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1 ,大小:105KB ,
资源ID:383352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8335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科学备考 选考》2015高考(人教通用)语文大二轮复习配套试题:语言应用能力及问题研究(含2014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科学备考 选考》2015高考(人教通用)语文大二轮复习配套试题:语言应用能力及问题研究(含2014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精品题库试题 语文1.(浙江省宁波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三)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 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荀子子道)23根据两则材料,概括人生追求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心态。(2分) 24

2、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分析君子无忧的原因。(3分) 1.23答案 乐以忘忧(1分) 患得患失(1分)24答案 孔子认为,君子在追求目标时,享受的是努力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快乐;在达到某一目标时,享受的是理想实现的快乐。(2分)君子追求的不是物质生活所带来的快乐,他们不会像小人一样,为了一己之利而陷入患得患失的狭隘境地。(1分)言之成理即可。 1.2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两种心态实际就是出自这两则文字中的成语。24.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能理解三则材料内容,从中概括得出。2.(2013江苏,2425,15分)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花间集里, 大部是

3、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之作。不好的不讲, 做得好的, 自成一种凄惋、惆怅、柔丽、细腻的风格。人几乎这样想: 像花间这样的才是词。如其词的领域为花间独占, 是词的不幸; 要它继续发展, 意境上、材料上须得开拓须得丰富才行。四库提要说: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 以清切婉丽为宗, 至轼而又一变, 如诗家之有韩愈, 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流溯源, 不能不谓之别格。” 又说: “(辛) 词慷慨纵横, 有不可一世之概, 于倚声家为变调。” 这里关于苏、辛在词的历史上的位置, 及对于他们的风格的认识, 都说得很是。但是透露了两个意义相类的名目“别格” 、“变调”, 言外若有微辞, 就不免失却评衡家无所容心的鉴

4、赏的态度。我们固然不说新生的是“常格” 是“正调”, 可以抹杀旧来的; 但也不说旧来的因为发生在先, 故是“常格” 是“正调”, 而新生的与此不同, 便是“别格” 是“变调” 。 “清切婉丽” 为什么是正? “慷慨纵横” 为什么是变? 这些常别正变的议论, 是拘泥褊狭的评衡家造了出来, 因以减损自己的鉴赏力的, 犹如蚕儿吐丝作茧, 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要能充分地鉴赏文艺, 就得丢开这些无益的观念。这样, 才能真切地吟味苏、辛的词, 同样也能真切地吟味花间派的词。(选自叶圣陶 绪言, 有删改)24. 文中四库提要描述了词的哪三个发展阶段? 请加以概括。 (4分)答: _。25. “犹如蚕儿吐丝作

5、茧, 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 一句如何理解? (5分)答: _。26. 你是否同意四库提要中称苏、辛词为“别格” 、“变调” 的说法, 试举例具体分析说明。 (6分)答: _。 2.24. 第一个阶段是晚唐五代, 以花间集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北宋时期, 以苏轼为代表。第三个阶段是南宋时期, 以辛弃疾为代表。25. 运用比喻的手法, 把某些评衡家褊狭的观点喻为蚕儿吐丝作茧, 束缚了思想, 减损了艺术鉴赏力。批评了某些评衡家缺乏客观公正的鉴赏态度。26. 同意。自花间以来, 词已形成了以清切婉丽为正宗的风格, 题材以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为主。可是, 到了苏、辛词, 内容无所不有, 风格慷慨纵横, 如

6、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明显和以前不同。所以说苏、辛词是别格、变调。不同意。只要是词, 本无所谓哪一类为正宗, 只要有艺术价值即可。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扩大了词的范围, 丰富了词的内容, 同样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所以, 没有必要认为花间为正宗, 而苏、辛词为别格、变调。 2.24.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充分了解文本的核心内容, 根据题干所处语境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 即可解题。如本文四库提要上文语境有“要它继续发展, 意境上、材料上须得开拓须得丰富才行” 可知词的发展变化, 然后对四库提要中所描述的内容进行概括, 抓住时间变化及关键词(如“一变” “一派”) 即可

7、得出答案。25.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 难度适中。解答本题应采用“写法效果+内容+观点态度” 的模式来解答。结合上文语境“这些常别正变的议论, 是拘泥褊狭的评衡家造了出来, 因以减损自己的鉴赏力的” 概括可知题干是对这句话比喻性的解释, 据此按步骤解答, 可以准确得出答案。26. 本题为探究题, 能力层级为F, 有一定难度。解答本题首先要得出观点, 然后依据自己所持的立场去筛选概括材料、论证观点, 之后根据对苏、辛作品的了解, 调动课外知识证明观点, 最后得出结论。3. (2014福建,9,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富与贵,是人之

8、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孟子万章上)不处:不享有。一介:一点点小东西。(1)请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2分)答:(2)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不同之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答: 3.(6分)(1)取得财富不能违背原则。(意思对即可)(2)论语选段立足于“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当;孟子选段立足于“义”和“道”,其主张侧重于取得和给予都要合乎道义。(意思对即可) 3.论语选段强调以“道”为原则取得“富”与“贵”,孟子选段强调以“义”和“道”为原则来决定“与”和“取”。应综合解读两个选段,理解清楚“富”和“

9、贵”、“义”和“道”、“与”和“取”的关系,进而分析两个选段主张的异同。4. (2014湖南,20,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礼记曲礼上)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礼记内则)起,更加。简述以上两则材料内容的联系,并就其中一则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答: 4.(提示)两则材料的内容都是子女侍奉父母的行为规范,都体现了古代的伦理道德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第一则材料告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把对父母的尊重落实于外出道别、回家告知等细节之中,努力使父母宽怀、愉悦。在当代社会,做子女的应该更多关注、

10、理解、尊重父母包括精神情感在内的多方面需求,并以不断完善自我来宽慰父母。或:第二则材料告诉人们,面对父母的过失,子女不应阿顺曲从,而应该和颜悦色地坚持规劝,帮助父母改正。当今社会,人们很有必要从古人的行为规范中汲取智慧,努力构建既明是非、讲原则,又知礼节、重亲情的和谐亲子关系。 4.本题考查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研读,首先要理解选文的大意:(第一节)作为儿子,出门一定要当面禀告父母,回家也要面见父母,出游要有确定的地方,学习要有固定的专业。(第二节)父母有过错,儿子要和颜悦色低声细气地加以劝告;劝告不被接受时,要用更加孝顺的举动来感动父母,等父母高兴了再加以劝告。然后,寻找两节的联系(都是如何对待父

11、母的内容)。谈认识时要联系原文和生活实际,要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要传递正能量。5. (2014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醯(x):醋。23.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_观。(1分)2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答: 5.23.择友24.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

12、,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 5.23.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的择友观。哪三种朋友可交,哪三种朋友不可交,对朋友类别的取舍原则就是择友观。24.孔子认为,别人来借小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必再向别人去借来表明自己的善良,所以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至于对孔子评价的看法,是主观发挥题,只要言之有理,文通句顺即可。6.(福建省福州市2014届高三毕业班质检)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

13、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注】路:指奔波、劳累。(1)请简要说明上面选段里的孟子的观点。(3分)(2)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他还主张“民贵君轻” ,这些观点相矛盾吗?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3分) 6.(1)一个人不可能身兼数职,大家各有各的分工(1分)。大家各司其职,天下才不会疲惫不堪。(2分)(2)不矛盾。(1分)孟子阐述的角度不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是针对社会分工问题,(1分)“民贵君轻” 是针对君主管理国家所要秉持的仁爱的理念(行仁政角度)。(1分) 6.参考译文: “那么

14、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要靠各种工匠的劳作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7.(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文后两个问题(5分)新华网北京12月15日电(记者白瑞雪、赵薇、李宣良)第一面登上月球的五星红旗15日晚通过电视直播“亮相” 。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马兴瑞随后宣布,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来

15、自中国月球车车身上的这一图像,是由当天凌晨释放它的着陆器拍摄的。23时许进行的首次互拍成像试验中,着陆器和月球车用各自携带的相机互相拍照。照片显示,在虹湾地区布满砾石和尘埃的灰黑色月面上,着陆器被阳光照得一片金色,月球车“胸前” 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把这则新闻压缩成不超过20字的标题新闻。(3分)请从航天理想、科学技术、国家形象之中任选一个方面对这则新闻作30字以内的点评。(2分) 7.五星红旗首次登上月球 着陆器月球车成功互拍(3分,为2+1。只答出“嫦娥三号任务圆满完成” 给2分)航天理想:关键嫦娥三号(着陆器、月球车);科学技术:关键车器分离;国家形象:关键五星红旗(2分) 7.本题考查

16、压缩语段和新闻点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 ,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答题时要抓住重要句(首括句、总结句、过渡句) 进行分析概括。新闻点评要观点鲜明,分析合理。8.(湖北省黄冈市2013年秋季高三年级期末考试)堂吉诃德是一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世界级经典小说。小说主人公唐吉诃德为了实现自己行侠仗义的梦想,骑着瘦马,选了个村姑做意中人并把她想象成“美貌绝伦的公主” ,劝说一个农夫做自己的随从并许以“海岛总督” 之职,主仆二人演出了大战风车、大战羊群等匪夷所思的闹剧,唐吉诃德在公爵府成了笑柄。鲁迅先生说过,“唐吉诃德的立志打抱不平,是不能说他错误的,错误是在他的打法” 。也有人说:“正

17、因为喜剧和悲剧、滑稽和崇高、可笑和可爱存在同一人物身上,唐吉诃德所引发的笑就成为一种含泪的笑。”请结合小说内容谈一谈,你如何理解“含泪的笑” ?(4分) 8.22答案 示例:尽管堂吉诃德模仿骑士行侠冒险是可笑的,但他同情弱者、疾恶如仇、追求真理、不畏艰难的品格却是十分崇高伟大的。唐吉诃德性格中内在的矛盾和悲剧因素却被作者用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正因为这种滑稽和崇高、可笑和可爱、喜剧和悲剧存在于同一人物身上,他所引发的笑,遂成为一种“含泪的笑” ,一种发人深省的笑。(意思对即可,4分) 8.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答题时要立足文本进行分析,不可天马行空乱说一气,组织语言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9.(

18、江西省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名著导读:(4分)请简述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母女重逢的经过。 9.副主教把爱斯梅拉达骗出圣母院后,多次威逼爱斯梅拉达,遭拒绝后把她交给一个修女居第尔看管。不料修女和爱斯梅拉达因互相珍藏的小鞋子而得以母女相认,女修士发现爱斯梅哈尔达就是自己15年前丢失的女儿。正在母女相认、悲喜交集的时候,克洛德叫的军警赶来了。母亲奋力抢救女儿,刽子手把她推倒在绞台下,头部着地身亡,相见于是成为永别。 9.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情节的能力。答题时语言应该精练,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概括尽可能多的内容。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幸福的玫瑰 阿戈登

19、(美国)那年的春天,每周六的晚上我都要给凯洛琳维尔福小姐送去一朵玫瑰。无论刮风下雨,8点我准时送到。那玫瑰总是花店里最好的一朵。每次我都看着奥森老爹轻轻地用绿棉纸和羊齿叶把花包好,放入盒中,然后,就拿着那个狭长的盒子,在寂静的街道上拼命地蹬自行车,把玫瑰送到凯洛琳小姐手中。在那些日子里,我在放学后和星期六都在奥森老爹的花店里替他送花,周薪只有3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些钱已经不少了。从一开始我送玫瑰的时候,就觉得这事有点儿古怪。第一个晚上,我提醒奥森老爹,他忘记给我送花人的名片了。 他像个慈祥的小妖魔似的从眼镜后面窥视着我:“没有名片,詹姆斯。而且,送花的人要求尽量保密。所以你不

20、要声张,好不好?” 有人送花给凯洛林小姐,我很高兴,因为大家都可怜她。我们小城里的人都知道,凯洛林小姐最倒霉不过,她被人抛弃了。可以说,她与杰佛里 潘尼曼已订婚多年。潘尼曼是城里最有本事的年轻单身汉之一。她等他读完医学院,在他担任医院实习生时她还在等他。实习期间,潘尼曼医生爱上了一个更年轻漂亮的女郎,和她结了婚。 那简直是丑闻。我母亲说所有男人都是畜生,应该用鞭子抽杰佛里一顿。我父亲刚好相反,他说每个男人都有权利去娶肯嫁给他的最美丽的女郎。 潘尼曼娶的那个女郎的确是个美人,名叫克里丝汀 马洛,是从大城市来的。她在我们镇上的日子一定不好过,因为女人当然都鄙视她,说她的坏话。 至于可怜的凯洛琳小姐

21、,这件事可把她害惨了。一连半年,她足不出户,放弃了所有公民活动,甚至也不替教堂弹风琴了。凯洛琳小姐不老也不丑,可是她打定主意要使自己变成一个脾气乖僻的老小姐。我第一次送玫瑰去的那天晚上,她看上去像个鬼。“喂,詹姆斯,” 她无精打采地说。我把盒子递给她,她满脸惊讶“给我的吗?” 第二个星期六,在同一时候,我又送一朵玫瑰给她。下个星期又是一朵。第四次她很快就开门了,我知道她一定在等我。她的两颊略微红润,头发也不那么撒乱了。 第二天清晨,凯洛琳小姐又回到教堂推风琴了。我看见她衣襟上别着那朵玫瑰。她昂首挺胸,对潘尼曼医生和她娇妻坐的那排座位连看都不看一眼。“多么勇敢,” 我母亲说,“多么有骨气!” 我

22、照例每周去送玫瑰,凯洛琳小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现在她有点自豪,是那种虽然表面上遭受挫败而心里却明白仍然受人珍惜、爱怜的女子的态度。这一晚是我最后一次去凯洛琳小姐家。我把盒子递给她,说:“凯洛琳小姐,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送花了。我们下星期要搬到别处去了。不过有人会继续送花来的。” 她踌躇片刻说:“吉米,你进来一下。” 她把我领到整洁的客厅,送给我一个精雕的帆船模型。“这时我祖父的,” 她说,“我要送给你。你给我带来了莫大的快乐,你和那些玫瑰。” 她把盒子打开,轻触着娇嫩的花瓣。“花瓣虽然无言,却告诉我许多事情。花瓣对我说起星期六的夜晚,告诉我他也寂寞.” 她轻咬着嘴唇,好像觉得自己说得太多了。“你

23、该走了,吉米,走吧!” 我抓紧给我的帆船模型,跑到自行车那里。回到花店后,我做了一件从来不敢做的事情。我去找奥森先生那凌乱的文件夹,找到了我所要找的东西。只见上面是奥森先生潦草难辨的笔迹:“潘尼曼,52朵红玫瑰,每朵两角五分,共计13元。已全部预付。” 原来如此,我暗自思量。原来如此!许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又来到奥森花店。一切都没有改变。奥森老爹还像往常一样在做一个栀子花束。我跟他聊了一会儿,随后问:“凯洛琳小姐现在怎么样了?就是接受玫瑰的那位。” “凯洛琳小姐?” 他点点头。“当然记得。她嫁给了乔治 霍尔细,那个开药店的,人不错。他们生了一对双胞胎。” “哦!” 我说,有点惊讶。我想让奥森

24、老爹知道我当年有多精明。“你猜想,” 我说,“潘尼曼太太知不知道她丈夫送花给他的老情人凯洛琳小姐呢?” 奥森老爹叹了口气:“詹姆斯,你从来就不太聪明。送花的不是杰佛里潘尼曼。他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么回事。” 我瞪着眼睛看着他:“那么花是谁送的?” “一位太太,” 奥森老爹说,“那位太太说她可不肯坐视凯洛琳小姐因为她毁了自己。你瞧,那才是个有骨气的女人!”(选自世界最具精悍性的微型小说(3)(1)下列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 在许多人的帮助下,凯洛琳小姐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平常的故事充满善良和关爱。B. 潘尼曼医生的妻子克丽

25、汀凭自己的年轻貌美赢得了爱情之后,为了得到骂她的人的理解,她托奥森匿名送花给凯洛琳小姐。C. 小说的情节明晰,以匿名送花者设置悬念,引起波澜,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能发人深思,有着引人向善、向美的积极意义。D. 奥尼森老爹是一个慈善的人,叮嘱“我” 送花的秘密,可是为了证明“我” 的不聪明就暴露了客户送花背后的秘密。E. 那个时候,“我” 虽然是一个天真的孩子,但对凯洛琳寄予了同情和关心,安慰凯洛琳说在自己走后会继续收到红玫瑰的。(2) 简要梳理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6分)(3)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6分)(4) 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凯洛琳,有人认为是克丽丝汀。请您谈

26、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8分) 10.(1)C分E分A给1分答BD不给分(2) 小说由“我” 每周给凯洛琳送红玫瑰引起故事。交代神秘送花人送花的原因。红玫瑰使凯洛琳小姐逐渐走出失恋阴影,提示送花人的真正身份。(3)使小说的故事情节更具有真实性。便于叙述,使线索连贯集中。从孩子的独特视角,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4)示例一观点:凯洛琳是主人公理由:小说是围绕凯洛琳的变化展开的。小说交代了凯洛琳从失恋到找到幸福生活的全过程小说重点描写的人物是凯洛琳,从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其心里变化。小说是通过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人正确面对困难挫折、乐观生活的主题 示例二观点:克丽丝汀是主人公理由:克丽丝汀是

27、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幕后人物,凯洛琳的失恋、转变都是她的行为造成的。小说的结尾处“这才是有骨气的女人” ,有力地突出了她在小说中的地位,表现了她的宽大和善良的心灵。小说借克丽丝汀表现了宽容、关爱的主旨。 10. (1)小说的主题既体现了善良和关爱,也体现了勇敢和乐观,所以A项说法不够全面,选A只能给1分。B项原文中说的是“不肯坐视凯洛琳小姐因为她毁了自己” 而不是“为了得到骂她的人的理解” 。D项最后一句说法不对,奥尼森暴露秘密是为了纠正我说法的错误。(2) 小说一开始即交代“每周六的晚上我都要给凯洛琳维尔福小姐送去一朵玫瑰” ,从而引起下文的故事。接下来,小说写了凯洛琳小姐的失恋及失恋对她的打

28、击,这正是神秘送花人送花的原因,“不肯坐视凯洛琳小姐因为她毁了自己” 。正是这些红玫瑰让凯罗琳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足不出户” ,“ 看上去象个鬼” ,到“两颊略微红润,头发也不那么撒乱了” ,再到最后“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甚至“有点自豪” 。最后奥森老爹说是一位“不肯坐视凯洛琳小姐因为她毁了自己” 的太太送的花,提示出送花人是潘尼曼太太。小说的情节结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主要情节就是作者描写的重要段落,先找出相关段落,在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分析时注意围绕主要人物,抓住时间推移,人物行为的变化等。(3) 小说中的“我” 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孩子” 的心灵总是纯洁的,没有像小城

29、中的其他人一样指责潘尼曼夫妇和判定事件的是非,这就为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作了铺垫。其次,“我” 见证并贯穿事件的全过程,最终揭示出“送花人” 的真实身份,小说以“我” 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娓娓道来,使读者产生一种当面聆听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再者,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便于小说的叙述。本题考查小说叙述人称的作用及效果,要把握好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不同效果和作用,再结合具体的文章作答。(4)确定小说主人公首先要看主题,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对主题的理解不同,主人公的确定也就不同。从“正确面对困难挫折、乐观生活” 这一主题看,小说的

30、主人公应是凯罗琳;从“宽容、关爱” 这一主题看,小说的主人公应是克丽丝汀。此外,确定主人公还要从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和人物描写的篇幅两个方面考虑。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25分) 吴良镛:为良居谋 钱炜2012年2月14日,人民大会堂,吴良镛从国家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获奖证书。在国家的圣殿里,在聚光灯映射下的那一刻,人们再一次“认识” 了吴良镛。圆脸、浓眉、银发、厚厚的嘴唇,眼前这位年届90岁的矮胖老人,就是师从梁思成、林徽因,参与创办清华建筑系,留学美国,精于水彩画的建筑大师。自四年前在工地上中风后,吴良镛行动迟缓,说话更加慢声细语。这

31、位建筑大师的客厅,堆满了各种书籍、照片与字画,看上去与普通人家也没有什么不同。他在清华园的一生时光,都只在为国人良居谋。1945年,在重庆的一间茶馆里,从云南远征军归来的吴良镛却告诉要好的同学,眼下抗战胜利了,他计划将重心由建筑转向规划。吴良镛改变心意的原因,是在滇西行军途中,眼见战争摧毁了一个个城市与乡村。他深感,在废墟上进行重建,“光搞建筑、盖几间房子根本不能满足要求” 。此时,他已在梁思成手下的“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 工作。因他此前在重庆中央大学校刊建筑上发表题为释“阙” 的文章,而被梁思成看中。还没等吴良镛将自己的主意告诉梁思成,梁就要他随自己去北京,创建清华建筑系。两年后,梁思成又拿

32、出一份奖学金申请表,让他去建筑大师沙里宁主持的美国匡溪艺术设计学院学习。到清华和去美国,是他人生的新起点。吴良镛追随梁思成多年,深得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的帮助与熏陶。在匡溪,他又得到了沙里宁离世前最后两年的亲身教导。此时,吴良镛对中国建筑道路的思考开始萌芽。他认为梁思成提出的“Morden and Chinese(现代的,并且中国化)” 值得倡导。这得到沙里宁的肯定,“你们一方面要现代化,一方面不能丢掉中国文化的传统。” 但回国后,吴良镛就一头扎进纷乱忙碌的建设热潮中去,除去清华建筑系与学界内的事务,还参与了中南海紫光阁修缮、唐山重建、毛泽东纪念堂、天安门广场扩建等项目的规划设计他在美国的思考,

33、只成为一颗没有破土的种子,一撂下就是30年。文革结束后,包括吴良镛在内的国内建筑界开始重拾发展道路与方向的探寻。1981年,吴良镛首次提出“广义建筑学” 的初步构想。广义建筑学的提出,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吴良镛曾在山西蒋宅发现一个聚落,由五个群族聚集而成。他当即想到,虽然聚落是由房子组成,但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其内涵是由家族构成的小社会。以聚落来看建筑,就从将建筑的内涵由原先狭隘的房子的概念扩展到社会的概念。由此,他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核心思想:建筑行业的内容应当扩大展开,而不囿于原先单一的建筑含义。他的这一想法,直到1989年广义建筑学的出版,才相对完善成熟。吴良镛说,“广义建筑学” 的出现是反

34、思“文革” 时期的混乱,在中国建筑方向上探寻出路的结果。但下一步怎么走? 如何用广义建筑学这个看似空泛的理论来指导建筑实践? 四年后,吴良镛找到的答案是人居环境科学。“聚落的根本要素,还是人。我们有各种建筑,铁路、公路、港口、商场没有一个不是直接跟人有关系的,但目前这些与人居的需求是割裂的。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就是要把各方面的建设,跟人居的需求结合起来,做系统的考虑。” 他解释说。在2001年出版的专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里,吴良镛就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角度,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吴良镛清楚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科学的建立,

35、并不代表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但如果这些问题在学术道路上没有一个大致的框架,还是茫然的。” 也许是受梁、林二人的影响,吴良镛尤其提倡人文精神。2009年11月,他在清华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成立25周年时说,“长期以来,有一种学术思潮是提倡科学精神,我认为只有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应该包括人文精神,只有科学技术只是半个人的世界。科学精神一定要跟人文精神相结合,产生第三种文化。要深究人居环境科学,必不能忽视人文精神。” (1)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 吴的一生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紧密相连,无论是报考建筑系,参加远征军,留学美国,还是回国后投入建设热

36、潮,都是服从国家需要。B. 经过长达30多年对中国建筑道路的思考,再加上受山西蒋宅聚落的启发,终于在1981年,吴提出了“广义建筑学” 的初步构想。C. 本文运用倒叙的方式,先从吴的获奖写起,再叙述他一生“为良居谋” 的曲折经历与不懈追求,具体展现了他的科学成就及伟大人格。D. 矮胖、圆脸、浓眉、银发、厚嘴唇,行动迟缓,说话慢声细语,外貌平凡的吴却能够得到梁思成的青睐,这也说明他在建筑领域的才华。E. 由于广义建筑学理论仍比较空乏,吴进而提出来了人居环境科学,把建筑和人居需求结合起来,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2)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吴的一生的学术思想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6分)(3)

37、 请简要说明吴良镛这一人物的特点。(6分) (4) 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得主,吴良镛带给你哪些科研或人生方面的启示?请任选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分) 11.(1)答C分,E分,A分,答BD不得分。(2) 抗战胜利后,将重心由建筑转向规化,留美后倡导梁思成提出的Morden and Chinese 文革结束后,提出广义建筑学的核心思想 90年代后,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3)矮胖、圆脸、浓眉、银发、厚嘴唇,行动迟缓,说话慢声细语,外貌平凡。热爱祖国,心系祖国,报效国家。科研上虚心求教,持之以恒,不断创新。(4)示例一科研的根本目的是报效祖国,造福大众从事科研,要持之以恒,孜孜不倦,方

38、能取得伟大成就。、在科研上,要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在科研过程中,要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示例二人生方面,一定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不断奋斗要善于抓住机遇,把握人生的新起点要善于听从师长的意见,虚心接受师长的教悔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报效祖国,造福大众 11. (1)A项,原文没有说吴良镛报考建筑系、参加远征军的目的和原因,但也有这种可能,所以选A只能得1分。B项“经过长达30多年对中国建筑道路的思考” 错误,原文说“一撂下就是30年” ,“文革结束后” “重拾发展道路与方向的探寻” 。D项中的肖像描写是吴良镛在90岁获奖时的描写。(2)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学术思想” 这一关键

39、词组织答案。从第3、7、9、11段中筛选信息概括。第3段说“眼下抗战胜利了,他计划将重心由建筑转向规划” ,第7段说“他认为梁思成提出的Morden and Chinese(现代的,并且中国化) 值得倡导” ,第9段写道“1981年,吴良镛首次提出广义建筑学的初步构想” ,第11段写道“四年后,吴良镛找到的答案是人居环境科学” 。从这句话中即可提炼概括出吴良镛一生的学术思想经历的变化。 (3)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第2段是对吴良镛外貌描写,从中可慨括出答案。从第2段最后一句“他在清华园的一生时光,都只在为国人良居谋” 、第3段“眼见战争摧毁了一个个城市与乡村。他深感” 、第8段“回国后,

40、吴良镛就一头扎进纷乱忙碌的建设热潮中去” ,可知吴良镛热爱祖国,心系祖国、报效祖国的特点。从吴良镛一生的学术思想经历可看出他对待科研的态度。(4)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不论选择“科研” 还是“人生” 方面去作答,都要从文本中找出吴良镛在这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在根据这些品质谈对自己的启示,切记泛泛而谈。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25分) 抚摩胡炎下雪了,天冷。我站在窗前,往外面看,一片皑皑的白。所有的车都在街上小心翼翼地走,顶盖上蒙着雪,像个老太太。我笑了,好天气! 这样的天气,病人和伤者会增多,会因各大医院的满员而流入我的私立医院。我没有理由不高兴。神经内科的姚大夫

41、走进来,说,又一个病人交不起住院费了。我漠然地说,你知道该怎么办。但是他的儿子很难缠,求得我没办法。姚大夫说。下午就断他的药,对付这种人非得来硬的! 姚大夫走了。我靠在椅背上,眯起眼睛。姚大夫很像我的过去,一把出神入化的手术刀,刀至病除。下午,一个黑脸大汉闯进了我的办公室。看样子,他来者不善。我处之泰然,习惯了。我早已学会了从容应对。他说他是那个被强制停药的病人的儿子,叫高大壮。这个名字不错,活脱脱就是他形象的概括。我问,你有什么事? 求求你,院长,不要给俺爹停药! 他依旧求。我当然不想这样,可我这里不是慈善堂,没有钱,我的医院就无法运转,请你理解。我说得坦诚。俺知道,俺知道。高大壮苦着脸,眼

42、里泪花花的,请你再宽限几日,俺去筹钱。我侧过身,望着窗外。雪依旧飘飘洒洒,似乎北风也起来了。真是好天气啊! 对付高大壮这类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他,任他哭,任他闹。“扑通” 一声,高大壮跪下了。一个大汉猛然跪下了。一个大汉猛地跪在地上,把地板震得一晃,我瞧着他,那张黑脸上爬满了泪,像头绝望的水牛。求你,救救俺爹,俺给你磕头。他磕了,很响。我有些不知所措。我是经历过女人下跪的,但像高大壮这样的大汉,会跪,会流泪,会磕头,还是第一次。我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横下心,说,拿钱看病,天经地义,都像你这样,我的医院还不要关门了? 高大壮不哭了,黑脸更黑,鬓角一跳一跳的。良久,他红着眼说,俺脸黑,你心黑。你不

43、给俺爹治病,俺也不让你好过。俺这就下去喊,你这儿不是医院,是黑店,反正没指望了,俺大不了赔上一条命! 救护车的笛声,破雪而入。病人正在增多。这样的好时候,医院不能乱,绝不能让高大壮胡来。我考虑着,该不该先稳住他这时,门又被推开,进来的是姚大夫。他看着地上的高大壮,喉结滚了一下,对我说,院长,我又给病人恢复用药了。请原谅,我没法面对病人,我是一个医生我愣了一下,点点头。我说,你做得对,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高大壮,医院同情你,你也要理解医院,快去筹钱吧。姚大夫很吃惊,高大壮也很吃惊。末了,高大壮又磕了一个头,随姚大夫下楼了。黄昏的时候,风刮疯了。雪在空中横着飞,尖利的啸声穿过窗缝,刺入人的耳朵。

44、我下意识地缩了缩脑袋,准备回家。突然,走廊上响起了惶急的喊声,好像是哪里起火了。我走出屋门,这才知道药品和器具仓库因职工私用火炉和电暖器失火。如不及时控制,一旦借着风势蔓延,后果不堪设想情况危急! 我一下子傻了。片刻间,我如梦方醒,赶忙拨打119,然后疯了似地奔向仓库。那里已经围了很多人,有的用盆,有的用桶,往里面送水,滚滚浓烟从门窗里涌出来,被风扯散。谁在里面? 我问。不知道。情况怎样? 基本控制住了。消防车赶到时,火已经被扑灭了。谢天谢地,我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这时,里面的人披着一床千疮百孔的被褥走了出来,天哪,是高大壮! 我目瞪口呆。这个给我下跪的人,现在,是我的恩人。我把高大壮安置在

45、了病房,他的头发已全部烧焦,呼吸道也有轻微灼伤。我抚摩着他粗糙的大手,许久才说,你为什么要冒这么大险去救火? 高大壮看着我,憨厚地说,你给俺爹治病,俺感激你。仓库里那些东西,可都是救命的啊我落泪了。我知道,我的心正被一只大手抚摩,我感到了柔软和疼痛。(摘自百花园) (1)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偶用反复手法,如“一个大汉猛然跪下了。一个大汉猛地跪在地上” ,这一反复是在强调“我” 对高大壮举止的震惊。B“姚大夫很像我的过去刀至病除” 这句话只是一种对姚大夫的补充说明,去掉它对刻画“我” 的形象无任何影响。C“我靠在椅背上,眯起眼睛” 写出了“我 因为见惯了交不起

46、医药费的情形而产生的漠然,以及处置这种事情的泰然。D作者以“抚摩” 为题,是想通过对高大壮粗糙大手的抚摩来突出主题,表达“我” 对高大壮冒险救火致伤的深深愧疚。E小说中的人物语言,都没有用引号,而与一般叙述紧紧相连,这使小说形式显得很简洁,但又没有影响文意的表达。(2) 试分析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6分) (3) 小说中 “我” 终于同意为高大壮的父亲恢复用药,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6分) (4) 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两个“我 和高大壮。你认为谁是主人公? 请说明理由。(8分) 12.(1) (1)C 3分,E 2分,A 1分。(2) 写出天气的寒冷,提示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揭示医院病人增

47、多的一个原因。以寒冷逗出取暖,为后文医院里起火埋下了伏笔。暗示了文中我内心因为见多了病人不交医药费的现象而产生的冷漠。也写出了高大壮一家人无钱看病的悲凉。(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3) 在病人增多的情况下,我不想因高大壮闹事而把医院搞乱。高大壮的下跪,使“我” 震惊,内心产生了感动。姚大夫已经恢复用药,“我” 觉得应该顺水推舟。姚大夫所说的“我是一名医生” 的话触动了“我” ,唤醒了“我” 作为医生的职业责任感。(四条中写出三条即可,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4) “我” 是主人公。(2分)原因如下:所有情节都有“我” 的参与,而且都围绕着“我” 而进行。小说是通过“我” 的

48、所作所为来表现主旨,批评社会人的冷漠,唤醒人们的同情心与责任感。高大壮的故事在小说中作为矛盾的客体,只是为了引出情节,衬托“我” 的思想性格,使“我” 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显得合情合理。(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高大壮是主人公。(2分)原因如下:整篇小说都是围绕高大壮的故事写的,促进“我” 思想情感转变的也是高大壮。小说是借高大壮的故事来批评社会冷漠,唤醒人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的。“我” 在小说中是反衬,突出了高大壮的孝和善良。(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12.(1) A项中“是在强调” 一句内容虽正确,但作用表述不完整。故给1分。另一作用是通过强调高大壮的动作,写他放弃自尊,进而表现他的孝。B“姚

49、大夫” 一句,能表现人物的过去,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去掉该句对于刻画人物是有影响的;D 小说主题是批判唯利是图,呼唤人间真情。(2) 小说中景物描写有三处:一是在开头,一处在第11段,一处在第20段。这三处环境描写都渲染了天气的寒冷,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正是因为天气寒冷,所以才会有下文“职工私用火炉和电暖器失火” 和高大壮救火的情节。开篇环境描写后的“这样的天气,病人和伤者会增多” 一句也揭示了医院病人增多的原因。而“我” 对这样的寒冷天气的态度却是:“我笑了,好天气!” “我没有理由不高兴” “真是好天气啊!” 从中可看出“我” 的职业道德的丧失,这也就为下文写“我” 对病人不交

50、医药费而冷漠地停药作了暗示。同时,寒冷的环境也衬托出高大壮一家人无钱看病的悲凉。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可从环境本身、环境对情节、环境对人物、环境对主题这四个方面考虑。(3) 本题的答题区间在14、16、18三段。从第14段“我有些不知所措” “我犹豫了一会儿” 的心理描写中可得出答案;从第16段“这样的好时候,医院不能乱,绝不能让高大壮胡来。我考虑着,该不该先稳住他” 的描写可得出答案;从第18段“我愣了一下,点点头。我说,你做得对,救死扶伤是我们的天职” 的描写可得出答案。(4) 此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抚摸” 的主语既可是“我” ,也

51、可是“高大壮” ;然后再结合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和主题的表现两个方面考虑。小说的主题是批判唯利是图,呼唤人间真情。但无论同意哪一个,两个人物都要对比分析,言之成理。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莲池老人贾大山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顶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

52、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

53、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道理,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 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

54、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 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 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 。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

55、,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 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 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

56、的“坟头” 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 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摘自中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这篇小说以纯净自然之笔,叙述了一个老人看护寺院钟楼的事情。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因而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不鲜明。B.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 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了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叙述的同时穿插着议论、抒情,从而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C. 文中说莲池老人是个“有功夫” 的人。这里的“功夫” 指的是莲池老人不同于一般人的视

57、觉与听觉。D. 莲池老人在“堆坟头” 后又“平坟头” ,是因为“堆坟头” 一事影响得他不能正常地工作,只有“平坟头” 才能让自己正常工作。 E. 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其中我和莲池老人交谈时真诚的态度,表达出我对老人的喜爱和敬佩之情。(2)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难度:一般 所属知识点:17(3)“莲池老人” 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难度:一般 所属知识点:17(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13.(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

58、D不给分。(2)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渲染了环境的清静、美丽,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衬托人物性格,暗示出莲池老人的独特个性。每答出一点给2分。(3)对工作专注,尽职尽责;生活勤俭,知足常乐:幽默达观,淡泊悠闲。每答出一点给2分。(4)观点一:这是一篇叙述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小说。从题材来看,小说叙述的是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的故事;从主题来看,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在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其深深的爱怜和敬意。 观点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心无挂碍” “有功夫” 莲池老人

59、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选材典型,撷取老人工作与生活中的几个片断,突显人物性格;语言纯净有味,很有表现力,如开头莲池老人的出场,描写意境悠远,有古典的诗意。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6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13. (1)A项最后一句“因而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都不鲜明” 说法错误。C项中的“功夫” 既是指“莲池老人不同于一般人的视觉与听觉” ,更是指其“淡泊、知足常乐、认真” 等性格。因此,选此项只能得1分。D项“堆坟头一事影响得他不能正常地工作,只

60、有平坟头才能让自己正常工作” 说法错误,原文中没有依据。(2)小说开头即点出“庙后街”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下文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环境。接着说这是县城“最清静、最美丽” 的地方,下文对“树” “池塘” “楼” 等的描写,渲染了这一点,为下文老人的出场营造了美好的氛围。在对环境描写的同时,巧妙地写道“有一位老人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 ,把人和景融合在一起,用景物描写衬托老人的性格,暗示出老人的性格和这里的景一样“清静、美丽” 。分析环境描写的表述要点一般为: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渲染或营造了的氛围);情节(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做铺垫);人物(烘托或衬托的形象或个性

61、)。(3)“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主要有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肖像等描写。先从文中筛选出相关描写,再加以分析概括,如从语言描写方面:“喂不要上去,危险” “那也是个挂碍” ,从中可看出老人对工作的专注、尽职尽责;“不辛苦,天天歇着” ,从中可看出老人的知足常乐;从老人对“买电视” “坟头” 的看法的语言描写中可看出他的幽默达观、淡泊悠闲等性格。从对老人“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 的描写中可看出老人生活勤俭。再找出老人其它的言行描写,做同样的分析,进而分析出老人的性格特点。(4)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解答时可从选材、人物形象、主题、情节构思、语言等几个方面去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4.

6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摆渡叶仲建河东村和河西村隔着一条河,村民来往很不方便。不知从哪一天起,河上出现了一条渡船,船主人姓张,河东人,久了,人都唤他张摆渡。河东村的后面是山,河西村的前面通往城市;河西村的人要上山,河东村的人也要进城。那年头,收成不好,张摆渡靠着这条船和一身摇橹的功夫,竟过得不差。河西一户柳姓人家瞅着眼红了,为啥一条河,好处都让你张摆渡给占去了?为啥河东人的钱要塞进河西人的腰包?柳家穷,却也砸锅卖铁添置了一条与张摆渡相仿的船。没有争执,没有商议,却有了规矩:河东人过河,得上柳摆渡的船;河西人过河,得上张摆渡的船。即便柳摆渡的船在彼岸,张摆渡的船在此岸,河东

63、人也不会登上张摆渡的船,而是向对岸吆喝两声,朝柳摆渡招招手。这样一来,张摆渡所赚到的钱少了一半,但熙来攘往的人频繁,好歹混了个囫囵饱。一段时间倒也相安无事,日子在两个人的摇橹声中流逝。一年后却发生了一件事。那天,柳摆渡的船载着河东村的一对母子过河,船行至河中央,便缓缓地往下沉。船舱里进了水,没一会儿水就漫过了船身。柳摆渡无法一下子救俩人,丢下女人在河中乱扑腾。柳摆渡将小孩拖到河岸,转身要下水救女人,发现女人正向对岸漂移过来救女人的是张摆渡。张摆渡救了女人一命,也相当于救了柳摆渡一命。柳摆渡的船沉到了水底。第二天,柳摆渡没来吊船。第三天,还是没来。几天过去了,柳摆渡还是没有出现。那几天里,张摆渡

64、经常盯着沉船的水面,沉默不语,总觉得失去了什么。两岸的芦苇青了枯,枯了又青。阳光把张摆渡的身子晒成了古铜声。风雨在张摆渡的额头上刻出了皱纹。为了增加收入,除了载客,张摆渡还网起了鱼。张摆渡在这摆渡和网鱼中度过了他中年的时光。张摆渡老了,脸上的皱纹越加多了深了,背部微微伛起。上了年纪的张摆渡很孤独。其实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觉得孤独。张摆渡喂了只鸬鹚,他会跟鸬鹚说话。更多的时候,他只静静地坐在船头,抽着旱烟,对着河水沉思。河西岸过来一个年轻人。“爹,你别摇船了,去我那住吧。” 年轻人蹲在岸边,对张摆渡说。这样的话,他说了已经不止一两回。“能摇就摇,摇不动时,自然会上你那。” 张摆渡淡淡地嗫嚅着。“可

65、你已经老了啊!也该享享清福了,再说,这一天几块钱的营生能顶什么事?我又不是养不起你。” “混帐!要不是这几块钱,你能上大学?能有今天?” “过河的人太少了。” 年轻人换了一种语气说。“可还需要一个摇橹的。” 张摆渡说,“有急事总得从河上过。” “他们的钱供了你上了大学。” 张摆渡又说。“那我去老家转转。” 年轻人叹了口气,转身朝村落的方向走去。河东河西的人似乎真的少了很多。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城里谋生了,留下的老弱病残,一年出不了几次门。张摆渡的生意显然淡了下来,除了逢年过节,这条河上的一切,平静得如同一幅画。张摆渡和他的船,自然是画上的一景。“人老了,眼花了,乡里乡亲的都瞅着陌生了。” 那年的中

66、秋,张摆渡对着一个西装笔挺的人叹道。“老哥,还认得我不?” 那人没动身子,却这样问张摆渡。张摆渡认出来了,是当年的柳摆渡。张摆渡一下子激动了起来:“你你回来了?这几年,你去哪了?” “嗯,回来了,去了一趟外地。” “当年,谢谢你,你把这摇船的生意让给了我。” 张摆渡踏上岸,指了指河,又紧紧地握住柳摆渡的手。“不,应该是我谢谢你才对,要不然,我也不会有今天。老哥,我今天又来抢你的生意了。” “哦?” 张摆渡疑惑不解地望着他。“我要在这河上建一座桥。建好了,你就没法摇船了。” 张摆渡笑了,连连说着:“好,好” 在一声又一声的“好” 中,张摆渡很想接下来告诉柳摆渡一件事,关于那年沉船的事。他想告诉柳

67、摆渡,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能有足够的收入供儿子上大学。他还想告诉柳摆渡,因为这件事,他愧疚了一辈子。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其实,他早就把这个压在心底的秘密说出来了。他跟船头的那只鸬鹚说了无数次。(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5期,有改动)(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河西柳姓人家眼红张摆渡靠摆渡过上不错的日子,也置船参与摆渡,抢了张摆渡的生意,张摆渡嘴上不说啥,心里肯定不舒服。B晚年的张摆渡不愿放弃老营生跟儿子到城里享清福,一是因为村民还有乘船的需求,二是因为张摆渡眷恋家乡,故土难离。C小说刻画人物运用了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叙事则运

68、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柳摆渡外出打工的情况就是一处虚笔。D鲜明的对比也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柳摆渡致富后造福乡民的高尚品德,就是通过张摆渡的自私反衬出来的。E这篇小说以张摆渡为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时间跨度很长,情节起伏多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2)小说题目“摆渡” 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义?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张摆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最后写道:“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 有人认为,张摆渡应该把秘密说出来;也有人认为,张摆渡已经没有必要把秘密说出来。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14.(1)答C

69、得3分,答A得2分,答E得1分,答BD不得分。(2)小说题目运用了一语双关的手法(2分),表面上是指张摆渡和柳摆渡撑船渡人(或:用船把人或物载过河)(1分),其深刻含义是指张摆渡用后半生的种种努力,进行灵魂的自我救赎与解脱。(3分)(意思对即可)(3)自私狭隘,缺乏公平竞争意识:为争生意,竟然用不光彩的手段,制造沉船事故,挤走了柳摆渡;良知未泯,对自己的错误能深刻反省并补救:做错事后,一直愧疚,良心不安,其孤独和固守其实是一种良心的拷问和灵魂的救赎;勤劳吃苦,有生活理想:不仅摆渡,还网鱼,用辛勤劳动供出了一个大学生。(每点2分,意合即可)(4)观点一:应该把秘密说出来。张摆渡多年来一直愧疚,良

70、心不安,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说出来是一种解脱;事情已过去多年,说出来柳摆渡也不会责怪并找他的麻烦;说出来更能表现自己的真诚悔意和认识错误的勇气,能得到柳摆渡的谅解。观点二:已经没必要把秘密说出来。多年来,张摆渡为自己的错误忏悔了无数次,并努力进行自我救赎,所以,秘密说不说出来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时间久远,事情已成历史,此时说出来确实没有什么意义;说出来可能会让柳摆渡对张摆渡产生不好的看法,容易节外生枝。(观点2分,具体理由每点2分;不论持何种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14.(1)B项,“二是因为张摆渡眷恋家乡,故土难离” 在文中找不到依据。D项,柳摆渡回家建桥是不是为了“造福乡民” ,文中没有说;

71、再说,张摆渡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柳摆渡回家建桥这一情节,一方面揭示了张摆渡的自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张摆渡能知错就改、良知未泯的个性特点。E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 主题概括不全,应该主要是引导人们思考人性的善恶等。(2)小说的题目往往与小说中的人物、故事情节、主题等密切相关,应结合全文理解题目的含义和表现手法。显然,按字面意思理解,“摆渡” 就是指文中张摆渡和柳摆渡把人或物载过河的举动;它深层的含义却是,张摆渡为当年沉船这件事愧疚了一辈子,他希望能自我救赎或解脱,这是指灵魂的摆渡。因此题目运用的手法是“双关” 。(3)小说对张摆渡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通过沉船事件、和儿子

72、的对话、和柳摆渡会面等三件事以及对他沉船事件发生后生活情况的简单介绍来完成的。沉船事件表现了他的自私狭隘,缺乏公平竞争意识;和柳摆渡会面又表现出他良知未泯,一直生活在愧疚中,并希望能解脱自己;对他沉船后生活情况及与儿子的对话可以看出,他勤劳吃苦,有理想,有追求,对村民知恩图报等。要既有概括又有分析。 (4)本题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探究,要从故事情节与人物、主题、情节结构的关系等方面去考虑。“应该” 或“不应该” 都可以,确立了观点后就要围绕自己的观点从文中找依据。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公园里的星期天(美)贝尔考夫曼黄昏的太阳暖洋洋的,树林外隐约传来城市的喧闹。她

73、放下手中的书,摘下墨镜,惬意地吁了口气。莫顿正在看时代周刊,一只手搭在她肩上;他们三岁的儿子莱利在沙坑里玩。正是星期天下午五点半,藏在公园角落里的小操场清静极了。秋千和跷跷板一动不动,滑梯上也空空荡荡,只有莱利和一个年龄相仿的胖男孩蹲在沙坑里玩。多美好啊,她几乎微笑起来。她想,他们应该多出来晒晒太阳,莫顿肤色那么苍白,都是成天在大学里埋头工作造成的。她柔情地挽着他的手臂,看着莱利玩沙。突然,那胖男孩站起来猛地向莱利扔了一铲沙。她朝男孩摇摇手指:“不可以丢沙子,这样会迷住别人的眼睛。” 可那男孩面无表情地盯着她,眼都不眨一下。他妈妈或保姆在哪里?操场上除了正朝出口走去的二三人,只有一个男人坐在几

74、英尺外的长凳上,块头很大,几乎占满了整条长凳,脸被星期日漫画遮住了。她斯定他就是那孩子的爸爸。听到她的话,他目光不离漫画,练地唾了一口。她厌恶地扭过头。就在这时,胖男孩又迅速扬起一铲子沙撒向莱利,一些沙子落在他的头发和额头上。莱利抬头看看妈妈,嘴唇犹疑地动了动;她的反应会告诉他该不该哭。她本能她想要冲到儿子身边,掸掉他头发上的沙子,并教训那个小孩,但忍住了。她总是说要莱利学会为自己战斗。“小家伙,别扔!” 她严厉地说,并朝长凳上看看。“怎么能随便扔沙子呢!” 长凳上那人看都不看她,朝那男孩大声说:“乔,干得好! 这是公共沙坑,想扔就扔。” 她觉得膝盖忽然软了一下,乜了莫顿一眼。他这才意识到怎么

75、回事了,小心地把时代放在腿上,转过头看着那人,清瘦的脸上带着他当面指出学生错误时那种羞涩、歉意的微笑。“你说得对,” 他心平气和地说,“但正因为是公共场所” 那人放下漫画,怀着敌意从头到脚打量着莫顿。“是吗?” 蛮横无礼中夹着威胁,“在这里我儿子跟你儿子有同样的权力。他想扔沙子就扔呗。你不服气,就他妈带着你儿子滚蛋。” 孩子们都愣住了,瞪着眼,张大嘴,连手里的铲子掉了都不知道。莫顿面部肌肉抽搐着。“好,只需一分钟,你必须明白” 他平静地说。“喂,闭嘴!” 那人说。她的心怦怦直跳。她知道丈夫根本不是“大块头” 的对手,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怜惜和对那男人的怒气。她丈夫平时不生气,难得发火,这样的情景

76、对他而言太陌生太令人难堪了。莫顿刚起身,时代周刊就滑到地上。那人站起来,朝莫顿连跨两步才停住,活动着粗壮的胳膊等着莫顿上前。她害怕地并紧颤抖的双膝。会发生可怕的打斗吗?太可怕了,太出人意料了得阻止这场打斗,喊救命。她本想扯住丈夫的袖子,示意他坐下,但基于某种原因,她没有这样做。莫顿正了正眼镜,面色十分苍白。“这太荒谬了,” 他镇静地说,“我倒想请教请教” “哦,是吗?” 那人两腿分开,轻轻晃着,极为轻蔑地看着莫顿,“就你,还有谁?” 他们你盯着我,我瞪着你对峙了一套儿。莫顿突然转过身,平静地对她说:“走,我们离开这里。” 他笨拙地走向沙坑,窘迫使他的脚步有点踉跄。他弯腰抱起莱利并捡起铲子。菜利

77、一改呆愣的神态,又踢叉叫:“不要回家,要玩嘛,不要吃晚饭” 他俩拖着莱利往前走。出大门必得经过那人坐的长凳,她极力不看那人,昂首挺胸、慢慢地和丈夫、孩子一起走出了那片操场。她的第一感觉是松了口气:避免了一场打斗,没有人受伤。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沉重的甩不掉的感觉。这感觉要比一场意外事故,或者比道理被暴力击败要痛苦得多。她隐约地感到她与莫顿似乎缺少什么。莫顿突然冒了一句:“那证明不了什么。” “什么?” 她问。“打架。打架除了证明他比我高大以外,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当然。” 她说。“最好的结果,” 他解释说,“可能会是什么?打碎眼镜,掉一两颗牙,或者卧床两天图什么?伸张正义?讲清道理?” “当

78、然。” 她又说,加快了脚步,只想早点回家忙些别的事情,消除那像强力胶一样黏在她心上的感觉。全是愚蠢、卑鄙之徒! 她想,一边拽紧了孩子的手。孩子还是哭个不停。以前她总对他那弱不禁风的小身体、瘦削的肩膀、细瘦无力的双腿,有着一丝温柔的怜惜。但是现在,她的嘴唇愤恨地紧闭着。“不许哭,” 她气冲冲地说,“真叫人丢脸!” 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孩子的哭声更大了。她想,要是真的打起来他会怎样呢?让自己被揍扁?去教训那人?叫警察?“警官,公园里有人叫他儿子向我儿子扔沙子” 真可笑,没必要去想这些。“老天,你不能让他安静吗?” 莫顿烦躁地说。“你以为我一直在干嘛?” 她说。莱利挣脱他们的手,往后

79、退着。“你管不住,我来管。” 莫顿气呼呼地说,朝孩子走去。但她的声音制止了他。她细小、冷酷、充满蔑视的声音,把自己都吓了一跳。“是吗?” 她听见自己说,“就你,还有谁?” (根据肖鹏译文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莱利被欺负之后,只是“嘴唇犹疑地动了动” ,等待妈妈的反应,这一细节含蓄地表现了莱利软弱的性格,并暗示了其性格的成因。B小说中莱利与其父莫顿、胖男孩乔与其父“大块头” 在外形和性格上都很相像,这样写旨在说明有其父必有其子,提醒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C小说中多次提到时代周刊和星期日漫画这两种杂志,

80、巧妙地暗示了奠顿和大块头男人身份地位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寻常的故事具有了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D“她觉得他们三个好像踩着烂泥前进一样”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巧妙地传达出“她” 内心的沉重和对愚蠢、卑鄙之徒的愤恨。E“她” 对孩子的柔弱感到“愤恨” ,责备他“真叫人丢脸” ,看似对孩子不满,实则是对丈夫不满,而结尾处对丈夫说出那句话只是她这种被压抑的真实心理的爆发而已。(2)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3)小说中的莫顿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4)有人认为小说写到一家三口慢慢走出操场就戛然而止,也不失为一篇余味悠长的小说,后半部分完

81、全可以不要,你怎么看?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角度阐述你的理由。(8分) 15.(1)答E 给3分,答C 给2分,答A 给1分;答B、D不给分。(2)照应题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适当的背景;描写小操场的隐蔽清净和两个男孩一起玩沙的情境,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也使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显得更真实自然;小说开头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的环境,营造一幅和谐美好的休闲画面,与后文情节发展和人物之间紧张的冲突形成强烈反差,有以乐衬悲、以美衬丑的艺术效果。(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3)莫顿是一个敬业的大学教授,终日埋头于大学里的工作,很少外出。尊重、呵护学生

82、,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时带着羞涩、歉意的微笑。外表文弱,脸清瘦苍白。性情温文尔雅、谦逊平和,平日里不生气,很少发火,面对男人的粗野无礼时,能心平气和地讲道理。性格懦弱,隐忍退让,当遭受大块头的侮辱威胁时,不是奋起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护自己的孩子而是忍辱离开;妥协之后又为自己的怯懦辩解。(该点如答“理性、知难而退,为了避免打斗受伤而忍辱离开” 也可)在暴力面前屈服而在弱者面者威风,对孩子和妻子表现得不耐烦,威胁要去管理孩子。(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4)示例一:可以不要。理由:情节紧扣题目展开,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不要后半部分,故事场景便集中于星期天的公园一角,情节围绕莱

83、利与胖男孩、莫顿与大块头之间的冲突展开,冲突因孩子而起,在两个男人之间发展到顶峰,最终以莫顿知难而退,一家人尴尬离开结束,情节结构非常完整紧凑。人物形象鲜明,人物的性格心理等描写已经很充分。大学教授莫顿外表文弱,温文尔雅、隐忍退让的性格跃然纸上;大块头的蛮横粗俗、恃强凌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她” 胆小怕事而又自尊要强的性格和在整个冲突中的心理变化也得到了充分表现。主题深刻而鲜明。小说前半部分通过孩子与孩子、成人与成人之间的两种冲突,表现粗野对文明、暴力对道理的践踏,引导人们思索如何对待他人的无理欺侮、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如果学生回答表现了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的矛盾,分析有理,也可以)示例二:有

84、后半部分更好。理由:情节更丰富曲折,耐人寻味。前半部分重在写两家人的冲突,后半部分转而写夫妻之间的冲突,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后半部分将前半部分中夫妻之间已露端倪的矛盾加以展开,细致描写尴尬退场之后一家三口的言行心理,别开生面,情节内容更加丰富)。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好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心理的复杂。前后两部分,“她” 对丈夫的态度从温柔怜惜、体贴担心,到内怀不满、隐忍不发,到最后尖锐冷酷地讽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被表现得更细致充分,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而且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丰富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后半部分除了继续通过“她” 和莫顿言行心理的描写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抗拒暴力、如何坚守权

85、益尊严这一主题外,重在表现他们对自身怯懦无能的屈辱感,以及将怨愤发泄于他人的微妙心理,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如何面对自身的屈辱和内心的痛苦(陷入内心痛苦中的夫妻二人不是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反而是妻子怨愤丈夫,丈夫责难妻子,这对恩爱夫妻之间的隔膜折射出了人内在的孤独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8分;观点明确2分;理由6分,答出一个角度给2分,意思对即可) 15.(1)A项中“暗示性格成因” 理解不够准确全面,根据上下文来看,莱利怯弱的性格成因可能有多种,对妈妈过于依赖只是其中一种。B项中“旨在说明提醒” 理解错误,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温良文雅与粗野蛮横的对比,表现道理在暴力面前的无能为力。D项中“对愚蠢、卑鄙

86、之徒的愤恨” 理解错误,这个比喻不能表现她内心的愤恨。(2)解析见答案(3)这是一个形象分析题。莫顿在文中有三重身份:大学教授、父亲、丈夫;作者对莫顿的刻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外表、职业、性格、心理等方面。将这两者结合,答题的思路就清晰了。答题时注意分点作答,每一点都要有联系文本的分析。(4)这是一个个性化阅读的题目。考生可以就题干中提供的写法与作者已经采用的写法进行选择回答。答题时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分点作答。认为后半部分可以不要,则体现为情节结构的紧凑、人物形象的鲜明,主题的集中;认为有后半部分更好,则体现为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主题深刻内涵丰富。答题时要看自己在哪

87、一个方面说理更充分就选择哪个方面。注意要观点态度鲜明,联系文本分析,要能言之成理。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别难过,妈妈【加拿大】莫卡拉汉下班时间就要到了,阿尔弗雷多希金斯穿上外套正准备回家,刚出门就撞上老板卡尔先生。他上下打量阿尔弗雷多几眼,用极低的声调说:“我想你最好还是把兜里的东西留下再走。” 他开始有些慌乱,但随即惊讶地说:“东西? 什么东西? 我不明白您在说些什么。” “一个粉盒,一支口红,还有要我说得更清楚些吗?” 卡尔先生冷冷地说。阿尔弗雷多在卡尔先生冷峻的目光注视下,不知所措,根本不敢正视老板。又过了一会儿,他把手伸进口袋,交出了东西。“我知道你这样

88、干已经很久了。我不喜欢警察,但我要叫警察。不过在此之前我想打电话给你的父亲,告诉他我要把他的宝贝儿子送进监狱。” 卡尔先生说着,向电话走去,脸上的笑容古怪极了。阿尔弗雷多知道爸爸上夜班,但妈妈一定在家。他想象着待会儿的情景:妈妈迫不及待地闯进门来,怒气冲冲,眼里噙着泪花;他想上前解释,可她一把推开了他。噢,那太难堪了! 尽管如此,他还是盼着妈妈快来,好在卡尔先生叫警察之前把他接回去。终于,有人敲门了,卡尔先生开了门。“请进,您是希金斯太太吧?” 他脸上毫无表情。“我是希金斯太太,阿尔弗雷多的母亲。” 希金斯太太大方地做着自我介绍,笑容可掬地和卡尔先生握手。见此情景,卡尔先生一下子怔住了,他怎么

89、也没想到她会那样从容不迫,落落大方。“阿尔弗雷多遇到麻烦了,是吗?” 她很从容地问。“是的,太太。您儿子从我店里偷东西。不过都是些牙膏、口红之类的小玩意儿。” “你干吗要干这种事?” 她以略带伤感的口吻问儿子,并平静地看着他。“我需要钱,妈妈。” “钱?你要钱有什么用? 跟坏孩子学坏吗?” 希金斯太太在阿尔弗雷多肩上轻轻拍了拍,就像她非常理解他那样,然后说:“要是你愿意听我一句话的话” 语气坚定,但忽然又停住了,她把头转到了一边,好像不该再往下说了。“您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呢,卡尔先生?” 希金斯太太转过身来,依然笑容可掬地望着卡尔先生。“我? 我本想叫警察,那才是我该做的。” “我本来无权过问

90、您如何处理这件事,不过我总觉得对于一个男孩来说,有时候给他点忠告比惩罚更有必要。” 在阿尔弗雷多眼里,今晚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瞧,她笑得那么自然,神情那么和蔼可亲。“我不知道您是否介意让我把他带回去,” 她补充道,“像他这么大的孩子,有头脑的没几个。” 卡尔先生原以为希金斯太太会被吓得六神无主,一边流着泪,一边为她儿子求情,然而,事实却与此完全相反。她的沉着反倒使他自己感到很内疚。“当然可以,” 他说,“我不想太不近情理。告诉您儿子别再上这儿来了,至于今晚的事嘛就让它过去吧。您看这样行吗,希金斯太太?” 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像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一样。走出杂货铺,希金斯太太迈着大步,眼睛直

91、勾勾地盯着前方,俩人都默默无话。过了一会儿,阿尔弗雷多终于忍不住开口了,“感谢上帝,结果是这样!” “求你安静一会儿,别说话。阿尔弗雷多。” 到了家。希金斯太太脱了外套,看也不看儿子一眼。“你不是好孩子,阿尔弗雷多,你为什么总是没完没了地闯祸呢? 上帝饶恕他吧! 你还傻愣着干什么? 快睡去吧。今晚的事别告诉你爸爸。” 说完她进了厨房。“妈妈太伟大了!” 阿尔弗雷多自言自语道。他觉得应该立即去对她说她有多么了不起。他走向厨房,妈妈正在喝茶。但那情景,让他大吃一惊。妈妈失魂落魄地坐在那儿,神态糟糕透了,根本不是杂货铺里那个沉着冷静的妈妈。她颤抖地端起茶杯,茶溅到了桌上;嘴唇紧张地抿着,似乎一下子老

92、了许多。阿尔弗雷多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一声也不吭。他突然有股想哭的冲动。从那双颤巍巍的手上,那一条条刻在她脸上的皱纹里,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有的痛苦。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了妈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卡尔先生知道阿尔弗雷多干偷盗的勾当已经很久了,但他并没有早一点提醒、阻止他,这种等待他人多行不义之后再给予严惩的做法是十分阴险卑鄙的。B希金斯太太不让阿尔弗雷多告诉爸爸发生的一切,可能是不想让阿尔弗雷多的爸爸因儿子不断闯祸而痛苦。C阿尔弗雷多是小说中具有线索作用的人物,小说的情节是由他的偷窃行为引起的,卡尔先生和妈妈

93、的言行也是通过他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的。D小说结尾几段通过对母亲喝茶的情景和阿尔弗雷多心理活动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唯有母亲心如刀绞般的疼痛,才能唤醒误入迷途的孩子这一主题。E富有变化美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不同场景之下人物的心理、言行皆有不同,而小说的主题也就蕴含在这前后的比照中,耐人寻味。(2)简要概括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主要作用。(6分)(3)小说中的希金斯太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6分)(4)小说题目是“别难过,妈妈” ,也有版本将其译为“另一个妈妈” ,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16.(1)答C给3分

94、,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2)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冷漠、惊讶、愧疚(内疚)、钦佩(敬重)(2分;答出2点给1分,答出3点以上给2分)主要作用:通过卡尔先生前后心理的对比,衬托希金斯太太的从容冷静;突出小说主题,通过卡尔先生态度的变化突出了母爱的伟大。(4分;答出一点给2分)注:“心理变化” 答成“毫无表情” “怔住” 等外在表现不得分。(3)遇事沉着冷静,大方从容。得知阿尔弗雷多闯祸后,没有被吓得六神无主,流泪求情,而是大方地自我介绍,笑容可掬地与卡尔先生握手、交谈。保护孩子尊严,教育孩子有方。在阿尔弗雷多闯祸后,不是怒气冲冲地当着卡尔先生的面训斥他,

95、而是平静地询问,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给恐惧中的孩子以安慰,维护孩子的自尊。敢于担当,坚强。为闯祸的儿子解围,独自承担伤感和恐惧。(6分;答出一点给2分,其中观点和分析各1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注:每点中两个词语答出任意一个即可。(4)观点一:“别难过,妈妈” 更合适。理由:“别难过,妈妈” ,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突出了妈妈对我的影响力、感召力,既表达了阿尔弗雷多看到妈妈紧张、失魂落魄的样子后愧疚、痛苦、悔恨的心理;又传达出更为丰富的言外之意:“妈妈” 的伟大之举,让“他” 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理解了做人的责任,真正地长大了。小说情节是以“阿尔弗雷多” 为主体来展开的,而“别难过,妈

96、妈” 是阿尔弗雷多的心里话,以此为题目正与此保持一致。以“别难过,妈妈” 为题目,在结构上与结尾“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有的痛苦。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相呼应,浑然一体,体现了小说结构的完整性。观点二:“另一个妈妈” 更合适。理由:从情节上说,小说主要写了我眼中两个妈妈的形象,用“另一个妈妈” 为题目,突出了我对妈妈言行的意外,使妈妈这一形象更丰满。从主题上看,小说意在表现“妈妈” 的伟大。妈妈来到之前我对妈妈的想象与妈妈到来时我看到的妈妈形象相对比,妈妈的“从容冷静” 与“失魂落魄” 相对比,意在告诉人们:母亲虽然柔弱,却能在孩子闯祸时,勇敢地担当起所有的责任,坚强地面对所有未知的恐惧,

97、无私地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使其长大成人。这就是一个平凡母亲的伟大。从结构上看,与“今晚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 “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了妈妈” 相照应,突出我对妈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8分;其中“观点” 明确2分,“理由” 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 16.(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A对卡尔先生的做法的分析不当;B对不让阿尔弗雷多告诉爸爸发生的一切的原因推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可能还想保护孩子的自尊等; D“含蓄地表现了唯有母亲心如刀绞般的疼痛,才能唤醒误入迷途的孩子这一主题” 分析错误,结尾几段,让我们明白:儿子犯错误了,母亲内心其实很痛苦,而她前面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以

98、及此刻儿子的心理活动,恰恰表现了她处理问题方式的正确,凸显了母爱的伟大。(2)解答本题要理清文本思路,找出表现希金斯太太心里变化的词语,个别地方需要自己概括。分析作用时注意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等方面把握。希金斯太太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作品写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的心理变化过程,主要是衬托希金斯太太的从容冷静,从次要人物的角度突出了母爱的伟大。(3)小说对希金斯太太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她在处理儿子犯错误这件事中体现出来的:她大方地做自我介绍,笑容可掬地和卡尔先生握手,从容地问清情况等神态、语言描写,表现出她遇事沉着泠静,打方从容;她平静地询问,轻轻拍儿子肩膀的动作描写,表明她善于保护孩子尊严,

99、教子有方;她叮嘱儿子“不要让爸爸知道” 一来表现她教子有方,注重保护孩子的自尊,二来表现了她的坚强,敢于担当。此外,小说对孩子、卡尔先生的心理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希金斯太太的遇事沉着冷静及教子有方。(4)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合理拟标题的能力。首先观点要明确,选择好题目,然后从小说题目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的联系分析,言之成理即可。17.(2013福建,9,6分)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 完成后面题目。(6分)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孟子曰: “仁者如射: 射者正己而后发; 发而不中, 不怨胜己者, 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厚: 重

100、, 与“薄” 相对。(1) 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答: _(2) 两个选段中, 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述。(4分)答: _。 17.(1) 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 严于责己, 宽以待人。) (意思对即可。)(2) 【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 少责备别人, 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 如果不如别人, 不要怨恨别人, 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意思对即可。) 17.(1) 抓住“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和“不怨胜己者, 反求诸己而已矣” 就可以得出“严于责己, 宽以待人” 的观点。(2) 孔子的话重在强调“宽厚待人少责备别人”, 而孟子的话重在强调“要

101、从自身找原因”, 读懂原文是关键。18.(2013浙江,2324,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 完成2324题。(5分)子贡曰: “贫而无谄, 富而无骄, 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子曰: “贫而无怨难, 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箪食瓢饮, 不改其乐; 子路衣敝缊袍, 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 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23. 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 24. 根据上面的材料, 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答: _。 18.23.颜子恶衣恶食24.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 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 故处贫难, 处富易, 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 更要安贫乐道; 处于富贵时不仅要不骄横, 更要谦逊好礼。 18.23.“箪食瓢饮” 的典故出自颜回, 即颜子; 由“衣敝缊袍” “而不耻” 可得知“不耻恶衣恶食” 。前一空难度小, 后一空难度大。24.本题考查对孔子观点的理解能力。本题可分为两个层次作答, 首先是对贫富两个人生状态的认知; 然后是孔子对在贫富两个境遇中的人格操守的肯定与赞美, 注意在子贡和孔子的问答中, 孔子的观点有明显的倾向性, 这应是答题要点。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