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秋声赋欧阳修苦读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赏析】欧阳修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一代文宗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他是北宋著名
2、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在历史学和考据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时,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苏辙二兄弟、苏洵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成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欧阳修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且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
3、阳文忠公文集。本文写于作者53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悚然(sn) 淅沥(x)(l) 萧飒(s) 砰湃(pn)(pi)(cn) 铮铮(zhn) 慄冽(l) 砭人肌骨(bin)绿缛(r) 渥然(w) 黟然(y) 戕贼(qin)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方(2)金(3)既(4)及(5)胡(6)中(7)但(
4、8)而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欧阳子方夜读书(名词作状语,在夜里)(2)春生秋实(名词作动词,结果实)(3)四无人声(数词用作名词,四处,到处)(4)如波涛夜惊(名词作状语,在夜里)(5)丰草绿缛而争茂(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得繁茂)(6)万事劳其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劳累)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古义:爽朗清新。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古义:意同“发愤”,发泄心中的不平。今义:精神振作,情绪高涨。(3)物既老而悲伤古义:受损害而悲愁。今义:伤心难过。(4)金铁皆鸣古义:兵器。今义:金属名。(5)其色惨淡古文:阴暗无光。形容景象凄惨。
5、今义:形容苦费心力。暗淡无色。凄凉,萧条,不景气。(6)黟然黑者为星星古文:喻指头发花白。今义:夜晚天空中发光的天体。天文学上指宇宙间能发射光或反射光的天体,分为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秋声也。(判断句)译文:这是秋天的声音。(2)夫秋,刑官也。(判断句)译文: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3)商,伤也。(判断句)译文:商,就是“伤”的意思。(4)有动于中。(状语后置句)译文:心中受到震动。(5)胡为而来哉?(胡哉:固定句式,为什么呢)译文:(它)为什么而来呢?(6)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所以,乃:固定句式,用来的,是)译文:这些草木衰败零落
6、的原因,就是这秋气的余威啊!第6步名句积累经典名句君须记(1)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2)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3)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4)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问题1问题2问题3问题4方:正。夜读书:在夜里读书。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悚然:惊惧的样子。淅沥:细雨声。萧飒:风声。秋天的方位,代指秋天。夷则为七月之律: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古代以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
7、射、应钟分配十二月,七月为夷则。夷,戮也:太平御览卷二十四引1第一自然段描绘的是什么?用何方法描绘的?该事物具有什么特点?_答案描绘秋声。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该事物的特点是“悲”。2作者是如何描写秋声的?这样写有何作用?_答案(1)用一连串的比喻(博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等。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2)作者巧妙地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3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最终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
8、悟,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用自己的话阐释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情感。_答案“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作者借描绘了暮秋山川寂寥、草木凋零的萧条景象,抒发了人生易老的悲秋情怀,同时也流露出无为无忧、超然物外的老庄思想。4文章结尾写童子“垂头而睡”“四壁虫声唧唧”,有什么作用?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_答案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童子已“垂头而睡”,这样写衬托出作者孤独寂寞。而“四壁虫声唧唧”,正反衬出作者悲凉的心境。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虫唧唧中,读者似乎也要同声一叹。5阅读文本第二、三自然段,完
9、成后面的问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_答案第二段写秋之状,交代悲切的原因;第三段议秋之心,突出肃杀之气。(2)第二段是怎样来写秋之状的呢?其目的是什么?_答案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而对秋状的描绘,正是为了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接下来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之状其实是为了写秋声的由来,写出了秋声悲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以此表达自己的感慨,从中看出秋的肃杀。(3)第三段作者又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这样写有何作用?
10、_答案作者吸收前人种种说法,又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这样写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对比映衬这篇文章在对比映衬的运用上,独具匠心。写秋声,有远近、强弱、急缓的对比,特别是童子与作者的对比映衬,更增添了文章的情趣,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大大增添了文字的表现力。深夜,作者陷入思考人生,无眠叹息之中,童子却“垂头而睡”,漠然无动。通过对比,以童子单纯无忧衬出主人秋怀的纷繁复杂,更显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定义:所谓对比映衬,就是把性质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
11、较,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突出文章的主旨。作用:能使作者的观点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比较中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相互对立的素材在一起,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们会更清楚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写法指点:(1)运用此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找准对比的着眼点,看看从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才能把问题分析透彻,达到写作目的。(2)运用素材构成对比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第二,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请运用对比映衬的方法,写一段话,表达你对人生的看法和认识。150字左右。_【参考示例】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
12、在科学的世界里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东篱下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安贫乐道老“六一”欧阳修晚年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收集收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想逃避名声的人吧,
13、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而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也知道我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应用角度】“名利”“心态”“人生志趣”等。2019两会热点话题:文化旅游绽放更大魅力2019年3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全国两会第三场“部长通道”上表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我们深深体会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14、,文化可以更加富有活力,旅游也会更加富有魅力。【媒体文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旅游对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文旅融合发展,将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从经济和产业角度讲,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两大产业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文化有利于旅游的特色化、品质化、效益化发展。旅游有利于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提升。先进文化、优秀文化注入旅游,可以使旅游发展方向对头,品位提升,内容丰富,亮点更多,商机更旺;大众旅游、优质旅游承载文化,可以使文化的载体更多,市场更大,传播更广,传承更久。一个人的春夏秋冬欧阳修
15、千年祭一个人的一年,一座城用一千年去祭奠。这座城市的标签很多,再多的人也只不过以在她2 500年的长卷上留名为荣,所以滚滚的运河好像从来没有为任何人驻足过。1048年,他来到了这里,以左迁的名义。他在很多地方停留过,留下了太多值得记忆的文字和值得书写的篇章。而这里,只是他漫长宦途中小小的一站。也许,他不会记得在这里短暂的欢愉或是月下孤寂的独酌,不会记得他某天醉意后的题名却让这个地方铭记千年。很多人向往来到这里,这里的烟花三月值得他们用“腰缠十万贯”去换取,很多人期待来到这里,用自己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去唱和前人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也有很多人来到这里,却有着贬谪
16、的前因,然而,我相信对所有因左迁来到此地的人来说,又有着与一味惆怅苦闷所不一样的心情。因为,这里是,扬州。而那个人,复姓欧阳,单名修字。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的风光确实秀丽,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但欧阳公却只是寄情于山水,自号曰醉翁,然则醉翁之意真在于山水邪?如果稍稍揣摩下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心理,便会知晓,居庙堂之高,心怀天下,才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因此所谓“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诚不欺也。越明年,他接到了调令,这次的目的地是扬州。这里与滁州很不一样,环滁皆山,而这里是一马平川。在全城最高的地方,他修了一座堂,“远山来与此堂平”,故名“平山堂”。壮丽为淮南
17、第一,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真润金陵三州,隐隐若可见。逸兴遄飞之际,其赋词一首: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庆历新政”失败之后,他走过了很多地方,也可以说是被迫走过了很多地方。但有的时候,人生在不情愿中反而会遇见难得一见的风光。于是既来之,则安之,如果不能平天下,那便治一国也好。因此,这么多年后,这个地方的人如此怀念欧阳公,固然是因为他的文采风流,还因为他确实使这里安居乐业,人和事兴。夏叶梦得在避暑录话里提到:“公(欧阳修)每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余盆,与客相间。遇酒行
18、,即携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侵夜戴月而归。寺(大明寺)有一僧,年八十余,及见公,犹能道公时事甚详。迩来几四十年,念之犹在目。”欧阳公力承韩愈古文运动,后得梅尧臣、苏舜钦以及苏轼、曾巩、王安石等有力支持,使其得到蓬勃发展。而况欧阳公当时地位甚高,登高一呼,易成一种运动,一种风气,与宋诗的成立关系也甚深。但相形之下,欧阳公的词才是最了不得,最令人难忘怀的。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写道,“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吾甚喜欧阳公词,是因为其作词一派天然性情流露,毫无忸怩作伪之态,语语都在眼前。北宋已降,战乱纷迭,及
19、至苟延残喘的南宋,早已不复盛唐气象。而那短暂的百八十年,汴梁城昙花一现的盛景,也就久久残存于士子心中,在无尽的追忆中写出一部又一部诸如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之属以尽残生。盛,是一种昂然的姿态,诗经楚辞是盛,汉赋唐诗是盛,杜牧一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是盛,而永叔的“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也可以是盛。就连金庸在笑傲江湖里也借祖千秋之口说道,喝状元红宁用北宋瓷杯而绝不用南宋瓷杯,便是嫌其一股衰败气顿生。盛如夏花之绚烂,安然踏足其间的那份从容。宴宾客,携妓游,作艳词,然终有品格,这便是北宋的开阔气象,而欧阳修便昂然立于其上。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秋“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20、,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嘉祐四年,距离在扬州任官已过去了十一年,五十三岁的欧阳修作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秋声赋。秋士感阴则悲,秋在中国文人心中自有不一般的意义存在,那是一种不惧严霜傲然挺立的风骨;秋亦是一个自省的时节,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渐成衰翁,行至暮年,回首一生,跌宕起伏,有繁华似锦,烈火烹油,也有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虽屡遭陷嫉,终以太子少师致仕,死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对大多数文人士子来说,这是一份近乎完美的履历。于此,方是真正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内敛、自察、慎独,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才能治国,才能平
21、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身为士子,一身浩然正气不可丢,一具铮铮铁骨不可弃。“欧阳文忠,庆历中为谏官。公锐意言事如此之类极多,大忤权贵”,这乃是其铮铮铁骨;又一,“公不以为嫌,及在政府,荐可为宰相者三人:吕司空晦叔,司马温公与荆公也。吕申公本嫉公为范文正党,滁州之谪实有力;温公议濮庙不同力排公而佐吕献可;荆又以经术自任而不从公。然公与晦叔则忘其嫌隙,于温公则忘其议论,于荆公则忘其学术。世不高公能荐人,而服其能知人”。能知人而不以亲疏荐人,自有天然一股正气在心中。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豪放洒脱之中,看破欧阳公一片心。冬天地肃杀,万物凋敝。寒冷严酷,毫不留情,恰如史官手中煌煌巨笔
22、,虽方寸毫毛,然重逾千斤。五代以后,北宋初年得休养生息,然统治阶级日益荒淫腐化,社会矛盾逐渐扩大加深,到仁宗庆历初年,暴动接踵而起,西夏数度扰边,而以欧阳修、范仲淹为首推行的新政,却屡遭当权派打击。其时,欧阳公忧心忡忡,自撰七十四卷新五代史,期当事者以为鉴。“先公自撰五代史七十四卷,褒贬善恶,为法精密。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其论曰:昔孔子作春秋,因乱世而立治法。余述本纪,以治法而正乱君。”史官论史,要以纪实为本。欧阳公原非史官,自当高于纪实。每以呜呼开头,悲天悯人之态,加以一唱三叹,回环往复,跌宕有致,情韵绵远。故苏轼曾说,“欧阳子记事似司马迁”,因其“笔端常带感情”。读伶官传序,写
23、到“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此情此景,如在眼前,纤毫毕现。方明白永叔之史,似寒冬,却非严冬,恰如其中泼剌剌绽放一株腊梅,卓然而立,清香四溢。而永叔一杆笔,笔端虽丰润,却一针见血。“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宋神宗熙宁四年,欧阳修病逝于故乡颍州。其后不久,北宋王朝也开始了它风雨飘摇的悲惨旅程。再其后,忠臣良将、奸贼佞人、各色贤愚不肖等人纷纷而出。而风流人物,早已一时俱逝。“水畔听钟七十年,便了却了此生。”颍川之畔,飘零半世宦海浮沉的老人安然而别,留给我们一个追思千年的背影。【精要赏析】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以山泉般的清冽,以春风般的和煦娓娓道来作者心中的欧阳修。或叙述史实,或引用诗文,为我们泼洒了一幅欧阳先生的水墨画像。本文虽是一篇祭文,却更像一篇优美的人物评传,天下文心尽在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