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讲中国近代文明的探索与近代化的整体发展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时冲关练(八)(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某谈判大臣接到一列强照会后,当日致电总理衙门称:“说帖大意,于让地一节,言奉天南边割地太广,日后万难相安。赔费一节,言中国财力短绌,万办不到,非大加删减不可”虽然如此,清政府还是签订了()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解析从“奉天南边割地太广”,可知是割让辽东半岛。南京条约主要是割香港岛,故A项错误;北京条约割九龙,故B项错误
2、;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给日本,故C项正确;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故D项错误。答案C2.(2015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调研)右图为刊登在巴黎人杂志上的一张名为“向北京进军”的法军海报,印证了法国侵略近代中国的历史。法国的此次侵略()A导致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C将战火从山东扩大到了华北地区D获得了武装控制京津地区的特权解析近代法国侵略中国,并且“向北京进军”,只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但“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鸦片战争的后果,故A项错误;“逼迫清政府允许其在华投资设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是从天津向北京进犯,故C项错误
3、;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使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故D项正确。答案D3(2015江苏无锡期中)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材料中所说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清末新政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解析据材料“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反映了用“中世纪”落后的方式进行爱国,这一爱国行为与近代化相反,太平天国运动是更侧重于农民阶级反封建压迫的斗争,与“爱国主义”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清末新政是清政府面对压
4、力而进行的自我改革运动,与“爱国主义”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与“中世纪”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4(2015江苏扬州期中)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实行总统制;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从增进宪政意识看这种做法()A与时俱进,民国政体不断完善B权力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下C防患专制,有利于维护共和体制D因人设法,违背法律精神解析宪政又称立宪主义,是一种主张国家权力来自并被一部基本法律约束、规定公民权利的学说或理念,A、B、C三项表述与宪
5、政意识没有关系,故A、B、C项错误;民国初年的约法颁布、体制调整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实际上违背了法律精神,故D项正确。答案D5(2015江苏无锡期中)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评价:“辛亥革命的悲惨结果可由以下因素来解释: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于儒家经典。尽管19世纪后半叶中国的确发生了变化,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由于他们建立的制度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材料指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包括()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照搬西方体制民族资本主义孱弱A B C D解析根据材料“组成官僚的知识分子,专心
6、于儒家经典”可知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故正确;据材料“但其变化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对西方作出反应的其他国家”可知向西方学习的进程缓慢,故正确;据材料“部分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可知照搬西方体制,故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资本主义孱弱,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6(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三模)据华北捷报等载,18791900年间发昌机器厂所造船只至少有8艘,所造的“汉阳号”卖给旅朝华侨,航行于仁川与汉城之间。这说明近代民族工业()A主要面向国际市场B技术力量领先朝鲜C发展水平显著提高D重工业是主导产业解析仅从“所造的“汉阳号”卖给旅朝华侨,航行于仁川与汉城之间”,不能得出近
7、代民族工业主要面向国际市场,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得出近代民族工业技术领先于朝鲜,故B项错误;从发昌机器厂自主创造的船只,可知近代民族工业有较高的水平,故C项正确;D项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7(2015江苏无锡期中)观察下图,对该图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注:第一时期外国人所办工业为18431894年的合计)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A两类资本都在不断扩大B两类资本所占比重差距在缩小C外国资本一直占有优势D民族工业发展缓慢解析通过图表中两类资本的前后对比,可以得出两类资本都在增长,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图表中可以看到两类资本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故B
8、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外国资本在两个阶段都是最高,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894年以后清政府允许民间开办工厂,民族资本工业得到了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很快,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8(2015江苏扬州期中)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解析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标志是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民众对辫子的态度深受政
9、治事件的影响,并非完全属于生活习俗的改变,故B项错误;影响服饰变化的因素比较多,尤其是经济层面是根本动因,故C项错误;从民众态度变化和张勋复辟可以看出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依然比较顽固,走向共和的道路相当艰难,故D项正确。答案D9(2015江苏苏锡常镇四市调研)演义白话报创刊于1897年。该报创刊以前曾在申报上刊出广告,声称“本报当用白话,务使人人易晓。约会时事、新闻两门”。梁启超也曾在时务报上热情介绍该报。该报第十三册刊出了一则新闻孙逸仙,说孙中山犯了“谋叛大罪”。下列说法与上述材料不符的是()A该报使用白话文B该报新闻导向受政府主导C维新派曾关注此报D该报同情革命受民众欢迎解析根据材料“本报当
10、用白话”,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新闻孙逸仙说孙中山犯了谋叛大罪”,这明显是清政府的立场,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梁启超也曾在时务报上热情介绍该报”,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中“新闻孙逸仙说孙中山犯了谋叛大罪”可知,没有同情革命,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10(2015江苏盐城期中)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堂如下课程、课时。从中可以看出清末教育()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学文学外语历史课时545193611课程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课时208843注重传授西方文化知识课程内容倾向于经世致用旨在培养维新变法人才逐步向教育近代化发展A B
11、C D解析结合材料表格可知开设课程涉及西方文化知识,故正确;从材料可知外语、几何代数等实用性课程的比重很高,故正确;维新运动在1898年以失败告终,故错误;从材料图表可知中国教育正逐步走向近代化,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11(2015安徽合肥质检)梁启超曾致书康有为:“弟子以为欲救今日之中国,莫急于以新学说变其思想(欧洲之兴全在于此),然初时不可不有所破坏。孔子之不适于新世界者多矣,而更提倡保之,是北行南辕也。”这说明梁启超主张()A提倡儒学,中西结合 B引进西学,变法图强C批判西学,古为今用 D效仿欧洲,自强求富解析据题干材料中“以新学说变其思想”说明梁启超主张利用西学变法图强,故选
12、B项。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答案B12(2015江苏南通、扬州、淮安、泰州调研)“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解析据“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的提示,这场思想变革应是在1911年之后,不可能促使“开始传播”,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而这场思想
13、变革在“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之后,因果关系混乱,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时序颠倒,故C项错误;据“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可知“这场思想变革”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14分,共40分)13(2015江苏扬州期中)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该国(日本)近年改变旧制,藩民不服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摘自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给同治帝的奏折今以西方诸国胁
14、迫我东洋之势,无异于火之蔓延。然而东洋诸国,特别是与我毗邻的中国、朝鲜等反应迟钝,不能抵挡其威迫之势,犹如木板房子不堪火势。故以我日本的武力援之,不单是为了他国,也是为了我自己,这一点可想而知。以武力保护他们,以文明开化他们,必须使他们效仿我国,迅速输入近代文明。摘自福泽谕吉日清战争是文明和野蛮的战争材料二考日本之为国,不过三岛,浮沉东海,犹一粟土地,军力俱不及中国十分之一。其得与之相抗者,唯大小兵轮40余艘,数有同耳。然数虽同,而坚大不及也,炮弹不伙也。加之人手无多,水陆不相护,战事未及十次,国中人财俱竭。摘自阙名编中倭战守始末记勿言中国为大国。因何而知其为大国焉?答曰地理!面积3 497
15、700平方里、人口42 388万!可悯可笑!此面积至少将分裂为六七国,乃自然之趋向也。如瘫痪,如残疾,如中风之病人,苟血流不循环周流于全身,则五肢虽大,岂能谓身躯高大焉?日本女学杂志1894年8月号社论材料三我十年以前哪知道国家是个什么东西,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到了甲午年,才听见人说有个什么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此时我才晓得,世界上的人,原来是分作一国一国的,此疆彼界,各不相下。我们中国,也是世界万国中之一国,我也是中国之一人。陈独秀说国家日本是以世界文明进步为目的展开的这场战争,战争不是人与人,国与国之战,而是一场信仰的较量。日本在亚洲国家率先理解文明世界的理念,力图彻底摆脱独裁国家制度和
16、野蛮文化,日清战争因此成为日本迈入文明国家行列的起点。福泽渝吉日清战争是文明和野蛮的战争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李鸿章在日本向西方学习问题上有何认识。福泽谕吉又是如何看待中国的?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8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日两国截然不同的战争预测,并说明其依据?(8分)(3)据材料三,指出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福泽渝吉又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对日本的影响的?(6分)(4)民国时期戴季陶先生曾指出:“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但相互了解的程度差异非常大。”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4分)答案(1)认识:李鸿章赞成日本学习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反对日本进行制度方面的变革。看待:福泽
17、谕吉认为中国已堕落为野蛮国家,日本要用近代文明来开化中国。目的:为日本侵略制造舆论。(2)中国预测:日本必败。依据:日本是弹丸小国,军力和装备不及中国,海上和陆上又缺乏联系。日本预测:中国必败。依据:中国只是一个虚弱的国家,还可能走向分裂。(3)影响:战争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启迪国家意识的形成。看待:战争使日本摆脱独裁国家制度和野蛮文化,是日本迈入文明国家的起点。(4)认识:中国对日本认识肤浅,一味排斥,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则达到了精细化程度;中国需要打破思想上的封闭和盲目,真正地认识日本。14(2015江苏南京三模)(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的反动腐
18、朽愈来愈暴露,中国被瓜分的形势愈来愈严重。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都创办了白话报刊,它使民主革命时期的白话报刊又有了新的发展。从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北起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至上海,西达伊犁,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僻远的世界屋脊拉萨,也在1907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此外在日本东京也出现了9种中国白话报刊。王洪祥中国近代白话报刊史材料二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
19、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以后的路,本来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于“思想革命”的。鲁迅全集第4卷材料三在新文学以前,文学的等级观念(文言文学和白话文学)、社会的等级观念(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是根深蒂固的。文学中文言文学为尊,白话文学是平民文学,是次等的。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此划分的社会等级士大夫、知识者和平民百姓。即使如梁启超这等提倡白话文学的维新人士,也坚守着“物各有群,人各有等”。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的斗士们深刻地批判了文言文的封建贵族化本质,主张建立一种全社会和全民族共通、共享与共同的“国语的文学”。“五四新文学”的革命性成果之一,就是“将特权
20、阶层独占的文学权利还到了最广大的社会平民的手中”。张烨文言与白话的千年之争(1)据材料一,指出1899年1918年白话报刊发展的特点及原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鲁迅对白话文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运用白话文体的特点。(6分)(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期间白话文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从1899年到1918年,各地新创办的就有170种。北起哈尔滨,南到广州,东至上海,西达伊犁,遍布全国近30个大中小城市,甚至连最僻远的世界屋脊拉萨,也在1907年创办了西藏白话报。此外在日本东京也出现了9种中国白话报刊”,从数量和分布角度概括。第二小问,
21、结合材料一“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的反动腐朽愈来愈暴露,中国被瓜分的形势愈来愈严重。”从民族危机和争取民众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等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二,从白话文的形式和反封建斗争结合的角度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直接概括。答案(1)特点:数量增多;分布较广。原因:资产阶级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为了争取民众。(2)评价:白话文也具备文言文的优势;白话文的兴起是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的结果。特点:将白话文形式和反封建内容有机地相结合。(3)因素: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大力推动;反封建专制的要求;思想解放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