度。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小包。如果这个中年男人没有出现,那瓦萨卡是否会捡起小包,并据为己有?对于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两种可能性。考生择定一种可能之后,就应联系小说相关信息,特别是瓦萨卡前后的心理状况及其为人性格来进行阐述。回答时应紧扣文本,力求全面。4B、D解析:选项A联系小说的具体内容来讲,这个理解与分析是正确的。选项B由一句骂人的话语反映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的说法错误,瓦萨卡童年居住在城里,生
94、活境况说得过去;他为人善良本分,只是因为社会不公导致家境破败,心理失衡,以致会口出秽语。选项C对于道具小包作用的分析是正确的。选项D对于情节的分析错误。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使得“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但这并不意味着“激怒了瓦萨卡”,于文无据。选项E对于小说标题的分析是正确的,标题“晚秋”语带双关,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三、1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本题5分)解析:本题以多选的形式综合考查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等能力。A
95、项的理解毫无根据,是主观臆测。B项中的“照应上文”分析不当,文中无照应的语句。C项对玛兰的分析准确而到位。D项中的“变被动为主动”指代不够明确。E项对桑蒂尔神父表现的分析不够准确,不全是“内心的犹豫”,更是欲擒故纵的骗术。2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3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4示例: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
96、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