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5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训练(人民版必修3)含详解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0分)1(广东文科基础26题)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答案】A【点拨】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文革”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政治斗争,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正确的甚至是优秀的作品当成错误的受到批判。【结束】2重大的科学研究,例如气候预报和灾害
2、性天气预报以及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计算等,都需要复杂和巨量的计算。1983年12月,我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研制成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它是( )A“天河”系列计算机 B“银河”系列计算机 C“方正”系列计算机 D“联想”系列计算机【答案】B【点拨】简要回顾课本知识即可。【结束】3(北京市高三起点考试21题) 2012年10月31日,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不幸逝世,他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有关下列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A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在预测地震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B图二反映出中国为和平利用核能源作了卓越贡献C图三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
3、国航天技术的发展D图四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答案】D【点拨】地动仪属于观测地震的仪器,可以排除;A;原子弹爆破以成功属于军事科技成就,不属于和平利用核能,排除B;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科技人员的研究结果,而不是文革推进的结果,可以排除C;神州5号成功表明中国航天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符合题目要求,D正确。【结束】4(江苏南通高三期中18题)邓小平指出:“如果 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有 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 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
4、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 “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A. B. C. D.【答案】A【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科技。能力要求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题干所给结论的理解。【结束】5(山西会考23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这说明当时中国政府( ) A.发展高等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重视扫盲教育 D.模仿苏联教育【答案】C【点拨】【结束】6( 2012年3月宝鸡市二模33题) 2012年10月31日,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
5、导弹之父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不幸逝世,他曾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下列有关科技图片叙述正确的是( ) 张衡地动仪 原子弹爆炸成功 “东方红一号”升空 杨利伟在太空A图1反映了中国古代在预测地震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B图2反映出197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C图3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D图4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答案】D【点拨】地动仪不能够预测地震,A错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B错误。文化大革命不能促进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C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结束】7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知识青年放弃学业去上山下乡
6、参加劳动。政府倡导的目的是( )A让知识青年吃苦锻炼,磨练意志 B知识青年支援和推进农村建设C解决知识青年就学、就业困难 D解决“60后”脱离社会实践的问题【答案】C【点拨】由于对教育的破坏,导致大量年轻人无法正常就学、就业。【结束】8( 2012年4月宁波二模18题)下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出台的科技、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其先后顺序是(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A B C D【答案】C【点拨】项为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所题;项是1949年共同纲领中的规定;项是1988年9
7、月邓小平明确提出的;项为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的内容。【结束】9“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拨乱反正,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的是( )A.恢复高考制度 B.邓小平“三个面向”的题词C.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D.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答案】A【点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成为“文革”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BCD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教育已经步入正轨之后。【结束】10这幅连环画反映的教育情况,出现于( )。A新中国建立初期 B大跃进期间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初期【答案】C【点拨】从“红小兵”,以及墙报“批林批孔”可知。【结束】11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
8、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 )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答案】D【点拨】注意题目中要求回答的是调整的主要目的。同时还要注意注意时间,到1952年秋,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就要完成,接下来就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所以D符合题意。AB只是调整的内容。C表述太泛,而且新设的院校都是工科,与农业无关。故选D。【结束】12( 2012年1月河南会考38题)“感动中国”评委会曾对某位杰出人物有这样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
9、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他”就是( )A袁隆平B钱三强 C邓稼先D李四光【答案】A【点拨】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专注于田畴”、“ 播撒智慧”、“ 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由此可以判断是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有利于解决世界饥饿问题。【结束】13袁隆平的科技成就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 ) A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B2001年获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他培育的杂交稻不仅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
10、界粮食问题 D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答案】C【点拨】解题关键是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认识到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意义,AD侧重于从国际意义,B项侧重于从国内意义,只有C项最为全面。【结束】14( 2012年高考浙江文综20题)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答案】A【点拨】此题隐性考察历史时间。1977年12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1976年10月
11、,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结束】15“文革”期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 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A B C D【答案】C【点拨】首先,是1964年,是2003年,不是文革时期的,排除。剩下的,是1970年,是1967年,是1974年。【结束】二、非选择
12、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0分)16(2011年11月苏州五市四区高三期中考23题)(13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材料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材料三: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材料四:嫦娥二
13、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它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首次使用频段测控、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这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将为今后的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奠定基础。从地面迈向天空,再迈向太空,继而迈向深空、迈向另外一个天体,我们可以离开自己栖息的摇篮,奔向原本陌生的宇宙空间,这是科学的力量、进步的阶梯、文明的标尺。 新华网北京2010年10月1日电:嫦娥二号: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阶梯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两位作者所属的诗词流派。(2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3分)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2分)(3)根据材料
14、三、四分析,从卫星的运行轨迹上看,这两种卫星有哪些大的区别?(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对天体(或月亮)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2分)【答案】(1)李白浪漫主义;(1分)苏轼豪放派。(1分)(2)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2分)国际:处于冷战时期。(1分)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2分)(3)“东方红一号”是地球卫星,“嫦娥二号”是绕月卫星(或:“东方红一号”是围绕人类自身所处天体运行,“嫦娥二号”主要是绕着另外一个天体运行)。(4分)(4)由想象到近距离探测。(2分)【点拨】第1问需要对文学常识有
15、一定的掌握。材料一是李白的诗作,选自静夜思和月下独酌,材料二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位作者分别属于浪漫主义和豪放派。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1970年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是,国内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两极格局,冷战时期。这次卫星发射的影响: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席位的恢复。第3问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卫星的运动轨迹分别是地球卫星、绕月卫星。第4问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人对天体的认识的经历了由想象到实际探测。【结束】17( 2012年广东高考28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
16、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 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电材料二 神舟六号尚在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问题:
17、(1) 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3分)(2) 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答案】(1)美国和苏联。(1分)两极格局。(2分)(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2分)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3分)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4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点拨】第一问的信息已经包含在材料一中,第二问要求依据材料归纳意义,两则材料对比的并非差异,而是导致差异的背景,即原因。【结束】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