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2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183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2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2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2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2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2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2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2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题综合集训2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题综合集训(二十九)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1(2021百师联盟新高考)史记秦本纪载,商鞅第二次变法,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把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县令为一县之长,下设县丞、县尉、啬夫和令史等官吏,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这一举措()A表明秦国确立君主专制B有利于国君对地方的控制C得到诸侯国的普遍借鉴D说明分封制开始崩溃B根据材料“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可知,推行县制使国君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管控,故选B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确立在秦朝而非秦国时期,排除A项;战国县制有所发展,但材料没有体现其他诸侯国对秦的借鉴,排除C项;春秋时期,随着土地私有的发

2、展,分封制开始崩溃,排除D项。2(2021郴州一模)北魏拓跋濬曾下诏:“夫婚姻者,人道之始。是以夫妇之义,三纲之首;礼之重者,莫过于斯。”其子拓跋弘则“仁孝纯至,礼敬师友”,执政后“郡国立学,自此始也”。其孙拓跋宏学习汉族礼法,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材料表明()A北魏统治者均推崇儒家思想B北魏汉化改革具有持续性C北魏改革基于解决现实问题D北魏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B从北魏拓跋濬到拓跋弘,再到拓跋宏,三代的统治者的主张都基本一致,这反映出北魏汉化改革具有持续性,B项正确;A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现实问题的解决,排除C项;材料并非强调改革的作用,排除D项。3(2021黄冈六校联考)

3、孝文帝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影响是()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皇权的集中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D促进了民族间交融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的国家统一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A、B、C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均不符合“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这个要求,故排除。4黄仁宇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

4、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变法措施过于激进而包容性不足B变法超前性与现实落后性差距过大C单纯理财不能从根本上富国强兵D金融管制方式缺少其他地方的经验B由材料“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可知,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中先进的金融管控方法需要先进的政治制度来包容,而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变法的走样与失败不可避免,故选B项。A、C、D三项均是对材料意思的曲解,排除。5(2021新高考百万联考)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创建了一系列新的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并由那些不受公务条框限制的新晋

5、官员负责,如王安石创建的“制置三司条例司”,里面那些支持变法的低级官员,都由王安石精心挑选。王安石这一举措()A减少了政府决策失误B保证了变法措施的顺利推行C改变了中枢决策方式D客观上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D北宋中期存在官僚队伍膨胀等问题,变法中增加新晋官员,就额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选D项;“创建任务导向型政府机构”的目的在于提高行政效率,而非减少失误,排除A项;由于波及面太广,变法阻力重重,材料中措施并不能保证王安石变法顺利推行,排除B项;北宋推行二府三司制,变法并未改变北宋中枢决策方式,排除C项。6(2021烟台检测)对“公车上书”的描述,过去人们利用的基本史料是康有为的我史,即事件当事

6、人的说法。康有为对整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与结局的描述,栩栩如生,后人往往信之为确论。对此,也不乏研究者提出质疑,但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采用。对康有为的描述理解正确的是()A主观色彩浓厚,可信度较低B孤证不立,应多类型史料进行互证C质疑未被广泛采用,说明真实可靠D作为一手史料,应为事件的真实再现B康有为对“公车上书”的描述,具有主观色彩,如果有其他类型史料相互印证,就会减少质疑,故B项正确,D项错误;主观色彩浓厚,未必可信度就较低,故A项错误;质疑未被广泛采用,也不能说明康有为的描述真实可靠,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2021惠州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战国时秦地处边陲,俗近西戎,“父

7、子无别,同室而居”,“慢于礼义”,勇于私斗,缺乏公利意识。为此商鞅颁布法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还下令“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禁止民众私斗,使秦人“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数十年后,荀子游历秦国,感慨“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风也”。而汉初贾谊则认为:“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摘编自张涛移风易俗:商鞅变法的重要侧面(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和贾谊对商鞅变法态度不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为私斗者,各以轻

8、重被刑大小” “怯于私斗而勇于公战” “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两者的立场入手作答。第(2)问,根据“入境,观其民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其畏有司而顺,古之风也”等信息概括。答案(1)荀子基于法治立场,认为商鞅变法使民众顺从于法治,颇有古风;贾谊基于儒家礼治,认为商鞅变法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环了家庭伦理关系。两者由于所处立场的不同,导致对商鞅变法截然不同的评价,背后反映出法治和礼治两种治国思想的差异。(2)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凝聚人心,增强军队战斗力,为秦统一奠定基础;增加秦国税收;推动社会移风易俗。(任答三点)8(20

9、21南通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魏前期,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之间收入严重不平衡。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甚至为了谋取暴利“逼民假贷”,以致严重危及统治。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开始“置官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孝文帝保留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之制,同时又具体和细化了官品的区分,形成了五大阶梯的官俸差别。这一时期以帛计俸,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政还会给他们供给食料,如酒肉、谷物等。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俸”的待遇,即伴随均田制的推行而实行公田制度。孝文帝的俸禄改革达到了“厘整时务”的功效。摘编自徐

10、研:俸廉关系之辨北魏官员俸禄制度及其监察机制的探析(1)根据材料,指出文帝俸禄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归纳孝文帝俸禄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改革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官员因没有固定的俸禄制度而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地方官员截断官物、搜刮掠夺、经商射利严重危及统治”等信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孝文帝开始置官班禄,施行以品第各有差的俸禄制度” “这一时期以帛计俸,按季发放,中央官员除了获得绢帛,中央财政还会给他们供给食料地方官员则享受随近给公田和依户给俸的待遇”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等角度作答。答案(1)背景:官员没有固定

11、的俸禄制度,缺乏稳定收入来源;官员肆意搜刮、谋取暴利,严重损害百姓利益,官逼民反,危及政府统治。(2)特点:依据官品高低分等确定俸禄;中央与地方官员的俸禄差别对待;以发放布帛为主,兼以实物和公田;按季度发放俸禄。影响:确立了相对固定的俸禄制度,稳定了官员收入,有利于澄清吏治;一定程度减少官员压榨百姓;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9(2021云南师大附中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大索貌阅”是隋朝整顿户籍、检括逃避赋役户口的重要措施。南北朝时,全国隐漏户口、投靠豪室以及妄称老、小以免赋役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严查户口,隋文帝先在全国建立严密的保、闾(里)、族(党)等基层组织,继而于开皇五年(公元58

12、5年),令全国州、县“大索貌阅”,即按照户籍上登记的年龄,逐一与本人的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虚报年龄,诈老诈小。一旦发现不实,里正、党长等乡官皆配流远方。同时还规定堂兄弟以下一律析籍分居,各为户头。又悬赏令互相到告。通过检括,共括出壮丁四十四万余,人口一百六十四万余。“大索貌阅”的结果,使政府直接控制的丁口数大为增加,从而扩大了国家税源。摘编自袁刚户籍的性质、历史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大索貌阅”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索貌阅”措施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隋文帝先在全国建立严密的保、闾(里)、族(党)等基层组织” “全国隐漏户口、投

13、靠豪室以及妄称老、小以免赋役的现象十分普遍”等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根据“使政府直接控制的丁口数大为增加,从而扩大了国家税源”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等方面概括。答案(1)背景:隋朝建立,民族交融基本完成;南北朝以来,户口隐漏严重,国家掌握的劳动力减少;地方豪强地主占有大量人口,削弱了中央政府力量,国家赋税收入减少。(2)影响:政府直接控制的丁口数增多,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打击了豪强地主,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但以此增收赋税,加派徭役,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是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之一。(任答三点)10(2021南通检测)有学者认为:任何一场改革

14、,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改革是很难取得成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国商鞅变法成效显著,与秦孝公“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的心理压力,商鞅“法及太子,黥劓其傅”的变法策略,“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变法手段(注:商鞅“徙木”),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注:“尚首功”)的有机结合等是分不开的。杨庆博、章传文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非主流原因探析材料二新政立法本意,亦有招受当时反对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安石最大的弊病,还在仅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

15、变法为解决“疑行无名,疑事无功”的其他措施和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批评“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为政府敛财”的理由。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变法措施与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等是分不开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指出商鞅变法为解决“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和体现“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的措施。第(2)问,根据材料二“举一偏而尽沮公议,因小事而先失众心”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青苗法和募役法的角度概括说明。答案(1)其他措施:“取信于民”;重视农桑,奖励耕织。“与历史传统有机结合”措施: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

16、制。(2)理由:青苗法: 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成为政府掠夺民间财富的手段;募役法: 免役钱不断增加,对穷人来说是沉重的负担,以增加税赋的方式直接为国家敛财。11(2020湖北华大新高考联盟测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江南地区是明代的重赋区,耕种官田的农民大批逃亡,逋赋日益严重,仅“苏州一郡,积逋至八百万石”。1430年,周忱受命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推行朝廷首肯的“平米法”,广设“济农仓”。仓米除通过官钞籴买、劝借富人等方式收储粮,还充分利用依据田赋均征的固定耗米和调拨后的余米,使济农仓的米谷保持稳定性。济农仓的米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用途:赈济灾民、借给运粮耗失者、发给

17、服役贫民口粮、用于地方公益建设和地方行政开支、调拨外地调剂市场等。济农仓制度施行后,“诸府余米,多至不可校,公私饶足,施及外郡”,“终忱在任,江南数大郡,小民不知凶荒,两税未尝遭负”。周忱离任后,“余米”上缴朝廷,使地方官府无以“济农”和应对各种公费,竭泽而渔的征输,又使人口逃亡,逋赋现象恢复如前。至明中后期,济农仓制度逐渐被废弃。摘编自钟永宁明代江南济农仓初探(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江南济农仓设置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江南济农仓设置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周忱受命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仓米除通过还充分利用使济农仓的米谷保持稳定性”“济农仓的米谷主要有以下

18、几方面用途”“诸府余米,多至不可校,公私饶足,施及外郡”等信息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江南数大郡,小民不知凶荒”“又使人口逃亡,逋赋现象恢复如前” “两税未尝遭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答案(1)特点:由官府主持;具有稳定来源;用途广泛;效果显著。(任答三点即可)(2)意义:使灾民得到赈济;减少了人口逃亡和逋赋现象,有利于社会稳定;保证了国家的税收;为后世地方财政改革提供了借鉴。(每点3分)12(2021文山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藏封建农奴制经济在清初获得了一些新的发展,乾隆时期,开始出现了危机。最主要的问题是广大农奴所受剥削过于沉重,生活贫困,无法进行社会再生产。雍正五年

19、(1727),清朝平息了西藏贵族之间的军事斗争,正式在西藏派设办事大臣。乾隆六十年(1795),驻藏大臣松筠、和宁对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给价雇役代替无偿劳役。并采取了抚恤逃亡农奴的政策,鼓励他们返乡生产。措施实施不久,就有1 100多户逃亡农奴回到故乡,重理生业。对于那些“欲就近耕作者”,拨给地亩、种子,并两月口粮,“即令于彼处耕作”。取消了一些农奴主贵族的封建特权,如贵族的免役特权,严禁世家贵族私用差役。清朝对西藏农奴制的改革,借鉴内地较为先进的生产关系,把它注入西藏落后的农奴制生产关系,尽管这种经济上的变化还很微弱,但毕竟使西藏的社会前进了一步。摘编自金顶兵清初对西藏农奴制度

20、的初步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初对西藏农奴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前期对西藏农奴制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问,由材料“乾隆时期,开始出现了危机。最主要的问题是广大农奴无法进行社会再生产”“平息了西藏贵族之间的军事斗争,正式在西藏派设办事大臣”等信息,结合古代中央集权的知识回答。第(2)问,由材料“实行给价雇役代替无偿劳役。并采取了抚恤逃亡农奴的政策”“1 100多户逃亡农奴回到故乡,重理生业”“拨给地亩、种子,并两月口粮”“借鉴内地较为先进的生产关系”“取消了一些农奴主贵族的封建特权”等信息,并结合清初加强中央集权和对西藏进行管辖的相关史实回答。答案

21、(1)社会经济出现危机,对农奴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清朝前期对西藏的统治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减轻了农奴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西藏地区社会进步;打击了西藏农奴主贵族,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任答三点即可)13(2021南通一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政变记是1898年梁启超流亡日本后追记,其中记载: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袁世凯五日夕至津,荣禄复留之于天津,令护直隶总督。盖袁之为人机诈反复,深知皇上无权,且大变将兴,皇上将不能自保,故虽受皇上不次拔擢之

22、大恩,终不肯为皇上之用,且与贼臣之逆谋,卖主以自保,而大变遂成于其手矣。材料二袁世凯的戊戌纪略写于1898年9月29日(农历八月十四日)。纪略记载:“初一日四鼓,宫门伺候,黎明在毓兰堂召见,上垂询军事甚祥,均据实对。初五日请训,因奏曰:古今各国变法非如操之太急,则生流弊。上为动容,无答谕,请安,退下。即赴车站抵津,日已落,即诣院谒荣相(即荣禄),略述内情,约以明早再造详谈。次早,荣相枉顾,以详细情形备述,荣相失色。予谓此事与皇上毫无干涉,如累及上位,我惟有仰药而死耳!”(1)辨析上文所引史料,据此能够确认的关于戊戌政变的史实有哪些?(2)根据材料,分析两则史料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

23、,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袁世凯五日夕至津,荣禄复留之于天津,令护直隶总督”“与贼臣之逆谋,卖主以自保”等信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缺陷”,根据材料“戊戌政变记是1898年梁启超流亡日本后追记”“袁世凯的戍戌纪略写于1898年9月29日(农历八月十四日)”等信息分析。第二小问“注意”,根据历史研究中对于史料的选择甄别原则回答。答案(1)史实:光绪帝两次召见袁世凯;袁世凯回津后拜见荣禄;袁世凯向荣禄告密。(2)缺陷:戊戌政变记是梁启超流亡后的追记,且非材料所述事件的当事人,真实性需要考证;

24、戊戌纪略是当事人的陈述,但容易加进主观色彩(或偏见),影响历史真实。注意:应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注重史料之间的互证;关注和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14(2021仙桃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建军初期,南昌起义部队实行了政治指导员制度。政治指导员的任务是负责军中的党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协助指挥官完成战斗、给养、管理、训育等各项任务,一切工作以争取军事胜利为主要目标,其在军中的地位低于同级指挥官。1927年9月,毛泽东对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进行了“三湾改编”,正式建立了党代表制度。党代表制度在全军推行。1928年中共六大前后,中共中央多次指示红军仿效苏联,废除党代表制度,改为政治委员制度,192

25、9年12月,古田会议决议肯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1930年10月,中央军委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突出强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唯一领导”。摘编自王建强红军由党代表制度到政治委员制度的变化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革命时期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人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因。解析第(1)问,据材料“井冈山会师后,党代表制度在全军推行”“党代表在军中的地位与同级指挥官相等,并有代表党监督指挥官的权力”“中共中央多次指示红军仿效苏联” “突出强调红军中只允许党在政治上之唯一领导”等信息回答。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历史教训、人员状况、思想状态、外部因素等角度分析。答案(1)特点:重视制度建设;强化党的领导;采用苏联经验;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任答三点)(2)原因: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人民军队最初构成人员复杂,思想紊乱,组织涣散;革命斗争的需要;受苏联影响。(任答三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