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612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四川省江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试题说明: 1.答题前请填涂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本卷满分100分,分为选择题和主观题两部分;请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对应选项上;主观题的答案用0.5mm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方框内。 第卷 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下表中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历史人物论述郑国执政子产“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随国大夫季梁“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虢国太史史嚣“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A尊神敬天B主权在民C轻天重民D天人合一2朱凤瀚曾说:“周人克商成功后,不仅占据了殷商旧地,且更扩展了势力范围,领土广袤,仅靠

2、中央王朝难能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然当时危及王朝生存者不仅有中原地区之殷遗民,更有四方所谓戎狄蛮夷。”材料体现西周A推行分封制的必要性B取代商朝的必然性C加速大一统的合理性D疆域扩大的迫切性3. 孟子曰:“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与这句话理念一致的思想是A. “刑过不避大臣,赏罚不遗匹夫” B. “兼爱、非攻、尚力”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4.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两者的共通之处是A. 突出严刑峻法B. 强调制度与秩

3、序C. 兼采儒法二家D. 重视道德与人伦5有学者认为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摸越庞大,组织越严密。由此可知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B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C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D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6. 后汉书载:东汉后期,“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相等)于守令。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

4、死士为之投命。”这说明当时豪强地主A. 具有州郡行政治理权B. 成为政府的主要依靠力量C. 不承担赋税徭役义务D. 在地方拥有强大的影响力7. 历史学家何兹全认为,“秦汉的帝国是统一的,只勉强可以说是集权的。我说勉强,因为公卿和地方长官都可以通过辟召、察举自选僚属,一郡之守,就是一郡之君。”其强调的是秦汉时期A. 选官制度存在诸多弊端B. 易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C. 君主专制阻碍政治统一D. 相权严重威胁专制皇权8. 诗歌本是吟咏情性的文学体裁。唐代科举以诗入试后,诗歌中经常可见歌颂帝德、盛赞礼乐、称贺祥瑞等内容,也多有士人抒发渴望被举荐提拔、盼望及第之情。材料主要反映,试诗制度A. 制约了唐代

5、诗歌的发展 B. 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C. 造成现实主义诗歌流行 D. 导致了诗歌创作功利化9. 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辖很大程度上有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A. 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 B. 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C. 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D. 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10销金是指将黄金磨成粉末后撒在器物表明以形成纹饰的工艺。北宋前期,政府颁布销金禁令,规定销金工艺只能用于朝廷礼器或供上层妇女使用,并采用行政手段

6、来保证禁令的执行,但“禁令屡下,民间无视”。这反映出宋代A严格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商品经济发展亟需货币 D理学影响日常消费观念11. 元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这段材料主要表明A.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B.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C. 行省所握权柄颇重D.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12. 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线索,示意图中的“?

7、”应是A. 郡国并行 B. 刺史 C. 中外朝制 D. 察举制13. 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方镇自治、君臣共治工商皆本”;顾炎武提出“分权众治”“寓封建于郡县之中”,这些思想的出现表明A. 主流统治思想的嬗变 B. 建立民主政治体制C. 反思国家传统治理 D. 废除中央集权制度14. 北宋中期,欧阳修上书对当时茶盐禁榷制度建言:“为今议者,方欲夺商之利,一归于公上而专专而反损”,“夫欲十分之利,皆归于公,至其亏少,十不得三,不若与商共之,常得其五也。今为国之利多者,茶与盐耳”。他主张A. 分利于商人以增加财政收入B. 改变传统重农抑商政策C. 取消对商人茶盐经营的限制D. 加强对茶

8、盐经营的管理15如表为古代选官制度演进概况(部分),它突出反映了时期概况魏晋南北朝官僚士大夫与家族门第紧密联系在一起唐朝科举由朝廷直接掌握,直接授予举子功名官职,抛弃了旧式的郡县乡里品评程序,士人直接到朝廷举行的科举场上去竞争宋朝“糊名”、“誉录”、“锁院”和殿试实施,进士成为“天子门生”A选官制度摆脱了门第观念的影响B历代政府重视考试方式选拔人才C皇权以及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D科举制能够兼顾各阶层的利益16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指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思想是A调控国家经济开辟政府财源B控制地方财富加强中央

9、集权C增加军费开支解决边患问题D扩大民间税负支撑财政运转17. 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 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B. 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C. 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 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18.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虽然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也呈现出相同之处,以下能够体现商鞅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的有改革地方行政制度 打破原有的等级制度重视发展教育 建立一支有

10、战斗力的军队A. B. C. D.19下图是对我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的记载,此项发明A出现于东汉,以植物纤维为原料 B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出现的前提C西汉时期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D便于文明的传承,促进文化发展20投壶即“投箭入壶”,源于战国时期的宴饮礼仪,至唐宋已成为一种娱乐游戏活动。北宋司马光作投壶新格(投壶礼仪规则),提出“夫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以为正也”。由此可知,宋代的投壶活动A被赋予一定的教化意义B开始成为竞技比赛活动C适应了市民群体的需求D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排斥21李白因为作诗永王东巡歌,在永王割据失败后也被捕入狱。因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

11、大动干戈为由为他求情,他才免于一死,流放夜郎。两年后,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李白得以重获自由身,从长江一路疾驰而下,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材料主要体现了A唐朝以民为本的法律文化理念B唐朝纲常伦理得到强化C李白对于唐朝诗歌的突出贡献D佛教思想影响唐朝司法22下图为1957年出士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对其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表明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成熟 B实证成都是我国说唱艺术发源地C表明东汉时期市井文化的盛行 D是研究东汉雕塑艺术的一手史料23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过了不久,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

12、际上逐渐被废止。这种变化反映了A政治体制受到现实需要的制约 B唐宋君主专制权力呈现弱化趋势C政治体制变动的随意性太大 D行政效率提高、相权得到增强24. 南宋淳熙年间,有一位名叫奚宣赞青年男子,认识了一名叫白卯奴的年轻女贩子。两人互相爱慕,成为情侣。而奚宣赞的父亲是岳飞手下的一名统治官。因嫌弃白卯奴身份低微,不同意二人结合,予以强行拆散。这是白蛇传的最初原形。而到了明代,男主人公却改变而为“生药铺主管”。这一变化说明明代A. 小说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载体B. 儒家传统重义轻利观念遭到了颠覆C. 程朱理学统治地位受到了冲击D. 文学创作蕴含了市民阶层价值取向第卷 主观题(共52分)二、主观题(本题

13、共3道材料解析题,总分合计52分)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材料一 在历史上,特别宋元时期,国家曾对瘟疫的救疗采取过较为积极的政策,如朝廷要求各地设立救济贫病的济民药局,在大疫之年设置病坊收治病人等。进入清代,这一趋势也随着新王朝的朝纲重整而得到扭转。地方官府实施疫病救疗采取的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道光四年)六月,(苏州)时疫盛行。于是郡中绅士韩、黄、许诸君子合告于藩泉两司及府县,请设医药局,以诊贫民之有疾而无力求药者。时方伯诚公、廉访林公允拨民捐赈余银,长元吴三县各一千两,以给经费,设局于郡城适中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夏,苏郡大荒疫,陈府尊鹏年捐俸复合避瘟丹施送,即“太

14、乙丹”,“姜、许、徐等村庄,疫疠盛行,公亲诣散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春,“疫病愤兴,民受其困。时大宪率属吏致斋告虎,思所以为民请命者备至。余请于上台,延师叔侄祈祷。继而甘霖立霈,诊气旋消,吴民大悦”。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门时疫盛行,藩司“悯编户之疾苦,如痢瘰之乃身,遂下询疫所自始与所为治,见周扬俊之温热暑疫全书颇有医效,遂“命急付枣,以公同志”。此外,官府奉国家之命对灾荒的救济,实际上也是一种间接的疾疫救疗行为。在出现疫灾时,官府对尸体的掩埋、病人的隔离以及卫生的管理等等。社会力量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会开展一些救疗活动,这些活动大体可分为临事性救治和日常性施救

15、两类。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论清代国家与社会对瘟疫的反应材料二 中国古代卫生防疫虽然在理论和立法上,仍属于以“爱民” 相标榜的国家和地方官府的职责范围,但由于它们大都并不直接关乎钱粮与社会稳定这样的大事,所以显示不是国家和政府的施政重点。官府作为与否,完全视当政者的道德责任感和行政能力、地方乡贤力量的活跃程度以及地方财力等多种因素随机而定,具有相当大的偶然性。所以,民间社会力量相对活跃的江南地区,特别是在苏杭等中心城市,这类事业往往有社会力量主动承担,而地方政府则给予名义和法理上的支持。但由于缺乏经常性保障,以及必要的管理、监督,故而也必然不可能使其实现制度化、经常化和普遍化。

16、摘编自余新忠清代卫生防疫机制及其进代演变(1)依据材料一,概括归纳清代江南疫病救疗的主要措施(10分)及救治类型(2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卫生防疫的特点并分析成因。(13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说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而中国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

17、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迈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蔡海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阅读材料,提炼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12分)27.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在西周实行的公田制下,国君和采邑主只许收取公田上的谷物,农夫耕种公田,不能同时供应军役。到了东周时期,公田制已不能

18、适应战争频繁、军费巨大的新局面。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亩数收税,自此田地有粟米之征。随着公田的废除,私田失去意义,农民间允许公开兼并,有人占田多,有人失去耕地,贫富的分化加剧了。多田人逐渐成为地主阶级,有田农夫和失地少地的农夫逐渐成为农民阶级。赋税制的变化,标志着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这种巨大的变化,因铁制农具的使用而愈益加速。有了铁制农具,田野耕作与草莱开辟都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东周生产力比西周提高了。一一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1)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国赋役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7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赋役制度变化的积

19、极意义。(8分)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1.【答案】C【详解】根据“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可知,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重视人、轻视天、神,故选C,排除A;启蒙思想家提出主权在民,不符合题意,排除B;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排除D。2.【答案】A【解析】由材料“更扩展了势力范围,领土广袤,仅靠中央王朝难能控制,边陲之地更是鞭长莫及”可知周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统治,实行了分封制,故选A项;周朝灭商的必然性在于社会矛盾的尖锐性,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春秋战国出现大一统的历史趋势,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周灭商后疆域扩大的现实性而非

20、迫切性,排除D项。3.【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大致意思是“土地不必再扩大,百姓不必再招聚,施行仁政称王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因此材料强调的是“仁政”,故C选项正确;“刑过不避大臣,赏罚不遗匹夫”的意思是法不偏袒权贵,贵族犯法也应该受到法律制裁,赏罚分明,故A选项与题干无关;“兼爱、非攻、尚力”是墨家思想,强调反对战争等思想,与材料无关,故不选B选项;“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与材料无关,故不选D选项。4.【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秦始皇采取暴力手段限制人民读书,汉武帝用利禄手段诱引人民读儒家经典,结合所学可知,两者都是为

21、了维护封建制度和社会秩序,故B项符合题意;突出严刑峻法是秦始皇的措施,不是两者的共同点,故排除A;兼采儒法二家与秦始皇的措施不符,故排除C项;重视道德与人伦是汉武帝的措施,不是两者的共同点,故排除D。5. 【答案】C解析:材料“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强调君主专权的困难,没有涉及皇权加强的过程,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到君主对官僚的依赖性,但也谈到君主对官僚的限制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谈到了一对矛盾即君主专权的要求和官僚集团对君主的限制,由此可知君主独裁有自身的矛盾而很难实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皇权削弱的过程,故D项错误。6.【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馆舍布于州郡,田亩

22、连于方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相等)于守令”可得出东汉时期的地方豪强,在商业、土地、影响力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形成了较强的地方势力,故D正确;豪强没有行政权,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要依靠豪强,排除B;根据“而有千室名邑之役”可得出他们要承担徭役,排除C。7.【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公卿和地方长官都可以通过辟召、察举自选僚属,一郡之守,就是一郡之君”可知,材料强调秦汉时期可能通过辟召、察举等选官制度形成地方势力,影响中央集权,故B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选官制度的问题,而是整个制度的问题,排除A项;秦汉已经是统一的王朝,排除C项;相权严重威胁专制皇权,材料

23、无法体现,排除D项。8.【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显示唐代科举以诗入试之后,诗歌逐渐走向歌功颂德,同时部分士人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入仕诉求,诗歌迎合统治者喜好,功利化倾向逐渐显现,D正确;以诗入试后,士人会更加重视诗歌创作,从而推动诗歌发展,排除A;试诗制度会鼓励人们去创作诗歌,但不等于艺术境界的提高,排除B项;“歌颂帝德、盛赞礼乐、称贺祥瑞”体现的并不是现实主义,排除C。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可知体现的是朝廷大力推广外贸优惠政策,C选项符合题意。市坊制度的瓦解是商品经济冲击的结果,A选项排除。 B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24、 10.【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销金禁令的颁布是为了维护等级,而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的销金现象屡禁不止,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B项正确;材料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货币,排除C;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理学的影响,排除D。11.【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的行省所掌握的权力比较大,如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各种庶政,但是其军事权却为“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所掌管,其财政权也为“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所掌管,并且“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由此可知元代行省的权力大但是并不专,受到节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行省权力

25、虽大但受到节制,“大而不专”,这涉及到军事、财赋等诸多方面,并非仅强调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元代行省权力虽大但并不集中,不能得出其“权柄颇重”的结论;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2.【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设立丞相”“废除丞相”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结合所学可知,西汉通过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郡国并行是汉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刺史的作用是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加强皇权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察举制是选官制度

26、,故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方镇自治”“君臣共治”“分权众治”“寓封建于郡县之中”表明他们反对君主专制,这是在反思国家传统治理,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14.【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皆归于公,至其亏少,十不得三,不若与商共之,常得其五也”可知欧阳修认为如果实行茶盐官营,茶盐之利只能得到十分之三,而分利给商人则可能得到十分之五,所以他主张分利于商人以增加财政收入,故选A;欧阳修论述的是茶盐经营,并不是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B;欧阳修是主张分利给商人,并不是取消或加强对商人茶盐经营的管理,排除CD。15.【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从魏晋到宋朝,选官制度的标

27、准越来越客观,选官过程越来越公正,选官的权力逐渐向中央集中,说明皇权官僚政治发展完善,故选C;AD项说法都过于夸张和绝对,排除;重视考试方法选拔官员是在唐宋以后,排除B。16【答案】A【详解】根据“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可得出其强调开源,增加国家财政收入,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地方财富的控制,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军费,排除C; 材料不有增加赋税,排除D。17. 【答案】A “仓促上阵”“明显的植入性”,说明戊戌变法是在缺乏内在条件的情况下仓促向西方学习的行动,故A项符合题意。18. 【答案】D 重视发展教育是明治维新的特点之一,商鞅变法

28、中并未涉及,因此排除。19【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这项发明是造纸术。最早的纸出现于西汉,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A项错误;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故B项错误;西汉时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竹木简,故C项错误;造纸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便于文明的传承,故D项正确。20【答案】A【详解】司马光为投壶游戏制定礼仪规则。并以儒学的“中正”观念解释投壶活动,这体现了宋代的投壶活动被赋予一定的教化意义,A正确;B错在“开始”,排除;题干中未涉及参与投壶活动的群体,因此无法得出这一活动适应了市民群体的需要,排除C;司马光制定投壶礼仪,说明这一活动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响应,排除D。21【答案

29、】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郭子仪等人以“天下动荡、不宜大动干戈为由”为李白求情,使其减刑,“朝廷因旱灾大赦天下”使李白重获自由等,主要反映了唐朝以民为本的法律文化理念,A项正确;唐朝纲常伦理得到强化与永王割据严重违背纲常伦理,与之相关的李白却重罪轻罚不符,B项错误;李白对于唐朝诗歌的突出贡献与材料中介绍的李白一首诗的创作背景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佛教”思想影响唐朝司法,D项错误。22【答案】D【详解】根据“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可得出,这是实物的一手史料,对于研究东汉雕塑艺术有较高的价值,故D项正确;已经成熟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仅从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并不能得出是发源地,排除B;东汉

30、时期市井文化并没有达到盛行的程度,排除C。23【答案】 A 据材料“唐初,由三省执掌国家政务,三省分别负责起草、审议、执行政令。过了不久,中书和门下两省合署办公。宋朝时期,门下和尚书两省实际上逐渐被废止”,可知三省六部并非一直存在,而是随着现实的需要不断调整,故选A项;24.【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到了明代,男主人公却改变而为生药铺主管”可知,市井小民成为故事的主人公,市民生活成为故事的题材,这说明文学创作蕴含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这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排除A;遭到颠覆的说法过于夸大,否则怎么解释当时徽商“贾而好儒”的价值取向,排除B;材

31、料没有提及对程朱理学的批判,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25.(1)答案:救治做法:设医药局救治贫民;制送丸药(药物);上天祈祷;刊刻医书;救济灾荒;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民间救疗活动的开展。(10分)救治类型:国家救治和社会救治(2分)。(2)特点:防疫理念滞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制度性保障,偶然性较强;各地发展不平衡;社会力量为主,政府仅给予名义上的支持;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措施。(答出1点3分,2点5分,3点7分)成因:专制政府职能相对单一;乡绅在基层社会扮演重要角色;宗法家族观念的影响;小农经济的特殊性。(6分)26.答案: 示例二:论题: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阐述:中

32、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将之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继承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在先秦儒学基础上提出的“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理论,宋明理学完成了儒学的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新思想。儒学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统一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秦朝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

33、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并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的宽松的社会环境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积累中兼收并蓄;以及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儒学的这一特性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综上所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27.(1)变化:废除公田制,实行税亩制(2分)原因: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开垦增多;战争频繁,军费巨大;农夫耕种公田与供应军役的矛盾。(5分,1点2分,2点4分,3点5分)(2)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有利于保障赋役的征收、征派;促进了新的阶级关系的形成;促进了重农和民本思想的发展;促进了社会转型。(8分,任答4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