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限时集训(三十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魏源著成圣武记一书,该书的第二部分对练兵之法、整军之策、筹饷之法、应敌之略等内容有较为系统完整的议论。这反映出魏源()A摆脱现实困境的经世致用之道B希冀清朝贵族统治者改进吏治C努力寻找清朝统治衰落的病根D从沉迷于训诂考据中率先苏醒A魏源在圣武记中对练兵之法、整军之策、筹饷之法等有较为系统完整的议论。这反映出在民族危机和清朝统治危机加深的情况下,魏源为摆脱现实困境而进行的思考,这体现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魏源对军事的思考,而不是
2、吏治,故排除B项;清政府统治衰落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腐朽,而不是军事,故排除C项;D项“从沉迷于训诂考据中率先苏醒”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2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并购买西方人出版的报纸,招募翻译“以定控制之方”,大量购买西洋炮,还仿造了两艘“底用铜包,篷如洋式”的西洋船,并将购买的武装商船改造成清军水师的训练舰。这表明林则徐()A洞悉英国的武装实力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C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D已摆脱传统“夷夏”观念C林则徐翻译外国报纸,购买西洋炮和船,说明林则徐认识到侵略危险的存在,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故选C项;林则徐对英国的认识有限,并没有洞悉英国的武装实力,排除A项;
3、洋务运动发生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而材料是鸦片战争前,排除B项;向西方学习说明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夷夏”观念,并不是“已摆脱”,排除D项。3(2020肇庆一模)鸦片战争后,日本著名学者盐谷世弘曾大为感叹:“呜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于他国,吾不独为默深(魏源字)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这反映当时()A华夷思想被学习西方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C传统观念阻碍正确看待外来事物D国人对外部世界感到惊慌和恐惧C“忠智之士,忧国著书,不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于他国,吾不独为默深(魏源字)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说明鸦片战争后的清朝对魏源的思想无法接受,故选C项
4、;“不为其君之用,而反被琛于他国”说明对西方事物的不认同,排除A项;魏源不属于洋务派,排除B项;“吾不独为默深(魏源字)悲焉,而并为清主悲之”更多体现的是统治的腐朽,排除D项。4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在谈到“中体西用”时说:“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如徒颂美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该言论()A对士大夫具有诱导作用B是早期维新派的典型主张C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D表明中体和西用互不关联A题干中王韬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策略进行了肯定通过肯定中国传统文化而更好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选A项;题干中王韬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进行了赞扬,这并非早期维新派的典型主
5、张,排除B项;王韬肯定了“中体西用”,排除C项;王韬认为洋务派提倡“中体”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西用”,排除D项。5(2020绵阳二模)张之洞兴实业、办学堂、练新军,以“中体西用”口号使西学进入清朝官方的意识形态体系。孙中山评价其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更有学者认为张之洞是清王朝的掘墓人。这反映了张之洞()A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背离B转变为资产阶级的代表C推动了中国社会制度的转型D促进实业救国思潮兴起A张之洞的初衷是以“西用”来维护“中体”,结果却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说明其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不完全一致,存在一定的背离,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排除B项
6、;张之洞兴办实业的目的是以“西用”来维护“中体”,并不是要推动社会制度的转型,排除C项;材料是关于张之洞的行为及他人的评价,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61877年,洋务派官员马建忠在欧洲留学期间致书李鸿章,指出:“各国吏治异同,或为君主,或为民主或为君民共主之国,其定法、执法、审法分而任之,不责于一身,权不相侵,故其政事纲举目张,粲然可观。”这表明马建忠()A认同西方政治体制B提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坚持“中体西用”思想D主张立足国情选择政体A马建忠认为“定法、执法、审法分而任之”则“政事纲举目张,粲然可观”,说明他认可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选A项;作为洋务派官员的马建忠虽认识到分权体制的益处
7、,但并不代表他认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排除B项;材料“定法、执法、审法分而任之,不责于一身,权不相侵,故其政事纲举目张,粲然可观”反映的是马建忠在留学期间对西方政体的认可,是对“中体西用”的质疑,排除C项;马建忠认可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并不等同于他主张根据国情而自主选择本国政体,排除D项。7郑观应指出:“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据此可知,郑观应()A继承了“康梁”的维新思想B摆脱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窠臼C维护了传统的意识形态D提供了反清革命的理论依据B由材料“必自设立议院始矣”可知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摆脱了洋务运动只学习器物“中体西用”的思想,故
8、选B项;郑观应的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基础,排除A项;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打破了传统的封建统治下的意识形态,排除C项;郑观应属于维新派而非革命派,排除D项。8(2020绵阳一模)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梁启超旨在()A推翻君主政体B批判封建伦理C进行思想启蒙 D传播民主革命C梁启超强调我国的最大问题是“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所以面对中国近代沦亡之时,民众不关心此事,说明存在公民意识和民族意识缺失的问题,梁启超旨在进行思想启蒙,唤起中国人
9、的民族、民主意识,故选C项;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不主张推翻君主政体,排除A项;材料中主要论述人民与国家的关系,未涉及君臣、父子、夫妻的伦理关系,与封建伦理无关,排除B项;梁启超主张改良,不主张革命,排除D项。9(2020黄山一模)梁启超在1902年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一文中,首次将马克思介绍给中国人;同盟会成员朱执信在1905年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新青年从1918年的第五卷第五号开始,逐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观点,并率先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专门研究马克思列宁的著作。上述史实表明()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定影响B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已经形成系统研究C各政治派别都主
10、张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D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西方资本主义文明A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多个政治派别已在介绍马克思及其著作、宣传马克思主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定影响,故选A项;材料只是零星介绍马克思主义,“率先开辟马克思主义研究专栏”不等于形成系统研究,排除B项;“各政治派别都主张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出来,战争的空前残酷,战后社会的极度混乱,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排除D项。10陈独秀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国民“最后之觉悟”,又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在陈独秀看来,
1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A倡导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B呼吁民主革命以反抗君主专制C提升国民素质以改变中国习俗D宣传社会主义以推动政治变革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强调思想变革,与材料中陈独秀强调国民的“觉悟”和“国民性质”吻合,故选A项;君主专制已经在1912年结束,排除B项;改变习俗并非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材料中“行为之改善”更强调“国民性质”即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陈独秀宣传社会主义,排除D项。11(2020韶关一模)五四运动时期,西方各种新思想、新学说加速在中国传播。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还曾与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进行过激
12、烈的论战,划清了与其他学派的界限。这些论战()A是对新文化运动中不足的积极反思B导致思想领域出现严重混乱局面C促使更多知识分子认同马克思主义D阻碍了新三民主义的传播与实践C马克思主义者与其他学派的论战,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学派的界限,使马克思主义得到更多知识分子的认同,故选C项;与其他学派的论战主要是为了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流派的不同,和新文化运动的不足没有关系,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在知识分子群体中间传播,“严重混乱”说法欠妥,排除B项;这些论战主要发生在马克思主义者与其他社会主义流派之间,并不会影响新三民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12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
13、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A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B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C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D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A根据材料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国民革命的内涵由英雄革命转向国民革命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说明孙中山逐渐意识到工农大众的力量,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故选A项;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内涵不断丰富而没有根本改变,排除B项;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与广大
14、民众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咸丰年间,古文经学得以复兴再起,并成为学术的主潮。魏源指出,烦琐考据是“锢天下聪明知慧使尽出于无用之途”,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六经皆圣人忧患之书,治经当探求圣人的微言大谊(义),以求通经致用,以经术为治术。李军论清代今文经学的创立复兴及其思想特点材料二1901年清廷颁布“书院改制诏”:“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则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也让一些徘徊观望的书院失去了挣扎的勇气,纷纷
15、开始向新式学堂转变,各省书院基本上完成了改制工作。在清末改制中,由于培养专尚训诂辞章的传统儒学之士的办学目的,已不适应时势发展的要求,且晚清书院实际承担起发展学术、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很多书院添加了时务、算学、格致等各种实学课程,开始系统地借鉴西方近代学校课程体系。在教学管理方面开展了一些新的尝试,呈现出近代学校教育中班级授课制以及分科教学法的特征,课试时各生只考个人所习专业课题。摘编自张传燧、李卯晚清书院改制与近代学制建立的本土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源思想特点,说明其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书院改制的背景和意义。(15分)解析第
16、(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西汉今古文本是一家,大同小异不过什一”“以求通经致用”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可以从学术界和社会两个角度进行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也让一些徘徊观望的书院失去了挣扎的勇气”“培养专尚训诂辞章的传统儒学之士的办学目的,已不适应时势发展的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等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教育改革的意义在于增加新式学校的力量;培养新型人才,加速近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答案(1)特点:调和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强调经世致用。影响:发扬了今文经学关注现实的传统;促进了传统儒学的更新;引领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启发了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面向世
17、界,向西方学习)。 (2)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西方文化教育的冲击和借鉴作用;科举制的废除;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的的落后。意义:壮大了新式学校力量;培养了大批新型人才;加速了近代教育制度建立和发展的进程。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末,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将其译名为天演论自此进化论在中国广泛传播,进化论思想从传入中国开始,就被赋予浓重的政治色彩。加上19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的民族与社会危机,使中国人越来越推崇进化思想,将之视为社会的普遍“公理”。梁启超在他的自由书豪杰之公脑中就说:“生存竞争,天下万物之公理也,既竞争,则优者必胜,劣者必败,
18、此又有生以来不可避之公例也。”这种思想僵化了人们的思维,进化历史观的单向进步发展思维,也使得中国人更加热烈地追求未来的理想社会。摘编自赵静“五四”前后达尔文进化论在中国传播的内容及其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2分)解析结合材料内容并总结材料体现的进化论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情况可知,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带有积极和消极作用。可任意选择积极或消极方面,总结成论题,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政治制度,学习西方思想的史实加以说明即可。答案示例:看法:进化论的传播为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提供了精神动力。说明:近代中国饱受欺凌,各种救国思潮不断涌现,进化论宣扬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使中国人民更清楚地认识到“落后挨打”的现实,促进中国人更强烈地追求未来的理想社会,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不断发展。总之,进化论在中国被赋予政治色彩,是时代需要的产物,也是激发救亡图存的精神动力。尽管这种政治化有许多不足,但也推动了中国人的理念更新。(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