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58.50KB ,
资源ID:382526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8252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解析)岳麓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4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含解析)岳麓版.doc

1、课后限时集训(四)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初,刘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九个同姓王和长沙王吴芮的封地,约相当于关东六国故地,中央管辖的十五个郡主要在关中地区,大致相当于秦国范围。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制()A迅速形成地方割据B阻碍社会经济发展C实现中央垂直管理 D尊重各地原有传统D根据材料“刘邦以春秋战国以来的各国为基础分封诸王”可知,郡国并行制尊重各地原有传统,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尊重各地原有传统,而非形成地方割据,且尊重原有传统与“地方割据”关系不大,排除A项;汉初郡国并行制促进了各郡国经济的发展,

2、排除B项;被分封的诸侯王在封国内独揽大权,郡县制才是中央垂直管理,排除C项。2明太祖朱元璋终其一生都认为蒙元政权“奉天承运”“顺天应人”“元祖功德在人”,并把元祖牌位列入历朝帝王庙,世代祭祀。对于自己参加农民起义的经历,朱元璋说“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误入其中”。这说明朱元璋()A旨在重建纲常伦理秩序B肯定了元政权的历史贡献C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D体现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A由材料“把元祖牌位列入历朝帝王庙,世代祭祀”可知,朱元璋承认蒙元政权并且否定“农民起义”的合理性,这说明其旨在重建纲常伦理秩序,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朱元璋认可蒙元政权的合法性,而非肯定元政权的历史贡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

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当时朱元璋所作所为虽然是农民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做法,但符合时代发展特征,排除D项。3唐宋以来,宰相出任藩镇节度使或藩帅带宰相官衔者,称为使相。据下表可知,唐代中后期()时间阶段 数量(位) 出身 所在 结果唐玄宗(44年间) 8 多科举出身;安史之乱后奖赏军功 大部分都为宰相,一直在中央 代天子巡边唐肃宗唐懿宗(100年间) 36 几乎都是藩镇节度使 多数在藩镇,不在中央 形成大量强藩唐僖宗唐哀帝(34年间) 67 强藩霸臣推荐 几乎全部在藩镇,不在中央 藩镇之间频繁征战 A.藩镇割据导致使相出现 B地方的独立性逐渐加强C使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D使相致使唐代战争不断B

4、从出身、所在和结果的逐步变化可以看出地方独立性增强,故选B项;唐玄宗时期已出现使相,但其只是代天子巡边,并未形成藩镇割据,排除A项;代天子巡边只是使相的一项职责,并不能说明其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藩镇割据致使唐代战争不断,排除D项。4根据下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时间 州 县 公元960年 111 638公元979年 297 1 860 (据宋史地理志整理)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 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B题干中公元979年与公元960年相比,中央所辖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题

5、干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问题,也反映不出地方机构情况,排除C、D两项。5(2020温州模拟)有学者指出,“皇帝几十年不见大臣,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而在明代却成为一个现实。在日常政务处理中,皇帝似乎可以不必亲自出面,似乎是形成了一个可以没有皇帝的政务运行系统。其原因就在于六部行政权的增大和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该学者意在强调明代()A皇权的强大、皇帝的专制独裁B内阁制发展完善,维护专制统治C官僚制度发展趋于成熟、完善D六部权力膨胀,威胁到君主专制C根据材料可知,明代有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但国家政权还能够正常运行,其原因是中央决策群体的

6、扩大、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式化,即官僚制度发展趋于成熟和完善,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整个官僚制度的发展和成熟,没有涉及内阁制,B项错误;题干中描述的现象不会威胁皇权,D项错误。6行移勘合是明代传输公文的一种主要方式。中央官署发到各地方部门的文移(文移指旧时官署签发的通知事项的文件),用预先编制好的“空纸之半”填写,然后与所到各司的簿册两相对合,“相同则行之”。明代推行的行移勘合制度()A造成了地方官员权力的交叉B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监察制度C有利于保证中央公文传递的权威性D旨在分散中央机构的行政权C根据材料“相同则行之”可知其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权力的威严,故选C

7、项;中央与地方簿册对合,然后传递执行,没有交叉,排除A项;在文件传输过程中,地方必须与中央的一致,这属于行政权,不是监察的范畴,排除B项;题干描述的做法加强了中央的行政权力,排除D项。7康熙帝南巡到达南京,亲往明孝陵朱元璋墓拜祭,赞“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乾隆六次南巡,也屡至明孝陵前行三跪九叩之礼。这些做法意在()A效法汉族礼制 B恢复江南经济C褒扬明朝功绩 D缓和满汉矛盾D康熙、乾隆的祭拜行为意在拉拢江南的文人士子,表明清廷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从而缓和满汉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故选D项;康熙、乾隆两帝祭拜明孝陵,说明他们认同明朝的正统,这种效法汉族礼制的行为只是表象,但绝非初衷所

8、在,排除A项;祭拜明孝陵与“恢复江南经济”无关,排除B项;康熙帝称赞的是朱元璋本人,而非明朝的功绩,排除C项。8(2020辽阳一模)清初,先是言官本章“是与不是必须封进听旨定夺”,阁臣不得过问。之后又以“陈奏本章,照故明例,殊觉迟误”为借口,规定:“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部分恢复了关外奏议不经票拟的传统。这表明当时内阁()A成为承旨办事的执行机构B票拟权受到了严格的限制C提高了中央机构办事效率D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强化B材料“今后部院一切疏章,可即速奏候旨遵行”“部分恢复了关外奏议不经票拟的传统”表明票拟权受到严格的限制,说明清朝内阁权力遭到削弱,故选B项;A项是军机处的职能,排

9、除;材料未体现提高中央机构办事效率,排除C项;使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强化的是军机处的设立,D项错误。9研究表明,有清一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无疑是军机处的设立。但军机处在形式上却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不像正式国家机关的样子。如办公的地方不称衙署仅称“值房”,且条件简陋,初仅板屋数间,后来才改建瓦屋。这表明其实际职能()A“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C“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D“别黑白而定一尊”A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皇权达到顶峰,其实际职能是跪受笔录,“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体现出这一职能,故选A项;B项是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排除;明朝设五

10、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排除C项;秦朝皇帝制度“别黑白而定一尊”,排除D项。10(2020乌鲁木齐一模)乾隆时期,某机构“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至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迄于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该机构最有可能是()A军机处 B内阁C中书省 D政事堂A材料“有事无不综汇”说明该机构是乾隆时期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处,故选A项;内阁是处理日常事务的机构,并非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排除B项;乾隆时期不存在中书省和政事堂,排除C、D两项。11皇朝掌故汇编记载:“雍正元年,世宗御乾清宫西暖阁,召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入,面谕:

11、建储,亲书名,密封藏于匣内,置乾清宫世祖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这一现象说明了()A乾清宫是紫禁城政治活动的中心B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C乾清宫是雍正帝处理政务的地方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雍正帝推行密建皇储制,保证了皇权交接的有序进行,完善了皇帝制度,由皇帝全权决定皇位继承人,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B项;从雍正元年开始,养心殿成为清代宫廷政治活动的中心和雍正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排除A、C两项;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12下表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对表中信息解读准确的是()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秦 郡 县、道 魏晋南北朝 州 郡、王国 县、侯国 唐后期五代

12、道(方镇) 府、州 县 宋 路 府、州 县 元 省 路、府、州 县 清 省 府 州、县 A.管理层级和管理制度影响行政区划B统县政区均由高层政区演变而来C州的层级变动体现了中央集权弱化D县级政区创始于秦朝并最为稳定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郡县制州郡县制州县制道路制行省制等,层级历经了两级制三级制等,这与管理层级和管理制度相关,故选A项;统县政区中的“府”不是由高层政区发展而来的,排除B项;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排除C项;县级政区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的变迁集

13、中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此长彼消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兴,把秦郡划小,将一郡分成数郡。汉武帝时,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了十四个监察区,监察地方高级官员。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授予监察区长官州牧兵权、财权和政权,州变成了郡以上的一级政区,州牧渐成割据独立之势。坚持二级制政区是统治者的愿望,所以隋统一后,撤销郡级政区,重新简化为州县两级。唐承隋设两级政区,但安史之乱以后,作为监察区的道和藩镇结合,又形成州以上的一级政区。材料二为避免重蹈前代覆辙,宋初将地方政府恢复到州县两级,但同样陷入管理幅度太大的困难。为此,宋代统治者设置了高层政区路,但不设路一级的单一长官,把路虚

14、化。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宋代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行政区域。元明清三代都是国土广袤的大帝国,只能采用多级制的地方政府,如元代就形成了最多达五级的行政区划,但结果仍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自宋以后,古代中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因割据而产生的分裂局面。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沿革行政区划的举措,并概括东汉至唐末行政区划层级演变中的突出问题。(8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行政区划的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能维持高度中央集权”的原因。(10分)(3)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层级变迁的基本规律。(

15、7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沿革”即沿袭和变革,根据材料一“把秦郡划小”“设立了十四个监察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从不同朝代行政区划和特点上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高层政区把路虚化”“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概括回答。第二小问,结合元朝行省制的内容回答,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中央牢牢控制了行省。第(3)问,归纳基本规律需要综合材料一、二,抓住统治者为什么要调整行政区划以及怎样调整来解答,行政区划的变迁总是围绕加强中央集权而来的,总是围绕层级数和高层政区调整的,最基层的县级政区基本不变,每一次调整都是在前代基础上有所损益。答案(1)

16、举措:仿秦实行郡县制;增加郡政区数量;分封诸侯王,郡国并行;在郡级政区之上设立监察区。问题:二级制到三级制反复循环;监察区演变为高一级行政区。(2)创新:虚化高层政区;行政区划变成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原因: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实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中央政府牢牢控制行省权力。(3)加强中央集权是主因;县级政区保持相对稳定;沿袭前代制度,损益变革。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摘编自

17、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材料可知,制度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配合的。据此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制度入手即可,注意史论结合,论题清晰,史实充分。答案示例:论题: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隐患。汉代内外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可见,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