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343.50KB ,
资源ID:3819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38199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检测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检测题(含解析).doc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从1950195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解放区土地制度改革使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党和国家还从减税、推广技术、发放贷款等方面帮助农民。这些举措()A强化了农民的宗族血缘观念B增强了农民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C淡化了农村的阶级斗争意识D加大了农村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土地改革使新解放区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同时获得了党的帮助,从而使他们增强了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故选B项;材料与宗族血缘观念无关,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就是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农村的阶级斗争主要是农

2、民反对地主阶级的,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此次土地改革主要是把土地分给农民,是私有制,不是公有化,排除D项。答案:B2至1952年,我党共接管官僚企业数量:2 400多家银行,2 858家工矿企业,还有交通运输招商局系统所属企业和十多家垄断性的内外贸易企业,并将它们逐步改造为国有。这反映了我()A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举B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见成效D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解析:通过接管官僚企业,将它们变成国有企业,具有反封建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所以说兼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故选A项;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B项;1952年“一五”计划还没开展,工业

3、化建设还未开始,排除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排除D项。答案:A3陈云在编制“一五”计划草案时指出:“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这一论述()A体现了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B存在着照搬苏联模式的倾向C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D鼓舞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落后,尤其重工业基础薄弱,国际上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孤立政策,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国需要大力发展重工业,因此材料所述体现了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故选A项;我国优先发

4、展重工业一定程度上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优先发展重工业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无关,排除D项。答案:A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阐述20世纪50年代某一管理体制实行的原因时说:“农村组织结构内在的几个问题显著起来了。第一,缺乏安排人力和资源的适当组织单位,妨碍了大规模的动员工作第三,在农村中,在基层的政府单位和经济单位之间建立良好配合关系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争论的结果成了在农村中建立一种更大单位的压力,这种更大的单位将能管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5、,也能灵巧地适应政府的行政等级制度。”关于这一管理体制。说法正确的是()A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B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C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D基本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解析:1958年,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与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某一管理体制”“妨碍了大规模的动员工作”“在农村中,在基层的政府单位和经济单位之间建立良好配合关系方面存在问题”相符,故选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排除

6、A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是“大跃进”,排除B项;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D项。答案:C5 1959年5月,工业生产未能完成原定指标。6月,毛泽东说:“今年钢的产量是否定一千三百万吨?能超过就超过,不能超过就算了总之,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让下面超过。”下列项中,与此相吻合的是()体现了对高指标的反思表达了经济建设要尊重规律的思想否定了“大跃进”运动意在降低“一五”计划中钢产量的指标ABC D解析:从材料中“能超过就超过,不能超过就算了”“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反映出国家制定的生产指标并不是必须完成的指标,体现了国家对于制定过高指标有

7、所改变,是对高指标的反思,故正确;从材料中“要量力而行,留有余地”,可知我国在经济建设中遵守经济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故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对于制定的生产指标,能否完成留有余地,并不是改变了高指标、浮夸风的“大跃进”特征,不能体现出否定了“大跃进”运动,故错误;“一五”计划是从1953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6 1978年5月7日,国务院下发通知,提出要有条件、有计划地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要规定合理的奖励、计件工资办法,严格控制奖金总额和计件超额工资。这表明()A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D政府尝试突破计划体制束

8、缚解析:根据材料“实行奖励和计件工资制度”可知,政府在当时已开始尝试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鼓励多劳多得,故选D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排除A项;21世纪初,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排除C项。答案:D7 1953年10月2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农民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一面。农民的基本出路是社会主义粮食征购、整顿私商、统一管理这三个问题,势在必行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这反映出他赞同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发点是()A把农业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B稳定粮食生产和市场供应秩序C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需要D

9、彰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优越性解析: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执行,对农业的统购统销主要是为了服务国家工业化的战略发展需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体需要,故选C项;A项属于毛泽东对农业进行改造的目的之一,但不是最终目的,排除A项;B项属于毛泽东对农业进行改造的目的之一,但不是最终目的,排除B项;1953年中国仍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才在中国建立,时间不符,排除D项。答案:C8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作者是时任南京大学政治系教师胡福明。他后来回忆说:“文章的理论观点并不是我的首创,我只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把

10、它写了出来。”确切地说,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是指()A拨乱反正成为时代最紧迫的要求B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期C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将展开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解析: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上急需一种思想能达到拨乱反正,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成了思想大解放,故选A项;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排除B项;材料中的“时间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的背景,而不是这篇文章发表的影响,C项属于文章发表的影响,排除;材料问的“时间点”是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的背景,而不是文

11、章发表的影响,D项属于文章发表的影响,故排除。答案:A9 1978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团去西欧五国考察访问。这次出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向西方国家派出的第一个政府经济代表团。经过考察,代表团对西方资本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此次出访()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赴外国访问的代表团B标志着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C彻底改变对资本主义本质和市场经济的认识D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为改革开放做准备解析:“1978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团去西欧五国考察访问经过考察,代表团对西方资本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即将进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2、派出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有利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借鉴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为改革开放做准备,故选D项;1949年12月毛泽东率领代表团访问苏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赴外国访问的代表团,排除A项;标志着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是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排除B项;代表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全新认识说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资本主义本质和市场经济的认识,并没有彻底改变,排除C项。答案:D10 1979年1月,中共中央下达的文件中指出“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不得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取缔”。这一规定()A开启了农村改革的大门 B旨在解决农村就业问题C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活跃 D

13、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兴起解析:根据材料“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不得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取缔”可知中央明确肯定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商品经济在一些地方逐步解冻,推动农村经济的活跃,故选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启了农村改革的大门,与“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无关,排除A项;乡镇企业旨在解决农村就业问题,与“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无关,排除B项;根据材料“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不得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取缔”可知中央明确肯定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与“乡镇企业的兴起”无关,排除D项。答案:C11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曾指出:“城市改革实际上是整个经

14、济体制的改革”“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邓小平意在强调()A农村改革的影响力较小B城市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金石C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应全面展开解析:根据材料“城市改革不仅包括工业、商业,还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都在内”,可知邓小平强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应该全面展开,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农村改革,排除A项;当时城市经济改革刚开始实行,不能说是试金石,排除B项;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不符合时间限制,排除C项。答案:D12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

15、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会议还强调要在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这表明当时()A原有经济体制即将进行改革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探索C邓小平理论逐渐趋于成熟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解析:A项与材料中“会议还强调要在计划体制等方面进行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相符,故选A项;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与材料中“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不符,排除B项;从中共十三大到十四大,邓小平理论

16、走向成熟,形成体系,与材料中“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不符,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答案:A13改革开放后,股份制企业发展出现两个高潮时期,19891991年,股份制由“热”变“冷”,1991年,党和政府肯定了股份制并强调试点,中国又掀起了股份制发展高潮。这些变化()A体现了乡镇企业兴衰的社会现象B改变了当时不合理的产业结构C反映了现代企业改革的探索历程D推动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解析:根据材料“19891991年,股份制由热变冷,1991年,党和政府肯定了股份制并强调试点,中国又掀起了股份制发展高潮”可知股份制由

17、“热”变“冷”,到1991年掀起高潮,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经营方式正在不断探索,故选C项;股份制改革针对的是国有企业,并非针对“乡镇企业”,排除A项;股份制发展是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并非“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B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材料所述时间“19891991年”不符,排除D项。答案:C14学术界认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城市化路径可以概括为“双轨城市化”,即“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和“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其中,与“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的是()A城市国有企业改革B中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解析:城市化

18、是指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等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故选C项;“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属于政府推进的城市改革,排除A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属于体制改革,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答案:C15 1987年5月,深圳发展银行向社会发行首批1 000万元的股票,不料遭到“冷遇”。政府动员党政干部带头购买,仍然只完成发售计划的79%,其余的只好动员几家国有企业认购。 这主要是因为()A国有企业普遍经营

19、不善 B对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C对外开放程度比较有限 D人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解析:根据材料“深圳发展银行向社会发行首批1 000万元的股票,不料遭到冷遇”可知此时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进展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僵化认识,故选B项;“国有企业普遍经营不善”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原因,并非股份制改革试点进展缓慢的原因,排除A项;“对外开放程度比较有限”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外部原因,并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普遍较低”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答案:B16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

20、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体现这一精辟论述的中国共产党探索是()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B中共十二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C中共十三大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解析:“南方谈话”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

21、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中“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符,故选D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尚未体现材料中“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这一精辟论述,排除A项;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尚未体现材料中“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这一精辟论述,排除B项;中共十三大召开,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2、”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尚未体现材料中“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这一精辟论述,排除C项。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共40分)17 (14分)近代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状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被动附庸型”对外开放状态洋货泛滥是当时中国工业品市场的重要特征。外国工业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强,使得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等失掉了价格主动权同时这时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贸易有所发展,但中外经贸关系畸形发展及中国市场体系发育不全

23、中国难以实现工业化和近代化历史使命。陈争平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1992年起,我国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以上海浦东为经济发展“龙头”,长江流域主要城市设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期,又有内陆18个省会和区府城市对外开放,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2001年后,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以服务业市场为重点的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转变为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相互开放,并建立起符合世界经济的法律体系。由此,对外开放进入法治化、制度化的全新发展轨道。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

24、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被动附庸型”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6分)(2)针对近代中国的“被动附庸型”开放,命名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状态并论述命名理由。(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50字左右)解析:(1)根据材料一“洋货泛滥是当时中国工业品市场的重要特征”得出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根据材料一“使得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等失掉了价格主动权”得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传统手工业破产);根据材料一“这时也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并结合所学得出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中国的近代化开始起步);根据材料一“中外经贸关系畸形发展及中国市场体系发育不全”得出中外经贸关系畸形发展

25、及中国市场体系发育不全;根据材料一“中国难以实现工业化和近代化历史使命”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难以实现工业化和近代化。(2)第一小问状态,根据题干“近代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状态”、材料一“鸦片战争后”、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并结合所学得出,主动独立型开放。第二小问理由,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以后”“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并结合所学得出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出与世界接轨,引进利用各国先进的文明;结合所学新时期外交得出独立:新时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开放:根据材料二“1992年起,我国掀

26、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并结合所学得出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材料二“以上海浦东为经济发展龙头,长江流域主要城市设立了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期,又有内陆18个省会和区府城市对外开放”并结合所学得出逐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带动内地开发开放;结合所学得出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根据材料二“转变为以服务业市场为重点的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转变为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相互开放,并建立起符合世界经济的法律体系”并结合所学得出由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转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双向相互开放;建立符合世界经济的法律体系。答案:(1)沦为西方的商品

27、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传统手工业破产);民族工业产生并发展(中国的近代化开始起步);中外经贸关系畸形发展及中国市场体系发育不全;中国难以实现工业化和近代化。(2)状态:主动独立型开放。主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出与世界接轨,引进利用各国先进的文明。独立:新时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开放: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带动内地开发开放;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由全方位的市场开放转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双向相互开放;建立符合世界经济的法律体系。18

28、(2020山东济南一模)(14分)改革开放前后,农业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图为1949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示意图。据蔡继明、刘澜飙中国三大阶层的收入分配材料二下表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变化情况表。年份农民收入/元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其他收入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数额/元比重/%198331022873.55818.7247.7198854540373.911821.7247.7199392167873.619521.2485.219982 1601 46667.957426.61205.620032 6221 54158.8918

29、351636.2据2004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基本原因。(6分)(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8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19491978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由43.8元到134元”,收入增长率19491956年由“42%下降到17.6%”,19561962年由“17.6%上升到36%”,19621964年由“36%下降到3.6%”,19641978年由“3.6%上升到14%”可得整体缓慢低速增长,增长绝对值很低;增长不稳定,有周期性波动。第二小问基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

30、从我国农业基础、经济体制、国家战略角度分析可得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滞后;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制约;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19832003年,农民收入由310元增长到2 622元,家庭经营收入减少,工资性收入、其他收入不断增多,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且收入结构趋向多元。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的角度分析可得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乡镇企业的大量创办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答案:(1)特点:整体缓慢低速增长,增长绝对值

31、很低;增长不稳定,有周期性波动。基本原因: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滞后;计划经济体制弊端的制约;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影响。(2)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且收入结构趋向多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乡镇企业的大量创办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19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见下图。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等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信息有关联,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解析:示

32、例一:根据材料中图3、图4两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国家战略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从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和中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战略的角度进行阐述。示例二:根据材料中图1、图4两条信息,拟定一个论题民族独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从近代印度和现代中国两个角度进行阐述。还可以从材料中提取其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结合相关史实阐述即可。此题为开放式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示例一:论题:国家战略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阐述: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执政者的胆识魄力息息相关。19世纪中后期,日本为摆脱受压迫奴役的境遇,“求知识于世界”,开启了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走向了先进国家的行列,无疑也促进了

33、经济的大发展,日本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逐年上升就是明证。20世纪90年代,中国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目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迎合世界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焕发了经济发展的潜力,中国服装出口与日俱增就是铁证。可见,高瞻远瞩的战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定海神针。示例二:论题:民族独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阐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发展经济,而经济发展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做后盾。近代史上,印度一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经济发展受东印度公司的掣肘,发展艰难;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经济上成为列强的附庸,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操控,艰难发展。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民族独立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令世界瞩目,1991年以来中国服装出口与日俱增就是明证。总之,经济要发展,民族独立是必不可少的保障。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