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6 ,大小:251.50KB ,
资源ID:383308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8330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科学备考 选考》2015高考(人教通用)语文大二轮复习配套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含2014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科学备考 选考》2015高考(人教通用)语文大二轮复习配套试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含2014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精品题库试题 语文1.(江西省南昌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6-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我们看到的颜色相同吗?有些人对某些色彩高度敏感。科学家称这些人为四色视者,和我们这些三色视者不同,他们能看到四种不同的颜色范围。也许普通人很难想象四色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不过我们可以通过视觉学家的描述来窥探一下。视觉学家告诉我们,视网膜上有三种类型的感光细胞,分别用来感知蓝、绿和红,每种能分辨100个颜色等级。然后,大脑可以凭借指数递增的方式对这些参数进行叠加,从而让我们普通人分辨出100万种不同的色彩。一个真正的四色视者会在橙色光谱的某个区域多出一类感光细胞,其

2、增加的100种颜色等级能在理论上使其分辨出多达1亿种颜色! 对于不同河流,一个四色视者可以通过辨别细微的色差说出它们的相对深度和浑浊度,而这对于普通人而言是望尘莫及的。并且,只有女子才会拥有这种超颜色视觉,这与基因相关,因为控制红绿两种视锥细胞的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而只有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所以只有女性才会拥有真正的四色视觉。我们知道,在自然界,鸟类和爬行类动物早已拥有四色视觉,但关键的区别是,它们的第四种色位或在红外区或在紫外区,而我们人类仍在可见光区徘徊。虽然人们依旧看不到红外或紫外光谱,但却扩展了色彩的丰富度,所以还是可喜可贺的。而对于幸运的四色视者来讲,我们三色视者恐怕就是色盲了,因

3、为我们无法靠眼睛分辨出更详细的色彩信息。三幅似乎一致的米黄色油漆作品,三色视者看不出其中的不同,而四色视者却可以分辨出这三幅作品掺杂了不同的金黄、灰色和绿色。所以,当我们同样面对海上夕阳下落的美景,由于感光细胞各有不同,我们眼睛中所呈现的色彩也许是不一样的。但是即便你我都是三色视者,都可以看到绿色树木、红色太阳和蓝色天空,那我们对色彩的内心感受就会是一致的吗?可能未必。因为有些东西只属于你,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当我们一起看到某些蓝色的东西,我们之间的感受是存在差异的我们的所见不仅融合了我们眼睛所接收的信息,还融合了各自的感受和记忆,这可能导致我们对蓝色很宁静,还有人感觉蓝色很广阔。其他颜

4、色也是如此,同样的红色,有人看到兴奋和热烈,有人看到了血腥与残酷;同样的黑色。有人看到了黑暗,有人看到了深刻。我们使用相同的词语,用它们来分享彼此的感受,但实际上没人看到完全一样的夕阳景色,也没人对同样的景色有着完全相同的心理感受,我们可能永远不能体会他人所能看到的独特色彩,因为这世上没有人可以拥有相同的思维。(摘自大科技2012年12期)6下面关于“四色视者” 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四色视者对色彩高度敏感,能看到四种不同的颜色范围,而这种能力是普通人群中三色视者望尘奠及的。B四色视者能说出不同河流的相对深度和浑浊度,借助的是他们在大脑中将颜色等级多次叠加后形成的色差辨别能力。C四色视者能靠眼

5、睛分辨出更详细的色彩信息,是他们视网膜某个区域比普通人多出了一类感光细胞。D四色视者都为女性,这是因为女性的基因中拥有的两条x染色体上,具有能控制红绿视锥的细胞。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普通人的感光器官分别能感知蓝、绿、红三类色彩,每种分辨100个颜色等级,这些颜色等级又能让人们分辨出许许多多的不同的色彩。B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四色视觉与人类的四色视觉的重要区别在于,两者第四种色位所处的光区不同。C由于三色视者看不到红外或紫外光谱,相对于四色视者就是色盲,但他们在可见光区,仍可辨识1亿种色彩。D一般情况下,三色视者难以分辨颜色比较接近的油漆作品,但四色视者却可以分辨出其中掺杂

6、不同颜色。8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能看到各种景物和颜色,这都不只是靠眼睛来接收的信息,还有每个人各自心底的感受和记忆。B尽管我们可以用相同的词语来分享彼此对颜色的感受,但同样的景色在每个人眼里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C我们看到的颜色之所以存在不同,客观上,是每个人个体视觉能力的不同,主观上,是我们的感受各异。D无论三色视者还是四色视者,对同样的颜色和景物产生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是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相同。 1.6. D7. C8. B 1.6. “对某种色彩高度敏感的人” 而不是“对色彩高度敏感” ;B“多次叠加” 与原文不符;对象误用,应为“橙色光谱的某个区域” 而非

7、“视网膜” 。7. “辨识1亿种色彩” 应是四色视觉者,且是“理论上” 判断。8. 原文为“可能未必” 。2.(四川省南充市高2014届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节省能源的路灯节省能源,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减少能源损失。要是有一种感应器能够在受到压强的作用下自动控制开关,控制相应范围内的灯的亮和灭,这就达到了节省能源的目的。那么这个感应器不能是通过声音产生的空气震动控制的,而是要通过车辆和行人对路面的冲击和压强而产生的路面震动控制,这两种震动是不同的,否则就会阴差阳错,说不定是动物的叫声,路以外的喧哗声就让灯亮了,同样达不到节省能源的目的。倘若车辆、行人发出的声音很小,灯不会

8、亮,那么就形同虚设,毫不起作用。汽车的行驶、行人的走路,自然而然会对地面产生冲击和压强,使路面震动,这就可以利用路面的震动来控制路灯亮还是熄灭。假如有这样的一个装置,我们不妨先把它命名为“震动感应器” 。它可以安装在路灯的灯箱内,各个装置用一根金属棒与路面相连,当路面受到冲击和压强产生震动时,对应的路灯就会发光,哪里有车辆或行人,哪里的灯就会亮起来,震动停止,灯在一定时间限定内自动熄灭。当然,为了减少装置的安装数量,可以由这样的一个装置控制多盏路灯,装置与装置之间并联连接在一个电路中,也就是每隔一段路程安装一个,然后通过导线把装置与相应的路灯连接起来。我们再来看一看“震动感应器” 的工作原理:

9、首先,金属棒就是用来感应路面上有无震动的。当汽车或行人在某一路段上经过,对路面施加压力,产生震动时,金属棒将震动传到“震动感应器” ,“震动感应器” 受到震动的刺激,命令由它控制的几盏路灯闭合开关发亮;车辆和行人继续经过下一路段,下个路段的“震动感应器” 同样受到震动刺激也使对应的路灯发亮,依此类推。同时,车辆和行人经过以后的路段的“震动感应器” 由于没有继续受到金属棒传给它的震动信息而断开开关,不再使相应路灯继续发光。但要求这种“震动感应器” 灵敏度要高,而且还能够判别震动的来源。比如遇到特殊情况,遇到雷电天气或者工厂产生的高分贝声响使空气剧烈震动,也会经过金属棒传到“震动感应器” ,“震动

10、感应器” 误以为震动是由路面传来的,使路灯发光。只要在有路灯的公路上安装这种“震动感应器” ,就不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控制供电了,一切工作就交给机器来自动控制。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汽车或行人在路面经过,路灯次第发光与熄灭的情景,熠熠夺目,应接不暇,不也是夜间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吗?在方便交通的同时,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大的节省了能源。这种“震动感应器” 是为节省能源而设计,希望这种装置能够应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巨大的作用。节省能源可以减少开支,促进经济的增长,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也是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先决条件,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5、下列关于“震动感应器” 的表述,符合原文

11、意思的一项是()A震动感应器通过金属棒来感应路面有无震动,当路面上有车或行人时,金属棒就将震动传到震动感应器上。B震动感应器受到震动刺激使对应的路灯发亮,当车和行人经过后震动感应器没有继续受到金属棒传给它的震动信息而断开开关,从而实现节能。C震动感应器灵敏度高,能够判别震动的来源,遇到特殊情况,如雷电天气或工厂高分贝声响的震动也能分辨。D震动感应器各装置之间采用并联电路连接,通过导线把各装置与相应的路灯连接起来,路面受到震动时对应路灯就会发光,照亮道路。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路灯上安装一种感应器能够在受到压强的作用下自动控制开关,控制相应范围内的灯的亮和灭,达到了节省能源的

12、目的。B路灯的感应器控制与声控原理一样,都是靠震动控制的,因此汽车按喇叭时震动感应器就会受到震动,路灯就会亮。C公路上安装了震动感应器,实现了自动化,一切工作就给机器自动完成,就不需要人力来控制供电了。D夜间的路灯因为已经安装了震动感应器,随着汽车或行人在路面经过,路灯次第发光与熄灭,熠熠夺目,应接不暇,成为夜间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现代化城市中安装的震动感应器已经在节约能源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B节省能源就是不能让能源损失。这样经济才会更好地增长,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C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是因为节省能源减少开支,促进经济增长,保护

13、自然环境。D无论是在生产劳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力图以最节省的方式,尽可能办好每件事情,这是人类的共识。 2.5、答案 B6、答案 A7、答案 D 2.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A、当汽车或行人在某一路段上经过,对路面施加压力的冲击,产生震动时,金属棒就将震动传到震动感应器上。而不是路面上有车或行人时,金属棒就将震动传到震动感应器上。C、震动感应器” 灵敏度要高,只是一种设计要求,并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D、当路面受到冲击和压强产生震动时,对应的路灯就会发光。而不是路面受到震动时对应路灯就会发光,照亮道路。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14、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B、这两种震动是不同的。C、就不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控制供电了D、我们可以想象7.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A、是人类的想像,还未实现B、节省能源,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减少能源损失。C、节省能源可以减少开支,促进经济的增长,还可以保护自然环境,也是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先决条件,不是因果关系。3. (2014广东,19-21,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

15、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学?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

16、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主持人: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

17、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

18、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主持人:在古建

19、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

20、)19.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4分)答:20.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5分)答:21.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6分)答: 3.19.罗哲文先生先是读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听到关于长城的错误说法,然后在80岁穿越罗布泊考察和寻访汉长城。通过考察研究,罗哲文先生否定了长城是为了封闭、为了防御扰掠的说法,而认为长城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见证。20.中国新建筑要发扬古建筑的优良传统;要学好画图、勘察文献等基本技能、基本理论;要做好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要重视中国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21.勇于坚持自

21、己的兴趣和理想,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为之付出终生努力。罗哲文先生选择当时并不入流的建筑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己喜欢动手做手工,对工艺、画画的热爱。坚持实地考察、实事求是的严谨学术态度。罗哲文先生为了研究长城,上百次历尽艰险、实地考察长城,更在80岁高龄穿越罗布泊考察寻访汉长城。敢于怀疑,敢于提出新见解而不迷信前人的观点。罗哲文先生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汉长城,否定了长城是为了防御的传统说法,提出长城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保证对外开放的观点。谦虚低调,虚怀若谷。罗哲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长城研究专家,一代大师,但他仍认为自己如沧海一粟,非常渺小。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古建筑的历史文物价值。他把

22、中国的古建筑称为“木石的史书”,是综合的艺术。 3.19.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过“问”确定本题的答题区域,在第3、4、5、6答。答案需先概述“过程”,再概述“结论”。20.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先找出罗哲文先生关于古建筑保护的相关表述,再整合信息。答题区域主要集中在第2、7、8、9、10答。21.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受访者的形象,应当通过受访者在言谈中所流露的语言及其事迹等去概括分析。根据题干要求,应先概括形象,再结合全文逐层分析。每点答案由概括加分析组成。4. (2014福建,13-15,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九天神眼从起初

23、遥远的一点,到依稀模糊的轮廓,再到清晰可见的机身,减速、放下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奖状”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走近它,“小”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机身长、宽不过数米,差不多一人多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个头”,竟能在13 000米的高空飞行,最大巡航速度0.72马赫,可连续飞行6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小的“身板”还着实能“装货”:在直径不足1.5米、高只有1.45米的狭窄机舱内,就装有3个固定座椅,两个座椅在驾驶舱,1个长椅在后舱,各型电子设备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而这也给驾驶“奖状”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狭小的舱内空间,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机组其他人

24、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椅上,蜷缩着直不起腰、伸不开腿,时间一长,腰酸背疼不说,想方便也找不着地方。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们每次执行任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自1986年配备奖状号,我们中队已先后7次入藏,20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多年的飞行,让“奖状”中队满载殊荣,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职业病”。副教导员孙文奎说,“每晚7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不管有没有任务,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一有灾情,无论天气如何,我们都会自发处于待命状态。在那种情况下,灾情就

25、是命令,我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次,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温度直线上升。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千钧一发之时,机长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特情处置预案,一个个处置口令也脱口而出:“下降高度!”“跳开X号保险丝!”终于,飞机从7 000余米下降到6 000米,故障被机组成员镇服。让机组成员终身难忘的是2011年7月的西藏航拍任务。当时,西藏正值雨季,动辄狂风骤雨,天气变化无常,气象条件非常恶劣;每个成员都出现了较强的高原反应,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体力飞行,大家只好边吸氧、边打点滴、边研究飞行计划,最后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飞险区、闯

26、禁空、测山河、赴震区一次次的枕戈待旦,一次次的受命飞行,这支“奖状”中队屡建奇功,满载殊勋。在这光环的背后,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除日常的训练外,“奖状”飞行团队每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在外执行飞行任务,陪同家人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有时接到紧急任务,还会和事先安排好的“家事”“撞车”。或许在有些人的眼里,他们不是合格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但在家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不同的答案。一位飞行员家属说道:“选择了飞行员,就是选择了寂寞,为了大家,一点牺牲不算啥。”一个轻松的回答,一个灿烂的微笑,折射出的是一份包容与关爱。“总觉得平时亏欠他们的太多,在家的时候就多给老婆孩子弥补一点。”一机组成员轻描淡写的一句话

27、,道出了这位飞行30多年、6 000余小时飞行员的氤氲柔情。(摘编自苏银成等探空测地的“九天神眼”)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奖状”飞机虽“小”,但“装货”能力不小;它的本领也不小,飞行高度高,航速不低,续航能力强。B.“奖状”飞机舱内空间逼仄狭窄,机组成员的活动空间不到机舱的一半,这给机组成员带来了诸多不便。C.“奖状”号机组1986年成立以来,飞行架次多,作业面积广;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D.文章写2011年7月西藏航拍一事,突出了“奖状”号机组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作风。E.这篇通讯点面结合、以小见大,主要通过动作、语言、心理等

28、描写,来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阳刚之美。14.文中写北川航拍时排除险情一事,突出了机组群像的什么特征?请简要说明。(4分)答:15.请根据文本,探析“蕴含着的是一份大爱”这句话的含意。(6分)答: 4.13.CE14.(4分)【要点】技术精湛,临危不乱团结协作,配合密切(意思对即可)15.(6分)【要点】机组成员高度的使命感,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感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对国家事业的支持机组成员及其家属为“大家”而牺牲“小家”“小爱”的奉献精神(意思对即可) 4.13.C.“多次参与导航工作”不正确,第三段只说到“协助完成10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160余架次”,没有提到“参与导航工作

29、”。E.“阳刚之美”不正确,本文主题是表现中国当代军人的奉献精神。1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机组成员能在千钧一发之时迅速排除险情,既依赖于精湛的技术,也离不开团结协作的精神。注意简要概括,分点作答。15.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综合上文来看,这份“大爱”指机组成员对国家对人民的爱;综合下文四段内容来看,这份“大爱”还包括家属对机组成员的理解和支持、机组成员及其家属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注意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准确表述,分点作答。5. (2014辽宁,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侯仁之:城市的知音1932年

30、,“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究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在英国期间,侯仁之逐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

31、,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刻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多次奔赴西北沙漠进行考察。1964年夏

32、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中考察统万城。统万城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在这次考察中,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

33、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

34、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

35、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E.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2)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3)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

36、要分析。(6分)答:(4)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答: 5.(1)(5分)AC(2)(6分)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北京等城市充满热爱;侯仁之对榆林、承德、北京等许多城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它们被埋没的历史;侯仁之积极参与城市保护工作。(3)(6分)交代侯仁之选择历史专业的原因;写出了侯仁之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为下文介绍侯仁之的学术研究及成就作铺垫。(4)(8分)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富有创新精神,有打破旧传统的勇气;注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关注现实

37、的精神。 5.(1)B.“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原文中没有表述。D.“不要依靠旧书堆”曲解文意,文中是“跳出旧书堆”。E.“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这是政府的行为,不是侯仁之的呼吁。(2)本题考查分析综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两个段落,分析侯仁之与城市的关系。从第段中提炼出“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第段通过他对卢沟桥、莲花池所做的努力反映出他积极参与城市保护。(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分析第段的作用,应从内容、结构、文体特点等方面考虑。(4)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第一问围绕“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这一关键信

38、息,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第二问具体可结合侯仁之的自身因素这一个方面,同时联系现实作答,言之成理即可。6. (2014课标,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

39、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

40、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

41、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

42、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邓叔群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相关链接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43、。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摘自辞海第六版)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

44、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2)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答:(3)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

45、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4)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答: 6.(1)(5分)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2)(6分)现实因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思想基础: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3)(6分)因为岭南大学的需要,中断学业,提前回国效力;把自家的花园洋房和积蓄捐献给国家,并主

46、动提出减薪;带病编写教材纲要,为筹建沈阳农学院辛勤工作。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4)(8分)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6.(1)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错误。B.“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错误。E.“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原文并未说明。(2)根据题干要求,可以找到答题区间,现实因素体现在第五段,思想基础体现在相关链接

47、,然后筛选整合,分条概括作答即可。(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要认真审读题干“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作答时要紧扣题干要求,不要答非所问。(4)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围绕题干中“哪些突出表现”准确筛选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7. (2014课标,12,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科学巨人玻尔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

48、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

49、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

50、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

51、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相关链接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

52、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摘自辞海第六版)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摘自戈革玻尔集)(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爱因斯坦与玻尔在争鸣中惺惺相惜,爱因斯

53、坦高度评价玻尔的贡献,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他们之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B.玻尔以自己创办的研究所为平台,通过邀请各国科学家前来交流学习,使团队的成员能有机会博采众长,不断发展量子力学理论。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后来还亲自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反对纳粹暴行。D.玻尔不但有科学家的直觉,也不乏政治家的远见。他预感到核武器的危害,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E.玻尔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为科学技术的国际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原子能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获得了“原子为了和平”奖。(2)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54、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答:(3)文中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哥本哈根学派有哪些“优秀特质”。(6分)答:(4)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 7.(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2)从成员上看,论战双方都是当时物理学界的代表人物;从内容上看,辩论涉及现代物理学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从影响上看,辩论带动了整个理论物理界的学术争鸣。(3)拥有站在学术前沿的核心领导人物;有堪称骨干的科学家群体;创造了独特的学术精神。(4)追求真理,在学术之争中胸怀坦荡,不

55、掺杂个人恩怨;以赤子之心帮助祖国发展物理学研究;慧眼识才,吸引了大批青年科学家,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有人道主义关怀,积极营救受纳粹迫害的科学家。 7.(1)A.“玻尔也感念爱因斯坦的支持”在选文中并无明显的表述。C.“玻尔敏锐察觉到纳粹将要对犹太人实施迫害,及时转移了大批犹太科学家”与原文不符;“参加了丹麦的抗敌组织”错误,原文为“参加丹麦救援组织”“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D.“试图尽力说服各大国首脑达成禁止使用核武器的协议”中的“禁止使用”应为“控制”;另外,“各大国”的表述也欠准确。(2)这道简答题可以从选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中去寻找:巅峰对决的双方;辩论涉及的内容;对决造成的影响

56、。(3)可从选文的第三、四自然段中概括总结:什么样的领导人物;学派的水平;学派的宗旨。(4)概括玻尔的人格魅力,要从全文着眼,筛选所有评述玻尔的内容,提炼出适合题目要求的内容,并将它条理化,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8.(山西省忻州一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长治二中四校2014届高三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宣金学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拿大人。她也是在该奖项设立的100多年里,第13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而在此之前,她3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小说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还有布克国际文学奖等。门罗觉得,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 。在过去的大半生

57、里,“我没有一天停止过写作” 。她生活在加拿大西部一个只有3000居民的小镇,这是她第二任丈夫出生的地方。家境贫寒的门罗只完成了大学前两年的课程,随后就嫁给詹姆斯门罗,来到温哥华的郊区,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在随后几年里,她连生4个女儿。怀孕期间,门罗一直“像疯了一样” 写作,因为她觉得,“以后有了孩子,就再也不能写作了” 。写作对主妇门罗来讲变成一件奢侈的事。孩子们还没到上学年龄之前,门罗在她们睡午觉的时候写作。等孩子上学了,她就在她们上学之后写。她和第一任丈夫开了一家小书店,去打理书店之前,在家做完家务后的空余时间也用来写作。她对自己每天的写作页数有一个定量,强迫自己完成,“这是一种

58、强迫症,非常糟糕” 。有一段时间,她要照顾4个孩子,她试过一直写到凌晨1点,然后第二天一早6点起床。在她有些绝望的时候,1968年,门罗37岁,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终于问世这部集子的写作时间差不多和她大女儿年龄相仿。而这本迟到的处女作一炮而红,为她第一次赢下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随着声名鹊起,她反而成了加拿大文学圈一个不折不扣的“逃离者” 。她搬回了自己出生的安大略省,在克林顿小镇定居下来。有记者称她在避开与文学界的接触方面是个“高手” 。“我想我是个友善的人,但不好交际。” 门罗淡淡地回答道,“如果不是这样,我可能已经丧失了自信。我会听到太多我不理解的谈话。”她从不把自己定位为一

59、个公众意义上的作家,她说:“唯一会阻止我写作的就是把写作当成一份职业。”门罗是个绝好的聆听者,她小说中的许多素材,都来自她听到的小镇上的故事。她写的基本都是在这个小镇上演的平民爱情、家庭生活。门罗共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我从不为寻找素材发愁。我只要等,素材就会冒出来,唯一让我犯愁的是如何处理这些海量的资料。” 她说她永远都不会离开这个小镇。“她的作品地域性非常强,同时,她在小说中为我们呈现出这些地方人们的普遍共通的人性。” 纽约客小说编辑黛博拉特瑞斯曼评价道。但是很久以来,加拿大作家都不太敢触碰与加拿大相关的题材和小城镇的故事。“我们被告知这些题材在市场上销量惨淡

60、。” 加拿大作家联盟的执行主任约翰德根表示,“爱丽丝门罗则为我们照亮了这条道路,让我们知道我们可以写我们来自哪里,我们是谁。这是她成功的秘诀。”门罗每天坚持走很远的路。门罗给自己定的目标是5公里,如果哪一天不能走这么多,以后必须在其他时间补回来。“你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 像每天坚持散步一样,门罗也从没停止写作。其实,门罗所害怕的“不是放弃写作,而是放弃那种兴奋,或者失去想要写作的冲动” 。她一直疑惑:一旦不需要一直工作了,大多数人会干什么?“我唯一用来填补生活的就是写作,我没有学会如何多姿多彩地生活。” 面对法新社的记者,她谦虚地

61、讲道,“我想我在文学方面成功,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天赋。”在出版最后一本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之后,门罗宣布封笔。该书获得了安大略省的延龄草图书奖。“在欢呼中离去,感觉很美。” 门罗自我安慰道。获得诺奖,似乎又让她燃起了写作的冲动。门罗笑着说:“我实在工作太久了,我想也许自己该放松放松了。但是,获得诺奖或许会让我改变封笔的主意。”宣布门罗获奖的彼得英格伦评价道:“短篇小说一直处于长篇小说的阴影中,门罗选择了这种艺术形式,她将它很好地开垦,接近完美。”美国犹太作家辛西娅奥兹克曾称她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 ,“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 。很多人想知道,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对门罗来讲是

62、否算是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10月16日)(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门罗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而在此之前,她3次荣获加拿大总督小说奖,以及英联邦作家奖,欧亨利奖,还有布克国际文学奖等。B. 门罗是加拿大文学圈一个“逃离者” ,因为害怕听到她所不理解的谈话,失去自信;但她创作的许多素材又都是聆听来的,作者这样写有点前后矛盾。C. 门罗写作臻于完美,却不把写作当成一种职业。美国作家奥兹克认为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D. 门罗认为如果你遵守了你认为的好的规矩和习惯,

63、那么你是在保护你自己,因为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E. 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客观、直白、真实地讲述了加拿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门罗的故事,语言朴实,同时引用了许多名家的评价,使文章更具说服力。(2)门罗是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她的作品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3)门罗成功的秘诀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4)门罗为什么说“写作是一场绝望的竞赛” ?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对门罗来讲是否算是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8.(1)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D得1分,选A、B不得分。(2)素材取自她所在的小镇的平民爱情及家庭生活。作品地域性强,并且

64、写的是这些地方人们普遍共同的人性。选用短篇小说艺术形式,接近完美。(每点2分,共6分)(3)善于聆听,选择自己熟悉的题材。不受利益的诱惑,看轻作品的销量。发挥自己的天赋,不把写作当作一种职业,把写作当作自己的乐趣(使命)。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勤奋写作,且坚持不懈。独立创作,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任选3点,每点2分,共6分)(4)第一问:门罗之所以把“写作比作一场绝望的竞赛” ,是因为在门罗看来,写作是没有终止的,且写作的最高境界是难以达到的。(2分)第二问:观点一:门罗赢得了这场绝望的竞赛。(2分)在她过去的大半生中,她绝望过,逃离过,但她从未停止过。她抽出一切时间写作,并且每天规定一定的页数,强

65、迫自己完成。诺贝尔文学奖是全世界文学界最高的奖项,她获此殊荣,就是赢得了写作这场绝望的竞赛。约翰德根评价说:“爱丽丝门罗则为我们照亮了这条道路,这是她成功的秘诀。” 可见他认为门罗是成功的。(或:彼得英格伦认为她的作品“接近完美” ,可见他认为门罗是成功的。或:辛西娅奥兹克称门罗为“我们时代的契诃夫” ,“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 。可见他认为门罗是成功的。)(三点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观点二:没有赢得这场绝望的竞赛。(2分)门罗处女作一炮而红之后,她继续写作;在最后一本小说集出版后,她宣布封笔,但获得诺奖后或许再继续写作。彼得英格伦评价她的作品“接近完美” ,但追求无止尽,

66、“接近” 并不等于完美。辛西娅奥兹克称她“将会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家更长久地被读者记住” ,这表明她的作品还需要时间的考验。诺贝尔文学奖并不代表写作的最高境界,获此殊荣不等于赢得了这场竞赛。(四点答出任意两点得4分) 8.(1)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选项A对应的原文“第13位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 ;选项B文中没有依据;选项D对应原文“你是在保护自己,这么做会让你觉得如果你遵守所有好的规矩和习惯,就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你。” 选项的理解有偏差。(2)这是

67、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找到文中找到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条作答,主要的语句有:“她小说中的许多素材,都来自她听到的小镇上的故事。她写的基本都是在这个小镇上演的平民爱情、家庭生活” “她的作品地域性非常强” “门罗选择了这种艺术形式,她将它很好地开垦,接近完美” 。(3)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的关键词语分条作答,主要的语句有:“我没有一天停止过写作” “唯一会阻止我写作的就是把写作当成一份职业。” “门罗是个绝好的聆听者” “我们被告知这些题材在市场上销量惨淡。” “我想我在文学方面成功,或许是因为我没有其他的天赋。” “短篇小说一直处于长篇小说的阴影中,门罗选择了这种艺术形式,她

68、将它很好地开垦,接近完美。”(4)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访谈的内容,不能抛开原文随意拓展,答题时可以是两个方向,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这种方式要求文中关于这方面列举的事例比较充分的情况,另一种方式是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的情况。本题适用第一种方式,答题时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就某问题作深入探究,一定要结合原文的谈话内容。9.(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吴冠中傲然不屈的艺术魂吴志菲说真话是鲁迅给我的影响吴冠中走了,说真话的人又少一个。鲁迅是吴冠中追随的“精神之父” ,血管里融了他的血,品

69、格上附了他的魂。“说真话是鲁迅给我的影响,我用几十年的人生去实践这一点。” 从初中起,吴冠中就喜欢鲁迅,他一辈子都想说真话,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他才有了说真话的机会。1979年,吴冠中对“政治第一、艺术第二” 开火:“政治第一,艺术第二,这样的第二,永远是第二,艺术永远上不去。我说,这个看法有问题,应该辩论。” 整个会场竟没有人敢接他的话茬儿。1992年,他发表文章笔墨等于零,意在说明绘画效果依凭全局笔墨构成,而不能孤立、局部地看待笔墨,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结果被一些人断章取义,横加指责。2007年3月,身为全国政协常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88岁高龄的吴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美协、

70、画院就是一个衙门,养了好多官僚,是一群不下蛋的鸡” ,呼吁取消美协、画院,建议对画家实行“以奖代养” 。“现在国家给的奖不够,文化部给艺术的奖只有3万,还是日本人捐的钱,我觉得很耻辱。”吴冠中书房的书架上,有一格摆的都是不同版本的鲁迅作品。他把鲁迅看作是“民族魂” 。他在很多方面和鲁迅一样,对中国艺术现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别人不敢说的问题他颇有不说不快的劲头。悲壮毁画与慷慨“嫁女” 背后吴冠中曾有“中国最贵画家” 之说。即使冒名顶替的赝品,也动辄以百万成交。尽管他的作品拍卖价居高不下,但是他对自己稍有瑕疵的作品,从不肯轻易出手,而是忍痛销毁,令人惊异的是他恰恰在作品走红时销毁行动更强劲。吴冠

71、中绘画的一生上演了无数的烧画事件。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也全部毁掉,此举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 。吴冠中对这一豪举给出的解释是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吴冠中晚年着意表现人生之惑或不惑了,“怀孕生子” 已不易,但他对以往的作品更加苛求,在家里常常抽空做这样的功课,他一次次把不满意的作品张挂起来,一次次用挑剔的眼光审判着,一次次定案,一批批忍痛毁灭。在烧画的同时,吴冠中对伪作的出现更是毫不含糊,为了心中至高无上的艺术不受污染而不惜对簿公堂。假如不能为艺术而生,那就为艺术而死。他视画如命,却常常将作品捐赠给各大美术馆,他说 “我的作品是属于人民的。而

72、艺术也只能在纯洁无私的心灵中诞生。”殉道才足以维持艺术的尊严 在作品进入市场后,他完全有条件改善现有的“生活质量” ,可他依旧是劳动者朴素的习惯,在用钱方面像对待时间一样节俭。被他称作“下蛋的窝儿” 的家在北京方庄芳古园小区的一处老居民楼内,是20世纪90年代初搬进来的。那套小四居几乎没什么装修,家具也都是用了好些年,与平常人家无异,访客常常会惊讶于沙发上补洞的透明胶。他的住房连同被友人戏称为“蜗居” 的画室从来没有刻意装潢过,一次有工人到他家换水表,一进门就大惊小怪直呼:“哟!现在很难见到水泥地的人家了!”就是这样一个“落笔成金” 的画家,却一直过着近乎寒酸的平淡生活,不尚虚华。曾经有一个房

73、地产老板提出,愿意给吴冠中在大厦的顶层盖一个四合院,顶层有阳光,适合作画。但吴冠中拒绝了,理由很简单:不需要。他对艺术创作是高追求,于物质生活没有追求。吴冠中曾经长期失眠,学生推荐说,足底按摩对睡眠很有好处,只“体验” 了一回,他还是那句话:“不合适我。” 在美术圈流传较广的是,吴冠中脚穿孙儿穿剩下的旅游鞋,经常花两元钱在楼下找个“蹲摊” 的理发师傅“剃头” 。一次,熟人遇见了他,开玩笑说:这么有价值的脑袋怎就这么廉价地“处理” 一下?见有人说话,吴冠中扭过头说,剃头师傅是“行为艺术” ,我是纸上谈兵,我们工作的领域不同,价值一样。苦惯了的吴冠中很满意自己的生活。艺术创造的享受是一种对生命本身

74、的享受,并不需要过多的物质条件。(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吴冠中深受鲁迅的影响,品格上附了他的魂。和鲁迅一样,他对于中国的艺术现状很不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B. 文章采用小标题分段的形式,显得层次分明,人物的形象表现得也较为立体。这三层之间各有侧重,又逐层推进。C. 吴冠中对艺术的追求很严格,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属于人民的;尽管爱画如命,但他还是很慷慨地把画捐给国家。D. 88岁高龄的吴冠中呼吁取消艺术衙门,对画家以奖代养,认为文化部拿日本人捐的钱作为给艺术的奖金是耻辱。E. 吴冠中认为艺术创造的享受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享受,优裕的物质条件会侵蚀人对艺术

75、的热情,故鄙视物质享受。(2)请简要分析吴冠中先生悲壮毁画的原因。(6分)(3)吴冠中傲然不屈的艺术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4)吴冠中说“艺术也只能在纯洁无私的心灵中诞生”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9.(1)答B给3分 C给2分 A给1分 答D、E不给分。(2)对买家负责,不把作品当作谋取金钱利益的手段。留传下来的作品要为后代负责。对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苛求完美。(三个要点各占2分)(3)做人的德行方面:一辈子想说真话,敢说真话,坚持说真话;艺术创作方面:不对次品、赝品留情,不向金钱低头;生活追求方面:追求平淡,不尚虚华,不慕名利;(意思接近即可 每个

76、要点2分)(4)艺术是心灵的外化表现,没有心灵的纯洁就没有艺术的纯净。(观点句 2分)吴冠中一生以鲁迅为参照,要求自己不随波逐流,这种美好的德行为他的艺术能够纯洁无私奠定了基础;(2分)吴冠中为了艺术的纯净,他不惜烧画,不惜与造假者对簿公堂;(2分)尽管功成名就,吴冠中仍能保持自己的本真,甘于苦寒,故而他的作品才能保持纯净。(2分)(学生的答案只要有观点句,有论据,言之成理就可酌情给分) 9.(1)A. 文章说吴冠中在很多方面如鲁迅一样,是指吴冠中关心现实等,不能理解为鲁迅对中国艺术现状很不满。D. 吴冠中认为文化部对艺术的关注不够,给的奖金很少,且这很少的奖金还是日本人捐的,这才是耻辱。不能

77、误解为拿日本人捐的钱作为奖金是耻辱。E. 吴冠中没有鄙视物质享受,也没有认为优裕的物质条件会侵蚀人对艺术的热情。(2)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二部分,答题时可抓住语段中的关键信息:“吴冠中对这一豪举给出的解释是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 ,“对以往的作品更加苛求,对伪作的出现更是毫不含糊,为了心中至高无上的艺术不受污染而不惜对簿公堂” ,概括整合即可归纳出答案。(3)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文章主体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可概括出一点。(4)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艺术也只能在纯洁无私的心灵中诞生” ,是说艺术是纯洁的,不能参杂任何世俗金钱等杂质,吴冠中的为人处事,对待自己的画作的态度,

78、对待生活的态度都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10.(天津市蓟县邦均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2分)译者眼中的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她面前,你用不着因自己写不出她那样的小说而自卑,完全可以把她当作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你早就熟悉的邻里乡亲来看待。我是按约定于9月底的一个阴雨天拜访她的。下午3时许,我在一幢连排式的房子前按响了门铃。穿红裙蓝衣的莱辛下楼开门,把我领上楼上的客厅。客厅里有一台老式的电视机,电视机上是一套音响,搁电视机的架子塞满了书。与电视机平行的墙壁上有两个一米左右高的书架,靠里的一个比另一个高了几厘米,也宽了几厘米。书架

79、肚子里满满当当的都是书,书架顶上又摞着四大叠书,每一叠差不多都有半米高。女主人示意我在电视机斜对面的沙发上坐下,热情地招待我喝咖啡,吃糕点。她自己落座在电视机旁的一张椅子上。这个客厅给人总的印象是不那么整洁:沙发坐垫上就散落着报纸一类的杂物,女主人坐的椅子背后还有书刊一类的东西不整齐地堆放着。但在这不整洁中透露出一种随和,当我自己动手挪开一张报纸在沙发上落座时,同时也挪去了按门铃前一直挥之不去的紧张与忐忑。这种随和、适意的氛围的营造者此刻就与我面对面坐着,说话时目光紧紧盯着你,但那里面所透露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轻慢,也不是咄咄逼人的威严,而是朋友间促膝交谈时的专注,邻里间闲聊时的亲近与随和。我们的

80、谈话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我首先向她介绍了自己的文化背景,介绍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的美景。当我说到自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时,她马上接口说:“我也是个农民的女儿啊。” 那说话的口气就好像在异乡遇见走失的同道,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当然,作为金色笔记的中文译者之一,我没有忘记此次拜访的目的:于是再次提出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她明确地答复我,这个序她不便写:一个原因是她不懂中文,无法对译文下这样那样的断语;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金色笔记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她说1993年去过北京,当时陪同的翻译告诉她:金色笔记的中译本一出版就印了8万册。我微笑着调侃道:在改

81、革开放以前,我们没有加入国际版权组织,翻译都很随便;现在我们走上正规了,不会再有盗版一类的事。她笑笑说:她并不计较这种事,只是不满意随便改动书名:因为The Goden Notebook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谈了上述一些话,时间不知不觉间已溜走一个半小时左右。虽然没有规定过谈话的时限,我觉得也该起身告辞了。为使这次拜访留下珍贵的纪念,我问她是否可以合个影。“Why not” 她爽快地说。照完相后,莱辛则回书房拿来5本她写的小说,一本本签上名,送给我。得到她亲笔签名的书,我真的很激动。随后她还递过两张价值30英镑左右的购书券,嘱我自己去书店买希尼译的贝奥武甫。得知她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我

82、比谁都高兴。这两天许多媒体来采访我,因为译了她的金色笔记,我成了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了。他们不断地问我莱辛个子有多高,拜访她时穿什么衣服,招待我喝茶还是咖啡等等一些问题。我想我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耐心,而莱辛现在面对的媒体比我所面对的不知要多多少,她就更需要耐心了。16关于文本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用类比的手法,用普通的家庭妇女和熟悉的邻里乡亲与之类比,突出莱辛的性格特征,为下文作铺垫。B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入了国际版权组织,已经走上了正轨,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莱辛对是否盗版却不是十分在意。C文章第2段详细地叙写了她客厅内的摆设和给人的印象,渲染一种随和、适意的氛围

83、,以便开启宾主的对话。D莱辛不懂中文,坚持不为中文译本写序,不敢妄下断语的行为,反映她的严谨、踏实的写作精神。17文中说“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语言不通” 与“语言相通” 矛盾吗?为什么?(4分)18作者在文中凸现了多丽丝莱辛哪些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的优秀品质? 请简要概括。 10.16. B17. 不矛盾,“语言不通的陌生人” 是指自己和莱辛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2分) “语言相通的人” 是指作者与莱辛有着相同的家庭出身,心理上有相通之处。(2分) 18. 谦虚随和,平易近人;热爱读书,热爱写作;态度诚恳,治学严谨;爽朗大气,慷慨无私。(只要能答出其中的任

84、意三点,即可得6分) 10.16. “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 ,绝对化,注意原文作者说话的语境,是一种玩笑口吻。17. 本题考查鉴赏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语言要结合人物、环境和文本的情节来分析。“语言不通” 是指语言不同,“语言相通” 是指心灵相通。18.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时要“察其言、观其行” ,了解人物的职业身份,要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入手,分析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11.(天津市蓟县邦均中学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 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每小题3分,共9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选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总重

85、量2350千克,设计寿命一年。该星体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并充分继承资源一号、二号等地球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所谓适应性改造就是在继承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例如,三维定向技术,即卫星的太阳能电池翼、遥感器和传输信息的天线分别要时刻对准太阳、月亮、地球。它采用三轴稳定方式,对月定向工作,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为了实现探月的四大科学目标,嫦娥一号上载有6套24件130千克月球探测仪器,其中包括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成像光谱仪、r/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风离子探测器等。其中中科院高能所研制的X射线成像光谱仪是嫦娥1号卫

86、星的重要有效载荷之一。它是一个宽谱段、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的荧光X射线探测系统,综合了新型的X射线成像技术、磁场屏蔽技术、数据采集及处理方法等,用于探测月表元素受太阳X射线或宇宙射线激发产生的和天然放射元素辐射的X射线,通过数据处理获得月表主要元素的含量和分布,从而确定月球表面位置类型和资源分布;实现对1-60 keV能区全月面的成象观测,得到X射线月貌图和辐射能谱分布。其中在10-60 keV能段,将是人类首次在环月轨道上对月面的观测,很有可能会有想象不到的新发现。嫦娥一号奔月要转几次路,才能到达月球附近的轨道。整个飞行过程要经历调相轨道、地月转移轨道、月球捕获轨道和环月工作轨道几个阶段。中国

87、发射过各种轨道的地球航天器,迄今为止飞行最远的航天器是“双星探测” 卫星。嫦娥一号要飞行到距离地球约38万千米的奔月轨道,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距离的10倍,是“双星探测” 飞行距离的5倍。进行月球探测不仅要跨过这样的距离,而且由于月球与地球、太阳的相对关系具有其固有的特点,所面对的环境也和地球卫星有明显的不同,更加复杂和严酷,这些因素给发射嫦娥一号及其对月球开展环绕探测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因此,实施探月工程对中国航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研制和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要突破四项主要技术难关。轨道设计与控制是实现月球控测卫星月球探测飞行的保证。在飞往月球轨道的过程中,嫦娥一号既不能碰着月球,也不能飞过去。因

88、此轨道设计和控制是一个新问题,要考虑多个天体引力作用下的飞行轨道,合理选择变轨策略,综合考虑多天体及航天器间的运动关系,优化飞行轨迹,满足燃料、光照、测探通信等各方面的需求。月球探测卫星从环绕地球飞行到准确进入环绕月球的飞行轨道,需经历多次复杂的轨道和姿态机动,要求控制精度高、实时性强。所以,嫦娥一号的飞行轨道与一般卫星的轨道不同,设计非常复杂,受到的制约因素也较多,必须正确认识月球卫星轨道设计的客观规律,寻找合理的工程实施途径。如面临地月相对运动、测控要求、运载火箭发射、月影分布、月食时机等一系列条件的制约。分析求解地月转移轨道,利用调相轨道扩大发射窗口,环月轨道的长期性研究,嫦娥一号轨道捕

89、获等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轨道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对其中的一些不利结果逐一加以甄别和排除,最终解决了最优化轨道设计难关,使嫦娥一号奔月飞行所需能量最少。(节选自天文爱好者2007年第10期)5. 下列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 特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嫦娥一号” 是在将资源一号、二号等地球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的基础上设计成的。B“嫦娥一号” 采用的是三轴稳定方式,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展开对月定向工作。C“嫦娥一号” 上载有6套24件130千克月球探测仪器,其中X射线成像光谱仪是由中科院高能所研制的。D“嫦娥一号” 总重量2350千

90、克,星体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设计寿命一年。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嫦娥一号” 采用的三维定向技术,是指卫星的太阳能电池翼、遥感器和传输信息的天线分别要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对准太阳、月亮、地球。BX射线成像光谱仪综合了新型的X射线成像技术、磁场屏蔽技术、数据采集及处理方法等,是一个宽谱段、高灵敏度、高可靠性的荧光X射线探测系统。C中国发射过各种轨道的地球航天器,迄今为止飞行最远的航天器是“双星探测” 卫星,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比它还要飞得远。D在“嫦娥一号” 飞行轨道设计过程中,只有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对其中的一些不利结果逐一排除,才能使嫦娥一号奔

91、月飞行所需的能量最少。7. 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X射线成像光谱仪可实现对1-60 keV能区全月面的成象观测,得到X射线月貌图和辐射能谱分布,这样就很可能在10-60 keV能段会有想象不到的新发现。B嫦娥一号所面对的环境比地球卫星更加复杂和严酷,其根本原因是它要飞行到距离地球约38万千米的奔月轨道上,飞行的距离太过于遥远了。C嫦娥一号的飞行轨道设计非常复杂,分析求解地月转移轨道、利用调相轨道扩大发射窗口、环月轨道的长期性研究、嫦娥一号轨道捕获等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D月球探测卫星从环绕地球飞行到准确进入环绕月球的飞行轨道,因为必须要经历多次复杂的轨道和姿态机动,所以要求

92、控制精度高、实时性强。 11.5. C6.A7. B 11.5. 这只是搭载的仪器,并不是“嫦娥一号” 本身的特征。6. “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 错,应是“时时刻刻” 。7. “嫦娥一号” 所面对的环境比地球卫星更加复杂和严酷,其根本原因不是飞行的距离问题,而是月球与地球、太阳的相对关系具有其固有的特点。12.(江苏省南通市2014届高三2月第一次调研测试)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与鲁迅相遇程振兴与鲁迅相遇,是与我的学生中国当代80后、90后青年的相遇。年过三旬的我,“身内的青春” 已经逝去,“身外的青春” 固在。是鲁迅,让我与世上的青年,保持着精神的联系。当代中国,社会病象依然存在,“

93、潜规则” 有时超越“显规则” ,阻碍青年上升的通道。青年感慨“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 ,但如何才能强大?时至今日,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 ,早已打破黑夜的沉寂,并已穿透“无声的中国” 。国人不再沉默,他们竞相追逐着“中国好声音” 。然而,娱乐界的“中国好声音” ,绝非鲁迅式的“真的恶声” 。青年需要一个真正的、精神上的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鲁迅,是在“大时代” 里,一个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青年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的父亲的形象。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 。他们或许有一个“小爸爸” ,但“小爸爸” 并非真正的父亲。青年们需要一个精神上的父亲,

94、一个勇敢无畏的父亲,唯有鲁迅能当此重任。鲁迅告诉青年,要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小时代”! 作为一个旷代的全智者,铁屋中的鲁迅,早已洞彻了人心的隐秘与幽微: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了倔强地反抗,反抗绝望。于是,在遥远的南中国,一所最偏远的大学校园里,70后的我,向一群80后、90后的青年开讲鲁迅。因为鲁迅,我们相遇,见证精神生命的延续。(选自中华读书报2013年12月4日)24鲁迅式的“铁屋中的呐喊” 与国人追逐的“中国好声音” 有何不同?(4分)25作者为什么说今天的青年遭遇的是一个“小时代” ?(5分)26你是如何看待

95、作者向80后、90后青年开讲鲁迅这一做法的?(6分) 12.24前者志在打破黑夜的沉寂,唤起国人的清醒;后者以娱乐至上,不具有历史的使命感。25青年人缺少精神上的引领;潜规则等社会病象阻碍着青年上升的通道;国人追逐的时代之音,并非鲁迅式的“真的恶声” 。26这一做法值得肯定。质疑当下风靡一时的“好声音” ,可警醒沉醉其中的国人;开讲鲁迅,可为新时期青年树立起精神标杆;为当代青年真正发出自己的“真声音” 提供动力之源。 12.24本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答题区间在文章的第三段,但答案并不具体,需要考生去提炼概括。25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社会乱象阻碍甚至误导了今天的青年,今天的青年需要一个鲁迅那样

96、的人进行精神引导。26本题考查探究能力。答题时应该基于文章观点结合现实适当延伸。13.(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一生风骨凝成诗一米九一的魁伟身材,炯炯的眼神,稳健的步伐,洪钟般的声音,要不是一头华发,你根本无法将牛汉与80多岁的年龄相联系。83岁生日那天,他说:“我腰板很直!不,我的脊梁很直。” 每每有人称羡他身体健康,他总是说多亏了20多年的“劳动改造” 。一切的不幸被一句轻松的幽默带过,无数的磨难已化作斑斓的人生。人到晚年,自言“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极少吃药、只叹气” 的牛汉,依旧笔耕不辍,诗情焕发。除了诗作,他还有散文集滹

97、沱河与我萤火集和评论集学诗手记等问世。他说:“叹气不是悲观。深深地叹一口气,像唱歌一样地叹气,能把内心的块垒吐出来,比唱歌还痛快。” 牛汉的书房“汗血斋” ,整面墙是书架,书桌上也堆满了书,还有信札、诗稿。他不用电脑,不上网,与世界的联系不通过任何媒介,而是和大自然、人生直接联系。文坛上出现了罕见的“牛汉现象” 。牛汉这一辈子,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包括流亡、受迫害、坐牢,什么重活都干过称得上是一种“痛苦而丰富的人生” 。1923年,牛汉出生在山西定襄一个穷苦却有着文化传统的农民家庭。父亲曾在北大旁听过两年,旧体诗写得很好,家里有全套的新青年等杂志。14岁时,牛汉便在日军的炮火声中离开了家乡,直到

98、晚年才实现了在祖坟上为先人叩几个响头的夙愿。牛汉说他一直“土” 得很,几十年来不仅乡音未改,就连吃饭、穿衣也保持了一些家乡的习惯。1943年,牛汉考入西北联大学俄文,但他写诗的兴趣却不曾削减。那时,他便成为很有影响的“七月诗派” 的一员,并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1955年,牛汉因被打成“胡风分子” 而被捕。他没有发表作品的权利,不断接受“劳动改造” 刚刚被关押时,就连看守都紧张得睡不着,但他每天仍然呼呼地睡大觉。有时,实在闲得无聊,他就学鸡叫、学狗叫,学各种动物叫。1980年,胡风来到北京,牛汉去看望他。胡风犯了精神分裂症,使他感到意外。他清楚

99、地记得,胡风曾对他说过,他的神经有缆绳那么粗,不会断裂。现在见到了曾为“分子” 们之“首” 的胡风,牛汉感慨万千。牛汉一辈子是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写诗。他是历史的伤疤、活着的伤疤,他的肉体与心灵里里外外都是伤疤,每一首诗都是伤疤在诉说。牛汉的诗不是个人的自传,而是历史大传的一个微小的细节,是历史结出的一枚果子。他所有的作品,包括散文,是历史的一个活生生的、新鲜的断层,有一种史诗的痛感。他和他的诗所以这么顽强地活着,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更不是为了对历史进行报复。他的诗只是让历史清醒地从灾难中走出来。以一个见证人的身份,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苦难,祈盼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再一次重复这样的大灾难,是牛

100、汉诗歌创作的“自定义” 。牛汉曾开玩笑说,他过去是“热血青年” ,现在是“热血老年” 。在现当代诗坛,牛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2003年,马其顿作协主席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牛汉颁发了象征着巍然权威的国际性文学奖“文学节杖奖” 。2013年,牛汉离开了我们,但他用一生风骨凝成的诗,将永远在读者心底吟唱。15结合第二段分条说明“牛汉现象” 的表现。(6分)答: 16文中写父亲、胡风、马其顿作协主席,对刻画牛汉形象各有什么作用?(6分)答: 17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的喉舌。”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101、(6分)答: 13.15. (1)诗人到晚年依然笔耕不辍,创作领域宽广(“多面手” );(2)历经磨难却不悲观;(3)勤于阅读;(4)以直接接触的方式体验自然、人生。(6分。每点2分,答到三点即可)16. (1)写父亲表现了家学渊源对牛汉的影响(2分);(2)写胡风既展现牛汉人生遭际,又衬托牛汉坚强(2分);(3)写马其顿作协主席是表现牛汉的文学成就与国际影响(2分)。17. 别林斯基认为,伟大诗人都能将个人的痛苦融入到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去,并能代表社会、时代及人类发声。(2分)牛汉创作成果丰富,获得有国际影响的“文学节杖奖” ,是一位伟大(杰出)的诗人(1分)。牛汉一生遭受了太多的磨难,有

102、着深沉的痛苦,他却能坚强、乐观地面对(1分)。他没有将自己的作品局限于个人的痛苦,而是将其视为历史的一个微小细节(1分)。他用自己的作品表现特定历史阶段的民族苦难,唤醒人们认识历史灾难并避免其重复发生(1分)。 13.15.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第二段一共5句话,首先看各句分别写的什么,然后合并相关信息,最后整合概括出答案。16. “父亲曾在北大旁听过两年,旧体诗写得很好,家里有全套的新青年等杂志” ,体现了家学渊源对牛汉的影响;“牛汉因被打成胡风分子而被捕” “胡风犯了精神分裂症,使他感到意外” ,写胡风对牛汉有反衬作用;“马其顿作协主席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牛汉颁发了象征着巍然权威的国际

103、性文学奖文学节杖奖” 体现了牛汉的国际影响力。17.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文中写道:“牛汉的诗不是个人的自传,而是历史大传的一个微小的细节” “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苦难,祈盼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再一次重复这样的大灾难” 。由此可以生发出答案。14.(吉林省实验中学2014届高三年级一模考试,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特立独行梁漱溟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

104、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

105、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 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 。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遗憾

106、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的,才称得上知识。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 运动。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 ,梁漱溟一直沉默不语。众人追问他对“批林批孔” 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 ,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l974午9月,对梁历时大半年的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

107、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他一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梁漱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5元钱。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 的字条,上写:“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 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 的“半” 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

108、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去世,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有删改,作者余世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梁漱溟先生虽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却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B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差不多做到了个性十足,实践着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C梁先生没有像一般中国人一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当然,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D在“批林批孔” 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

109、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可夺志” ,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 的观点。E梁先生的品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临终的话“我累了,我要休息!” 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尽力。(2)梁漱溟“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 ,在文章中有哪些表现?请简要说明(6分)(3)文章说梁漱溟先生是“重视行动的仁者”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说的原因。(6分)(4)梁漱溟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在他身上有许多言行品格值得我们去学习,请你从“治学” 和“做人” 等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8分) 14.1. 选A得3分,选E得2分,选B得1分。C、D不得分2. 他作为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有

110、自己深刻的认识与见解。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新文化运动后他坚持自己的思考,他发表著作宣称就是要“向东走” 。“批林批孔” 运动中面对对他大规模的批判,他“匹夫不可夺志” 的阐释体现了他深度的思考。他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深居简出,默默忍受着寂寞与孤独。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在公开场合被批得一无是处。文革中,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他宽容的态度和不随大流的立场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善于反思,善于担当;“批林批孔” 运动中,他的立场明确“不批孔,只批林” 。面对对他大规模的批判,他“匹夫不可夺志” 的阐释体现了他深度的思考。3. 受到毛

111、泽东批评,但在毛泽东逝世后,没有批评攻击毛泽东。富有同情心,不坐人力车。好布施,常接济、帮助别人。仁厚,体谅他人。晚年被访客所苦,书写的“敬告来访宾客” 的字条,将谈话时限,由一小时改成一个半小时。(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4. 治学上严谨认真,实事求是 ,不人云亦云。比如:对待中西文化,不随大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新文化运动时期有自己的思考,认为文化应该“向东走” ,反对当时流行的“向西走” ;在做人上宽容善待别人,与人为善,比如:对待有权势的人,平视对方,体现出人格的独立。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他却反省自己,客观对待当时的事。更多从对方角度思考,

112、善解人意。比如条子上后加的“半” 字。或自圆其说,合理就给分。 14.1. B. 错在” 差不多” ;C. 原文是“要么” ,表示选择关系,“没有什么文化” 不对;D. 不反对“批林” ,只反对“批孔” 。2.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文章提供的信息很多,而答题所需要的信息是散落在文章各处的;答题时首先要进行“筛选” ,留下合适的,筛除无效信息;最后再整理合成,写成通顺的答案。3.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意并归纳概括的能力。阅读时,要从材料出发,推求作者的表达意念,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4. 本题考查探讨作品中蕴含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探

113、究梁漱溟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 ,从“治学” 和“做人” 等选择一个方面进行分析。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15.(黑龙江哈三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饶宗颐的书写情怀方孝坤有人把饶宗颐比作一座山、一片海、一座孤独的海岛。学术界称他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 、“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 。香港特首曾荫权说:国学大师饶宗颐以旷世之才,文通六国,学富五车,堪为一代鸿儒。文化部前副部长郑欣淼说:饶公继承了我们传统文化最精致典雅的一部分。他研究之广、学问之深,

114、古今一人而已。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说:近年,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饶氏家族是近代潮州首富,书香门第,少年饶宗颐就是在自家的藏书楼“天啸楼” 中打下了学问的根基,同时也打下了书画的坚实基础。他幼年即从唐人欧阳询及颜真卿之楷书及宋人行草入手。现在其潮洲故居壁上,仍存有他13岁时以欧体楷书所写对联,笔力刚健,不似幼年人之作。他的梨俱室还藏有他20多岁所书的扇面,也是典型欧体行书,他的早年学书经历似乎跟常人无异,但表现出的天赋则大异常人。饶宗颐对前人书画艺术有极高观察力及转化能力。他的书法能够神追古人又极具个性。他曾对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北碑,及唐欧阳询化度寺碑,深

115、入研习其笔法,之后他广阅众碑之余,偶然涉笔写其他北碑与唐碑,皆能写得形神俱似而又匠心独运。他写金冬心漆书,参入了爨宝子,汉简隶体写得比金冬心还要灵动,他的隶书,扎根汉碑而广参汉镜铭、砖文、木简,同时吸收了清代隶书的意趣,既沉雄刚健,又生动有趣。行草方面,师法古人,自上而下,博精约取。篆书则广泛吸收古文字修养,独具特色。在工具的选择上,饶宗颐善用茅龙笔,且扩展其功能。亦书亦画,各体皆能,其成就远远超越茅龙笔书法的创始人理学大家陈白沙先生。饶宗颐的书法得益于他在书画上的博、厚、通。在学习古人上,饶宗颐博学诸家,转益多师,楷书除上述诸家外,更取法瘗鹤铭、张猛龙碑、爨宝子碑及龙门造像。章草取法简而参以

116、急就章。行草好唐怀素与宋黄山谷、米南宫。隶书取径张迁碑、石门颂及开通褒斜石刻,而参入清人意趣,篆书于天发神谶碑,浸淫至深。正是在广博的学习和积累过程中,其书写技巧得到锤炼和升华,其书法视野得到开拓,其书法学养得以丰厚。其学书过程不仅遍临经典,而且结合自己的学术实践和思考对传统书法及其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且留下了精辟的理论,为后人提供了更多的营养。饶宗颐的“学书十要” 对书法技法、学书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发人深省。饶宗颐之所以能够在学术和书画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他有一颗童心一颗探索世界的不知疲倦的童心,他自己曾经表述过,他孜孜以求的学术之路其实都是在玩,

117、似轻松幽默的话语包含了他的达观和童真,没有这份童真,就没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精神,没有这份童真就没有他的独特的书画艺术。另外一点是他的书写情怀,所谓书写情怀,就是生活之闲暇可以以书画以寄情,生活之沧桑可以以书画以移情,生活之劳碌可以以书画以悦情。2003年8月底,饶公患上了轻度中风,他的右手偏瘫,不能提笔。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主任郑炜民博士去看望他,饶宗颐跟郑炜民说:“炜民,我将用左手写字画画,学高凤翰一样。” 当时饶公已经用左手执笔,练习写字。到2003年12月24日,饶公学术馆,走进他的画室内,开始画画;他已经用右手执笔绘画的,很快就画成一幅灵鹫山图,这幅画的题字则是大约半年后才加写上去的

118、。饶公先左手,后右手,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执著恢复了右手的功能,重新利用他的智慧的手书写性情,挥洒人生,他的书画情怀和书写实践验证了书画延年益寿的功能。饶宗颐就是一位让人崇敬和瞻仰的书法大师。(摘编自传记文学2013年10月第281期)(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 有人把饶宗颐比作一座孤独的海岛,一方面肯定他的巨大成就让人难以企及,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的一些思想还不能被世人理解。B. 饶氏家族是近代潮州首富,书香门第,少年饶宗颐就是在自家的藏书楼“天啸楼” 中打下了坚实的学习基础,幼年即从唐人欧阳修及颜真卿之楷书及宋人行草入手,早年学书经历大异常人。C. 饶宗

119、颐的隶书,吸收了清代隶书的意趣;行草方面博精约取;篆书广泛吸收古文字修养。从中可以看出饶宗颐对前人书画艺术有极高的观察力和转化能力。D. 饶宗颐自己曾经表述过,他孜孜以求的学术之路其实都是在玩,可见,他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只有轻松和乐趣,从都不会感到疲劳。E. 正是有学养和人格作为支撑,饶宗颐才成为了一位让人崇敬和瞻仰的书法大师。他的才情和他的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他变得越来越丰厚。(2)饶宗颐是一位让人崇敬和瞻仰的书法大师,他是怎样成就这一点的呢?请概括回答。(6分)(3)文章开篇引用了学术界和一些名人对饶宗颐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4)有人评价饶宗颐“以其博洽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为当

120、代罕有的国学宗匠” ,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博” 的认识。(8分) 15.(1) CE(选C给3分,选E给2分,选D给1分;选AB不给分)(2) 家族影响,首富的地位和书香门第的氛围帮助他在阅读和书画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天赋大异常人。对前人书画艺术有极高观察力和转化能力。有一颗探索世界的不知疲倦的童心。以书画调剂生活的书写情怀。顽强的毅力和执着。(3) 通过别人的评价,侧面表现饶宗颐的崇高地位和旷世才华。因为评价者本身也很有地位,所以他们的评价能增加传记的说服力。引发读者兴趣,让读者很想了解这样的优秀人物是怎样成就自我的。(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4) 只有广泛涉猎,博采众长,

121、才可能达到学问的高境界。饶宗颐遍临经典,博学诸家,转益多师,书写技巧得到锤炼和升华,书法视野得到开拓,书法学养得以深厚。结合自己的学术实践和思考对传统书法及其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留下了精辟的理论,“学书十要” 发人深省。在我们平常的学习中,我们也应该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开阔自己的思路。 15.(1) A. 不能被世人理解,在文中没有依据。B. 文中写到早年学书经历似乎跟常人无异。D. 他说的话体现了他的达观和童真,以及对学术的热爱。(2)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答题时应该学会筛选信息,学会找关键句,中心句,再进行分析概括。(3) 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

122、基本倾向的能力。答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文章开篇引用了学术界和一些名人对饶宗颐的评价,是为了引出下文对饶宗颐的介绍,激发读者阅读兴趣。(4)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探究有度,只能在立足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延伸,谈自己的见解时,一定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16.(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 题。(25分)宫白羽:“无聊文字” 成就武侠宗师小城宫白羽被誉为“中国武侠小说一代宗师” “中国大仲马” ,他以十二金钱镖联镖记等作品,纵横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武侠文坛,“武林” 一词,就是由他首创。宫白羽

123、年少时就迷恋上评话、公案和侠义小说,每读到精彩处,总是忍不住手且舞之,足且蹈之,甚至有时候还有模有样地自己动手写些故事。15岁时便开始给北京各报刊投一些评点时事的稿件。有一次作文课,他写了一篇述志,字里行间已流露出日后要著书之志。1918年,宫白羽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不想命运多舛,其父不久便撒手西去,宫家自此开始败落。宫白羽被迫辍学,到邮局做了一名分拣员,靠着微薄薪酬养家糊口。酷爱文学的宫白羽立志要做一名新文艺家。1921年,宫白羽偶然知道了当时的名作家周作人的家庭地址,他鼓足勇气给周作人写了一封信。一周后,宫白羽竟然收到了回信,但署名不是周作人,而是周树人。宫白羽并不知道周树冬便是当时大名鼎鼎

124、的鲁迅,捧着这封充满真诚的信,他既感动又惊喜。初出茅庐的年轻后生,开始了和一代文学大师的联系,也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此后,鲁迅又和宫白羽通了几次信,有鲁迅的指点,宫白羽进军新文学的决心更强了。宫白羽决定辞去工作,义无反顾地投身文坛。宫白羽的文坛生涯走得极不顺利,先是卖文为生,于1926年到北京国民晚报做编辑,不久该报停刊。他去做校对,没干多久又干不下去了。宫白羽只身来到天津,在商报做文书,后来在另一个朋友的帮助下,开始做校对和编辑,都好景不长。1937年抗战爆发,天津沦陷。正当宫白羽生计无着落之时,天津的一家出版社给出高额稿酬邀他写武侠小说。当时沦陷区里的武侠小说成了老百姓寻找安慰打发时光的东

125、西,很受欢迎。迫于生计的宫白羽无奈地收起了自己的纯文学梦,拿起了写武侠这种“无聊文字” 的笔。深受五四新文学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影响的宫白羽,虽然写的是武侠小说,但他仍严格遵循着鲁迅对自己的教诲,将武侠故事融入平常人的生活当中,因而比起那些胡编乱造的武侠小说,他的作品更能打动人心。宫白羽和别人舍写了十二金钱镖的上半部后,又独立完成了下半部。作品一经发表,立马引起关注,成群结队的读者每日排队买报纸看他的连载,他一鼓作气,写出了一系列和十二金钱镖相关联的作品,组成了“钱镖,四部稿” 。几年时间,宫白羽便出版了十几部畅销作品,一下子闻名全国。20世纪50年代初,宫白羽又应邀为香港大公报写绿林豪侠传,而当

126、时的副刊编辑便是日后的武侠名家梁羽生,正是受到宫白羽作品的影响,梁羽生也开始写起了武侠小说。宫白羽的武侠小说不但人物形象生动深刻,语言洒脱顺畅,其思想内容亦丰富深远,被时人誉为“北派武侠小说四大名家” 之一。虽然因武侠小说名就功成,但宫白羽却始终对自己创作武侠心中抱愧,深感辜负了鲁迅先生对自己的殷切期望,他说:“环境与饭碗联合起来,逼迫我写了些无聊的文字。” 在武侠小说的盛名之外,宫白羽一直在潜心研究甲骨文和金文。他觉得这才是真正价值的,也才算没有辜负鲁迅先生当初对自己的教诲。宫白羽的知识面很广,中国典籍,西方名著,他无不通晓。新中国成立后,因在研究甲骨文和金文方面的成就,他于1961年被聘为

127、天津文史馆馆员。到了晚年,宫白羽更是无意名利,一心投入甲骨文和金文研究当中。当时的年轻学者慕名去拜访他,原以为这位武侠小说宗师如香港报纸上所写的那样,家有演武堂,整日宾朋满座。一到“宫宅” ,但见一代风云人物,只是蜗居在十平方米左右的斗室里,屋子里光线昏暗,陈设简陋,一张老旧的小炕桌放在床上,是宫白羽写字吃饭的唯一用具。暮年清贫,宫白羽却不愿提及自己武侠小说创作上的名头,他只想在甲骨文和金文研究方面有些成就。1966年,67岁的宫白羽于天津去世。一代武侠宗师,走完了传奇的人生。(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少年时对侠义小说的迷恋和刻意模

128、仿其套路,为宫白羽日后在武侠小说创作上的一炮走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酷爱文学,立志著书,是宫白羽成为“中国大仲马” 的原因之一,而巧遇鲁迅,得其指点;也是一条重要原因。C宫白羽的文坛生涯起初并不顺利,他多次去报社做校对和编辑都遭挫折,说明初出茅庐的他工作能力还未获认可。D宫白羽认为武侠小说是“无聊文字” ,而他的写作是出于无奈,在他心目中,武侠小说不是他向往的纯文学。E晚年的宫白羽蜗居斗室,其境凄凉,借研究甲骨文和金文打发时光,不禁让人生出成也武侠败也武侠的感慨。(2) 宫白羽写武侠小说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答:_(3) 纵观全文,为什么说宫白羽的一生具有“传奇” 色彩?请简要分析

129、。(6分)答:_(4) 有人说宫白羽人生的成功靠的是运气,也有人说他的成功靠的是才气,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答:_ 16.(1) BD(答D给3分, 答B给2分. 答A给1分; 答CE不给分)(2) 家庭生计的窘迫。父亲去世,家道败落,工作屡遭挫折。沦陷区百姓的需要。天 津沦陷后,老百姓靠阅读武侠小说寻找安慰。出版社的邀请。天津一家出版社出高额稿酬 邀请他写武侠小说。(每点2分)(3) 立志为文之时,偶然的机缘,与文学大师鲁迅书信交流,并得到悉心指点,开始了 文学生涯。生活困顿之际,受到天津一家出版社邀请,开始写武侠小说。功成名就之后, 晚年却不想提及给自己带来

130、荣耀的武侠,只想专心研究甲骨文和金文。(每点2分)(4) 观点一:宫白羽的成功靠的是运气。初入文坛靠运气。与鲁迅书信往来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他义无反顾地投身文坛,就是因为偶遇名家鲁迅,得其指点。写作武侠靠运气。天津一家出版社的高稿酬邀请,使他走上了写武侠小说之路。作品走红靠运气。宫白羽写武侠,恰值天津沦陷后,此时读武侠成了百姓的精神安慰,故其作品能得到广泛喜爱。观点二:宫白羽的成功靠的是才气。小时迷恋侠义小说,且动手写故亊,15岁就投稿,为日后创作打下了思想和写作基础。他的武侠小说人物形象生动深刻,语言洒脱顺畅,思想内容丰富深远,将故亊融入平常人的生活之中,更能打动人心。宮白羽的知识面很广,中

131、国典籍,西方名著,他无不通晓。观点三:宮白羽的成功,既靠的是运气,也靠的是才气。能与鲁迅书信往来是运气,但在鲁迅指点下能在文坛上走红,靠的是才气。贫困之时受到天津出版社邀请写武侠是运气,但作品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则靠才气。作品走红固然与他所处时代有关,但关键靠的还是他在写作内容和技巧方面的才气。(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 16.(1) A项,“刻意模仿其套路” 不够准确。C项,“说明初出茅庐的他工作能力还未获认可” 错,大都是因为报社的原因。E项,“晚年的宫白羽蜗居斗室,其境凄凉” 错,是宫白羽“无意名利” 。(2)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

132、找准大体区间,然后再去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整合出答案。(3)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全文后,从宫白羽的一生经历中去寻找答案。(4)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前提是对文本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考生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文本所表达的主题,从而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17.(河北省唐山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郭秉文:国立东南大学之父国立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的创建是郭秉文办学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正是由于在东南大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133、,郭秉文被人们誉为“东南大学之父” 。1908年郭秉文远涉重洋,赴美留学。郭秉文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是美国最著名的教育学院,在管理上别具特色,有一套较系统体现民主精神的管理规范。这些都在郭秉文日后执掌东南大学的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1914年,他以题为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一文获得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最早的教育学博士。郭秉文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无疑为他以后的办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郭秉文一拿到博士学位,旋即回国,协助江谦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他要将他所学到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江谦为耆德硕儒,国学根基深厚,而郭秉文通晓中西,时称“新学巨子” ,两人相得益彰。1919年教育部

134、正式委任郭秉文为校长。其时正值“五四” 运动,在时代潮流推动下,郭秉文着手对南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有意义的改革是开“女禁” ,倡男女同校。“五四” 之前中国的高等学校,除个别私立大学外,仅招男生而不招女生。兼收女生的消息传出,朝野哗然,流言蜚语不堪入耳,甚至思想比较开明的南高老校长江谦也明确表示反对。后经郭秉文多方解释,招收女生的入学考试终于如期进行。高等教育中“女禁” 的打破推进了教育的民主化,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新的一页。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东南大学的建议,经过讨论,一致赞成。经过郭秉文一年多的奔走,虽几经波折,1921年9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成立,郭秉文任

135、校长。清末以来,中国大学的办学模式主要模仿日本,而日本又是学欧洲。民国建立,这种状况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不过从转手日本变成了直接向欧洲学习。而对美国大学模式的引入则自东南大学始,郭秉文在其中厥功甚伟。郭秉文从一开始就努力移植美国大学模式,选科制、评议会、董事会,处处可见美国大学模式的痕迹。和北大的欧洲大学模式相比,东南大学的美国模式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在学校行政管理上,设置董事会;在大学职能的定位上,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还在东南大学筹备之初,郭秉文就借鉴欧美各大学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的职权是很大的,它是全校最高的立法和决策机构,地位与校长并列甚至更高。这种领导体制在国立、公立各高校中是首次建立。董事

136、会不仅加强了学校与政府、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提高了东大的知名度,而且,为东大在解决资金、物质供给以及与地方相处方面的各种具体问题上,提供了极大便利。这一做法后为其他大学所仿效。郭秉文对美国大学管理体制的引入及其在东大的成功,对整个近现代中国大学管理体系的变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南大学的另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强调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所谓面向社会,就是办学的资金从社会筹集,学校的系科设置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加以调整。所谓服务社会,就是将大学活动扩展到校园之外,让大学走出象牙塔,使大学成了社会进步与社区发展的“服务站” 。也就是说,大学除了承担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的基本职能外,还有社会服务的职能。1921年

137、,东南大学成立后,郭秉文就在全国率先开办了暑期学校,郭秉文不仅亲自上阵授课,还特地邀请了美国的杜威、孟禄,德国的杜里舒和国内的梁启超、胡适等一批名家前来讲学。除了暑期学校外,东大教育科还举办了许多其他“推广事业” ,如推广平民教育,为乡村失学儿童进行义务教育等;衣科则通过组织农村巡回演讲团、农业展览会,普及农业科学知识,推广优良品种等;商科则通过坚持办商科夜校,为各界有志求学的青年提供业余学习提高的机会。近代以来,随着科举的废除和学堂的建立,中小学教师均由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郭秉文不赞同这种做法,他力主高等师范学校应并入综合大学,使综合大学兼有培养师资的功能。郭秉文留学美国多年,他就读的哥伦比

138、亚大学就是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的成功典范,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认为,要培养上乘的教师,必须“寓师范于大学” 。因为中学以上的教师必须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在一个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大学里,能够很好地协调通才与专才的关系,使通才不致空疏,专才不致狭隘。综合大学的优秀人才,经过一定的教师训练,一定会成为优秀的教师。由于政局的剧变,1925年郭秉文被免职。离开东南大学后的郭秉文并未放弃对教育的热爱。1926年,他在美国费城组织了中国五千年教育文化发展的图片展览。晚年定居美国的郭秉文在1958年创办了中美文化教育协会,虽在暮年,“未尝以优游林泉,而自寻暇逸也” ,他仍在为教育事业忙碌。(摘编自郭秉文:国立东

139、南大学之父)(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郭秉文赴美留学期间,美国大学富有民主精神的管理模式和当时自己对教育问题广泛而深入的思考,都对他日后回国办学产生了重要影响。B东南大学刚一建立,郭秉文就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开“女禁” ,虽然遭到了非议,但经过他多方努力,最终得以施行。C郭秉文在东南大学之所以积极倡导美国大学模式,是因为这一模式不论在学校行政管理上还是在大学职能的定位上都优于北大的欧洲模式。D郭秉文主张大学应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要走出象牙塔,把办学的重点放在服务社会这一职能上,让大学成为社会进步与社区发展的“服务站” 。E尽管离开了大学,郭秉

140、文仍关心和热爱着中国教育事业,在美国宣传中国教育文化,促进中美文化教育的交流,虽在暮年仍为教育忙碌不已。(2)郭秉文在办学生涯中,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请简要概括。(6分)(3)郭秉文为什么主张“寓师范于大学”? 请简要分析。(6分)(4)郭秉文倡导的“美国大学模式” 有何特点?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17.(1) AE(选A给3分,选E给2分,选C给1分)(2) 打破高等教育中的“女禁” ,推进了教育的民主化。创建东南大学。引进了美国大学模式。(每点2分)(3) 综合大学培养的人才知识宽厚,兼顾通才和专才。综合大学的优秀人才,容易成长为优秀的教师。美国有综合

141、大学办师范教育的成功范例。(每点2分)(4) 在管理上倡导民主。加强与社会、政府的联系。学校教育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协调好学生通才与专才的关系。(每点2分) 17.(1) B. 开“女禁” 是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期间。C. 优于北大的欧洲模式,不确切。D. 承担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是大学的基本职能。(2)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找到答题区间,在311段,然后围绕题目要求去筛选出主要信息即可。(3)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倒数第二自然段有相关的论述:“他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就是综合大学办师范教育的成功典范,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因为中学以上的教师必须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在一个学科门类

142、齐全的综合大学里,能够很好地协调通才与专才的关系,使通才不致空疏,专才不致狭隘。综合大学的优秀人才,经过一定的教师训练,一定会成为优秀的教师。” ,整合信息即可。(4)本题考查对文章进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文章的六段有具体论述:“东南大学的美国模式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在学校行政管理上,设置董事会;在大学职能的定位上,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答题时只要结合材料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探究即可。18.(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201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在1896年的万国运动会上,各国国旗伴着各自的国歌依次升起,等到清帝国的黄龙旗升起时,现场却是

143、一片寂静偌大个中国,竟然连自己的国歌都没有。正当人们惊诧之余,一位年已七旬的中国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到黄龙旗下,用尽全身力气高唱起他家乡的民间小调茉莉花,苍老的声音,苍老的背影,捍卫起一个民族最后的一点尊严,他因此得到了全场观众最热烈的掌声。这位老人,就是李鸿章。在近代中国,位极人臣的李鸿章无疑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 ,中国近代史上屡次大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几乎全部出自李鸿章之手,许多国人更是恨不得把他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但这样的罪责,对于李鸿章而言未免太过沉重。李鸿章自幼聪慧,学问广博,20岁入选优贡,24岁中进士,后来又拜在曾国藩门下,并最终成为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144、研修学问,他心诚神明;平定叛乱,他居功至伟;投身洋务,他是维护清廷统治的中流砥柱;再后来,他成为西方列强唯一认可的晚清外交家,并在斗争中赢得了“东方俾斯麦” 的称谓。但作为传统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少不了有其局限性,镇压农民起义时的残暴,抗法战争中的软弱表现,以及大量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注定要成为他人生中无法抹去的污点。1894年的甲午之战,无疑给了投身洋务的李鸿章致命一击,由于统治者的傲慢自大,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败于一个弹丸小国,朝廷顾不得颜面,急派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没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谈判的过程可想而知,他忍着被刺客袭击的伤痛,承受着国内巨大的舆论压力,同蛮横的日本侵略者据理力争。马

145、关条约的签订成为他永远的心痛,他发誓有生之年决不再踏上日本半步,后来他出访回国借道日本横滨港换船,宁愿冒着坠海的危险在两船之间搭上木板登上另一艘船也不愿踏上日本的土地,此情此景,就连船上的美国船员也为之动容。由于中国已无力抵抗列强入侵,有些人便想到了“以夷制夷” ,为此,李鸿章在自己73岁高龄之际,拖着花白的大辫子开始了周游世界的旅程。在俄国,他本着“联俄拒日” 的思想与俄亲善;在英国,他详细考察英国的军队建设;在美国,他重点了解了当地的科技文化发展。在他看来,只要利用好列强之间的互相掣肘,中国就有发展的机会,但他机关算尽,到头来依旧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侵略者们是不可能对一个弱小的国家讲什么仁义

146、道德的。八国联军侵华再次向国人证明了一个道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每一次国家面临危机时出来收拾残局的总会是李鸿章,他为腐朽的清政府背上了所有的罪责,换来的却是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一致声讨,“叛国者秦桧,卖国者李鸿章。” 李鸿章终其一生都在替朝廷卖命,甚至在他临死前一个小时,俄国公使还站在他的床头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此时的李鸿章已不能说话,只剩下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扪心自问,处在那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朝廷无实力也无决心与敌人作战,而面对拥有最先进军事实力而且狼狈为奸的西方列强,他作为统治者的一颗棋子,除了努力将损失降到最低,又能做些什么呢?梁启超对他的评价似乎能让委屈的李鸿章

147、稍稍宽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没有得到大多数国人的认可,却赢得了许多西方外交家的肯定与尊重,在和他打过交道的西方外交官看来,“李无疑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他始终在尽他最大的努力来维持他国家的利益,但遗憾的是,他手中的筹码太少了。” (选自名人传记2012年12期)(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 中国近代史上屡次大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全部出自李鸿章之手,国人对之恨之入骨,但作者觉得这有失公允。B.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发誓不再踏上日本半步,这表明他对日本非常痛恨,也是为了挽回自己的尊严。C.

148、 李鸿章在73岁高龄时开始周游世界,想利用列强之间的相互掣肘,寻求中国发展机会。但这种“以夷制夷” 的策略最终失败了。D. 李鸿章在临终前一个小时仍被俄国公使逼着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此时他因此生签订的卖国条约而流下忏悔的泪。E本文通过对李鸿章一生重要事迹的概述,力求以历史的真实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客观公正地评价李鸿章的所作所为。(2)本文的第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3)李鸿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分)(4)李鸿章是不是“卖国贼” ?请结合文本阐述你的观点。(8分) 18.(1) 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2) 通过李鸿章在万国运动会升国旗时临时唱茉莉花

149、代替国歌,刻画李鸿章爱国者的形象,与人们心中的李鸿章形成鲜明的对比;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李鸿章的同情和赞美;真实事件的回顾,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一开始就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支点,表明这不是为一己之私的翻案文章。(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给满分)(3) 爱国:李鸿章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力求改变祖国落后面貌;智慧务实:24岁中进士,多次平定叛乱,投身洋务;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发誓不再踏上日本半步;思想保守,有局限性:他镇压农民起义,在中法战争中表现软弱。(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给满分)(4)不同意(2分)表面上看,他是“卖国贼” ,但在灵魂深处他是一个爱

150、国者,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他的“卖国” 不过是无奈之举,是历史和时代造成的,他终其一生为朝廷效命,实际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爱国者。(2分)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每一次国家面临危机时,总是他收拾残局,为政府承担罪责。在签订条约时尽个人最大努力,据理力争,勇于维护国家利益。(2分)为提高朝廷实力,改变清积贫积弱现状,他投身洋务,发展现代科技。(2分)(有不同于参考答案的意见,可酌情给分。) 18.(1) A. 文中“中国近代史上屡次大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几乎全部出自李鸿章之手” 。A. 少了“几乎” 。B. “也是为了挽回自己的尊严” 错,这说明他有骨气,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是为国争气,

151、是为了挽回国家的尊严。D. “此时他因生前签订卖国条约而流下忏悔的泪” 属无中生有。(2)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作用类的试题,还应该考虑三方面的作用:(1) 结构上的作用;(2) 内容上的作用;(3) 表达效果如何。(3)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4) 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评价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要关注全篇,不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要一分为二,看人物要全面。19.(河北省石家庄2014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006年1月9日,91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院士叶笃正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152、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这位与中国第一份气象记录同龄的老人淡然地说:“获得这个奖,只是我们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继续演下去。” 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14岁考入南开中学,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14岁考入南开中学,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结识了学长钱三强。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核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

153、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学生经常会打断老师,提出问题。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 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叶笃正认为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 选样的字眼,如果有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1949年叶笃正结束在美国的学业,他的博士论文引起了美国气象界的关注,并借此获得了一份年薪4300美元的工作,而当时,美国一个大学教授也只有5000美元。但是叶笃正选择了离开,他对导师罗斯贝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 1950年l0月,在新中国正欢度第一

154、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登上轮船,辗转回到了中国。回国后的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中国的气象研究。整个气象室113个人,没有一张像样的天气图。叶笃正曾向弟子们描述当时的工作状况:“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来。是五百毫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公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实验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 在当时,天气图在国外是最普通的配件,做研究做预报都要用,可中国没有。他的很多学生都记得叶笃正指着挂在墙上的巨幅天气图所说的话,“中国的天气预报要在物理、数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令后,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该在中国结束了。”1984年,几位

155、美国气象学家专程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这一次合作的成果,被叶笃正认为是自己最大的贡献。当时。他已接近古稀之年,因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但这一次,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 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2005年12月。学经济的丑洁明在叶笃正门下学习四年后,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很多人都很吃惊,气象学家为什幺要招一个学经济的研究生,叶笃正的回答是“我们是互相学习” 。2006年1月11日,中科院大气物理所305室,十多平方米的房问里摆了5张办公桌,叶笃正的办公桌放在最里面桌上杂乱地堆积着两厚沓学术刊物一个工作了10多年的老式台

156、灯还在继续“服役” 。91岁的叶笃正,每周一、三、五的早上,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所里给叶老安排了一个单独的办公室,可是叶老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就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我们办公室。” 黄刚说。叶笃正从不认为自己是权威。总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他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个人离不开群众,荣誉归于大家,要感谢舞台,因为舞台是大家给的;要感谢大家,因为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在大气物理研究所,所有的人都把叶笃正尊称为叶老,叶笃正的秘书崔桂云说,几百个人的所里80的研究人员都是叶笃正的学生。“作为晚辈,我们跟叶老在一起,从来不用担心相处问题,他不会因为你资历浅而不重视你,也不会因为你声望高而轻信你;你可以轻

157、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 曾经有报纸报道叶笃正任何时候身上都会带一个小本子,黄刚说:“从年轻时叶老一直如此这样方便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他会在每次上班时跟我们分享他本子里的新想法和新信息,供我们参考,跟我们一起探讨。” 在黄刚看来,老师的阅读面非常宽泛,他总是能够迅速捕捉到其他领域可以借鉴或者衔接的方法,运用到气象研究中。“他的视野起码超前20年。”相关链接: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近年来叶笃正一直从事如何利用全球变暖的正面效应、降

158、低负面效应的研究。2003年他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 的概念。同年,87岁的中科院院士叶笃正代表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气象界的“诺贝尔奖” “国际气象组织奖” 。他科研上的“朝前” 和“超前” 眼光,既来自于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也来自于日积月累的学识素养。叶笃正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在清华大学,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而选择了气象学,这是因为他接受了学长钱强的“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 的观点。B叶笃正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博士论文也引起气象界的关注,并在以后多次获得国内外奖

159、项,都是因为有罗斯贝的影响。C阅读材料中三次引用黄刚的话,第一次表现的是叶笃正的治学精神,第二次表现叶笃正心态年轻,第三次表现叶老搜集材料的习惯。D叶笃正说:“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 这话一方面表现出叶笃正的谦逊,一方面说明他认为在研究中别人的贡献是主要的。E本文选择典型事例,不仅介绍了叶笃正的求学经历、治学态度和学术成就,还从待人处事角度为我们展现出叶老可亲可敬的一面。(2)作为一个气象学家叶笃正有哪些方面的成就? 请简要分析。(6分)(3)叶笃正独特的人格魅力是他受到尊敬的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4)叶笃正之所以有很高成就与他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有关。也与他丰厚的学识素

160、养有关。试从其中一个方面,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与对你的启示。(8分) 19.(1) 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选BD不给分。(2) 带领弟子画出了中国第一张五百毫巴地面图。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第一次开辟了在中国的“全球变化” 研究新领域。为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奠定了研究基础。首次提出了“有序人类活动” 的概念。使中国气候研究走进一个涉及科学、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系统工程。(每点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3) 淡泊、谦虚:面对前来祝贺的同事和学生,老人淡然地说,这个奖只是大气科学研究这出大戏的序幕。治学严谨,实事求是。科学研究以事实服人,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

161、都会被立刻划掉。他认为中国的天气预报要在物理、数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爱国。放弃自己喜欢的物理专业,他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他学成后交,放弃优厚待遇,选择报效祖国。平等待人。和年轻人相处,不会因为资历浅而不重视,也不会因为声望高而轻信。(答对一点2分,答够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如果言之成理,也可得分)(4) 观点一:叶笃正有很高成就,源于他打破常规的治学精神。叶笃正年近古稀,仍与美国科学家合作,投入“全球变化” 的国际研究新领域,成为这个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体现了他超前的国际视野。身为一个气象学家,却招一个经济学研究生,“互相学习” ,体现了他多学科融合的超前的学术视野。总是能够迅速

162、捕捉到其他领域可以借鉴或者衔接的方法,运用到气象研究中,体现了他超前而宽阔的知识视野。(每点2分,共6分。)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其实就是一种创新精神,有这种精神,我们在自己的事业上才能像叶笃正一样有所成就。(2分。)观点二:叶笃正有很高成就,源于他丰厚的学识素养。正是因为叶笃正有丰厚的学识素养,他才能领导其他人在零的起点上发展起中国的气象事业。正是因为叶笃正有丰厚的学识素养,他才能吸引美国的学者寻求支持,因而他才成为“全球变化” 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正是因为叶笃正有丰厚的学识素养,他才能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每点2分,共6分。

163、)我们都应当像叶笃正一样,严谨治学,刻苦钻石,积累起丰厚的学识素养,有各自的事业上取得成功。(2分) 19.(1) A项,“气象学对国家更为实用” 未必是钱三强的观点。也许有这种可能,但原文没有明确交待。B项强加因果,范围扩大。“以后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 与罗斯贝无必然因果联系。D项,表述不当。“配角甚至更光彩” 中的“光彩” 意思是“光荣” ,而不是贡献大。“更” 字表现的是叶老对别人所做出的贡献的肯定和赞美。(2)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合乎答案要求的句子,有机的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这些信息,并不是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在阅读时,注意联系上下文中

164、的信息,通过搜寻、筛选来把握相关信息,抓住主要信息,把分散的答案拼接成有机的、完整的答案。(3) 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包括作者和他人的基本观点、思想情感倾向。评价,要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找出文中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4)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类题目审题是第一位的,然后到原文中寻找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或者信息,往往还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观点要深刻。 答题时,第一句话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值2分。分析要合情合理,值6分。20.(河南省郑州市2014届高三第二次

165、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飞机的“中国心” ,吴大观的“中国情”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空前的灾难。中学时代就对“航空” 有着极大兴趣的吴大观在目睹了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后,下定决心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航空救国” 之路,毅然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毕业后不久因业绩突出,被选赴美国航空发动机厂学习、深造。在美期间亲身感受到的种族歧视,深深地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了他发奋图强的志气和爱国、救国的热情。1947年,他婉言谢绝了友人请他留美继续学习、就业的好意,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和人民。从美国回来,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让吴大

166、观满腔的报国热情得不到施展。1948年冬,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他带着家人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吴大观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航空发动机事业中。1956年11月,他在沈阳建立了第一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并亲自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的喷发1A发动机。19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发动机上台试车,向国庆1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据日本业界的一项分析,在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比这一数值上,船舶为1,轿车为9,计算机为300,支线飞机是800,而航空发动机则高达1400,因而它被称为世界工业产品

167、中的皇冠。文革结束后,新中国建设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航空工业更是如此。1977年底,吴大观被调到西安发动机制造厂,全面负责英国罗罗公司斯贝发动机专利技术的引进和试制。1980年5月,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这次技术引进对加速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具有战略意义。对此,罗罗公司的一位技术董事胡克先生说:“你们中国人真厉害啊!买我们的苹果,还想要连苹果树都买走。苹果树嘛,那是另一回事儿。” 言外之意是核心技术他们是不会卖给我们的。这也让吴大观清醒地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应该走独立自主的研发道路。1983年,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不少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少数人坚

168、持自行研制。在决定“太行” 发动机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吴大观大声疾呼:“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否则,我们在这方面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战机就会永远没有中国心!” 于是他和我国九住专家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最后经邓小平批示,“太行” 发动机项目才得以立项。十八年后,“太行” 终于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从第二代发动机到第三代发动机的跨越。而当年下马的“斯贝” 发动机也“变身” 为“秦岭” ,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飞豹” 歼击轰炸机装上了一颗“中国心” 。吴大观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发动机,献给了他深爱的航空事业,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从1963年起

169、,吴大观每月多交100元党费,同事们都不理解,可是他总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省吃俭用,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我作为共产党员,把钱节省下来缴党费,心里踏实,党给我的太多,我为党做的太少。” 早在沈阳工作的时候,吴大观已是国家二级工程师,每月273元,在当时普遍实行低工资的年代里,单位数他的工资最高,为此,他总感觉到不安,后来曾经两次打报告要求给自己减工资,都遭到拒绝。1963年吴大观向组织多缴了第一笔党费,把1200元寄到越南驻中国大使馆,支持抗美援越,此后就开始每月多缴100元党费。1982年,吴大观从西安调到北京,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并从1996年起每月多缴200元党费

170、。近些年,他的工资增加了,为了救济农村贫困的失学儿童,他向希望工程捐款6000多元,向西南联大教育基金捐教2万元,临终前又拿出10万积蓄缴纳最后一次党费,走进吴大观的家,我们看到的是80年代的旧家具,斑驳破旧的皮沙发,与时代接不上轨的洋瓷碗,袖口磨起白边的中山装,开口的旧皮鞋就是这样一位省吃俭用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捐献巨额党费,一点都没有犹豫。吴大观的外孙女梁焱在接受采访时,有记者问道:“在你眼里,你的外公是个怎样的人?” 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外公是一个中国人。” 2009年3月18日,九十三岁的吴大观那颗为中国航空事业热烈跳动的心,停止了跳动。而此时,装着“中国心” 的我国第三代战机正

171、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摘自李倩飞机的“中国心” 吴大观的“中国情” 和徐秉君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目睹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的吴大观在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 口号的影响下,毅然决定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B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综合国力较弱,我们尚没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C我国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意义重大,但罗罗公司技术董事的一番话也让吴大观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要想不受制于人,就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D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

172、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大多数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包括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坚持自行研制。E这篇传记述评结合,在记叙吴大观感人事迹的同时,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评价他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卓越贡献,赞美他克己为国的高尚品格,富有感染力。(2)吴大观最终能为中国战机装上“中国心” 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3)文章最后写到吴大观的外孙女粱焱回答记者的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4)吴大观一生是怎样诠释他的“中国情” 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20.(1) 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2) 客观原因:国家建设和航空工业发展的需要。航空

173、发动机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掌握不了这一核心技术,就容易受制于人,阻碍航空工业发展。因此自主研发“中国心” 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国家支持,党中央高度重视,使“太行” 发动机项目得以立项。技术引进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基础。主观原因:以吴大观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坚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吴大观等专家历时十八年的奋斗和无私奉献。(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3) 照应标题中的“中国心” 和“中国情” 。以梁焱“我的外公是一个中国人” 这样朴素而含义深刻的话高度概括吴大观的一生:他的一生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中国,他研发的是“中国心” ,他满怀的是“中国情” 。从一个晚辈亲人的角度评价吴

174、大观的一生,朴实、真实、亲切,表现了后人对他无私奉献的一生的理解和崇敬。用别人的评价侧面描写吴大观的形象,丰富了传记的内容和写作角度。(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4) 观点:吴大观用一生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完美地诠释了他的“中国情” 。理由:求学时期,为了“航空救国” ,毅然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婉拒留美邀请,学成归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投入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中,屡创佳绩。在引进和仿制航空发动机的过程中,摸索出中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之路,为中国第三代战机装上了“中国心” 。时刻忧心祖国的发展,以国家建设发展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捐献巨额党费。(8分;“观点” 明确2分;“理由”

175、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20.(1) A项对吴大观转系的原因概括不全面,促使他转系的原因主要是“中学时代就对航空有着极大兴趣” ,加之“目睹了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 而受到刺激,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 口号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B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综合国力较弱,我国尚没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 表述不够准确。文中提到“1956年11月,他(吴大观)亲自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的喷发1A发动机。19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发动机上台试车” ,说明我国已部分掌握了发动机的核心技术。D项“只有包括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坚持自行研制” 表述错误,原文是“不少人极

176、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少数人坚持自行研制” ,没有明确人数,而“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 只是“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最后经邓小平批示,太行发动机项目才得以立项” 。(2)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吴大观最终能为中国战机装上“中国心” 的原因应该有主客观两个方面。首先找准答题区间,然后去筛选概括即可。(3)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谈作用,一般涉及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在结构上,通常的作用是照应前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作为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在内容上的作用通有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4)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答题步

177、骤如下:(1) 审清题意,明确探究方向。(2) 认真分析,寻找探究的角度。(3) 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及相关的背景分析归纳。21.(北京市东城区2014届3月质量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大数据” 是当今公众津津乐道的一个热词,那么什么是大数据呢?打个比方,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有2600万册,如果从数据来看的话,一个家庭一年产生的数据就相当于半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总量。一个时代的人没有办法用那个时代的工具来处理的数据就可以称为大数据。推动大数据大量产生的核心动力,是人们渴望能将现实物理社会存在的东西记录下来,能够测量它,并且能够分析。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人们会利用云平台,通过先进

178、技术从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出有质量、有价值的数据,从而使大量的数据转化成知识。现在的数据计算单位,已经从GB到达了TB、PB,甚至是EB了,绝大多数大数据是非结构性的,其种类十分复杂,现在的技术手段还没法对此进行处理。数据产生和传送的频率非常快,从大量的低质量、低价值的数据中获取知识,犹如从大海中捞针,获取数据成本很高,但有待挖掘价值大。大数据的发展也关乎广大公众的切实利益。利用大数据可以有效地实现“智慧医疗” ,为全面的个人健康管理进行服务;个人可以方便获取医院的就诊信息、检查数据、医疗影像以及个人健康的历史数据等等。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广大公众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便利。大数据给企业和商业带来了巨大

179、的价值,比如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降低了不良贷款率,减少了交易成本;谷歌利用大数据预测季节性流感的爆发和传播;AT& T将用户在WiFi网络中的地理位置、网络浏览历史记录以及使用的应用等数据销售给广告客户。大数据时代关注的是用户的特征,而不是具体的信息。比如通过大数据,希望知道用户是一个处于2030岁年龄段生育过子女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而不是想知道她姓甚名谁,今年多大,有几个小孩。大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主要是由一些大型的公司在做,它们有自己严格的规范和流程,以确保信息安全。企业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对用户信息进行不可逆的处理。一旦发生用户信息外泄,企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国家相关的法

180、律也对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进行了相应的规定。2013年工信部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出台了关于互联网和电信网个人信息保护的条例以保护用户的隐私,这些都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具有一定的作用。用户也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一些信息泄露事件的出现,也与广大用户本身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不足有一定关系。所以,在大数据时代,迫切需要向用户开展加强自身信息保护意识的教育,也就是安全上网的知识普及和教育。不论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它,大数据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个人隐私的保护,另一方面,也要充分适应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变革,享受它给每个人的生活带来的便利。(取材于2014年2月13日光

181、明日报)14根据文意,产生“大数据” 的基本单位是( )(3分) A社会 B企业 C家庭 D个人15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大数据并不是现代社会特有的产物,任何时代都会产生自己的大数据。 B对所存储数据应进行控制与筛选,避免因数据过大造成的分析困难。 C如果没有相关技术与有效的分析手段支持,所谓的大数据没有价值。 D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可以从对大数据的应用中获得极大的切实收益。E因为大企业管理严格,所以它们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数据不会泄露。16根据文意,请分条概括大数据具有哪些特点。(5分) 21.14. D15. BE16. 要点: 数据庞大 种

182、类复杂 产生及传送频率快 获取数据成本高 待挖掘价值大 21. 1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难度较小。15.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避免因数据过大造成的分析困难” 错,原文意思是“现在的技术手段还没法对此进行处理” 。E项说法绝对。16.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首先确定答题区间,大数据的特点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两段。然后去筛选概括即可,注意不要遗漏要点。22.(福建省福州市2014届高三毕业班质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传奇12年,羽坛“超级丹”格林2012年8月5日,在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单打决赛中,林丹与李宗伟上演了完美无缺的对决大

183、片,让世界观众过足了顶级欣赏之瘾。最终,林丹耗时79分钟2:1逆转击败李宗伟,夺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冠军金牌,成为奥林匹克史上羽毛球男子单打卫冕第一人。“林丹的霸气从小就有。” 林丹母亲接受采访时说,“林丹不服输,比较好强” 。不服输、要强的性格,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成就了后来的林丹,也让他在职业生涯中多次遭遇危机。2000年,林丹这一批年龄段的球员开始接受国家队的选拔。然而,第一批选拔名单里没有他。后来,林丹被单独通知进入国家队,两个月后,亚洲青年锦标赛在日本开打,林丹拿下了男团、男单两项冠军,在国家队逐步站稳了脚跟。从少年体校到国家队,林丹顶着“N01” 的光环走来,直到20

184、02年。当时,国际羽联在每局7分制和15分制上摇摆不定,林丹一时调整不过来,接连输球,且都是首轮出局,“林一轮” 的外号不胫而走。那大半年,国家队教练不再让林丹参加任何比赛,而这接连几次的挫败也惊醒了少年成名的林丹,他意识到不能仅仅拿着天赋做武器,他开始对自己“下狠手” ,除了苦练,还是苦练。天道酬勤,林丹开始爆发,在接下来的赛事中狂揽5个冠军。2004年的全英公开赛,林丹更是将丹麦名将皮特盖德拉下了马,夺得男单桂冠的同时,也从对手那里获得了“超级丹” 的称号。战胜盖德让林丹的自信心再度爆棚,出征雅典奥运前,林丹目标直指冠军。他甚至把自己夺冠后的庆祝动作都设计好了,但是,雅典奥运却给林丹上了一

185、课。雅典奥运会,林丹的首轮对手是印尼选手苏西洛。“因为担心这担心那,上场后感觉自己怎么也释放不出来。相反,我的对手的状态特别棒。” 林丹最终以12比15、10比15败下阵来。经历了“一轮游” 的打击,林丹的心情跌到了谷底。回到北京,林丹细细咀嚼总教练李永波的话,仔细分析自己的失利原因。他明白了自己被淘汰其实不是什么大冷门,外界把他捧得太高了,他还不是“超级丹” 。“雅典奥运会的失败教会我用平静心态看待比赛和人生。”林丹平静了。于是,我们看到,2004年广州公开赛上,当鲍春来在拉锯战中回球落网,林丹兴奋地将球拍抛向空中,继而双手握拳举向空中、跪地、仰天长啸。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潮中,他右手举起向

186、四面看台献上标准的军礼“超级丹” 回来了!不过,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霸气到有些嚣张的愣小子了。2008年8月17日,北京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林丹对阵李宗伟。赛前,林丹很从容,“我记得当天下午临出发前,我把音响声音开到很大,跟着音响一起唱。记得有周杰伦Live版的听妈妈的话,演唱会上那山呼海啸般的尖叫声让我提前进入了状态。”整个看台被红色淹没,那种狂热好像随时都要把屋顶掀翻。第二局打到20比8,林丹拿到冠军点,“我提醒自己要冷静下来,拿下这最后一分。深呼吸,屏息凝神,我能听到球拍击球时发出的刷刷声,一声比一声坚定,一声比一声致命。” 看回放录像的时候,林丹自己也承认:“我很少看到自己如此

187、专注。”林丹拿下了奥运会的男单冠军。这只是开始。2010年广州亚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中,林丹再次击败李宗伟夺冠。他成为第一个也是目前世界羽毛球历史上唯一一位全满贯选手。2011年、2012年,超级丹依然不可撼动。到今天,林丹已握有17个世界冠军头衔。然而,林丹没有陶醉于冠军这个美词上。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其实我真的不是看中某一个冠军,我看中的是我12年的职业生涯,我给中国羽毛球能带来什么,给羽毛球这项运动带来什么,或者给自己带来什么,这个比金牌意义更大。”(选自青年文摘2012年第18期,有删改)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A在这篇新闻通讯的开篇,作者不

188、惜用“完美无缺” “顶级” 等溢美之词来盛赞伦敦奥运会林丹与李宗伟羽毛球单打决赛的精彩。B知子莫如母,引用林丹母亲对其不服输性格的介绍,为后面写他夺冠的霸气做了铺垫,这样更具有说服力。C出征雅典奥运前,林丹甚至把自己夺冠后的庆祝动作都设计好了,说明他信心满满,志在必得。但最终输在自己的患得患失上。D写北京奥运会狂热的场面,是为了衬托当晚比赛的惊心动魄,表现观众对林丹的喜爱和支持。E林丹是第一个也是目前世界羽毛球历史上唯一一位全满贯选手,而且已握有17个世界冠军头衔,因此被队友誉为“超级丹” 。14作者怎样写2004年广州公开赛上林丹夺冠后的一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15结合文本,探究羽坛

189、“超级丹” 的成长的条件以及给我们的启示。(6分) 22.13. DE(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14. 作者通过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林丹夺冠后欣喜若狂的激动心情,是一种释放,也是一种交代。(2分)这样写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使报道更为翔实。(2分)15.(1)不服输的精神,要强,有霸气。(2)对自己下狠手,苦练。(3)经历失败和挫折,自我总结,调整心态。(4)追求远大的目标,不陶醉于冠军,追求比金牌意义更大的东西。(5)要有比赛的大舞台,要有强大的对手。(以上观点仅供参考。观点3分,分析3分,分析略。) 22.13. D. 写北京奥运会狂热的场面,是为了衬托林丹的镇定沉稳,说明林丹的成熟。E

190、. “超级丹” 的称号是2004年全英公开赛夺冠后,从对手丹麦名将皮特盖德拉那里获得的。14. 本题考查对文中细节描写的理解能力。“林丹兴奋地将球拍抛向空中,继而双手握拳举向空中、跪地、仰天长啸。” 这体现了林丹获胜后的欣喜之情。“他右手举起向四面看台献上标准的军礼“超级丹” 回来了!“这体现了林丹的成熟和坚定。15. 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和探究能力。羽坛“超级丹” 的成长的条件可由文章内容概括出来,为我们的启示就是学习林丹的性格优点和拼搏精神。23.(广东省广州市2014届高三1月调研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一场跨越将近400年的对话专访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作者潘伟明代

191、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古代技术百科全书”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潘伟以天工开物为线索,遍访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现场,编著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一书。该书以大量的田野调查图文,融合历史考证与现实考察,展示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况,一经出版便广受各方关注。下面是南方网对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作者潘伟的专访。主持人:在现今的工业化时代,您是如何产生编写这本天工开物古今图说的念头呢?潘伟:写这本书一开始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80年代初期我在一个旧书摊里发现了一本天工开物的上集,是清华大学机械厂工人理论小组注释的,也没认真看,只是看插图,当时是学美术,觉得里面木刻版的白描很有趣,我就在书摊里买

192、了回来。后来我偶尔发现我拍的一些照片跟天工开物的一些插图很相似,我才很认真地看这本书,就想能不能用现在的图片和文字和宋应星展开一场跨越将近400年的对话,所以这个想法应该是十年前就有了。主持人:潘老师,其实您是十年磨一剑。您所有的闲余时间都花在这上面吗?潘伟:几乎是的,但也不辛苦,因为做得好玩,不紧不慢的。按照现在的条件,比如一个出版社,找5个摄影师分布在全国各地,然后找两个写手一编就行了,一年可以做好。但是没有味道,因为几百年、上千年的生产方式不可能短时间拍好并考察明白。虽然能编出来,但做不到这样的书。主持人:我们看到书中所提及的工具和手艺有一部分是现在仍在使用的,一部分就已经进了博物馆或成

193、了陈列品。您在选取写作素材时有没有一定的标准?潘伟:我的标准是:必须还用于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我是把那些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从明代400年前拉回到当代做一个物证,所以必须在生产现场。因此,成为陈列品的是少数,基本上我书上的工具还在用。因为我这本书是做给两种人看的,一个是专业人士,搞专业学术研究的人,给他提供一种物证。比如你写一篇论文、写一本书,这种农耕方式这种工具用在什么时候,用在什么地域,为什么要用,这几方面我在书中必须说清楚。同时我也写给一般的读者看,有人说这是科普的“公仔书” ,可以给现在的孩子看,也不是很学术,但也不是光有趣。所以,必须要很认真地去考证每一个细节、每一件事、每一个工具。主持

194、人:每一件工具都要认真考证,这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写这本书是否需要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具体包括哪些?潘伟:最基本的就是古文知识,首先要看得懂天工开物这本书,当然我本身是学中文的,这个还是有一定的基础。还包括摄影技术,这当然也需要。还有科技知识,包括一些物理、化学、农学上的知识等等,这个是我最缺的。因为涉及方方面面,不懂就要去查资料,去了解,一个是请教专业人士,还有查百科全书。有时候甚至为了一个问题、几句话,在网上或者在书店里面查阅大量的论文,去考证对不对。花的精力很多,但是写起来很简单。主持人:这本书真可以称得上是您的心血之作。有人说,天工开物凝聚了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千年智慧,在现今农业文明逐

195、渐远去,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环境下,写这样一本“溯古” 的书,有何意义和影响呢?潘伟:首先是记录上的意义,现在随着工业社会快速的增长,农业工具消失得也很快,可能我现在再去拍,有些东西已经开始消失了。还有,可以说是作为当代人的反思:我们的这种不消耗能源的耕作方式和现在消耗能源的机械化农耕方式甚至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生产农产品,是否都是正确的?以前的是否都是落后的?主持人:有人担心这类书的销量,您怎么看?潘伟:出版社告诉我不用担心,他们已决定再版。据我了解,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的图书馆都把这本书作为推荐图书。主持人:这本书真的非常有意义。您对网友读者们有什么期望?潘伟:现在人人手头

196、上应该都有一台照相机,每个人其实都可以做一点事情,把我们身边的事情记录下来,包括用文字、相片等方式,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大家都像我这样去做,我们这一代人所见到的事情各行各业就不会流失,起码在影像上不会流失。挺有意思的,希望大家一起来做。(选自南方网2012年2月19日,有删改)19天工开物古今图说对天工开物的继承和发展分别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20潘伟为什么能够完成这场“跨越将近400年的对话” ?请说出三点理由,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21天工开物古今图说一经出版,就受到不同读者群的关注,如此强烈的反响说明了什么?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6分) 23.16. “继承” 体

197、现在天工开物古今图说同样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记录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发展” 体现在天工开物古今图说的图片不再是木刻版的白描,而是相机拍摄的实物照片;同时不再仅仅是记录,还将引起当代人的反思。17.潘伟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深入思考。他能发现自己拍的照片与天工开物的图片很相似,并开始认真思考及研究。潘伟具有享受创作乐趣的心态。十年的创作历程虽然漫长,但亦因为“好玩” 而不觉得辛苦。潘伟具有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因为他用了十年时间专注考察和拍摄。潘伟具有细致严谨、追求完美的创作态度。他对于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事、每一个工具都认真考证,遇到不懂的就去查资料,请教专家。潘伟具备相关方面的知识,在古文

198、、摄影技术、科技知识等方面都有一定水平。18. 图文并茂,吸引读者;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唤起了人们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促使人们反思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状况。 23.16.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天工开物古今图说对天工开物的继承和发展,可由原文“我拍的一些照片跟天工开物的一些插图很相似,我才很认真地看这本书,就想能不能用现在的图片和文字和宋应星展开一场跨越将近400年的对话” 概括出。17. 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潘伟能够完成这场“跨越将近400年的对话” ,有主客观原因。首先在于要有兴趣,其次在于要求有毅力,再次还要有一定专业技能。18.本题考查探究能

199、力。天工开物古今图说能受到不同读者群的关注,产生强烈的反响,原因在于这本书有意义,有价值。首先是记录上的意义,其次还可作为当代人的反思。当然图书本身文质兼美也是一个原因。24.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高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代学人” 蒋廷黻长期以来,蒋廷黻一直处于人们的视线之外,当胡适的传记已有十数本之多时,迄今大陆也没有出过一本蒋廷黻的传记。但蒋廷黻实在是一个不该被忘却的人。当年,他与胡适一样,曾经可是个风云人物。在他的履历表上,有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国民政府行政院政务处长、中国驻苏联大使、台湾蒋介石政府驻联合国大

200、使。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 、“民国以来学者从政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二十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还是一片荒漠。蒋廷黻任教于南开大学之后,便有志于做一名拓荒者。他开垦的第一片荒地,就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他积累了大批中国近代外交史第一手资料,编纂出我国第一本中国近代外交史资料辑要,为日后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铺平了道路。现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充分地占有原始资料,这在今天的史学界乃是常识,但对二十年代初期的人们来说,还是十分陌生的。在采用这一方法上,蒋廷黻开了风气之先。他在我国首倡研究原始档案资料,指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要以事实为基础;历史研究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之一就

201、是必须从原始资料的研究入手。他自己身体力行,为搜集和整理中国近代外交原始资料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蒋廷黻在传播现代研究方法的同时,又引进了新的研究观念。在南开,他主张研究历史要参考多方面意见,本着客观的态度解释史实。1928年,他在介绍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中国革新运动与日本土耳其革新运动的异同译文的前记中,特别强调要借鉴外国人看中国的见解,多听听旁观者的话。不过,从骨子里看,蒋廷黻与其说是一个学者,还不如说是一个士大夫。这是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的通态。他们不会仅仅安于治学问,还要走出书斋,匡治天下。目睹国家多难,蒋廷黻痛心疾首。1932年,蒋廷黻与胡适、丁文江等当时知名学者,创办独立周刊,讨论中国面临

202、的重大问题,以尽知识分子在国难时期的责任。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签订后,蒋廷黻告诫当时青年学生“吾辈皆黄帝子孙,岂容外人将祖遗夺去而不顾”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特定历史时期,蒋廷黻是个讲求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他治中国近代史,就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富强国家。李敖对多少前人长辈嗤之以鼻,偏偏对蒋廷黻赞不绝口,评价说蒋廷黻“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文字以外、是清议以外,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 ,“这种真正的民胞物与、经世致用的精神,才是蒋廷黻的真精神,才是蒋廷黻要求于中国知识分子的真精神” 。1935年冬,蒋廷黻被任命为行政院政务处长,

203、走上从政道路。有人曾这样形容从政的蒋廷黻:“他是一个简单的人,不复杂的人。他像一头牛,充满着笨劲,一直往前冲,眼睛只往前看,这使他能够排除万难而达到他的目标。这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他成功之处。” 学者许纪霖因此借用一则西谚,形容蒋廷黻为“瓷器店中的猛牛” 。猛牛闯进瓷器店,瓷器易碎,然而民国官场的“潜规则” 却着实牢固着呢。一个大学教授,从书生议政到书生从政,短短3个月中,他对政府部门的结构做了一番研究,发现机构臃肿、叠床架屋,大大影响了行政效率。蒋介石要他拿出改革建议,他兴冲冲地拟了一份精简机构的方案,却遭到官僚、政客的激烈反对。他仿照西方的做法,提出征收所得税时,必须以真实姓名登记财产。为

204、此他到处游说,但无人响应。官作长久了都不免圆滑,蒋廷黻却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其书生的耿直本色。中国官场的秘诀是少说少错,多说多错,不说不错。偏偏蒋廷黻却要求自己和部下,即使说错,也不能不说。据张平群先生回忆,当抗战时期担任行政院发言人时,顶头上司正是蒋廷黻。行政院每周都有记者招待会,碰到中外记者尖锐的提问,一般人都会以“无可奉告” 、“不予置评” 来应付。但蒋廷黻却要求张平群“尽量地说,宁可说错犯过,可是不要不讲” 。至于说错的责任,由他蒋廷黻来承担!蒋廷黻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他至死都不愿加入国民党,还发表过许多批评国民党腐败和政策失当的言论,始终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注:民胞物与:

205、出处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文本开篇便从传记的角度将蒋廷黼与胡适做对比,采用了先抑后扬的笔法,指出蒋廷黼也是一位学业有成、职务显赫的风云人物。B蒋廷黼在进行现代历史研究时,提倡尊重事实,认为只要占有原始资料,便把握了历史研究的规律 。C蒋廷黻是一名历史学家,尤其又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文章从其治史特点、学术著作、学者评价及亲人缅怀等角度呈现了其史学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D蒋廷黼为人充满书生意气,导致仕途之路走得并不顺利,所以他晚年产生后悔从政的感慨,至死都不愿

206、加入国民党。E他是一个抱经世之志的学者,他不会因爱惜清誉而躲在书斋做纯学者,而是以天下为己任,不管是做研究还是从政都期望有裨于世事。(2)蒋廷黻作为历史学家,对历史研究有哪些创新行为?(6分)(3)学者许纪霖为什么把蒋廷黻形容为“瓷器店中的猛牛” ?(6分)(4)如何理解蒋廷黻所追求的知识分子“真精神” ?结合文本和实际谈谈你的理解。(8分) 24.12(1)答案 E给3分,A给2分, C给1分。(2)答案 开创新的研究领域中国近代外交史;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原始档案资料;引进了新的研究观念参考多方意见,客观解释史实。(3答案 猛牛: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蒋廷黻做事像一头牛,充满笨劲,一直往前冲

207、;牛一样秉直的性格,说话直接,坚持原则,保持其书生的耿直本色。(4分)瓷器店中:而这就必然触及和损害到官场中某些官僚和政客的利益,触犯众怒,就如猛牛闯进瓷器店造成瓷器易碎一样。(2分)(4)答案 蒋廷黼所追求的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是:志于开拓有成,学以经世致用,勇往直前,独守正道的精神。(2分)作为历史学者,他首先立足本位,以客观态度解释史实,立志做一名拓荒者,并编纂出我国第一本近代外交史资料。他讲求学问经世致用,研究历史是为强国提供借鉴,国难之时则创办刊物,讨论大计,告诫青年,已尽知识分子在国难时的责任。他从政后行事耿直,敢于前冲,破除万难,而且始终不与腐败者同流合污,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

208、格。(4分,任写两点即可)这些精神启迪着今天的知识分子,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知识分子所以区别于其他群体必须保持自己的本色。(2分) 24.B. “只要” “便” ,过于绝对,原文强调“充分地占有原始资料” “规律之一” ;C. “亲人缅怀” 于文无据;D. “晚年后悔从政” 于文无据;强加因果。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既要做到准确。还要做到全面。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这是一则比喻句,大体是就是要根据喻体去弄清本体。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探究必须立足于文本,再联系实际去进行分析,千万不能脱离文本和实际天马行空的乱议一气。25.(重庆市五区2014届高三第

209、一次学生学业调研抽)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落月的短短十多分钟,耗费了研制团队惊心动魄的十年时间。落月指的是着陆探测器自距离月面15km高度的近月点开始,至降落到月面为止的全过程。由于月球周围几乎没有大气,因此在落月过程中不能依靠降落伞,只能依靠发动机反推,以达到制动减速的目的。由于地月距离远,测控延迟长,地面测控和人为干预基本“无能为力” 。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谭梅甚至把这十几分钟称为“黑色750秒” 。这段过程需要制导、导航与控制(GNC分系统)三方面的完美结合,需要GNC创造性地依次解决三大难题:认路、选路、辨路。具体说来,认路就是给着陆器自身定位,即依靠着陆器自身携带的设备来确定其相对于

210、月面的位置姿态;选路就是要事先规划好路径免走冤枉路,也就是说设计一条着陆轨迹,在满足姿态、光照等约束条件下尽量减少燃料的消耗;辨路就是要分辨并躲避路上的坑洼之处,自主分辨月面障碍并主动避开障碍,保证着陆器安全降落。关于认路,着陆器面临的是一个几乎未知的目标月球。因此,着陆器需要有自问自答的能力,要求着陆器对被测的月面目标有去粗取精功能。为此,五院着陆器GNC团队全新研制了激光测距敏感器和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两种不同谱段的相对导航敏感器,以适应不同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下对相对位置和速度测量精度的要求。多种测量信息融合导航算法也为落月过程的精确相对导航提供了保证。关于选路,与以往轨道设计不同的是,落月

211、过程是一个集制导导航控制于一体的过程。整个过程需要始终开启主发动机。嫦娥三号着陆器GNC在充分调研并借鉴阿波罗计划、航天飞机等成功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着陆过程不同飞行阶段的特点,形成了多制导律结合的优化轨迹设计方案,兼顾了各飞行阶段切换的平稳性和燃料的最优性。关于辨路,与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不同的是,阿波罗依靠宇航员识别月面障碍,而我国的嫦娥三号则采用无人软着陆,因此必须具有自主障碍识别能力。为此,GNC团队全新研制了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代替人眼,在距离月面较近时获得待着陆区域精确的三维高程图信息,可精确分辨月面上比较小的障碍。同时,在距离月面较远时还增加了一个光学成像敏感器,用于在较大范围内识

212、别较大尺寸的障碍。如此一来,形成了一套远近结合、粗精并用的接力避障策略,大大提高了着陆的安全性。2013年12月14日晚上9点11分,嫦娥三号成功登陆;11点45分,地面发出指令,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巡视器开始分离;15日凌晨4点35分,玉兔稳稳地站到了月球上。5. 下列不属于嫦娥三号卫星落月时“辨路” 的一项是(3分)A. 采用无人软着陆,不依靠宇航员识别月面障碍。B. 在距月面近时用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代替人眼,可精确分辨月面上比较小的障碍。C. 在距离月面较远时增加了光学成像敏感器,在较大范围内识别较大尺寸的障碍。D. 用激光测距敏感器和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形成了一套远近结合、粗精并用的接

213、力避障策略,大大提高了着陆的安全性。6. 下列对落月的短短十多分钟被称为“黑色750秒” 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着陆探测器自距离月面15km高度的近月点开始,至降落到月面为止的全过程。B. 月球周围几乎没有大气,因此在落月过程中不能依靠降落伞,只能依靠发动机反推减速。C. 地球与月球距离远,测控延迟的时间长。D. 无人驾驶登月器的着陆瞬间,目前人类还不具备精确及时制导的能力。7. 有人说嫦娥三号登月着陆的瞬间是“黑色750秒” ,又有人说是“黑色720秒” ,为什么会有数据上的不同?(5分) 25.5.D6.A7 这只能是一个大约的数据,具体时间或因轨道而有所偏差,或因着陆时选

214、路、辨路的的难度而有所偏差,因目前人类还暂时“无能为力” ,最终的准确数据只能靠卫星传送的数据反推出来。(大意相符即可,5分) 25.5.“激光测距敏感器和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 是“认路” 用的,张冠李戴。6. 此项不是原因,是解释。7.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有人说嫦娥三号登月着陆的瞬间是“黑色750秒” ,又有人说是“黑色720秒” , 因为最终的准确数据只能靠卫星传送的数据反推出来,有误差在所难免,这正体现了语言的严密性。26.(河北衡水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代名士张伯驹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

215、为“民国四公子” ,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张伯驹7岁时被过继给其伯父长芦盐运使张镇芳。当时科举刚刚废除,新式学堂方兴未艾,但张镇芳沿用旧式家塾教育,请来名师为张伯驹启蒙。他从三字经千家文等学起,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9岁时,一部古文观止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20多岁时已读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更是脱口而出。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使这位翩翩公子能够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摒弃世俗,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填词作诗

216、,写字作画,学唱京剧凡是喜爱的事情,他都一心钻研,并且做到极致。张伯驹天资超逸,利用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洪宪纪事诗注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 。张伯驹在京剧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自幼喜爱京剧,后跟李佩卿学戏,从钱包森、王福山习武工。学习期间,他严守传统,苦下功夫,吊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只一年就能登台演出,1930年与李石曾、齐如山、梅兰芳、余叔

217、岩等组织了“国剧会社” 。张伯驹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由于他对世俗生活相当淡薄,在他人眼里,张伯驹的言谈举动便十分“怪异” ,不循成规。高朋满座之时,众人谈笑风生,他若觉得话不投机,就坐在一边摸下巴颏儿,一根一根的拔胡子。他生活在政治大家族里,却始终与各派政治势力保持一段距离。身为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老板,他对“毛票换大洋” 的生意经丝毫没有兴趣,完全是个甩手掌柜,总经理有事来问,他不住点头说“是,是,是;好,好,好;可以,可以,你看着办吧。” 虽然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张伯驹在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

218、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轮子而且能转就行了。因为这些,朋友给他起了外号叫“张大怪” ,张伯驹每有呼必欣然应允。也许,正是这份狷狂和洒脱,促使他后来用尽毕生精力,散尽毕生财力来收藏古字画,成为“天下第一收藏家”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混乱,许多古董商唯利是图,致使大量国宝流落海外。张伯驹对此甚为痛惜,所以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哪怕变卖家产或借贷也在所不惜。他曾花4万大洋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变卖了自己最喜爱的宅院甚至妻子潘素的首饰,用110两黄金收藏范仲淹的道服赞;以240两黄金保住了中国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的游春图尽管此后他债台高

219、筑,但是直至后来,即使他被绑匪绑架,生命堪虞时,犹称“宁死魔窟,绝不许变卖家藏” 。经他收藏的书画字迹有118件之多,建国后,这些名贵的收藏大都被他捐给了故宫博物院和吉林博物馆,为此,时任文化部长的沈雁冰专门为其夫妇颁发了褒奖令,这纸褒奖令被他悬挂在家中屋顶靠近房梁的地方。文革期间,张伯驹被诬陷,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一度失去了北京户口,也失去了工作,只能靠变卖家中残存家当度日;但张伯驹照样上香山,爬鬼见愁,游西安访古人遗迹,吟诗填词,不改其乐。著名画家黄永玉为此称赞他:“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一生,浓缩了近现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也书写了一代名士

220、的大德懿行。“它折射出来的那种文化及人格力量,足以穿越历史的尘烟,绽放一种耀眼的光芒,也温暖着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摘编自任凤霞一代名师张伯驹)1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分)A良好的家世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使张伯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并能摒弃世俗,悠然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B民国时张伯驹痛惜国宝流失,为了收藏古字画一掷千金,尽管后来债台高筑甚至生命堪虞仍坚守所藏,建国后他却几乎倾囊而捐,书写了一代名士的大德懿行。C张伯驹自幼喜爱京剧,曾师从名家学戏,进步很快;后来与梅兰芳、齐如山等人组织“国剧会社” ,他在京剧方面造诣很高。D文革期间,

221、张伯驹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失去了北京户口和工作,日常生活都难以维持,但他却并不在意,依然自得其乐。E本文通过记述张伯驹博雅通脱、坦荡超逸的传奇人生,旨在展现近现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也展现他动人的文化和人格力量。17、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张伯驹“堪称中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的?请归纳概括并作简要分析。(6分)18、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伯驹在名士圈中被朋友称做“大怪” ?请简要分析。(6分)19、“趣味” “品格” 是造就“一代名士” 张伯驹不可或缺的条件。请结合传主的人生经历,从中任选一个方面,谈谈你的认识。(8分) 26.16、答案 B3分,C2分,D1分。17、答案 底蕴深厚。自幼记忆力和领

222、悟力非凡,国学基础扎实。多才多艺。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狂狷洒脱,淡泊名利。厌弃世俗、远离政治,家资丰厚却对生意却没有兴趣。倾家收藏,却甘于奉献。变卖家产或借贷收藏古字画,最后捐给国家。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生性豁达乐观,恬退隐忍。即便失去了户口、工作,依然不改其乐。18、答案 表明张伯驹对世事淡漠,言谈举动不循常规的“怪异” 特征;(2分)侧面突出张伯驹不刻意追求升官发财、生活崇尚简单、为人率真洒脱的性格特征;(2分)结构上承上启下,正是他的狂狷洒脱,特立独行,又淡泊名利的“大怪” 特征才使他将精力多用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分)丰富了人物

223、形象,使人物更加丰满、真实。增加了文章内涵,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19、答案 示例一:“趣味” 是造就“一代名士” 张伯驹不可或缺的条件。(观点2分)(1)张伯驹喜读诗书,学养深厚,能醉心于诗词、字画,热爱京剧与收藏等高雅艺术,使他成为了“一代名士” 。(2)张伯驹远离功名利禄,不为流俗所动,使他成为了“一代名士” 。(3)高雅的趣味引导他追求有格调、有理想、有意义的生活,并为此锲而不舍,克服障碍,进而实现人生境界的突破,最终成长为一代文化名士。我们也应该学习张伯驹的有趣味,自觉摈弃世俗,才能有所成就。示例二:“品格” 是造就“一代名士” 张伯驹不可或缺的条件。(观点2分)1)张伯驹喜读诗书,学

224、养深厚,能醉心高雅艺术,使他成为了“一代名士” 。2)张伯驹生活在政治家族,却与政治势力保持距离。家资丰厚却淡泊名利,使他成为了“一代名士” 。3)狂狷洒脱,不为流俗所动,坚守自己的品格操守,使他成为了“一代名士” 。只有有“品格” 的人才能专注于高雅艺术,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进而实现人生境界的突破。 26.A逻辑错误。“张伯驹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记忆力” 与“深厚的文学底蕴” 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再说自幼也不可能有“深厚的文学底蕴” 。E“旨在展现近现代中国风云变幻的历史” 错。D不够准确,是“一度” 失去了北京户口和工作。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首先确定答题区

225、间,然后再在其中筛选出相关的中心句、关键句,整合得出答案。学生如果从其他角度归纳概括,有理有据,自圆其说亦可得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的能力。答题时要看清题目,怎么问就怎么答。作者为什么要写张伯驹在名士圈中被朋友称做“大怪” ,不是让回答具体表现,而是为什么要这样写。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本内容,言之要有理,言之要有据。27.(陕西省渭南市2014年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一(4) 题。(25分)可爱梁宗岱梅子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化界,梁宗岱算是浪尖上的人物。他祖籍广东新会,聪颖早慧。有一次,一群记者登门访问在文坛崭露头角的诗人梁宗

226、岱,前来开门的是一个小孩,问:“你们找谁?” “找你爸爸梁宗岱。” “我就是梁宗岱。” 开门的小孩说。此时梁宗岱十六岁,还是个中学生呢。梁宗岱1923年被保送岭南大学文科,第二年赴法国留学。留法期间,他与法国象征派诗歌大师瓦雷里的相识相知,以及从罗曼罗兰口中所获的赞誉,成为他终身受用的人生经历。梁宗岱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法文系主任兼教授,同时兼任清华大学讲师,年方二十八岁。l941年至l944年受聘于复旦大学,任外国文学系主任,跻身于著名教授、学者行列。梁宗岱性情放达可爱,诗人彭燕郊有篇写梁宗岱的文章,题目就叫可爱的梁宗岱先生。梁宗岱的可爱,主要缘于他的好辩,而且他与人争辩的缘由,多是纯粹的理论问

227、题。1931年1月,徐志摩等人创办的诗刊创刊,上海新月书店发行。创刊号发行不久,远在柏林的梁宗岱写信给徐志摩,谈论他对诗刊的看法。信末,梁宗岱说:“这种问题(即诗) 永久是累人累物的。你还记得么? 两年前在匕黎卢森堡公园旁边,一碰头便不住口地哕唆了三天三夜,连你游览的时间都没有了。”20世纪30年代的北大教授温源宁,在他那本用英文写的不算知己中,则留有梁宗岱与人争辩时的生动描述:“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起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

228、,也完全照样。辩论的题目呢,恐怕最难对付的就是朗弗罗和丁尼孙这两位诗人的功过如何。要是不跟宗岱谈,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梁宗岱与人争辩甚至会“动武” 。著名学者、教授、古希腊文学翻译家罗念生先生曾在文章中回忆道:“l935年我和宗岱在北京第二次见面,两人曾就新诗的节奏问题进行过一场辩论,因各不相让竟打了起来,他把我按在地上,我又翻过身来压倒他,终使他动弹不得。”而梁宗岱任教于复旦大学时的一位学生,在回忆文章中也记录了梁宗岱与一位中文系老教授为一个学术问题争论

229、直至交手的场面:“两人从休息室一直打到院子当间,终于一齐滚进了一个水坑;两人水淋淋爬了起来,彼此相觑一下,又一齐放声大笑这两位师长放浪形骸的潇洒风度,令一些讶然旁观的学生永远忘不了。”梁宗岱教授上课的时候,讲到忘我处,经常捋起衣袖,露出上臂肌肉,“炫耀” 自己的强壮,强调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学生被他的这种亲切感染,整个课堂气氛让人如沐春风。1944年秋天,正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梁宗岱刚刚完成一个学期的授课任务,正赶上蒋介石物色“智囊团” 人选,他看中了在知识界有影响的梁宗岱,就派人持他的亲笔信来召见梁宗岱,前后三次召见都被梁宗岱婉言拒绝了。第四次,由徐道麟坐蒋介石的轿车来到重庆北碚,要亲自接他去见蒋

230、介石。徐是梁宗岱早年留欧时的同学,又是蒋介石的亲信。他来之前曾先打电话通知复旦大学校长章益,梁宗岱知道这一次走脱不了,只得出面周旋。他见到徐道麟后便说:“老同学,我刚下课,肚子饿得叫了,咱们先上馆子吃一顿再说。” 于是他拉上章益校长一同下饭馆。在餐桌上,梁宗岱不断饮酒,并装出一副醉态,摇摇晃晃地对徐道麟说:“今天不能去拜见蒋总裁了,改天再去吧。在北碚兜兜风,就送我们回学校好不好?” 就这样,巧妙地躲过了蒋介石的“召见” 。(选自:2013年第10期名人传记,有删改)(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梁宗岱十六岁时在文坛崭露头角,一群记者来访却把他当成梁宗岱的儿子,

231、我们可以从这一侧面看出梁宗岱的聪颖早慧。B梁宗岱在法国留学时,从大师那里获得终身受用的人生经历,回国后先后在多所名校任教,跻身著名教授学者行列。C梁宗岱在蒋介石“召见” 的时候,拉着老同学下饭馆,拼命喝酒,一副醉态,我们可以看出他缺乏政治远见。D梁宗岱与罗念生曾就新诗的节奏问题进行辩论并大打出手,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没有学养的大家形象。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地生动叙述,讲述了梁宗岱的“可爱” ,表达了作者对梁宗岱的敬仰之情。(2) 梁宗岱的“可爱” 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你根据文意进行简要概括。(6分答:_(3) 文中引用北大教授温源宁不算知己中对梁宗岱的生动描述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232、(6分)答:_(4) 梁宗岱先生的好辩留下了许多佳话,有人说“好辩” 是人性的优点,也有人说“好辩”是人性的弱点,请你谈谈自己的认识。(8分)答:_ 27.(1) 答案 AE(答B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2) 答案 好辩,与人争辩的多是纯粹的理论问题。与人争辩甚至会“动武” 。上课捋起衣袖,露出肌肉,“炫耀” 自己强壮。巧避蒋介石召见。(每点2分,答出其中兰点即可)(3) 答案 这些描写使传记的内容更加充实,使传主形象更加丰满可爱。这些描写围绕梁宗岱的好辩,突出了梁宗岱“可爱” 。这些描写紧扣标题,“可爱梁宗岱” ,有利于突出主题。(每点2分)(4) 答案 观点一:“

233、好辩是人性的优点。“好辩” 可以提高自己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好辩” 是坚持真理的表现。“好辩” 是自信的表现,因此,“好辩” 是人性的优点。观点二:“好辩是人性的弱点。“好辩总是不能尊重别人的看法。因争辩而大打出手更是显得素质低下。“好辩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显示夸耀自己。因此,“好辩” 是人性的弱点。(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充分6分) 27.1.B“从大师那里获得终身受用的人生经历” 的说法不够准确。C“他缺乏政治远见” 的说法与文意不符。D“一个没学养的大家形象” 错。2.本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首先要找准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各段中心句,整合信息,合并同类项。3.考量一个细节在文中的作用,往往

234、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所谓形式,即指行文思路、文章结构等方面。考虑时要有语境观念,一定要联系上下文。4.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考生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介绍、复述、引用。考生在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时,要做到语言精练、简明、严谨,不刻意地追求语言的华丽美、雕琢美,而是力求使语言具有简洁美、流畅美和朴素美。28.(江西省七校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美梦如真的虚拟现实技术镜子里的人是你,可你并不在镜子里。你面对镜子站在这一侧,正窥视虚幻世界的“那边” 。而“那边” 的“你” 不会有任何感觉。如果设法让你闯入到“

235、那边” 的世界,那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现在,通过传感器与计算机模拟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甚至还能触摸。而且,你得到的是在你神志完全清醒情况下的感觉,这就是当今正在开发的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看上去很神奇,但它确实已闯入人们的生活中。比如,首先将虚拟现实技术商品化的日本松下公司推出了一款“厨房世界” ,戴上显示器和数据手套,便能在“厨房世界” 里潇洒走一回,看看用所选购的橱柜和用具装备的整体厨房是否令人满意,还可以打开抽屉,或从碗柜里取出盘子,甚至还能打开水龙头听见流水声,感觉到水流进了水池中。东京大学工程系的广濑教授为长期住在医院无法体验外界生活的孩子们研究出了“虚拟足

236、球” 系统。这是一种使用高视觉线路的装置,能将不在现场的孩子们置于绿茵场上,进行模拟的足球攻防战。戴上立体传感器的孩子,如果向映在画面上的球门做踢球的动作,他的动作会被追踪,通过计算,虚拟的球会在空中飞起来,而担任守门员的孩子可以扑救来球。虚拟现实技术是将动作或感觉纳入信息处理中的技术。在某种意义上能够将肉体的残余能力发挥到极限。如果将这项技术更好地发展,即使对身体障碍者也能够提供更大的希望。另外,这项技术将给孩子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康复效果。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开始思考,人类能够适应环境到何等程度。显然,人类的感觉是可变的,通过适应环境,使自身的感觉达到“现实”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237、环境的现实与感觉的现实,两者之间原本明显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人类有可能真的会在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中“庄生晓梦迷蝴蝶” ,不知道是庄生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生。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将人类引入恐怖的气氛之中。因为现实世界与虚拟的界限一旦变得暧昧,落入虚拟世界的危险性很高,甚至可能出现去了“对侧” 的镜子里却不想回来的人。这是因为他们会怀疑原来自己所呆的这个世界是否真实。最近在西方市场上出现了通过屏幕想象吸毒的虚拟体验。值得庆幸的是,戴上特殊的立体眼镜后,在眺望着的超现实主义的影像中,除了精神得到了松弛外,并无特别明显的不良效果,即并未产生像吸毒带来的陶醉感或恍惚感。可是,谁能保证将来

238、不会虚拟出有害的吸毒体验呢?另外,专家们担心,虚拟技术被滥用作为精神控制或人格破坏的工具。总之,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将不断得到拓展,将给人们的生活装点上梦幻的色彩。6、以下对“虚拟现实技术”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拟现实技术” 是指导通过传感器与计算机模拟环境的相互作用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一门技术。B、“虚拟现实技术” 是将动作或感觉纳入信息处理中的一门技术。C、“虚拟现实技术” 将使环境的现实与感受的现实之意原本明显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D、“虚拟现实技术” 通过触摸的方式,使你得到在你神志完全清醒情况下的感觉。7、根据文意,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将给

239、孩子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康复效果,对身体障碍者也能够提供更大的希望。B、人类的感觉是可变的,通过适应环境,使自身的感觉达到“现实” ,这是虚拟现实技术产生的原理。C、目前,通过屏幕想象吸毒的虚拟体验除了使体验者得到松弛外,并无任何不良效果。D、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一旦变得暧昧,那么将使人类落入虚拟世界,这将是十分恐怖的。8、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人类能够无限度地适应环境,所以虚拟现实技术将不断进步,其应用领域将不断得到拓展。B、专家们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将会被滥用作为精神控制或人格破坏的工具,这是十分可怕的。C、“虚拟足球” 系统能将不在现场的孩子们仿佛置于真正的绿茵场上,进行

240、模拟的足球攻防战。D、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肉体的残余能力发挥到极限,使弱小者强大,使残废者健全。 28.6. D7. B8. C 28.6.原文并未说用“触摸” 的方式,“触摸” 是指身临其境下的一种行为。7.解析 A项,“对身体障碍者也能够提供更大的希望” 目前还做不到。C项,应该是“并无特别明显的不良效果” ,“任何” 太绝对了。D项,应该是“落入虚拟世界的危险性很高” ,该项太绝对了。8.解析 A项,“人类能够无限度地适应环境” 错,“无限度” 说得太绝对了。B项应该是“专家们担心” 。D项,原文有一个限制性的词语“在某种意义上” ,即虚拟现实技术能使弱小者、残废者产生强大、健全的感觉,而不是真正的强大、健全。- 5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