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21焦作市高三模拟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A.有利于控制地方 B削弱了诸侯的势力C.有助于加强皇权 D加速了西汉的灭亡22021芜湖市高三联考唐六典记载:“凡百司奏抄,侍中(门下省长官)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材料反映了门下省()A.有草拟、审核诏令大权 B.有权参与中央最高决策C
2、.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D.是皇帝处理国政的秘书机构32021泉州市高三联考唐太宗时期颁布的纠劾违律行事诏提到,“自律令颁行,积有岁时,内外群臣,多不寻究,所行之事,动乖(违背)文旨”,这反映唐朝当时存在()A.皇权与相权冲突的情况 B决策与执行脱节的现象C.地方与中央抗衡的局面 D中书与门下牵制的状况42021鞍山市高三模拟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相权分散影响行政效率B.南宋皇帝大多能力低下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大强化52021咸阳市高三模拟大蒙古国时期,最高行
3、政官员是“札鲁忽赤”。后来掌管诏旨文书的“必阇赤长”角色日显,汉人称之为中书令;忽必烈即位以后,在形式上模仿宋金官制,设中书省行使札鲁忽赤和必阇赤长的职权。据此可知元代的中书省()A.承袭了蒙古族旧有的政治制度B.放弃了蒙古旧制改行汉族制度C.继承和发展了隋唐三省六部制D.体现了内廷机构外廷化的演变62021十堰市高三联考汉初,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同姓王国保卫中央政权,于是分封同姓诸侯,以保卫中央。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此后诸侯王的子孙都得以成为列侯。汉武帝的做法()A.进一步强化西周的分封制度B.是“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践C.
4、与汉高祖做法主要目的一致D.迅速解决了七国诸侯的叛乱72021开封市高三模拟皇帝派遣亲信宦官实施监察是唐代监察地方行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委派宦官巡察西南夷,代表皇帝整饬吏治、审理冤屈,拥有专断之权。这一做法()A.是三省制废弛的结果 B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C.使宦官掌握了监察权 D保证了国家政治清明82021邯郸市高三模拟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设置采访使以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 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C.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D改变了国家行政区划920
5、21张家口市高三统考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政赋税,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政赋税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102021通化市高三模拟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这反映了元朝()A.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B.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C.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
6、期存在D.地方权力加大威胁中央112021上饶市高三联考汉魏时期,皇帝对影响力较大的名士往往多次下诏征名,给予很高礼遇:而不少名士常以年老、疾病、隐居之志等理由婉拒,甚至有先应诏,行至半途再托辞折返不去的,对于这类行为,汉魏皇帝一般也不予追究。汉魏皇帝与名士之间的这种互动反映了()A.皇权的专横与开明并存 B.名士追求老庄的个性自由C.征召难以选出优秀人才 D.名士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122021芜湖市高三模拟南朝梁武帝时不设中正官,规定士人“不通一经不得为官”。并建立国学,招生不限贵贱。还出现“甲科”之名,只要考得好,虽是“寒门后品”都可以“随才试吏”。梁武帝的改革()A.使儒学地位有所下降
7、B使门阀士族政治衰落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D为统一奠定人才基础132021威海市高三模拟研究发现,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这一变化反映出()A.社会阶层的流动 B中央集权的强化C.农耕经济的繁荣 D门阀制度的兴盛142021忻州市高三联考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各司其职,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官邪,是监督官吏的机构;谏院的主要职责是侍从规谏,为讽谏君主的机构。宋建立以后,虽仍置御史台和谏院,但谏官已有权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宋代“台谏合一”()A.适应了传统政治的发展趋势
8、B.说明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C.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D.表明宰相位尊传统开始改变152021榆林市高三模拟古代中国注重监察制的推行,特别是汉代的刺史六条问事、唐代的巡察六条、元朝的设立宪台格例等都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监察法规。这些法规()A.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B.有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C.使监察活动处于行政的中心D.有效防止了地方分裂割据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8分,第17题12分,共40分)162021佛山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云南地区早在元十一年即设置行省,行省辖37路、2府,边陲又设立若干宣慰司。州、县设置比较普遍,与内地相同。这一地区统治的最
9、大特色在于各级地方机构广泛使用土官制度(土官世袭产生)大抵行省、宣慰司主要由流官大员坐镇、主治、兼置土官。路一级机构中,土官地位相当重要,但仍有一些流官。州、郡、县之下机构绝大部门任用土官。摘编自教材编写组中国古代史材料二1851年缅甸和英国的冲突致使缅甸割地议和;1860年英国取得孟雄境内铁路铺设之权。于是西藏藩篱渐撤。缅甸和中国西藏都是和中国云南接界的。英人遂固求派员从印度入云南探测,总署不能拒。之后英国借口马嘉理事件于1876年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中国许滇缅通商。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口。重庆许英派员驻扎,查看川省英商之事。1882年法人复和越南启衅,陷河内。越南始来求援,中国遂
10、由云南方面派兵入越南。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不败而败”,再与法国立约。摘编自吕思勉中国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对云南管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6080年代列强加紧侵略中国西南地区的原因及影响。172021潍坊市高三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文明一个根本性特点,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第一,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
11、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就一直在流动中,而且有制度性保证。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社会、文化问题。摘编自姜义华“自信”的根基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文明发展的动力”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对这一主题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课时作业31解析:材料反映了汉朝时期中外朝的情况,中朝由皇帝的亲信组成,外朝则由丞相及以下官员组成,由此可见,相权被削弱,皇权得到加
12、强,故选C;中外朝制度与控制地方无关,故排除A;中外朝制度与诸侯势力无关,故排除B;中外朝制度与西汉灭亡无关,故排除D。答案:C2解析:根据“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可得出门下省大事请奏,也可驳回,小事可以自行颁布政令,说明其有权参与中央最高决策,B正确;草拟是中书省,排除A;C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门下省不是秘书机构,排除D。答案:B3解析:根据“自律令颁行,积有岁时”可得出政令颁行后,长期积压无人执行。根据“所行之事,动乖(违背)文旨”可得出时常有违背政令的现象,这反映出唐朝决策与执行脱节的现象,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相权,排除A;材料与地方无关
13、,排除C;“内外群臣”不一定是门下省,排除D。答案:B4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相权过度分散导致行政效率较低,因此为了适应处理繁杂事务的需要,宰相事权又出现了集中的趋势,A正确;B、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相权呈现加强的趋势,D排除。故选A。答案:A5解析:蒙古国时,最高行政官员是“札鲁忽赤”,“必阇赤长”掌管诏旨文书,元代设立中书省,行使札鲁忽赤和必阇赤长的职权,说明元代中书省承袭了蒙古族旧有的政治制度,故选A,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三省六部制,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内廷机构外廷化,排除D。答案:A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刘邦设置郡国并行制的目的是“保卫中央”,
14、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是要分割王国势力,解除对中央的威胁,故C正确;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是要分割王国势力,进一步瓦解分封制,故A错误;汉武帝的做法是需求积极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办法,不属于“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践,排除B;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与汉武帝无关,故排除D。答案:C7解析:唐太宗委派宦官巡查西南夷,并代表皇帝整饬吏治、审理冤屈,拥有专断之权,代表皇权的权威到达西南夷地区,有效地强化了中央政府在西南夷地区的权威,强化了中央集权,故选B;唐太宗委派宦官巡查西南夷与三省六部没有关系,不能体现三省制废弛,排除A;唐太宗委派宦官不代表宦官掌握了
15、监察权,排除C;题干中的措施并不一定能保证国家政治清明,排除D。答案:B8解析:根据材料“以监察非法行为”“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采访使有利于监察边疆地区的非法行为,说明该制度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尤其是对边疆的统治,C项正确;“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不符合题干中“这时期”的设问,材料并非探讨以后的影响,A项错误;唐玄宗设采访使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控制,采访使掌握的是监察权,不是行政权,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采取的采访使有利于加强中央地边疆地区的控制,没有涉及国家行政区划,D项错误。答案:C9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对转运使实行监督,并不是
16、利用转运使监督行政长官,排除A;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财政,并非军政,排除B;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中央政府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了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选C;材料所述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并非支持,D错误。答案:C10解析:材料“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体现的是在元朝行省制度下,行省长官作出重要决策时受到中央政府的节制,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行省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D排除。故选B。答案:B11解析:汉魏时期,皇帝下令征召名士,给予其很高礼遇,对名士的婉拒和托辞不予追究,反映了皇权的专横与开明并存,A项正确;名士追求老庄的个性自由与材料主旨不符,
17、B项错误;征召难以选出优秀人才说法绝对,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名士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D项错误。答案:A12解析:根据“不通一经不得为官”“招生不限贵贱”等信息可得出,梁武帝的改革扩大了招生的范围,使更多的下层民众能够参与考试入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C;儒学的地位并没有下降,排除A;门阀士族仍然有特权,并没有衰落,排除B;隋朝才完成统一,排除D。答案:C13解析:由唐朝到五代,宰相的出身由世家大族为主,到日益多元化,特别是进士出身者超过了半数,反映出科举制等因素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宰相出身的变化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的强化,B项错误;农耕经济的繁荣与材料内容不符
18、,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门阀制度的没落而非兴盛,D项错误。答案:A14解析:宋代“台谏合一”把监督和讽谏合二为一,特别是谏官有权监督包括宰相在内的大臣,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适应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故选A;“台谏合一”后,仍然设置御史台和谏院,谏院也有权监督大臣,机构没有减少,无法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了“台谏合一”,无法体现君权和相权矛盾的激化,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宰相职权的变化,排除D。答案:A15解析:中国古代封建政府注重监察制度,颁布刺史六条问事等专门的监察法规,为监察活动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规范,有助于监察机构行使职权,B项正确;中国古代设立监察制度,颁
19、布监察法规的目的在于维护君主专制,不是要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A项错误;中国古代通过监察制度规范官员执政,监察活动不是行政的中心,C项错误;服务君主专制的监察体制效能有限,监察法规并不能有效“防止”地方分裂割据,D项错误。答案:B16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行省辖37路、2府,边陲又设立若干宣慰司。州、县设置比较普遍”“这一地区统治的最大特色在于各级地方机构广泛使用土官制度”可知云南行省制的特点即建立较完整的管理体系。根据材料中“州、郡、县之下机构绝大部门任用土官”可知边陲普遍实行土司制。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土司官是世袭产生,世袭固化了边陲地区贵族的政治、
20、经济、社会地位,社会缺乏流动性,影响了边陲的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同时地方势力的强大也容易造成地方割据局面。分析时注意从积极与消极的角度分析。(2)原因:根据材料“1851年缅甸和英国的冲突致使缅甸割地议和;1860年取得孟雄境内铁路铺设之权。于是西藏藩篱渐撤”可知列强侵略的手段相似,侵吞中国邻国进而以此为跳板侵略边疆地区。边疆地区危机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西方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由此可得出边疆危机的外部原因。根据材料“总署不能拒”“清政府不败而败”可知边疆危机的内部原因是清政府的妥协退让。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特权,在所谓的“一体均沾”的原则下,英
21、国获得的这些权益被其他国家共同享有,因此,加剧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中国丧失了更多的权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答案:(1)特点:管理层级明确,地方行政系统较完整;设军政管理机构宣慰司;实行土司制度(土官制度);土流结合,土官为主。积极影响: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消极影响:土司制度不利于边陲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政治上的长期稳定;不利于中原与边陲地区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不利于民族交融。(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西南地区资源丰富,市场广大;清政府的妥协退让。影响: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扩大了列强在华权益,中国半殖民地化
22、进一步加深。17解析:本题根据上述材料“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围绕“文明发展的动力”拟定一个主题,例如: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再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即可从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科举制选官的依据不再是出身和门第、改变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等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主题: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论述:秦朝时期,废分封,行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实现了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官僚政治强化了专制主义中
23、央集权,有利于秦汉的统一,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选官的依据不再是出身和门第,而是科举考试成绩,更加公平公正,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科举制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之,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成为文明发展的动力。示例二主题:财富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论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作为财富由奴隶主占有转为封建地主占有,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灭六国实现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19531956年,
24、新中国有计划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满足了广大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需求。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总之,财富的流动在不同时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示例三主题:权力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论述:秦朝统一后,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打破了贵族世袭掌握权力的局面,权力由贵族转向专业官僚,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代实行察举制,自下而上举荐孝、廉突出的人才,有利于社会中下层向上流动。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改变了以门第出身为主的人才选拔方式,国家各级权力部门逐渐向社会各阶层开放,扩大了人才的来源,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基础,宋至清不断完善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综上,权力的逐渐开放,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国家管理的积极性,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其他史实论述,或提出其他主题,符合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