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熟记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本目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课前预习知识点一:“焚书坑儒”批判了解儒学兴起的背景(原因、评价、概况)知识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掌握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背景、董仲舒改革儒学、影响)知识点三: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把握太学的设置、教学的主要内容、影响知识点四:科举制掌握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选
2、官制度的变化、影响、发展、强化、特点、确立)我的疑惑:课堂探究现实问题历史化展示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连线)法家: 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道家: 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儒家: 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一、“焚书坑儒”批判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变化:战国时期: ;秦朝时期 。(2)原因:战国时期 秦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评价:(1)直接作用:(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二、罢黜百家 1.指导学生
3、看材料,并解决问题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观点: 原因: 2、看材料,并思考题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信】诚
4、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问(1):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是什么?问(2):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样的“孝”呢?在他的“三纲五常”的思想之中有没有可以值得保留的东西呢?问(3)对于上述思想,当时的汉武帝是如何对待的呢?3、评价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感悟历史:材料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人协调、和与中”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价值:大一统意识-有利于
5、 民本意识-有利于 和谐意识-有利于 。道德意识-有利于 基本态度: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不同点原因对儒学态度手段影响相同点目的实质作用三、太学的出现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学经典的内容相互讨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亦即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引导阅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
6、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王位世袭制 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察举制 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中
7、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
8、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科举制 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科举制与九
9、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第二,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
10、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第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八股取士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探究:从现实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两方面评价科举取士。随堂练习1、教材中引用唐朝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A、统一方国,焚
11、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2、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有利于加强君权 包含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使儒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A、 B、 C、 D、3、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诗经 春秋 韩非子 礼记4、汉武帝推动儒学教育所采取的措施有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兴办太学天下郡国皆设学校A、B、C、D、5、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此制度A、有利于选拔人才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D、得到不断完善学习心得:教师版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
12、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熟记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本目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课前预习知识点一:“焚书坑儒”批判了解儒学兴起的背景(原因、评价、概况)知识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掌握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背景、董仲舒改革儒学、影响)知识点三: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把握太学的设置、教学的主要内容、影响知识点四:科举制掌握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选官制度的变化、影响、发展、强化、特点、确立)我的疑惑
13、:课堂探究现实问题历史化展示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连线)法家: 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道家: 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儒家: 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一、“焚书坑儒”批判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2)原因: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时受到严厉打击?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利于秦的统
14、治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评价:(1)直接作用:焚书坑儒”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建立的政权。(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二、罢黜百家 1.指导学生看材料,并解决问题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15、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观点:a、提出“君权神授”与“天 人感应”加强君权的需要.b、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的需要,c、发挥“仁政”: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原因: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2、看材料,并思考题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信】诚信也。做
16、人诚实稳重讲信誉问(1):上述材料体现出董仲舒的什么思想?其实质又是什么?(学生)讨论:三纲五常(可能还会得出做人的原则等说法)点拨:他的这一思想仍然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他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他把“三纲”说成是“天”的意志,赋予它以神的权威,用“阳尊阴卑”的思想,论证了“三纲”的主从关系不能变化和颠倒,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于是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一整套的封建神学体系,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并且还称之为“孝”,是“天经”、“地义”的。后人把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到“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哪一位同学能
17、举出这样的事例来?问(2):我们该如何来看待这样的“孝”呢?在他的“三纲五常”的思想之中有没有可以值得保留的东西呢?问(3)对于上述思想,当时的汉武帝是如何对待的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3、评价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汉武帝通过重用人才、兴办教育、确立儒家经典的地位等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使它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感悟历史:材料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民为贵,社稷次
18、之,君为轻”;“天人协调、和与中”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价值: 大一统意识-维护中华民族统一民本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意识-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德意识-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不同点原因秦刚刚统一;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国力强盛;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对儒学态度排斥、打击尊崇手段简单粗暴倡导、劝勉、教化影响儒学发展进入低潮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相同点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9、,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实质文化专制,思想控制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三、太学的出现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学经典的内容相互讨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亦即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引导阅读: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王位世袭制 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
20、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察举制 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 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前后有所变化。初期主要依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中期以后,豪强地主势力开始恶性膨胀,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
21、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
22、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科举制 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
23、而是收归中央。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第二,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第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明清时期实行八股
24、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八股取士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探究:从现实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两方面评价科举取士。重点强调科举制的实行、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并对科举制度进行评价随堂练习1、教材中引用唐朝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A、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B、政治改革,平定山东C、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D、农民起义,刘项文盲2、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有利于加强君权 包含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使儒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A、 B、 C、 D、3、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欲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所必学的内容不包括诗经 春秋 韩非子 礼记4、汉武帝推动儒学教育所采取的措施有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兴办太学天下郡国皆设学校A、B、C、D、5、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其根本原因是:此制度A、有利于选拔人才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D、得到不断完善学习心得: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